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音乐七上第四单元《流动的音符》word教案

合集下载

《流动的音符》综合课音乐教学设计教案实录

《流动的音符》综合课音乐教学设计教案实录

《流动的音符》综合课音乐优秀教学设计教案实录精选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 通过学习简单的乐器演奏,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二、教学内容1. 音乐基础知识:节奏、旋律、音高、音色等。

2. 乐器演奏技巧:打击乐器、弦乐器、吹奏乐器等。

3. 音乐欣赏:欣赏国内外优秀音乐作品,分析其节奏、旋律等特点。

三、教学方法1. 实践教学法: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乐器演奏,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优秀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音乐的节奏、旋律等特点。

3. 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演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播放一首动听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世界。

2. 节奏训练:教师教授简单的节奏,让学生跟随节奏拍手。

3. 旋律学习:教师教授简单的旋律,让学生学唱。

4. 乐器介绍:教师介绍各种乐器,让学生了解其特点。

5. 乐器演奏:学生选择喜欢的乐器,进行简单演奏。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

2. 学生演奏技巧:评估学生在乐器演奏中的技巧掌握程度。

3. 学生音乐欣赏能力:通过课堂讨论、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水平。

六、教学拓展1. 音乐游戏:设计一些音乐相关的游戏,如节奏接力、旋律拼图等,让学生在游戏中提高音乐素养。

2. 音乐创作: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简单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音乐表演: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力。

七、教学资源1. 优秀音乐作品:收集国内外优秀的音乐作品,用于教学欣赏。

2. 乐器:准备各种乐器,如打击乐器、弦乐器、吹奏乐器等,供学生演奏。

3.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学习音乐基础知识,了解节奏、旋律等。

2. 第二周:学习简单的乐器演奏技巧,进行小组合作演奏。

龙伶磊《流动的音符》教学设计

龙伶磊《流动的音符》教学设计

《流动的音符》教学设计育贤实验学校初中部龙伶磊教材分析:《流动的音符》是湘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学习内容,属音乐创造的教学领域。

通过学生参与、创作、体验,培养他们一定的音乐创作能力。

结合本单元的教材资源来看,包含了3个相互关联、逐层深化的部分:1、展现音乐创造的基本材料和曲调生成最初始的方式(七个基本音组合即教材中“七个小矮人的游戏”)。

2、认识和体验音级组合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往往潜存于朴素的民歌之中即教材中“从民歌中探索游戏规则”)。

3、通过遵循从音乐材料组合的基本规则和模仿民歌实例,尝试进行2-4小节的曲调创作即教材中游戏从模仿开始。

为此,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能大胆的参与音乐组合游戏,参与音乐创编活动,明白音符是流动的,体验音乐创造的乐趣。

2、了解、学唱中国民歌,能从熟悉的音乐材料中探寻发现曲调组合的一般规律。

初步掌握“同头换尾”的创作手法。

教学理念与设想:《流动的音符》是一节综合型课,意欲在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阶段的音乐课与小学音乐课相比,应加大信息量,要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

所以我教这节课的切入点是在视唱与反复参与体验中,明白音符是流动的,并引导探寻到一般的流动规律,从而积极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

重点设计:1、在民歌的学唱中学会乐句分句的辨析与处理2、掌握“同头换尾”的创作手法3、利用“同头换尾”的创作手法创作旋律难点设计与处理:歌曲创作的一般规律即分句的辨析(充分让学生自己发现、探寻;教师将抽象的音乐知识用比喻形象化,给学生以引导和点拨)教学反思:本课时立足于学生音乐创编、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用问题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发现、去探讨,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问题紧绕教学重点,力求突破、易化难点,让音乐知识形象化。

利用多媒体,加大了课堂信息量,留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思维、体验、创作的空间,因而达到了预期效果。

流动的音符简案

流动的音符简案

“流动的音符”教学设计教学内容:1、识读乐谱《我的家乡日喀则》、2、知识点:同头换尾教学目标:1、通过识读乐谱,了解知识点“同头换尾”这个创作手法的含义;2、使用所学知识点“同头换尾”,对所给材料实行创编。

