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学》有感

合集下载

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

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

诗的艺术与其说是疯狂的人的事业,毋宁说是有天才的人的事业;因为前者不正常,后者很灵敏。

——亚里士多德《诗学》一阅读西方经典,自然逃不开译本问题。

罗念生先生译本中亚氏此语,初看时感触良多。

只是参照了商务译本,才发现把事情想得太过简单。

“诗是天资聪颖者或疯迷者的艺术,因为前者适应性强,后者能忘却自我”——陈中梅译本显然同罗念生译本迥异。

一方认为艺术中“天才”与“迷狂”两个因素不分优劣,亦无矛盾;另一方则表达“天才”高于“迷狂”,正好与柏拉图“神智清醒的诗遇到迷狂的诗就黯然无光”(《会饮篇》)的观点相峙。

译本之争其实是西方的版本之争。

根据陈中梅的注解,意大利学者卡斯泰尔维特罗当年把抄本中的字母稍一改动,便将“陈本”之意转作了“罗本”之意。

这种改动其实也表达了西方不少学者共同的理解:“亚里斯多德不是灵感至上论者,他崇尚理性,尊重科学,在论及文学和艺术时一般不多谈灵感的作用。

”至于我的理解,凭着阅读感受,仍旧倾向于“罗本”之意。

原因还是用老一套办法:从亚氏的哲学核心推导而来。

亚氏多言“中庸”、“适度”,至于失去常态的“迷狂”,显然与此相悖。

《诗学》中强调“适当”的篇幅长度、“适宜”的人物性格,也是佐证。

没有阅读阿拉伯原本的能力,以上只是姑妄之言,等待方家考证才是。

在此苟且以“罗本”为依托,想开谈开。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很短的,并且不难。

可这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诗学》中,亚氏文本不过是冰山一角,真正的重头在都是功夫在《诗》外的,可我依旧选择细读亚氏原文,匆匆地有选择性地看注释、引言和附录(反正我又不是学文艺学的,就算我是,我也不是博士生嘛)。

虽然我觉得我这种阅读方法相当不错,但依然要注意的是,若脱离了亚氏的时代背景,《诗学》是无法被正确理解的。

比如,若我们不知道,文本中的“悲剧”其实不是现在的“sad end”剧,而更相当于如今的“正剧”范剧,我们是会轻而易举地对文中“悲剧摩仿比我们好的人,而喜剧摩仿比我们坏的人”产生疑惑。

诗学读后感

诗学读后感

诗学读后感第1篇:诗学读后感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巨著《诗学》是西方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艺理论著作。

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诗学》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今至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

”他的说法是十分贴切的。

《诗学》虽篇幅短小,但理论精辟,气度非凡,是部值得我们仔细研读的文艺理论著作。

关于《诗学》首先值得我们研析的便是“摹仿说”。

亚里士多德把“摹仿”当做是区别诗和自然科学论著的特征,强调摹仿是人的本能,摒弃了柏拉图的“理式”,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也肯定了摹仿的艺术真实性,看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在第一章中,他提到,“史诗的编制,悲剧、喜剧、狄苏朗勃斯的编写以及绝大部分供阿洛斯和竖琴演奏的音乐,这一切总的来说都是摹仿。

”也就肯定了摹仿是艺术的起源与本质,艺术要表现美,就离不开摹仿。

“有人用色彩和形态摹仿……而有一些人则借助声音来达到同样的目的……舞蹈者通过糅合在舞姿中的节奏表现人的性格、情感、行动。

”肯定了摹仿要借助一定的形式,同时也要也内容相结合,一切艺术,一切可以称之为美的艺术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另外,在第二章一开头他提到既然摹仿是表现行动中的人,这些人必然不是好人便是卑俗低劣者,他们描述的人物就要么比我们好,要么比我们差,要么就等同于我们这样的人。

”进一步说明了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文艺所表现的人,要么是现实生活中的原型,要么是在其基础上对人物进行更深层次的塑造,不限于单纯的摹仿,在原有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情感,对人物进行升华,才能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得更有美感,用个别表现一般,通过特殊表现普遍。

在第二十五章中,亚里士多德主张照事物或人物应该有的样子去描写,是他认为的理想的创作方法,在创作时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规律,肯定了艺术的真实性,文艺的现实性。

