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下载中国数字国土工程的方法论研究guide download
关于国土工程数字化建设的思考

二、传统国土工程存在的问题
1. 勘察资料过于地质化 传统国土工程的部门属于长期分割,勘察和设计工作比 较分散。另外,由于科学技术的滞后,导致相关的勘察技术 十分落后,造成国土工程一直十分被动。由于国土工程本身 的特殊性,设计与勘察之间存在脱节关系,导致所提供的信 息往往会以设计人员难以理解的方式出现,并且勘察较难参 与设计的全过程,设计人员受自身知识限制,并不能全面掌 握国土勘察信息,最终造成勘察成果在设计过程中的转化率 比较低,造成严重的浪费。 2. 数字化地图与数字化设计系统间不够贯通 地形图是设计系统的基础条件和数据,由于在设计地图 的时候,其数字化程度比较低,与 CAD 软件并不匹配,导致 其并不能实现实时对接,进而造成设计系统不得不重新将勘 察资料数字化,直接影响设计系统的推广和应用,也会延误 设计时间。 3. 勘察信息数字化程度低 勘察部门所提供的勘察信息往往就是以图纸和文字等形 式为主,在设计的时候,由于其数字化程度较低,进而导致 设计人员并不能准确理解勘察信息,而且在处理和利用上存 在一定的困难,给设计工作带来较大的问题。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科技与管理】
12 下 2016 年 第 36 期(总第 554 期)
关于国土工程数字化建设的思考
杨军健
(烟台市土地租金征收处,山东 烟台 264000)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科学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全球数字信息时代来临,并已成为当今社 会的重要标志。为了能够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要积极应用数字化技术,国土工程作为我国社会的重要 组成部分,必须要逐渐的实现数字化建设。本文主要讲述数字国土的概念,传统国土工程所存在的问题与国土工程数 字化建设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国土工程;数字化;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G27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6)36-0115-01
数字国土工程技术的应用策略研究

数字国土工程技术的应用策略研究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如何合理的开发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成为保障、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
我国信息化建设任务中,而数字国土工程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本文从数字国土工程的构成与内涵、工程技术分析以及具体应用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为后续数字国土工程的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字:数字、国土、工程、策略1引言上世纪90年代国外发达国家首先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地球信息及本国国土信息开始了数字化进程,发展至今,越来越多的现代技术和设备应用到数字国土工程建设中。
我国数字国土工程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如今已进入了快速发展、全面建设期。
我国国土资源信息数字化、现代化的发展,对确保国家国土安全起到了关键作用。
2数字国土工程技术的内涵与构成2.1数字国土工程技术的内涵数字国土是一个以空间地理位置信息为骨架,对该位置的全部地理信息进行有效的动态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庞大复杂的全息地理信息管理、处理系统。
该系统记录了不同国土区域内的地理信息在形态、结构、时间、空间上的关系,并可对所储存的信息快速检索、动态显示、智能分析、实时更新、快速传输。
数字国土工程的建设以促进国土资源信息化、政府行政信息化为目的,促进地方经济和我国可持续的发展。
数字国土工程可实现各类国土信息的快速储存、处理、检索、传输、共享,从而极大提升了国土部门的工作效率,取得良好的社会影响。
2.2数字国土工程的构成数字国土工程的建设主要由数据采集和更新、数据储存和处理、数据检索和计算、数据传输与加密等多个框架组成。
数字国土在全方位涵盖了国家国土全信息的同时,还集成了不同框架之间的互通、融合、互操作。
数字国土工程的建设,除了需要现代先进数字技术与设备外,还需要建立一个跨多部门的统一标准。
例如采集数据时的数据标准,储存数据时的数据库标准,整个系统建设的设计标准,数据安全性建设标准等。
其中数据标准中的源数据是数字国土工程中各类数据交互、应用、共享的基础,同时对平面数据还需建立高程数据库、矢量数据库等。
王履华-国土空间数字化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王履华超图软件总工程师自然资源、住建和大数据产品线总裁2024年6月25日,北京科技赋能业务发展战略引领美丽中国、数字中国等多项国家战略对国土空间数字化治理提出了新要求,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也为数字化治理提供了新机遇。
进入新时代新征程,自然资源高质量发展对数字化提出了新需求。