教学重点:乐谱《我的家乡日喀则》、《信天游》《内蒙民歌》的学唱教学难点:使用“同头换尾”知识点实行模仿、创作教材分析:“流动的音符”是湘教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音符》中的内容,“同头换尾”是其中的一个知识点。

教材通过《我的家乡日喀则》、《信天游》《内蒙民歌》几首民歌的分析对比及歌谱的学唱,使学生了解“同头换尾”这个歌曲创作手法的含义,并能使用这个手法实行简单的创作。

课型:综合活动课教学准备:教学音响、教学课件、钢琴(或电子琴)教学方法:对比法、讲授分析法、讨论法、实际练习法教学过程:一、电影片段导入1、教师播放影片片断并提出问题:“影片中的歌曲唱的是什么内容?”(播放音乐电影《音乐之声》中歌曲《do re mi》片段)(课件1)(学生回答)2、语言过渡:“正如歌中所唱到的,唱歌要先从do、re、mi学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音符创编旋律。

”(播放课件2:课题:《流动的音符》)设计意图:歌曲《do re mi》旋律优美、动听,朗朗上口,歌曲中将七个枯燥的音符唱得活灵活现,这个电影片断生动有趣,用它来导课,其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二,歌曲中的七个音符也正是本节课的主角儿。

二、识读乐谱,知识认知1、铺垫:教师:“音阶中的七个音符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则实行搭配组合,请同学们看黑板”(教师板书:3 1 2 5 3 1××××××)2、学生活动一:教师提出要求:请学生按照教师所给条件实行创作(课件3)学生评价、教师评价3、学生活动二:听一听、唱一唱师:“七个音符能够用不同的节奏将它们组合成旋律,这些旋律就如同人说话,话要一句一句的说,歌也要一句句的唱。

《流动的音符》综合课音乐优秀教学设计教案实录精选

《流动的音符》综合课音乐优秀教学设计教案实录精选

《流动的音符》一、教学目标:1、能积极参与创编活动,明白音符是流动的。

2、学唱民歌,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速记1-4首民歌曲调。

3、能从民歌中探寻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初步掌握“同头换尾”的创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音乐大家庭里的七个成员叫什么呢?三、教学难点:音符组合的创作手法。

四、新课教学:1、同学们平时唱过很多歌,也听过不少乐曲,音乐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也许是音乐世界色彩斑斓,所以给人一种很神秘的感觉,其实呀,在音乐大家庭里,只有七个成员,他们分别叫什么呢?[出示图片]刚才大家欣赏的美国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的插曲《Do Re Mi》就已经告诉了我们。

2、做七张纸片,先让大家认一下这七个音的唱名是什么?(意大利唱名do re mi fa sol la si do)。

现在选七个同学出来,每一个同学拿一张卡片,这七个成员就像童话中的七个神秘的小矮人,他们可以有千万种的组合,如(1 2 34 5 6 776 54 32 1 1 2 34 56 7这七个小矮人,生来就是我们的好朋友,每一个人都可以任意调遣他们,让我们一起来摆弄这些小矮人吧!(将同学分为几组,让学生自由写音符X XX X X XX X X (中速)让学生每组写好后拿到前面来听一下。

3、砖石组合不好,房子就会垮,音符组合不好,音乐就不好听,怎样才能是音乐好听呢?平时我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今天我们就来熟唱民歌三百首,不会写歌也会哼。

好!我们就从学唱民歌开始。

(民歌还有很多首,比如:)(一)出示歌谱一:《我的家乡日喀则》西藏民歌(歌词:你的家在哪里?就在日喀则呀!啊索啊索马里拉,就在日喀则呀!(1)听琴默唱,将歌词代入旋律中。

(2)分析歌曲的分句,8小节,两个乐句,每句4小节。

(二)出示歌谱二:《小白菜》河北民歌,歌词: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三两岁呀,没了娘呀!教师范唱,学生学习。

(三)出示歌谱三:《嘎达梅林》内蒙古民歌。

歌词: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啊,不落长沙不呀不起飞,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流动的音符》综合课音乐教学设计教案实录

《流动的音符》综合课音乐教学设计教案实录

《流动的音符》综合课音乐优秀教学设计教案实录精选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通过引入流动的音符主题,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和探索欲望。

