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三年级疑难问题

合集下载

小学三年级科学常见问题解答

小学三年级科学常见问题解答

小学三年级科学常见问题解答科学是一个广阔的领域,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作为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你可能对一些科学问题感到好奇。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解答一些小学三年级常见的科学问题,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1. 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天空之所以呈现蓝色,是因为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对太阳光的散射。

当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被气体分子散射,而蓝色光的波长相对较短,更容易被散射。

因此,我们看到的天空就是蓝色的。

2. 太阳为什么会升起和落下?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是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造成的。

地球每天自西向东自转一圈,所以我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再经过一天时间从西方落下。

3. 为什么冬天会下雪?冬天下雪是因为在较冷的气温下,大气中的水蒸汽会凝结成雪花。

当气温降到零度以下时,空中的水蒸汽会形成冰晶,并在下落过程中不断生长,最终形成雪花。

4. 为什么彩虹是彩色的?彩虹是由太阳光通过水滴后反射和折射形成的。

太阳光经过水滴折射后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谱,然后反射在水滴内部,最后透过水滴再次折射出来,形成彩虹的美丽光谱。

5. 为什么苹果会掉到地上?苹果掉到地上是因为重力的作用。

地球具有引力,而苹果在树上时与地球保持相对平衡,但当苹果成熟或遭受外力作用时,它的重量会超过树枝或其他支撑物的承受力,所以会掉落到地上。

6. 为什么月亮会有不同的形状?月亮的形状会变化是因为月亮围绕地球公转。

地球和月亮的相对位置会导致我们看到的月亮形状不同。

当月球围绕地球公转时,太阳照射到月球的不同面,使得我们看到的月亮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如满月、新月等。

7. 为什么太阳可以发光?太阳之所以能够发光,是因为太阳内部的核反应。

太阳内部的氢气原子核发生聚变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以光和热的形式传播到太阳表面,并继续向外辐射,从而形成我们看到的太阳光。

通过解答以上常见科学问题,希望能帮助小学三年级的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科学是一个有趣且广阔的领域,我们每天都可以在生活中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不断探索和学习科学知识。

小学三年级科学难题整理与解析

小学三年级科学难题整理与解析

小学三年级科学难题整理与解析一、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各种科学问题,即使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也能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

下面,我们来整理并解析一些小学三年级科学难题。

问题一: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答案:我们一般在晴朗的白天看到天空是蓝色的,这是因为太阳光经过大气层的散射作用所致。

当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其中的蓝光会被空气分子散射,而其他颜色的光则相对较少被散射。

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天空呈现出蓝色。

问题二:为什么一些水果会变颜色?答案:水果的颜色变化与其成熟度和化学反应有关。

一些水果含有色素,如青椒中的叶绿素和番茄中的类胡萝卜素,这些色素会随着水果的成熟程度而发生变化。

此外,水果中的酶也会参与化学反应,导致颜色的改变。

问题三:为什么我们呼出的气息会产生白烟?答案:当天气寒冷时,我们呼出的热气和周围空气相遇时会迅速冷却,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了我们能看到的“白烟”。

二、科学实验与探究除了整理和解析科学难题,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和探究,来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实验一:浮力实验材料:一个小容器、水、不同的物品(如玻璃球、木块、塑料袋等)。

步骤:1. 将小容器装满水。

2. 把不同的物品一个一个放入水中观察。

3. 观察物品在水中的表现以及是否浮起来。

4. 思考不同物品浸入水中的原因。

实验二:生活中的气体实验材料:一个空罐子、白醋、小苏打粉。

步骤:1. 将一些白醋倒入空罐子中。

2. 慢慢地倒入少量小苏打粉。

3. 观察罐子内部发生的变化。

4. 思考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原因。

通过实验与探究,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科学现象,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并培养科学思维和方法的运用能力。

三、科学素养的培养在小学三年级阶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

科学素养不仅仅是指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更包括科学方法的运用、科学思维的培养以及科学态度的培养。