美丽中国数字中国….新内涵突出问题….人工智能大模型….数字生态2024.02《自然资源数字化治理能力提升总体方案》云智一体从资源分散到集约智能数据赋能从数据资源到数据资产场景驱动从单业务系统开发到业务场景的装配智能提升从数据管理到智慧中枢数据要素化:数据资源到数据资产、数据资本平台智能化:构建智能集约的平台支撑体系应用场景化:敏捷支撑多维数字化场景构建技术自主化: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安全可靠创新生态化:汇聚行业智慧、推动创新发展01数据要素化:从数据资源到数据资产、数据资本建设打造统一的时空基底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要素保障作用,推进测绘地理信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王广华部长:面向高质量发展新要求 全面推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 《中国测绘》(2024年4月)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是我国首次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数字经济,为我们进一步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指明了方向。
四大基础数据库之一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海域陆域u 标准不一、融合困难u 质量不高、逻辑混乱u 汇聚不够、数据分散u 共享不足、信息孤岛地上地面地下过去现在未来人物静态(传统测绘)资源配置土地、房屋…人的活动资源利用…资源环境山水林田湖草…城乡运行土地扩张…动态(物联感知)重展示轻模型“看得见”的数据实体关联、展示、分析、应用“看不见”的数据模型数据治理数据管理体系数据战略数据架构数据应用 数据咨询设计数据安全数据质量数据标准数据生存周期数据治理产品数据汇聚数据标签数据开发数据可视化数据质量数据安全KingbasePostgreSQLOracle MySQL …………数据访问权限控制数据脱敏防篡改泄露防非法访问数据治理实施数据生产建库数据关联融合数据资产利用载入数据数据转化创建元数据模型标准映射数据质检标准元数据写入标准数据管理数据资产运营数据产品检索数据产品交易数据建模建仓TIM 多视角建模业务对象/数据实体建模5 个发展等级8 大能力域28 个能力过程项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DCMM)Data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我国数据管理领域的首个国家标准DCMM级别L5:优化级L4:量化管理级L3:稳健级L2:受管理级L1:初始级DCMM 数据生存周期数据战略数据治理数据架构数据标准数据质量数据安全数据应用组织流程技术制度441项 自然资源数据评估指标数据战略规划数据战略实施……数据治理组织数据制度建设……数据分析数据开放共享……数据模型数据分布…………数据治理数据战略数据架构数据应用业务对象建模数据实体建模从数据视角出发,开展数据关系分析,抽象出数据实体之间的关联,构建数据实体模型。
数字国土工程技术及其应用概述

数字国土工程技术及其应用概述
数字国土工程技术是指通过数字化技术对国土工程中的数据进行集成、管理和分析,从而提高国土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效率的技术。
数字国土工程技术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利用这些技术可以实现国土工程的智能化、数字化和高效化。
数字国土工程技术的应用已经广泛,涉及到了多个领域,其中包括了:
1. 土地利用规划:数字化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土地的适宜性和可利用性,并为地方政府提供城市规划和土地审批的决策支持。
2. 城市建设:数字国土工程技术可以帮助城市规划者更好地管理和分析城市的基础设施、绿化和路网等数据,从而对城市建设提供更科学和有效的规划和设计。
3. 建筑施工:数字化的建筑施工可以更好地管理建筑物的各个阶段,包括设计、施工、监控和运营,从而提高建筑的质量和效率。
4. 水利工程:数字国土工程技术可以帮助水利工程专家更好地评估水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同时提高水利工程的管理和效率。
5. 地质工程:数字化的地质数据可以提供更准确的地形信息和地质选址,从而更好地帮助地质工程专家评估地质风险和勘探矿产资源。
数字国土工程技术已经成为国土工程领域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可以提高国土工程项目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国土工程行业的发展。
同时,数字化技术在国土工程工作中的应用也需要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数字化的数据能够为国土工程项目提供准确有效的支持。
“数字国土”框架下的国土政务信息化平台建设初探

11 “ . 数字国土” 的组成部分
数字国土的建设 , 主要 受 国土资源管 理服务 需求所 驱动 , 要解决 的主要 问题 可 以分 为 4个 阶
要解决的第一个 问题是 国土资源数据一体化 的问题 . 经过 几十年 的建设 , 我国的 国土资源
段 , 4个阶段 应是依次 推动 , 这 循序完成的 . 1 11 实现 国土资源数 据一体化 .. 数据 已经较为完备 , 中, 其 基础性 的信息源有 11 : 万土地利用图 ,:00 110 地籍图以及大 比例尺的地形图 、 地质 图、 海图等 . 然而 , 目 前仍然存在海量地学数据分散 、 保存方法落后 、 查询困难 、 利用率低 等问题_ . 6 地理信息 的标准化建设成 为该环节最重要的问题 . J 1 12 国土资源专题信息 系统的建设和集成 .. 在信 息一体化前提下 , 实现多个专项 国土资源信息系统 的建设 . 本阶段主要针
对国土管理部门的 日常业务需 要 , 构建相应的专题信息系统 , 实现管理和决策 的科 学化 . 主要系统 平台包括 耕地保护 子系统 、
地 籍管理子系统 、 矿产资源管理子 系统 、 土地利用规划 管理子 系统 、 土地定 级估 价子系 统 、 土地开 发整理 子系统 、 土地 动态监
关于国土工程建设数字化发展研究

科技论坛2016年12期︱323︱关于国土工程建设数字化发展研究侯亮亮烟台市国土资源局,山东 烟台 264000摘要:数字国土工程主要是把国土资源作为管理的目标,优化当前的国土管理方法,提高经济的发展。
