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将相和有感作文
《将相和》读后感15篇

《将相和》读后感15篇《将相和》读后感15篇《将相和》读后感1我的感受是:忍让是一种美德,退一步海阔天空,做人就要和气不能只为了面子就跟人吵架,如果人人都心胸似海,明白道理话,那么世界会多么美好啊!这一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刑请罪这三个有联系的小故事,详细叙述了廉颇与蔺相如之间从不和到和好的过程。
突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的斗争精神和廉烦勇于改过,热爱祖国的品质。
《将相和》读后感2我觉得蔺相如是一个把自己的生命放第二,而把国家的利益和尊严放第一的人。
他知道:将相和,国家就安全,将相不和,国家就危险,所以就有意避着廉颇,这种忍让值得我们大家去学习。
我觉得蔺相如知所以能得到赵王的重用是因为他机智多谋,把国家利益放第一位。
团结是第一位,有些同学只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闹不和,和同学们翻脸;有些同学为了自己的好成绩就不顾班里的利益,甚至用奸诈手段来满足自己的私心。
俗话说:“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抱成。
”我们只有团结起来什么困难都不怕,我们要向蔺相如学习。
总而言之,我们只要团结起来,才能把五四班这个班级体搞好,成为人人称赞的好集体。
《将相和》读后感3这个故事可分为三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每一节都体现了蔺相如的聪明才智和爱国精神,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团结合作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读完这篇课文,我感到了团结一致才能打败敌人的道理。
《将相和》读后感4我认为蔺相如是个勇敢机智,顾全大局的人。
廉颇是个直率,鲁莽,居功自傲,知错就改的人。
说蔺相如勇敢机智是因为他能置生死于度外,两次见秦王都用语言相逼,能随机应变。
说蔺相如顾全大局是因为他为了国家而不和廉颇争论。
说廉颇直率,鲁莽是因为他心里不服就说出来。
说他居功自傲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是靠本事,比蔺相如功大。
说他知错就改是因为他知道自己错了就去负荆请罪。
我明白了:一个国家只有将相和,这个国家才有希望。
《将相和》读后感5这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的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读将相和有感10篇

读将相和有感10篇读将相和有感10篇读将相和有感1我最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这可以从蔺相如取回和氏璧与用玉威胁秦王就可以看出。
在举行交壁典礼时,蔺相如从容大方,即把和氏璧安全送回赵国,又保住了赵国的声誉,还堵住了秦王出兵的借口。
在这样的环境下,蔺相如以死相逼,保卫了赵国的荣耀。
在蔺相如听说廉颇不服气,便一直避让,可以看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
廉颇我也很喜欢,因为十分坦诚直率,能知错就改,当意识到蔺相如回避他是为了赵国的利益后,明白自己错了,主动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可以看得出廉颇公忠体国、勇于改过的精神也很可贵。
学完了本文,我明白了只有互相团结才是强大的,只有集体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团结一心,互相互助,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庭,创造一个优秀的集体,创造一个强大的中国!读将相和有感2在这节课上,张老师运用教学智慧,像一个魔术师,始终变化出峰回路转的教学思路,引领着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维的游戏,进行智慧的较量。
以三位人物的形象入手,研读文章。
带领学生揣摩人物性格,体会中华民族的品质。
学生在课堂上深入思考,开发思维空间,真正获得了心灵的发展,这就是成功的一节课,值得我们学习的一节课。
最后又留下悬念,促使孩子主动阅读。
培养了孩子的阅读喜习惯。
在课堂中,张老师顺从了孩子的语言发展特点,同时发展孩子的思维特点。
通过课文的三个故事两个人物引出了那样的一段历史。
向学生推荐了一步巨著。
从张老师身上,我强烈地感到:我们要多读书,提升自己的理论认识,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运用自己的教学技能,引领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读将相和有感3蔺相如是赵国的一位大臣,他能够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在秦王没有诚意拿城换璧的时候,他能机智地取回璧,并以死相逼,最后“完壁归赵”。
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先国后己,又一次捍卫了自己国家的尊严,最后又以宽厚的胸襟与廉将军和解了矛盾。
将相和读后感范文(精选15篇)

将相和读后感将相和读后感范文(精选15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将相和读后感范文(精选1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将相和读后感1我们的课文上有一篇文章叫《将相和》,主要讲了蔺相如凭借赵王的重用后建立了许多功劳,但大将军廉颇不服气、嫉妒相,总想让相下不了台。