1. 科学方法的培养学生应该学会观察、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得出结论。

小学三年级科学题及答案 精选

小学三年级科学题及答案 精选

小学三年级科学题及答案精选问题1:什么是水的三态?答案:水的三态是指液态、固态和气态。

在常温常压下,水处于液态。

当温度降低到0℃以下,水会凝固成冰,变为固态。

当温度升高到100℃以上,水会蒸发成水蒸气,变为气态。

问题2:什么是生命周期?答案:生命周期是指生物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过程。

一个生物在其生命周期中经历多个阶段,包括出生、成长、繁殖和死亡。

不同生物的生命周期长度和阶段数量可能不同。

问题3:什么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答案: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中心轴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一次所需的时间为24小时,这是一天的长度。

地球自转导致了地球的昼夜交替。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公转一次所需的时间为365天,这是一年的长度。

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近似为椭圆形。

问题4:什么是太阳能?答案:太阳能是指从太阳辐射出来的能量。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无限的能源来源,可以被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例如电能和热能。

太阳能被广泛应用于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水器等领域。

问题5:什么是生态系统?答案: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系统。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包括植物、动物等)和与之相关的非生物因素(例如土壤、水等)组成。

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生态平衡。

问题6:什么是环保?答案:环保是指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破坏的行为。

环保涉及到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倡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环保是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问题7:什么是再生能源?答案:再生能源是指可以自动恢复或重新生成的能源。

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

与传统能源(例如石油、煤炭等)相比,再生能源具有更低的碳排放和更可持续的特点。

问题8:什么是质量?答案:质量是指物体所具有的物理性质,包括物体的重量、形状、颜色、硬度等。

质量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与物体的体积和温度无关。

问题9:什么是力?答案: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物理量。

小学科学实验常见问题

小学科学实验常见问题

小学科学实验常见问题科学实验在小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和知识。

然而,小学科学实验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实验的进行和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将重点探讨小学科学实验中的常见问题,并提供解决办法。

首先,实验材料的准备往往会遇到问题。

有时候,学生可能无法找到所需的材料或工具。

这时,老师可以在实验前提前检查所需材料,并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如果学校条件有限,可以向学生提供替代材料,以实现相似的实验效果。

另外,实验过程中,不同学生对材料的使用可能存在差异,这会影响实验结果的一致性。

因此,老师需要向学生清晰地介绍如何正确使用实验材料,并进行实际演示,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操作。

其次,实验中的安全问题是一个常见的挑战。

小学生对危险事物的认知可能较低,容易出现意外和伤害的风险。

在进行实验前,老师应向学生详细讲解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例如穿戴实验服装、戴好护目镜、注意用火安全等。

同时,学生应该明确知道如何处理紧急情况以及求助的方式,以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

老师还可以设置实验小组来互相监督和提醒安全问题,避免学生的疏忽和不慎造成危险。

第三,实验数据的记录和整理常常存在困难。

小学生在记录实验数据时可能存在不完整、不准确的问题,这会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比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可以提前给学生提供好数据记录表格,并教授他们如何正确地记录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还应不时地提醒学生检查和核对自己的数据,避免出现错误。

此外,老师还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数据,使用合适的图表和图形进行可视化展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实验结果。

第四,实验结果的解释和分析是许多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

学生可能在实验结果的解释上存在模糊和不准确的表达,缺乏科学的思维方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三年级小学科学(种花问题)练习题

三年级小学科学(种花问题)练习题

三年级小学科学(种花问题)练习题题目一某个花园里有20株红花和15株黄花,小明想要种一些白花来增加花园的颜色。

她已经买了10株白花苗。

如果她要让三种花的数量一样,她还需要买多少株白花苗?题目二小杰家的花园有30株白花和25株黄花。

小杰想要让白花和黄花的数量一样。

这时他买了一些红花苗。

如果他将所有红花苗都种下,并且已经种下了一半的红花苗,那么现在花园里红花的数量是多少?题目三某个花园里有40株白花和30株黄花。

如果每次种植都要选择一种花进行繁殖,要种植到两种花的数量一样时,还需要经过多少次繁殖?解答题目一首先计算出花园现有的红花、黄花和白花的总数量:红花:20株黄花:15株白花:10株由于小明想要让三种花的数量一样,即每种花的数量都是15株。

