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与连贯
新编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新编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新编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语篇是由一系列句子组成的,这些句子之间需要有一定的衔接和连贯性,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语篇。
新编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是指在写作过
程中,如何使句子之间有机地连接起来,使整个语篇更加流畅、连贯。
首先,要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写作时,需要考虑句子之间的
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并列关系等。
通过使用适当的连
词和过渡词,可以使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明确,从而使整个语篇
更加连贯。
其次,要注意句子之间的重复和变化。
在写作时,可以通过重复某些
关键词或短语,来强调某个观点或思想。
同时,也需要注意在句子之
间进行适当的变化,避免出现重复或单调的表达方式,从而使整个语
篇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还需要注意句子之间的衔接和过渡。
在写作时,需要使用适当
的过渡词和短语,来使句子之间更加自然地连接起来。
例如,可以使
用“然而”、“另一方面”等过渡词,来引导读者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语篇更加连贯。
最后,还需要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过渡。
在写作时,需要使用适当的过渡句,来使段落之间更加自然地连接起来。
例如,可以使用“总之”、“综上所述”等过渡句,来引导读者理解段落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语篇更加连贯。
总之,新编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是写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重复和变化、衔接和过渡,以及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过渡,可以使整个语篇更加流畅、连贯,从而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衔接与连贯的区别及举例

衔接与连贯的区别及举例
衔接和连贯都是语言表达中重要的概念,但它们的含义略有差异。
衔接,指的是句子或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就是为了使句子或段落之间的内容连贯而采取的一系列手段。
例如:
- 为了建立两个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使用连词“因为”、“所以”、“由于”等。
- 为了表达时间上的顺序关系,可以使用连词“先后”、“接着”、“最后”等。
连贯,是指文章或演讲的整体结构上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它体现在文章或演讲中表述的内容完整、合理、连贯,并且没有不相容的部分。
连贯就像一条线,贯穿于文章或演讲的始终,让读者或听众能够理解和记忆。
例如:
- 在撰写短篇故事时,要保证情节逻辑合理,主线清晰,各个部分之间紧密相连,不要出现不连贯的情况。
- 在进行全国性的演讲时,要注意内容的组织结构合理,选用恰当的过渡语言,使得各个部分之间至少有一条清晰明确的逻辑链条,并且表述顺畅,不致离题。
中国对联衔接与连贯的关系

中国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衔接与连贯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上下联的对应关系:对联通常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和下联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这种对应关系可以是
字数、结构和内容的对应。
例如,上联是“春风拂面桃花笑”,下联可以是“秋月照人菊花香”,两联之间字数相等,结构相似,内容相关。
2. 上下联的连贯性:对联的上下联之间需要保持连贯性,即上下联之间的内容需要相互关联、相互呼
应。
这种连贯性可以通过采用相关的词语、运用相似的修辞手法、表达相近的情感等方式来实现。
例如,“风送花香花满园”和“月照柳影柳依依”两联之间,通过“风”、“花”、“月”、“柳”等词语的呼应,形成了连贯的意境。
3. 上下联的衔接性:对联的上下联之间需要保持衔接性,即上下联之间的内容需要相互衔接、相互补
充。
这种衔接性可以通过采用相关的词语、运用相似的修辞手法、表达相近的情感等方式来实现。
例如,“青山绿水春常在”和“鸟语花香月正明”两联之间,通过“山”、“水”、“春”、“花”等词语的呼应,形成了衔接的意境。
总之,中国对联的衔接与连贯关系体现在上下联之间的对应关系、连贯性和衔接性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关系的把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对联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
语篇分析中的衔接与连贯

而 Yes?!(反问,先下沉再上扬)表示强烈的感情色彩,
“语篇”(text)在不同学者的著作中描述不 问中有答。
同。Halliday 和 Hasan 认为语篇既指书面语言又指口
(三)含义
头语言;Leech 用“话语”指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
含 义 指 说 话 者 的“ 言 外 之 意”, 话 语 分 析
二、语篇分析中的衔接与连贯
从例子中可以得出,my uncle 和 he 指同一个人;
衔接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然而语篇中的语
而 my mother's sister 和 she 指一个人。“就近”原则 境是分析话语含义密不可分的重要因素。语境由英国
(principle of local interpretation's)使得听者根据语境 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1923 年提出的,
观点用语篇指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并分析语篇中的 量提供信息,不多不少。(2)质的准则:提供真实的、
衔接与连贯。
有足够证据的信息。(3)关系准则:信息具有相关
一、衔接与连贯
性。(4)方式准则:表达清晰清楚,避免模棱两可,
(一)所指(Reference)
简短有序。
所指就是说话者通过合适的方式所意指的事物,
是有形的。如:
演绎(deduction),由一般原理推出特殊话语下的含义;
A:My uncle's coming home from Canada on Sunday. (3)不明推论(abduction),指形成解释性假设的过程。
B:How long has he been away?