它是数字地球中重要的内容,给农业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同时还给水资源提供了方便,是当前可持续发展道路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下面笔者就国土工程建设数字化发展方面作出简要论述。
关键词:国土工程;数字化发展中图分类号:F32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8465(2016)12-0323-011 数字国土工程中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状况 1.1 业务化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在土地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我国发展较快,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但是当我们真正的运用起来时才发现这其中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善提高。
首先它还一直处于理论阶段,尚没有任何实践去证明。
其次它的成本投入这块也一直比较高,不能普通用户的需求。
同时它在管理方面还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直接影响着建设的质量和使用效果。
(1)对业务化运作系统的认识有了提高。
一直以来,我国的相关主管部门对业务化系统运作都相当的重视,很多专业学者都在专心研究这一问题,都希望能有所建树。
事实证明,他们的研究工作是有效果的,目前,许多人对业务化运作系统的认识有了提高,其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2)建成了一批业务化图文办公信息系统。
伴随着人们对业务化运作系统认识的不断提高,我国很多地区的土地信息系统建设都开始渐渐转型,他们已经开始从以往单一的系统,转向一体化的图文办公信息系统, 这样一来,这也大大减轻了国土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1.2 土地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建模 所谓的土地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建模是指根据具体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技术方法,设计并建立空间数据库的一种模式。
(1)历史数据管理。
我们知道,我们在使用一块土地之前或者之后,其各种数据特征都是一直在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工作人员要采用一种合理科学的方法来记录这些变化过程。
数字国土工程技术及其应用概述

数字国土工程技术及其应用概述数字国土工程技术是应用数字技术,对国土环境进行整体化、数字化、模拟化和可视化的研究和工程实践。
数字国土工程涉及到国土信息的生产、整合、存储、共用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与方法,是国土信息科学的重要分支领域。
数字国土工程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监测预警、灾害防治等方面。
数字国土工程技术的主要特点在于其具有领域综合性、空间数据精度高、空间数据处理速度快、空间数据可视化能力强、空间数据共享性好等特点。
数字国土工程技术对于整个国土信息产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应用可以为宏观政策制定和实施、决策支持、风险预警、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数字国土工程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国土信息资源调查与监测。
该方面应用主要针对土地利用、土地变化、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调查与监测。
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实现数据的快速收集、处理、分析和综合,形成全面、准确的数字国土数据库。
2、土地利用规划。
数字国土工程技术可以帮助土地利用规划实现精细化、数字化、可视化和三维化。
通过数字工程技术,可以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为决策者提供可行性分析报告和空间需求分析报告,从而实现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
3、城市规划。
数字国土工程技术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三维化、可视化以及数据应用等技术支持。
基于数字地形模型、数字城市模型等模型,可以实现城市规划的三维模拟,从而方便决策者科学决策。
4、环境保护。
数字国土工程技术可以为环境监测、环境评估、环境修复等方面提供支持。
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实现环境信息的快速、准确的收集和分析。
5、资源管理。
数字国土工程技术可以为资源管理提供支持,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林业资源等方面。
通过数字数据处理和综合分析,可以实现资源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
6、监测预警。
数字国土工程技术可以为自然灾害预警、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提供支持。
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可以实时监测相关参数,从而提前发现问题,降低损失。
浅议数字国土工程对提升国土工作能力的重要作用

1 9年 l 月正式启动的数字国土工程是国土资源信息化 99 0 建设的骨干工程 。 这项 由国土资源部信息 中心牵头 , 中国地质
