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新闻夜》

合集下载

中外电视节目比较

中外电视节目比较

第三讲 中外脱口秀节目比较
• 脱口秀(US-Talk Show,Brit-Chat Show)
指一种观众聚集在一起讨论主持人提出的 话题的广播或电视节目。一般脱口秀都有 一列嘉宾席,通常由有学问的或者对那档 节目的特定问题有特殊经验的人组成。
一、西方著名脱口秀节目
1)奥普拉· 温弗瑞秀 (The Oprah Winfrey Show) 类型:日播脱口秀 制作机构:Harpo公司制 作,全美电视台播放 开播时间:1986年9月8日 特点:情感主题脱口秀
一、电视媒体的三种所有制
各国的电视媒体有三种所有制形式, 即:私营、公营、国营。
私营,即媒体由个人或财团私有; 公营,即媒体由社会公民共同拥有; 国营,即媒体由国家所有和经营。
1、私营媒体的特点
独立
以赢利为目的 把收视率作为媒体的生命线 市场竞争激烈,使节目既丰富 多彩又有媚俗倾向
视角二:新闻选择
新闻选择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关键环节和重 要手段,它是指人们在特定的传播环境下 ,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新闻传播内容进 行的搜寻、比较和确认。
• 1、题材选择
我国新闻界对题材的分类较为细致和复杂,往往 按照新闻写作的题材分成不同部门来负责各种专 业报道,如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科教新闻、文 体新闻、社会新闻等。 西方新闻报道的内容自然也涉及政治、经济、 科教、体育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题材分类 不是特别细致。他们喜欢把新闻分成“硬新闻” 和“软新闻”两大类。“硬新闻”通常指严肃新 闻,“软新闻”通常指人情味新闻,强调趣味性。
视角三:新闻表现技巧
• 角度
我国新闻多注重纯粹的叙述,从官方的角 度来看问题,而西方记者善于从受众的兴 趣和习惯出发,以平民化的角度来报道新 闻,打“情感牌”。 华尔街日报体

国外新闻节目模式

国外新闻节目模式

电视节目模式:新闻类新闻001 《早安美国》美国广播公司ABC电视台著名早间新闻节目。

集新闻报道、人物访谈、生活资讯、气象预报、交通状况于一身。

节目内容侧重地方性新闻和服务资讯;而且,充分考虑到早间观众开机时间不一和伴随性等特点,有规律地进行重播。

早间新闻与生活服务节目,大大扩展了早间新闻节目的视野和功能。

《早安美国》于1975年11 月3 日开播。

每期都吸引上百万的美国观众收看,在美国四大电视网的相竞争早间节目中长期排名第二。

《早安美国》里集中和保持了了美国大台新闻节目制作手法传统优势之大成,并且在保持传统的情况下,把新的新闻制作技巧自然地融入传统之中。

ABC 新闻节目的最强项之一在于对竞选新闻的报导,这一强势在早间节目《早安美国》中同样得到了很好的反映。

《早安美国》是高度综合的早间新闻节目,倾向于把新闻内容进行生活化的综合,也就是说,更注重从事件中的兴趣点展开新闻叙事,强调的不是硬新闻的质感,而是新闻的修饰性品味。

报道在不丧失客观性的同时,更强调人情味(早间新闻更多地针对妇女观众)。

新闻002 《60分钟》《60分钟时事杂志》,开播于1968年,是美国CBS电视台的电视新闻节目,每周日19:00~20:00播出。

采用杂志型电视新闻编排方法,每个版块都有自己的主持人。

每期节目的主题一般有3~4个,主要内容有事件调查、人物访谈、特别节目、人物概评等。

是美国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迄今共78次获得艾美奖( Emmy Awards),比其他任何新闻节目都要多,它曾创记录的连续23年高居尼尔森电视节目排行榜前十名,甚至5次成为美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

