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要点 (5)

社会学概论要点 (5)
社会学概论要点 (5)

1、美国社会学家()在1905年将群体定义为:“一大群或一小群的人,在期间所存在的关系使我们必须把他们作为整体来考虑。”。

A、阿尔比恩·W.斯莫尔

B、奥古斯特·孔德

C、埃米尔·迪尔海姆

D、赫伯特·斯宾塞

您的答案:A正确答案:A 得分:3.0 分

【答疑编号11000629,点击提问】

解析: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比恩·W.斯莫尔在1905年将群体定义为:“一大群或一小群的人,在期间所存在的关系使我们必须把他们作为整体来考虑。”。参见教材P143。

2、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是()。

A、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B、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C、内群体和外群体

D、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您的答案:D正确答案:D 得分:3.0 分

【答疑编号11000630,点击提问】

解析: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是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这是社会学群体研究中最经典的分类之一。参见教材P144。

3、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是()。

A、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B、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C、内群体和外群体

D、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您的答案:B正确答案:B 得分:3.0 分

【答疑编号11000634,点击提问】

解析: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参见教材P145。

4、内群体和外群体这两个概念是由()在《民俗论》—书中最先提出的。

A、斯莫尔

B、库利

C、梅约

D、萨姆纳

您的答案:D正确答案:D 得分:3.0 分

【答疑编号11000637,点击提问】

解析:内群体和外群体这两个概念是由萨姆纳在《民俗论》—书中最先提出的。参见教材

P145。

5、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就是()。

A、成员群体

B、正式群体

C、内群体

D、初级群体

您的答案:C正确答案:C 得分:3.0 分

【答疑编号11000638,点击提问】

解析: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就是内群体。参见教材P145。

6、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是()。

A、成员群体

B、正式群体

C、内群体

D、参照群体

您的答案:D正确答案:D 得分:3.0 分

【答疑编号11000640,点击提问】

解析:参照群体是指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参见教材

P145。

7、最基本的初级群体是()。

A、家庭

B、学校

C、邻里

D、伙伴群体

您的答案:A正确答案:A 得分:3.0 分

【答疑编号11000643,点击提问】

解析:家庭是最基本的初级群体。参见教材P147。

8、一切超出基本生存所必需的教育之外的出于维护社会地位需求的教育类型称为()。

A、社会教育

B、家庭教育

C、生存教育

D、地位教育

您的答案:D正确答案:D 得分:3.0 分

【答疑编号11001210,点击提问】

解析:地位教育指一切超出基本生存所必需的教育之外的出于维护社会地位需求的教育类型。参见教材P160。

9、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教育的首要功能是()。

A、文明化

B、社会化

C、现代化

D、进步化

您的答案:B正确答案:B 得分:3.0 分

【答疑编号11001212,点击提问】

解析: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教育的首要功能是社会化。参见教材P160。

10、在教育的社会学研究中,()传统被称为“人本主义”和微观取向。

A、进化论

B、互动论

C、冲突论

D、功能论

您的答案:B正确答案:B 得分:3.0 分

【答疑编号11001220,点击提问】

解析:在教育的社会学研究中,互动论传统被称为“人本主义”和微观取向。参见教材P163。

11、关于教育不平等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历史情况来看,国内外都存在明显的教育不平等情况

B、作为一种社会的稀缺资源,受教育的机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精英阶层控制着

C、大众教育时代的到来,实现了教育的全面平等

D、与义务教育普及成就不相称的是,当代中国的阶层分化却并未因此而减缓

您的答案:C正确答案:C 得分:3.0 分

【答疑编号11001221,点击提问】

解析:大众教育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述问题,但依然没有实现教育的全面平等。参见教材P164。

12、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指的是(),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社会关系。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体力劳动

