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气压带和风带linzhulian
高中地理2.2气压带与风带

气流运动/降水 气流上升/多雨 高纬向低纬运动/少雨 气流下沉/少雨 低纬向高纬运动/多雨 气流上升/多雨
纬度低温度高, 遇冷凝结才降雨
极地东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
高纬度/全年低温
高纬度/全年低温
高纬向低纬运动/少雨
气流下沉/少雨
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极地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 赤道低压 赤道低压和信风带 信风带和副高 副高和西风带 西风带和副极低 东风带和极地高压 气候特征 全年高温多雨 全年高温,干湿分明 全年高温少雨 分布范围 0°-10° 10°-回归线 回归线-30°
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 30°-40°的大陆西岸 和多雨 全年温和湿润 全年温和少雨 40°-60°的大陆西岸 60°-90°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和气 候的影响
陆地和海洋的比热差异大,温度变 化差异明显,造成不同的气压中心
海洋面积比陆地大得多,所有在海 洋上气压带和风带是一直存在的, 但会被陆地打断
• 气候的关键两要素:气温和降水 • 气温主要受纬度影响 • 降水需要水汽受冷凝结 • 不同气压带分布纬度不同,影响气温 • 不同气压带气流运动状况影响降水
气压带和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 信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纬度/气温 低纬度/全年高温 低纬度/全年高温 低纬度/全年高温 中纬度/冬夏分明 中高纬/冬夏分明
带标题布局的图片
标题
气压带与风带 及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与风带
• 单圈环流 • 三圈环流
• 气压带与风带
单圈环流
• 不考虑地转偏向力 • 假设地球表面均匀
三圈环流
考虑地转偏向力, 仍然假设地球表面 是均匀的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22《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教材分析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平面图),并说出移动规律。
通过理想地球单圈环流的铺垫,分步附加地球自转(地向偏向力)、公转(季节性移动)和海陆分布差异,得到三圈环流及其季节移动规律;得到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断裂和海陆高低压形势季节性转换现象,最终把推导得到的结论让学生明确下来。
按发生规律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极地、赤道冷热大势-极地高压、赤道低压-气压带相间分布-副极地低压、副热带高压-风带风向判断-风带命名),说出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方向,在冬、夏海平面等压线图上标示高低气压中心。
根据气压带风带性质对判定气候的特征。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
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3、四季的形成。
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在南、北纬30度附近海面,风不经常来做客,这可苦坏了古代航海的商人。
因为他们不得不把准备运往美洲大陆的马匹放在船上,等待顺风的到来,结果由于经常等不到风,致使大批马匹因缺少草料而死亡,大量马匹也只能命丧大海。
气压带和风带ppt22 人教课标版优质课件

