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短文两篇

合集下载

8.短文两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8.短文两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语文课件
(2)【活动二:月亮·民风民俗】 请写出两种有关月亮的民风民俗活动。 示例:中秋节赏月、中秋夜放天灯、中秋夜舞火龙。 (3)【活动三:月亮·文化宣传】 请为“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主题探究活动拟一则宣传语。(至少运用一 种修辞方法) 示例一:月,传悠久文化;月,寄人间真情。示例二:月,你如一位翩 翩仙子,款款走进多少文人墨客的梦中。
语文课件

巴金
在一本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里,我无意间见到这样的句子:“星星,美丽的
星星,你们是滚在无边的空间中,我也一样,我了解你们……是,我了解你
们……我是一个人……一个能感觉的人……一个痛苦的人……星星,美丽的
星星……”
我明白这个比利时某车站小雇员的__A__的心情,好些人都这样地对蓝天
的星群讲过话。他们都是人世间的不幸者,星星永远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
技法三:析内容主旨。就是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意思 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语文课件
技法四:析背景、线索。有些文章,我们需要通过了解文章背景或梳 理出文章的线索才能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这样的文章, 在理解文章标题时可以通过分析文章背景或线索来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 内容。
文章标题的主要作用: 1.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 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3.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 4.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5.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8.短文两篇
语文课件
◆走近作者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 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
语文课件
语文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一、积累与运用1. 给下面的字注音。

陋()铭()馨()牍()鸿()儒()淤()涟()蔓()苔()蜀()逸(噫()2. 下列句中加点的单音节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词,并填入括号内。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惟吾德馨()(4)苔痕上阶绿()(5)可以调素琴()(6)出淤泥而不染()(7)香远益清()(8)宜乎众矣()3.选择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恰当的一项。

(1)无案牍之劳形 A.无/案牍之劳形B.无案牍/之劳形C.无案牍之/劳形D.无案牍/之/劳形(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义项。

(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A.应当 B.适宜 C.当然(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A.新鲜 B.少 C.鲜艳(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A.否则 B.却 C.那么,就(4)无丝竹之乱耳 A.助词、的B.代词,它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5)可以调素琴 A.能够,用现代汉语“可以” B.可以用 C.能凭借(6)濯清涟而不妖 A.美丽而不庄重 B.妖气 C.装束奇异(7)同予者何人 A.赞成 B.同意 C.和……一样(8)亭亭净植 A.植物 B.栽种 C.树立6.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无丝竹之乱耳(4)无案牍之劳形(5)不蔓不枝(6)香远益清7.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1)无案牍之劳形古义:今义:(2)惟吾德馨古义:今义:(3)谈笑有鸿儒古义:今义:(4)无丝竹之乱耳古义:今义:(5)宜乎众矣古义:今义:8.将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

(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孔子云:何陋之有?(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8.短文两篇 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word教案 (2)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8.短文两篇 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word教案 (2)

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教案1课题课型讲读总节时2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本文说理以后归纳结论的方法和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比较议论文和记叙文的不同引导学生体会议论文的特点。

情感目标: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懂得今天既要实行改革开放,又要捍卫社会主义。

重点学习本文说理以后归纳结论的方法和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

难点理清全文结构教学过程差异个性设计教学资源课前演讲简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还要不要艰苦奋斗了?还要不要保持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了?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今天,我们重温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一定能够从中得到启示。

二、熟读课文。

三.问题探究(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提出的论点是什么?明确: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2)作者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这一论点的?明确:(从1948年9月起,先后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百万雄兵准备渡江南下,解放全中国)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

(3)作者为什么说“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背景: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于1949年3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这是在中国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前夜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

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明确:蒋家王朝虽还在顽抗,但已无法挽救其覆灭的命运了,他对于自己的失败不甘心。

资产阶级怀疑我们的建设能力。

帝国主义者估计我们终究会要向他们讨乞才能活下去。

再者,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

(4)除了以上作者所提到的胜利可能遇到的问题需要我们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外,还有什么原因要求我们还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明确: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初二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

初二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

初二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对于语文的学习,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初二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的内容以供大家学习。

初二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原文:日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

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山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

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7月21日月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么?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

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

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初二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练习题: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3分)《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 (体裁)。

二、解释加点字词(15分)1、逐走( )2、入日( )3、河、渭不足( )4、北饮大泽( )5、弃其杖( )6、化为邓林( )7、昔者( )8、怒而触不周山( )9、地维绝( )10、故日月星辰移焉( )( ) 11、地不满东南( )12、故水潦尘埃归焉( )( ) 13、天柱折 ( )三、翻译下列句子。