D、志愿劳动

您的答案:B正确答案:B 得分:3.0 分

【答疑编号11001273,点击提问】

解析: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社会关系。参见教材P167。

13、消费者通过对消费品等符号元素进行选择和组合,从而使消费成为具有表意功能的符号体系,即为()。

A、指引消费文化

B、物质消费文化

C、规范消费文化

D、表现消费文化

您的答案:D正确答案:D 得分:3.0 分

【答疑编号11001287,点击提问】

解析:表现消费文化是指消费者通过对消费品等符号元素进行选择和组合,从而使消费成为具有表意功能的符号体系。参见教材P172。

14、消费社会的特征之一是,()成为社会的核心。

A、生产

B、消费

C、分配

D、储备

您的答案:B正确答案:B 得分:3.0 分

【答疑编号11001289,点击提问】

解析:消费成为社会的核心。参见教材P172。

15、社会学家()认为,消费方式使潜在的阶级差别显性化,形成生活方式不同的地位群体。

A、葛兰西

B、鲍德里亚

C、韦伯

D、凡勃伦

您的答案:C正确答案:C 得分:3.0 分

【答疑编号11001290,点击提问】

解析:社会学家韦伯认为,消费方式使潜在的阶级差别显性化,形成生活方式不同的地位群体。参见教材P173。

16、社区发展就其实践活动而言,可以追溯到工业化社会的()。

A、末期

B、中期

C、中晚期

D、初期

您的答案:D正确答案:D 得分:3.0 分

【答疑编号11001152,点击提问】

解析:社区发展就其实践活动而言,可以追溯到工业化社会的初期。参见教材P184。

17、世界城镇化发轫于()。

A、17世纪末期

B、18世纪初期

C、18世纪中叶

D、18世纪末期

您的答案:C正确答案:C 得分:3.0 分

【答疑编号11000739,点击提问】

解析:世界城镇化发轫于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兴起之时。参见教材P191。

18、“推一拉”理论最早由英国人口学家()“人口迁移的规律” 的著述中提出。

A、雷文斯坦

B、唐纳德·博格

C、帕特里克·格迪斯

D、刘易斯·芒福德

您的答案:A正确答案:A 得分:3.0 分

【答疑编号11000741,点击提问】

解析:“推一拉”理论最早由英国人口学家雷文斯坦“人口迁移的规律” 的著述中提出。参见教材P191。

19、城市群概念最早由()提出。

A、雷文斯坦

B、琼·戈特曼

C、帕特里克·格迪斯

D、刘易斯·芒福德

您的答案:C正确答案:B 得分:0.0 分

【答疑编号11000742,点击提问】

解析:城市群,又称“都市圈”、“都市带”、“都市丛”、“大都市连绵区” 等,是指人口规模在2500万以上和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50人的城市集聚区。这是牛津大学地理学学院主任、国际著名城市地理学家琼·戈特曼最早提出的概念。参见教材P194。

20、1949年3 月,()指出,全国胜利后,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五大

您的答案:A正确答案:A 得分:3.0 分

【答疑编号11000752,点击提问】

解析:1949年3 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全国胜利后,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参见教材P197。

二、多项选择题

21、世界城镇化进程中主要有两种模式,即()。

A、美中模式

B、欧美模式

C、墨印模式

D、美墨模式

E、印中模式

您的答案:BC正确答案:BC 得分:4.0 分

【答疑编号11000745,点击提问】

解析:世界城镇化进程中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欧美模式和墨印模式。参见教材P190。

22、民国时期中国城镇化的特征包括()。

A、商业化强于工业化,工商业和城市及城市人口高度集中于沿海

B、大城市寥寥无几,城市发展畸形、臃肿

C、城镇化发展程度较高

D、城市道路设施极其落后

E、城市性质多为消费寄生,成为帝国主义、官僚买办和封建地主阶级压榨人民的据点,形成严重的城乡对立、沿海与内地的对立

您的答案:ABDE正确答案:ABDE 得分:4.0 分

【答疑编号11000755,点击提问】

解析:民国时期城镇化呈现出如下四个特征:①商业化强于工业化,工商业和城市及城市人口高度集中于沿海;②大城市寥寥无几,城市发展畸形、臃肿;③城市道路设施极其落后;

④城市性质多为消费寄生,成为帝国主义、官僚买办和封建地主阶级压榨人民的据点,形成严重的城乡对立、沿海与内地的对立;等等。全国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长期处于滞缓状态,人民生活长期处于艰难困苦的境地。参见教材P197。

23、社区内涵包括()。

A、社区是一定的地理区域空间

B、人们在一定的地理区域空间共同生活

C、社区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

D、它的形成基于人们共同生活中的社会互动

E、社区是集体认同的一个标志

您的答案:ACE正确答案:ABCDE 得分:0.0 分

【答疑编号11001137,点击提问】

解析:谓社区,一般地说,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内涵包括了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

(1)社区是一定的地理区域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共同生活;

(2)社区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它的形成基于人们共同生活中的社会互动;

(3)社区是集体认同的一个标志,人们由于共同生活而产生了对社区所在区域或群体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认同,视自己为社区的一份子。

参见教材P175。

24、中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联合国提出的基本原则,认为社区发展的原则包括()。

A、民主的原则

B、民众需要的原则

C、自力原则

D、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

E、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并重的原则

您的答案:ABCDE正确答案:ABCDE 得分:4.0 分

【答疑编号11001155,点击提问】

解析:中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联合国提出的基本原则,社区发展的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五项。

(1)民主的原则

(2)民众需要的原则

(3)自力原则

(4)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

(5)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并重的原则。

参见教材P185。

25、从教育发生的场所来说,教育可以分为()。

A、生存教育

B、家庭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会教育

E、地位教育

您的答案:BCD正确答案:BCD 得分:4.0 分

【答疑编号11001213,点击提问】

解析:从教育发生的场所来说,教育可以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参见教材P159。

26、后福特主义主要具有的特征是()。

A、灵活的专项化生产取代了大规模标准化消费商品的生产

B、减少所有不能增加产品最终价值的间接劳动形式

C、随着信息处理资源越来越掌握在企业一线工作区域,工作团队的自主权增加,企业内部协调信息发生了从中央集中处理到分散处理的转换

D、劳资关系从福特主义下的对抗性的竞争关系,变成某种程度上的相互合作与信任关系

E、劳资关系为对抗性的竞争关系

您的答案:ABCD正确答案:ABCD 得分:4.0 分

【答疑编号11001276,点击提问】

解析:后福特主义主要具有四个特征:第一,灵活的专项化生产取代了大规模标准化消费商品的生产,第二,减少所有不能增加产品最终价值的间接劳动形式,包括监督活动、质量控制、维护工作和清理工作等;第三,随着信息处理资源越来越掌握在企业一线工作区域,工作团队的自主权增加,企业内部协调信息发生了从中央集中处理到分散处理的转换;第四,劳资关系从福特主义下的对抗性的竞争关系,变成某种程度上的相互合作与信任关系。参见教材P168。

