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陆地与海洋环境

合集下载

高一海洋和陆地的知识点

高一海洋和陆地的知识点

高一海洋和陆地的知识点地球是一个充满奇迹和未知的星球,海洋和陆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两个领域之一。

本文将从海洋和陆地的角度探讨一些高一学生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

一、海洋虽然地球的表面大部分是由海洋覆盖的,但我们对海洋的了解却相对有限。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不仅提供了许多物质资源,也调节了地球的温度和气候。

以下是一些高一学生应该了解的关于海洋的知识点:1. 海洋生态系统:海洋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各种生物群落和生物圈。

例如,珊瑚礁是一个多样性极高的海洋生态系统,被誉为“海洋的热带雨林”。

2. 潮汐和海流:潮汐是由地球、太阳和月球引力相互作用引起的海水周期性上升和下降的现象。

海流是海洋中水流的流动,对气候和自然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3. 海洋污染:海洋污染是由人类活动导致的海洋水体、海岸线和海洋生物受到破坏或污染的现象。

塑料垃圾和石油泄漏等是最常见的海洋污染问题。

4. 开发海洋资源:海洋资源包括食物、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

海水养殖、海洋石油开采和海洋风力发电是当前对海洋资源进行开发的主要方式。

二、陆地陆地是我们生活的主要环境,是许多生物和人类活动的栖息地。

以下是一些高一学生应该了解的关于陆地的知识点:1. 生态系统:陆地上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例如森林、草原和沙漠。

每个生态系统都有自己独特的动植物群落和生态平衡。

2. 水循环:水分是陆地上生命存在的重要因素。

水循环是指水从地表蒸发、上升成云、降雨和流回地表的过程。

这个过程对生物和自然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3. 土壤:土壤是由岩石和有机物质分解形成的,是植物生长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不同,影响着植物的适应性和农作物的生长。

4. 地理特征:地球上有许多显著的地理特征,如山脉、河流和平原。

这些特征形成了不同的地形和景观,也对气候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影响。

总结海洋和陆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两个领域,我们应该了解它们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点。

高一地理第三章复习知识点

高一地理第三章复习知识点

高一地理第三章复习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上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高一学年,学生们将学习到各种地理知识,其中第三章是重要的复习章节。

本文将对高一地理第三章的复习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地理基本概念1. 地理学科的定义和分类:地理学是研究地球和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以及人类活动的学科,分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两大领域。

2. 自然地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地形、地质、气候、水文、植被、动物、土壤等方面的研究。

3. 人文地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人口、城市、交通、农业、工业、商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二、地球与地球运动1. 地球的形状和尺度:地球呈近似于椭球体的形状,其直径约为1.28万公里。

2.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个层次。

3.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地球围绕太阳进行自转和公转。

4.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自转引起了地球的昼夜变化,而公转则导致了季节的交替。

三、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圈1. 大气圈的结构和组成: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顶层四个层次,其主要成分为氧气、氮气和少量的稀有气体等。

2. 大气运动和天气气候:大气圈中的水分、温度和气压的分布形成了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

3. 水圈的组成和循环:水圈由地表、地下、大气中的水分组成,其中包括蒸发、降水、地下水和河流等循环过程。

四、地球的陆地和海洋1. 世界大陆的分布:世界上大陆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其中欧亚大陆是最大的大陆。

2. 高原和山地的特点:高原是海拔较高的地形,山地则是地面上突起较高的地形,两者都对气候和人类活动有一定影响。

3. 世界海洋的分布和特点:太平洋是最大的海洋,而大西洋为最大的边缘海。

五、地球的自然灾害1. 自然灾害的类型: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旱灾等多种类型的自然灾害。

2. 自然灾害的成因:自然灾害往往由地壳运动、气候变化、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

3. 防灾减灾措施: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等是减轻自然灾害影响的重要手段。

高一地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以下是高一地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一、水循环1. 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2. 水循环的意义: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促进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相互联系与转化,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进行物质迁移与能量转换。

3.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4.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气候、地形、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

二、大规模的海水运动1. 洋流的形成:盛行风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洋流前进时还受陆地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2. 洋流的分布规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是形成“8”字形环流模式,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

同时,洋流分布还受到地形、陆地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3.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气候、海洋生物资源、渔场分布、海洋航行、污染等方面都有影响。

例如,暖流对沿岸气候具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则具有降温减湿作用;洋流携带的养分可以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洋流还可以影响污染物的扩散和聚集。