描写人物是“合情合理的”,“符合必然律或可然律”,所以在第十五章中,他对人物性格塑造要求性格应该好,应该适宜,应该相似,应该一致,必须始终符合必然或可然的原则。

《诗学》读后感

《诗学》读后感

《诗学》读后感《诗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部重要著作,通过对诗歌的本质、种类、创作原则等各方面的深入探讨,揭示了诗歌艺术的本质和规律。

读完《诗学》,我深感这部著作对于理解诗歌和艺术的重要性,同时也对人性与审美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我被亚里士多德对于诗歌本质的阐述所吸引。

他认为,诗歌是一种摹仿的艺术,通过摹仿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和事件,揭示了人性和社会的本质。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诗歌不仅仅是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工具,更是一种反映社会和时代的镜子。

通过诗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历史和文化的演变,以及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其次,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悲剧是一种能够净化人的情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艺术形式。

通过对于悲剧的欣赏,人们可以体验到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苦难,同时也能够认识到人性的尊严和价值。

这种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悲剧的意义和价值,意识到悲剧不仅仅是让人悲伤和痛苦的,更是一种能够触动人心、启迪思考的艺术。

此外,亚里士多德对于情节的构建和人物性格的塑造也给予了精辟的论述。

他认为,情节的构建应该遵循“三一律”,即情节、性格、言语的一致性;而人物性格的塑造则应该注重内在的逻辑性和真实性。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塑造是诗歌创作中的核心要素,只有通过严谨的构思和真实的描绘,才能创作出具有深度和感染力的作品。

最后,我认为阅读《诗学》是一次思维的启迪和升华。

这部著作不仅让我对诗歌和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启发了我对人性与审美的思考。

它让我意识到,诗歌不仅仅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工具,更是一种揭示人性和社会本质的艺术。

同时,它也激励着我去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理解人性与审美,去探索更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

我强烈推荐大家阅读这部作品,以开拓视野、深化理解,并启迪自己的思维和审美。

浅谈亚里士多德《诗学》

浅谈亚里士多德《诗学》

浅谈亚⾥⼠多德《诗学》亚⾥⼠多德《诗学》读后感亚⾥⼠多德的《诗学》在西⽅⽂化史上⾸次构建了系统的美学理论,第⼀次界定了古希腊悲剧,为悲剧从理论上下了第⼀个定义,也成为了西⽅悲剧美学理论的源头。

《诗学》此书原名的意思是“论诗的技艺”。

从希腊⽂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创制”的含义。

创制的技艺本来也包括制作实⽤物品。

⽽“诗”的创制,则指⼀切艺术创作。

对“诗”也可狭义地理解:从荷马时代⾄希腊古典⽂明时期,⽂学作品包括颂诗、讽刺诗、史诗、悲剧、喜剧等,都以韵⽂形式创作。

《诗学》着重研究⽂学创作,特别是处于希腊古典⽂学峰巅的悲剧。

简⾔之,亚⾥⼠多德的诗学是研究艺术的美学,和他的第⼀哲学、知识论及伦理思想有内在联系,是他的哲学体系的⼀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诗学》的译者这样说到“《诗学》理论精辟,内容深刻,虽然篇幅不长,但⽓度不⼩,⽆疑是⼀篇有分量、有深度的⼤家之作。

”在这⾥我想⾸先谈谈对《诗学》中关于摹仿学的理论的理解。

在亚⾥⼠多德看来,所谓艺术之“属”,就是摹仿。

⽽这⾥所说的“属”来⾃于亚⾥⼠多德的定义理论,他的定义理论是在他批判了他的导师柏拉图经验定义法的基础上建⽴起来的,由此发展起的逻辑学说开创了西⽅⼆千多年的科学理论精神。

“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部分双管乐和竖琴——这⼀切实际上都是摹仿。

”(第⼀章),这⾥不限于悲剧,⽽是指所有的艺术种类。

摹仿是专门相对于艺术⽽⾔的,我们知道古希腊的⾃然哲学家的著作也是⽤韵⽂写的,习惯上也称为“诗⼈”但实际上并不合适,荷马与哲学家恩培多克勒除了所⽤的都是格律之外,并没有什么共同之处,所以我们称荷马是诗⼈并不为过,但后者,“与其称为诗⼈,⽏宁称为⾃然哲学家”。