27、根据产生的原因不同,失业可以分为()。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季节性失业

E、残余性失业

您的答案:ABCDE正确答案:ABCDE 得分:4.0 分

【答疑编号11001283,点击提问】

解析:根据产生的原因不同,失业可以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残余性失业。参见教材P169。

28、从沟通信息的方向上看,组织沟通包括()。

A、纵向沟通

B、横向沟通

C、正式沟通

D、非正式沟通

E、情报沟通

您的答案:AB正确答案:AB 得分:4.0 分

【答疑编号11000653,点击提问】

解析:从沟通信息的方向上看,组织沟通包括纵向沟通和横向沟通。参见教材P148。

29、科层制组织的特征包括()。

A、明确规定的固定权限

B、明确规定的职位等级

C、执行职务建立在公文基础上

D、职务的专业化和量才录用

E、照章办事

您的答案:ABCDE正确答案:ABCDE 得分:4.0 分

【答疑编号11000661,点击提问】

解析:ABCDE全部符合。参见教材P149。

30、一般来说,集体行为具有()四个特征。

A、群众性

B、自发性

C、集体性

D、非组织化

E、非制度化

您的答案:ABDE正确答案:ABDE 得分:4.0 分

【答疑编号11000670,点击提问】

解析:一般来说,集体行为具有群众性、自发性、非组织化和非制度化四个特征。参见教材P153。

社会学概论重点归纳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社会学发展史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其主要内容?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生活技能的社会化) 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即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 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传授生产技能和科学知识,为青年进入社会从事职业劳动打好基础。 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之一。 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社会化的目的和意义,不仅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了解人的社会化的主客观条件 本章要掌握的基本概念:依赖生活期、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同辈群体(一)社会化的主观条件(社会化的生物基础)(P86 )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离开了人的遗传素质,个体的社会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1、语言能力;2、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依赖生活期——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这段时期大致经过乳儿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 (二)社会化的客观条件——1、家庭;2、学校;3、同辈群体;4、社区; 5、职业场所; 6、大众传播媒介 (三)了解社会化的几种基本类型?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含义以及两者的区别是什么?(P84) 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区别:继续社会化是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不断学习的过程。而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又分为主动在社会化和被动再社会化两种。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继续社会化是在原有生活方式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它着眼于人的进一步完善,而再社会化则是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或与过去断绝关系,进入新的方式,它着眼于人的改造;第二,再社会化,主要是指被动再社会化,其社会化的形式比继续社会化要剧烈。(要举例说明) (四)为什么要继续社会化?一是因为个体在基本社会化中的内容较为单一,且生活经历又往往比较贫乏;而一进入成年期,他的生活和社会关系等就变得复杂化了,社会不仅赋予了他新的角色、新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这就会使个体感到不适应。 二是因为在基本社会化中,家庭和学校所受教育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教育者本身要受到以前自身社会化效果的制约,而且未来社会的具体变化又难以预测,即不可能预先对青少年的未来生活进行全面指导,因此青少年社会化时期所学的知识、技能和规范就会不断地受到冲击。 三是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促使个体通过继续社会化来不断地提高自己。同时,每一个个体的继续社会化又在改造着社会,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因此,继续社会化无论从个体或从社会方面来看,都是非常必要的。 (五)试述社会化过程中某一外在社会化因素对自身社会化的影响。—如家庭、职业场所。 为什么说职业场所是成年人社会化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条件?

建筑物理热工学复习整理(考试学习)

室内热环境: 室内热环境的组成要素: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速、平均辐射温度 影响因素(重点掌握人体热舒适及其影响因素):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速、壁面温度、新陈代谢率、衣服热阻。 室内热环境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单因素评价:空气温度:居住建筑室内舒适性标准:夏季26—28度,冬季18—20度;可居住性标准:夏季不高于30度,冬季不低于12度 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有利于发挥各种热环境改善措施的作用,降低能源消耗和经济成本。有效温度(ET*) 热应力指数(HSI) 预计热感觉指数(PMV-PPD) 生物气候图 采暖期度日数:室内基准温度(18度)与当地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的差值乘以采暖期天数得出的数值,单位度*天。 “制冷期度日数”(空调期度日数):当地空调期室外平均温度与室内基准温度(26度)的差值乘以空调期天数得出的数值,单位度*天。 室外热环境 室外热环境主要因素(重点):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风、降水 太阳辐射:地球基本热量来源,决定地球气候的主要因素,直接决定建筑的得热状况…… 辐射量表征:太阳辐射照度(强度)和日照时数 直接辐射照度、间接辐射照度、总辐射照度 太阳辐射照度影响因素:太阳高度角、空气质量、云量云状,地理纬度海拔高度、朝向…… 太阳辐射特点:直接辐射: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成正比关系 云量少的地方日总量和年总量都较大 海拔越高,直接辐射越强 低纬度地区照度高于高纬度地区 城市区域比郊区弱 间接辐射:与太阳高度角成正比,与大气透明度成反比 高层云的散射辐射照度高于低层云 有云天的散射辐射照度大于无云天 日照时数:可照时数、实照时数 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可照时数*100% 我国日照特点:日照时数由西北向东南逐步减少 四川盆地日照时数最低 一般在太阳能资源区划中有丰富区、欠丰富区、贫乏区 空气温度:气温是常用的气候评价指标,单位摄氏度、华氏度(F=32+1.8C) 气象学中所指的空气温度是距离地面1.5m高,背阴处空气的温度。测量空气温度必须避免太阳辐射的影响。 空气温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太阳辐射(迟滞效应)

