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小学科学三年级疑难问题

合集下载

三年级科学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三年级科学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三年级科学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引言科学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三年级科学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本文将探讨三年级科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以期改进学生的科学学习状况。

问题一:知识点学习重复性高在三年级科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问题:多个知识点的学习内容重复度高,导致学生对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理解不清。

这种现象造成了知识点的混淆,学生无法准确掌握所学内容。

整改措施:1.设计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不同的任务,确保任务之间的差异性,使学生能够清楚地辨别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特点和关系。

2.注重知识点的扩展和拓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知识点的更深层次的内容,帮助他们理解知识点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3.合理组织知识点的学习顺序:在课程设计中,合理安排知识点的学习顺序,避免重复和冗余,确保学生能够逐步地有条理地掌握不同知识点。

问题二:实践活动较少科学学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三年级科学教育中,实践活动往往被忽视。

这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无法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整改措施:1.增加实验和观察的机会:在课堂上增加实验和观察的环节,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的乐趣。

2.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小型科学实验、观察和调查等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利用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校园周边的自然环境和科学实验室等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学习的机会。

问题三:知识与生活联系较少三年级科学教育应该注重将学科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然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场景和实际意义认识有限,无法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经验有效结合。

整改措施: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归纳: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归纳,帮助他们发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培养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小学科学疑难问题

小学科学疑难问题

小学科学疑难问题小学科学三年级疑难问题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第3课一、问题描述第3课《比较韧性》三根相同宽度、厚度的木条、金属条和塑料条难以比较柔韧性,学生实验效果不明显。

二、原因分析三种实验材料要求同宽度、厚度都相同,同“厚度”很难办,学生无法公平地开展科学对比实验,实验材料的准备是个难点。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1.材料与工具40厘米长的铁条1根(4mm×3cm×40cm)、塑料条1根(4mm×3cm×40cm)、木板1块、200g钩码6个(或相同的矿泉水瓶三个,里面装满水)、美工刀1把、电钻1把、木锯一把。

2.制作过程先用木锯将木板锯成3厘米宽的木条,再用美工刀将木条削成一根(4mm×3cm×40cm)的木条;然后,用电钻在铁条、塑料条、木条的一端1厘米处钻一个小洞,最后,分别把钩码(或水)用小绳子系到铁条、塑料条、木条上。

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第7课一、问题描述皮革、金属是属于什么材料?学生的科学概念没有清楚地建构。

二、原因分析学生对“什么是天然材料?什么是人工材料?”科学概念没有从本质上理解。

三、针对性教学策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本单元实际观察研究的物体为例,让学生理解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科学概念。

2.补充相关科学知识:(1)天然材料,是来自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只经物理处理或未经处理的材料, 常见的有木头,花岗岩,大理石,石灰石,云母,沙子,自然金块,竹子,动物皮毛……皮革是属于天然材料。

(2)人造材料,是天然材料经过人为的化学方法加工而制得的材料。

常见的有塑料,橡胶,合成纤维,玻璃,陶瓷,涂料、钢铁等。

金属是属于人造材料。

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一、问题描述《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为了让学生了解一般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教材通过学生小组合作种植凤仙花,并观察记录凤仙花的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透彻地了解凤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进而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

2019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doc

2019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doc

教科版小学科学生命世界”内容常见问题解答参考丽水市莲都区大洋路学校陈建秋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生命世界”内容目录六上与环境生物的多样1放大镜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3放大镜下的晶体4怎样放得更大微小世界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8微小世界和我们问题分类提示:第一部分:植物(24问);第二部分:动物(18问);第三部分:我们人体;第四部分:其他综合(11问)。

第一部分:植物1、植物怎样分类?答: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通过种子繁殖的植物,被称为种子植物;另一类是通过抱子繁殖的植物,称为抱子植物。

种子植物又可以分成两大类,即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裸子植物不足800种,被子植物则多达20多万种。

