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
把脉原理知识点总结图

把脉原理知识点总结图把脉原理是一种古老的中医诊断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
在中医理论中,脉象反映了人体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脉搏,中医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本文将系统总结把脉原理的知识点,包括把脉的方法、脉象的判断和脉搏的特点等内容。
一、把脉的方法1. 位置:把脉通常是在患者的两只手腕处进行,包括尺、联、中三脉。
2. 姿势:患者应保持平静的状态,双手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尽量松弛肌肉,不要有过分的紧张状态。
3. 把脉手法:中医把脉的手法包括三种基本手法,即一指禅、三指禅和对禅。
医师在诊断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用合适的手法。
在医学院中学习中医的人可以选择一门中医诊断学科。
二、脉象的判断1. 脉象的分类:中医把脉包括脉息、脉数、脉缓、脉洪、脉细、脉粗、脉滑、脉涩、脉弦、脉弱等多种类型。
不同的脉象反映了不同的病情和体质。
2. 脉象的意义:脉象的判断不仅仅是对患者病情的一个反映,更是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的一个认知。
医师通过把脉可以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情况,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三、脉搏的特点1. 有节律性:正常人的脉搏应该有规律的跳动。
2. 有力度:脉搏的有力度可以反映体质的强弱。
3. 有速度:脉搏的快慢也可以反映体质的变化。
四、把脉的作用把脉是中医诊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为医师提供重要信息,帮助医师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在中医治疗中,把脉是决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医生通过把脉可以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同时,把脉也可以对患者进行预防保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之,把脉原理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仔细的把脉,医生可以获取大量有关患者的信息,进而制定更加科学的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对把脉原理的认知有所帮助,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对中医的传统诊疗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把脉可是一门神奇又有趣的学问,就像侦探在寻找案件的线索一样,通过脉搏的跳动来了解身体内部的情况。
对于想要入门中医把脉的朋友来说,记住一些必背的口诀那可是相当重要的!先来说说这个“浮脉”,口诀就是“浮脉轻取即可得,浮洪虚散濡芤革”。
想象一下,就好像一个气球轻轻飘在水面上,你轻轻一触就能感觉到。
有一次我遇到一个病人,他看起来没什么精神,我一搭脉,脉象浮而无力。
经过仔细询问和诊断,发现他最近劳累过度,又受了点风邪,导致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
这就是通过浮脉发现问题的一个小例子。
“沉脉”的口诀是“沉脉重按始得之,沉细伏弱牢弦迟”。
就像是一个东西掉到了水底,你得用力往下探才能碰到。
记得有一回,一位大叔来看病,说自己总是觉得浑身没劲儿,还怕冷。
我一摸脉,沉而有力。
结合他的其他症状,判断他是体内有寒湿,气血运行不畅。
“迟脉”呢,口诀是“迟脉一息不足四,寒证亦见邪热积”。
就好像是钟表的指针走得慢了些。
我曾经碰到过一个年轻人,总是手脚冰凉,还经常拉肚子。
给他把脉,脉迟而细。
原来是他长期喜欢吃生冷的食物,损伤了脾胃阳气。
“数脉”的口诀是“数脉一息五六至,热证亦主里虚证”。
这就像是心跳加快了节奏。
有次遇到一个小朋友,发烧咳嗽,脉象数而有力。
原来是外感风热,邪气在体内“捣乱”,导致身体奋起抵抗,脉象就快了起来。
“滑脉”的口诀是“滑脉往来前却顺,妊娠痰饮食滞存”。
就像一颗珠子在光滑的管道里顺畅地滚动。
我记得有位女士来调理身体,准备备孕。
给她把脉的时候,脉象滑而有力,再加上其他的症状,推测她可能已经有孕在身,一检查,还真准了!“涩脉”的口诀是“涩脉细迟往来艰,虚证气滞血瘀寒”。
