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第二章
教育学基础重点

《教育学基础》考核知识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①实践性②耦合过程③动力性④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2、教育要素:①、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的人。
因此,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理解她/他在实践活动中说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
②、学习者: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③、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势与内容的统一。
3、农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①、古代学校的出现与发展;②、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③、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工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①、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③、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④、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5、信息社会的教育的特征:①、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②、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③、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④、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6、教育学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代表作及其基本观点:①、中国古代无名氏的《学记》,它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②、英国培根,是“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归纳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③、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④、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现在教育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使教育成为科学;⑤、英国哲学家洛克,他的《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⑥、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享誉全球的《爱弥儿》7、教育学流派:①、实验教育学;②、文化教育学;③、实用主义教育学;④、马克思主义教育学;⑤、批判教育学。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目录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目录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章教育功能与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功能概述第二节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三节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四节教育目的及其功能第五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第三章学校第一节学下概述第二节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第三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第四节学校文化第五节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教育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第二节学生第三节师生关系第五章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第一节班主任工作概述第二节班集体第三节班级管理概述第六章课外活动第一节课外活动概述第二节课外活动的设计、指导与组织开展第七章教育研究第一节教育研究概述第二节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第三节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第四节文献的搜集与整理第五节教育研究方案的设计第六节教育研究的方法第七节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第八节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第九节我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几大学派第一部分教学法第一章教学目标第一节教学目标概述第二节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四节教学目标的设计、陈述方法和评价第二章教学过程第一节教学概述第二节教学过程概述第三节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第四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第三章教学内容第一节教学内容概述第二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第三节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背景下的综合性学习第四节课程资源第四章教学设计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第二节课程的类型和结构第三节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实际与实施第四节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第五章教学实施第一节课程实施第二节教学方法第三节教学原则第四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第五节说课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第七节现代学习方式第八节教学行为第六章教学评价第一节教学评价的含义第二节教学评价基本理论第三节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第四节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教育学基础重要知识点

教育学基础重要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教育学发展历史:教育家、教育名著、主要思想和观点。
2.教育学的概念3.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是什么?第二章现代教育的本质1.教育的概念,包括广义和狭义(学校教育)。
2.教育的起源学说,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3.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4.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是什么?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的涵义2.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3.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4.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教育如何适应这些规律?第四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概念2.教育目的的作用3.教育目的的三个层次结构4.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个体本位、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5.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6.《教育法》规定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7.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8.全面发展教育与因材施教的关系第五章教师及其专业发展1.教师劳动的特点2.一个合格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4.师德的内容包括哪些?第六章学生及其成长1.学生的本质属性(p253-254)2.“内发论”学生学生发展观及其意义(p261-262)3.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p273-274)4.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要求(p279-280)第七章课程与课程改革1.课程的概念2.学科课程的概念3.活动课程的特点4.泰勒的课程课程开发模式(四个问题)5.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6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区别7.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是什么?第八章教学1.教学的意义2.教学过程的规律3.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4.备课的任务5.一堂好课的标准6.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的含义和优缺点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要求掌握原则内涵、贯彻的要求)8.教学评价的概念9.讲授法及其优缺点第九章德育1.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发展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含义、贯彻要求)2.陶冶教育的概念、主要方式3.说服教育法4.榜样示范法5.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6.后进生教育的策略。
教育学基础导论:第二章 教育功能

教育学基础导论:第二章 教育功能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 对教育功能类型的划分,可以从多个角度着手。 ▪ (一)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 能和社会功能
▪ 1.促进个体的有效发展,是教育的个体功能。教 育的个体功能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所以也称为 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
▪ 2.通过对社会个体的培养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构成了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 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 称教育的工具功能。
教育学基础导论:第二章 教育功能
第一节 教育功能的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功能是指有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部 的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作用。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本质决定了 教育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又是一个复杂开放的 系统。教育功能在系统内部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 影响和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 展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学基础导论:第二章 教育功能
(二)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 能和负向功能
这是美国社会学家默顿(R.K.Merton)20世纪 50年代末提出的功能分析的一个维度。
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 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教育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 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对任何社会、任何时期 的教育来说,正向和负向的功能都存在,只不过比重 不同。多数时期的教育以正向功能为主,但历史上也 有某些时期,如欧洲中世纪教育、法西斯教育、军国 主义教育等,不仅扼杀了人的个性发展,而且也阻碍 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学基础导论:第二章 教育功能
(四)多维度的复合分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把性质(方向)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
教育学基础