2、水生植物有哪几类?答:水生植物一般分成三个类型,如金鱼藻全株沉没于水中,叫做沉水植物;水葫芦、浮萍的植株叶片漂浮于水面,叫浮水植物;水花生、莲等植株的一部分挺出水面,称之为挺水植物。

3、植物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有哪些?答:植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空间和营养。

每个植物个体有特定的生存需要,如特定的环境,一定的阳光和水分。

4、植物的根怎样分类?答:根据根的发生部位的不同,植物的根分为定根和不定根两大类。

定根:凡是从植物体固定部位上生出的根,都叫定根。

包括主根和侧根两种。

主根:种子萌发时,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向下生长,这种由胚根直接长成的根叫做主根。

侧根:主根生长到一定长度时,在主根上长出的各级大小分支,叫做侧根。

不定根:凡是发生在主根和侧根之外,也就是着生位置不定的根,都叫做不定根。

如玉米茎上生出的根,秋海棠的叶和落地生根的叶上生出的根,榕树茎上生出的根都属于不定根。

5、植物的根系有哪两类?一棵植物全部根的总和叫做根系。

根系分为两大类:直根系:一些植物的主根明显粗长,并且垂直向下生长;各级侧根的长短和粗细明显小于主根,并且斜着向四周生长,这种主根和侧根具有明显区别的根系叫做直根系。

小学科学疑难问题整理总结

小学科学疑难问题整理总结

小学科学疑难问题整理总结科学是小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科目,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学生常常遇到一些疑难问题。

本文将对小学科学学习中的一些常见疑难问题进行整理和总结,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一、有关生活中的物体和材料的问题1. 什么是物体?物体是占据空间、具有质量、可触摸、可看见的东西,例如桌子、椅子、树木等都是物体。

2. 什么是材料?材料是用来制造物体的物质,如木材、塑料、金属等。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

3. 什么是固体、液体和气体?固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如石头、铅笔等。

液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如水、牛奶等。

气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如空气、氧气等。

4. 为什么水会蒸发?水蒸发是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

当水受热时,水分子的活动增加,随着活动的增强,一部分水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跳出液体表面,成为水蒸气。

二、有关万有引力和天文学的问题1. 什么是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是宇宙中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力。

根据牛顿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会存在引力。

2. 为什么地球能吸引人和物体?地球拥有质量,具有引力。

根据万有引力原理,地球会吸引周围的物体,包括人和物体。

3. 为什么地球不会掉下来?地球不会掉下来的原因是因为地球的引力和其他物体间的引力相互平衡。

如果地球上的物体距离地球非常远,那么地球对它们的引力会很小,所以它们不会被地球吸引住。

4. 什么是恒星和行星?恒星是宇宙中发光的星体,如太阳。

行星是绕恒星运行的天体,如地球、火星等。

三、有关能量和能源的问题1. 什么是能源?能源是指能够产生热能、光能或动能的物质或自然资源。

常见的能源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太阳能等。

2. 什么是能量?能量是物体进行运动、产生变化或做功的能力。

能量可以分为动能、势能、热能等不同形式。

3. 为什么要节约能源?能源是人们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资源,但能源资源是有限的。

三上科学疑难问题

三上科学疑难问题
怎样坚持完成一颗植物的变化记录表
7、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
了解植物的医德变化
第二单元
动物
1、寻访小动物
正确地引导孩子认真观察校园中得小动物
2、蜗牛(一)
蜗牛头和腹怎么区分,是否有尾?
3、蜗牛(二)
第30页的照片中有个小孔是蜗牛的排泄处吗,那蜗牛是怎么呼吸的呢?
4、蚯蚓
正确地区别口和肛门的两头
5、蚂蚁
正确认识蚂蚁身体的三部分,理解蚂蚁的胸上有3对足
6、金鱼
正确认识金鱼的身体结构
7、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对动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区分
第三单元
我们周围的材料
1、我们周围的材料
认识周围的材料,对他们进行分类
2、哪种材料硬
通过实验认识材料的硬度是不同的
3、比较韧性
怎样区别材料的韧性和硬度的不同
4、它们吸水吗
木片和纸片怎么区别哪个吸水性强?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4、比较水的多少
通过对3个水瓶的观察和思考,引出统一用量筒来测量比较
5、我们周围的空气
空气摸不着看不见,怎样让学生正确地认识空气?
6、空气占据空间吗
通过书本中得3个实验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7、空气有重量吗
学会看图通过平衡理解空气占据空间
认识到在做沉浮试验时要求材料必须是实心的
6、砖瓦和陶罐、瓷器
认识砖瓦和陶器、瓷器的性质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对身边的材料进行分类。
第四单元
水和空气
1、水
认识水的特性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对69页的水重还是油重的正确区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谁流得更快一些
在做谁流的最快实验时,认识要求每种液体要再统一高度、大小和同一块玻璃上