就好像是走路遇到了很多阻碍,不顺畅。
曾经有位老人,总是觉得胸口闷痛,脉象涩而无力。
经过诊断,是因为气血不足,导致心脉瘀阻。
“洪脉”的口诀是“洪脉满指波涛涌,来盛去衰热盛凶”。
就像是洪水汹涌澎湃。
有一次在夏天,一个小伙子中暑了来看病,脉象洪大有力,明显是体内热气太盛。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
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
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
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图文解释脉象:脉诊歌1、浮脉: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2、沉脉: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4、数脉: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如何把脉看病图解 简单易学

把脉捷径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
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
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
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诊脉四步曲1、让被诊者呈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大约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自然放松,在腕关节下垫一松软的脉枕。
2、医生先以中指定关部,然后将食指和无名指分别按在寸部和尺部。
若是给小儿诊脉,由于寸口部脉位比较短,常以拇指或食指“一指定三关”,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
若给自己诊脉时,常常把诊脉的那只手从要被诊手的下方绕上来,再用三指按照上述顺序确定寸、关、尺三部的位置。
3、切按时,三指略呈弓形,让“指目”(指尖和指腹交接处)的部位紧贴于脉搏搏动处,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比较灵敏。
注意要根据被诊者的高矮、手臂的长短及诊者手指的粗细适当调整三个手指间的距离。
4、布指之后,运用轻、中、重三种不同的指力,结合上下左右的推寻,以辨识脉象。
一般来说,多是用三个手指同时摸脉。
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称“浮取”或“举”;用重指力按至筋骨间,称“沉取”或“按”;用手指不轻不重地移动或改变力道仔细求取脉象,称“中取”或“寻”。
脉法,可真不容易学,尤其是没有跟师,自学中医的人,很多都无可奈何的对脉法敬而远之,因为书中所说的浮沉尺数,甚至是二十八脉,可以说但凡认识字的都能看懂,可是看懂不等于“摸”懂……一把起脉了来,根本就不识得是何脉,更别说凭脉象去判断身体五脏六腑,表里上下的病症了,这可怎么办?难道脉法就不学了?我这么说吧,我打算写这一篇章文章,就是为了让你完完全全的掌握脉法,你信吗?别瞎想了,我都不信!凭一篇文章,就掌握脉法,那古人还费什么劲的写一大堆书留给我们研究啊但是呢,虽然这一篇脉法内容,不可能让你完全掌握脉法,却可以让你敲开脉法之门,算是一条捷径吧,这条捷径对于自学中医的人来说,是一条不可多得的钥匙……这条“钥匙”是什么呢?快关上门,认真看下去:其实切脉呢,古人无非就是想通过我们平时把脉的地方,也就是寸口,去判断人身阴阳的盛衰,往简单了看,所谓的脉,在血管里,无非就是两种东西,一是气,二是血,一阴一阳是也,而所谓的阴阳盛衰是什么呢?注意看下面这两句话:盛衰,我们这样来理解,盛者,气之盛衰,气之大小、盈余,当我们把脉时,是脉动有力的,也就是阳态之脉,如洪大,有力,长实等,这些脉证明了什么?就是阳气太过,火太旺了。
教你十分钟学号脉

教你十分鐘學號脈在臨床中,基本上來個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診桌上讓中醫大夫號脈,但辯脈是很複雜的,脈學共有27種,但作為非專業人員,掌握以下10種現象就足夠了,也比較容易理解。
人體的五臟,就是說,左手的寸、關、尺對應人體的心、肝、腎, 右手的寸、關、尺對應人體的肺、脾,命門從這個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號脈時左手寸脈能摸到代表心脈正常摸不到說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氣的現象左手關脈正常為不強不弱太強說明肝氣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類的病左手尺脈太弱頭上不是頭暈就頭痛或頭腦不清醒,有時我分不清就說患者頭有問題。