课题:第二章:教育功能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之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教学目标:明确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的表现教学重难点: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分析课时:2课时教具:板书,PPT教学过程(一)导言:上节课我们知道教育对个体的功能,个体作为组成社会的基础,不可避免的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二)教学内容讨论:民族文化素质与经济增长有什么关系?一个受过初等教育的公认可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30%一个受过初等教育的工人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是没有受过同等教育的人的4—5倍1:教育对人口的正向功能教育对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人口结构都有着重要作用,但与这些功能相比,教育对改善人口质量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表现得更为直接,在当代也更为突出。
人口质量是一个表明人口各方面素质综合发展水平的概念,它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准,社会的存在是以人口为生态基础的,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
当社会生产力处于较落后的状态,此时强调的是人口数量。
而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高度科学技术化后,经济的发展就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知识,智力的积累与发展,人们就强调人口质量。
我国人口众多,在知识经济时代,若没有与这个时代所要求的文化素质,就只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因此,人口素质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当然,影响人口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既包括来自上一代人的遗传素质,也包括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水平。
由于人口质量主要体现在人的科学技术水平,文化修养和思想觉悟,道德水准等精神因素,教育作为促进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活动,其直接的效果就是提高人口质量。
因此,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
我国目前实施的义务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具有国家之本,民族之本和人生之本的重要地位。
因此,一方面,国家要大力发展义务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另一方面,义务教育也要端正办学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倾向,为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作贡献。
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概念、要素及其理解;2、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的特征;3、教育学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代表作及其基本观点。
第二章教育功能1、理解教育功能的含义、类型;2、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的表现;3、理解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4、联系实际理解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
第三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含义及其与教育方针的区别和联系;2、教育目的的功能;3、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4、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基础;5、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理性把握。
第四章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含义及变革趋势;3、我国现行学制的演变、形态及进一步改革的措施。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1、理解教师职业的作用与地位及基本特征;2、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含义、内容、过程及途径;3、联系实际理解现代教师的专业角色与业素质、职职业形象;4、学生的本质特点及其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5、师生关系的类型及理想师生关系的特征与构建策略。
第六章课程1、理解课程的含义;2、课程内容的构成及理解;3、常见课程类型的含义及理解;4、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
第七章课堂教学1、教学的含义及当代“教学”的新观念;2、教学过程及教学规律、原则;3、教学设计的含义和基本要素;4、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包含的四个要素;5、教学策略的含义及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1、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最典型的原因;2、理解如何使学校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1、班级组织的概念、特点及功能;2、班级管理的内容;3、班主任在班级组织中的角色作用;4、联系实际理解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操作方法。
幼儿教育:幼儿教育学基础讲义1-2章