语篇分析中,常常根据已读“推理”或预测,当语篇
(四)推理
语篇翻译中的衔接和连贯

什么是衔接和连贯 衔接和连贯的差异 衔接的分类 照应 替代 省略 连接 英汉对比:显性与隐性
衔接是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语篇是自然语言 语义上的一个统一体,是“任何不完全受句子 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 语言”(胡壮麟)。
在元语照应中,即当发话者指称上文的陈述时,汉 语一般用“这”,而英语一般用“that”来表示。
比较照应是指用形容词、副词及其比较级 形式或用表示异同、相似、差别、优劣等 词语来实现的照应关系。
He didn’t like the car. He asked to see a different one.
本例中的“it”反过来指上文中的“story”, 换言之,“story”是“it”的先行词。
代词作主语或宾语 物主代词 (详见教材P191)
John’s house is beautiful. He had it built last year. His wife must be delighted with it.
英语的某些表示照应关系的词语具有形态的变 化,这也是英语有别于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
名词性替代 动词性替代 小句性替代 条件性替代
名词性替代指的是用可充当名词词组中心 词的替代词取代另一个名词词组。
在英语中,常见的名词替代词有one, ones 和the same, the kind, the sort, such等。其中 one和ones最常见,用于替代上文语境出现 过的单数或复数意义的名词词组。Eg: His novel is a bad one for children.
1398
在汉语语篇中,“这”可以用来指称同一篇章别人 说的话或提到的事,而这一指称功能在英语中一般 由that来承担。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知识点归纳句子的衔接与连贯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知识点归纳句子的衔接与连贯句子的衔接与连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乎到语言的流畅性和逻辑性。
在人教版二年级语文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知识点,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并探讨句子的衔接与连贯。
1. 形容词的连用形容词是描述事物特征、性质和状态的词语,可以通过连用来加强修饰的效果。
如:“大红花”,“高高的山”,“可爱的小猫”。
这种形容词的连用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同时也丰富了语言表达。
2. 递进关系的连接词递进关系是指在句子中表达事物逐渐增加、逐渐加强的关系。
而连接递进关系的连接词主要有“而且”、“还”等。
比如:“奶奶病得很重,而且还没好”,“小明不仅能唱歌,还能跳舞”。
3. 转折关系的连接词转折关系是指在句子中表达事物发生改变或者相反的关系。
连接转折关系的连接词有“但是”、“可是”、“然而”等。
比如:“小明学习很努力,但是成绩不是很好”,“我们本来计划去爬山,可是天气不好”。
4. 时间关系的连词时间关系是描述事件发生的先后或者时间顺序的关系。
连接时间关系的连词有“先”、“然后”、“最后”等。
比如:“我先做作业,然后看电视”,“早上先吃早饭,然后刷牙洗脸”。
5. 原因关系的连接词原因关系是指表达事物发生的原因、缘由的关系。
连接原因关系的连词有“因为”、“所以”等。
比如:“我生病了,所以不能去上学”,“因为下雨,所以不能去户外玩”。
通过以上的归纳可以发现,在人教版二年级语文课程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句子的衔接与连贯的方法。
句子的衔接与连贯不仅仅是通过连接词来实现的,还需要我们在写作中灵活运用各种语言表达方式,使句子之间能够有机地连接起来。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递进关系的连接词来表达事物逐渐增加、逐渐加强的关系;可以使用转折关系的连接词来表达事物发生改变或者相反的关系;可以使用时间关系的连词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先后或者时间顺序;可以使用原因关系的连接词来表达事物发生的原因、缘由。
通过合理运用这些连接方式,我们可以使文章更富有层次感,表达更加准确清晰。
句子的衔接与连贯技巧

句子的衔接与连贯技巧在写作中,句子的衔接和连贯性是非常重要的,它们直接影响到文章的流畅度和可读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句子的衔接与连贯技巧,帮助您提升写作水平。
一、使用过渡词和短语过渡词和短语能够帮助句子之间更好地衔接,使文章读起来更顺畅。
例如,在列举观点时可以使用“首先”、“其次”、“最后”等连接词;在表达因果关系时可以用“因此”、“由于”、“所以”等;在对比不同观点时可以使用“然而”、“相反地”、“与此不同”等。