1.2 教学内容:介绍音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音符的形状和代表的时间长度。

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示范演奏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步骤:1.4.1 展示不同音符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其形状和特点。

1.4.2 示范演奏不同音符的旋律,让学生感受音符的时间长度。

1.4.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音符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音阶练习2.1 教学目标:通过音阶练习,帮助学生熟悉音阶的构成和流动感。

2.2 教学内容:学习大调和小调音阶,练习音阶的流动演奏。

2.3 教学方法:采用示范演奏、学生模仿和集体合奏的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步骤:2.4.1 示范演奏大调和小调音阶,让学生了解音阶的构成和流动感。

2.4.2 学生模仿教师演奏,跟随音乐流动的感觉。

2.4.3 集体合奏,加强学生对音阶流动感的体验。

第三章:节奏练习3.1 教学目标:通过节奏练习,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协调能力。

3.2 教学内容:学习简单的节奏图,进行节奏练习。

3.3 教学方法:采用拍手、敲击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

3.4 教学步骤:3.4.1 教师展示简单的节奏图,解释其含义。

3.4.2 学生跟随教师拍手、敲击,练习节奏感。

3.4.3 学生分组合作,创作并演奏自己的节奏旋律。

第四章:歌曲学习4.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合唱能力。

4.2 教学内容:学习一首简单的合唱歌曲,进行合唱练习。

4.3 教学方法:采用示范演唱、学生跟唱和分组练习的方式进行教学。

4.4 教学步骤:4.4.1 教师示范演唱歌曲,让学生跟随演唱。

4.4.2 学生分组练习,加强合唱的协调和和谐感。

4.4.3 集体合唱,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合唱能力。

第五章:创意音乐活动5.1 教学目标:通过创意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音乐教案《流动的音符》-精品文档

音乐教案《流动的音符》-精品文档

第四单元《流动的音符》教学内容:本课属于音乐创造的教学领域,国家《中小学课程标准》对此有如下阐述“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其一是与音乐有关的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其二是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

其二的第二类内容与音乐创作有关,但区别于专业作曲学习。

”课程标准还在“创作实践”内容中明确规定7—9年级学生“能够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创作8小节左右的短曲”据此,本节课教学内容包括三个相互关联,逐层深化的部分:一、展现音乐创作的基本材料和曲调生成最初始的方式:即七个基本音级的随意组合。

二、认识和体验音级组合一规律,这些规律往往潜存于朴素的民歌之中,即从民歌中探索“游戏规则”。

三、通过遵循音乐材料组合的基本规则和模仿民歌实例,尝试进行2—4小节的曲调创作,即“游戏”从模仿开始。

教学目标:1、能大胆地参与音乐,“组合游戏”体验音乐创作的乐趣。

2、能进一步了解、善爱中国民歌,能能探究的方式,从熟悉的音乐材料中发现曲调组合的一般规律。

3、熟唱四首民歌曲调,体验流畅曲调的美感,发展音乐想像力和表达力。

4、初步掌握“同头换尾”的创作手法。

教学设想:《流动的音符》是一节以创作为主的综合课,旨在通过学生组合音符游戏,发现问题,探究音符组合的基本规律,从而掌握“同头换尾”的创作手法,引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

从认识材料到探索规律再到创作尝试三个教学阶段的设计,体现从感性认识到实践创造的一个完整过程,达到学生能从直接经验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进行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巩固他们识读乐谱的能力,加深对中国民歌的熟悉了解。

教学重点:从民歌中探寻音乐的基本创作规律教学难点:“同头换尾”的创作手法的掌握教学过程:一、探讨与交流组合游戏1、上课礼仪2、教师:同学们有没有留意过母鸡在下蛋时怎样叫吗?学生回答其实,这种叫声就是我们音乐中的一个节奏型,平时上体育课,体育老师喊齐步走之后的哨子声,又是怎样吹的呢……(学生回答)这也是一种节奏型,这两种声音合在一起,我们就创作了一个简单的节奏型,出示节奏型。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音乐第四单元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音乐第四单元

