腹针治疗颈椎病33例病案分析

合集下载

腹针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

腹针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

论著·社区中医药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19年第35卷第12期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由于椎动脉受压或刺激,导致供血不足进而引起头痛、颈肩部疼痛、眩晕以及视觉障碍等一系列症状的颈椎疾病[1]。

CSA 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确诊后应积极给予干预治疗。

目前临床治疗CSA 主要以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治疗风险较高,术后并发症多[2]。

随着中医治疗技术的发展,以中医为主的非手术治疗技术在CSA的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进一步评价腹针联合中药内服治疗CSA的临床疗效,现做如下研究。

资料与方法2015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CSA 患者110例,均符合2010版《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中关于CSA 的诊断标准,经影像学检查及椎动脉血管彩超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头痛、颈肩部疼痛、眩晕以及视觉障碍症状。

排除标准: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颅内肿瘤、精神性神经官能症以及妊娠、哺乳期患者。

其中男58例,女52例;年龄26~77岁,平均(52.3±2.8)岁;病程2个月~8年,平均(2.7±0.4)年。

治疗方法:①腹针治疗: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侧商曲、建里。

皮肤常规消毒后使用32号40mm 长度的套管毫针,避开毛孔、血管进针,施术要轻、缓。

当针尖抵达一定深度后,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

施术分为候气、行气、催气3步。

进针后,停留3~5min 是候气;而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是行气;再隔5min 行针1次以加强针感,使之向四周或远处扩散,是催气;留针30min。

②中药内服:采用天麻钩藤饮,方剂组成包括珍珠母、石决明各30g,天麻、钩藤、黄芪、枳实、陈皮、茯苓、竹茹、半夏、牛膝、山栀各10g,大枣、生姜、炙甘草各6g,温水煎服,1剂/d,早晚各1次,疗程为15d。

疗效观察评价指标:采用颈性眩晕症状评估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进行评分,眩晕程度(8分)、颈肩痛程度(4分)以及头痛程度(2分),评分越低说明症状越重[3]。

电针结合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临床观察

电针结合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临床观察

电针结合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临床观察目的:观察电针结合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均为30例患者。

对照组30例采用颈局部选穴电针治疗;实验组30例采用电针结合腹针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田中靖久症状量化情况以及McGill评分情况。

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67%,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田中靖久症状量化评分与McGill评分均差异不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田中靖久症状量化评分与McGil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电针结合腹针治疗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患者具有明显效果,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电针结合腹针;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颈椎病是常见的一种脊椎退行性疾病类型,其主要是颈部椎间盘与周围组织结构的退化和改变为主,从而影响到了患者的正常运动与感觉功能,进而引发患者出現疼痛与麻木以及其他的临床表现[1]。

这种病症多发于50~70岁以上的人群,而由于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近年来这种病症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了上升的趋势,且越来越趋于年轻化,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2]。

本研究观察电针结合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患者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2月到2017年3月收治的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患者作为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各30例。

对照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46.36±12.64)岁;病程3~12月,平均病程(5.1±3.6)月;实验组中男16例,女14例,患者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47.67±13.23)岁;病程均在3~12月,平均病程(5.0±2.6)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中医针灸治疗颈椎病病例分析专题报告

中医针灸治疗颈椎病病例分析专题报告

中医针灸治疗颈椎病病例分析专题报告陈*,男,52岁,登记号:01823591,初诊日期:202*年11月9日。

主诉:头晕目眩1日。

病史:患者在机关办公室工作,常年伏案书写,经常熬夜赶写材料。

平素用脑过度,很少做户外活动。

近年来时有颈肩部酸胀、疼痛,上肢手臂麻木。

曾拍过颈椎X片,提示颈椎骨质增生,并未对症治疗。

近日因筹备会议,不得休息,自觉困倦乏力,不思饮食,健忘不寐。

今晨起床过猛,顿觉头晕,天旋地转,恶心呕吐,闭目不敢睁,且心慌汗出,面色苍白。

遂由家人送来医院就诊。

症见:神志清楚,形体消瘦,语言清晰,面无血色,爪甲无华,双眼紧闭,恶心欲吐,轻度眼颤,转头可诱发头晕,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为引出。