三年级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一)

三年级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一)

三年级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一)三年级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一:知识点过于抽象,难以理解•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实例来引入新的知识点,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理解。

•引入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呈现形象、直观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知识。

问题二:实验课程缺乏实践操作•增加实验课程的数量和频次,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

•强调实验过程和观测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利用实验室设备和模型,进行真实场景的展示和模拟实验,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的体验。

问题三:教材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教师可以寻找更多的参考资料,拓宽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扩展与联系,增加趣味性。

•设计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的方式同步教学内容,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

•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四:缺乏课外拓展和学科交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增加学生对科学的了解和兴趣。

•开展一些与其他学科相关的活动,如生态环保、健康饮食等主题,促进学科交叉学习。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问题五:评价方式单一,难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口头表达、实验报告、作品展示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引入自我评价和互评,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和批判性思维。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和实践。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三年级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促进他们对科学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措施一:生动故事和实例的引入•教师可以讲述一些与科学知识相关的生动故事和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故事和实例,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理解知识点的内涵和应用。

三年级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三年级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三年级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三年级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一:教师讲课单一,缺乏互动•学生缺乏对科学知识的主动探索和深入理解的机会。

•缺乏互动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下降。

解决方案:1.创设情境:通过情境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和观察现象。

2.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探讨和合作,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学习兴趣。

3.互动课堂:教师可以设置提问环节,并鼓励学生互相提问、讨论,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问题二:实验课程设置不够充分•三年级科学实验课程相对较少,学生缺乏直观的实践体验。

•实验环节的不足导致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不深。

解决方案:1.增加实验课程:展开更多与三年级科学课程相关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2.创设实验场景:通过模拟实验或实地参观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自然界中的科学现象,增加实践体验。

3.引导思考:在实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并帮助他们总结规律和发现科学背后的原理。

问题三: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应用意义认识不足•学生缺乏对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的认识,无法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学生只注重记忆科学知识而忽略了其应用价值。

解决方案:1.打破界限: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将科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展示其应用价值。

2.创设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实际应用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创造力:鼓励学生提出独立的观点和想法,让他们意识到科学知识可以用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结论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三年级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和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增加实验课程和引导学生思考,能够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同时,打破界限、创设情境和培养创造力,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小学三年级科学难题整理与解析

小学三年级科学难题整理与解析

小学三年级科学难题整理与解析一、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各种科学问题,即使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也能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

下面,我们来整理并解析一些小学三年级科学难题。

问题一: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答案:我们一般在晴朗的白天看到天空是蓝色的,这是因为太阳光经过大气层的散射作用所致。

当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其中的蓝光会被空气分子散射,而其他颜色的光则相对较少被散射。

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天空呈现出蓝色。

问题二:为什么一些水果会变颜色?答案:水果的颜色变化与其成熟度和化学反应有关。

一些水果含有色素,如青椒中的叶绿素和番茄中的类胡萝卜素,这些色素会随着水果的成熟程度而发生变化。

此外,水果中的酶也会参与化学反应,导致颜色的改变。

问题三:为什么我们呼出的气息会产生白烟?答案:当天气寒冷时,我们呼出的热气和周围空气相遇时会迅速冷却,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了我们能看到的“白烟”。

