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课本疑难问题解析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2020年秋季新教材)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备课参考+全册分课知识点

新教科版(2020年秋季新教材)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备课参考+全册分课知识点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目录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教学进度安排 (6)第一单元声音 (7)第1课《听听声音》 (7)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9)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4)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7)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 (20)第6课《声音的高与低》 (23)第7课《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26)第8课《制作我的小乐器》 (28)第二单元呼吸和消化 (31)第1课感受我们的呼吸 (31)第2课呼吸与健康生活 (35)第3课测量肺活量 (40)第4课一天的食物 (44)第5课食物中的营养 (48)第6课营养要均衡 (53)第7课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57)第8课食物在身体内的旅行 (61)第三单元运动和力 (66)第1课《让小车运动起来》 (66)第2课《用气球驱动小车》 (70)第3课《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74)第4课《弹测力计》 (78)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 (82)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 (86)第7课《设计与制作(一)》 (90)第8课《设计与制作(二)》 (95)备课参考 (104)分课知识点整理 (130)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听听声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见它,但可以感受它。

2. 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1. 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

2. 对声音的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3. 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他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教学重点】用词语描述我们周围各种各样的声音,并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课本第二单元探索聚焦问题解析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课本第二单元探索聚焦问题解析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课本探索聚焦问题解析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1.感受我们的呼吸不间断的呼吸成为我们的重要活动。

这是为什么?(见课本第21页)维持人的生命,供给人活着所必需的氧气。

呼气时,手放在肋骨上,胸有什么变化?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2.呼吸与健康生活(见课本第24页)活动对呼吸次数的影响4.一天的食物(见课本第27页)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有什么特点?味道酸、甜、苦、辣、咸,分素食、荤食,分生食、熟食。

5.食物中的营养(见课本第30页)食物中有哪些营养物质?答:蛋白质、糖类、脂肪、淀粉、维生素、无机盐、水和膳食纤维。

营养成分表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见课本第35页)馒头在口腔里经历了哪些过程?食物中发生了什么变化?答:○1咀嚼前食物是完整的、干的、比较硬的固体;后来食物碎成小块,变湿了,变软了;最后食物变成湿湿的、软软的、粘粘的糊状物质。

○2经历了由大变小,由硬变软,由干变湿的过程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见课本第37页)你有过肚子饿、被食物噎到、胃疼、肚子疼的经历吗?食物进入人体经过哪些消化器官?在身体中的旅行要经过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

(见课本第39页)模拟胃的工作,反复揉挤袋子,食物变成什么样子?如果不揉有哪些麻烦?这与口腔有怎样的关系?这与口腔中牙齿、舌、唾液的联合作用有关,食物被磨碎了便于进入食道。

第三单元运动和力1.让小车运动起来1.(见课本第43页)怎样使静止的小车运动?怎样使运动的小车静止?答:○1要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必须要给它一种力--动力(拉力)。

垫圈的重力作用在绳子上产生的拉力使小车运动起来了;○2用手挡住小车,可以让它停止。

这个力对运动着的物体起到了阻碍作用--阻力;○3物体从运动到静止或者从静止到运动都需要力的作用。

2.(见课本第43页)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有什么关系?答:垫圈越多,产生的拉力越大,小车运动速度越快;垫圈越少,产生的拉力越小,小车运动速度越慢。

3.(见课本第43页)运动员是怎样改变足球的运动的?答:运动员通过脚给足球一个力,控制力的大小改变足球的快或慢、启动或停止。

2020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2020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材和学情分析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材简析】学生在三年级是已经发现有时物体是相对静止的,有时是运动的。

那么这样让不同类型的车运动起来,本课的研究就是从这个问题开始的。

本课共设计了2个主要活动:一是聚焦环节,调查不同类型的小车动力来源;二是探索环节,用垫圈作为动力,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包括用多大的力能使小车运动起来,用不同大小的力小车的运动速度会有什么变化。

从而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小车用不同的动力类型;而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见过并体验过各种各样的运动的车辆,也对这些车如何运动起来有一定的了解。

在前面的科学学习中,他们初步认识过“力”,初步知道力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

但是他们并没有从科学实验的角度研究小车运动与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2.用气球驱动小车【教材简析】本课的活动,是帮助学生加深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理解,指向核心概念“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的建构。

