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大二轮专题复习习题专题七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跟踪训练18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冲刺大二轮专题复习习题: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7a Word版含解析

高考语文冲刺大二轮专题复习习题: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7a Word版含解析

一、(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情感、表达技巧。

B.错在“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颈联中的“穷”并不是指生活贫困。

“屈穷”意指“不得志,处境艰难、窘迫”。

[答案] B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及思想情感。

首先解释诗句的含意,再点出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本联的表面意思是,冬天的寒风终会过去,春天将会到来,届时春风会把枯柳吹绿,柳条看起来好像笼罩在轻烟之中。

从表达的情感上看,北风呼啸,喻指诗人遭受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枯柳逢春、春柳笼烟的艺术遐思,表达了诗人虽处境艰难,但始终怀着乐观旷达的心态,不甘沉沦,在屡次受挫之后还能自我勉励。

[答案]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读懂诗歌]搭上用乌鸦羽毛作箭羽的箭,拉开山桑木制成的弓,射落高空中口衔芦苇疾飞的大雁。

穿着宽大的黑色粗麻布衣服,迎着呼啸的北风,在田野里饮酒高歌,直到黄昏来临。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古意[唐]李颀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蝟毛①磔②。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注:①蝟毛,即猬毛,比喻胡须稠密。

②磔,zhé,张开。

(1)“事长征”的意思是________,交代了“男儿”________的身份。

(2)诗歌运用多种手法刻画“男儿”形象,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菩萨蛮·宿水口南宋·洪瑹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

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

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1)古典诗歌描写景物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2)词的下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同,完成各题。

水龙吟·夜闻海涛声张惠言梦魂快趁天风,琅然飞上三山顶。

何人唤起,鱼龙叫破,一泓杯影。

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倩浮搓万里,寻侬归路,波声壮侵山枕。

便有成连①佳趣;理瑶丝、写他清冷。

夜长无奈,愁深梦浅,不堪重听。

料得明朝,山头应见,雪昏云醒。

待扶桑净洗,冲融②立马,看风帆稳。

【注释】①成连:春秋时代的著名琴师。

传说伯牙从成连学琴,成连带伯牙至东海蓬莱山。

使伯牙闻海水激荡、林鸟悲鸣,最终令伯牙琴艺大进,成为天下妙手。

②冲融:从容。

(1)词中“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表达了词人内心的________之情。

“省”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2)请分析说明下阕中词人情感变化的情况。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注)苏轼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2019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题点七古代诗歌鉴赏题点对点练19知人知言,知体知法(含2018高考真题)

2019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题点七古代诗歌鉴赏题点对点练19知人知言,知体知法(含2018高考真题)

题点对点练19 知人知言,知体知法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

石湖文徵明石湖烟水望中迷,湖上花深鸟乱啼。

芳草自生茶磨岭,画桥横注越来溪。

凉风袅袅青萍末,往事悠悠白日西。

依旧江波秋月坠,伤心莫唱《夜乌栖》①。

注①《夜乌栖》即《乌夜栖》,是一支古老的乐府歌曲。

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景远近结合。

先写远望湖面深处,雾气与水波融成迷茫的一片,再写湖边各色花儿开得正盛,花丛中群鸟竞啼。

B.颔联写景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山坡之上,无人管问的野草欣欣然地自由生长;越来桥下,河水同样流得自在活泼。

C.颈联写春天的世界充满生机,令诗人迷恋,直到晚风轻轻从湖面飘起,带来凉意,白日西下,往事涌上心头。

对此诗人感慨万千。

D.诗人笔下的石湖风光,和谐清淡,娴静温柔,只有“湖上花深鸟乱啼”一句稍显热闹,但并未具体描摹其色彩与声音,没有打破全诗的和谐。

(2)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人在诗中寄予了哪些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别元九后咏所怀白居易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①。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②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悰:欢乐,乐趣。

②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青门”。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B.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悠然飘落在秋风秋雨之中,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C.“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D.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

(2)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2019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专题专项提升练19古代诗歌阅读 Word版含答案(1)

2019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专题专项提升练19古代诗歌阅读 Word版含答案(1)

专题专项提升练(十八)古代诗歌阅读1.(2017·福州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11分)青玉案黄公度①邻鸡不管离怀苦,又还是、催人去。