最新自考社会学概论00034试题及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034)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O.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涂尔于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 A.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 A.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 A.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D.AGIL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 A,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人中国之时,酋次提出“社会学”之名的是 A.谭嗣同 8.康有为 C.严复 I).章太炎 6.孪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 A.《大众哲学》 B.《中国社会学》 C.《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诠释方法论 D.人文主义方法论 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 A.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药物毒理学重点复习知识总结

药物毒理学简答总结 第三章 一、简述肝损伤的类型及主要代表药 1.肝细胞死亡:对乙酰氨基酚、烷化剂 2.脂肪肝:丙戊酸、四环素 3.小管胆汁淤积:第一代头孢菌素、环孢素 4.胆道损害:亚甲基二本胺 5.肝纤维化:甲氨蝶呤、维生素A 6.血管损伤:达卡巴嗪 7.过敏性肝炎:氯丙嗪、氟烷 8.肝肿瘤:雄激素类、亚硝酸盐 二、肝脏是药物毒性靶器官的原因 1.血供丰富(1.5L/min) 2双重血供(门静脉2/3) 3.肝脏是重要代谢器官 4.肝血窦结构特殊 5.胆汁形成排泄 三、简述肝损伤的类型和主要代表药 第四章 一、.药物引起肾脏损伤的类型有哪些 ①性肾小管坏死 药物:氨基糖苷类、一、二代头孢、多粘菌素、过量阿司匹林、过量对乙酰氨基酚、金属离子、两性霉素B、麻醉药 ②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 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锂盐、含巯基药物、阿霉素、丝裂霉素C、金属、汞制剂、吲哚美素、保泰松、利福平、磺胺类、海洛因 ③质性肾炎 药物: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利福平、非甾体抗炎药、磺胺类、普萘洛尔、干扰素等 ④阻性肾脏衰竭(原因:结晶在肾小管沉积)药物:呋塞米、抗癌药、磺胺类 ⑤疮样综合征圈6其它:锂盐 药物:异烟肼、普鲁卡因胺、甲基多巴、苯妥英钠、氯丙嗪、利血平、奎尼丁、金制剂

二、肾是药物毒性靶器官的原因 1.血流丰富 2.肾小管浓缩 3.尿液PH变化 4.也可进行生物转化 5.免疫复合物易沉着 第五章 一、请例举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毒性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 奎尼丁,利多卡因等,是心脏传导速率减慢,早期心律失常,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 洋地黄毒苷,地高辛等影响动作电位延续时间,AV传导减慢; 儿茶酚胺类药物如多巴酚丁酚,扎莫特罗等导致心动过速,心肌细胞死亡; 支气管扩张药:如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等导致心动过速; 抗肿瘤药:如多柔比星等导致心肌病,心力衰竭; 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等导致心肌病。 二、药物对心血管损伤类型 1.心力衰竭 2.心律失常(冲动形成异常冲动传导异常) 3.心肌炎与心肌病 4.心包炎 5.心脏瓣膜病 6.高血压 7.低血压 8.血管炎 三、.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的机制有哪些 ①干扰离子通道和离子稳定:干扰Na离子通道、K离子通道、Ca离子通道、影响细胞内Ca 离子稳定 ②改变冠脉流量和心肌能量代谢 ③细胞凋亡与坏死,可诱导心肌凋亡药物:可卡因、罗红霉素、异丙肾上腺 第六章 一、试述药物对呼吸系统的毒性作用 1、呼吸抑制 (1)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2)巴比妥类:抑制呼吸中枢 (3)筒箭毒碱:阻断呼吸及神经肌肉接头的N2受体,引起呼吸麻痹。 2、哮喘 (1)解热镇痛抗炎药:某些哮喘患者服阿司匹林或其他解热镇痛抗炎药后可诱发哮喘,称为“阿司匹林哮喘”。 (2)β-受体阻断药:阻断支气管平滑肌上β2受体,导致支气管收缩,引发哮喘。 (3)拟胆碱药:毛果芸香碱、乙酰胆碱等可兴奋支气管平滑肌上的M受体,导致支气管收缩,引发哮喘。 (4)麻醉性药物:氯胺酮、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可引起支气管痉挛,引发哮喘 (5)其他:青霉素、头孢、磺胺类、喹诺酮类、多粘菌素B、新霉素、四环素等抗菌药,疫苗、抗毒素、血清等生物制品(机制:1型变态反应)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新)