学生从感受气球喷气时所产生的气流和气球的推力开始,体会气流方向和气球运动方向之间的关系;再测试组装的气球小车能行驶多远,用更多的办法使小车行驶得更远,体会改变喷气装置会影响小车的运动速度。

这样一方面可以认识“反冲力”,另一方面加深对“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理解。

在生活中还有那些反冲力的例子。

课文安排了学生在生活中常玩的气球,把气球吹足气,气球怎样运动中展开,然后让学生动手安装一辆喷气小车,让学生解释气球为什么能推动小车,最后让学生明白了要让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

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用更大的力。

【学情分析】由于本课是关于气球驱动小车的问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玩气球,也玩过小车,学生在玩中看到了气球吹足了气以后,会向相反方向运动,部分细心的孩子感受过气球喷出气体的方向和气球运动的方向是相反的,但没有考虑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孩子没有注意或考虑过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分析》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分析》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是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开设的科学课程教材,主要内容涵盖了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天气、水循环等各个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教案,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本文将对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中的教案设计进行分析。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制定的一系列目标和任务。

教材中的教案设计也是基于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进行的,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考核任务。

在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中,教学目标的设计既要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

如,在第一单元中,提高学生对“动物”的认识是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两个核心点。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也需要充分考虑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更好地完成考核任务。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解、实验、观察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注意教学方式的灵活应用,如组织小组讨论、启发式教学等,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在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中,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对教学效果的反馈。

教师可以通过考试、作业、实验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理解程度。

同时,教学评价还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是指教学的整个过程,包括开头、引入、讲解、练习、总结、复习等环节。

在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中,教学流程需要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进行设计。

例如,在第二单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天气变化和气象仪器,进而教学相关的气象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讨论和总结,以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

本册教材是小学科学教材的第五册,教材内容包括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和地球与宇宙三个单元。

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习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同时也可以接触到更加丰富多彩的科学知识内容。

下面我将分别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准备、说教法学法和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本册教材共有三个单元,分别是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和地球与宇宙。

每个单元下面又分别安排了若干个主题。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物质世界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掌握生命世界的基本概念和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和宇宙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科学观念和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本册教材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同时让学生了解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和地球与宇宙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教学难点本册教材的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说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册教材的教学任务,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实验器材等。

同时,教师还需要提前准备好实验室、教室等教学场所,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

五、说教法学法1.教法分析本册教材的教学方法应该以探究式为主,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导入、问题探究、实验操作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学法指导在本册教材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自主思考和主动探究的方法,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和实践活动,并及时做好笔记和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2020年版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归纳: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2、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震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3、耳的结构:外耳:耳郭和外耳道。

耳郭具有收集声音并将声音导入外耳道的作用,把手放到耳后可以收集到更多的声音,听到的声音更大。

中耳:鼓膜和听小骨。

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震动。

内耳:耳蜗等。

4、轻轻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强。

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6、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综合实验探讨:实验一:探讨物体是怎样发作声音的实验材料:橡皮筋、钢尺。

实验步骤:(1)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力揉搓橡皮筋,轻轻弹拨橡皮筋,窥察橡皮筋是不是发声,和发声时的现象。

(2)轻轻拨动钢尺,使钢尺发出声音并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拨动橡皮筋可以使橡皮筋发作声音,发作声音时可以窥察到橡皮筋和钢尺在震惊。

实验结论:物体经由过程振动发作声音。

实验二: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步骤:(1)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听闹钟的声音。

(2)请同学在桌子的一端轻轻抓挠,比较把耳朵贴在桌子的另一端和不贴在桌子上时听到的声音。

(3)将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

在将音叉浸入水中,听听音叉的声音。

实验现象:(1)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后,听不见闹钟的声音。

(2)把耳朵贴在桌面上比不贴在桌面上听声音更清晰。

(3)将击打后的音叉触及水面,窥察到水面有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可以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实验结论:物体振动时也会引发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经由过程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最新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 《光和影》教案板书课后训练及答案

最新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 《光和影》教案板书课后训练及答案

最新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板书课后训练及答案(1)情境导入 1.1 同学们,你们玩过手影游戏吗?这里面蕴含着什么样的科学道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1.2 首先老师请同学们一起观赏一段手影舞,看完后,请大家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需要那些条件呢?1.3 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遮挡物和屏。

(2)探索新知 1.4 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我们把能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请你判断下,下面哪些物体是光源,哪些不是呢?1.5 在光的照射下,物体有了影子。