七年级上册音乐第四单元《流动的音符》教案教学目标1、能积极参与创编活动,明白音符是流动的;2、学唱民歌,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速记1-4首民歌曲调;3、从民歌中探寻音乐的创作规律,掌握“同头换尾”的创作手法。

教学设想《流动的音符》是一节以创作为主的综合课。

本课意欲在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阶段的音乐课与小学音乐课相比.在同一时间单位里,应加大信息量,要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

所以,教师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上抓住有效的切入点,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美国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的插曲《DO Re Mi》2.出示课题:流动的音符二、新课教学1、同学们平时唱过很多歌,也听过不少乐曲,音乐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也许是音乐世界色彩斑斓,所以给人—种很神秘的感觉。

其实呀!在音乐大家庭里,只有七个成员。

它们分别叫什么呢?【出示图片】刚才大家欣赏的美国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的插曲《Do Re Mi》就巳经告诉了我们。

2、这七个成员就像童话中七个神秘的小矮人,它们可以有干万种的组合。

请看下面的乐谱【出示乐谱】,我们一起来哼—哼!3、七个小矮人生来就是我们的好朋友,每一个人都可以任意调遣它们。

让我们一起来摆弄摆弄这些小矮人吧。

(将学生分成四组,每一组发一块磁性小黑板、音符小卡片等。

教师在小黑板上写好四小节节奏,学生在下面或上面自由摆音符。

)(教师将每组情况作启发性讲解)4、砖石组合不好,房子就会垮。

音符组合不好,音乐就难听。

怎样才能使音乐好听?其中有没有规则?平时我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今天我们就来熟唱民歌三百首,不会写歌也会哼。

好!我们就从学唱民歌开始。

【出示歌谱一】《我的家乡日喀则》西藏民歌①听琴默唱:将歌词代入旋律中。

(提示学生第二轮比赛是唱民歌。

)②分析歌曲的分句。

《流动的音符》综合课音乐教学设计教案实录

《流动的音符》综合课音乐教学设计教案实录

《流动的音符》综合课音乐优秀教学设计教案实录精选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基本元素,如音高、音长、音色等。

2. 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流动性,理解音符在音乐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音乐基本元素的讲解。

2. 音符在音乐中的作用。

教学步骤:1. 教师通过简单的音乐实例,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基本元素。

2. 讲解音符的种类和作用,如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等。

3. 让学生通过听音乐,辨别音符的种类和作用。

第二章:音乐的流动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音乐的流动性,学会用音符来表现音乐的流动性。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音乐的流动性的讲解。

2. 音符在表现音乐流动性中的作用。

教学步骤:1.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音乐的流动性,如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等。

2. 让学生通过听音乐,感受音乐的流动性,并尝试用音符来表现。

第三章:音符的组合与变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音符的组合方式,学会用不同的音符组合来表现音乐。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音符组合方式的讲解。

2. 音符变化在音乐中的作用。

教学步骤:1. 教师讲解音符的组合方式,如重复、跳跃等。

2. 让学生通过听音乐,感受音符组合的变化,并尝试用音符来表现。

3. 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用音符组合出具有变化特点的音乐作品。

第四章:音符在节奏中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音符在节奏中的作用,学会用音符来构建节奏。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音符在节奏中的作用的讲解。

2. 节奏的构建方法。

教学步骤:1. 教师讲解音符在节奏中的作用,如稳定节奏、变化节奏等。

2. 让学生通过听音乐,感受音符在节奏中的作用,并尝试用音符来构建节奏。

第五章: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作品,理解音乐作品中的音符运用。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音乐作品的欣赏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加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教案设计湘版音乐七年级上册流动的音符Part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尾闸中学姓名:栾宁《流动的音符》教案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尾闸中学栾宁【教案背景】七年级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在音乐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在小学阶段的音乐创造,主要是创造性地进行歌曲、乐曲的艺术表现,多是即兴性的活动。

而本节课的音乐创造,主要是运用音乐素材创造音乐,逐步引导学生进入“非即兴性”的创作练习(按要求编写、创作曲谱)。

这种创作不同于专业作曲学习,注重的是学生创作的“过程”而不是创作的“成果”,教学中从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出发,使他们感到创造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力所能及的事情,使他们体验到创造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