我们知道任何⼀种学说的起源均来⾃于对前⼈的成果的总结并发展,谁都没有能凭空创造了⼀门学问。

那么这样说来,亚⾥⼠多德的艺术摹仿学说是怎样依附于前⼈的呢?艺术范畴的本质是摹仿,那么划分艺术门类之“种”的则是“种差”。

诗学亚里士多德读后感

诗学亚里士多德读后感

诗学亚里士多德读后感
亚里士多德对诗学的见解,真的让我大开眼界。

你想啊,在那么久远的时代,他就能对诗歌、戏剧这些艺术形式有如此深刻的理解,这多厉害呀!他谈到悲剧的时候,我就特别着迷。

我感觉他就像是一个超级导游,带着我在悲剧的世界里穿梭,让我看到悲剧背后的那些复杂结构和深刻内涵。

不过呢,有些地方我读起来也挺费劲的。

毕竟这是很古老的思想嘛,有些表述和概念对我来说有点晦涩难懂。

就像在迷雾里走路,有时候能看清路,有时候又感觉晕头转向的。

但是这也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

他说的关于情节的重要性,我特别认同。

情节就像是一个故事的骨架,要是骨架搭不好,整个故事就会垮掉。

我就想啊,现在好多作品不就是因为情节乱七八糟,所以才不吸引人嘛。

这真的是个很关键的点,亚里士多德在那么早的时候就指出了,真不愧是大师啊!
我读完这本书后,就一直在想,亚里士多德的这些理论是不是也可以运用到其他的艺术形式中呢?比如电影,电影也是在讲故事啊。

也许把他的这些观点放到电影里,也能让电影变得更有深度,更吸引人呢。

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

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

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第一篇: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诗学》是亚里士多德做诗论诗的学问、研究诗歌创作规律的著作。

主要探讨了史诗和悲剧两大主题。

身为古希腊哲学家,他似乎比任何一位哲学家都更加地敏感多才,更为亲切地感受到悲剧的存在。

他在创作的成就上似乎远远超过了他的老师——那位试图创造理想国的伟大哲学家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他阐释美学的开始,也是阐述诗与悲剧关系的开始。

他用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美学世界和诗意的悲剧世界的大门。

身为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他似乎有足够能力做到这一点。

浏览一遍他的著作,会发现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宪法等等众多种形式。

我想,在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中,能够够同时涉及这些科目的怕也是没有几人了吧。

亚里士多德著名的一句名言:求知是人的本能,甚至被学者吉剑当做网站“心海时空”的灵魂语句,由此可知他的求知欲是多么强烈。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主要探讨了悲剧与史诗的关系,如果他的后半部分没有遗失的话,想必就是喜剧与史诗的优劣了吧。

这倒是纯属臆测了。

《诗学》代表了亚里士多德的个人浪漫主义悲剧情怀,它像自由女神高举的宝剑,呼唤着更多的人进入诗的世界。

古往今来,我们对美女的标准可能有所改变,但是我们对于艺术之美的态度却是永远不会改观。

因为美女会老,会死,而艺术,却是永恒。

亚里士多德是个诗人,所以他对于悲剧有着属于诗人的浪漫情怀。

这成就了他的艺术之梦,美之梦。

也许当初他在诗的世界里探寻摸索悲剧时,就已经隐隐约约感受到了艺术的存在,只是他还来不及抓住,这些东西便消失地无影无踪。

他这时候才意识到,诗学跟悲剧是相通的,彼此都蒙着一层如同蒙娜丽莎般的微笑。

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不知道鲁迅先生是否看过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关于悲剧的论点。

或者,我们能否这样换个概念:悲剧是诗,诗是在悲剧的气氛中形成的。

阅读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思考

阅读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思考

阅读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思考作者:余翠华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05期前几天,有幸拜读了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诗学》一书,书中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论述,给我以极大的启示。

本文试从此角度谈谈自己的感想。

作为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文学家的亚里士多德,他以渊博的学识和深刻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恩格斯称他是古代“最博学的人”。

他的《诗学》是西方第一部较为全面的文艺理论著作,影响极为深远。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论述悲剧时。