舌淡苔白,脉细弱。

查体及实验室检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为引出。

血压:140/80mmHg,心率:90次/分。

舌淡苔白,脉细弱西医诊断:颈椎关节病中医诊断:眩晕证候诊断:气血亏虚证治疗原则:滋肾生髓,补益气血。

针灸取穴:肾俞,膈俞,血海,气海,关元,足三里,风池,完骨,天柱。

治疗经过:肾俞、膈俞向脊柱斜刺1.5寸,血海、气海、关元、足三里直刺1.5~2寸,各穴均用捻转补法。

风池、完骨、天柱向对侧眼球方向直刺1寸,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施术1分钟。

每日针刺一次,每次留针20-30min。

治疗结果:连续针刺治疗3次后,症状较前减半,治疗14天后,患者眩晕症状明显改善。

嘱患者避风寒,慎起居,劳逸结合。

按语: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

本证亦称为头眩、掉眩、巅眩、冒眩、风眩。

其病机虽颇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风、火、痰、虚四个方面。

各类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相互并见。

临床上以虚证或本虚标实证较为多见,治法也有从本从标之异。

急者多偏实,可选用熄风、潜阳、清火、化痰等法以治其标为主。

缓者多偏虚,当用补养气血,益肾、养肝、健脾等法以治其本。

以腹针为主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4例疗效观察

以腹针为主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4例疗效观察

以腹针为主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4例疗效观察
朱志强;吕春燕;蒋华民;李凌云
【期刊名称】《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年(卷),期】2013(034)009
【摘要】目的观察以腹针为主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44例).治疗组采用以腹针为主的综合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以手法配合中药外敷、TDP照射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简化McGill量表(SF-MPQ)的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在接受并坚持3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达97.73%,高于对照组79.54%,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治疗后SF-MPQ各项评分均有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的SF-MPQ评分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积分差值,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积分差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2组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均有效,均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但以腹针为主综合疗法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总页数】2页(P53-54)
【作者】朱志强;吕春燕;蒋华民;李凌云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21;广西中医药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21;广西中医药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21;广西中医药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1.5
【相关文献】
1.腹针配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2.以腹针为主综合治疗右侧腰部挫伤1例
3.腹针结合推拿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4.腹针结合推拿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5.腹针结合梅花针刺络拨罐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腹针配合颈椎康复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评估-

腹针配合颈椎康复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评估-

腹针配合颈椎康复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评估?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联合应用腹针、颈椎康复操治疗的效果。

方法:抽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30例行颈椎康复操治疗者作为对照组,30例行腹针+颈椎康复操治疗者作为实验组,对比两组康复效果。

结果:①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②实验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TMFV、RI、PI)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联合实施腹针、颈椎康复操治疗,可改善脑组织血流,促进症状及功能恢复,提高康复效果,值得推广。

标签:椎动脉型颈椎病;腹针;颈椎康复操;脑血流动力学本次抽取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研究,旨在分析腹针配合颈椎康复操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所用康复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34-68岁,平均(51.2±13.3)岁,病程6-41个月,平均(24.4±8.9)个月;实验组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35-70岁,平均(52.6±13.7)岁,病程7-40个月,平均(23.7±9.1)个月。

两组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予以患者颈椎康复操治疗,操作如下:①指导患者取站立位,双臂自然下垂,放松肩颈部,向上缓慢拔升颈椎,同时向前屈至最大幅度,保持5s,后将颈椎恢复到原位。

休息片刻后,向上拔升颈椎同时尽量后仰,5s 后归位,重复30次。

②取站立位,分开双足与肩部同宽,缓慢向上拔升颈椎并向左旋转头部,5s后复位,重复30次。

按照相同方法重复右侧动作。

③取站立位,两手交叉放于颈后,头颈向后用力,手则沿相反方向用力,重复5次。

④取站立位,双手放在肩部两侧,由后向前旋转两肩,重复20-30次,由前向后旋转两肩,重复20-30次。

腹针配合颈椎康复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的疗效观察

腹针配合颈椎康复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的疗效观察

腹针配合颈椎康复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腹针配合颈椎康复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30例采用腹针配合颈椎康复操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电针配合颈椎康复操治疗。

分别对两组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的疗效进行观察。

结果治疗组在急性发作期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腹针配合颈椎康复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