4. 洋流流向和性质的判读方法:可以根据等温线分布判断南北半球,若某海区水温北低南高,说明是北半球的海区;反之是南半球。

此外,还可以根据风带分布判断洋流流向和性质。

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 水资源的概念:指可利用的淡水资源。

2. 水资源的特点:有限性、不可再生性、地域性等。

3. 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措施: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水资源保护等。

4.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提高用水效率、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等。

以上是高一地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知识点总结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知识点总结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知识点总结陆地和海洋是地球上两个最基本的自然环境,它们占据了整个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下面对世界的陆地和海洋进行一些知识点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地球的组成和运作。

一、陆地:1.大陆:地球上的陆地主要分布在七个大洲上,分别是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和南极洲。

这些大陆从宏观角度看,大陆主要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而地壳被认为是最外面的地球层。

大陆上分布着高山、平原、河流、湖泊以及人类聚居地等。

2.山脉:大陆上存在着许多山脉,山脉是由连续的山峰和山谷组成的地貌。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这些山脉是地壳板块运动的结果,它们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气候和水文系统。

4.湖泊:湖泊是由于地表水在低洼地区堆积形成的静水体,它们通常没有与海洋相连的出水口或入水口。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湖泊有苏必利尔湖、五大湖、刚果湖等。

湖泊作为地表水的储存和调节器官,对于维持附近地区的水资源平衡至关重要。

二、海洋:1.海洋分区: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约71%,根据海洋地理特征和物理特性,科学家将海洋划分成五个主要的分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洋和北冰洋。

尽管海洋是连续的,但其流动特性和生物多样性在不同的区域有所不同。

2.海洋生物:海洋生物形式多样,种类繁多。

海洋中分布着各种海洋生物,包括鱼类、海洋哺乳动物、无脊椎动物等。

海洋生物链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它们不仅提供食物链中的各个层次的食物资源,还保持着海洋环境的稳定性。

3.海洋底部:海洋底部是指海洋底层的岩石、泥沙、矿物质和生物物质等。

海洋底部包括大陆架、大洋深渊和海山等地理特征。

它们对海洋生态系统和地球自然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

4.潮汐:潮汐是海水周期性地上升和下降的现象,是海洋与太阳和月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潮汐现象对于沿海地区的生物和人类活动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是测量和研究地球引力和地貌演化的重要指标。

总结起来,陆地和海洋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环境,它们在地球的构成和运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一地理总复习: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人教版 知识精讲

高一地理总复习: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人教版 知识精讲

高一地理总复习: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总复习: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了解地质构造的规律,对于找矿、找水、建设有很大帮助,如:含天然气、石油的岩层,背斜是良好的储油结构,向斜有利于储存地下水;断层地方的工程设施应防止崩塌;水库等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地震、滑坡、渗漏。

3板块构造学说Ⅰ、六大板块包括: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板块。

Ⅱ、主要观点: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块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带,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这一带。

Ⅲ、形成地形:A、板块张裂地区,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B、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形成山脉;如:岛弧链、海沟C、在生长边界:形成海岭、断层D、在消亡边界:形成海沟、造山带Ⅳ、意义:可以解释地表的海陆分布大势,以及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地壳运动:Ⅰ、上升运动:形式:地壳物质水平位移,结果:使地表岩层在有些地方发生弯曲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有的地方则短裂张开,形成谷地或海洋。

Ⅱ、垂直运动:形式:地壳的抬升或下沉,结果:引起地表高低起伏或海陆变迁。

海水的温度和盐度海水运动:陆地水和水循环1、世界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2、我们通常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

3、类型:4、相互联系:5、水循环生物1、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生物不能脱离环境,而必须依赖并适应环境,维持生存和发展。

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特殊的、非常重要的作用。

2、生物的分布与环境:①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是影响陆地上生物分布,特别是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Ⅰ光照:是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

喜光植物分布:林中上层或阳坡,喜阴植物分布:密林底层或背阳坡。

Ⅱ热量和水分:从赤道到两极,随着热量和温度的有规律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从沿海向内陆,随着水分条件的变化,形成了森林、草原、荒漠等景观。

地球海洋陆地的知识点总结

地球海洋陆地的知识点总结

地球海洋陆地的知识点总结地球海洋的知识点总结主要分为海洋的基本特点、海洋生物、海洋资源和海洋保护等几个方面。

一、海洋的基本特点1. 海洋的形成海洋是地球上面积最大的水体,它是地球上形成最早的地理环境之一。

海洋形成于地球形成之初,约45亿年前,随着地球陆地的变动和水汽的凝结,形成了现在的海洋。

2. 海洋的分布海洋主要分布在地球表面,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

海洋也根据其地理位置和环境可以分为不同的海域,如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

另外,根据地球自转导致的海洋洋流和海洋的动力学特点,海洋也可以分为不同的洋流、海温带和海洋气候带。

3. 海洋的地球物理特征海洋是大地球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地球上的地理位置、气候、生物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地球物理特征。