90N
60N 30N 0
(2)考虑A、B----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
高纬环流
10
5
中纬环流 9 8 6 37
低纬环流 2 4
1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带 中纬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三圈环流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气压带
一、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 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全球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北半球)
冰岛低压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一月海平面等压线的分布图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七月海平面等压线的分布图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北半球)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授课 : 鄯善二中地理教研组 洪双喜
1、大气环流的概念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
A
B
C
D
高低纬间 热量差异
地转 太阳直射点 偏向力 的南北移动
单圈环流 三圈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风带南北移动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形成季风
(1)考虑A:高低纬间热量差异 ----单圈环流
南
道,向右偏转而 成西南季风。
部
20 、新人新工作,要有新气象:工作要认真,遇事莫要慌,见人懂礼貌,微笑挂脸上,心态要摆正,前辈是榜样,听从领导话,虚心又自强,注意讲卫生,衣着要端庄。祝你早日适应工作,成 为国家栋梁。
20 、为目标,晚卧夜半,梦别星辰,脚踏实地,凌云舍我其谁! 11 、一个能从别人的观念来看事情,能了解别人心灵活动的人,永远不必为自己的前途担心。一个人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大的资产是希望。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7 、如果真的想活得悠闲,那么,为何不学着让自己释放心灵的重负,学着忘却,忘记那些无碍于个人原则的得失;无关大局的磕磕碰碰;无伤大雅的前嫌旧隙呢?学会让自己时时都轻装上阵,潇洒 前行! 12 、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勇气和行动。 5 、辛苦三年,幸福一生。 19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1 、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我们不应该取笑那些勤奋好学的老年人,相反,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他们的精神。 3 、疑问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提出了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11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17 、人生需要时时提醒,责任需要时时敲打。 4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2022届广东蕉岭县华侨中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思维导图及配套知识点讲解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全球七大气压带和六大风带2.气压带和风带的性质:赤低:热湿副高副低极高热干温湿冷干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夏季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北,冬季位置偏南。
位置如图所示:综合思维气压带、风带形成的根本原因是高低纬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热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是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动力原因形成的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
季风环流项目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季节冬季夏季冬季夏季风向西北风东南风东北风西南风源地蒙古、西伯利亚副热带太平洋蒙古、西伯利亚(亚欧大陆内部)赤道附近印度洋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性质寒冷干燥炎热多雨温暖干燥高温高湿比较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夏季风强于冬季风分布地区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等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地区等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利影响雨热同期不利影响寒潮、旱涝等灾害旱涝灾害【补充点拨】南亚夏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但仍然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成因和分布规律热量带气候类型气候成因分布规律热带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南北纬10°之间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南北纬10°至南北纬20°之间热带季风气候冬、夏季风交替控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北纬10°至北纬25°之间大陆东岸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亚热带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冬、夏季风交替控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地中海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温带温带季风气候冬、夏季风交替控制(海陆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5.降水(1)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①充足的水汽(空气过饱和); ②冷凝(气温继续降低); ③有较多的凝结核。
高中地理 22气压带和风带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夏季
北太平洋
东南季风
印度 低压
夏威夷 高压
00
东亚夏季风:东南季风 温热多雨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南 亚 季 风
600N:副极地低气压带
北大西洋
亚欧大陆
冬季
600N
冰岛 低压
亚洲 高压
北太平洋
阿留申 低压
东北季风 00
南亚冬季风:东北季风 寒冷干燥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南 亚 季 风
300N:副热带高气压带
3.冬季和夏季我国东部沿海大部分地区 的风向是:( D )
A 东北风和东南风 B 东北风和西南风 C 西北风和西南风 D 西北风和东南风 4. 关于我国的季风气候区,下列说法错误
北大西洋
亚欧大陆
夏季
北太平洋
东南季风
600N
冰岛
印度 低压
低压
夏威夷 高压
00
南亚夏季风:西南季风 温热多雨
成因: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北移)
亚洲季风
东亚
分布
我国东部、日本、 朝鲜半岛
南亚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我国西南
季节 风向
性质
冬季
西北风
夏季
东南风
冬季
东北风
夏季
西南风
冬:干冷
夏:暖湿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二、北半球气压中心
1、冬季:
大陆降温快,空 气受冷下沉, 近地面形成高压
副极地低压 冷高压
冬季,该空气柱 位于北纬60°
附近
冬季:大陆冷却快于海洋,大陆形成高 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
高压副极地低低压压 副热带高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气压带和风带》课件

PART 03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REPORTING
季节性移动规律
夏季北移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气压带和风带在夏季时会向北移动。
冬季南移
在冬季,太阳直射点南移,气压带和风带相应地向南移动。
年度性移动规律
随季节而变化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受地球自转和公转影响
低纬度地区主要受到赤道低气压带和 信风带的影响,形成热带雨林和热带 沙漠气候
赤道低气压带:由于太阳直射,低纬 度地区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中心 。空气上升后冷却,形成对流雨,形 成热带雨林气候。
•·
信风带:赤道低气压带外围的空气向 两侧流动,形成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 ,由于水汽含量少,不易形成降水, 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03
拉尼娜现象会导致全球 气候变化,如极端天气 、干旱、洪涝等。
04
拉尼娜现象的发生机制 与厄尔尼诺现象类似, 也与地球大气和海洋环 流有关。
季风现象
季风现象是指由于地球自转轴倾斜引起的气候变化,导 致不同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不同风向的现象。
季风现象会导致降水、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异常变 化,如暴雨、干旱、台风等。
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回归线附近,由于空气下沉, 在近地面上形成高压,气流由低 压区流向高压区,形成副热带高 气压带。
动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由于极地附近空气下沉,在极地附近 形成高压,气流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在极地附近,由于空气下沉,在近地 面上形成高压,气流由低压区流向高 压区,形成极地高气压带。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产生影响,导致它们在一年中不断变化 位置。
高中地理 22《气压带和风带》2 新人教版必修1精品PPT课件

受季风影响,我国降水量大小和雨期长
短存在明显差异,呈现出由东南部向北部、 西北部逐渐减少的趋势,因而对农业生产有 重大影响。
例如,在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由 于高温多雨,农作物以水稻为主,一年2~3熟。 我国华北、东北以及西北地区东部,降水较 少,以旱地农业为主,农作物以小麦为主, 其次使谷子、高粱、玉米、大豆、土豆等。
(二)季风环流
1、概念:
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 著改变的现象,成为季风。
2、分布:
典型地区——东亚和南亚
探究活动二:
阅读教材“东亚季风图”
比
风向有何不同?
想
形成原因?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对比:
撒哈拉沙漠
湿润
鱼米之乡
不毛之地
干 旱
长江中下游平原
终年受副热带 高压控制——
炎会形成低压 原因:夏季大陆气温高,空气暖轻而上升。
活动 2
副 极高地 低 气 压 带
副低热 带 高 气 压 带
2.分别处于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 压带上;
图中的气压带被高低压中心切断,呈块 状分布;
这说明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分布有重
大影响。
(一)大气活动中心
探究活动一、阅读教材1、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思考
课堂小结: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大气活 动中心
季风 环流
分布
概念 成因: 风 向
冬季,副极地 低压带被大陆 的冷高压切断
陆地上:亚洲高压
海洋上: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夏季,副热带 高气压被大陆 的热低压切断
陆地上:印度低压
海洋上: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气压带与风带》课件