但影子都有什么特点呢?有的物体影子长,有的影子短。

即使同一个物体影子的形状也会不同。

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接下来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索。

1.6 请同学们先认真看一下课本上需要我们完成的三个影子实验,分别是:1. 将木块或者其他遮挡物放在桌面上,用手电筒从不同的位置照射。

2. 用手电筒照射距离墙面不同距离的三个木块或其他遮挡物。

3. 用手电筒从上面和侧面分别照射一个长方体。

1.7 实验一:遮挡物和屏的位置固定,改变光手电筒照射的位置,观察影子如何变化。

首先请大家用手电筒从不同的位置照射一个木块或者遮挡物,照射完,请在书上画下不同位置照射时遮挡物的影子。

1.8 做完实验,当我们保持遮挡物和屏的位置不变,只改变手电筒照射的角度,大家发现影子有什么变化吗?大家的实验结果和老师的一样吗?1.9 我们发现:影子总是在背光一侧。

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斜射程度越大影子越长。

1.10 实验二:手电筒照射的位置不变,改变遮挡物和屏的距离,影子又有什么变化呢?请你用手电筒照射距离墙面不同距离的三个木块或其他遮挡物,然后也在书上画下所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并观察其中的规律。

1.11 做完实验,大家发现了吗?当我们保持手电筒照射的位置不变,改变遮挡物和屏的距离,影子有什么变化呢?1.12 我们发现:影子总是在背光一侧。

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遮挡物与光源越近,影子越大;越远,影子越小。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课本第一单元探索聚焦问题解析选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课本第一单元探索聚焦问题解析选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课本探索聚焦问题解析第一单元声音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见课本第7页)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有什么变化?答:把空气抽净,即玻璃罩内是真空时不能听到声音,得出结论为:真空不能传声。

2.(见课本第7页)把耳朵贴近桌子的一端,听一听其他同学在桌子另一端轻轻抓挠桌面的声音。

这样听到的声音与耳朵不贴近桌面的声音有什么不同?答:听到了清晰的声音,得出结论:固体也能够传播。

3.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

再将音叉浸入水中,我们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吗?水是怎样传播的声音?产生波纹,声波。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用纸卷一个喇叭,用这个纸喇叭听一听微弱的声音;拿掉纸喇叭,再听一听。

两次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像人的耳朵收集声波,纸筒的内表面反射集中一个方向传播,使得该方向上的声强由于振动的叠加而增加。

5.声音的强与弱声音的强弱是怎样形成的?(见课本第11页)声音的强弱,与振动的振幅有关。

拨动钢尺先轻轻钢尺是怎样形成振动的?用力拨动钢尺,钢尺声音与振幅有什么变化?(见课本第11页)用力拨动钢尺,钢尺发出声音的响度大、振动加快。

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振动幅度较小,声音较弱。

拨动钢尺先轻轻是怎样形成振动的?用力拨动皮筋,皮筋声音与振幅有什么变化?(见课本第12页)用不同力拨动皮筋,皮筋发出声音的响度大、振动加快。

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振动幅度较小,声音较弱。

敲击鼓面先轻轻是怎样形成振动的?用力拨动皮筋,鼓面声音与振幅有什么变化?(见课本第12页)用不同力敲击鼓面,鼓面发出声音的响度大、振动加快。

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振动幅度较小,声音较弱。

6.声音的高与低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见课本第13页)发声物体越小,发出的声音越高;发声物体越大,发出的声音越低。

发声物体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发声物体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发声物体越细,发出的声音越高;发声物体越粗,发出的声音越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四年级上册《科学》课本疑难问题解析第一单元声音1.听听声音1.(见课本第3页)回忆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答:合理即可。

(声音的描述:强弱、高低、长短、悦耳、动听、刺耳、难听、嘈杂等。

)2.(见课本第3页)听一段简单的乐曲,你能识别乐曲中的音符吗?说一说它们的高低顺序。

答:乐曲中音符是表示音的高、低、长、短变化的音乐符号。

音符(从低到高):12345672.物体怎样发出声音1.(见课本第5页)你认为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答: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的振动就没有声音,当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

②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

轻轻拨动钢尺,钢尺发出声音;轻轻击鼓,鼓发出声音;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

2.(见课本第5页)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答:吹竖笛时,竖笛内的空气会振动发出声音。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见课本第8页)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答:①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②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固体、液体、气体。

