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浅谈

合集下载

浅谈杜甫诗中的秋景描写

浅谈杜甫诗中的秋景描写

浅谈杜甫诗中的秋景描写杜甫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不仅对中国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影响了全世界文学的发展。

他大量的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秋登关山月》是他最著名的秋景描写之作,其蕴涵的秋景描写启发了众多文学家的思考。

杜甫的《秋登关山月》中,他描写了秋景,在古典诗歌中,秋景描写是最为经典的一类,杜甫的《秋登关山月》就是一篇绝妙的秋景描写,一篇相当具有代表性的诗歌。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杜甫让读者仿佛亲身置身于秋景之中,缤纷的秋色和芬芳的香气仿佛让读者回味无穷,“绝知此事要躬行”,杜甫在诗中也暗喻了自己对秋景的感慨,把自己的思想和文字链接起来,更加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

在《秋登关山月》中,杜甫描绘了一幅静谧宁静的秋色,他描述了走过千山万水后才走到关头,登上高山,看到月亮在秋夜的景象:“满目深山空蒙蒙,稀疏发出银河光”。

在深邃的夜色中,杜甫用精妙的词藻和绝妙的句式勾画出秋夜的唯美景色,从而表达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尊敬,“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秋景的景象渐渐缩小,交织出杜甫走出自然的过程,尽管有着关于自己空虚与无助的感伤,但也有着对人生向往和坚守真谛的信念,令人深思不已。

杜甫在《秋登关山月》中的秋景描写,把自然的美景和自身的思想和情感融合在一起,完美的表达出了自然和人性的完美统一,使读者在情思交融中深入感受秋景的美景。

伴随着秋景象之美,更有着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普世真理的寻求,以至于读者在欣赏秋色之余,也被杜甫诗里深思的情感所感染,迷恋于自然之美,更加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总之,杜甫在《秋登关山月》中所表达的秋景描写以其独一无二的风格和巧妙的写作手法,让人体验到真正的秋天的魅力,将自然的美景与人性的温暖和对真理的追求紧密结合在一起,令读者留恋于秋色之中,感受秋景之美,从而影响了中国文学史上众多诗人对秋景描写的思维和创作。

浅谈杜甫为什么仙逝后才扬名立万

浅谈杜甫为什么仙逝后才扬名立万

浅谈杜甫为什么仙逝后才扬名立万杜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其诗歌以沉郁顿挫、深刻入理而著称。

然而,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在生前却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而是在他去世后,才逐渐为世人所熟知和赞誉。

那么,为何杜甫会仙逝后才扬名立万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浅谈。

一、时代背景与人生际遇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这样的时代背景对杜甫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其作品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然而,这种深沉的情感并不符合当时社会的主流审美,导致杜甫的诗歌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

此外,杜甫的人生际遇也颇为坎坷。

他早年曾经历过仕途的波折,中年又遭遇战乱,晚年则饱受贫困之苦。

这样的生活经历使得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悲凉和感慨,而这恰恰是与当时社会的欢乐氛围格格不入的。

因此,杜甫在生前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赞誉。

二、诗歌风格与审美情趣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深沉内敛,这种风格在当时并不符合社会的审美情趣。

唐朝时期,人们更喜欢那些华丽辞藻、气势磅礴的诗歌,而杜甫的诗歌却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因此,杜甫的诗歌在当时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审美情趣逐渐发生变化。

尤其是到了宋朝时期,诗歌创作更加注重内涵和哲理,这使得杜甫的诗歌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欣赏。

同时,杜甫的诗歌也在后世文人的推崇下,逐渐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三、作品传承与文人推崇杜甫的作品在传承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些波折。

由于历史原因和战乱影响,杜甫的一些作品在流传过程中散佚或损毁,这无疑增加了人们了解和欣赏其作品的难度。

然而,正是那些幸存下来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了后世文人的关注和推崇。

在文人推崇方面,杜甫的诗歌因其深沉的情感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得到了众多文人墨客的赞赏。

他们不仅在自己的作品中借鉴杜甫的诗歌技巧和思想内涵,还通过批注、注释等方式对杜甫的作品进行解读和传承。

这种文人之间的推崇和传承,为杜甫作品的传播和普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浅析杜甫的悲苦

浅析杜甫的悲苦

浅析杜甫的悲苦杜甫这么一位胸怀天下的大诗人,他内心的情感是怎么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杜甫之名,家喻户晓,他的诗歌是唐代诗歌的杰出代表。