右手寸脈太弱為肺虛一般有咳嗽現象太強也不行。
右手關脈太弱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類太強左手關脈弱的話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脈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以上是一點心得,希望為大家指點方向,請深資中醫,老中醫們不要把我批評的體完無膚。
戲說脈診告訴你一個秘密,教你輕輕鬆松學中醫,自自在在學脈診,也許,你從這裡起步,開始了你的學習中醫的生涯,成為一名上好的中醫大夫。
一個好的中醫大夫就是一座醫院,帶著三個手指頭可以走遍天下,這是西醫永遠也做不到的。
閒話少敘,書回正傳:學習脈診首先從實用脈診開始,從習以為常入門。
實用脈診分:大小,快慢,硬軟,浮沉,勻亂。
10種,有人要問了,書上有幾十種,你的才10種,有否搞錯?錯不了!這是脈學和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點東西,寫出來供大家欣賞多了繁瑣,少了不夠,要明白看下去就知了。
1、脈大小。
主管察氣。
脈大氣旺,脈小氣虛。
(看,多簡便呀!)2、脈快慢。
主管察精,脈快精虛,脈慢精足。
(現在脈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軍人,運動員了。
)3、脈硬軟。
主管察火,脈硬火多,脈軟火少。
(太簡便了吧?)4、脈浮沉。
主管表裡。
(亦可說陰陽)脈浮表症,脈沉裡症。
(一目了然,簡單得不可思義呀!)5、脈勻亂。
主管察安危。
脈勻則生命及心臟平安,脈亂則生命及心臟危險。
(太直觀了!)例如:肝硬化的脈,是快、小、硬、沉,(兩關獨居中)。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哎呀,小伙伴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神奇的话题——中医把脉。
你们知道吗?中医把脉可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它能帮助我们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那么,如何学好中医把脉呢?这里就有一个简单易懂的口诀,叫做“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跟着我一起来学习吧!1. 1.1 观察手腕:我们要观察对方的手腕,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哦!要用两只手分别握住对方的手腕,然后轻轻地摆动一下,这样对方就会自然地伸出手臂。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仔细观察对方的手腕了。
手腕上有三条主要的血管,分别是掌侧动脉、尺动脉和桡动脉。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三条血管的搏动情况,来判断对方的身体状况。
1.2 1.2 轻触皮肤:接下来,我们要用食指和中指轻轻地触碰对方的手指关节处的皮肤。
这里的皮肤是人体最薄的地方,也是血管最丰富的地方。
通过轻触皮肤,我们可以感受到对方的血液流动情况,从而判断对方的身体状况。
1.3 1.3 比较搏动:当我们轻触对方的皮肤时,可以观察到对方的掌侧动脉、尺动脉和桡动脉的搏动情况。
一般来说,健康的人的这三条血管的搏动应该是均匀、稳定、有力的。
如果搏动过快、过慢或者无力,那就说明对方可能存在健康问题。
1.4 1.4 感受心律:除了观察血管的搏动情况,我们还可以尝试感受对方的心律。
方法很简单,就是用食指和中指轻轻地按在对方的手腕上,然后慢慢地数数对方的心跳次数。
一般来说,成年人的正常心率是60-100次/分钟。
如果心率过快或过慢,那就说明对方可能存在心脏问题。
1.5 1.5 注意呼吸:在把脉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观察对方的呼吸情况。
健康的人的呼吸应该是平稳、有规律的。
如果呼吸急促、浅表或者有喘息声,那就说明对方可能存在呼吸系统问题。
2. 2.1 询问病史:在把脉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向对方询问一些关于病史的问题。
比如说,最近有没有感冒发烧?有没有失眠、头痛等症状?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对方的身体状况。
教你学诊脉(初学)

迟脉属阴脉,一息三至为迟,是阳不胜阴的表现。三至为迟,有力为缓,无力为涩,有止为结,迟甚为败,浮大而耍为虚。