二、使用代词和指示词在文中合理使用代词和指示词可以使句子之间的关联更加明确。
例如,当你在上文中提到某个概念,下文再次提及时可以使用代词来指代前文的概念,如“它”、“这”、“那”等。
同样,在列举事物时,使用指示词来指代前文提到过的内容,避免重复书写。
三、使用并列句和复合句并列句和复合句是句子衔接的有效手段。
并列句是将两个或多个意义相近的句子并列起来,使用逗号或连接词将其连在一起;复合句则是由一个主句和一个或多个从句组成,通过关联词来连接。
这样可以使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明确。
四、使用过渡段落有时候,在文章不同段落之间的过渡也需要特别注意。
可以使用过渡段落来引出下一个段落的主题,使整个文章的脉络更清晰。
过渡段落可以是一个问题、一个观点或者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与下一段的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
五、避免过多的重复在进行表达时,我们要注意避免使用过多的重复词语。
如果文章中出现频繁的重复词语,会给读者带来审美疲劳,并且降低文章的可读性。
可以通过使用近义词、同义词或者改变句子结构来避免重复,使文章更加丰富多样。
六、注意语序和时态的一致性句子的衔接还需要注意语序和时态的一致性。
在表达一连串观点时,需要保持句子的主语、谓语以及时态一致,避免造成读者困惑。
另外,还要注意句子结构的一致性,避免单复数、主谓关系等方面的错误。
综上所述,句子的衔接与连贯技巧对于写作非常重要。
通过使用过渡词和短语、代词和指示词、并列句和复合句,以及合理运用过渡段落和避免重复,我们可以使句子之间的衔接更加紧密,使整篇文章读起来更加流畅,提升写作的质量和效果。
句子的衔接与连贯

答案:⑤ ② ③ ① ④
3.逻辑顺序型
示例: 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由“形符”和“声符”组合起来的字就是形声字。 ②现在的汉字,大部分都是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③我们 的祖先想到一个好办法,他们把一个字分成两部分。④用 图形构成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无法分辨相似的 事 物。 ⑤另一部分是一个同音(或近音)的字,用来表示 事物的读 音, 这部分称为“声符”。⑥一部分是一个 “象形字”,表示事物的类别,这部分称 为“形符”。 ⑦这样,事物的形状无论多么相似,只要读音上有区别, 都可造出不同的字形去表达了。 A.②③⑤⑥⑦①④ B.④②①⑤⑥③⑦ C.⑦①②④③ ⑥⑤ D.④③⑥⑤①⑦②
常见句子逻辑顺序类型
1.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 部到整体) 2.由现象到本质(或由本质到现象) 3.由因到果(或由 果到因) 4.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 5.由主到次(或由次到主) 6.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
4.前后照应型
在语言运用中要注意行文结构的前后照应,也要注意 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文段的整体语 脉和内部层次的连贯性。具体来说大致有几个方面的照应: (1)句式或表达内容前后照应 例: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 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 ,平凡的努力 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 A、 细小的石子虽不现眼,却能铺千里路。 B、 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现眼的石子。 C、 不现眼的细小的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 D、 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现眼的石子。
2.空间顺序型
示例: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 处, 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出土于河南新郑的莲鹤 方壶是东周时期青铜礼器的代表器 物。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其造型宏伟 气派,装饰典雅 华美,堪称“国之重宝”。 ①壶底还铸有两只卷尾兽,支撑全器的重量 ②壶颈 两侧有附壁回首的龙形怪兽双耳 ③腹部的四角各攀附一 条立体飞龙 ④方壶通体满饰龙、凤花纹,凝重而不失华 丽 ⑤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中间平盖上立有一只展 翅欲 飞的仙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衔接与连贯
