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加与减二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第五单元加与减(二)教学反思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第五单元加与减(二)教学反思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教学反思
五加与减(二)
5.1图书馆
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出发,精心设计“图书馆”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人要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2.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真心交流。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平等的态度,走进学生的心灵,去把握、分析学生的内心感触与想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如:针对学生计算时出现的错误,教师没有简单地放过去,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细细揣摩学生的心理及错误的原因,趁热打铁,有的放矢,就势带领学生去看一看、找一找、改一改,纠正学生的不良做题习惯。
3.注意学生的练习反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练习时,教师没有就题讲题,而是引导学生回顾“满十进一”的法则,注意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反思。
北京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混合运算》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京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混合运算》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认识两位数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学会两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2.掌握两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口算和列竖式计算。
3.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两位数加法1.【认识十位和个位】,定义十位和个位,以及它们在两位数中的位置。
2.【加法原理】,简要介绍加法的基本原理,即两个数相加等于它们的总和。
3.【求和方法】,介绍横式加法的方法,通过计算进位数和个位的和,进行竖式的加法运算。
2. 两位数减法1.【认识借位】,定义借位和被减数,以及它们在两位数中的位置。
2.【减法原理】,简要介绍减法的基本原理,即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等于它们的差。
3.【求差方法】,介绍横式减法的方法,通过计算借位数和个位的差,进行竖式的减法运算。
3. 两位数混合运算1.【运算规则】,介绍两位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规则,即按照横式运算,先计算加法,再计算减法。
2.【运算方法】,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两位数混合运算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导入课题通过【课前预热】的活动让学生形成对两位数的概念和认识,并预告本节课重点介绍的两位数加、减混合运算。
2. 两位数加法运算1.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跟读的方式讲解两位数的加法原理。
2.通过实例练习让学生掌握横式加法的运算方法。
3.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加法运算。
3. 两位数减法运算1.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跟读的方式讲解两位数的减法原理。
2.通过实例练习让学生掌握横式减法的运算方法。
3.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减法运算。
4. 两位数加、减混合运算1.介绍两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规则和运算方法。
2.通过实例让学生熟悉两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步骤。
3.通过练习巩固两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5. 课堂小结通过简单的消化归纳,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各单元全部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各单元全部教学反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所有单元全部教学反思,点击下面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教学反思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教学反思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加与减第三单元教学反思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教学反思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教学反思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购物教学反思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加与减教学反思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统计教学反思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教学反思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数铅笔》教学反思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数豆子》教学反思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动物餐厅》教学反思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小小养殖场》教学反思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教学反思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观察物体》教学反思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桌子有多长》教学反思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我又长高了》教学反思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估一估量一量》教学反思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加与减(一)教学反思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小兔请客》教学反思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摘果子》教学反思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我和小树一起长》教学反思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教学反思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动手做》教学反思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加与减(二)教学反思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