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符号:指的是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东西。社区发展:指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社区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地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转移。定性方法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做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再社会化是指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式要求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家庭: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活动中最基本、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科层制建立在法理型统治基础之上,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权分工和职位等级体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社会变迁是指个人与社会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 文化冲突是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 合作就是指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公共部门是指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努的政府组织。 社会控制(广义)是指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 社会风险:是社会难以承受的损失或影响。具体来说社会风险是指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不安和社会冲突的不确定性因素,这种不确定性因素可能来源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社会结构:所谓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P77 社会: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P76 江村经济:30年代,费孝通在抗战爆发前一年在江苏省吴江县庙港乡开弦弓村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调查,后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留学期间,利用这些资料写出了中国社区研究的名著《江村经济》。这本书生动具体地描述了中国一个村庄的生产和生活,特别是刚刚兴起的乡村工业和世界市场波动对这个乡村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它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社会化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既得利益集团既得利益集团是指对公共资源享有支配权的社会阶层,为了共有的特殊利益而结成的共同体。 社区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包括三个方面:(1)社区是一定的地理区域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共同生活;(2)社区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它的形成基于人们共同生活中的社会互动;(3)社区是集体认同的一个标志。宗教:从本质上说,宗教是人们对超人类、超自然的神的幻想、敬畏与信仰,是现实世界在人的头脑里的歪曲反映。从文化上讲,宗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重要规范。 交换:交换指的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P115 私人部门:是指为私人所拥有,并以利润最大化为组织目标,通过在市场上出售其产品或提供服务以求得利润的各类工商企业组织,也称为私有部门。 定量方法:定量方法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P73 社会问题指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失调或社会结构与环境失调而影响相当数量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角色:角色是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社会互动: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 文化传播:文化传播是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成吸收的过程。 个人空间:个人空间指的是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的物理区域。 组织:所谓组织,即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 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描述性功能:指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什么事情,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它的目的在于探明和详细描述社会事物与观察发生、变化的具体情况

中国医科大学2017年12月考试《药物毒理学》

中国医科大学2017年12月考试《药物毒理学》 1: 单选题(1分) 癌症的基因理论认为基因的发展过程是:() A: 癌基因、原癌基因、细胞癌变 B: 细胞癌变、癌基因、原癌基因 C: 癌基因、原癌基因、细胞癌变 D: 原癌基因、癌基因、细胞癌变 正确答案:D 2: 单选题(1分) 不需要进行致癌作用评价的药物是:() A: 临床上连续应用6个月以上的药品 B: 长期使用具有遗传毒性的物质 C: 恶性肿瘤治疗药物 D: 已知属于对人具有潜在致癌性的同类化学物 正确答案:C 3: 单选题(1分) 出现药源性皮质醇增多症是由于长期大量应用以下哪种药物?() A: 氯丙嗪 B: 胺碘酮 C: 锂剂 D: 糖皮质激素 E: 吗啡 正确答案:D 4: 单选题(1分) 对乙酰氨基酚引起肝坏死的特征是:() A: 特征性地损害3带 B: 特征性地损害2带 C: 特征性地损害1带 D: 特征性地损害肝小叶 E: 特征性地损害肝腺泡 正确答案:A 5: 单选题(1分) 吩噻嗪类药物引起视网膜损伤的机制不包括:() A: 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结合 B: 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C: 引起视网膜出血 D: 引起视网膜剥离 E: 堵塞视网膜中央动脉 正确答案:D

6: 单选题(1分) 关于肾脏毒性作用机制中细胞死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胀亡时,细胞体积减少且细胞器保持完整 B: 细胞凋亡时,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器肿胀、破裂后释放出多种细胞成分 C: 细胞死亡有两种途径 D: 毒物在较低剂量水平时通常通过引发胀亡使细胞死亡 E: 毒物的浓度增加时,细胞凋亡起主要作用 正确答案:C 7: 单选题(1分) 关于药源性肺栓塞,描述错误的是:() A: 临床表现和特征为突然虚脱、胸痛、呼吸困难、发绀和咯血等 B: 肺栓塞的形成一般由上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引起 C: 某些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丝裂霉素等可使蛋白质中的硫缺乏,抗凝血酶Ⅲ减少而形成血栓 D: 口服避孕药可致肺血管血流速度减慢、血液凝固性增高而促进血栓形成 E: 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可通过抑制纤维蛋白溶解,使血小板增多而诱发血栓形成 正确答案:B 8: 单选题(1分) 含汞的药材有:() A: 雄黄 B: 砒霜 C: 朱砂 D: 雌黄 E: 石膏 正确答案:C 9: 单选题(1分) 接触下列哪种化合物,常引起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A: 甲醇 B: 乙醇 C: 苯 D: 甲烷 E: 氯仿 正确答案:C 10: 单选题(1分) 经口或灌胃给药需在给药前应禁食的时间大约是:() A: 4h B: 8h C: 12h D: 16h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依据: 对象: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依据:1、历史时代依据2、现实社会依据 第二章 1、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的概念及内涵扩展 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可以看作人口数量的同义词。人口规模受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 人口结构可分为:人口的自然构成、人口的地域构成和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 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 3、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城镇化:从乡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 逆城镇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 4、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和对社会的影响; 概念: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 影响:(可自述) 5、反映人口健康的重要指标;