2003年9月艾美奖授予栏目创始人唐·休伊特及所有制片人“终身成就奖”。

该节目基本上囊括了所有电视新闻节目类的奖项,其中11次被电视花生人奖(Peabody Awards)授予“杰出电视节目”。

有1400万观众收看该节目,节目平均家庭收视率是9.2,观众占有率15%。

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节目形态分析,东方时空

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节目形态分析,东方时空
特点:主体形式是记者与知名或者成功人士的采访交 流,记者在这里积极地参与对话,成为与被采访对象 的平等对话者。在这个子栏目里,人们得到的是双方对话
的原生态信息,解说词已经退到了次到地位,是对主题含义 的解释。在镜头的运用上主要是被采访对象言说的近景甚至 特写,而记者言说的镜头常常是带着被访对象的过肩的双人 镜头。
21
2 节目内容深度不够 与电视深度报道相比较新闻杂志类节
目很大的问题就是内容不够深度。虽然关于新闻事件会做分析解 读,但是远远没有深度报道那样对事件挖掘的深,从深度上与之 相比也就没有优势。因此应该如何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节目 的厚度是编导应该考虑的。
3 品牌节目太少 虽然《东方时空》拥有的子栏目比较多,
了图像加解说的形式,有主持人、现场采访、现场直播、受 众参与、各方互动等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2,主持人的串联。主持人积极寻找事件的共同点,合
理的将各个板块的内容糅合在一起,有序而不杂乱无章,使 之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主持人是整个节目的贯穿者,引导 观众,通过人格化和风格化的话语表述,使媒体居高临下的 姿势得以改变,与观众形成面对面的交流,交流和传递信息 的平等性较强。
9
平日版板块/广告结构示意图
10
11
《高端访问》是 《东方时空》的 周日特别节目, 是央视最有影响 的以专访外国元 首、政府首脑和 各界知名人士为 基础的大型人物 访谈节目。水均 益是栏目的制片 人和专访记者。
12
13
《东方时空》的节目特色:
1,栏目形式 。播报(说新闻)+评论报道(透视性报 道、组合式报道)演播室+新闻短片。《东方时空》摆脱
17
3 把受众放在第一位。 电视新闻杂志栏目源于社
会发展和受众的需要,注重动态消息与深度报道的 结合,对一件事情进行多角度报道,有效地使得受 众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更深的信息就成为了节 目的目标。《东方时空》的几个子栏目以一种人际 化的方式传播新闻,让节目和观众之间有人际化的 接受界面,更好地来满足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

沉没的旗舰——谈英国著名电视调查性报道栏目《世界在行动》

沉没的旗舰——谈英国著名电视调查性报道栏目《世界在行动》

《世界在行动》(World in Action)是英国独立电视台(ITV)旗下格拉纳达电视台(Granada Television)在1963年创办的一档时事新闻栏目,在20世纪中后期不仅是格拉纳达电视台的新闻旗舰栏目,同时也是全英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旗舰栏目,1998年底停播。

一、《世界在行动》栏目概况《世界在行动》创办于1963年1月,最早的名字是《世界晚间》,从名称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面向世界的新闻时事类栏目。

格拉纳达电视台创办这一栏目主要基于两点:一是格拉纳达电视台是商业电视台ITV的西北部授权分包商,而ITV垄断了英国的电视广告业务,公众认为ITV在获得巨大广告利润的同时,应该辟出专门时间开办相应栏目为公众服务;二是电视竞争的需要,1953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开办了公共事务类栏目《全景》,1958年,其电视观众已经占全英人口比例的25%,这给ITV和格拉纳达电视台以巨大压力,它们迫切需要创办一档高品质的新闻时事栏目和BBC抗衡。

《世界在行动》栏目风格的确立离不开其开创人蒂姆·哈维特。

蒂姆·哈维特原来在英国《每日快报》工作,是该报的资深编辑,他编辑的报纸风格明快,布局紧凑,喜欢使用大幅冲击力强烈的图片,他认为受众最想看到的是新闻现场和新闻人物,它比任何生动的语言描述都重要。

在电视时代,蒂姆·哈维特仍旧秉承这一新闻理念。

在创办《世界在行动》之前,蒂姆·哈维特先创办了一个新闻时事类栏目《探照灯》,每周两期,每期关注一个话题,为了吸引更多的电视观众,栏目运用情景再现的拍摄手法,使音画俱全、视听兼备的电视媒体能够更好地发挥优势。