先看第一部分:幼儿园教育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对教育的理解可分广义和狭义两种。
[概念]教育定义: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身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广义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称为广义的教育。狭义教育:指学校教育。[填空]学校教育在各种教育中起着示范和主导的作用。
我们要了解(P24)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记住四个人物)
德国福禄贝尔(P25)理论是
1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幼儿的行为是其内在生命形式的表现,命令式的、强制的、干涉的教育方法对幼儿的发展是无效的,而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重视幼儿的自我活动。
2游戏理论:福禄贝尔是第一个阐明游戏教育价值的人。她认为幼儿时通过游戏将内在的精神活动表现出来的,他强调游戏对幼儿人格发展、智慧发展有重要意义。
陶行知重要贡献是解放儿童的创造力[5个]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
陈鹤琴:于192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创立了“活教育“理论,先后在江西和上海创办省立、国立实验幼师和幼专,为我国幼儿教育师资培训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把课程内容分为: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等5项,被称为“五指活动”
(三)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1教育要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2教育要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基础上发展3多种组织形式促进儿童的发展
(四)充分利用儿童、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的原则
二幼儿园教育的原则(教育的特殊原则)
(一)保教结合的原则:
1保育和教育是幼儿园两大方面的工作
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从教育的起源看
动物(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勒图尔诺(C. 动物(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勒图尔诺(C. Letourneau,1831-1902),英国教育家沛西 Letourneau,1831-1902),英国教育家沛西能 (T. P. Nunn,1870-1944). Nunn,1870-1944). 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家孟禄(P. Monroe, 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家孟禄(P. Monroe, 1869-1947)的《教育史教科书》 1869-1947)的《教育史教科书》. 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前苏联教 育家,我国的教育学者. 需要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 (群体生 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教育只 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能起源于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恩格斯《 能起源于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恩格斯《劳动 在从猿到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在从猿到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我国教育家杨贤 江,钱亦石,胡德海等就坚持这些观点.
第三节 教育创新 (一)教育创新的时代背景 (二)教育创新的基本内涵 (三)教育创新体系
一,教育创新的时代背景
教育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呼唤 教育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创新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育创新的基本内涵
教育创新的目的:推行素质教育 教育创新的主体:国家,政府,教育管理 机构,教师,学生,学校等 教育创新的理论基础:认识论,人才观, 心理学(关于创新的理论),教育理论等 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教育变革的关系
当代世界重要的教育思潮
当代两大哲学思潮:科学与人学之争 一是统摄实证主义哲学,经验批判主义, 实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 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学派等的"科学主义" 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学派等的"科学主义" 思潮; 一是统摄唯意志派哲学,生命哲学,现象 学,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哲学 等的"人本主义思潮" 等的"人本主义思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物化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 然而,科学技术作为知识形态而存在,是一种 潜在的、间接的、精神性的生产力。需要劳动 真应用科学技术开辟新领域、新材料、新技术, 以实现科学技术的“物化”,而教育是唯一的 途径。
(三)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
从科学技术自身的特点来看:
《教育学》---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 展规模和速度 首先, 教育的发展水平取决于生产力发展 水平为其提供的物质条件。
其次,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水 平提出需求。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 培养规格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活动,培 养书目规格的人才,受制于一定社 会生产力展水平。不同的生产力发 展水平,对人的知识质量、数量和 人的发展水准的要求是不同的,劳 动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对 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显然是不一样 的。
(三)生产力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 和专业设置
首先, 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结构的 制约的政治人才,直接 为统治阶级服务
教育通过培养政治人才为一 定阶级的政治、经济服务是教育 政治功能的最高体现。
(二)教育可以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
教育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奠定群众基础: 政治民主的先决条件是国民的教育文 化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而这个条件的具 备必须依靠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 国民提高文化水平,增强公民意识,识别 政治措施,认识到政治民主的价值,推崇 政治民主的措施,从而在社会政治生活中 发挥自己的作用,推动国家的政治民主化 进程。
(四)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 和手段 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内容的制约 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手段的制约
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目的的制约性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三、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第三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活动,其根本 任务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 生活知识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 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实现这一转化,就 要遵循教育发展的历史继承性这一特点。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首先,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 但不一定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同步。 其次,教育同现存的政治、经济制 度并不完全一致
科学技术的继承和积累不是自发完成的, 教育是实现科学技术继承和积累的重要 途径,是科学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 从学校教育的功能来看:
学校教育可以传递和发展科学技术。
从高等学校的任务来看:
高校具有产、学、研三大功能,是科学 技术创新的重要场所。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政治就是在一定历史时期, 政党或国家为实现经济奋斗 目标而采取的政策和活动方 式。
三、教育与其它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其它社会意识形式对教育的影响: 一是对教育思想、理论产生影响。 二是对教育内容产生影响。 教育对其它社会意识形式的影响: 一是其它社会意识形式的传播离不开教 育。 二是其它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内容在教育 的条件下不断丰富。
(一)教育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现实的生产 力 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生产力包括三个要素,即:劳动力、劳动对 象以及生产工具,其中劳动力是决定生产力 的第一要素。也就是说只有那些具备相应科 学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能成为现实的劳动力, 教育则可以生产劳动力。
教育生产劳动力有三层含义:一是教育 可以把可能的劳动力转换为现实的劳动力; 二是教育可以使劳动力改变形态;三是教育 可以将简单的、低级的劳动力加工成发达的 劳动力。
另有一段描写菜贩和中年大婶吵架的文 字更是莫名其妙:“她把手抱在已经发 福的肚子上,仰着一张如花似玉的脸唾 沫四溅地骂着克扣斤两的菜贩。”老师 问这孩子知不知道如花似玉是什么意思, 学生不屑地说:“就是形容人很丑,如 花椒,似芋头的意思。”
还有一道改错别字的作业,“我和妈妈 去逛动物圆”,结果全班60%的同学都不 是改“圆”为“园”,而是把句子改成 了“我和妈妈去狂200”。他们说网上流 行把“逛”写成“狂”,说200是动物园 (ZOO)的另类英文写法。那位有着25年教 龄的语文老师担忧地说:“现在的孩子 受网络影响太大,作文里错字病句多如 牛毛,还引以为荣,甚至建议把课文改 成网络上流行的语句。”
社会文化传统对教育诸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
社会文化水平对教育发展水平的影响 社会文化的传递、传播和变迁对教育发展的 影响 社会文化内容对教育内容的影响
第二节: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1、经济的定义:
一种是把经济看成一定时期社会生产关 系的总和或者社会的经济制度。 一种是把经济看成是社会物质资料的生 产过程以及相应的产品交换、分配和消费。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教育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教育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教育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网络语言挑战语文教学
时下,网络上流行的故意写错别字或 歪曲字词本意的风气,已日渐影响到小 学的语文教学。在成都的一所小学,五 年级学生的作文本上有一段描写流浪狗 的句子:“这个小狗浑身都是泥巴,身 上有几处已经掉光了毛,头上长着脓疮, 真是可爱啊!”老师“释疑”说:“可 爱就是可怜又没人爱的意思。”
教育为国家的政治民主提供人才基 础:
推行政治民主必须有广泛的群众 基础和专门的人才队伍,而人才队 伍的培养则依赖于教育。
(三)教育传播一定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 促进受教育者的“政治社会化” * 教育的政治功能之一: 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播一定社会的思 想意识形态,使受教育者成为适应和维护 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 而学校教育在完成人的政治社会化中起主 导作用。 首先,学校教育所传播的思想意识具 有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特点;其次,学校教 育在制造舆论、宣传思想上起特殊作用; 再次,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形成统治阶级所要求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 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