【教学课题】湘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音符》第一课时,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在音乐活动中,体验创编的乐趣,明白音符是流动的;2.欣赏、学唱中国民歌,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1―2首民歌曲调;3.在对比讨论中,发现曲调组合的一般规律,初步了解“同头换尾”的创作手法。

【教材分析】本单元属音乐创造的教学领域。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其一是与音乐有关的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其二是运用音乐素材创造音乐,它不同于专业作曲学习,旨在通过学生参与、创作、体验,培养他们一定的音乐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3个相互关联、逐层深化的部分:1.展现音乐创造的基本材料和曲调生成最初始的方式:七个基本音级的随意组合(即教材中“七个小矮人的游戏”)。

2.认识和体验音级组合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往往潜存于朴素的民歌之中(即从民歌中探索游戏规则)。

3.通过遵循音乐材料组合的基本规则和模仿民歌实例,尝试进行2-4小节的曲调创作(即游戏从模仿开始)。

【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符合教学内容、符合教师与学生实际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一直以来被教育者视为能达到最佳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的课堂才会有滋味,有趣味,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习热情,使课堂焕发出旺盛的活力。

引课环节,通过创设音乐情境,把学生带入音乐殿堂,在听歌曲《Do Re Mi》的同时,感受音符的流动,体验音乐的美。

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激趣情境、问题情境及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积极进行音乐创作,体验创作的乐趣,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启发探究式教学法:在分析《我的家乡日喀则》、《小白菜》、《信天游》、《康定情歌》四首民歌时,教师经过暗示与引导,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曲调组合的一般规律,并初步了解“同头换尾”的创作手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合作教学法:音乐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与“技能移植”的过程,而是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环境、师生与社会共同合作共同进步的过程,没有合作就没有成功。

教学中,我将学生分为四个学习小组,通过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主要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以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创造性为主要评价内容,以肯定、鼓励的评价为主,体验他们创作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流动音符”的感悟1.播放美国故事片《音乐之声》的插曲《Do Re Mi》。

【百度视频】地址/v?word=%D2%F4%C0%D6%D6%AE%C9%F9Do+Re+Mi&ct=301989888&rn= 20&pn=0&db=0&s=0&fbl=8002.(师)刚才这首歌曲是大家都熟悉的美国故事片《音乐之声》的插曲《Do Re Mi》,这是一首关于“流动的音符”的歌曲,同学们平时唱过很多歌,也听过不少的音乐,音乐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也许是因为音乐的世界色彩斑斓,所以给我们一种很神秘的感觉,其实啊,在音乐大家庭里只有七个成员,它们分别叫什么呢?。

(生)1、2、3、4、5、6、7出视动画:《流动的音符》Flash动画地址【百度搜索】/s?bs=%D2%F4%C0%D6%D6%AE%C9%F9Do+Re+Mi&f=8&rsv_bp=1&wd=%C1% F7%B6%AF%B5%C4%D2%F4%B7%FB+%B6%AF%BB%AD&inputT=5314第一个地址:/flash/539/show-4304.html(设计意图:音乐是听觉艺术,通过创设音乐情境,把学生带入音乐殿堂,在听歌曲《Do Re Mi 》的同时,感受音符的流动,体验音乐的美。

)二、新课教学1.(师)这七个音符成员就像我们童话中的七个神秘的小矮人,他们可以有千万种组合。

请看下面的乐谱[出示乐谱],我们一起来唱一唱!1=C 2/42.七个小矮人生来就是我们的好朋友,每一个人都可以任意调遣他们。

老师为我们的四个音乐小组设置了评比台,这节课结束我们看看哪个小组最优秀,首先是我们的第一个比赛,让我们一起来为这些小矮人任意地排位子,和这“七个小矮人”一起来做个游戏。

(每个学生根据下列节奏自由填写音符)2/43.学生哼唱自己的曲谱,老师以鼓励为主肯定学生的创作,稍提些建议,为小组打分。

(设计意图: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创设激趣情境,符合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在“随意”的创作活动中,体验乐趣。