一次,相说:“你说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厉害呢?如果我跟将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国家则危。
这话传到将耳里后,觉得非常惭愧,就背着荆条上门请罪。
我非常佩服将和相。
在人们心目中,将一定是一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威武勇猛,性格非常坚定的人,但他发现自己错后,能主动上们请罪,这让我十分钦佩,也值得大家学习。
还有相,他聪明机智、顾全大局,时刻为祖国的利益着想。
但更重要的是团结。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这首歌说得没错,就好比拔河比赛,只要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就一定能获得胜利。
俗话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一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就好像一盘散沙,但只要融入集体中,这力量就比铁还硬,比钢还强,一滴水只有放入大海才能永不干,一个人只有把他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团结是推动大家冲向胜利的巨大力量。
在生活中,大家要团结,绝不能因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破坏友谊,破坏集体,因为团结是一种推动大家冲向胜利的巨大力量!将相和读后感2《将相和》是《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的一则小故事。
想知道讲的是什么吗?一起来看看吧!它是由三个小故事组成的。
分别是:“完壁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完壁归赵讲的是: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和氏壁。
秦王知道了,便要拿十五座城换这块壁。
赵王知道蔺相如十分聪明,便让他去,蔺相如带着壁到了秦国,见秦王绝不提十五座城的事,知道秦王没有拿地换壁的诚意,便让手下化妆把壁带回了赵国。
蔺相如在这件事上立了功,赵王十分重用他。
《将相和》读后感300字(通用6篇)

《将相和》读后感300字(通用6篇)《将相和》读后感300字(通用6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将相和》读后感300字(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将相和》读后感300字1今天,我们学完了第18课,《将相和》,学完后,我有许多感受。
这篇文章一共有三个小故事:一、完璧归赵而。
二、渑池会见。
三、负荆请罪。
第一个故事讲了:赵王有一块好璧,名叫和氏璧,当时秦王最强,他想得到璧,用池换璧,蔺相如看穿了秦王的骗局,拿回了璧。
我觉得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深谋远虑的人,在别人不敢去时,他敢去,还能拿回璧,封为上大夫。
第二个故事讲:秦王要侮辱赵王,叫他鼓瑟,让人记录下来。
蔺相如看去秦王要侮辱赵王,逼着秦王击缶,也让人记录下来,秦王不但没占到便宜,反让赵国的一个上大夫侮辱了。
从这能看出蔺相如是一个维护尊严,爱国的人,封为上卿。
第三个故事讲:蔺相如比廉颇管大,廉颇不服,蔺相如不见廉颇,是因为不消弱本国利益,廉颇负荆请罪。
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以国为最重要的,关心国家。
廉颇有一种知错就改的精神!从此,他们俩一起保卫赵国!《将相和》读后感300字2《将相和》这篇文章记述的是一个流传了千百年的动人故事。
我一口气读完了它,从中受到了许多教益。
文章主要讲了蔺相如、廉颇之间的一些故事。
我被蔺相如的顾大局、识大体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深深感动了。
蔺相如在廉颇不服气的时候,不仅没有生廉颇的气,和他撕破脸,而且为了赵国的利益,避免和廉颇发生冲突。
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话后,能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有没有错,并且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去蔺相如门下谢罪。
他们都那样热爱自己的国家,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一切,真是难得呀!我一定要学习蔺相如、廉颇的优秀品质,热爱国家;在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要顾大局,不能光为争一口气去和别人闹意见;当自己有错时,在指导自己的错误后,一定要知错就改,决不能只认错不改错,不让同样的错再次出现在自己身上。
《将相和》读后感9篇

《将相和》读后感9篇《将相和》读后感1今天,我学习了《将相和》这篇课文,当我读完这篇课文时,便深深的被__里的人物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敌的斗争精神。
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所感动。
因此我决定要去做一个顾全大局,识大体的人。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故事,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其中,使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负荆请罪”。