《短文两篇》教学反思

《短文两篇》教学反思

《短文两篇》教学反思根据学校的要求,本着向同行虚心学习的目的,学校青年教师间的业务交流开展的如火如荼。

根据学校要求,每一名青年教师都必须上一节公开课,并由学校其他老师给予批评指正,以求共同提高。

本次我讲的是巴金先生的《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二单元两篇充满意趣的散文诗。

寻常的事物却因多情的作家激起心灵之声。

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反弹琵琶,借“飞蛾”“夸父”“嫦娥”这些意象寓示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

是作者生活的一种希望,信念,也是他理想的化身。

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

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听课教师反馈不错,认为这堂课能针对本校学生实际来设计教学环节,重点突出,富有指导性和实效性,有激情能感染学生。

下面我来谈一下对本节课的反思。

这节课的优点在于:1.条理清晰。

《短文两篇》分《日》《月》两篇短文,每一篇文章我都精心设计了三个问题,并让学生讨论解决这几个问题,这样学生对于文章的把握就游刃有余。

并鼓励学生找出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就更为深刻。

2.注重学生的朗读。

在讲授这篇文章时,我很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朗读水平,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如全班整体朗读,学生一人朗读,小组朗读,男生集体朗读,女生集体朗读,小组间的比赛阅读,目的只为让学生多读,只有自己不断的反复朗读,才能对文章内容把握的更深刻。

3.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对于每篇文章提出的三个问题,我都让学生熟记于心,在朗读中慢慢体会,慢慢寻找答案,等自己心中有了梗概,在与小组之间的成员合作探究,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说课稿[1]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说课稿[1]

第二单元6 雪(鲁迅)7 雷电颂(郭沫若)8 *短文两篇(巴金)日月9 海燕(高尔基)10 *组歌(节选)(纪伯伦)浪之歌雨之歌6、《雪》说课稿一、说教材《雪》是人教版版,八年级(下)的一篇课文,作者:鲁迅。

这是一篇即景抒情的诗篇,又是一篇寓意深邃的散文诗。

在雪花的纷飞与凝思的幻象中。

鲁迅为人们谱写了追求美好理想的温暖心声,在优美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象征和寄托了更为深远的情思。

(一)教学重点:1、读懂《雪》的文字,了解写作年代和背景。

2、理解作者所描绘的南方和北方的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情感。

3、品味文章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永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4、背诵课文有关段落二、说学法指导人们常因鲁迅先生深沉冷峻的散文语言而感到深奥难懂,所以,消除学生的畏怯心理,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是本文的一大关键。

1、要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散文诗的优美语言。

“披文以入情”,在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揣摩、品析精采的语句,并摘抄、背诵。

加强语言积累。

3、通过小组探究、品味,提出有创新、有价值的设疑。

用心感受,深入体验,以形成个性化的评价。

三、说教学过程(一)以诗词、画、导入:看到“雪”的画面,你会想到哪些诗句,或说一下画面之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诗人岑参笔下的诗句向我们展现出一幅意境开阔而又清新的瑞雪图。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展现的又是另外一幅更加壮丽雄浑的图景。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多么静谧的风景画。

鲁迅笔下的“雪”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让我们随着鲁迅激扬的文字去领略雪的水晶世界去体会鲁迅的情感。

(二)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1924年12月30日,北京下了一场大雪。

面对凛冽的朔风。

漫天飞舞的雪花的壮美之景。

引起了鲁迅美好的回忆和辽远的遐想。

此时,作者生活的北京正处在段祺瑞政府的统治之下,于是,作者创作了这篇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富有哲理的散文诗《雪》(三)融入文本:1、师范读,学生倾听想象。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短文两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短文两篇》

《第8课短文两篇》教学目标:一、有情感地朗诵散文诗,明白得作品内涵;二、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期性和目的性,明白得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3、培育学生踊跃的文学试探和欣赏能力,能斗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观点;课前预备:一、搜集有关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传奇;二、阅读了解巴金及其要紧作品教学流程设计:一、导入:2003年11月25日,一个专门的日子。

世纪老人巴金度过了他的百岁寿辰,今天,咱们一路来学习他的散文《日·月》,算是对老人的迟到的问候。

题目课件飞入,由日、月,看到“明”字,你会想到什么呢?敞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不是确实是想表达对光明的酷爱和追求呢?请大伙儿听读课文《日》。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不是确实是想表达对光明的酷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愿做人世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

而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佩服,怀念的态度。

看来,日球确实让咱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三、阅读探讨《月》下面,咱们一路来体验月的细腻幽静吧。

千百年来,在月亮身上,人们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明月千里寄相思。

有诗歌为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垂头思故乡”。

“ 碰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现在。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的“希望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的,一轮明月,两地相思。