1、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综合反映人口健康水平的基本指标,指的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 2、死亡率:粗死亡率和标准化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是反映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6、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过程。 第一个时期是采集狩猎时期,持续约两三百万年。 第二个时期是农业时期,持续大约1万多年。 第三个时期是工业时期,距今不过两三百年的时间。 7、邓肯的POET模型。 1、邓肯POET(人口-组织-环境-技术)模型: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 响。该模型也被称为“生态复合体” 2、在模型中:(1)每个要素是与其他三个要素相互关联的;(2)任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三个要素产生影响。 例如:人口(P)的增加可以创造技术(T)变迁的压力以及扩大城市化(O)的需要,由此导致更多污染(E)的产生。 8、环境保护战略的演变。 1、末端治理、源头和过程控制 2、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不损害后代人满足他们自己需要的能力和条件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 3、生态现代化理论:工业化、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不仅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具有潜在的兼容性,而且也可以是推动环境治理的重要因素和机制。由工业化

社区工作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社区工作概述 第一节、社区的概念与功能 一、社区的概念:以相近文化为纽带的人群在特定区域中互动的社会单元 1、社区的社会学定义应当包括三个特点:地域性、社会互动、共同的联系纽带 2、社区一词源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贡献,《社区与社会》:礼俗社会、法理社会 3、汉语中“社区”一词源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创造 二、社区的功能 1、生产—分配—消费(经济功能,最基本功能) 2、社会化 3、社会控制:行为的控制方式有两种(1)通过社会化过程发展出来的内在控制(2)制度化形成的对社区提倡的和允许的行为进行奖励以及对社区禁止的行为进行惩罚的外部控制 4、社会参与:根本功能,是社区实践的核心和社会工作实践的社会要素,也是参与式民主的根本所在,社区参与中,志愿者组织和中介机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相互支持 第二节、社区工作 一、社区工作的含义: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种介入手法;它既是一项有计划的行动,也是一个过程;社区工作者经常运用集体行动的手法,鼓励居民互助、自主和自决,提升居民的各种能力;社区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满足社区需要,解决社区问题,培养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社区整合,改善社区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公正。 二、社区工作的目标与特征 1、目标:罗斯曼归纳了“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 2、特征:(1)以社区为对象(2)结构导向的分析视角(3)广泛的介入(4)强调居民参与(5)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6)运用社会资源(7)政治性特点 三、社区工作的模式 1、社区照顾 2、社区组织 3、社区发展 4、社区计划 5、社区教育 6、社区行动 第二章西方国家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社区社会工作实践理论 社区工作理论可以分成“基础理论”和“实践理论”两种 一、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阶段(无) 1、调查阶段 2、精神分析学阶段 3、精神分析学与功能主义学派并立的阶段 4、获得的阶段 5、盘点的阶段 6、理论统一的阶段 7、理论归类的阶段 二、社区社会工作的实践理论 (一)社会分析理论(无) 1、功能派理论:将社会看出有机体 2、系统理论:将整个社会看成一个系统 3、社会冲突理论:强调社会冲突对于社会巩固和发展的积极作用代表人物:马克思.韦伯达伦多夫 4、阶级冲突理论:马克思的理论主要包含这样三个基本假设:(1)经济组织决定其他所有社会组织(2)每个经济组织里都包含有阶级冲突的成分(3)无产阶级因为受压迫而产生共同的阶级意识,以反对资产阶级的剥削。要改变被剥削和被压迫的现状,就必须改变整个社会现行的经济制度,取消私有财产制度,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二)意识形态理论 不同的意识形态必然会影响社区社会工作者对社会问题成因的看法,以及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建议、方案和介入方式、策略 1、新保守主义 代表人物:机构有哈耶克.约瑟夫、经济事务研究所,主要观点:(1)强调社会的渐进性(2)坚信自由市场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3)强调个人主义(4)分析核心家庭的作用(5)提倡助人自助 2、多元主义 流行于英美,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尔、林德布鲁、阿尔蒙德和卫拔 (1)承认并应促进社会生不同群体的并存(2)承认不同群体拥有不同的资源(3)调节自由市场,使不同利益的群体能够公平竞争(4)对于自由的追求:在不损害他人权益的情况下,一切行为皆可容忍 在社区社会工作中,社会策划及社会行动模式均有多元主义的影子。通过了解问题、分析问题、搜集资料、有效地

自考本科00034社会学概论2019年4月答案

2019年4月自考本科00034社会学概论答案 1-8ACDCCDBA 14-21CBDCABAC 24-30CABAACA 31bcd 简答题 36标志着社会学在中国社会科学领域里已有独立地位和作用的事实有(1)社会学队伍的形成。(2)学校教育的制度化。(3)学术团体的建立。(4)期刊和论著的出版。 37、6项工作:选题目、收资料、建立假设、制订研究方案、组织培训、协作沟通 38、(1)由冲突引起的调适。 (2)由社会发展或变迁引起的调适。 (3)由文化交流或迁移引起的调适。 39无 40、任何社会都必须有一套社会控制体系,没有一个社会可以离开社会控制而求得生存和发展。(1)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表现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目标不一致上。(2)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表现在稳定各种社会关系上。(3)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还体现在制止社会生活中各种失控现象方面。 论述题 41、从角色失调与角色调适角度看待《爸爸去哪儿》,《爸爸去哪儿》作为一档亲子类节目,在探索父母如何与儿童初期的孩子怎么相处,如何教育,一方面考验孩子在环境之中的适应能力,一方面,也考验这些初为人父的明星教育和沟通能力。角色冲突更多的是自己承担同一角色是存在的矛盾,又称为角色紧张。初为人父母,按照角色要求应当对自己的孩子给予生活照顾和价值观教育,家庭作为个人社会化历程之中,起到的是基础性作用,对个人性格养成未来职业发展都具有很强作用。角色距离指的是社会赋予某种角色的规范和角色扮演者的世纪表现常常有些差距,社会角色的内在调试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当创造情景、教会其基