杜甫经历了唐代安史之乱的惨痛现实,他用诗歌最早而且最全面地反映了那场大动乱所造成的大破坏、大灾难,被后人称为“诗史”。

杜甫还是中国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元稹在《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杜甫以他“集大成”的创作成就确立了他在中国诗歌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杜甫是一位心念国家兴亡和关心民生疾苦的诗人,他目睹了唐王朝由繁盛走向衰落的巨大转变,山河的破碎、家园的荒芜、百姓的挣扎无不在他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翻涌起杜甫心中深沉阔大的情怀,再加上杜甫一生飘泊,壮大的理想没有实现的空间,亲人妻儿没有能力保护,时代和自身的双重悲剧无情地加于杜甫。

当杜甫写作诗歌的时候,这些情感就自然地流露于笔下,使杜甫诗中充满浓重的悲苦情怀。

纵观杜甫的诗,其中的悲苦情怀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有志难伸之悲、难护妻子之悲、家国不幸之悲、怜悯百姓之悲。

一、有志难伸之悲杜甫早年受盛唐积极向上的环境感染,诗歌充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

可是胸怀壮志的杜甫并没有被朝廷重用,他两次参加科考都以失败告终,关于这一过程,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的非常详细。

当时杜甫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他是踌躇满志的:“读书破万卷,笔如有神。

赋料杨雄敌,诗看建子亲。

李求识面,王翰愿卜邻”,可是这次考试被李林甫操纵,他利用手中的权利让全部考生落第,让杜甫深受打击。

仕进无路,杜甫困守长安,不得不面对“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残酷现实,浸染着诗人无可奈何的辛酸。

仕进之路被奸人阻隔,生活困顿难捱,飘泊的经历艰险无比,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折磨,使杜甫心力交瘁,他“中夜起坐万感集!”(《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之五)“此老无声泪垂血”(《投简咸华两县诸子》),这都抒发了他抑郁不得志的愤激之情。

浅谈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浅谈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浅谈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届汉语言文学李庆河【内容提要】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忧伤和痛苦中度过的,由于他的忧伤和痛苦和他所生活的时代取得深刻的联系,因此在他的诗中,真实地反映着唐代封建社会由极盛走向大衰这一历史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而被称为“诗史”。

【关键词】杜甫诗歌反映现实思想内容一.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作为一个时代的歌手,杜甫的伟大之处,首先是表现在他所具有的那种一贯同情人民、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他不仅是看到、而且和人民一同经受着战乱、饥饿、寒冷,因此他能够以中国古代诗人从来没有达到的深度,反映出人民所受到的各种压迫和苦难。

特别可贵的是,诗人在作品中,不止一次地揭露出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

在晚年最重要的杰作《岁晏行》中,他这样写道:“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指人民)杼柚茅茨空。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又写道:“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诗人又更进一步地把阶级对立这一本质现象,用鲜明而凝炼的诗歌语言凸现在人们的面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与热爱人民的感情相联系,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又成为诗人经常表现的重要主题。

他的笔锋,一直伸向最高统治者。

在《丽人行》中,“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进前丞相嗔”,他以非常出色而含蓄的笔墨,讽刺了在唐玄宗的骄宠下,杨氏姊妹所过的奢侈淫乱的生活;在《枯棕》中,“伤时苦军阀,一物官尽取”,揭露出官吏把人民搜刮一空,造成处处卖儿鬻女来缴纳租庸的凄惨景象。

不仅如此,诗人还对统治集团其他各种腐朽现象加以多方面的抨击。

在《洗兵马》中,“汝等岂知蒙帝力,时来不得夸身强”,他指斥李辅国等一群官僚的得势嚣张;在《草堂》中,他谴责成都军阀李忠厚的作威作福和残杀人民;在《潼关吏》、《诸将五首》等诗中,他又嘲笑唐军将领的庸懦无能;在《释闷》等诗中,他更对唐代宗的昏庸怯懦和宦官程元振的专权祸国作了谴责和讽刺。

浅谈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浅谈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大家想必并不陌生,一提到杜甫,人们马上就会想到这个词,并且觉得这个词用来形容杜甫真的是恰到好处。

但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之前也从来是稀里糊涂的,今天要想写一首的鉴赏,又碰到了这个词,我觉得我不能再绕过去了,就去查了一下,网上的解释集中如下:"沉郁顿挫"本是杜甫《进雕赋表》评扬雄、枚皋辞赋的词语,后人以之指杜诗的风格特色。

清人吴瞻泰说:"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杜诗提要》)一般认为,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