所有行走异乡的游子,当他抬头一望,想念就会潮水般一泻千里。

那巴金对月亮的试探是不是仅仅停留于想念上呢?一、再读课文,提炼出作者对月亮的观点;——死了的星球,凉月,冷光,死的光。

既然,这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星球,那什么缘故还有嫦娥奔月的传奇呢?巴金在文中给出了什么答案?想使已死的星球再生/想念着什么二、引用资料,阅读质疑《月》说到嫦娥奔月,咱们从小听说的故事是不是如作者所言:是要改变这冰凉的星球,使它再生呢?3、学生讲述嫦娥奔月的传奇要求:语言流畅简练4、教师点拨……看来,将嫦娥奔月的理由想象为嫦娥妄想改变这冰凉的星球,只是巴金的一家之言,那如此想,可不能够呢?上学期咱们是不是也学过类似的文章呢?即在某个对象身上给予一种特定的内涵,以抒发自己的个人理想。

最新语文中考《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集锦》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最新语文中考《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集锦》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七年级(下)第8篇短文两篇陋室铭唐·刘禹锡知识梳理1. 古今异义惟吾德馨古义:____________今义: 芳香2. 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①有仙则名原意 为 : 名 字 , 在 句 中 的 意 思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苔痕上阶绿原 意 为 : 方 位 名 词 , 在 句 中 的 意 思 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 . .. ....... . .. ..3. 其他重点实词(1)有龙则灵灵:____________(2)斯是陋室斯:____________ (3)惟吾德馨惟:____________ (4)草色入帘青(5)谈笑有鸿儒(6)往来无白丁(7)可以调素琴(8)无丝竹之乱耳(9)无案牍之劳形4. 文言虚词入:____________鸿儒:__________鸿:____________白丁:__________调:____________素琴:__________丝:____________竹:____________乱:____________案牍:__________劳:____________形:____________2. ..(1)有仙则名_____________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2)之何陋之有_____________5. 句子翻译(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课下注释)(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课下注释)(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孔子云:何陋之有?(倒装句)6. 文意理解3◎内容理解类(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陋室的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2018海南)(2)作者给自己的陋室作“铭”有何用意?(2017云南省卷)◎词句赏析类(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的“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写作技巧类(4)作者在开篇是如何运用类比手法引出全文主旨的?4(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拓展探究类(6)《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与同学交流一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统编课后习题)(7)刘禹锡说“无丝竹之乱耳“““”,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谈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两句话分别流露出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金题演练内容相关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1~5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星》巴金
• 在一本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里,我无意间见到这样的句子: • “星星,美丽的星星,你们是滚在无边的空间中,我也一样, 我了解你们……是,我了解你们……我是一个人……一 个能感觉的人……一个痛苦的人……星星,美丽的星 星……”我明白这个比利时某车站小雇员的哀诉的心情. 好些人都这样地对蓝空的星群讲过话.他们都是人世间 的不幸者.星星永远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 • 在上海一个小小舞台上,我看见了屠格涅夫笔下的德国 音乐家老伦蒙.他或者坐在钢琴前面,将最高贵的感情寄 托在音乐中,呈献给一个人;或者立在蓝天底下,摇动他 那白发飘飘的头,用赞叹的调子说着:“你这美丽的星 星,你这纯洁的星星.”望着蓝空里眼瞳似地闪烁着的无数 星子,他的眼睛润湿了.
• 2.பைடு நூலகம்物言志:

作者托借飞蛾、夸父、姮娥的追求来表达自 己在当时抗战处于低谷期的美好追求和企盼,抒 发自己的战斗情怀。
3.象征手法:
飞蛾、夸父、嫦娥,象征着抗战时期那 些为了民族的未来、为了祖国的独立、为了人 民的生活而走向战场、不惜牺牲的所有人。 他们有积极的进取心、坚定的信念、不屈的韧 性和不畏牺牲的高尚情操。
皓月: 明亮的月亮。 露台: 晒台。 旸谷: 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 yá ng,日 出。 倘使: 假使。
诵读课文
• 男女分读课文 • •
整体感知
《日》要读的激情洋溢 《月》要读的细腻幽静
细读文章
领会主旨
找出两文中表现日、 月特点最多的一个 字,体会作者用意。
背景资料
这两篇短文写于上世纪 40年代初期,当 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国大地 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为了中华民族的 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 拿起武器,走上战场,志士仁人们为祖国光明 的未来而不惜牺牲。全国人民都在企盼胜利的 到来,巴金以战斗的笔,借赞美飞蛾,讴歌夸 父来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 命的人,鼓舞人民,也表达自己的坚定信念。
•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 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 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 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 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 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 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 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对于世纪老人巴金,人们敬 重他高尚的理想、无私的奉献精 神和无情自剖的勇气,他曾经说 过:“我有一个信仰,我愿意人 知道它;我有一颗心,我愿意人 了解它。我写文章,就为着想把 自己的一切放在那里面给人看个 仔细。”