调 查 局 、 国 土地 勘 测规 划 院 共 同 承 担 的项 目 , 数 字 地 球 的 中 从
战略高度 ,系统地整合与集成有 关地球 表层的国土资源空间
一
项涵盖国土资源所有领域 的信息化 系统工程 ,涉及国土资源 调查、 政府 管理和社会服 务三个主要方面 它是指高效 、 可靠 的数据采集、 籍建库和 数据更新系统 ; 效、 地 高 简洁 、 流畅的窗 口办 文 自动化运行体系 ; 图形与属性的 网络化管理 , 形成 了严 格、 安全的信息化 网络管理体 系 ; 网上协作办 公 , 实时 的督办 及受理实现 了远程可视化流程管理 、 地籍档案管理 , 满足 了土 地登记公 开查询制度 的需要。
维普资讯
本栏编辑 : 文璞
浅 议数 字 国土工程 对 提 升 国土 工作 能 力 的重 要作 用
■ 杨 丽 英
十六大报告指出 :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 十分 突出的地 位, 合理开发和节约使 用各种 自然资源 , 好国土资源综合整 搞 治。国土资源部负责人说 , 将全 面实施。 字国土” 数 工程 , 推进 国土资源管理的现代化 ,不 断提高全 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国土
3数 字地 球 与数 字 国土 之 间 的关 系 、
遥感调查全 国和省 、 自治 区、 辖市 的耕地、 地和草地 : 直 林 而
总量监测则主要通过地 面及 遥感抽样调查。数字 国土工程是 国土资源的数字网络系统 , 其相 关业务范围包括国土规划 、 耕 地保护、 地籍管理 、 土地利用管理、 矿产 开发管理、 矿产资源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2-04-23基金项目:原地质矿产部“九五”重点高技术开发项目(No.950002).①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纲要,国土资源部,北京,1999.中国“数字国土”工程的方法论研究吴冲龙,刘 刚(中国地质大学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4)摘要:“数字国土”是新世纪的一项宏伟工程,也是对“数字地球”和“数字中国”战略计划的响应,其核心问题是分布式点源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建设.分布式主题数据库建模、“多S ”结合与集成、三级网络结构、信息标准化体系、海量数据入库、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关键技术的攻克,是实现区域地质调查与矿产资源勘查信息化的前提,而信息安全是“数字国土”的保障.作为合理而完善的解决方案,除了制定总体规划和系统结构外,还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实施步骤.这需要借鉴国际上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和地球信息科学方向发展的最新成果,并根据我国国土资源勘查与管理的特殊布局,通过周密的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来制定.关键词:数字国土;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方法论;基础信息平台;点源信息系统;多S 集成.中图分类号:P621;P6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83(2002)05-0605-05作者简介:吴冲龙(1945-),男,教授,博士生导师,近期主要从事地矿信息系统与油气成藏模拟方面研究工作. 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管理、规划、开发与利用等各个环节,都涉及海量数据资料的采集、管理、处理与决策,在信息资源与物质资源同等重要的今天,迫切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国土资源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全面提升国土资源工作的效率,实时地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应用提供信息服务[1].为此,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纲要①提出了“数字国土”的概念,要求在2010年完成中国陆地和海域国土资源调查资料的信息化和网络化,进入国家“数字地球”信息网络.这是新世纪的一项宏伟工程,也是对“数字地球”[2]和“数字中国”[3]战略计划的响应.所包含的内容丰富、问题复杂,任务十分艰巨,开展相应的方法论研究将有利于制定合理而完善的解决方案.1 数字国土的核心问题国土资源大调查资料不仅对勘查和研究单位具有反复使用的价值,而且是社会各企事业单位进行经济活动和各级政府机构进行经济、资源、能源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决策的重要依据,因而具有长期保存的必要性;同时由于获取时的代价昂贵和对于不同勘查对象、不同勘查目的和不同勘查阶段的通用性,因而具有共享的必要性.这使得国土资源调查资料成为国家的宝贵财富,国土资源信息系统也因此成为国家经济资源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通常被放在优先建设的地位上[4].将数据库作为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的核心,已经是各国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工程界的共识.进行国土资源勘查、评价、规划、管理、开发与利用,涉及一系列复杂的信息处理、图件编绘、过程模拟和行为决策,需要有一个结构合理、信息齐备的国土资源点源信息系统.所谓“国土资源点源信息系统”是指建立于基层勘查单位(数据采集点)的基础信息系统[5].