现有的黄花数量已经满足条件,所以只需要计算红花和白花的数量差值。

红花数量差值 = 理想数量 - 现有数量 = 15 - 20 = -5 (负数表示红花数量已经超过理想数量,不需要再购买红花苗)因此,小明不需要再购买红花苗。

题目二首先计算出花园现有的白花、黄花和红花的总数量:白花:30株黄花:25株红花:0株(还没有种下)由于小杰想要让白花和黄花的数量一样,即每种花的数量都是25株。

现有的花园里的白花数量已经超过理想数量,所以只需要计算红花的数量差值。

红花数量差值 = 理想数量 - 现有数量 = 25 - 0 = 25小杰已经种下了一半的红花苗,所以现在花园里红花的数量是:25 × 0.5 = 12.5 株题目三首先计算出花园现有的白花和黄花的总数量:白花:40株黄花:30株每次繁殖会使得一种花的数量增加1,另一种花的数量不变。

为了使得两种花的数量一样,需要经过多少次繁殖呢?通过计算数量差值,我们可以得到需要经过的次数:数量差值 = 理想数量 - 现有数量 = 30 - 40 = -10从数量差值可以看出,目前白花的数量已经超过理想数量,所以不需要经过繁殖,白花的数量将保持不变。

小学三年级自然科学问题解析为什么植物需要水

小学三年级自然科学问题解析为什么植物需要水

小学三年级自然科学问题解析为什么植物需要水植物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在我们的周围处处可见。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们就开始学习有关植物的自然科学知识。

在这一年级,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植物需要水。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析这个问题,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长和发展过程。

一、水是植物生长的基本需求植物和人类一样,需要摄取营养物质来生长。

水是植物体内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的媒介,也是植物体内各种营养物质的运输工具。

通过根系吸收水分,植物可以将水分和溶解在其中的营养物质通过茎和叶子分布到整个植物体内,满足生长发育的需求。

二、水参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水在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阳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氧气和葡萄糖的过程。

水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参与到了光合作用的反应中,负责提供氢原子,产生氧气和能量供给植物生长。

呼吸作用是植物分解葡萄糖释放能量的过程,也需要水分参与。

三、水调节植物体内温度水还可以通过蒸腾作用帮助植物调节体内温度。

蒸腾是植物通过气孔释放水蒸气的过程。

当植物体温较高时,蒸腾作用可以散发多余的热能,并使植物降温。

这对于植物的正常生长和良好的生理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四、水促进植物的根系生长水的供应对于植物的根系生长至关重要。

根系是植物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也是植物稳固生长的基础。

适当的水分供应可以促使植物根系健康发育,使植物在土壤中牢固生长。

五、水帮助植物养分吸收水对于植物的养分吸收起到了媒介和溶解剂的作用。

水可以将土壤中的养分溶解,使其更易被植物吸收。

适当的水分供应可以提高植物的养分吸收效率,满足植物的营养需求。

总结起来,植物需要水是因为水是植物生长的基本需求,它参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调节了植物体内的温度,促进了植物的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

因此,我们要保证植物得到足够的水分供应,以保持植物的健康生长。

希望通过本文的解析,大家对于为什么植物需要水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三年级科学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三年级科学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三年级科学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引言科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了理解自然和培养科学思维的机会。

然而,在三年级科学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问题一:理论与实践脱节三年级科学教学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但实践环节较少。

这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缺乏真实场景中的实践经验。

措施1. 引入实验和观察: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 实际案例分析: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问题二:重视记忆而忽视思考在三年级科学教学中,存在过分注重记忆知识点而忽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的问题。

学生仅仅记住知识点,而无法灵活运用和思考。

措施1. 提倡质疑精神: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质疑,并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供一系列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科学原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问题三: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三年级科学课程的教材内容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动力不高。

措施1. 创设趣味性研究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趣味性的研究情境,如实验、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 结合实际应用:教师可以将科学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理解科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其对科学的兴趣和认知。

结论三年级科学教学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重视记忆而忽视思考以及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等问题。

为了改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如增加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设趣味性学习情境等。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小学三年级自然科学问题解析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