二、科学实验与探究除了整理和解析科学难题,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和探究,来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实验一:浮力实验材料:一个小容器、水、不同的物品(如玻璃球、木块、塑料袋等)。

步骤:1. 将小容器装满水。

2. 把不同的物品一个一个放入水中观察。

3. 观察物品在水中的表现以及是否浮起来。

4. 思考不同物品浸入水中的原因。

实验二:生活中的气体实验材料:一个空罐子、白醋、小苏打粉。

步骤:1. 将一些白醋倒入空罐子中。

2. 慢慢地倒入少量小苏打粉。

3. 观察罐子内部发生的变化。

4. 思考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原因。

通过实验与探究,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科学现象,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并培养科学思维和方法的运用能力。

三、科学素养的培养在小学三年级阶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

科学素养不仅仅是指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更包括科学方法的运用、科学思维的培养以及科学态度的培养。

1. 科学方法的培养学生应该学会观察、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得出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三年级疑难问题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第3课一、问题描述第3课《比较韧性》三根相同宽度、厚度的木条、金属条和塑料条难以比较柔韧性,学生实验效果不明显。

二、原因分析三种实验材料要求同宽度、厚度都相同,同“厚度”很难办,学生无法公平地开展科学对比实验,实验材料的准备是个难点。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1.材料与工具40厘米长的铁条1根(4mm×3cm×40cm)、塑料条1根(4mm×3cm×40cm)、木板1块、200g钩码6个(或相同的矿泉水瓶三个,里面装满水)、美工刀1把、电钻1把、木锯一把。

2.制作过程先用木锯将木板锯成3厘米宽的木条,再用美工刀将木条削成一根(4mm×3cm×40cm)的木条;然后,用电钻在铁条、塑料条、木条的一端1厘米处钻一个小洞,最后,分别把钩码(或水)用小绳子系到铁条、塑料条、木条上。

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第7课一、问题描述皮革、金属是属于什么材料?学生的科学概念没有清楚地建构。

二、原因分析学生对“什么是天然材料?什么是人工材料?”科学概念没有从本质上理解。

三、针对性教学策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本单元实际观察研究的物体为例,让学生理解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科学概念。

2.补充相关科学知识:(1)天然材料,是来自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只经物理处理或未经处理的材料, 常见的有木头,花岗岩,大理石,石灰石,云母,沙子,自然金块,竹子,动物皮毛……皮革是属于天然材料。

(2)人造材料,是天然材料经过人为的化学方法加工而制得的材料。

常见的有塑料,橡胶,合成纤维,玻璃,陶瓷,涂料、钢铁等。

金属是属于人造材料。

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一、问题描述《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为了让学生了解一般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教材通过学生小组合作种植凤仙花,并观察记录凤仙花的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透彻地了解凤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进而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

在学期教学中学生不能完整的观察到凤仙花的一生。

二、原因分析由于凤仙花的生长期较长(一般为4月—8月),而且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暑假,在得清县范围开花、形成果实和种子的过程基本上在暑假,对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1.教学的策略:根据凤仙花的生命周期采取与其他教学内容穿插教学;凤仙花可种植在校园的生物角,也可种植在家里;教师做好学生观察记录的指导与评价。

特别是要组织好暑假期间的较长期的观察记录与秋季开学后汇报、交流与评价活动。

2.针对性补充凤仙花一生的生长资料:3月底4月初(最迟清明节前后,气温20度左右)凤仙花萌发出了根或者有的已经长出了茎和叶;几天之后(一周以内)子叶枯萎,茎逐渐变粗变高,叶子也越来越多;3周之后植株再不断长高,并且越来越“枝繁叶茂”;再过4周之后开花、结果;6月、7月长成了许多粒种子;7月、8月下旬收获种子。