沉郁与作品的主要意境有关,顿挫则与作品的表现技巧有关。

1)沉郁是指杜甫诗中情感的深沉蕴藉。

杜甫的诗歌中,鲜有个人的小情小爱,并不是说他没有个人情感,而是他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融合在了一起,使得他情感更为深厚。

2)顿挫是指杜甫诗歌韵律的抑扬顿挫,表现手法的含蓄曲折。

首先是韵律的抑扬顿挫。

《春望》中,首联上联“破”、“在”,“春”、“深”,平仄相对,读起来声声金石,有极强的顿挫之感。

全诗以“en”为韵尾,读来如同人的呜咽,光从音调上就能感受到那种悲凉的情感。

其次是情感表达的含蓄曲折。

我分析了一下,沉郁顿挫这个词是从杜甫诗的内容与形式两方面谈的,沉郁指诗的内容思想,顿挫指诗的艺术形式。

现以我正读的《登岳阳楼》为例来谈一下。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首先这首诗的思想非常深沉丰富。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已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

他出蜀一路漂泊到湖南,登上了耳闻已久的岳阳楼,看到了波澜壮阔的洞庭湖,本来应该是欣喜与激动,但杜甫却立刻想到了国家的现状与亲人的萧条,再联想到自己年老多病孤独无助,他禁不住泪落满襟。

这首诗里杜甫抒发的感情复杂沉重,而个人的悲愁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诗中的感情是沉郁的。

浅谈杜甫

浅谈杜甫

杜甫强艾之年
强艾之年的杜甫是郁闷的 此时期的诗作尽是与战争有关,其中 的失望、苦闷、彷徨与伤心跃然纸上。读 之悲心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 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 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 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 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 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 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 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 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 《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少年的杜甫 轻狂的杜甫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 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 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 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 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 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 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 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 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杜甫各时期的代表诗作
• 一.少年时期 •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 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 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 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 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 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 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 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 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 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 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 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 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 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 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 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 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 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 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 (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太宗大 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浅谈杜甫古诗中的家国情怀

浅谈杜甫古诗中的家国情怀

浅谈杜甫古诗中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人民的文化基因,在数千年的传承中早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溶化于血,在中华人民的生生不息中传承下来。

诚哉斯言,当我们将目光放眼于大唐,也会发现一批赤胆忠心、乃心王室的仁人志士。

他们或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

但无一例外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爱国情。

其中最具代表特色的莫过于被后人尊称为“诗圣”的杜甫,他在风雨飘摇的大唐王朝中四处漂泊,始终坚定的是那颗心系国家与百姓的心。

在他身上,展现的是儒家的忧患意识与文人的坚定精神。

一.壮年时豪迈冲天,气吞山河。

公元712年的四月一天,河南巩县,一男婴呱呱落地。

父母给他起名为杜甫,此时的众人还不知道,这个男婴在未来用诗歌描绘了一幅可歌可泣的爱国画卷。

他的生平大致可分为两个时间结点:三十六岁以前,杜甫风流倜傥、潇洒舒畅,但是三十六岁以后他开始逐渐步入人生的苦难历程。

杜甫在当时的作品充盈着乐观自信以及对故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有着锐意进取、蹈厉奋发的积极乐观精神,此时正值开元盛世,杜甫家中条件还算宽裕,此时是他最快意的时期。

杜甫自20岁开始离家出游祖国大好山河,前后共三次游览了吴越、齐赵、梁宋等地,遍览祖国河山的壮丽风景,陶冶了自身的性情与情操修养,结识了李白、高适等性情中人人,时而打猎取乐,时而登高怀古,饮酒作诗。

他二十四岁时作《望岳》一诗,此时他刚参加完洛阳的进士考试,虽不幸名落孙山,但正值年少气盛,不对此次过于在意,而是对前途仍充满期待。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透露出诗人早期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是一个宝贵的萌芽,预示出将来伟大的发展。

中年时忧国伤时,思家忆人。

公元755年,以安禄山、史思明为首的号称“清君侧”的兵变悄然袭来。

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料到,这次爆发的安史之乱,将会成为这大唐盛世的终点。

对这场动乱的判断,杜甫也不比旁人高明。

在那时,杜甫正在去探望远在奉先的亲人。

对于这次变动,杜甫只是单纯认为,那是盛世中的灾难,凭借官兵的骁勇善战,这次叛乱会像以前一样很快平息下去。

结合杜甫的作品谈谈对杜甫的理解

结合杜甫的作品谈谈对杜甫的理解

结合杜甫的作品谈谈对杜甫的理解
杜甫是我国古代文学家,他的作品沉淀了他的思想和人生经历,充满了深厚的文学情调。

他的作品体现了他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真挚的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杜甫的诗歌描绘了社会现实,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真挚的思想,他的诗歌中充满了激情、悲伤、愤怒和苦恼,抒发了他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挑战。