低纬度地区的气压带
低纬度地区主要受到赤道 低气压带的影响,该气压 带是由于地球自转和热力 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在低纬度地区,由于受到 太阳辐射的影响,地表温 度较高,空气上升形成低 压中心。
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大致 在0°纬线附近,随着季节 的变化,其位置会有所移 动。
中纬度地区的气压带
中纬度地区主要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该气压带是由于地球自转和热力因素 共同作用形成的。
中纬度地区的西风带
总结词
中纬度地区由于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引,空气自西向东流动,形成盛行西风 。
详细描述
中纬度地区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较小,空气较为稳定。在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 下,空气自西向东流动,形成盛行西风。这种风对中纬度地区的天气和气候产生 重要影响,如带来降水、影响气候类型等。
高纬度地区的极地东风带
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
总结词
描述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过程,包括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
详细描述
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主要受到地球表面温度和大气运动的影响。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分布不均,导致空气上升或 下沉,进而形成不同的气压带。而风带的形成则是由于气压带之间的压力差和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
气压带与风带的移动
总结词
总结词
高纬度地区由于受到极地高气压带的吸引,空气自东向西流 动,形成极地东风。
详细描述
高纬度地区由于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较小,空气较为稳定。 在极地高气压带的影响下,空气自东向西流动,形成极地东 风。这种风对高纬度地区的天气和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如影 响极地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04
气压带与风带的相互作用
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移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
描述气压带和风带如何影响降水、温度和 天气系统。 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如地中海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至日
66°34′N
23°26′N 0° 23°26′S
66°34′S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高压副极地低低压压 副热带高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冬季:大陆冷却快于海洋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高压
低压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副极地低压 低压 副热带高压高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 ----单圈环流
P36活动
北极
赤道
赤道
南极
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
高纬环流
极地高气压带
中纬环流
极锋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气压带
低纬环流
盛 东
行西 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北
信
风
赤 道 低气 压 带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冷高压 热力
冷、干
冷低压 动力
以水定型
? 热雨:>2000mm ? 热季:1500~ 2000mm ? 热草: 750~ 1000mm ? 热沙: <250mm ? 亚季: 800~ 1500mm ? 地中海:300~1000mm ? 温季: 500~ 800mm ? 温海:700~1000mm ? 温大: <400mm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单圈环流
内
气压带和风带南北移动
容
三圈环流
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导 航 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东亚季风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 (1)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
为大气环流,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 状态。 (2)成因: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 量差异。 (3)意义:水热输送,调整水热分布,影响天 气和气候。
夏季:大陆增温快于海洋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低压
高压
活 动 课本P41
1月
7月
低气压
甲
乙
1、甲、乙两图中,哪幅是 1月、哪幅是7月?判断理由是什么?
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月北半球大陆形成冷高压,风从内陆吹
向海洋,低温干燥;7月北半球大陆形成热低压,风从海洋吹向内
陆,温暖湿润。
活 动 课本P41
1月
7月
低气压
甲
乙
2、甲图中,东亚与南亚各盛行什么风?形成原因是什么?
3、乙图中,东亚与南亚各盛行什么风?形成原因是什么?
2.季风 一般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在大范围地区
内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有时 把起因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所造成的,随季节 有显著改变的盛行风现象,也叫季风。
温、湿
中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副极地低气压带
纬
西
冷、干
风
热高压 动力 热、干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 风
热低压 热力
赤 道 低 气压 带
东
南
信
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中纬
西
风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
极地高气压带
温、湿 热、干
热、湿
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
冬季南移。
夏至日
春分秋分
填表
东亚
南亚
风向
冬 季
性质
成因
西北季风
东北季风
寒冷干燥
凉爽干燥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风向
东南季风
西南季风
夏 性质
温暖湿润
季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温暖湿润
气压带、风带 的季节移动
分 布 、 成 因 、 特 征
不同气候类型的判断 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以温定带
热带——终年高温 , t低>15℃; 亚热带——冬暖夏热, t低>0℃; 温带——冬冷夏热, t低<0℃ ; (温海——全年温和湿润, 0°~20 ℃) 寒带——终年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