2.(见课本第8页)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沟通,这是为什么?答: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宇航员在太空中,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听不到声音,必须要使用电子通讯设备。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见课本第10页)我们对人耳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新的认识?你认为鼓膜的作用是什么?答:①人的耳朵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外耳:耳廓——收集声波;耳道——传递声波到中耳;中耳: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传递振动到内耳;内耳:耳蜗——将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听觉神经——将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

②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2.(见课本第10页)耳廓与纸喇叭在聚集声音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你能解释医生用的听诊器是怎样工作的吗?答:①耳廓可以收集声波,当用纸喇叭时发现声音变大了好多,这说明了耳廓大,听到的声音就大,聚集的声波就多。

②听诊器的工作原理:人的身体某些部位有病变时,就会产生异常的振动,这种信息通过听诊器的金属盒进行收集和放大,再通过固定的传播路径,到达听筒,最终传到医生的耳朵里,从而达到听声诊病的目的。

5.声音的强与弱1.(见课本第12页)分析你的记录,你能发现物体振动幅度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吗?答:(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2.(见课本第12页)我们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答:用稍大的力敲击音叉,可以看到音叉的振动幅度较大,声音较强;用较小的力敲击音叉,可以看到音叉的振动幅度较小,声音较弱。

6.声音的高与低1.(见课本第15页)从钢尺振动长度与声音高低实验的记录表和柱形图中,我们能发现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吗?答:(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2.(见课本第15页)通过以上三个实验,你认为发声物体的声音高低变化,有怎样的规律?答:发声物体越小,发出的声音越高;发声物体越大,发出的声音越低。

发声物体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发声物体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发声物体越细,发出的声音越高;发声物体越粗,发出的声音越低。

3.(见课本第15页)观察下图中的物体,推测它们发出的声音高低将会怎样变化?并说说理由。

答:①声音由高到低,空心钢管由细到粗,细的声音高,粗的声音低。

②声音由低到高,编钟由大到小,小的声音高,大的声音低。

③声音高低起伏,音叉排列长短不一,短的声音高,长的声音低。

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1.(见课本第17页)找一找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弦的音高,推测音高变化可能存在的规律。

答:选定一种弦乐器,手指在琴弦上移动,弦振动的部分短,声音就高,振动的部分长,声音就低;用相同的力弹拨,弦拉的紧,声音就高,拉得松,声音就低。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1.感受我们的呼吸1.(见课本第23页)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是什么?答:①参与呼吸的器官有鼻子(或口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②鼻(口腔):过滤吸入的空气。

咽喉:有对气体加热的功能。

气管(支气管):气体进出的通道。

气管从上往下不断分支,成为支气管和很多小支气管,富有弹性。

肺:气体和血液的交换场所。

由很多小肺泡构成,肺泡内是空的,与小支气管相通,可以容纳气体。

2,(见课本第23页)关于呼吸,你还想了解哪些事情?答:①如果较长时间呆在人多而空气不流通的地方,会有什么感觉?②在不同的状态下,呼吸会发生什么变化?③怎样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让身体更健康一点。

2.呼吸与健康生活1.(见课本第25页)通过分析数据,哪些活动会影响我的每分钟的呼吸次数?答:慢走、跑步、跳动……2.(见课本第25页)运动后,呼吸次数的增加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好处?答:运动量越大,所需氧气越多,人体的氧含量是通过呼吸来维持的。

呼吸次数增加,红细胞运输氧气比平时快很多,促进人体器官的新陈代谢,增加肺部中肺泡的收缩功能,从而提高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3.(见课本第25页)伴随呼吸次数的改变,你注意到心跳速度的改变了吗?答:随着呼吸次数的增加,心跳速度变快。

3.测量肺活量1.(见课本第27页)你对自己现在的肺活量满意吗?(合理即可)2.(见课本第27页)为什么参加体育锻炼能够提升肺活量?你打算今后怎么做?答: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呼吸肌的收缩力量和增大胸廓活动范围,提高呼吸功能,从而提升肺活量。

②我们应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4.一天的食物1.(见课本第30页)一天中,我们吃了多少种食物,吃的最多的是什么?答:合理即可。