回首高城音信阻。

霜桥月馆,水村烟市,总是思君处。

裛②残别袖燕支雨③,谩留得、愁千缕。

欲倩归鸿分付与。

鸿飞不住,倚阑无语,独立长天暮。

【注】①黄公度:福建人,此时在泉南任职期满,秦桧假借君命令他速回都城临安。

②裛(yì):沾湿。

③燕支雨:夹着胭脂的泪水纷落如雨。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句运用了拟人手法,以对报晓邻鸡的埋怨表明自己不愿离开的心情。

B.词中“霜桥月馆,水村烟市”以想象虚写时空变换转移,极富形象性。

C.“愁千缕”表面指奸相当道前途未卜之忧,深层是离开家乡亲友之愁。

D.词的结尾意境深远,词人将难言之隐、入骨之痛都寄寓在独立不言中。

E.本词词风柔美,格调闲雅,缠绵悱恻,显示出婉约词含蓄细腻的特点。

解析:C项,下阕“愁千缕”作者表面上愁的是离开家乡亲友之愁,深层的愁是指奸相当道国耻难消,壮志难酬、前途堪忧等等。

E项,词风婉约但不是柔美闲雅。

婉约之中不乏激愤之意。

答案:CE(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2)“欲倩归鸿分付与,鸿飞不住。

”该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分)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本题,先点明情感,再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欲倩归鸿分付与”指托鸿雁以传消息,可是“归鸿”偏偏又像“邻鸡”一样无情,连停也不肯停一下。

这完全是痴语、无理语,然却表现了无比的深情。

鸿雁无情,此情难寄,词人真正处于无奈之中了。

他只好独自倚危阑,失神凝望,但见暮霭沉沉,长天万里。

这意境多么深远,把词人一腔难述之痛入骨之伤,都寄寓在不言之中。

答案:①对高城中人思念之情。

作者因高城音信阻,欲托鸿雁传情。

②此情难寄的无奈之情。

鸿飞不住,鸿雁与“邻鸡”一样无情。

③以伤离别抒积忧之情。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练习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秣陵(清)屈大均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

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秣陵怀古(清)纳兰性德②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注释】①秣陵:今南京市,秦朝称为秣陵。

牛首、龙岗均为南京山名。

②纳兰性德,曾任清圣祖侍卫,《秣陵怀古》为他护驾清圣祖祭明陵后所作。

(1)《秣陵》的颈联,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典故,形象地表现了当日金陵人事之凋零。

(2)有人说,纳兰性德既是站在本朝立场贬抑明王朝,又是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价明朝的兴替变化,其所持观点远在许多秣陵怀古诗之上。

请联系这两首诗谈谈你的理解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念奴娇•中秋苏轼凭高眺远,见长空,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注释】本诗是作者被贬黄州时作。

水晶二句: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李舟以笛遗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维舟吹之……甚为精壮,山河可裂……及入破,呼吸盘擁,其笛应声粉碎”。

李牟,或作李谟。

此喻胸中豪气喷薄而出。

(1)分析“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在词中的作用。

(2)请从下片入手,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竹石牧牛①并引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②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

戏咏。

野次③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此诗作于北宋后期党争之时。

②伯时:指李公麟。

善绘人物与马,兼工山水。

③野次:野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题画诗写景抒情,不加藻饰,却涉笔成趣,余味隽永。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大二轮专题复习习题:专题七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跟踪训练18(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大二轮专题复习习题:专题七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跟踪训练18(含解析)

专题跟踪训练(十八)古代诗歌鉴赏(词曲)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满庭芳·促织儿张镃月洗高梧,露氵专①幽草,宝钗楼②外秋深。

土花③沿翠,萤火坠墙阴。

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沉。

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

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

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

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

[注]①氵专:露水多的样子。

②宝钗楼:本是咸阳古迹,这里借指杭州张达可家的楼台。

③土花:苔藓。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月洗”句描写出夜空澄明、高大的梧桐沐浴在月光之中的景象,“洗”字体现出秋月的明净。

B.“萤火”句用视觉里的萤火和听觉里的蟋蟀叫声,表现环境的幽静和作者的悲凉。

C.“静听”“微韵”“凄咽”三句中,“转”有音调低回突然转变之意,“寒”“凄咽悲沉”是作者听来的主观感受。

D.词的上片主要写景,采用动静结合、拟物等手法描写出月下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情。