【关键词】颈椎病;腹针;运动疗法2004-2005年我院颈椎病课题组在社区中采用腹针配合颈椎康复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30例,并与电针组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60例患者为滨江街社区的居民,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5~69岁,平均59岁,椎动脉型颈椎病病程1年以内的8例,1~2年10例,2~3年7例,3~5年5例。

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6~67岁,平均57岁,椎动脉型颈椎病病程1年以内的9例,1~2年12例,2~3年6例,3~5年3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全部患者的诊断标准采用1993年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1]。

1.3 纳入标准经西医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年龄35~70岁之间,病程1个月~5年。

1.4 排除标准凡不符合纳入标准,合并有内脏器官急重症患者、孕产妇,正在服用其他药物,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收集不全等影响判断者,均予以排除。

2 治疗方法2.1 急性发作期的治疗治疗组由针推医生对其进行腹针治疗:选取主穴天地针(中脘、关元),配穴取商曲、滑肉门、神阙、气海,用平补平泻法,根据病程长短决定针刺深浅,病程短浅刺,病程长深刺,留针30 min,7 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3 d,行第2个疗程;对照组在急性发作期,由针推医生对其进行电针治疗:选取相应病变颈椎夹脊穴、阿是穴、大椎穴,头维、百会,针刺得气后接通G-6805型针灸治疗仪,用连续脉冲波,电流以患者耐受适宜为度。

腹针配合推拿治疗落枕疗效观察

腹针配合推拿治疗落枕疗效观察

腹针配合推拿治疗落枕疗效观察倪卫平【摘要】目的观察腹针配合推拿治疗落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落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3例.治疗组采用腹针配合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推拿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指数和临床整体疗效.结果两组治疗1次后疼痛指数均低于同组治疗前(均P<0.01);两组治疗3次后疼痛指数均低于同组治疗1次后(均P<0.01).治疗组治疗1次和3次后疼痛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组治疗1次后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配合推拿是一种治疗落枕的有效方法.【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年(卷),期】2012(031)005【总页数】3页(P342-344)【关键词】针刺疗法;腹针;推拿;落枕【作者】倪卫平【作者单位】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浙江321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1落枕是颈部常见筋伤之一,以睡觉醒后感到颈项强痛,活动受限为主症[1]。

重者疼痛明显,头歪向一侧,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

针灸推拿治疗落枕手段多样,疗效确切[2,3]。

笔者采用腹针配合推拿治疗落枕23例,并与单纯推拿治疗23例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46例落枕患者均为我院针灸伤科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门诊患者,运用简单随机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3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疼痛指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组别 n 男女性别(n)年龄(s,岁)病程(s,h)治疗前疼痛指数(s,分)治疗组23 14 9 43±13 18.70±15.38 7.50±1.55对照组23 13 10 44±11 20.13±19.66 7.37±1.381.2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4]。

腹针埋线临床病例分析及体会

腹针埋线临床病例分析及体会

腹针埋线临床病例分析及体会雷慧姝;龚明发;孙文善【摘要】腹针是一种以神阙系统为核心,通过针刺腹部的特定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新疗法.穴位埋植作为一种新型的针刺方法,具有延长穴位刺激时间、疗效持久的特点.将腹针与穴位埋植相结合,即腹针埋线治疗疾病,具有速效、持久、稳定等特点.本研究结合部分特色病例,综合分析总结腹针埋线疗法的特点和优势.【期刊名称】《河北中医》【年(卷),期】2017(039)003【总页数】4页(P435-438)【关键词】穴位埋线结扎;穴位,全息;中医全息论;经验医学【作者】雷慧姝;龚明发;孙文善【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医院中医针灸科,上海 201802;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医院中医针灸科,上海 201802;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针灸科,上海 2002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91;R249针灸疗法可以调和气血阴阳,疏通经络,从而达到调节机体自身功能而治疗疾病的功效,完全避免了药物治疗导致的肝肾功能受损。

穴位埋植法作为针灸学的新型方法,其原理与针灸类同。

该疗法通过植入的线体反复刺激穴位来替代针刺效应,根据病情轻重虚实决定选穴及用线多少,人体活动时体内线体对穴位的刺激犹如行针,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扶正祛邪,且疗效稳定持久[1]。