它以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为核心,把实现地质矿产勘查全过程数据资料采集、处理计算机化,与实现地质数据资料管理、检索计算机化、网络化的目标结合起来[6],既能作为全国国土资源信息网络结点,又能作为基层勘查单位的资料处理工作站;既能为政府决策分析服务,又能为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服务,有利于调动基层建库的积极性.国土资源点源信息系统的研发与建立,也能够使国家各类综合数据库的数据得到不断补充第27卷第5期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Vol.27 No.52002年9月Earth Scienc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Sep. 2002和更新[7],避免成为死库和呆库,还能推进地矿信息的社会化服务.2 点源数据库的建模方式我国各地矿部门的基层单位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建立了大量微型应用库和专项库.这些数据库基本上属于应用数据库范围,建设方式大多数是简单地利用现成的商业化软件来装载数据,很少做高层次的再开发,其显著特点是:(1)以功能处理为核心,以功能软件为基础,设计依据是某个勘查单位、某个研究单位或某个公用专业领域的当前需求;(2)缺乏统一的概念模型、数据模型和标准的术语代码、图式图例,也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软件接口.近年来,许多单位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来建立空间数据库,虽然解决了大量图件信息的存储和管理问题,但仍未脱离应用数据库范畴[8].这些数据库的信息既不完整又有冗余,许多数据和图件资料被重复存贮、重复加工,即使采用异构平台的数据检索技术也无法实现交叉访问,不能支持未来的再开发、再提高,难以被纳入国家“数字国土”网络中去,很容易成为“信息孤岛”.西方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曾因此而走过一段弯路,应当引以为戒.点源属性与空间数据库的合理建模方式是分布式主题数据库(subject data base)方式,即不以功能处理为核心,而以数据管理为核心;统一概念模型和数据模型,实行术语、代码和图式、图例标准化;兼顾行业的当前需求与未来需求,通过缜密的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来形成与基层多种业务主题相关联的分布式点源主题数据库,进而通过网络发展成为国土资源信息检索系统[7].3 建立点源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在测绘部门,为了保证空间分析的数据源并补充功能的不足,通常采用以GIS为核心的“3S (GIS、RS、GPS)”集成技术.李德仁[9]根据航空摄影制图的需要,进一步建立了“5S(GIS、RS、GPS、DPS、ES)”结合与集成技术.由于测绘部门所需管理和处理的是单纯的空间信息,以GIS为核心的上述“3S”或“5S”结合与集成技术,足以支撑日常工作,而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所要管理和处理的是庞杂的数据集合,除了多维空间数据之外,还有多源、多类、多量和多主题的属性数据.它们将随着调查工作的进行而逐渐积累.因此,“数字国土”应当是3维乃至4维多源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有机集合,仅仅上述“3S”或“5S”是不够的.“数字国土”工程中的基层点源信息系统设计,应该考虑关系式数据库(RDBS)和空间数据库(GIS)的集成,还要增加用于数据分析和资源预测、评价的模型库、方法库,甚至要考虑构建数据集市、数据仓库与数据银行,同时还要开发复杂的野外数据采集系统.此外,还要求实现地下结构三维可视化[10]查询与分析.也就是说,应当采用“多S(DBS、GIS、RS、GPS和ES等)”结合与集成技术,使之成为一种以分布式主题数据库为核心的综合技术系统[5].这种国土资源点源信息系统的结构是技术方法与应用模型的层叠式复合结构,各种功能处理软件的开发都围绕主题数据库展开.它以图幅为单位,可以实现国土资源调查与勘探的全过程计算机辅助化,为资源评价、规划、开发的决策支持可视化、智能化打下基础.4 国土资源数据库的管理体制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的数据库有2个并行的发展方向:一个是大型集中式方向;一个是微型分布式方向.上述由西方诸国和我国所建立的早期全国规模信息系统,基本上都是大型集中式的.大型集中式数据库通常建立在巨型和大、中型机上,优点是便于集中管理,缺点是不便于各地使用,而且也难以组织、容纳繁多的数据类别和复杂的数据结构,难以应付日益增多的信息处理需求,更难以做到数据及时更新.随着微型机技术的发展,高功能的工作站和微机大量涌现,特别是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分散于各地的信息资源的管理、交叉访问及远程传输成为可能,分布式信息系统受到普遍重视.西方发达国家此类信息系统的近期发展,便是分布式点源信息系统与网络技术结合的结果.这样做也有利于各地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信息的联机检索或商业化服务.“数字国土”网络可以按中央、大区、省和地区四级布局.除遥感信息外,所有原始数据均装载在基层(地区、地调院、勘探队)点源数据库中,通过网络构成分布式异构信息平台和数据集市.省级网络中心设置于国土厅或地勘局,建立相应的数据仓库,但主606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27卷要负担全省网络管理和网络应用开发任务.大区网络中心可设置于地调中心或研究所,存放部分综合数据,或建立相应的数据银行,但主要负担全区网络管理和网络应用开发任务.中央网络中心可设于国土资源部或中国地调局信息中心,除了存放一些重要的综合数据外,主要负担全国网络管理.在进行数据库总体设计时,可采取数据管理系统与数据应用系统之间相对独立原则及多层服务的数据集市策略[11].应用软件的体系结构设计可基于Internet/ Intranet运行环境,待有了我国自己的网络运行环境后再转换.系统总体上使用多层客户机/服务器结构,其中,应用系统层、中间服务层和数据库层是最基本的3个层次.