(我们一天中吃的食物是很丰富的,这里面有着不同类别的食物,摄取种类丰富的食物是我们人类进食的特点。

)2.(见课本第30页)这么多食物,我们可以根据什么分类?分成哪几类?答:①按每餐吃什么分类(早餐、午餐、晚餐)②按个人喜好分类(喜欢的、不喜欢的)③按味道分类(酸、甜、苦、辣、咸)④按食物来源分类(素食、荤食)⑤按食物的作用分类(主食、副食)⑥按食物的使用方法分类(生食、熟食)……5.食物中的营养1.(见课本第32页)丰富的食物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答: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水和膳食纤维。

2,(见课本第32页)有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答:我们所吃的食物中,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成分,所以我们需要搭配膳食,保证营养充足。

3.(见课本第32页)我们如何简单地辨别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答:①检验淀粉——滴碘酒的地方变为蓝色的,说明这种食物含有淀粉。

②检验脂肪——在白纸上压或划能留下油迹的,说明这种食物含有脂肪。

③检验蛋白质——灼烧后能闻到烧焦羽毛气味的,说明这种食物含有蛋白质④难以通过实验进行检验的营养成分,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会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

6.营养要均衡1.(见课本第34页)“平衡膳食宝塔”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答:①“平衡膳食宝塔”告诉了我们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其中包括水、谷薯类、蔬菜类、水果类、畜禽肉、水产品、蛋类、奶及奶制品、大豆及坚果类、油和盐。

②“平衡膳食宝塔”下一层的食物食用量要大于上一层的食用量。

2,(见课本第34页)分析“一天的食物”记录,说说自己在饮食上有什么特点?是否存在问题?(合理即可)3.(见课本第34页)参照“平衡膳食宝塔”,把“一天的食物”记录中所吃的食物做一些调整。

(合理即可)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1.(见课本第37页)食物在口腔中发生了什么变化?经历了哪些过程?答:①咀嚼前食物是完整的、干的、比较硬的固体;后来食物碎成小块、变湿了、变软了;最后食物变成湿湿的、软软的、粘粘的糊状物质。

②经历了由大变小,由硬变软,由干变湿的过程。

2.(见课本第37页)根据“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模拟活动,说一说牙齿和舌都承担了什么工作?答:①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工具,不同形状的牙齿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门齿——切割食物,臼齿——咀嚼食物,犬齿——撕碎食物。

②舌——将食物在口腔中进行传送和搅拌。

3.(见课本第37页)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除了牙齿和舌以外,还有其他参与者吗?答:唾液——使食物湿润变软,初步消化部分食物。

4.(见课本第37页)食物在口腔中的初步消化,为进一步消化提供了哪些便利条件?答:食物进入口腔后在牙齿、舌、唾液的联合作用下会被嚼碎润湿,便于进入食道,减轻消化道的负担;被初步消化后的食物还将进入其它的消化器官进行进一步的消化直至吸收。

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1.(见课本第40页)我们对人体消化器官的想法哪些是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答:合理即可。

(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

)2.(见课本第40页)什么样的食物容易进入“食道”,容易被运输?这与口腔的工作有怎样的关系?答:①被嚼碎润湿的食物容易进入“食道”,容易被运输。

②这与口腔中牙齿、舌、唾液的联合作用有关,食物被磨碎了便于进入食道。

3.(见课本第40页)食物在身体中的旅行要经过哪些消化器官?它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答:①食物在身体中的旅行要经过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

②口腔——初步的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口腔分泌唾液与食物充分混合,有助于咀嚼食物;食道——将食物运输到胃;胃——分泌胃液,通过蠕动进一步磨碎食物;小肠——吸收食物中大部分的营养物质;大肠——将食物残渣里的水分吸收,剩下来的就排出体外。

第三单元运动和力1.让小车运动起来1.(见课本第44页)怎样使静止的小车运动?怎样使运动的小车静止?答:①要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必须要给它一种力——动力(拉力)。

垫圈的重力作用在绳子上产生的拉力使小车运动起来了;②用手挡住小车,可以让它停止。

这个力对运动着的物体起到了阻碍作用——阻力;③物体从运动到静止或者从静止到运动都需要力的作用。

2.(见课本第44页)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有什么关系?答:垫圈越多,产生的拉力越大,小车运动速度越快;垫圈越少,产生的拉力越小,小车运动速度越慢。

3.(见课本第44页)运动员是怎样改变足球的运动的?答:运动员通过脚给足球一个力,控制力的大小改变足球的快或慢、启动或停止。

2.用气球驱动小车1.(见课本第46页)气球是怎样使小车向前运动的?答:①将吹足了气的气球固定在小车上,放开气球的喷管,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推动小车向前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