买书》教学反思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发新书》教学反思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小小图书馆》教学反思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跳绳》教学反思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小小运动会》教学反思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第6单元购物教学反思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买文具》教学反思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买衣服》教学反思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去商店》教学反思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应找回多少钱》教学反思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加与减(三)教学反思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套圈游戏》教学反思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乘船》教学反思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乘车》教学反思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统计教学反思北师大版一年级年级下册数学《买气球》教学反思北师大版一年级年级下册数学《组织比赛》教学反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数学加与减教学反思(四篇)

数学加与减教学反思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较好地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
童话故事是小学生比较喜欢的,它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生在观察情境图时,看到小刺猬扎走了许多果子,他们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融入到了情境中,讲出了非常有趣的故事,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在学生注意力下降、身体疲劳时,我设计富有童趣的练习题,又一次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并把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求得发展。
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比如在练习1中“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在解决“乘车”问题时,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关注数学的人文价值。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素材,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懂礼貌的品德教育。
数学加与减教学反思(二)第三单元《加与减》的主要内容是100以内数的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
《小兔请客》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
其教学目标是:1、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2、能正确的进行整十数的加与减;3、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活用知识于生活实际中。
教学时,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的认知特点,创设了“小兔请客”这一童话情境,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此时,我先让学生通过数糖这一具体操作活动,形成表象。
再用小棒代替糖,摆一摆,加深理解,从而轻松地抽象出算式。
在练习中,我设计了多种游戏,如“看谁最先找到家”、“猜算式”等,让学生愉快、有趣地巩固新知,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但在做游戏“猜算式”时,由于我讲解游戏规则的语言不太规范、不太准确,从而误导了学生,使这个游戏活动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新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加与减2

---------------------------------------------------------------最新资料推荐------------------------------------------------------ 新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第五单元加与减2 第五单元加与减(二)单元学习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 100 以内的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教材通过创设小兔请客、采松果、青蛙吃虫子、拔萝卜等生活情境,鼓励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进一步体会加减的意义。
单元学习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的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 100 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的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单元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 100 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初步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小兔请客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在掌握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1 / 232.能正确熟练在进行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 100 以内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比 100 多 1 的数是 99。
( ) 53 和 35 一样大。
( ) 97 前面的数是 98,后面的数是 96。
() 99 大于 100。
( ) 和 70 相邻的数是71 和 72。
( ) 从 61 到 73 中间有 12 个数。
( ) 一个数个位上是 5,十位上是 1,这个数是 51。
() 78 个是由 7 个一和 8 个十组成的。
北师大版 小学数学一年级 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拔萝卜教学反思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一直以两只小兔拔萝卜的生活情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上我便激情导入:红眼睛,白皮袄,长耳朵,真灵巧,爱吃萝卜爱吃草。
谜语对年龄较小的学生是很具吸引力的,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这里得到满足,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一上就能牢牢抓住学生,将枯燥的计算教学内容赋予情感。