小学三年级自然科学问题解析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

小学三年级自然科学问题解析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四季变化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是培养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基础认识的一部分。

本文将对小学三年级自然科学问题进行解析,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以自身轴心为轴线,完成一圈运动的过程。

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

这两个运动的结合造成了四季的变化。

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地球的轴心倾斜23.5度。

这个倾角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太阳照射角度和照射时间的变化。

当地球的某个地区倾斜向阳光时,这个地区将会经历夏季;而当这个地区倾斜离开阳光时,这个地区将会经历冬季。

同样的,当地球的某个地区处于倾斜向太阳的位置时,这个地区将会经历春季;相反,当这个地区处于倾斜离开太阳的位置时,这个地区将会经历秋季。

另外,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而不是一个完美的圆形。

这意味着地球距离太阳的距离会有所改变。

当地球靠近太阳时,它会接收到更多的太阳光和热量,这样的季节称为夏季;而当地球离太阳较远时,它会接收到较少的太阳光和热量,这样的季节称为冬季。

由于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复杂运动,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时间并不完全一样。

例如,处于赤道附近的地区往往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而接近北极或南极的地区则季节变化更加明显。

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变化,也有助于他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认知。

此外,了解四季变化也为他们将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为更深入的自然科学知识奠定了基础。

总结一下,四季变化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结果。

地球自转的倾斜和地球距离太阳的改变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季节变化。

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有助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理解和认识,也为他们将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能够对四季变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三年级疑难问题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第3课一、问题描述第3课《比较韧性》三根相同宽度、厚度的木条、金属条和塑料条难以比较柔韧性,学生实验效果不明显。

二、原因分析三种实验材料要求同宽度、厚度都相同,同“厚度”很难办,学生无法公平地开展科学对比实验,实验材料的准备是个难点。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1.材料与工具40厘米长的铁条1根(4mm×3cm×40cm)、塑料条1根(4mm×3cm×40cm)、木板1块、200g钩码6个(或相同的矿泉水瓶三个,里面装满水)、美工刀1把、电钻1把、木锯一把。

2.制作过程先用木锯将木板锯成3厘米宽的木条,再用美工刀将木条削成一根(4mm×3cm×40cm)的木条;然后,用电钻在铁条、塑料条、木条的一端1厘米处钻一个小洞,最后,分别把钩码(或水)用小绳子系到铁条、塑料条、木条上。

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第7课一、问题描述皮革、金属是属于什么材料?学生的科学概念没有清楚地建构。

二、原因分析学生对“什么是天然材料?什么是人工材料?”科学概念没有从本质上理解。

三、针对性教学策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本单元实际观察研究的物体为例,让学生理解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科学概念。

2.补充相关科学知识:(1)天然材料,是来自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只经物理处理或未经处理的材料, 常见的有木头,花岗岩,大理石,石灰石,云母,沙子,自然金块,竹子,动物皮毛……皮革是属于天然材料。

(2)人造材料,是天然材料经过人为的化学方法加工而制得的材料。

常见的有塑料,橡胶,合成纤维,玻璃,陶瓷,涂料、钢铁等。

金属是属于人造材料。

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一、问题描述《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为了让学生了解一般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教材通过学生小组合作种植凤仙花,并观察记录凤仙花的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透彻地了解凤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进而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

在学期教学中学生不能完整的观察到凤仙花的一生。

二、原因分析由于凤仙花的生长期较长(一般为4月—8月),而且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暑假,在得清县范围开花、形成果实和种子的过程基本上在暑假,对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1.教学的策略:根据凤仙花的生命周期采取与其他教学内容穿插教学;凤仙花可种植在校园的生物角,也可种植在家里;教师做好学生观察记录的指导与评价。

特别是要组织好暑假期间的较长期的观察记录与秋季开学后汇报、交流与评价活动。

2.针对性补充凤仙花一生的生长资料:3月底4月初(最迟清明节前后,气温20度左右)凤仙花萌发出了根或者有的已经长出了茎和叶;几天之后(一周以内)子叶枯萎,茎逐渐变粗变高,叶子也越来越多;3周之后植株再不断长高,并且越来越“枝繁叶茂”;再过4周之后开花、结果;6月、7月长成了许多粒种子;7月、8月下旬收获种子。