基于Internet的Browser/Server 结构,系统运行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可大大提高系统和现有数据的利用效率;而精心设计的可复用构件可为系统的扩展、后续开发或移植提供良好的基础,将大大缩短开发周期,节约开发和维护成本.5 实现信息共享的必要基础信息标准化体系的制定是“数字国土”工程的一项关键性基础工作.它不仅关系到基础信息平台的共享性,而且关系到国土资源勘查与评价、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规划决策、资源开发利用的动态管理等应用系统的有效性,对整个信息化工程具有重大的规范和指导意义[12].信息标准化体系的制定,应当在“数字国土”工程的规划期就着手进行.“数字国土”的信息标准化体系应当建立在广泛采用国际和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同时兼顾国土资源行业的特点.近些年来,在全国信息技术委员会、全国电子业务标委会、全国地理信息系统标委会、全国地矿信息标准委员会和国家技术监督局的主持下,先后制订了7类共60多个与地质矿产和土地资源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有关的国家和行业新标准.例如:网络平台建设标准类、数据通用标准类、基础数据平台的软件开发标准类、应用软件平台结构标准类、基本数据信息化标准类、CAD制图标准类、国家信息安全标准类,等等.这些标准应当被纳入“数字国土”的信息标准化体系中.由于“数字国土”工程不但涉及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的标准与规范,还涉及国土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工作本身的一系列标准和规范,而上述标准大多是在“数字国土”工程实施之前制定的,因此必须根据“数字国土”的要求,清理汇总这些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并且按照“数字国土”工程的进程制定修编规划,协调各部门分期分批修订、补充和新制标准.6 数据国土建设的瓶颈问题信息系统建设的难题是海量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入库.这涉及3方面的问题:其一是政策法规问题.各个部门和单位有些顾虑,不愿意交出多年积累的资料.其实,数据入库后是可以控制的,可以分密级采取保护措施,同时开展有偿服务.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各企业、单位从信息共享中所取得的效益,比从互相封锁数据资料中所取得的效益要大得多.我国国务院已经颁布了地质资料汇交的有关条例,应当坚决贯彻执行.其二是入库资料的甄别问题.系统的当前需求与未来需求密切结合,是决定哪些数据应当入库的依据.应当严格地遵循以系统分析作为系统设计基础的原则,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深入的研讨,从用户需求分析入手,进行数据模型构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数据库系统具有结构合理、信息齐备的点源主题式品格.其三是入库技术与经费问题.我国50年来积累的数据量十分庞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方能完成入库任务.除了调动基层勘查单位数据入库的积极性外,一方面要组织力量研究开发数据输入的快捷软件工具,另一方面要落实数据整理和输入经费.7 野外地质调查信息化的途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人们采用固化于掌上机的数据采集系统来采集野外GPS数据和属性描述数据;采用关系数据库来存放野外调查和室内测试数据,并且仍然采用手工方式编制地质图,然后扫描进入GIS,经矢量化后进行机助编辑、空间分析和分版制图.掌上机体积小、重量轻、电池使用时间长,对我国西部高山地区的填图工作较为适合,但由于输入格式是固化了的,难以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数据采集要求;特别是不能装入“多S”集成的野外数据采集系统,无法在野外直接修编草图,更不能越过室内手工编图阶段.便携机在体积、重量和价格上已经逐步接近掌上机,电池使用时间也可延长至6h以上,具有了野外实706 第5期 吴冲龙等:中国“数字国土”工程的方法论研究用价值.因此,可以考虑同时开发便携机版和掌上机版的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在我国东部城市、平原、丘陵和低山地区以及勘探区和矿区,都可以配备超轻便型便携机(重1kg 以下)和具有“多S”集成功能的野外数据采集子系统;在室内则配备有综合整理、空间分析、区域评价、图件编绘和决策支持等功能强劲的处理软件,实现区域和矿山地质填图的全过程计算机辅助化.该系统以图幅为单位,还可以方便地将野外地质资料与物探、化探、遥感和钻探资料集成起来,使图幅内的各种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存贮、检索和处理实现自动化、高速化、网络化、综合化和可视化,达到“多S”信息交互检索、综合处理和综合应用的目的.8 “数字国土”的安全保障Internet所具有的开放性、国际性和自由性,使原来由单机安全事故引起的损害可能传播到其他系统和主机,引起大范围的瘫痪和损失,“数据国土”所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极大.如何保证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已成为必需考虑和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在进行“数据国土”工程整体规划的同时,应当制定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规划和分步实施计划.首先,有必要建立一个基础安全防护体系,保证信息平台的安全,然后根据各应用系统的开发和运行情况逐步完善,建立包括物理安全、链路安全、网络安全、管理安全、应用安全及系统安全在内的完整安全防护体系.