二、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课件出示小白兔和小黑兔拔萝卜的情境,目的是从中引出“一共拔了多少根萝卜?”和“小白兔比小黑兔少拔多少根萝卜?”这两个加减法数学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尝试列竖式计算,并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探索交流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不同的计算方法,充分体现出算法多样化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这一环节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知识产生的全过程。
学生的思维是活泼的,提出了多种计算方法,这些算法是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动脑思考获得的,体现了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
三、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这节课我“以点带面”,以一个小组派代表汇报算法,并适时问一句:“谁也是这么想的?”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
在回答问题参加活动时,通过:“还有谁今天没回答问题?”等话语关注每个学生,让大多数学生得到表现的机会。
回收废品教学反思1.反思情境导入: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情景导入,一是尊重教材,从学生身边的情境进入主题,把学生带入情境中。
二是巧用教材的德育渗透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导入部分我没有把情境设计的过于复杂,用很多的语言来表述,那样,学生听得时间太长,有的学生注意力就开始分散了,情境创设的简单一些,使学生尽快进入知识点的学习,利用好学生有限的集中注意力的时间。
北师大版数学一(下)第五单元 加与减(二)教学反思 5.1 小兔请客

1.以现实生活为主线,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现代建构主义的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生活情境是知识经验建构的最可靠的生长基地,它是知识经验得以产生并保持其生命活力和价值的根本条件。
所以以现实生活为主线,使学生在富有现实生活的情境中认真观察,获取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
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亲切感,从而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2.以问题引领先试后导,使学生善学。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思考是数学的核心,尝试是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以问题为主线,将文本知识问题化,为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搭建“桥梁”,引领学生经历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联系学习实际,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并优化问题内容,把握问题时机,讲究问题技巧,进而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于学习。
3.以评价为手段,激励学生乐学。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个体自身的发展状况等不同方面,以激励性评价为主贯穿整个活动的全过程,激励学生乐于学习。
4.以完成任务为驱动途径,让学生会学。
“以完成任务为驱动”有助于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的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及情感体验。
为此,教师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时,不是直接讲解教学内容,而是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之中,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调动各种感官去分析任务、解决任务,学会数学知识。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学习。
2023年一年级数学加与减二教学反思6篇

2023年一年级数学加与减二教学反思6篇撰写教学反思可以提高老师的自我指导实力,教学反思是老师对教学过程思索的一种书面表达,以下是我细心为您举荐的一年级数学加与减二教学反思6篇,供大家参考。
一年级数学加与减二教学反思篇1本学期,我担当一年级班数学科任老师。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留意力较短,但他们都有剧烈的求知欲。
依据学生的状况以及教材的特点,本学期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仔细钻研教材,备好课。
要教好书,首先要了解教材。
了解教材,就要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幅图、每个符号都弄清晰,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驾驭学问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材料,怎样才能教好。
依据教材与学生的年龄特征,仔细拟订好教学安排。
依据每节内容,仔细确定好教学目标。
此外,还要了解学生原有的学问技能质量,他们的爱好、方法、习惯,预料学生在学习新学问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困难,并结合教材,仔细支配每一节课的活动。
做到有备而上,不打不备之战,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精彩完成。
二、仔细组织课堂教学。
虽然一年级教学内容少、浅,但要组织好一节课,须得下一番苦功夫。
由于学生中大部分都读过学前班,本学期学习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是旧学问,因此课堂上如何把“旧学问”变为“新学问”,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爱好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据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使教法新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反馈。
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有意留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
教学时采纳直观教具演示,让学生看得见,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口说一说动手的过程与结果,从而达到动口、动手、动脑的目的,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
课堂提问面对全体学生,讲练结合,练习中多以嬉戏形式进行,让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激发他们的学习爱好,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如教学数的组成时,以“对口令”、“拍掌”、“出手指”等嬉戏进行练习,教学10以内加减法时,以“开火车”、“对口令”、“抢答”等嬉戏进行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加与减(二)教学反思
《加法和减法(二)》这个单元主要教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和笔算。
加、减计算中的进位和退位往往是教学难点,也是计算错误发生频率最高的地方。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操作学具理解进位与退位,形成计算思路。
在教学口算与笔算、加法与减法、特殊情况与一般情况的例题中,都通过摆小棒或拨算珠探索并建构计算方法。
第76页例题列出的算式是24+6,按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思路,先算的4加6得10,怎么办?这时摆小棒能激活10根捆成一捆的经验,形象地展示出再算20+10=30。