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第7课一、问题描述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第7课《我们的大丰收》,学期末,凤仙花还没有成熟,没有果实,无法统计一株凤仙花的种子数,也不能让学生观察凤仙花的整个生命周期,该怎么办?二、原因分析在本地区凤仙花一般在4月播种最为适宜,结果一般要在7月以后,成长期约半年,这时学生已经放暑假,难于开展此课的教学。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观察图片或影像资料的方法来取代,让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也可以引入前一届学生的研究成果及相关数据来开展研究,同样效果也不错。

当然,要把观察凤仙花果实,统计一株凤仙花种子的数量等观察活动,布置成暑假作业的形式去进一步开展研究,这样不仅同样完成了教学任务,让学生观察到了整个凤仙花的生命周期,而且探究活动还拓展到了课外,许多同学会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当然教师要有一些督促和调控的措施,比如:利用家校通平台适时发给家长短信提醒学生,暑假上来组织相关的汇报活动或成果展示活动。

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第5课一、问题描述学生在“测量凤仙花植株茎的高度”时,测量的方法不科学,收集的数据不准确,为学生运用统计图表整理观察记录带来了混乱。

二、原因分析学生年纪小,还基本没有掌握科学测量的方法,而且此处的测量存在一个标准统一的问题。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教师要统一测量植株茎高度的方法:将尺子放在植物的后面,尺子的最下端固定放在一个位置,比如土壤的表面或花盆的边缘,看自然状态下最顶上的叶尖达到哪个刻度,再读数。

这时的读数就是植株茎高度。

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第2课一、问题描述《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第2课《种植我们的植物》,“做观察记录”活动时,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从什么时候开始?记录什么?怎样记录?二、原因分析1.学生第一年学习科学,还基本没有掌握科学记录的方法,而且此处的记录要求长期连续记录的,对学生的要求较高。

2.教师对学生第二观察记录指导不到位,也会造成学生不会记录。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1.提醒学生从播种开始,准备一个观察记录本,用于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现象,写植物生长日记。

教师也亲自种植并记录,才能指导学生的观察记录活动。

2.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参考教科书中的几个记录表,确定记录的内容。

(1)观察记录透明玻璃杯中的种子生长变化情况可记录:种子先长出什么,再长出什么。

不同方向放置的种子根的生长方向。

每天测量一次根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观察记录花盆中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可记录:凤仙花种子在第几天破土而出。

刚出土的凤仙花是什么样子的。

出土两天后的凤仙花是什么样子的。

定期测量并记录凤仙花的高度。

凤仙花叶子的形状和数量。

3.为了便于发现植物生长变化规律,引发学生产生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应特别强调学生做好教科书“记录表”中提到的几方面的内容。

提醒学生幼芽出土后,至少每周做一次观察记录。

4.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记录,可以列表、写日记、画图,也可以为植物拍照。

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1课一、问题描述发给学生学具袋中的蚕卵孵化过早,而且先后不一,而且此时桑叶还很小,怎么办?二、原因分析学生储藏蚕卵的地方温度高低不同,导致孵化早晚不一,而且大部分过早,导致没有食物被饿死或天气太冷被冻死。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农村养蚕的蚕卵是蚕种场统一配发的,而且在配发之前统一储存在冷库中,所以不会过早孵化,导致孵化时间早晚不一。

指蚕种场指导员会依据当年气候科学调整催青时间和发种时间,时间基本统一。

教师不要把蚕卵过早发给学生自己存放,而应该由老师统一存放在冰箱的冷藏箱中,并随时关注周边农村的发种时间,与农村同步发放蚕卵,这样可以利用蚕种场的科学安排为教学所用,既统一了蚕卵的孵化时间,而且学生在饲养过程中也可以得到农民的有效指导,另外万一饲养失败,蚁蚕还可以及时从农村得到补充。

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2课一、问题描述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2课《蚕的生长变化》,蚕的外形和行为的描述不科学。