2019年小学科学三年级疑难问题一、问题描述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第7课《我们的大丰收》,学期末,凤仙花还没有成熟,没有果实,无法统计一株凤仙花的种子数,也不能让学生观察凤仙花的整个生命周期,该怎么办?二、原因分析在本地区凤仙花一般在4月播种最为适宜,结果一般要在7月以后,成长期约半年,这时学生已经放暑假,难于开展此课的教学。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观察图片或影像资料的方法来取代,让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也可以引入前一届学生的研究成果及相关数据来开展研究,同样效果也不错。

当然,要把观察凤仙花果实,统计一株凤仙花种子的数量等观察活动,布置成暑假作业的形式去进一步开展研究,这样不仅同样完成了教学任务,让学生观察到了整个凤仙花的生命周期,而且探究活动还拓展到了课外,许多同学会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当然教师要有一些督促和调控的措施,比如:利用家校通平台适时发给家长短信提醒学生,暑假上来组织相关的汇报活动或成果展示活动。

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第5课一、问题描述学生在“测量凤仙花植株茎的高度”时,测量的方法不科学,收集的数据不准确,为学生运用统计图表整理观察记录带来了混乱。

二、原因分析学生年纪小,还基本没有掌握科学测量的方法,而且此处的测量存在一个标准统一的问题。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教师要统一测量植株茎高度的方法:将尺子放在植物的后面,尺子的最下端固定放在一个位置,比如土壤的表面或花盆的边缘,看自然状态下最顶上的叶尖达到哪个刻度,再读数。

这时的读数就是植株茎高度。

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第2课一、问题描述《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第2课《种植我们的植物》,“做观察记录”活动时,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从什么时候开始?记录什么?怎样记录?二、原因分析1.学生第一年学习科学,还基本没有掌握科学记录的方法,而且此处的记录要求长期连续记录的,对学生的要求较高。

2.教师对学生第二观察记录指导不到位,也会造成学生不会记录。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1.提醒学生从播种开始,准备一个观察记录本,用于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现象,写植物生长日记。

教师也亲自种植并记录,才能指导学生的观察记录活动。

2.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参考教科书中的几个记录表,确定记录的内容。

(1)观察记录透明玻璃杯中的种子生长变化情况可记录:种子先长出什么,再长出什么。

不同方向放置的种子根的生长方向。

每天测量一次根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观察记录花盆中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可记录:凤仙花种子在第几天破土而出。

刚出土的凤仙花是什么样子的。

出土两天后的凤仙花是什么样子的。

定期测量并记录凤仙花的高度。

凤仙花叶子的形状和数量。

3.为了便于发现植物生长变化规律,引发学生产生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应特别强调学生做好教科书“记录表”中提到的几方面的内容。

提醒学生幼芽出土后,至少每周做一次观察记录。

4.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记录,可以列表、写日记、画图,也可以为植物拍照。

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1课一、问题描述发给学生学具袋中的蚕卵孵化过早,而且先后不一,而且此时桑叶还很小,怎么办?二、原因分析学生储藏蚕卵的地方温度高低不同,导致孵化早晚不一,而且大部分过早,导致没有食物被饿死或天气太冷被冻死。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农村养蚕的蚕卵是蚕种场统一配发的,而且在配发之前统一储存在冷库中,所以不会过早孵化,导致孵化时间早晚不一。

指蚕种场指导员会依据当年气候科学调整催青时间和发种时间,时间基本统一。

教师不要把蚕卵过早发给学生自己存放,而应该由老师统一存放在冰箱的冷藏箱中,并随时关注周边农村的发种时间,与农村同步发放蚕卵,这样可以利用蚕种场的科学安排为教学所用,既统一了蚕卵的孵化时间,而且学生在饲养过程中也可以得到农民的有效指导,另外万一饲养失败,蚁蚕还可以及时从农村得到补充。

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2课一、问题描述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2课《蚕的生长变化》,蚕的外形和行为的描述不科学。

二、原因分析1.蚕体较小,很难观察清楚。

2.三年级学生的语言积累很有限,不容易表述清楚。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1.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记录、表达,并把学生的语言上升到科学的语言,逐步指导学生准确地表述。