主病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症痂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迟脉主脏,有力冷痛,无力虚寒,浮迟表寒,沉迟里寒。
四、数脉
左手人迎脉一盛,便是风寒暑湿症,
恶寒发热更无殊,xx四症要审定。
浮而无力是伤风,浮而有力伤寒症,
浮而虚者暑伤心,浮而缓者湿之病,
发散渗利不可差,用药和平保元命。
二、沉脉
沉脉属阴脉,需要重重地按下去才能感觉到脉搏的跳动。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主病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左关上主肝胆,此脉以长弦为常态。
右寸口主肺,肺脉常态为浮涩短。
右关上主脾胃,此脉以缓大为常态。
左右尺中属肾,此脉宜沉软。
同时还要xx四时脉之常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对于脉的把握是一个实践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多分析品评,才能深入掌握。这不在本讲的陈述范围。本讲主要针对外感脉进行简单的说明。从六经的角度不讲,只讲太阳经证脉象
2、浮脉主病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xx,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外感多以浮迟、浮数、浮紧、浮缓为特征,在具体的临床应用中,值得注意的是人迎脉的把握。
一息四至号和平,更加一至无大疴,
十分钟学号脉

十分钟学号脉_+_中医把脉口诀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但辩脉是很复杂的,脉学共有27种,但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10种现象就足够了,也比较容易理解。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 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
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
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以上是一点心得,希望为大家指点方向,请深资中医,老中医们不要把我批评的体完无肤。
戏说脉诊告诉你一个秘密,教你轻轻松松学中医,自自在在学脉诊,也许,你从这里起步,开始了你的学习中医的生涯,成为一名上好的中医大夫。
一个好的中医大夫就是一座医院,带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这是西医永远也做不到的。
闲话少叙,书回正传: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从习以为常入门。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 10种。
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脉学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点东西,写出来供大家欣赏多了繁琐,少了不够,要明白看下去就知了。
1、脉大小。
主管察气。
脉大气旺,脉小气虚。
(看,多简便呀!)2、脉快慢。
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
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太简便了吧?)4、脉浮沉。
主管表里。
(亦可说阴阳)脉浮表症,脉沉里症。
(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5、脉匀乱。
主管察安危。
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太直观了!)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号脉中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脉象解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
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
主病: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
重按空虚。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