(2)词的下片描写了哪些与蟋蟀有关的活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相关词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D项,“拟物”错误,上片没有运用这种手法,其中,“争求侣,殷勤劝织”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

“月”“高梧”“露”“幽草”“土花”等都是静态的景物,“坠”“寒声”是动态的描写,属于动静结合。

(2)考生在解答第一个问题时,可以先考虑词句描写的具体内容,从内容的角度把握词的下片描写的与蟋蟀有关的内容,比如“呼灯灌穴,敛步随音”“犹自追寻”是作者小时候捕蟋蟀的场景,“携向华堂戏斗”是作者小时候斗蟋蟀的场景等。

至于第二个问题,考生可以从作者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与如今的客居他乡的“凄咽悲沉”等方面进行分析。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大二轮专题习题: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跟踪训练16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大二轮专题习题: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跟踪训练16含解析

专题跟踪训练(十六)古代诗歌鉴赏(唐代诗歌)1.(2018·湖北省第二学期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①上秋天远,白帝城②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①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

②白帝城: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东临巫山县。

(1)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此别”“谪居”等词点题,“嗟”字和“问”字表现了诗人与两位朋友的关系非同寻常。

B.颔联“巫峡啼猿”“衡阳归雁”与“数行泪”“几封书”,既是情景交融之佳句,又深得虚实结合之妙处。

C.颈联“青枫江上”紧扣王少府贬长沙,“白帝城边”紧扣李少府贬峡中,“秋天远”“古木疏”意境高远雄浑。

D.尾联:“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诗针对李、王二少府远贬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进行了语重心长的劝慰,对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

(2)这首诗蕴含的情感丰富,请简要分析其蕴含了哪些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B项,“虚实结合”不当,应是虚写,作者设想二人到了贬谪之地。

(2)颔联“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设想两位友人到达贬所后的生活——听猿声而落泪,睹归雁而思人思乡,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颈联“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秋高气爽一洗烦恼,古木参天、枝叶扶疏使人获得精神慰藉,以想象风景名胜之美来表达对二人的安慰之情。

尾联“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劝慰二人定会有归来之日,不必犹豫不前,表达了宽慰勉励之情。

[答案](1)B(2)①惜别关切之情。

首联中“嗟”“意何如”“问谪居”等可以看出诗人对二人遭遇的同情与惋惜之情。

【高考复习】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二轮专题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跟踪训练 含答案解析

【高考复习】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二轮专题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跟踪训练 含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二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跟踪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

初夏江村高启①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

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②。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注]①高启(1336~1374),字季迪,明初著名诗人。

此诗作于高启回到家乡青丘乡间隐居时。

②纬车,即缲车,抽茧出丝的工具。

1.下列对本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一个“步”字表现出诗人在乡间行走时轻脚细步、悠闲自得的情状;写水鸟时的“翻”字,写飞燕时的“拂”字,活现出动物的生气和自在,充满诗情画意。

B.诗的前三联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所见所闻,最后一联从听觉角度写所闻,全诗再现了黄梅时节的乡村景象。

C.本诗首联总起,奠定全诗的基调;颔联紧承上联写景;颈联则由写物转为写人,尾联则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D.“渡头正见横渔艇”一句化用了韦应物《滁州西涧》中“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意。

2.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巫山高皇甫冉巫峡见巴东,迢迢出半空。

云藏神女馆①,雨到楚王宫。

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

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②中。

[注]①神女馆:神女庙,据说楚怀王游高唐遇神女,过后怀王思念神女,为之立庙。

②九秋:深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说巫峡位于巴东,高高的似在半空之中,点明巫峡的方位,描绘出了巫山高耸入云的状貌。

B.颔联说云雾遮蔽了神女庙,雨水洒到了楚王的离宫,化用典故,目的是渲染一种悲凉的氛围。

C.颈联从时间上来展现巫山的景物,其中“朝暮”指一天,“寒暄”泛指一年四季。

D.全诗辞采清丽,情意委婉,写出了巫山之雄伟,巫峡之神奇,四时之胜景,猿声之凄清。

2.颈联中的“落”“同”二字有什么巧妙之处?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跟踪训练(十八)古代诗歌鉴赏(词曲)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满庭芳·促织儿张镃月洗高梧,露氵专①幽草,宝钗楼②外秋深。