杜甫的诗歌深刻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他的政治理念。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社会不公正的反对,对社会改革的呼唤,他的诗歌激发了人们的理想和激情,激励人们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杜甫的诗歌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思想表达,他的诗歌深刻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真挚思想,他的诗歌也激发了人们对社会改革的热情,激发了人们对理想的追求。

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家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他的政治理念,他的诗歌也激发了人们对社会改革的热情,激发了人们对理想的追求,为中国文学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
文化反思


炮制所谓“杜甫很忙”现象的网站,拿杜甫等 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古人“开涮”,看似无伤大雅, 但是炒作和公众的围观,恰恰折射出了当下社会人 文精神的失落和“迷茫”。 杜甫涂鸦现象,也给当下社会一个善意的提醒: 当下的教育如果能用孩子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进行, 才可能在他们心目中播种下“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而不是无聊感。对于李白、杜甫诗歌这样支撑起中 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巨石,人们或许还是应该教育孩 子学会“仰望”,而不是视如玩物。
杜甫浅谈
汉语言文学1302班 刘玲
少年时代
壮游足迹
仕途不顺
深陷贼中
为官时期
西南漂泊 死因之谜
少年时代
早年丧母 姑母抚养 才华横溢
壮游足迹
进士考试落榜 娶杨氏为妻 与李白同游
西南漂泊
寄人篱下 草堂岁月 夔州之居





一、病死说 翻阅莫砺锋、童强著《杜甫传》,关于杜甫的死,书中写道:“冬天到 了,诗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衡阳的舟中。……一颗巨星就在这无限的 孤独、寂寞中陨落了。” 二、赐死 此说最早出自于假冒唐朝李观的名义写的《杜拾遗补遗》。这种说法自 提出后,后来历朝历代的学者对此说进行批驳,并明确指出此段文字中 最大的问题,即文中提到唐玄宗在770年赐死杜甫,而唐玄宗死于宝应 元年(762)。 三、自沉于水而死 此说源于伪托唐朝韩愈名义撰的《题杜子美坟》提出“三贤(指屈原、 李白、杜甫)同归一水”的说法。三人怀沙自沉,这显然是一种没有丝 毫根据的想象。 四、食物中毒而死 提出此说的是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郭沫若的这种说法同样具有猜测性, 几乎没有文献作为依据纯属于个人的文学创作。 五、消化不良而死 杜甫的死和饥饿有着斩不断的联系,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 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天(一说是连续饿了5天)。当地县令 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炙(炙:烤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 回的杜甫因许久未进食,肠胃难以承受,最终因消化不良而死。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翻译:



Hale Waihona Puke 天高风急秋气肃煞,猿啼十分悲凉; 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飞回。 落叶飘然无边无际,层层纷纷撒下; 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身在万里作客悲秋,我常到处漂泊; 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 困顿潦倒精神衰颓,我且戒酒停杯。
恶搞杜甫之杜甫很忙

2012年3月,微博上流行一组图“杜甫的一天”,高中必 修3语文课本中的杜甫图像被恶搞,正在仰天沉思的杜甫被 加了几笔涂鸦,杜甫插图被高中生们涂鸦成各种形象:端着 狙击枪凝视远方的,开着坦克向前冲的,戴着墨镜骑电动车 出门的,骑着自行车去买菜的,吃上洋快餐的,跟美女翩翩 起舞的,穿着运动服打篮球的,坐在桌前切西瓜的,变身成 恶魔,玩转千元安卓机的。用网友的话说,“子美(杜甫字) 真是个居家好男人”。 这一组“杜甫很忙”的课本涂鸦图片, 让已经成名1200多年的“诗圣”杜甫,突然又成了“微博红 人”。不少网友纷纷追忆在那些年的读书时代,鲁迅、辛弃 疾、李白、关汉卿……这些课本上屡屡露脸的“常客”,此 前就被涂鸦过
杜甫的书法

杜甫在书法的创作观上是非常成熟而有深度的。从 记载来看,他的书体以楷隶行草兼工,整体以意行 之,赞赏古而雄壮,注意书写中的速度、节奏、笔 势、墨法等等内容,在唐代也是很有深度的书家了。 同时,他对于唐代隶书家的赞扬、对于曹霸、张旭 的评价都足以使他在书法史上留下声名,而他的 “书贵瘦硬”说更是奠定了杜甫在书法理论史上的 重要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