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初中现代文赏析题型了解 小说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现代文之小说(记叙文)阅读解题模板与技巧2

中考语文现代文之小说(记叙文)阅读解题模板与技巧2

中考现代文之小说(记叙文)答题模板与技巧【中考考题板块分析】1、基础模块(字音、字形、词语运用(选词)、病句、选句、语言表达与名著选读)2、古诗词与文言文模块(古诗默写、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古诗文赏析、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3、现代文阅读模块(A.小说、记叙文、散文;B、说明文;C议论文)4、作文模块【中考小说(记叙文)阅读的题型】1、记叙线索题2、记叙顺序及作用题3、字词句段赏析题4、字词句段含义与作用题【标题的含义及作用、关键语句、段落的作用(一般句段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5、文章中事例概括题6、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题7、记叙文的人称题8、补写文中的心理描写和“其他内容”题9、人物形象概括分析题10、小说情节与情感概括填空题11、人物心理推测题12、句子含义题13、句子理解题【考点讲授与解题思路】一、记叙线索题(有时考)1、题型(1)直接考:文章的行文线索是什么?或文章以___________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填空)(2)间接考:标题作用题。

文章以XX为题,有何妙处?(解答此类题型需注意:标题往往即线索)(3)隐晦考:①行文思路题隐含信息(必现词):文章围绕XX展开故事情节,请梳理全文内容并填写下表。

2赏析文章的结构或题目:作者如此安排情节的原因是什么?题型一:如何找文章线索1、常见题型文章的行文线索是什么?或文章以___________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填空)2、解题思路(如何寻找线索):1.看文题。

很多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线索,尤其是以物为标题的文章。

2.看反复。

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人、事、物以及表现人物情感和时空的重点词或重点句。

3.看抒情议论句。

记叙文中抒情议论句多为画龙点晴的重要语句,它往往隐含着线索。

4.看段落间的内部联系。

根据文章段落间的内部联系,就可以判断文章的线索。

注:一篇文章行文的线索不一定只有一个,可以有多个线索,要看哪一个线索最突了的,一般来说,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一一对应,一明一暗展开叙述。

初中小说赏析知识点归纳

初中小说赏析知识点归纳

初中小说赏析知识点归纳初中阶段是学生阅读小说的关键时期,通过阅读小说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点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意义以及文学手法等方面对初中小说赏析的常见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一、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指小说中的事件发展和衔接过程。

了解故事情节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以及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

1.人物关系及其发展:分析小说中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亲情、友情、恋爱关系等,并关注其发展变化。

2.起承转合:分析小说中的起始、发展、转折、高潮、结尾等部分,了解故事的整体结构。

3.冲突与解决:分析小说中的冲突类型,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冲突,并探讨冲突的解决方式及其背后的含义。

二、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小说中的角色塑造,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命运、人生观等。

1.主要人物: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了解其性格特点、思想情感以及形象变化等。

2.次要人物:关注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了解他们对主要人物产生的影响以及次要人物的形象塑造。

3.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寻找作者通过人物形象所要传递的思想和意义。

三、主题意义主题意义是指小说中所表达的核心思想、价值观、人生观等。

通过分析主题意义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传递的信息和寓意。

1.社会生活与人性:探讨小说中关于社会生活和人性的思考,如对友情、亲情、爱情、正义、善恶等方面的表达。

2.历史背景与人物命运:分析小说中的历史背景与人物命运的关系,了解历史对人物的影响以及人物对历史的塑造。

3.道义观念与人生哲理:关注小说中的道义观念和人生哲理的体现,理解作者对于道德、人生、成长等方面的思考。

四、文学手法文学手法是指作者在小说创作中运用的各种文学技巧和表达方式。

1.描写手法:分析小说中的描写手法,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心理描写等,了解描写对于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的作用。