提出了悲剧具有卡塔西斯的作用。

他在该书第六章给悲剧下定义时写道:“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戏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不是借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起卡塔西斯作用。

”定义中最后一句的“卡塔西斯”一词即涉及到悲剧的作用。

但现存《诗学》已为残篇,书中不能找到对这一词的详细论述。

这使后来的西方学者对这一概念的解释众说纷纭、争执不休。

我国学者罗念生把这些观点概括为两类七派,并对其一一进行了驳斥。

在此,本文不再详述西方各派学者的观点及解释。

而是在对我国学术界的观点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亚里士多德的“卡塔西斯”说的含义。

我国学术界对“卡塔西斯”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是以罗念生先生为代表的“陶冶”说。

罗先生在1961年撰写了一篇《卡塔西斯笺释》,来论述自己的“陶冶”说。

后来。

他又在自己翻译的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译后记中概述了自己的观点。

罗先生认为“卡塔西斯”是“医疗”的同义语,悲剧的医疗作用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中得到解释。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中心思想是“中庸之道”,美德须求适中,情感需求适度。

悲剧的卡塔西斯作用就是使我们的情感达到适度。

该过程是:悲剧引起的怜悯与恐惧之情是受理性指导的、是适度的。

观众每看一次悲剧。

他们的情感都受一次锻炼;经过多次锻炼,即能养成一种新的好习惯,能在实际生活中控制自己的感情,使它们发生得恰如其分。

《诗学三部曲》读后感

《诗学三部曲》读后感

《诗学三部曲》读后感《诗学三部曲》是一部由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波所著的文学作品,它包括了《诗的本质》、《诗的形式》和《诗的意义》三部分。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诗歌的理论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文学创作的深刻思考和探讨。

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诗歌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执着追求。

在《诗的本质》这一部分中,作者对诗歌的定义和特点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认为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更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诗歌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能够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

通过对古今中外各种诗歌形式的分析和比较,作者揭示了诗歌的本质和魅力,让人对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在《诗的形式》这一部分中,作者探讨了诗歌的形式和结构对诗歌意义的影响。

他认为诗歌的形式是诗歌意义的载体,不同的形式能够传达不同的情感和思想。

作者详细分析了韵律、格律、节奏等诗歌形式的特点和作用,指出了它们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古今中外各种诗歌形式的研究和比较,作者展示了诗歌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让人对诗歌形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在《诗的意义》这一部分中,作者探讨了诗歌的意义和作用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他认为诗歌是一种超越语言和文化的精神表达,能够启迪人们的心灵,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感悟。

作者通过对古今中外各种诗歌作品的解读和评析,揭示了诗歌的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让人对诗歌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通过阅读《诗学三部曲》,我深刻感受到了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远意义。

诗歌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在当代社会,诗歌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能够启迪人们的心灵,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感悟。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诗歌,欣赏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让诗歌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学》心得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可谓不朽之作,我从前也只是耳闻,上学期上文学概论课倒常看到它里面的话。

现在在老师的介绍下,我翻开了这部不朽之作。

《诗学》的内容虽不多,但字字珠玑,不仔细看还真不知道它在说什么。

可仔细看,里面的问题也真不少,下面我就举两个我有疑问的例子。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差的人,悲剧则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好的人。

这句话太过于笼统了。

我们都知道,在今天的社会,电影电视剧是反映生活的。

而喜剧也是与电影电视剧挂钩。

那我们现在看的电影电视剧会是喜剧倾向于表现差的人,悲剧倾向于表现比今天好的人吗?美国喜剧片无疑很受欢迎,综观它们,你会发现里面的滑稽确实令人发笑,可那些人真的会是差劲的人吗?依我看来,他们都是一些大智若愚之人,都有着一些与众不同的天赋。

一旦他们的潜力被挖掘,普通人就逊色了。

譬如《阿甘正传》中的阿甘,《摇滚校园》中的杜威·费恩老师,《小鬼当家》中的凯文,他们都被看做怪人,可他们的表现真的比今天的人差吗?再说,如果说悲剧倾向于表现好的人的话,那不间接说明好的人结局是悲剧,与好人有好报背道而施,人们就不会想做好的人了,颠倒了主流价值观?
此外,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摹仿低劣的人,这些人不是无恶不作的歹徒——滑稽只是丑陋的一种表现。