其目标是:确保合法用户使用合法网络资源;保证网络管理/网络传输的信息资源不被窃取、篡改;审计、跟踪敏感信息的流向,防范敏感信息通过网络泄露;检测并处理网络安全漏洞,减少可能被黑客利用的不安全因素;在病毒到达内部网之前或者是在病毒传播感染和发作之前就被检测并清除;确保网络的入侵能够被检测并提供日志,以便跟踪和事后追踪;保证即使网络系统正遭受攻击也能够继续运行;确保重要服务器系统在意外损坏情况下,能通过灾难恢复系统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工作.为此,需要开展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特别是分布式数据库平台的数据备份和恢复技术.美国的政府分布式数据库在“9・11”事件中遭受破坏而无法恢复,应当引以为戒.开展这项工作应当遵循:(1)需求、风险、代价平衡的原则;(2)综合性、整体性原则;(3)需求与生命周期一致性原则;(4)易操作性原则;(5)适应性及灵活性原则;(6)多重保护与隔离原则;(7)可评价性原则.各项安全技术和安全措施都需要通过CA认证中心认证,做到既保证网络运行安全的整体性,又保证实现网络运行安全的动态性.9 结论“数字国土”工程是对“数字地球”和“数字中国”战略计划的响应,是推进新世纪国土资源信息化的一项宏大工程.这项工程涉及公用基础信息平台、数据库建模方式、系统集成技术、系统管理体制、信息标准化体系、海量数据入库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等基本问题.为了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使该项工程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应当借鉴国际上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和地球信息科学(G eo Informatics)发展的最新成果,并根据我国国土资源勘查与管理工作的特殊布局和特殊要求,通过全面的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实事求是地制定工程的总体目标、分阶段目标、系统总体逻辑结构和功能结构,以及对各种重大问题的应对策略和工程实施计划.参考文献:[1]张洪涛.服务国家目标,体现科技创新[J].中国地质,2001,28(1):4-8. ZHAN G H T.Serve the national aim and incarnate the in2 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J].China G eology, 2001,28(1):4-8.[2]Core A.The Digital Earth:understanding our planet in the21st century[J].The Australian Surveyor,1998,43(2): 89-91.[3]徐冠华,孙枢,陈运泰,等.迎接数字地球的挑战[J].遥感学报,1999,3(2):85-89. XU G H,SUN S,CHEN Y T,et al.Meeting the chal2 lenge of”Digital Earth”[J].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1999,3(2):85-89.[4]吴冲龙.计算机技术与地矿工作信息化[J].地学前缘,1998,5(2):343-355. WU C puting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J].Earth Science Frontiers,1998,5(2):343-355.[5]吴冲龙.地质矿产点源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8,23(2):193-198. WU C L.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of geological and mineral resources point2source information system(GMP2806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27卷IS )[J ].Earth Scienc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 ,1998,23(2):193-198.[6]Johnson B D ,Bradbury R.The National Resource Infor 2mation Centre (NRIC );its role in the identification ,ac 2cess and integration of resource information in su pport of government decision making processes and in geoscience re 2search [A ].Abstracts —G eological S ociety of Australia [C].Sydney ,N S W ,Australia :[s.n.],1991.109-110.[7]吴冲龙,汪新庆,刘刚,等.地质矿产点源信息系统设计原理与应用[M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 WU C L ,WAN G X Q ,L IU G ,et al.G eological andmineral resources point 2source information system :design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M ].Wuhan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 Press ,1996.[8]袁艳斌,刘刚,韩志军,等.“数字国土”在“数字地球”中的地位及其模型探讨[J ].地质科技情报,1999,18(3):90-94. YUAN Y B ,L IU G ,HAN Z J ,et al.Discussion aboutmodel of ”Digital Territory ”and its position in ”Digital Earth ”[J ].G 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 2tion ,1999,18(3):90-94.