(一轮)模块一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阅读第一节抓住三要素读懂小说课件

(一轮)模块一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阅读第一节抓住三要素读懂小说课件
“对,就这样穿过黑森林区。哎呀,都是好地方啊。” “就是你今年夏天钓鱼的地方吧?” “是啊。” 他们喝干了剩酒。 尼克双肘撑在桌上,乔治往墙上颓然一靠。
“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说,“否则就没意思了。” “我们要去滑,没错。”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附和说。 “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乔治说。 尼克站起身。他把风衣扣紧。他拿起靠墙放着的两支滑雪杖。 “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他说。 他们开了门,走出去。天气很冷。雪结得硬邦邦的。大路一直爬上山坡通 到松林里。
自然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给读者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
的感觉;可以烘托人物形象,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分析自然环
境,就是要侧重分析时令、气候、地理等因素对人物性格和思
想行为的烘托作用。
第四步: 小说的主题是蕴藏于作品的形象、情节、环境描写中 多方联 的。所以考生在阅读小说、思考其主旨时要联系情节,联系 系,获 人物形象,联系环境,还要格外注意标题和主旨的关系。综 取主旨 合考虑后,主旨弄明白了,小说也就读懂了。
(陈良廷译,有删改)
【解构文本】 第一步:切分层次,厘清情节。 全文结构紧凑,行文自然流畅,主要情节:峡谷滑雪、客栈小憩。 第二步:关注描写,认识人物。 小说运用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来塑造乔治和尼克两个主人公。娴熟的滑雪 动作,优美的滑雪姿势,过瘾的滑雪感受,说明尼克和乔治对滑雪的热爱和享受。 语言描写方面运用大量对话,来表现主人公强烈的滑雪愿望和分别时的依依不 舍之情。通过这些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热爱滑雪的形象特点,以及二人的 深厚友情。
两个瑞士人坐在炉边,喝着小杯浑浊的新酒。 一个围着蓝围裙的姑娘走过来。
C.小说插入了对喝酒的瑞士 一帮子从大路那头来的伐木工人走进来,在屋 人、客栈女招待、伐木工人 里把靴子上的雪跺掉,身上直冒水汽。女招待 等人物的描写,这符合主人公 给这帮人送来了三公升新酒,他们分坐两桌, 在客栈小憩时的观察,也为小 光抽烟,不作声,脱了帽,有的背靠着墙,有的 说增添了更真切的故事背景。 趴在桌上。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中考语文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其解答模式一、文体基本常识小说包含三个基本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人物形象可以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方式进行刻画。

从描写的角度来看,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都可以用来表现人物特点。

情节包含开端、发展、和结局四个部分,也可以称为序幕和尾声。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前者涉及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和景物等,后者则涉及历史背景、社会情态和人际关系等。

环境描写的作用包括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渲染气氛和烘托人物,以及推动情节发展。

分析小说线索:对于叙事类小说,要分析事件发展的经过,叙述人的所见所感等;对于抒情类小说,要关注感情依托物和某种感情的发展变化;对于状物类小说,要关注主要物品和情感等。

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直接揭示线索。

有时候通过在文章中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反复出现来显示线索。

分析概括感情变化:理清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或阶段,寻找“过程和阶段”中“显示”或“暗示”感情(态度)变化的词句,抽取关键词语概括。

二、有关语言赏析的题型描绘类:常见提问方式包括: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者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通常是不能。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对象和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了不好的效果。

或者不能,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者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例如,XXX的《鼎湖山听泉》中,“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不能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常见提问方式包括: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通常是不能。

因为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不一致,或者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或者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例如,《荷包蛋》中,“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中的“想占便宜的人”和“占不到便宜”不能调换,因为它们是递进关系,表达了人们贪小便宜最终吃亏的道理。

13现代文文阅读(小说)-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复习(解析版)

13现代文文阅读(小说)-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复习(解析版)

13现代文文阅读(小说)一、考点梳理中考阅读考查的叙事文主要是记叙文,其次是文学体裁小说。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中考中记叙文阅读材料大多来自课外,主要为主观性试题,多数题目的答案要求用文字来表达,不追求唯一性和标准化。

但也有一定数量的选择题,以保证知识的覆盖面和考查评分的客观性。

叙事文阅读考查包括如下内容:辨析记叙的要素、顺序,明确其作用;理解记叙与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能整体感知课内外阅读材料的内容,准确理解文章的中心;清楚作者行文思路;结合语境准确揣摩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能有自己的看法和体验;对其艺术手法能进行必要的赏析和评价。

总之,记叙文阅读的考点较多,下面对主要的考点作一梳理。

1.记叙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此考点一般不单独考查,而是结合其它考点如“概括文章内容”一起考查,根据对记叙要素的了解来概括文章内容。

3.叙述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三种顺序中好考到“插叙”。

“插叙”是指文章顺叙内容之中不按顺序的事件发生的顺序而插入的情节内容,一般是为了补充有关情节,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丰富故事内容。

4.记叙线索。

叙事的线索为起贯穿全文串联情节的某物某人某细节,有:(1)以时间为线索;(2)以事件为线索;(3)以某物为线索;(4)以人物为线索;(5)以见闻为线索;(6)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5.表达方式。