滑稽的事物,或包含谬误,或其貌不扬,但不会给人造成痛苦或带来伤害。

上面我已经表明喜剧不一定是摹仿低劣的人;相反,喜剧中的喜剧角色恰恰是一些绝顶聪明的人。

但我承认喜剧滑稽,不然达不到引人发笑的目的,我也认同他后面所说滑稽的事物不会给人造成痛苦或带来伤害。

它带给人们的是暂时的欢笑和放松。

乍看当代社会,人们都生活在快节奏中,每天沉浸在名利争夺的污泥之中,让人透不过气来,这时若有一些滑稽的事情发生,让人开怀大笑,那种紧张就可以缓和,人们绷紧的神经也会松弛些,岂不快哉!我想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喜剧片那么受欢迎的原因吧!
我们喜欢喜剧并不是否定悲剧,。

现在的电视电影作品中,外国的往往比较受欢迎。

我发现一个特点,外国影片不会只满足观众的圆满心理,它往往不避讳地反映生活残酷的一面,所以其结局有许多是悲剧,但却不会影响观众对其的喜爱。

而中国的电视电影往往都是圆满的,都是顺着大家的意愿好人一定不会死,最后一定是大团圆,所以其结果往往是能猜到的,比较没有新颖性。

不过这也符合中国人的意识形态。

有人说如果我们常常展示一些悲剧性的东西,容易让大众有对生活失去信心,不惩恶扬善就不符合道德标准,不利于群众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

不过悲剧的好处是让人们能更直面生活,对人生有更深沉的思考。

由于在悲剧艺术中反映了先进社会力量在严重实践斗争中的苦难或死亡,美暂时被丑压倒,因而悲剧给人一种特殊的审美感情,即在审美愉悦中产生一
种痛苦之感,并使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

这就是悲剧的崇高感。

再来就是,《诗学》中提到事件的组合是成分中最重要的,因为悲剧摹仿的不是人,而是行动和生活。

它说人的幸福与不幸均体现在行动之中,生活的目的是某种行动,而不是品质;人的性格决定他们的品质,但他们的幸福与否却取决于自己的行动了。

所以,人物不是为了表现性格才行动,而是为了行动才需要性格的配合。

由此可见,事件,即情节是悲剧的目的,而且目的是一切事物中最重要的。

此外,没有行动即没有悲剧,但没有性格,悲剧却可能依然成立。

对于这段话我尤其不理解:照它所说,悲剧可以脱离人,它摹仿的是行动和生活,而人只是一个载体,人的品质、性格都只是为行动服务的。

这与我们现在的观点是大相径庭。

我们现在的艺术都是强调人,突出人,为人服务的。

不管是喜剧还是悲剧,它都是突出人的性格。

如果只是行动的悲剧,人又怎么能感同身受呢?它还说悲剧中性格的地位次于行动就更不可思议了,我们现在的艺术表现人,突出人,关键就是他们的性格,人与人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性格不同。

拍摄一部电影,导演选演员都是根据剧中人物性格甄选的,所以行动才是为性格服务的,通过行动表现人物性格是最直接的方式。

最后,它还说。

情节是悲剧的目的,照我说,情节只是悲剧实现目的的手段,表现人物性格才是悲剧的目的。

情节中少不了人,有人就有性格,这三者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当然,亚里士多德在几千年前就能写出《诗学》这么优秀的著作,有那么独到的见解已经是很伟大的了,再优秀的作品都会有人质疑的,有质疑才有价值,人类的思想才能进步。

《诗学》中也有很多我很喜欢的句子:如“事物包含可以实现的潜力,而化潜力为现实的过程,即为实现目的或获取事物本身的自然属性的过程。

因此,一个充分发展了的事物,即为实现或获取了自己的phusis的事物”。

我想它所说的充分发展的事物,以人为例,大概就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里的最高一层“自我实现”的境界吧。

人脑拥有无穷的潜力,而据调查现在最聪明的人也只是用到人脑的2%到3%的潜力,所以人要是把人脑的潜力都发挥出来,聪明程度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我知道那是不太可能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的挖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