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
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
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
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病:热盛。
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
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
又主湿病。
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
主肝胆病、痛证、痰饮。
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
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涩脉主要是血不畅郁脉主要是气不畅脉法十二经脉,独取寸口,荣行脉中,卫在脉外,脉分阴阳,一脉两动,先至者气,后过者血。
一脉两动,是说气血,先至者气,后过者血。
这里每一次脉的搏动,都包含气血,诊脉时感应到的脉象中,也分两动。
脉之五藏分部:肾沈心洪,肺浮肝弦,四季皆缓,以应四时。
东方肝脉,其形弦长,弦而濡弱,肝之正脉。
南方心脉,其形洪大,头大本小,心之正脉。
西方肺脉,其状毛浮,气至而浮,肺体之位。
文档大全北方肾脉,其象应冬,收藏之象,沈到地下。
中央脾脉,阴阳俱缓,缓脉之形,四脉同见。
一脉两动,要在诊脉时详细体查,在每一次搏时,我们摸出来的脉,都有两动,多体会。
关于五藏分部,这是常脉,也就是平脉,平脉不是说一次只能见到一种脉,我们平时说的平脉,也就是这里说的缓脉,它是个复合脉,包括了前面的浮沈弦洪四脉,四脉同见的,就是缓脉,这标志着人的五藏气血运行正常。
在这里有几个概念我们要把它和以往的书上说的分开看,这是民间的一种脉法,来自口传心授,我不想私密为己有,发出来给大家看。
先说弦脉,弦是一种脉形,是脉的搏动没来时就能摸到的,而不是指脉来时的状态,如果按住尺脉后面,在寸关部,脉虽然不搏动,脉若弦,依然是弦的,所以和脉的搏动无关,它是肝脉。
浮脉,是指脉来时的状态,不是脉位元,不是脉形,而是指脉势,气至而脉浮,为肺之脉。
脉来一动时,它能在天部见到,就是浮脉,这里先说平脉,不要和病脉的浮混淆了。
沈脉,和浮相对,能在地部见到,就叫沈。
洪脉,是说脉势头大本小,脉形也大而长,其来时,气血均至,其去时,是逐渐去的,过渡平缓,这是心脉。
缓脉,包含有上面四脉,四脉同见,至数调匀,弦中带濡,能浮能沈,头体尾三部俱全,就叫缓,说明脾胃气旺,这是标准的平脉。
天有冬夏,脉分阴阳来者为阳,去者为阴所来者气,所过者血浮则为气,沈则为血寸者为阳,尺者为阴右脉主阳,左脉主阴寸浮主表,尺浮主里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色在脉先,其病当急脉先于色,病来久长色脉不失,虽病可治色脉相克,危亡立见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则浮虚,寒则紧急湿令脉濡,燥令脉大暑之中人,脉大而数三阳脉至,其形当浮二阳脉至,实大而长一阳之脉,其形为弦三阴脉来,三部俱缓二阴之脉,微细欲绝一阴之脉,脉微而厥诊脉法诊脉方法:气定神闲,若有所思,若无所思,若脉之无脉,法当取自然,心身闲定,手不可僵,病家微弯肘,掌心向对侧耳旁为宜。
右手诊右,左手诊左,两手有别,互换再诊。
医者手指尖须平齐,视人高矮与臂长短布指,中指定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寸前也当查,尺后仍须看。
先视手掌,可知人命,病之新久,运之顺逆。
再看尺后,可查肉之坚脆,身之正色,毛孔开合,肤温寒凉。
然后言诊。
诊脉当取太过不及,先明平脉,再言病脉,所谓平,就是平常,正常,经常的意思,无病的脉。
在前面说过,脉能见到五藏中的浮沈弦洪四脉,合起来才是平脉的缓脉。
病脉=所把得的脉-这人的平脉。
病脉的脉象:浮脉--浮取即得,重按没有轻取明显,有别于平脉的浮,气至而脉浮,方可言浮,血至而浮,其脉为大。
在寸主表,在尺主里,三部俱见,从虚实看。
沈脉--和浮相反。
文档大全脉取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
大脉--脉道大,浮沈左右取均见,为大脉。
脉大为劳,为虚,为气少血多。
细脉--和大相反,浮中沈底伏仅一处可见,细为血少。
长脉--脉之一动,长过寸关尺三部。
长者气实。
短脉--和长相反,脉之一动,寸不及尺,尺不及关,三焦不归其部。
数脉--脉行急数,两次脉间隔时间短,气至者为热,血至者为虚。
迟脉--和数相反,脉行迟滞,两次脉间隔时间长,气先至为寒,血先至为瘀。
动脉--脉来或大或小,或左或右,无头无尾,此名为动。
大小不等者,心动神摇。
左右动者,肝气虚。