但是,这一栏目非常短命,仅仅办了27期就停播了。

虽然《探照灯》的光束并没有照射很远,但是蒂姆·哈维特没有放弃,他紧接着就创办了《世界在行动》。

为办好这一栏目,蒂姆·哈维特组建了一支主要由毕业于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记者、编辑组成的采编团队,团队又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导演、摄像、调查记者和录音四个人组成,这样的队伍既专业又干练,一辆汽车就可以容纳,在采访现场可以迅速、灵活地实现采访目的。

英国窃听门事件 英国电话窃听案的新闻伦理反思

英国窃听门事件 英国电话窃听案的新闻伦理反思

英国窃听门事件英国电话窃听案的新闻伦理反思英国的电话窃听丑闻好像变成了演不完的舞台剧。

2021年7月19日,新闻集团主席鲁伯特・默多克在接受英国议会质询的时候,突遭一名男子用剃须膏攻击,而他的妻子邓文迪出手救夫,这位前女子排球运动员以一记重扣将攻击者击倒,为这场丑闻增加了一丝喜剧颜色。

这本是英国小报头版头条的绝佳题材,惋惜新闻集团旗下的《世界新闻报》已无缘报道。

7月10日,这份深陷窃听丑闻的报纸在出版最终一期后已停刊。

然而,这起丑闻并不像舞台剧一样简洁。

它带来的英国新闻界、政界与警界的动荡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也将新闻伦理的话题重新提到焦点位置。

不正值行为的最终代价实际上,《世界新闻报》的窃听案由来已久。

早在2021年,该报就爆出窃听皇室成员电话的大事,其皇室新闻编辑克里夫・古德曼和调查员格伦・穆凯尔因此被捕,后来被判处数月监禁,同时辞职的还有报纸编辑安迪・考尔森。

当时,被揭露的电话窃听对象涉及众多政治人物和社会名人,引发轩然大波。

但该报并未因此停刊。

2021年,《卫报》披露《世界新闻报》用于电话窃听的费用高达100万英镑,不过英国警方宣布不准备进行新的调查,让该报又逃过一劫。

2021年1月,电话窃听案有了新的进展。

2月,英国警方启动了新的调查,这次的调查显示有数千名英国人成为这份报纸进行电话窃听的受害者。

其中包括2021年伦敦爆炸案的受害者、英军阵亡士兵的家属,以及很多罪案的受害者,而引起最广泛关注的是一位名叫米莉・道勒的13岁小女孩。

她于2021年3月被诱拐失踪,9月其尸体被发觉。

当时正值《世界新闻报》发动了一场“反恋童癖”的社会运动,因此这桩新闻也获得该报的亲密留意,而为了猎取第一手新闻资料,该报编辑和调查员穆凯尔侵入女孩的手机,甚至还删掉了一些老的语音留言以猎取新信息,这给其父母带来女孩可能在世的虚假盼望。

2021年7月,杀害女孩的凶手被判处无期徒刑的同时,这起电话窃听也被披露,快速成为英国的焦点新闻。

BBC公关案例

BBC公关案例

BBC公关案例一、事件描述东窗事发英国已去世的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吉米·萨维尔性侵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超级丑闻”在英国社会接连炸响。

英国警方14日透露,受害者可能多达几十人。

在人们感慨一代电视明星沦为“污水坑”时,萨维尔生前所在的英国广播公司(BBC)也被愤怒包围。

舆论质疑这家“世界最大的公共广播电视机构”不仅纵容恶行,而且试图“掩盖”这起骇人的丑闻。

因为在此之前,BBC曾撤下有关萨维尔丑闻的新闻报道。

还有指控称,恶行并不仅限于萨维尔,BBC内部曾传染“性侵文化”。

BBC的应对1、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欧洲性开放的时代,性丑闻常常被掩盖。

在BBC内部,许多员工知道,甚至默许它的发生。

虽然不少BBC的员工都对萨维尔的丑陋行径略有耳闻,但因为“多嘴的人很快被革职”,他们只好为保住工作选择保持沉默。

2、《让吉米来搞定它》的前编导、67岁的尼科尔森曾多次向上司举报萨维尔的丑行,但都被告知“这就是吉米”,“这就是他的风格”。

3、去年12月,BBC就曾以无法证实为由,暂缓播出《新闻之夜》就丑闻调查所做的电视节目。

4、10月22日,BBC以“在一些方面犯错或不称职”的原因宣布《新闻之夜》的主编里蓬暂时被停职。

英国广播公司(BBC)总裁恩特威斯尔因丑闻10日晚在伦敦宣布辞职。

二、5S点评✧就这次BBC所面对的信任危机而言,其危机应对措施违背了危机管理中的“5S”原则:1、速度第一原则:在性侵丑闻被揭露后,BBC内部并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处理事情。