巴金,1904年出生,原名李尧yá o棠, 字芾fè i甘,四川成都人。中国现当代著名文 学家。1928年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 发表时开始使用“巴金”笔名。 《家》 《激流三部曲》 《春》 《秋》 长篇小说 《雾》 《爱情三部曲》 《雨》 《电》
200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 物——巴金颁奖词
《日》主题
《日》,不直接写太阳,而赞美扑向灯 火的飞蛾,渴死旸谷的夸父,表达了 作者要给“黑暗的寒冷的世界”带来 “光和热”,要像飞蛾那样“轰轰烈 烈的死”的浪漫情怀。这里作者要表 达的是,对光和热的赞美。作者写《 日》,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 象征抗日将士为国捐躯。
《月》主题
《月》集中体现巴金细腻幽静的一面。 作者笔下的月,只觉冷光扑面。一个 人在月光下踱步,孤寂清冷。这正反 衬出巴金对光和热的渴求。写到“姮 娥奔月”。其目的仍是追求光和热。 可以说,飞蛾、夸父和嫦娥的精神都 是值得赞颂的。他们都是作者的理想 的化身。
诵读课文
• 听读课文

整体感知
用笔勾画生难字,注意区分两 篇文章给人的不同感受。
kuā 夸父
hà o hé ng yá ng shù n 皓月 姮娥 旸谷 瞬间 cuō 撮合,一撮灰 撮 zuŏ 一撮头发,一撮胡子 lòu 露马脚,露怯 露 lù 露台,暴露 nì ng 宁愿,宁可 宁 ní ng 宁静,安宁
畅所欲言
• 在特殊的年代,作者提出“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 死”,在今天,人们提倡在平凡的岗位上 默默奉献,你怎样看待?
整理归类写月的古诗文:
• 1.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 弓。”(白居易《暮江吟》)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 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 《渡荆门送别》) •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 《岳阳楼记》)
• 2.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静夜思》)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 眠。”(张继《枫桥夜泊》)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水调歌头》) •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 3.月,包含着瑰丽的想象: •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 明《归园田居》) •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月下独酌》)
• 我了解这个老音乐家的眼泪.这应该是灌溉灵魂 的春雨吧. • 在我的房间外面,有一段没有被屋瓦遮掩的蓝天. 我抬起头可以望见嵌在天幕上的几颗明星.我常 常出神地凝视着那些美丽的星星.它们像一个人 的眼睛,带着深深的关心望着我,从不厌倦.这些眼 睛每一霎动,就像赐予我一次祝福.
• 在我的天空里星星是不会坠落的.想到这,我的眼 睛也湿了. • (光明永远在心中,自己追求光明的理想永远不 会改变。)
助读资料:
• “对光和热的赞美,对生命力的赞美,对探 索者和殉道者的赞美,对漫漫寒夜的憎恶,这就 是巴金散文中反复出现的四组意象系列,这构成 巴 • 金散文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
联读文章
赏析手法
找出两篇文章共同采用的写作手法,并 进行具体赏析。
格式:手法+具体赏析
1.借用神话:
作者借古老的神话传说增强文章的厚度,使 文章的境界高远,体现出追求光明和温暖以及牺 牲精神是自古以来就有的,由远而近,由神话而 现实,由虚构人物到当下世人,逐步明朗写作目 的。 夸父逐日的目的是“为着追求光和热”, 姮娥奔月是为了改变寒凉,总之,都是为了实现 自己的理想、信念、目标,都为了追求光明和温 暖,而作者正是这样的目的。
课堂小结
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的对比,而事物在 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作者 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 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 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 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 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 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 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 心情。
4.首尾呼应。
两篇短文的结构都因为首尾呼应而显得圆 润美观。 《日》,由飞蛾写起,最后落笔在甘愿“做 人间飞蛾”,得到光和热,整个结构圆润、流 畅。用飞蛾实现首尾照应, 并通过这样的照应 揭示了中心:光和热,不怕牺牲。 《月》的首尾照应也很明显并很巧妙:自己 望月时会想:“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 ”创设意境,引发遐思;文章的结束写到“或者 她在那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实 现了结构内容、主题的对接:望月,思月,不 论是抒情主人公“我”还是姮娥,面对如镜的 “凉月”,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改变冷寒, 带来热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