腹针疗法源于薄智云教授的腹部全息理论[2],是通过针刺腹部穴位调节先后天经络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安全、无痛、高效、快捷的优点,适用于各年龄段人群。

将腹针疗法与穴位埋植法相结合治疗疾病,可以发挥速效、持久的效果。

现对腹针埋线的理论依据并结合病例对其特点、优势及应用体会分析总结如下。

腹针疗法是以中医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神阙经络调控系统为核心,通过针刺腹部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新的针灸疗法,是由薄智云教授经长期临床实践总结而得。

该疗法根据腹部全息的分布特点,提出了神阙经络系统的理论,指出“以神阙为核心的大腹部不仅存在着一个已知的与全身气血运行相关的系统,而且还存在着一个尚不被人知的全身高级调控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针治疗颈椎病例病案分析
花家地卫生站王希田颈椎病是社区门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渐提高,并且有发病年龄年轻化倾向,笔者半年多采用腹针治疗颈椎病例疗效满意现做如下报告:
临床资料
腹针共例,男例,女例,年龄最大岁最小岁,病程最短为天,最长为年,其中外伤例。

诊断依据
线摄片检查:提示有骨质增生,生理曲度改变,颈项韧带钙化,椎间隙变窄.症状体征:颈项强直,活动受限,甚者夜间不能睡眠,上肢肩胛骨放射疼痛,手指麻木,伴有头晕头痛眩晕,记忆力下降,棘突及椎旁压痛,臂丛神经牵拉实验()压顶实验()治疗方法
取穴:阴都、中脘、天枢、下脘。

神经根型加建里、石关。

椎动脉型加气海,兼有气滞血瘀加刺颈夹脊穴,用平补平泻之法,根据病程长短病人胖瘦决定针刺深浅,病程短病人瘦者刺之浅,病程长人胖刺之深,捻转手法得气后留针分钟,加红光照射,每日或隔日一次,次为一疗程。

疗效判定
颈椎病疗效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治愈:症状消失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正常参加工作、学习;好转:症状减轻,颈肩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任何缓解
结果
治愈例、好转例、未愈例
患者经腹针治疗一次症状缓解例
典型病例
刘某女性颈肩部疼痛伴头晕半年余,自诉头颈部沉重头晕不能久坐,肢体乏力,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舌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口服药物无效。

线平片示;颈椎退行性改变。

针刺;阴都,中脘,天枢,气海,得气留针半小时每日次,一周后隔日一次。

针刺分钟后自感眩晕症状明显缓解,。

经治疗次后颈部疼痛眩晕均为再出现。

三个月后电话随访症状未见发作,嘱其坚持颈部保健操以巩固疗效。

讨论与分析
经络学中,背为阳,腹为阴,在腹部循行的条经脉中,有任脉,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条经脉从腹部经过,足少阳胆经循行侧腹廓,因此腹部不仅可以调阴还可以调阳,因经络“内属脏腑外连肢体”故十二经脉的经络循行在腹部经过与脏腑相连,腹针以脏腑经络为基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为核心,通过针刺腹部穴位调节脏腑经络相关部位的治疗全身疾病,针刺腹部经穴,可调节脏腑输布精气血的功能故可治疗颈椎病。

颈椎病以疼痛麻木为多见属中医学“骨折”范畴,颈椎病督脉所过本病体虚故易受寒湿,寒为阴邪,易伤阳,寒性收引凝滞,湿性重滞,故易致督脉,气血失和累及手之三阴三阳经,邪气深入营血不畅,经络空虚,肌肤失黄,故不仁,痹者闭也,闭者道路不通,贵可开通,治疗以通为主,行气活血,益易痹通络。

西医颈椎病指一种因外伤或劳损等引起的等引起的各种症状的疼痛,颈椎连接胸与上肢,椎骨较小而灵活性较大,活动频率较高,又要负重,现代人长期的姿势不良于电脑前工作。

日常生活劳动中各种原因发生椎体错动压迫不同组织产生不同症状,临床分类也较多。

腹针在治疗颈椎病具有疗效好疗程短,复发率低,安全无痛为特点,可能是有效的治本之路,值得临床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