本知识,进行训练其社会技能。 42、(1)城市群形成过程的人为因素过大,行政干预过高,缺乏市场机制的自然发育期;(2)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依然受限于现存行政体制的束缚,彼此求大求全,缺乏产业分工,利益的矛盾和冲突易发,降低了整体和各自的效率和效益; (3)城市群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比重还不高,对全国城乡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拉动还有限; (4)城市群内部结构还不完善,大中小城市还比较少,缺乏连接中心城市与众多小城镇和广大农村之间的中间环节; (5)城市群空间分布不均衡,特别是人口和经济分布不协调,产业结构重叠严重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在观念和实践上进行探讨和缓解。 43、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二,改革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第三,发展科学技术第四,完善社会保障,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00034社会学概论高频考点

单选题 1.社会学主要研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社会学之父---孔德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代表作之一是:《自杀论》 3.霍尔的个人空间理论中,为朋友和熟人保留的个人空间是:个人距离;比较正式的场合保持的距离是:社会距离; 为一些类似演说家等任务保留的距离是:公众距离。 4.社会资本:通过社会联系与社会关系获取的资源。 5.定性分析资料的三个步骤是:审查、分类和汇总。人口的双重属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6.联合家庭: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 7.种姓制度: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等级制度。 8.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语言 9.“无孩家庭”被称为:丁克家庭人口数量一般是指:人口规模 10.一般认为,所有家庭形式中,最稳定的是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11.主干家庭:由一对夫妇+父母+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12.社区发展的经费要在社区内自筹集资,社区发展的人在和骨干要在社区内物色、培养,社区发展的物资资源要尽量的 利用和开发,这体现了社区发展原则中的:自立原则 13.有关社区发展的具体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步骤和措施,都经过该社区成员的广泛讨论,并根据多数人的意 愿来决定,这体现了社区发展原则中的:民主原则 14.社区发展说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以改善社区的居民生活,鼓励社区居民自己来判断和认定其自身的需要,而不是 简单地由政府或其他专家来判定,这体现了社区发展原则中的:民众需要原则 15.结构式流动: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变革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 16.在社会研究的分析类型中,偏重实证主要原则的是:定量分析 17.社会结构类型中,由一些作为社会实体的基本单元和要素构成的社会结构是:实体性社会要素 18.符号: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之外的标的事物的象征。 19.按照一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利益来划分,可将社会网络分为: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20.根据个人和社会网络连接的机密成功度不同,可将社会网络分为: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21.一个人进出社会网络的难易程度的不同,可将社会网络分为: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22.分层研究:以“生活机会”为分配和获得作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不平等研究传统。 23.在社会流动的过程中,子女相对于父母地位的变动被称为代际流动 24.偏差行为只是一种被社会定义为偏差的行为,这种观点来自:标签理论 25.定性分析: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或特征做出概括的 分析的方法。 26.社会管理: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行,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 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27.基本社会化:“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的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28.社区发展: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9.种族: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的人群。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 30.再社会化也可以被称为:重新社会化;人在成年之后的社会化被称为:继续社会化。 31.垂直流动:社会分层体系中不同层次之间的上下流动。文化反哺又称为:反向社会化 32.在社会化理论中,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找到自己的道德价值观。 33.社区建设:以人们日常居住生活的基层社区为载体,通过社区居民自治、社区与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合作, 建立一个和现代保障体系、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度和社会化服务网络相适应的社区支持系统的过程。 34.等级: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相互区别的群体或社会集团。

2015药物毒理学复习题

2015药物毒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总论 一、填空题 1、从药物研制开发(临床前研究)的角度来看,药物的毒性作用可分为: ①,②,③,④。 2、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来看,可将药物毒性作用列为几种:①,②, ③,④,⑤⑥。 3、大多数毒性作用是在治疗过程中给药后不久出现的,称为①毒性作用;有些毒性作用却可在给药后很久才出现,所以又称为②毒性作用。 4、有些药物的毒性作用在停药或减量可逐渐减轻消失,就称其为①毒性作用;而有的毒性作用一旦出现,就不可逆转,称为②毒性作用。 5、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称为药物的①毒性作用;而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则称为②毒性作用。 6、根据药物给药剂量及途径不同,毒性作用可分为药物对机体的①和 ②损伤两种。 7、终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类型包括:①,②,③, ④和酶反应。 8、药物毒性作用的靶分子通常是大分子,如核酸,尤其是①和②;但小分子如脂质也通常作为药物毒性作用的靶分子。 9、终毒物与靶分子反应的毒物效应包括:①,②和③。 10、药物毒性发展的第3步是毒物与靶分子反应而损伤细胞功能。包括:①和②。 11、毒性发展的第4步是①。修复机制可发生在分子、细胞和组织层面,其中分子层面的修复涉及②,③和脂质,而组织层面的修复则体现为④和增生。 12、修复不全的情况可发生在分子、细胞和组织水平。许多毒性类型涉及不同水平的机制,其中严重的结果有:①,②和③。 二、名词解释 药物毒理学(drug toxicology): 量反应( graded response)