叙事文中常用的是“叙述”“描写”两种表达方式,这是叙事文阅读查考中常考的重要考点,最好考到的是“描写”,即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描写人物可以进行正面描写,也可以进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内容。

间接描写就是通过描写其它人物的言行、心理或者环境来表现主人公。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③深化主题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⑤感染读者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中考重点现代文阅读小说散文诗歌的理解与鉴赏

中考重点现代文阅读小说散文诗歌的理解与鉴赏

中考重点现代文阅读小说散文诗歌的理解与鉴赏现代文阅读在中考中占据着相当大的分值比例,其中涵盖了小说、散文和诗歌等多种文本形式。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和鉴赏这些文本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以中考重点现代文阅读小说、散文和诗歌的理解与鉴赏为主题,分析了各种文本的特点和阅读要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备考中考。

一、小说的理解与鉴赏小说是现代文阅读中的一种重要文本形式,它以虚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展现现实社会生活的各种面貌。

在阅读小说时,学生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是理解整个故事的关键。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言行和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来深入理解故事情节。

2. 主题和意义: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常常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学生需要通过细读文本,思考故事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并将其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

3. 文体特点:不同的小说常常具有不同的文体特点,如推理小说、冒险小说、社会小说等。

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小说。

二、散文的理解与鉴赏散文是现代文阅读中另一种重要文本形式,它以自由的写作方式展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在阅读散文时,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文字意境和修辞手法:散文常常以独特的语言和修辞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学生可以通过品味文字意境,分析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来深入理解散文。

2. 主题和情感表达:散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常常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相关。

学生要通过阅读散文,捕捉作者的情感表达,并思考作者想要传递给读者的信息。

3. 思想观点和价值取向:散文中常常包含作者的思想观点和价值取向。

学生需要通过分析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三、诗歌的理解与鉴赏诗歌是现代文阅读中最具艺术性和表现力的文本形式,它以独特的形式和节奏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在阅读诗歌时,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诗歌的意象和声音:诗歌常常以独特的意象和声音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八年级语文现代小说经典赏析

八年级语文现代小说经典赏析

八年级语文现代小说经典赏析现代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生动的语言和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了广大读者。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八年级语文中的一些现代小说作品进行经典赏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品的重要性和价值。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现代小说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中国,它以小说为形式,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揭示社会的性格、展现人性的复杂性以及抒发情感来深入触动读者的心灵。

八年级语文课程中经典赏析的现代小说作品,既包括旧体小说如短篇小说《虎屋》、《藤野先生的谎言》等,也包括新体小说如《家》、《草房子》等。

第二部分:对旧体小说的赏析旧体小说是指20世纪初到上世纪50年代的小说作品,采用叙事的方式来反映社会现实。

其中,短篇小说《虎屋》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主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该作品以一个小说家突发奇想,在自己的房子里养了一只老虎为线索,揭示了人性的扭曲与残酷。

通过对人与动物、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关系的刻画,作者表达了对社会虚伪、荒谬的批判,引起了读者对人性的深思。

另外一部旧体小说《藤野先生的谎言》以其沉稳的叙事风格和富于哲理的故事情节而备受推崇。

该作品通过描写主人公藤野先生的种种谎言,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责任和道德观念。

作者以精准的心理描写和犀利的对话,使故事在幽默和悲剧之间相互交织,深刻反应了当时社会的善恶之象。

第三部分:对新体小说的赏析新体小说是指20世纪50年代后创作的小说,它在形式和内容上与旧体小说有了明显的区别。

其中,《家》是一部描写农村家庭的现代小说,通过讲述三兄妹在家族中的命运和追求,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善恶。

作者以平实的叙述方式和细腻的人物刻画,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主人公们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

《草房子》则是一部描写城市贫民堆积的现代小说,通过对草房子里居住的各类人物和他们的生活状态的描写,展现了现代城市中的底层人民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作者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和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引起了读者对社会不公和人性的反思。

初一语文小说阅读与分析

初一语文小说阅读与分析

初一语文小说阅读与分析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描述,通过作者的叙述和刻画,以及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来传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

在语文学习中,初一学生开始接触小说,并学习如何进行小说的阅读与分析。

本文将从小说的基本特点、阅读方法和分析要点等方面来探讨初一语文小说阅读与分析的相关内容。

一、小说的基本特点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来表达作者对人物、社会和生活等问题的观察、思考和感受。

初一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创作的重要元素,通过对人物性格、形象特征以及言行举止等方面的描写,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故事情节: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读者可以关注故事的起承转合、引人入胜的情节设计以及结局的冲突和发展等方面。