土花③沿翠,萤火坠墙阴。

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沉。

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

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

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

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

[注]①氵专:露水多的样子。

②宝钗楼:本是咸阳古迹,这里借指杭州张达可家的楼台。

③土花:苔藓。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月洗”句描写出夜空澄明、高大的梧桐沐浴在月光之中的景象,“洗”字体现出秋月的明净。

B.“萤火”句用视觉里的萤火和听觉里的蟋蟀叫声,表现环境的幽静和作者的悲凉。

C.“静听”“微韵”“凄咽”三句中,“转”有音调低回突然转变之意,“寒”“凄咽悲沉”是作者听来的主观感受。

D.词的上片主要写景,采用动静结合、拟物等手法描写出月下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情。

(2)词的下片描写了哪些与蟋蟀有关的活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相关词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D项,“拟物”错误,上片没有运用这种手法,其中,“争求侣,殷勤劝织”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

“月”“高梧”“露”“幽草”“土花”等都是静态的景物,“坠”“寒声”是动态的描写,属于动静结合。

(2)考生在解答第一个问题时,可以先考虑词句描写的具体内容,从内容的角度把握词的下片描写的与蟋蟀有关的内容,比如“呼灯灌穴,敛步随音”“犹自追寻”是作者小时候捕蟋蟀的场景,“携向华堂戏斗”是作者小时候斗蟋蟀的场景等。

至于第二个问题,考生可以从作者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与如今的客居他乡的“凄咽悲沉”等方面进行分析。

词的下片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对童年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怀念,然后对比当前生活,表现此时生活的悲凉。

[答案](1)D(2)活动:①捕蟋蟀,作者回忆小时候捕蟋蟀的情景,叫人点上灯,然后自己用水灌蟋蟀的巢穴,在月光下轻手轻脚地追寻蟋蟀。

②斗蟋蟀,作者把捕获的蟋蟀带到堂上与别人斗蟋蟀。

表达的情感:作者通过追忆小时候生活的情趣,表达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以此反衬今日的孤独悲苦,抒写今昔之感。

2.(2018·山西省太原市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程珌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

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

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

望淮阴,兵冶处,俨然存。

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①。

三拊当时顽石②,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

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

[注]①士雅与刘琨:均为东晋爱国将领。

②顽石:指当年诸葛亮堆成八阵图的石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起头两句以问句开头,点明“中原一恨”的原因是南北分裂,为全词奠定感情基调。

B.“却似”三句是说长江本如水晶盆那样完美,却因两点孤山而白璧有瑕。

暗指金瓯有缺。

C.“看来”两句是说天意不让我们拥有士雅和刘琨这样的将领,表达了对收复大业的悲观。

D.词人借拊顽石,想象与诸葛亮这样的战略家酌酒细论,其对统一大计的关切溢于言表。

(2)“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的精妙之处表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C项,天意是天意向宋,就缺优秀的爱国将领,也没有悲观的情绪。

(2)要求赏析“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的精妙之处,注意主要从比喻的手法的角度赏析,句中“雨”比喻宋军,“北尘”比喻金人的统治。

形象地写出了水深火热之中的北国人民,亟待宋军挥师北上,把他们从金国的统治下解救出来的心情。

[答案](1)C(2)①该句意思是说,初夏正需一场及时雨,以清洗从北方刮来的尘土。

②用了比喻的手法。

“雨”比喻宋军,“北尘”比喻金人的统治。

③形象地写出了水深火热之中的北国人民,亟待宋军挥师北上,把他们从金国的统治下解救出来的心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1)~(2)题。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①未成辛弃疾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

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

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

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

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注]①偃湖:新筑之湖,时未竣工。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开篇就气势不凡,使用了“叠嶂”“万马”“众山”等意象,动景与静景相结合,先声夺人。

B.“老合投闲”三句,语言诙谐,略带自嘲:如今人老了,当过闲散的生活,老天却让我来检校“长松大军”。

C.在上阕写山水之“形”的基础上,下阕写山水之“神”,以古代人事传山水之神的这种写意笔法,别具一格。

D.“新堤路”三句以问句作结,表达词人期待偃湖早日建成的心理,希望在此山间,更添烟水濛濛的新景致。

(2)词人认为灵山“雄深雅健”,本词重点表现了灵山风景“雄”与“雅”的特点,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A项,“动景与静景相结合”错误,开篇三句都是描写山势的,本是静景,词人化静为动,写出了群山的奇伟之势。