它主要讲了蔺相如在渑池相会上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卿,比廉颇的职位高,廉颇十分的不服气,因此经常与蔺相如作对。
蔺相如不仅不计较,还再三谦让廉颇,使廉颇觉得惭愧不已。
便背上荆条向蔺相如请罪。
从此,他们俩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故事中廉颇以小人之心对待蔺相如,蔺相如却以国家利益为重,因为他知道,如果他们俩闹不和,秦国必然会来攻打赵国,正因为蔺相如不计较廉颇对他的羞辱,甚至还把廉颇当成朋友,最后终于使廉颇认识到错误,并与蔺相如一起齐心协力保卫赵国。
由此可见将相和睦相处对国家安危至关重要。
这篇__使我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团结就是力量。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只要齐心协力,就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在平时生活中,对于“团结”,我可是有着深刻的体会。
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秦皇岛夏令营活动。
活动中教练带我们做了一个小游戏,叫作“齐眉棍”。
这个游戏的玩法是:每个人都作出枪的姿势,用手指的第二个关节拖着“齐眉棍”,总共分为两组,每组8人,我们组想了一个非常好的办法,我们4人站在一面,分别交叉站着,胳膊保持平衡,这样我们的第一轮游戏开始了。
“啊!”我们的“齐眉棍”掉到了地上,原因就是因为一个小女生的手提前松开了,导致棍子失去平衡而落在了地上,于是我们便开始抱怨那个女生。
教练看见了,赶紧走过来对我们说:“你们不能这样互相抱怨,应该团结一致。
只有团结一致,才会取得成功。
”听了教练的话,我们立刻团结起来,终于,经过我们的齐心协力,我们平稳的将“齐眉棍”放到了地上。
我们大声喊:“我们成功了!”今天,我学会了团结一致,我快乐!读了这篇__,我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一定要向蔺相如学习,顾全大局、识大体。
读《将相和》有感【五年级作文】

读《将相和》有感【五年级作文】读《将相和》有感五年(1)郑文涛最近我读了《将相如》这篇课文。
是写春秋战国时期,赵国蔺相如完璧归赵之后被封为上大夫,渑池之会后又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心里很不服气,见到蔺相如就要让他下不了台。
这话传到蔺相如的耳朵里,他就处处避着廉颇,廉颇知道了蔺相如避着他为的是赵国,便脱下战袍,背上荆条来给蔺相如请罪,从此他们成好朋友。
他们两个和好如初可以让秦国二十年不敢入侵,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让国家休身养息,养精蓄锐,国泰民安,一起心共享天伦之乐。
为什么将、相能和好哪初呢?因为蔺相如以大局、国家利益为重。
因为他知道如果他俩闹不和,必然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肯定会乘机来攻打他们,那时赵国被打败了,百姓会流离失所,家破人亡,那样还能安居乐业吗?第二个原因是:蔺相如有一颗宽容之心,化干戈为玉帛,化敌人为朋友,化冲突为祥和。
原因三:因为廉颇有一颗爱国的心,和勇于认错的精神,他知道为了赵国必须和好,所以他负荆请罪,必须和蔺相如同心协力保家卫国。
还有许多“和”的故事流传上千古,如家喻户晓的《西游记》中的四个人,精诚合作,历尽艰辛,降妖伏魔,终于取回真经。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在赤壁中大败了声势浩大,势不可挡的曹军。
家合万是通,族合力量强,国合天下平。
合作于人,于己,于集体,于国家都是百利而无一害。
合作就是力量,合作就是友谊,合作就是和谐,合作就是胜利……第二篇:《将相和》是小学五年级语文书里的一篇课文,不要以为小学生读的文章就稚气,其实它为我们演绎一角社会风景。
蔺相如与廉颇是赵国著名的文臣与武将,因为廉颇思想的局限性与战功显赫所养成的傲气,使其瞧不起“没有真本事”的蔺相如。
而蔺相如胸襟宽广,不计前嫌,宽容廉颇,实属大量。
如果这个矛盾潜滋暗长,后果将不堪设想。
大臣们的不和谐,将会造成国力日益衰落。
蔺相如能顾全大局,是赵国的福气。
廉颇的知错必改迷途知返,更使臣子与臣子之间更为和睦,官僚不再勾心斗角而是其乐融融,达成共识,共同为君王效力,也是百姓的福分。
将相和读后感范文(通用37篇)

将相和读后感范文(通用37篇)将相和读后感范文(通用37篇)今天,我们刚刚学完《将相和》这一课,蔺相如那机智勇敢的形象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将相和读后感范文(通用37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将相和读后感篇1今天,我学习了《将相和》这篇课文,当我读完这篇课文时,便深深的被文章里的人物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敌的斗争精神。
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所感动。
因此我决定要去做一个顾全大局,识大体的人。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故事,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其中,使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负荆请罪”。