3.语言风格:小说在叙述方面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如描写细腻、场景切换、对白等,初一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可以留意作者的语言运用。

二、小说的阅读方法在初一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有效的阅读方法来理解和欣赏小说作品。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小说阅读方法:1.整体阅读:在开始阅读之前,可以先通读全文,了解整个故事的结构和基本情节,对故事的发展和背景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注意细节:在阅读过程中,要着重关注人物形象的描写、故事情节的展开、语言的运用等细节,从细节中去感受作者的用心和表达。

3.思考问题: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思考一些问题,如: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人物形象有何特点?故事情节是否合理?通过思考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思索和理解小说的内涵。

4.多角度审视:初一学生在阅读小说后,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作品,如情感角度、社会角度、人物角度等,提升对小说作品的理解和思考。

三、小说的分析要点在初一语文学习中,分析小说是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和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小说分析的要点:1.主题分析:初一学生可以思考小说的主题是什么,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题型了解
一、出卷题型
微型小说
一、文学作品
现代文阅读千字散文
二、科技作品
三、简单议论文
二、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
次要人物
小说三要素
开端
发展
结局
环境
环境
四大文学体裁:
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描写、描写、描写、描写、
描写、描写、
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六万字或十万字以上)、中篇(三万至六万字)、短篇(几千至三万字)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数百至几千字))
按照体制可分为小说、小说、小说、小说。

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比短篇更短的小说完全符合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忙碌的人们的阅读习惯,因为题材常是生活经验的片段,因此可以是有头无尾、有尾无头、甚至无头无尾。

高潮放在结尾,高潮一出马上完结,营造余音绕梁的意境。

由于比短篇更短,字句也需要更加精练,题材能见微知著者为佳。

一个意外的结局虽然能吸引眼球,但文章短还是要有伏笔呼应,甚至比起给予读者意外、应该更重视能否带给读者感动。

写法:
1.描写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又分为: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作者描述主角。

侧面描写:小说中的角色描述主角。

2.叙述
1).时间先后顺序
2).分叙同时发生的事
3).倒叙(回忆)
①先讲结果,后讲原因。

回忆的方式讲原因,揭开谜团。

②触景生情或触事生情,从而回忆过去。

有时因物是人非而伤感。

4).插叙(支线剧情)
①插在开始:前奏,交代故事背景。

②插在中部:为主线剧情做铺垫的支线剧情。

3.抒情
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

直接抒情一般适用于抒发强烈而紧张的感情。

直接抒情的特点是叙述时感情强烈,节奏快、紧张,情感直露,容易把握。


间接抒情:话中含话、口是心非、借事喻事。

(其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


4.矛盾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因为有矛盾,所以才要努力解决矛盾,这个过程中,事物得到发展。

矛盾的产生、维持、延长、消除。

如果矛盾早早解决,故事也就早早结束了,所以需要维持、延长矛盾。

5.伏笔:伏笔为以后的剧情做铺垫,制造一个“原因”,目的是为了产生以后的“结果”。

@逐渐清楚
设置谜团,吸引读者的好奇心,随着故事的发展,逐渐揭开谜团。

开始不理解的话语,随着故事的发展,逐渐的理解。

@梦境:
从中得到启发。

读者以为是真事,后来知道描写的是梦。

@中断:先把某件事说一半,不说另一半,故事发展到一定程度,再说出另一半,成为完整的事。

6.配角
(1)正面配角:
①能力和主角互补,帮助主角完成事情。

②主角完成事的必要条件或中间人。

2).反面配角:
①敌人,制造矛盾。

②竞争对手。

正面配角也可能变为反面配角,而反面配角也可能变为正面配角。

7.修辞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借代:用一个事物相关的其它事物来代替这个事物。

(比喻强调“喻”,借代强调“代”)拟人:用人的特征来表现物。

拟物:用物的特征来表现人。

夸张:扩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

呼应:写了一个事物,后面又出现这个事物。

对比。

衬托: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

粘连:描写甲事物的词也用于描写乙事物。

例如:别看我耳朵聋,可是心不聋(“聋”从耳朵转移到心)。

移就:本来描写甲事物的词,转移到乙事物上,而不用在甲事物上。

例如:张三向李四伸出善意的手(“善意的”本来要修饰张三)。

排比:结构一致,语气一致,意思相关。

对偶:结构一致,意思相对或相反。

顶针(又称顶真):前一句话的结尾词作为后一句话的开头词。

欲扬先抑:要说一个事物好,先说这个事物不好的方面。

引用:引用名言名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