二、原因分析1.蚕体较小,很难观察清楚。

2.三年级学生的语言积累很有限,不容易表述清楚。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1.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记录、表达,并把学生的语言上升到科学的语言,逐步指导学生准确地表述。

2.针对性补充相关知识蚕的形态是圆筒形,分头、胸、腹3部分。

头小,两侧各分布着6只黑褐色的单眼;下方具咀嚼式口器;下唇中间有1小孔,为吐丝孔。

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各具1对胸足。

进食时,胸足能协助口器把持桑叶。

腹部由10个体节组成,第3, 4,5, 6节各生1对腹足,为蚕的运动器官。

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2课一、问题描述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2课《蚕的生长变化》;疑点:蚕身上的小黑点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二、原因分析学生带来的蚕有花皮蚕和白皮蚕,对比后学生就会提出此问题。

三、针对性补充相关知识蚕身两侧黑色的小点称为气门(也叫气孔)。

气门和蚕体内的气管相连,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进出口,主要作用是呼吸。

蚕的体温会随着周围气温的高低而变化的。

周围的气温一变,它就借开关气门的方法来调节体温,让身体的体温适应周围的温度。

由于蚕的体温比人的体温低,因此,人用手摸蚕就觉得它身上总是凉的。

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一、问题描述养蚕过程中,学生往往无法及时获取桑叶,导致蚕吃不上新鲜的桑叶或没桑叶吃饿死,该怎么办?二、原因分析城镇的学校中,寄宿生无法获取桑叶,走读生大都住在城镇上,不具有采桑叶的条件,故导致亲自养蚕的学生比例很低。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1.可以发动家长利用双休日到周边地区的农村采集够蚕吃一周的桑叶,然后分成几小包,用保鲜袋密封,冷藏于冰箱中,这样基本可以保证桑叶的新鲜度,可以够蚕宝宝吃上一周的新鲜桑叶。

同时,也可以发动学生进行互助,有条件的家长多采一些桑叶,送给其他学生,这样一个班级,只要有五六位家长去采集,就足够全班饲养了。

2.另外一种方法,教师还可以联络一名周边农村的农民,每周一次或两次定时定点为学生提供新鲜桑叶,学校可以适当出一点点劳务费。

而且,学生的蚕宝宝万一死了,还可以由农民给予补充,孩子还可以像农民咨询一些养蚕的技术和小窍门,让学生掌握科学养蚕的方法,保证学生能经历蚕的整个生命周期。

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4课一、问题描述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4课《蛹变成了什么》;疑点:怎样区别蚕蛾的雌雄?二、原因分析教材第30页中只出示了两张蚕蛾的照片,没有注明哪只是雄蛾,哪只是雌娥,也没有任何说明,而且现实中也是很难区分。

三、针对性补充相关知识雄蚕蛾身体较小,腹部较瘦,触角稍大,爬动较快,翅膀可以飞快地振动并且飞行;雌蚕蛾身体较大,腹部极度膨大,但触角稍小,爬动慢,几乎无飞行能力。

还可以观察它们的外生殖器:有产卵瓣的是雌蛾,有阳茎的是雄蛾。

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一、问题描述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1课《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和第4课《蛹变成了什么》;疑点:到底蚕的生命是从哪个阶段开始的?二、原因分析教材三下第22页有“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而第32页又有“蚕卵里孵出的蚁蚕是蚕生命的开始”,那么,蚕的生命到底是从卵开始的?还是从蚁蚕开始的呢?三、针对性补充相关知识对这两句话,我们认为,前者的“生命”是指生命周期,而后者的生命是指具体的肉眼可见的生命活动。

因此蚕的生命应该从受精的蚕卵开始。

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2课一、问题描述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2课《蚕的生长变化》;难点:学生不能很准确的发现蚕吐丝前后的变化?二、原因分析蚕吐丝后就被包裹在茧子中,根本观察不到吐丝后蚕的状况,所以也就无法比较蚕吐丝前后的变化。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可以用拍照的手段记录蚕吐丝前的状况,至于吐丝后的样子,可以由教师到农村(学生估计都不舍得伤害自己饲养的蚕)找一个刚吐完丝却还没有化蛹的茧子剪开,拍成照片进行对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