[9]李德仁.论全球定位系统(GPS )、数字摄影测量系统(DPS )、遥感(RS )、地理信息系统(GIS )和专家系统(ES )的结合[A ].见:杜道生.GPS 、RS 、GIS 的集成与应用[C].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200-209. L I D R.Discuss for combine of global position system(GPS ),digital photograph system (DPS ),remote sensing (R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and expert system (ES )[A ].In :DU D S ,ed.Integration and appli 2cation of GPS ,RS ,GIS [C].Wuhan :Wuhan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Press ,1995.200-209.[10]Power W L ,Lamb P ,Horowitz F G.From databases tovisualization ;data transfer standards and data structures for 3D geological modeling [J ].Australasian Institute of Mining and Metallurgy ,1995,4:65-70.[11]李向阳,吴冲龙,汪新庆.分布式地矿点源信息系统的构件化体系结构设计[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1,(6):41-45. L I X Y ,WU C L ,WAN G X ponent based archi 2tecture design for distributed geological and mineral re 2source point 2source information system [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of the Land and Resources ,2001,(6):41-45.[12]韩志军,吴冲龙,袁艳斌.地质矿产信息系统开发的标准化[J ].中国标准化,1999,(11):7-8. HAN Z J ,WU C L ,YUAN Y B.Standardization of de 2velopment of the geological and mineralresourcesinformation system [J ].Standardization of China ,1999,(11):7-8.Discussion on Methodology of ”Digital Land and R esources of China ”ProjectWU Chong 2long ,L IU G ang(L and and Resources Inf ormation System Institute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 sciences ,Wuhan430074,China )Abstract :”Digital State Land and Resources ”,a grand project in the 21st century ,is a response to the state strategic plans called ”Digital Earth ”and ”Digital China ”,respectively.Its core is the construction of distributed point 2source spatial database and attribute database.The important problems of technology are the modeling of the subject database ,the ”multi 2S ”integration ,the three level network structure ,the computer 2aided design of geological maps ,the information standardization system ,the entry of numerous data to the database and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This grand project needs a set of logical and perfect solutions.Problem 2shooting countermeasures and procedures are suggested that have incorporated latest achievements in the con 2struction of land and resources information system in the world and those in the development of geoinformat 2ics ,and followed the overall system analysis and system design in line with the s pecial pattern of the Chinese land and res ources exploration and management.K ey w ords :Digital State Land and Resources ;Digital Earth ;Digital China ;methodology ;basic information platform ;point 2source information system ;multi 2S integration.906 第5期 吴冲龙等:中国“数字国土”工程的方法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