(2)考生首先要仔细审题,清楚题干的要求。

本题要求结合全词分析灵山风景“雄”“雅”的特点,“雄”就是气势雄壮宏伟,“雅”就是风度优雅潇洒。

词的上阕写山水的“形”,从中可以看出灵山的雄伟景色;而下阕写山水的“神”,从中可见灵山的儒雅之态。

所以作答本题时,考生可结合上下阕的相关语句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1)A(2)本词用“雄深雅健”的风格总括灵山风景的特点。

①上阕重点写“雄”:千峰万壑,如骏马奔腾;飞瀑直泻,如明珠倒溅;长松茂林,如万军列阵。

画面壮阔,气势雄伟。

②下阕重点写“雅”:用谢家子弟的“衣冠磊落”,司马相如的“车骑雍容”,写出灵山风景的优雅意态和雍容气度。

4.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

【黄钟】人月圆倪瓒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①。

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

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

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注]①越王台:在今浙江绍兴卧龙山东南麓,系后人为缅怀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国雪耻而建。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越王台”是后人为缅怀越王勾践所筑的台榭,开头两句记作者登临吊古和因之而引发的“伤心”情感。

B.“鹧鸪啼处”写鹧鸪的悲啼,与李白诗句“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东风草绿”“青山故国”“乔木苍苔”每一句都是一个画面,画面一一展现,意在以哀景写哀情。

D.这是一首吊古抒情之作,写作者重登越王台所引发的怀念故国、思念亲人的惆怅之情。

(2)简析“明月”这一意象在全曲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D项,没有“思念亲人”的情感。

由“青山故国”“当时明月”可知,全曲表现的应是作者对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

(2)“当时明月”等三句借助了唐诗的意境。

刘禹锡《石头城》中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李白《苏台览古》中也有“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明月是历史的见证,如今“依依素影”又高悬在越王台的上空。

作者独发一问:“何处飞来?”问得似乎突兀,但意图十分明显。

“当时”的江山已换主,那么“当时”的明月怎么又会飞来呢?这一笔同《石头城》《苏台览古》中的诗句一样,是借助嗔怪明月的多事、无情来抒发怀古的幽思。

作者起笔“伤心莫问前朝事”,至此还是问了,并问得那样直接、那样悲哀。

“依依”是依依不舍的模样,说明明月在夜空中徘徊已久,而作者从“残照”时分一直待到月夜,表现了作者对故国山河的拳拳深情。

[答案](1)D(2)“当时明月”表明“明月”是当时的,寄寓作者对故国往事的追怀以及对故国山河的拳拳深情。

作者用明月的亘古不变反衬世事的变迁、朝代的更迭,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太常引·送商参政西行杨果一杯聊为送征鞍。

落叶满长安。

谁料一儒冠,直推上,淮阴将坛。

西风旌旄,斜阳草树,雁影入高寒。

且放酒肠宽,道蜀道,而今更难。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一杯”句直陈其事,写与朋友举杯相别,表现出二人深厚真挚的情感。

B.“落叶”点明了送行是在秋季,这句体现出萧瑟的氛围,表现了离别之情。

C.“谁料”句,“谁料”有调侃意味,表现作者对朋友的赞美和自己淡淡的失落。

D.“直推”两句,运用韩信的典故,表达了祝贺之情以及对朋友建功立业的期望等。

(2)“西风旌旄,斜阳草树,雁影入高寒”三句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C项,“淡淡的失落”错误,这里表现的主要是词人对朋友的一种赞美和戏谑,表现二人的关系密切。

(2)解答此题,考生要注重把握词句描写的具体景物,分析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等。

这三句,描写了西风、旌旄、斜阳、草树、雁影等。

这些景物中,“西风”展现了季节特征;“旌旄”是离别的特殊景物;“斜阳”“草树”“雁影”是离别时的环境景物等。

这些景物营造了悲凉的氛围,描绘了一幅深秋萧瑟的万里送别图。

从描写的角度来分析,描写这些景物使用了由近及远、动静结合的手法。

[答案](1)C(2)三句词使用了由近及远、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深秋萧瑟的万里送别图。

西风萧瑟,旗帜在风中飘舞;夕阳西下,斜晖照射野草和树木;空中的大雁,朝着天际飞去。

词人借景抒情,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6.阅读下面这两首元曲,完成(1)~(2)题。

【中吕】普天乐·旅况王仲元树杈桠,藤缠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