2、系统运行原则:在接受调查时,BBC内部官员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表现出内部的矛盾,BBC的管理架构和不同部门之间在危机时刻表现出“极度管理混乱”。

3、承担责任原则:对于萨维尔性侵行为英国广播公司内部并非毫不知情。

然而为了规避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公司以萨维尔性侵可能无法得到证实为由,暂缓播出《新闻之夜》就丑闻调查所做的电视节目。

这项决议,通过调查显示,是由包括总裁恩特威斯尔在内的数位高层人士做出的,因为这关系到英国广播公司的声誉。

新闻二

新闻二

BBC内部文化与其公众立场不一致?上任仅8周,乔治·恩特威斯尔(George Entwistle)就要离开BBC(英国广播公司)总裁的位置。

迫使恩特威斯尔引咎辞职的,是10天前的一次“播出事故”。

BBC网站关于BBC介绍的页面上,至今还显示着恩特威斯尔的一张大幅照片以及他的辞职声明。

离开45万英镑年薪的职位,结束从底层开始奋斗了23年的BBC职业生涯,恩特威斯尔在简短的声明中不忘回忆刚得知被任命时的心情。

他说他曾坚信,为BBC 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委员会做了最好的人员选择。

然而,才过去8周,他不得不表示:“BBC应该任命一位新总裁了。

”导致恩特威斯尔“闪电离职”的,是过去几周BBC的“丑闻”——《新闻之夜》(News Night)关于英国前保守党上议院议员卷入儿童性侵犯丑闻的失误报道;上个月在媒体中已经掀起巨大波澜的BBC前主持人萨维尔(Jimmy Savile)涉嫌性骚扰一案。

恩特威斯尔将这一系列事件称为“全然异常的事件”。

而这些“异常事件”正使得BBC公信力受到空前挑战。

《泰晤士报》称,恩特威斯尔的辞职让BBC陷入成立90年来最严重的危机。

该报援引下议院文化委员会主席惠廷德尔(John Whittingdale)的话称,BBC在全球享有非常高的声誉是因其新闻报道真实、可信度高,但现在,“这种公信力已严重受损”。

公信力受损《新闻之夜》每天晚上10点30分在BBC第二频道播出,是在BBC有32年历史的黄金节目。

11月2日晚,《新闻之夜》播出了关于批评威尔士一家调查机构的节目,其中节目采访了史蒂夫·梅斯汉姆,一名虐童受害者,在谈到自己童年时候遭到性侵犯的过程中,他提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他曾在威尔士的一家儿童福利院内,遭到过保守党一名资深政治家的性侵犯。

后来他又纠正说,在警方出示施虐者照片时,他认错了人。

虽然该采访中梅斯汉姆并未直接说出那名政客的名字,但节目播出后,保守党上议院议员麦卡尔平(Lord McAlpine)的名字在网上被广泛地与该案牵扯在一起,造成极坏影响。

大学《新闻摄影》试题

大学《新闻摄影》试题

《新闻摄影》试题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摄影》试题课程代码:0065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 世界上第一张永久性照片《鸽子窝》的曝光时间为A.8秒钟 B.8分钟 C.8小时 D.80小时2.世界上第一张新闻照片是A.《鸽子窝》 B.《窗外景色》C.《巴黎寺院街》 D.《汉堡大火废墟》3.1880年美国人霍根发明的照相铜版术提高了A.照片印刷质量 B。

照片制作质量C.卡罗式的质量 D.银版法的质量4.1889年,爱迪生用35毫米电影胶片放入静止的照相机中拍摄A.静止的照片 B.静止的电影C.动态的照片 D.动态的电影5.新闻真实性是全世界各国新闻机构普遍提倡和A。