它主要讲了蔺相如在渑池相会上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卿,比廉颇的职位高,廉颇十分的不服气,因此经常与蔺相如作对。
蔺相如不仅不计较,还再三谦让廉颇,使廉颇觉得惭愧不已。
便背上荆条向蔺相如请罪。
从此,他们俩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故事中廉颇以小人之心对待蔺相如,蔺相如却以国家利益为重,因为他知道,如果他们俩闹不和,秦国必然会来攻打赵国,正因为蔺相如不计较廉颇对他的羞辱,甚至还把廉颇当成朋友,最后终于使廉颇认识到错误,并与蔺相如一起齐心协力保卫赵国。
由此可见将相和睦相处对国家安危至关重要。
这篇文章使我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团结就是力量。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只要齐心协力,就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在平时生活中,对于“团结”,我可是有着深刻的体会。
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秦皇岛夏令营活动。
活动中教练带我们做了一个小游戏,叫作“齐眉棍”。
这个游戏的玩法是:每个人都作出枪的姿势,用手指的第二个关节拖着“齐眉棍”,总共分为两组,每组8人,我们组想了一个非常好的办法,我们4人站在一面,分别交叉站着,胳膊保持平衡,这样我们的第一轮游戏开始了。
“啊!”我们的“齐眉棍”掉到了地上,原因就是因为一个小女生的手提前松开了,导致棍子失去平衡而落在了地上,于是我们便开始抱怨那个女生。
教练看见了,赶紧走过来对我们说:“你们不能这样互相抱怨,应该团结一致。
《将相和》读后感[9篇]
![《将相和》读后感[9篇]](https://img.taocdn.com/s3/m/edc8fbb8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b9.png)
《将相和》读后感[9篇]《将相和》读后感1《将相和》这个故事通过“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互有联系的小故事,详细地叙述了廉颇与A相如之间从不和到和的过程。
突出了A相如机智勇敢、临危不惧的斗争精神和廉颇勇于改过,热爱祖国的品质。
A相如在秦国王宫里巧妙地保住了和氏壁;在渑池会上,为维护国家尊严,又以生命威胁秦王,令其为赵王击缶,从这些事中我看到了A相如从灵魂深处发出的一种不可泯灭的爱国精神。
当他知道廉颇老将军不服他做上卿时,为国家利益着想,尽量不与廉颇吵架、结仇、要与他共同保卫祖国。
在这里,A相如的宽怀大量和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又与廉颇的居功自傲形成鲜明对比,也致使廉颇负荆请罪,认识到错误,和他重归于好。
廉颇老将军知错就改的品质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读完课文,我不禁想起了以前爱钻牛角尖的我。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喝水,突然一位同学冲过来,撞了我,使我呛到了水。
我气急了,骂了他一句,他也连说:“对不起!对不起!”我刚想走开,可是一想:我干嘛得让你呛,你谁呀?一句对不起可不行。
于是,我回过头,对着他的脸就是一拳头,他一边遮着通红的脸一边和我打了起来。
后来,我们俩被老师叫去了,老师说是我做得不对,不因该因为鸡毛皮的事就出手打人,何况他已经道歉了。
当时我还很不服气,觉得老师偏袒他,现在回想起来我当初真是太冲动了。
廉颇都还认识到错呢,而我……唉,我以前太没道德了!其实,忍让也是一种美德,退一步海阔天空嘛。
读完课文,我觉得做人就要和气,不能为了面子,就跟人一吵到底。
如果人人都心胸似海,明白道理的话,那世界会多么美好啊!《将相和》读后感2读了《将相和》这篇课文后,我知道了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人;秦王是一个不讲信用,强势的人;赵王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廉颇是一个英勇善战、知错能改的人。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
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主要讲的.是秦王假意用十五座城换赵国的和氏璧,赵王让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了秦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将相和》有感作文
教学《将相和》有感作文复习导入后,让学生仔细读文,看看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对文章内容有何感悟?(可以抓住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甚至一个标点,来谈你的理解和感悟。
)边读边画,可以批注。
在学生充分自我感悟基础上,我引导他们小组合作交流。
在充分交流、探究的基础上,进行集体汇报。
(可以小组形式进行)我预想中,学生也许会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进行汇报。
但第一个学生的发言,就直指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
我便顺其自然,循着学生的思路往下进行,没想到,这节课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过程如下:
生:我觉得廉颇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去负荆请罪,说明他能知错就改。
师:他到底犯了什么错误呢?