)4.(师)非常不错,同学们很快就学会填写音符了,但你们发现没有,有些小组的旋律高低音符没有组合好,听起来并不是那么好听, 那么,要怎样才能使音乐好听?其实这是有规则的。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说学唱民歌两三首不会写歌也会哼,我们今天就从学唱民歌开始。

在民歌的学唱中体会其中的规则。

那么我们就从学唱民歌开始,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地方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的不一样所以呢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民歌,这些民歌都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与劳动之间一代一代的传唱中锤炼出来的,它是音乐世界一颗璀璨的明珠。

刚才同学们知道音乐大家庭有七个成员,我们国家的民歌大部分都集中在了五个小矮人身上,那么是哪五个小矮人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自己来寻找答案。

[出示歌谱一]《我的家乡日喀则》(西藏民歌)演唱音乐并寻找歌曲的逗号句号,用音乐记号标记。

[出示歌谱二]《小白菜》(河北民歌)观察这首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音符,它就是这首歌的老大。

我国民歌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一首小民歌它都有一个老大,这个老大在这个里面起了一个核心的作用,那么它出现在什么地方呢?都出现在非常重要的地方,也是非常关键的地方,那么同学们感受一下这首民歌它最主要的核心老大是谁?教师引导学生寻找:5在这里面起了核心的作用,还有其他四个音:1、2、3、6这就是我国民歌常用的五个音。

[出示歌谱三]《信天游》(陕北民歌) 1=F 2/4(1)出示歌曲旋律,老师范唱,提问学生说出旋律中最有特点的一句。

(生)八度跳跃。

(2)师:除了八度跳跃,这段旋律还有什么其他特点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曲子的旋律走向。

(3)出示歌曲五线谱,划出旋律线。

让学生观察旋律线特点。

师:在旋律线中你发现了什么特点?生:高低起伏、有的地方起伏大,有的地方起伏小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这段高低起伏的旋律就像是我们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地貌(出示黄土高原图片)【百度图片】/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B %C6%CD%C1%B8%DF%C6%C2&in=24405&cl=2&lm=-1&pn=55&rn=1&d i=56065616715&ln=2000&fr=&fm=result&fmq=1322134488018_R&ic=0&s=0& 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它是一首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信天游。

(出示歌曲名、歌词)(4)俗话说的好:“话要一句句地说,歌要一句句地唱”,让我们一起分析歌曲的分句(用“逗号”(,)和“句号”(∨)划分出音乐的“句逗”)。

(5)提问:我们从划旋律线中我们发现:第一句与第二句的前两个小节有什么特点?后两句又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发现:前部分的旋律和节奏一样,后部分的旋律和节奏不同的创作手法。

(6)师生共同分析歌曲结构:如果两乐句的前部分作为头部分,后部分作为尾部分,那么,歌曲由两个头部相同、尾部相异的乐句组成。

(7)让学生给这首民歌的创作手法取“名字”——“同头异尾”(“同头换尾”)[出示歌谱四]《康定情歌》(四川民歌)【百度图片】/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F%B5%B6%A8% C7%E9%B8%E8+%C6%D7%D7%D3&in=28617&cl=2&lm=-1&pn=7&rn=1&di=50970706530&ln=666&fr =ala0&fm=ala0&fmq=1322134712574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 =&istype=#pn7&-1&di50970706530&objURLhttp%3A%2F%%2Fmember%2FSoo opuEdit1%2Fuploadfile%2F200907%2F20090717163719542.jpg&fromURLhttp%3A%2F%2Fwww. %2Fasphtml%2Fdl.asp%3Fid%3D94686&W672&H226对同头换尾创作手法的判断师:此歌运用了同头换尾创作手法吗?为什么生:是的。

前两句相同,后两句不同。

师:前两个民歌用到了“同头换尾”创作手法吗?生:没有(设计意图:这四首民歌的分析与学唱,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巧妙地设计问题,把学生引入一种与所学密切相关的问题情景之中,让学生经历问题-深思-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从容完成学习任务,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实践教学1. 歌曲演唱比赛师:学唱了那么多民歌,下面进行我们的第二个不部分:“尾闸中学”杯少年歌手大奖赛,小组长抽签决定四个小组分别演唱哪首民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