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
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滑脉--翕奄沉,名曰滑,脉来有头无尾,气血同至,阴阳相抟。
胃气实之脉。
涩脉--艰涩难行,如水下流沙。
气不至独见血。
为气血伤。
紧脉--无头无尾,阴入阳中,数急而过,此脉主寒。
微脉--弦之不弦,独见脉形。
芤脉--脉浮大中空,名芤。
芤为营气伤。
革脉--脉弦大中空,名革。
寒虚相抟,阴阳断绝。
濡脉--脉软,和弦相反,专指脉形,不从脉势看。
肝气被伤,湿气流行。
结脉--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
促脉--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
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一二三阳脉,三阳取太阳,二阳为阳明,一阳为少阳,三阴为太阴,二阴为少阴,一阴为厥阴。
原来背过的脉学,纯源于民间,但年代久远,遗忘得差不多了,原来也是手抄本上的内容,书已经遗失,能想起多少打多少出来,遗漏也就在所难免。
希望大家指正。
如果有看过类似内容的人来看到此帖,希望能共同来整理。
右脉主阳,左脉主阴--这里不对应五藏六腑。
大凡看法,左为血,右为气。
左右不一的脉,从这个看。
菽的大小轻重,不要去管原来一菽有多重,诊脉时,从轻触皮肤算起,就是三菽,到按之至骨,为九菽,中间的自己化分的。
大脉的一个脉形,可以从三菽看起,一直到九菽之重,但细脉就没有这么多了,细脉只看脉位的深浅。
脉诊做为中医的一种必须的诊法,我们要把它学好,不要认为是四诊之末而不重视,能熟练的多掌握一种诊法,对于一个医生来说也是好事。
也不要因为难就知难而退。
但脉诊不是为了诊断出一个西医的病,或者是一种显耀自己水平的手段。
我们现在说的脉法,最终目的是为了据脉用药。
西医的“病”,不对应中医的病,更不对应中医的证,这点必须要清楚。
当然一些现代脉法中可以诊出相应的“病”,也是可以参考的。
个人看法,现在流行的脉学分为三个流派,其中也有交叉点。
一是以《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古脉法,也就是现在这个帖子中的内容,它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诊出病机,能据脉用药;再就是以《脉经和《濒湖脉学》为代表的脉学,我叫它为后世脉法,这也是现在中医必学的脉法。
这是一种有点含混不清的脉学,但大体能分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但也问题不少,因为一些内容被弄混淆了,所以有时候要舍脉从证。
这个最大的好处是容易掌握。
还有是现代脉法,这是以全息理论为指导的下的脉学,这种脉法的好处在于可以诊出西医的病,有些高手甚至可以知道病人身体上的一个伤疤,但对于中医来说,只能做为一种参考,现在就是明显知道病人有个什么病(西医的病),对中医来说,也可能用药的半点价值也没有。
这几种脉法中,可以相互补充,但要全部学进去是非常困难的。
脉象所反应的是一个人的整体身体状态,所以在平时要多积累经验,事先从整体上了解你面对的这个人会是什么样的脉,这点最为重要,我们说人受各种因素影响后,身体发生的各种变化,对脉也产生影响,相应脉象就会随着改变,这其中有常有病,要把常态从整体中分离出来,得出的结论才是我们要的,也就是说你诊到的脉减去常脉,剩下的才是病脉。
所以更要了解常态下的平脉是什么样的。
平脉包括有各种体质的脉,人有形苦志苦的,有形乐志乐,有形乐志苦的,还有形苦专乐的,脉象上都不一样。
有男的女的,有老的少的,更有高矮胖瘦,等等不一。
天气的影响,有四季不同的脉。
生理状态的影响,特别是妇女,经前中后,各有所表,胎孕产后,其脉各异,小儿老人,至数相别,喜怒悲惊,脉随其变,饿则脉虚,饭则脉滑,渴则脉涩,动则脉躁。
所有这些平脉,都要从各个单一的人来看,但无论是哪种不同的文档大全平脉,总是对应个体身体的变化,当然叫做平脉,无论是什么样的,都只是微弱的改变,整体上要符合前面说的平脉中的缓脉各要素(之所以强调是前面说的缓脉,是要和现在教科书中的相区别)。
脉象归纳:认识脉,先要认识脉的各个组成方面。
1. 脉位:脉所处的位置,现在说寸口脉法,所以只说寸口,位置就不用具体说了,和普通的诊法是一样的。
先说的是脉没来时在寸口的不同位置,脉没来时,也有位置的区别,所以没来的脉仍有浮沈,大凡看法,荣在脉中,卫在脉外,故脉外候卫气,脉中候荣气。
而且脉所在的部位分偏内偏外。
平脉多数关脉最浮,尺脉最沈。
这个脉位看身体的久远变化。
新感从脉位和脉状的变化看,外感病中多寸脉浮而尺脉沈,就是合看的,不单指脉位。
再说脉来时的脉位,脉来时,一脉之中,可以分上中下三层,加上脉外的位置,就分成了浮、中、沈、底、伏五层,五层中意思不同,浮主卫气,中主表,沈主腑,底主藏,伏主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