质反应( quantal response) 半数致死量(LD50):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特异质反应 急性毒性试验(acute toxicity): 终毒物(ultimate toxicant) 三、问答题 1.药物毒理学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大学社会学重点归纳

社会学重点归纳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和学科性质 1、西方和中国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西方: 社会学的产生:孔德的实证主义理论,他提出了社会学的概念和学科的基本框架,而且提出了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基本想法。孔德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社会学的发展,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孔德:提出社会学这个名词,指出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主要思想有: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主要包括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人类精神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科学阶段 斯宾塞:提出社会进化的思想,社会进化论。 迪尔凯姆:指出社会学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他提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等概念。最早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家 韦伯:开创了与实证主义社会学相对立的“理解的”社会学传统,成为理解社会学的奠基人。在方法论上韦伯提出“理想类型”的观点以及“价值中立“的主张 帕森斯:建立了机构功能理论,形成了结构功能学派 美国社会学的特点:注重应用研究,实证研究一直是美国社会学的主流 西欧国家社会学与美国社会学的差异:理论思维和批判色彩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代表 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对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发起巨大挑战,成为当代社会学的重要流派 卢曼:系统学派 布迪厄:结构主义建构论 福柯:展示了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和对现代权力观的否定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弥合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 中国: 大同思想:我国古代关于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理想的系统化论述 康有为:讲学,提出群学 严复:翻译斯宾塞著作 社会学课程在高等学校中出现是在20世纪初。燕京大学的社会学师资比较整齐 孙本文:社会学的引进和学科化。《社会学原理》他是中国社会学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学取消 1978年邓小平支出社会学需要尽快补课 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学科特点与基本问题 研究对象: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 社会关系是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具有强烈的依存关系:社会关系以社会行动为内容,社会行动以社会关系为形式;没有社会行动的社会关系和不受社会关系知道的社会行动都是不可理解的。 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的关系的宏观表现。 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社会变迁。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最基本的问题 学科体系: 1、社会学理论:对社会构成要素、社会关系、社会行动、社会结构、社会过程、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问题的理论性分析 2、社会研究方法:从事科学的社会学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 3、应用社会学:将社会学理论和社会研究方法运用于某一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研究 学科特点: 1、整体性观点 2、方法和只是的综合性 3、科学性 4、应用性 5、建设性和批判性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1、社会的性质、类型、特点 社会的性质:社会实在论(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 社会唯实论:社会是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是有各种规范和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孔德和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其代表,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将社会实在论做了具体论述 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和个人行动是实际存在的,个人及其行动相对于社会来说是先在的,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社会的认识是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的,认识社会的目的的最终也是为了认识个人。 强调人的行动的心理方面的理论(美国的吉丁斯)和以强盗个体行动的能动性为主的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带有社会唯名论色彩,而在符号互动论哪里社会唯名论的特征更加明显 社会的性质导致两方认为社会学的主要任务不同:唯实论:研究社会的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研究这种既定的结构如何去指导塑造其成员唯名论:只有了解每一个行动者才能真正了解社会 社会的类型: 宏观社会的类型: 1、孔德: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科学阶段 2、斯宾塞: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 3、马克思: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具体社会的类型: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以地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共同体 3、以业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

00034社会学概论-重点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第一节社会学的创立 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1)社会变革的需要;(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4)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2、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 奥古斯特.孔德、卡尔.马克思、赫伯特.斯宾塞。 2.1 奥古斯特.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孔德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第四卷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一概念,标志着社会学的诞生,被称为“社会学之父”。孔德对社会学的贡献,在于他在科学分类中提出了建立社会学的构想,明确了从整体角度研究社会的秩序和进步,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和四种基本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孔德曾认为,社会现象有着自然的客观规律,但他没有将这一观点坚持到底,特别是在后期更多地从思想原则出发说明社会演变的根源,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 2.2卡尔.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 (1)马克思是社会学的主要奠基人。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部划时代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巨著,它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演变的过程及其社会结构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2)马克思创立了社会学的基础理论。将科学理论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3)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注重实际。他的《法兰西内战》、《资本论》等著作都是依据直接观察和丰富的文献资料与统计资料写成的。 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学学科的重要构成,不仅对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对许多西方的社会学者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布哈林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读物》被可作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第一本教科书。 2.3 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学思想: 斯宾塞的主要社会学代表著作有《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 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主要围绕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两个方面展开,他认为社会学的主要目的是发现社会有机体的形态学和生理学原理。前者是社会结构的原理,后者是社会运动和发展的原理。(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 3、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 埃米尔.涂尔干、马克思.韦伯。 3.1 埃米尔.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代表作有《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 涂尔干的社会学观点如下:(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2)社会团结理论。涂尔干认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发展就是从机械团结走向有机团结的社会;(3)失范理论。涂尔干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社会失范的出现,一是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急剧滋长,二是现代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个人的欲望,三是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其中经济危机是社会动乱的首要根源;(4)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涂尔干提出五种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一是将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二是以具体的社会内容、要素和不同方面为研究对象,三是必须遵循“就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事实”的途径,四是注意正常现象与病理现象的区分,五是比较方法是社会学最根本的方法,既要注意社会事实背景的比较,又要根据社会事实自身的性质进行比较对照;(5)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 3.2 马克思.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