生:因为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
赵王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所以廉颇很不服气。
师:你能把廉颇不服气的那段话读一读吗?
生:试读(但读得不到位)。
师:(介绍廉颇,以帮助学生理解廉颇当时的感受。
这是理解蔺相如顾大局、识大体的崇高品质的关键所在)廉颇,是赵国的元老,他多年来英勇善战,威镇朝野,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真是“攻无不克、战无不
胜”。
(学廉颇的语气)可是,蔺相如年纪轻轻,入朝时间又比他晚得多,就凭借一张嘴竟然当上了上卿,职位比廉颇这位纵横沙场几十载、为国家出生入死的老将军职位还高,假如是你,你能服气吗?
生:(不服气)
师:那就让我们体会老将军这种心情,再来读一读廉颇的那段话。
(此时,学生再读这句话,便能入情入境。
更主要的是,把学生领入了课文当中,而不会游离在课外,学生会主动去设身处地理解课文内容想人物之所想,感人物之所感,这才是语文课所必须的。
)
(就在学生理解廉颇感受的同时,教师话锋突转。
)
师:我们也许可以同情廉颇的感受,但你同意廉颇的看法吗?(有的同学开始反思,有的开始摇头)难道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立下的大功全是凭一张嘴皮子吗?
生:不是。
师:请结合文章中的有关内容来回答这个问题。
(就这样,我把学生的思路很自然地引到前文,使他们充满兴趣地去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的言行,体会他的机智勇敢、不畏。
轻松中完成了对前两个故事的理解。
) 师小结:蔺相如虽然不能持刀作战,但他的唇枪舌战,同样为赵国保住了尊严。
何况,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他
均以性命来逼秦王,置个人生死于不顾。
可以说,蔺相如也堪称一员猛将,只不过他出入的是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但战斗同样是惊心动魄的。
他的机智勇敢、他的不畏,是那样的可钦可佩,又怎能是常人可比!
生:是啊!(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
师:面对廉颇的误解,蔺相如忍辱负重,顾全大局。
他对手下人的那段话可以说是发自肺腑、语重心长,你能体会并且读出这种感受吗?
生感情朗读。
师相应指导,范读。
(读出蔺相如语言的发人深省。
使学生在读中再次感受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宽阔胸怀,感受到蔺相如的崇高品质。
就这样,学生在读中再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
师:蔺相如的肺腑之言传到老将军廉颇的耳朵里后,这位老将军是怎样做的呢?
生: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
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师:我们可以想象,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将军,着上身,背上带刺的荆条,走出家门,穿过大街,经过小巷,在众人的目光中,来到蔺相如的府门,跪下请罪…看到此情此景,
你又有何感受呢?
生:我觉得廉颇敢作敢为,勇于改过,真不愧是位大英雄!
生:廉颇老将军改错的态度是那样的诚恳,他的行为非常令人敬佩。
我想,如果是我,说声“对不起”也许就认为可以了,甚至还有些不好意思,至于负荆请罪的事肯定做不出!
师:是啊!希望我们从廉老将军身上受到启发,生活中,对于自己的过错要勇于承认,要真诚地致歉,并在行动中认真地改正。
好吗?
生:好!(学生异口同声)
本节课,我以一个比较开放的问题贯穿全篇:仔细读文,看看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你对文章内容有何感悟?
(可以抓住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甚至一个标点,来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边读边画,可以批注。
) 在学生充分自我感悟基础上,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在充分交流、探究的基础上,进行集体汇报。
汇报中,本着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原则,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教师遵循学生的思路而又不脱离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使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堂贴近学生的
生活和思想实际,我相信,蔺相如和廉颇的光辉形象已深深印入学生的心中。
这种课堂效果,一直是我所追求的,今天能达到,源于对学生自主性的尊重:把时间真正还给学生,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以情入境,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
这样,势必会奏出美妙的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