2.针对性补充相关知识蚕的形态是圆筒形,分头、胸、腹3部分。

头小,两侧各分布着6只黑褐色的单眼;下方具咀嚼式口器;下唇中间有1小孔,为吐丝孔。

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各具1对胸足。

进食时,胸足能协助口器把持桑叶。

腹部由10个体节组成,第3, 4,5, 6节各生1对腹足,为蚕的运动器官。

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2课一、问题描述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2课《蚕的生长变化》;疑点:蚕身上的小黑点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二、原因分析学生带来的蚕有花皮蚕和白皮蚕,对比后学生就会提出此问题。

三、针对性补充相关知识蚕身两侧黑色的小点称为气门(也叫气孔)。

气门和蚕体内的气管相连,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进出口,主要作用是呼吸。

蚕的体温会随着周围气温的高低而变化的。

周围的气温一变,它就借开关气门的方法来调节体温,让身体的体温适应周围的温度。

由于蚕的体温比人的体温低,因此,人用手摸蚕就觉得它身上总是凉的。

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一、问题描述养蚕过程中,学生往往无法及时获取桑叶,导致蚕吃不上新鲜的桑叶或没桑叶吃饿死,该怎么办?二、原因分析城镇的学校中,寄宿生无法获取桑叶,走读生大都住在城镇上,不具有采桑叶的条件,故导致亲自养蚕的学生比例很低。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1.可以发动家长利用双休日到周边地区的农村采集够蚕吃一周的桑叶,然后分成几小包,用保鲜袋密封,冷藏于冰箱中,这样基本可以保证桑叶的新鲜度,可以够蚕宝宝吃上一周的新鲜桑叶。

同时,也可以发动学生进行互助,有条件的家长多采一些桑叶,送给其他学生,这样一个班级,只要有五六位家长去采集,就足够全班饲养了。

2.另外一种方法,教师还可以联络一名周边农村的农民,每周一次或两次定时定点为学生提供新鲜桑叶,学校可以适当出一点点劳务费。

而且,学生的蚕宝宝万一死了,还可以由农民给予补充,孩子还可以像农民咨询一些养蚕的技术和小窍门,让学生掌握科学养蚕的方法,保证学生能经历蚕的整个生命周期。

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4课一、问题描述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4课《蛹变成了什么》;疑点:怎样区别蚕蛾的雌雄?二、原因分析教材第30页中只出示了两张蚕蛾的照片,没有注明哪只是雄蛾,哪只是雌娥,也没有任何说明,而且现实中也是很难区分。

三、针对性补充相关知识雄蚕蛾身体较小,腹部较瘦,触角稍大,爬动较快,翅膀可以飞快地振动并且飞行;雌蚕蛾身体较大,腹部极度膨大,但触角稍小,爬动慢,几乎无飞行能力。

还可以观察它们的外生殖器:有产卵瓣的是雌蛾,有阳茎的是雄蛾。

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一、问题描述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1课《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和第4课《蛹变成了什么》;疑点:到底蚕的生命是从哪个阶段开始的?二、原因分析教材三下第22页有“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而第32页又有“蚕卵里孵出的蚁蚕是蚕生命的开始”,那么,蚕的生命到底是从卵开始的?还是从蚁蚕开始的呢?三、针对性补充相关知识对这两句话,我们认为,前者的“生命”是指生命周期,而后者的生命是指具体的肉眼可见的生命活动。

因此蚕的生命应该从受精的蚕卵开始。

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2课一、问题描述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2课《蚕的生长变化》;难点:学生不能很准确的发现蚕吐丝前后的变化?二、原因分析蚕吐丝后就被包裹在茧子中,根本观察不到吐丝后蚕的状况,所以也就无法比较蚕吐丝前后的变化。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可以用拍照的手段记录蚕吐丝前的状况,至于吐丝后的样子,可以由教师到农村(学生估计都不舍得伤害自己饲养的蚕)找一个刚吐完丝却还没有化蛹的茧子剪开,拍成照片进行对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