理想的标准 B.遵循的原则C.达到的目标 D.希望的目标6,上世纪20—50年代,新闻摄影领域使用较普遍的标准相机是A.135相机 B.120相机 C.4x5相机 D.8x10相机7,专题新闻摄影报道诞生于A,《生活》杂志 B.《华盛顿邮报》C.《纽约时报》 D.《纽约每日新闻》8.中国电视新闻事业起源于早期的A.新闻摄影 B.解放日报 C.新华日报 D.新闻纪录电影9.北京电视台正式更名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是在A.1958年5月1日 B.1968年5月1日C.1978年5月1日 D.1988年5月1日10。

拍摄时为防止影像模糊可采用的方法是A.放低快门速度 B.控制色温颜色C.控制背景亮度 D.使用好三角架11.闪光灯瞬间发光速度为A.1/100秒 B.1/200秒 C.1/300秒 D.1/1000秒以上12.数码摄影有损压缩的图像格式是A.RAW B.TIFF C.EXIF D.JPEG13.早晚阳光和白炽灯光线的色温为A.3000K以下 B.4000K C,5000K D。

6000K14.数码照相机“CMOS'’的作用是A.利用镜头焦距保持影像文件B.利用色温白平衡保存影像文件C.把被摄体影像的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保存图像文件D.把被摄体影像的电信号转变为光信号保存图像文件15.照相机“单点测光”模式表示A.按摄影师自己选择的“点”测光 B.按相机构图选择的范围来测光 C.按被摄体的亮部反光度来测光线 D.按被摄体暗部反光度来测光线16.散射光的特点是光线A.柔和反差大 B.柔和反差小 C.平淡反差强 D.强烈反差高17.把人物和事物排列更紧密,能够压缩空间效果的拍摄镜头是A.鱼眼镜头 B.广角镜头 C.长焦镜头 D.标准镜头18.为表现整体环境与气氛,选择相机的镜头是A.微距镜头 B.标准镜头 C.广角镜头 D.长焦镜头19.“程序式”曝光的原理是A.光圈手动‘陕门自动 B. 快门手动光圈自动C.光圈快门全部手动 D.光圈快门全部自动20.图片编辑恰当的图片剪裁是指A.放大照片 B.注意细节 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英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新闻夜》
《新闻夜》节目是英国广播公司电视二台的一档新闻深度报道节目,创办于1980年,内容紧跟时事。

每周一到周
五播出,周一到周四播出时长为50分钟,周五为30分钟,播出时间为晚上10点30分。

该节目有着广泛的受众群,在
英国广播电视新闻界和民众中享有盛誉,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新闻夜》节目之所以在业界和受众中有着巨大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其讨论话题的选择、众多持有不同观点的嘉宾的选择以及富有访谈经验的几位主持人的出色表现。

节目话题的选择富有高端性和广泛性
笔者于2010年曾经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英国开展新闻研究工作,其间对于《新闻夜》节目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详
细观察和研究。

这个时间段内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新闻事件,诸如英国工党大选、学生抗议政府提高大学学费上涨活动、
英国政府削减公共开支、爱尔兰银行危机、智利被困矿工救援活动、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等。

这些选题均具备了高端性,并且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新闻事件都包含了深层次的可供挖掘的新闻内涵,因此为节目进行深度报道和
话题讨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高端性一方面保证了节目的品位,迎合了节目主旨中的深度新闻调查节目的特质;另一方
面也为节目内容的拓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这些内容十分重大和宏观,但是该节目的创作者在节目中总是可以找到让更多观众感兴趣或者感到该话题和人
们的日常生活有某种联系。

而在节目的编辑中常常体现出他们对于话题具有深刻理解的能力,并且可以从较小的入口进
入主题,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比如在英国工党选举期间,《新闻夜》节目除去对整个过程进行跟踪报道外,还进行了更
为细致的观察。

尤其是对于工党领袖竞选人中的两兄弟的激烈竞争给予了更多关注。

在最后获得选票结果公布后,对两
个人的反应节目更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们请心理学家对两兄弟当时的现场反应依照节目录像进行专业分析,其中提
到了哥哥在祝贺弟弟获胜拥抱时的一瞬间,头有意偏向一边,表现内心的一种复杂情感,既要表现出应有的大度,同时
又不可避免地感受着巨大的遗憾。