摆小棒计算24+9,学生会有不同的思考和操作,因而算法可以多样化。
各种算法虽然都是好的,但“辣椒”卡通的思路更好些。
这种算法有三个优点:一是与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以及24+6的思路是一致的。
相对稳定的思路易于学生掌握;二是已经熟练掌握的20以内进位加法口算,能支持这种思路的运行;三是与笔算法则
一致,有利于以后竖式计算的教学。
摆小棒计算30-8,拆开1捆、拿掉8根,形象地显示了从十位退1、个位作10的退位原理。
摆小棒计算33-8,也可以算法多样化。
“辣椒”卡通的算法更好些,是希望学生选用的方法。
2、经常组织比较,及时整理知识结构。
到本单元为止,先后教学了100以内加、减计算的多种情况。
能否组织成合适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学生对算法的掌握以及计算的正确与熟练程度。
为此,教材有计划地组织不同计算情况的比较。
(1)通过比较,进一步引导算法。
第77页第2题的三组加法题,都从20以内进位加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
第81页第2题帮助学生巩固计算思路,通过三组题的计算和比较,更好地应用十减几或十几减几计算退位的两位数减一位数。
(2)通过比较,进一步理清思路。
第78页第1题是三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题,每组题一道不进位、两道进位。
进位加法里一道题和是整十数,另一道题和是非整十数。
3、引导估算。
本单元教学的估算仍要求估计加法的和、减法的差是几十多。
通过估算,进一步体会并区分进位
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从而实实在在地提高计算能力。
在教学估算前安排了铺垫。
如第78页第3题中的54+3和54+8,都是54加几,为什么得数分别是五十几和六十几?5+62和5+65都是5加六十几,为什么得数分别是六十几和七十?又如第82页第3题中的53-4得四十几,54-3得五十几,都是五十几减几,但得数差异很大。
这些现象的发现、原因的思辨、结论的得出,成为估算教学的宝贵资源。
在教学估算时,把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估算的方法,积累估算经验。
如48+3是进位加法,得数是五十多。
6+52是不进位加法,得数仍然是五十多。
学生独立探索估算的方法,应用了口算与笔算的经验,能促进口算与笔算水平的提高
《加法和减法(二)》这个单元主要教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和笔算。
加、减计算中的进位和退位往往是教学难点,也是计算错误发生频率最高的地方。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操作学具理解进位与退位,形成计算思路。
在教学口算与笔算、加法与减法、特殊情况与一般情况的例题中,都通过摆小棒或拨算珠探索并建构计算方法。
第76页例题列出的算式是24+6,按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思路,先算的4加6得10,怎么办?这时摆小棒能激活10根捆成一捆的经验,形象地展示出再算20+10=30。
摆小棒计算24+9,学生会有不同的思考和操作,因而算法可以多样化。
各种算法虽然都是好的,但“辣椒”卡通的思路更好些。
这种算法有三个优点:一是与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以及24+6的思路是一致的。
相对稳定的思路易于学生掌握;二是已经熟练掌握的20以内进位加法口算,能支持这种思路的运行;三是与笔算法则一致,有利于以后竖式计算的教学。
摆小棒计算30-8,拆开1捆、拿掉8根,形象地显示了从十位退1、个位作10的退位原理。
摆小棒计算33-8,也可以算法多样化。
“辣椒”卡通的算法更好些,是希望学生选用的方法。
2、经常组织比较,及时整理知识结构。
到本单元为止,先后教学了100以内加、减计算的多种情况。
能否组织成合适的知识结构,直接
影响学生对算法的掌握以及计算的正确与熟练程度。
为此,教材有计划地组织不同计算情况的比较。
(1)通过比较,进一步引导算法。
第77页第2题的三组加法题,都从20以内进位加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
第81页第2题帮助学生巩固计算思路,通过三组题的计算和比较,更好地应用十减几或十几减几计算退位的两位数减一位数。
(2)通过比较,进一步理清思路。
第78页第1题是三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题,每组题一道不进位、两道进位。
进位加法里一道题和是整十数,另一道题和是非整十数。
3、引导估算。
本单元教学的估算仍要求估计加法的和、减法的差是几十多。
通过估算,进一步体会并区分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从而实实在在地提高计算能力。
在教学估算前安排了铺垫。
如第78页第3题中的54+3和54+8,都是54加几,为什么得数分别是五十几和六十几?5+62和5+65都是5加六十几,为什么得数分别是六十几和七十?又如第82页第3题中的53-4得四十几,54-3得五十几,都是五十几减几,但得数差异很大。
这些现象的发现、原
因的思辨、结论的得出,成为估算教学的宝贵资源。
在教学估算时,把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估算的方法,积累估算经验。
如48+3是进位加法,得数是五十多。
6+52是不进位加法,得数仍然是五十多。
学生独立探索估算的方法,应用了口算与笔算的经验,能促进口算与笔算水平的提高
《加法和减法(二)》这个单元主要教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和笔算。
加、减计算中的进位和退位往往是教学难点,也是计算错误发生频率最高的地方。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操作学具理解进位与退位,形成计算思路。
在教学口算与笔算、加法与减法、特殊情况与一般情况的例题中,都通过摆小棒或拨算珠探索并建构计算方法。
第76页例题列出的算式是24+6,按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思路,先算的4加6得10,怎么办?这时摆小棒能激活10根捆成一捆的经验,形象地展示出再算20+10=30。
摆小棒计算24+9,学生会
有不同的思考和操作,因而算法可以多样化。
各种算法虽然都是好的,但“辣椒”卡通的思路更好些。
这种算法有三个优点:一是与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以及24+6的思路是一致的。
相对稳定的思路易于学生掌握;二是已经熟练掌握的20以内进位加法口算,能支持这种思路的运行;三是与笔算法则一致,有利于以后竖式计算的教学。
摆小棒计算30-8,拆开1捆、拿掉8根,形象地显示了从十位退1、个位作10的退位原理。
摆小棒计算33-8,也可以算法多样化。
“辣椒”卡通的算法更好些,是希望学生选用的方法。
2、经常组织比较,及时整理知识结构。
到本单元为止,先后教学了100以内加、减计算的多种情况。
能否组织成合适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学生对算法的掌握以及计算的正确与熟练程度。
为此,教材有计划地组织不同计算情况的比较。
(1)通过比较,进一步引导算法。
第77页第2题的三组加法题,都从20以内进位加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
第81页第2题帮助学生巩固计算思路,通过三组题的计算和比较,更好地应用十减几或十几减几计算退位的两位数减一位数。
(2)通过比较,进一步理清思路。
第78页第
1题是三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题,每组题一道不进位、两道进位。
进位加法里一道题和是整十数,另一道题和是非整十数。
3、引导估算。
本单元教学的估算仍要求估计加法的和、减法的差是几十多。
通过估算,进一步体会并区分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从而实实在在地提高计算能力。
在教学估算前安排了铺垫。
如第78页第3题中的54+3和54+8,都是54加几,为什么得数分别是五十几和六十几?5+62和5+65都是5加六十几,为什么得数分别是六十几和七十?又如第82页第3题中的53-4得四十几,54-3得五十几,都是五十几减几,但得数差异很大。
这些现象的发现、原因的思辨、结论的得出,成为估算教学的宝贵资源。
在教学估算时,把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估算的方法,积累估算经验。
如48+3是进位加法,得数是五十多。
6+52是不进位加法,得数仍然是五十多。
学生独立探索估算的方法,应用了口算与笔算的经验,能促进口算与笔算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