海洋地理位置的特点,决定了海洋受到的太阳辐射和风力影响;海洋地质特征决定了海洋的地形和地貌,如大西洋的海岭、太平洋的大洋槽等;海洋的气候特点也决定了海洋中水温、盐度和生物的分布等。

二、海洋生物1. 海洋生物的种类和分布海洋是地球上生物的主要栖息地之一,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包括鱼类、贝类、海洋植物、海洋微生物等。

海洋生物分布在不同的海域和海洋环境中,根据水深、光照、盐度和水温等因素,海洋生物也分布在不同的海洋层和海洋生态系统中。

2. 海洋生物的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是海洋中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浮游生物生态系统、海底生态系统等,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构成了复杂而丰富的海洋生态系统。

3. 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海洋生物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中重要的资源之一,海洋生物资源包括食用海产品、药用海产品、工业原料等。

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同时,也要保护海洋生物资源,避免过度捕捞和污染等问题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三、海洋资源1. 海洋矿产资源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钻石、金属矿、石油和天然气等。

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对人类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高一地理第三单元 陆地与海洋(复习)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地理第三单元  陆地与海洋(复习)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地理第三单元陆地与海洋(复习)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三单元陆地与海洋(复习)本单元知识结构:本单元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围绕人类与陆地和海洋的关系,按照陆地、海洋、陆地与海洋的关系及影响组织教学内容。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和循环(一)组成岩石的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地壳中的矿物(二)岩石及其成因地壳中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地壳物质循环各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地壳物质循环的意义二、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一)地壳的变动地质作用的概念地质作用的类别(二)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板块构造学说板块的分布和运动板块运动形成的地形地貌(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概念褶皱与断层(四)外力作用与地貌风化作用与风化壳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关系三、海水温度和盐度(一)地球上的海洋地球中水体的存在形式地球上的海岸带(二)海水温度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三)海水盐度海水盐度的概念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四、海水运动(一)海水运动形式海水的主要运动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二)洋流的形成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三)表层洋流的分布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四)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洋流对气候、渔场、航海和环境的影响五、陆地水与水循环(一)陆地水体类型陆地上主要水体陆地上的主要淡水资源(二)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陆地水体的主要补给陆地水体之间的影响(三)水循环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水循环的意义六、生物(一)生物的分布与环境气候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二)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七、土壤(一)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土壤的概念土壤的主要作用(二)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土壤的肥力土壤与农业的密切关系(三)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发育过程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自然带的概念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自然带的分布的规律【典型例题】例1. 下列关于板块的说法正确的是()A. 全球共有六大板块,每个板块是一个坚固的整体B. 大洋边缘的海沟是板块张裂形成的C. 东非大裂谷是板块张裂形成的D. 两个板块相互挤压必定形成山脉例2. 读“澳大利亚图”,回答下列问题:(1)A处的地下水类型是________,储存该地下水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_。

高一第三单元地理知识点

高一第三单元地理知识点

高一第三单元地理知识点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和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包括地球表面的物理特征、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等内容。

在高一地理的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许多重要的地理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高一第三单元的地理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

1. 自然地理1.1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使得地球产生昼夜交替和形成地理经度,公转使得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形成季节变化。

1.2 大地形和气候带:地球表面分为陆地和海洋。

陆地上有山脉、高原、平原等形态,而海洋则表示为一系列的洋流。

通过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如热带、温带和寒带。

1.3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台风等。

这些灾害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了解其发生机理和应对方法对减少灾害损失至关重要。

2. 人文地理2.1 人口与城市:人口是地理研究中重要的一个要素,人口数量的变化和分布会影响城市的发展。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城市的规模和结构与其经济发展、交通等因素密切相关。

2.2 农业与工业: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方式,而工业的发展则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了解不同地区的农业与工业发展水平有助于我们对经济地理的理解。

2.3 交通与通信:交通和通信是地理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交通和通信的发展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了解交通和通信设施的建设与运作原理对地理学习至关重要。

3.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3.1 环境问题: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水资源短缺、土地沙化、气候变化等都是我们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地理学的研究至关重要。