这样的分析为受众从新的角度揭示了这场竞争的复杂和微妙,同时也使报道更富有情趣。

这个例子体现了《新闻夜》把重大论题细致化的运作方法。

这就对受众形成了更大的吸引力。

邀请数量众多的社会各界重要人物做嘉宾,提升话题讨论层次,同时充分展示节目报道的客观性
在笔者对该节目做的为期3个月的观察和研究期间,12周,每周播出5期,而每期节目中邀请嘉宾的数量都在10人左右,最多的时候达到18人,粗略统计,12周的嘉宾数量超过600人。

《新闻夜》对于嘉宾的选择十分讲究,嘉宾中多数是英国主要党派的议会成员、外国驻英国大使、工会领袖、经济学家、政治家、科学家、作家、记者等。

这些嘉宾一般都是各界有分量的权威人物,并且他们多是持不同观点走进演播室或者是在节目播出时间进行异地共时性的讨论,节目给嘉宾以足够的空间阐述自己的观点,因此在节目中经常会出现观点的激烈交锋,呈现出针锋相对的场面,而这也正是节目的编创者所追求的一种效果。

这样的做法一方面使节目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较好地满足了受众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观点品评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使节目对于问题的报道呈现出客观性,即给了受众更多思考和认识问题的空间,体现出英国新闻报道的特点。

在英国工党大选期间,该节目曾经邀请5位工党领袖竞选人到节目现场和投票人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竞选人阐述自己的竞选主张并且接受投票人的提问,此时嘉宾成为节目的主角,而节目的记者、主持人都是站在中立的角度为他们提供发表观点的平台。

而在工党领导人大选进入到最为激烈的竞争阶段时,节目依然很巧妙地通过嘉宾的表现来揭示话题的内涵,并表现出节目的中立态度和报道的客观性。

同时设立了一个小环节,在竞选人离场后,让投票人发表对这些竞选人的看法。

他们所做的就是呈现一种事实,给受众判断和思考的空间。

另一个例子是,在2010年9月22日播出的节目中,他们邀请保守党和工党的两位重要议会成员就政府削减公共支出发表自己的观点。

两位嘉宾一个坐在演播室里,一个通过大屏幕和演播室的嘉宾进行交流。

其中谈到为什么进行削减的原因时,争论达到白热化的程度,两位嘉宾几乎是在争吵。

选取其中一个典型的辩论片段:“南丁·德瑞斯(保守党议员):我刚才谈到的削减,并不是我们愿意做的。

我们没有兴趣做这样的事。

但是我们必须这样做,因为之前你的政府超支了,你们是借来的钱,我们没有能力偿还。

你只是坐在演播室里抱怨削减开支,你应该为这样的削减向我们道歉,因为这是你们的错。

安哥勒·艾格(工党议员):不,因为我们遇到了银行危机。

这个事情的关键点在于当你们想减少赤字的时候,
应该通过合理的方式,你这样争辩是没有用处的。

你们取消了妇女生育短期休假许可,冻结了工作保险等等。


很显然,这个时候,两位嘉宾已经剑拔弩张,声音交织在一起,处于焦灼状态。

此时节目主持人没有去打断嘉宾,而给了嘉宾们更大的空间充分阐释各自的观点。

节目中表面看是两个人之间的辩论,实则是两个党派之间的论战,通过这样的论战,两党派在澄清自己的做法,为自己辩护,而民众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这个政府决策的来龙去脉。

这样的方式也较为充分地体现了节目所遵循的客观性原则。

《新闻夜》节目中,由于选择了高层次的嘉宾,并且持有不甚相同有时是相反的见解,因此节目中经常充满了观点交锋的火药味,体现了节目追求话题观点多元化的特点。

主持人丰富的新闻阅历,较强的现场掌控和话题控制能力为节目添彩
该节目的主持人很值得关注,他们也是节目获得成功的强有力支撑。

这些主持人均有着长期丰富的新闻记者从业经历,使他们具备了良好的采访和掌控话题的能力。

与我国新闻文化不同,在英国广播电视媒体中,担任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人员绝大多数都是从记者、编辑岗位开始做起的。

在长期的新闻记者编辑职业中,他们逐渐得到了充分的磨炼,主要体现在对于新闻事件的洞察力上,理解深刻、反应迅速,新闻节目的多数话题都是和当日的重要新闻紧密相连的,是它们的深化和拓展,因此给予节目主持人审视新闻事件和透视其内在含义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需要主持人具备良好的新闻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