3.2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世代满足需求的能力。

地理学研究着重于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通过了解以上地理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和人类的关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并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陆地与
海洋环境
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
化学元素——矿物——矿产
造岩矿物——岩石
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
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和喷出岩(如玄武岩)
花岗岩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层(其中往往有化石)
石灰岩是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
变质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内容:
地球岩石圈由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成6大板块P97图4-11
板块不断运动,板块内部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
海-喜马拉雅带)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形成海陆分布、陆地地貌格局
板块张裂边界(生长界):形成裂谷与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块挤压边界(消亡界):常形成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陆陆板块挤压——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
洋板块挤压形成
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1)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其余为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
其组成和过程图示:
外力作用(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
变质岩岩浆
熔化
(2)地壳物质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概括:
内外力不断相互作用,地内与地外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特别是由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的地
表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有深刻影响,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与此密切相关。

具体表现: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变化的作用(长期来看以内力为主)
地质作用分类主要作用结果主要表现形式其它
内力作用地球内能使地表高低不平地震、火山地壳运动(水平运动为主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太阳辐射使地表趋于平坦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其中风力和流水的作用图要求会识别:P99—P100图)
水蚀地貌(水流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黄土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水积地貌(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蘑菇、戈壁)风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其中地壳运动的结果——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基本形态地貌表现与人类生产关系
褶皱背斜、向斜(要求会依据倾斜形态判断)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地形倒置及成因: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背斜顶部:油、气背斜适合修地下隧道向斜槽部:水
断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
河谷地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陆地水体类型
分类备注
空间分布地表水:河水、湖沼水、冰川水等地下水:潜水、承压水(图4.21要会判断)
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水循环周期静态水:冰川水、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等动态水: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利用程度易利用: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其它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以河流为例)
其中大气降水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
注:课本P103的两幅图要会判别各是哪种补给。

补给类型汛期时间影响因素在我国的分布
雨水雨季(我国为夏秋)雨量东部季风区
冰川融水夏季气温(冬季断流)西北地区
河、湖、地下水间有水源互补关系(决定于水位是否更高);自然界水资源不断运动更新和相互循环转化湖泊水和
水库可调节河流径流季节和年际变化(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鄱阳湖和洞庭湖)
海水温度和盐度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A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P70图3-3
(图中热量收支因素、盈余区和亏损区所分布的温度带、由盈转亏点所在纬度)
B表层海温的纬度分布——P71图3-5
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原因在于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结果)
c垂直海温的变化——P70图3-4
随深度增加而递减(注意图中曲线变化趋势);1000米以下深层海水保持低温状态
海水盐度
A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B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P71图3-5
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高低纬度减少
原因:赤道略低——赤道多雨,降水多于蒸发;
副热带最高——副高控制,蒸发大大多于降水
向高纬减小——温度降低,蒸发弱,降水多于蒸发
c影响盐度的因素
降水与蒸发的对比:外海与大洋;从低纬向高纬盐度高
低的主要因素
淡水注入:近岸(河口)
D红海盐度最高——副热带;淡水注入少
波罗的海盐度最低——大量淡水注入;降水多于蒸发;
长江口海域盐度夏低冬高——夏季是长江汛期
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三种
波浪:风浪、海啸等
潮汐:日月引力下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
洋流:流向常年较稳定、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
洋流成因
A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主要动力;
如风海流:
信风形成的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冬逆夏顺
B海水密度不均——局部海域洋流的原因
如密度流: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的表层洋流
c补偿作用
如补偿流:秘鲁渔场的上升流
洋流的地理意义
A污染物的自净与扩散
B高低纬度之间热量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纵向的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要会根据海水等温线判断寒暖流—例P90图3-33)
(如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影响;
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成因)
c形成大渔场
寒暖流交汇:如纽芬兰渔场和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
上升流:秘鲁渔场
D航海
海洋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主要环境问题表现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海洋污染主要为工业排污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石油石油污染:主要为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船;目前治污重点在于石油泄漏
1、《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保障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权益
2、防治污染
3、可持续的渔业生产;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
4、沿海工程建设要进行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和实施
海洋生态破坏1、海洋污染2、人类的生产活动:围海造田、滥捕等3、自然环境的变化: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水循环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
(1)图中浅蓝色箭头表示海陆间大循环的六个环节;
其意义:陆地水得到补充和更新,水资源得以再生
(2)图中灰色和深色箭头分别表示陆地和海洋上的各自水循环
其中由陆地循环补给陆地水体的水量很少
水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A不断更新淡水资源,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是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
B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的作用,从而使地表各圈层间、陆地海洋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c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D塑造地表形态,如水蚀地貌、水积地貌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