作者:孙燕燕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5年第04期
摘要: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领域的基本概念和重要议题,至今语言学界对衔接与连贯的关系问题仍有不同的看法并没有达成共识。
本文主要介绍衔接与连贯这一术语的来源、定义及关系,最后归纳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衔接;连贯;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21-01
1.引言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理论是语篇研究的核心理论,也是语篇分析的重要课题。
近几十年来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语言学界对衔接与连贯的关系问题并没有达成共识。
本文主要就衔接与连贯这一术语的来源、定义和关系进行研究,最后提出自己的见解。
2.衔接与连贯术语的来源
在语篇分析领域,Halliday 和Hasan(1976)对英语语篇中的衔接现象所做的研究对衔接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Halliday(1964: 303)首次将衔接化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大类,后来, Hasan(1968)对语法衔接做了较为详尽的探讨。
一般认为Halliday和Hasan (1967)的《英语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
Halliaday 和Hasan对语篇衔接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沿着自己的研究方向继续探索,进一步发展并完善了衔接理论(朱永生,1985:36)。
连贯作为专有名词则出现的相对晚一些,Halliday & Hasan(1976)没有提到连贯,较早把coherence和cohesion作为术语提出的是Widdowson. 他第一次把连贯概念置入一个理论框架中。
他把衔接看作由句子表达的命题之间的显性关系,把连贯看作言外行为的关系,所以它是一个语用概念。
3.衔接与连贯的定义
衔接或词语连接,是指一段话中各部分在语法或词汇方面有联系或两方面有联系。
这种联系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句子之间,也可能存在于一个句子的几个部分之间。
Halliday和Hasan把衔接定义为"当语篇中的某一语言成分需要依赖另一语言成分来解释时,便产生了衔接关系"(1976:4)。
衔接是语段、篇章的重要特征,是语篇研究的核心。
衔接可分为五大类: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及词汇衔接。
Halliday 和 Hason(2001:6)将其中前四类划分为语法衔接手段,后一类属于词汇衔接手段。
黄国文指出:"连贯指的是语篇中语义的关联,它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它是语篇的无形网络"(1988:11)。
如果说衔接是通过词汇或语法手段,使语篇获得形式上的联系,连贯则是指信息接受者根据语境信息和背景知识,通过逻辑推理来掌握信息发出者的交际意图;是指语篇中的逻辑关系。
对于语篇的连贯,Halliday和Hasan (1976:23)提出两个方面的要求:语篇在于精方面是连贯的,因而在语域上是一致的;语篇自身是连贯的,因而是衔接的。
而胡壮麟更将近年的语用方面的成果,如语境等,应用到对语篇连贯的影响之中。
4.衔接与连贯的关系
衔接与连贯的关系问题目前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连贯的语篇必须是衔接的,即衔接是连贯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Halliday和Hasan始终把衔接作为连贯的必要条件,并指出衔接是建筑连贯的大厦的基石(1985:94)。
在他们看来,有了衔接不一定会产生语篇,但是如果没有衔接则一定不会产生语篇。
其例子是人工制造的话语,充满衔接但不连贯;后句话在一般情况下也是正确的。
所谓一般情况,是指不包括一些简单的话语,这些话语有时没有衔接,却是连贯的。
第二种观点,Widdowson认为,衔接既不是连贯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或者说,有衔接现象的语句不一定会是连贯的,没有衔接的语句也有可能是连贯的。
尤其是从间接言语行为的例子中很容易可以找到一些有衔接现象但不连贯,或者无衔接现象却连贯的例子。
Winddowson认为句子结合起来形成篇章,且用语法衔接来连接篇章中的句子。
而片语结合起来形成话语,且用篇章的连贯来表示片语之间的关系。
例如:A. Can you go to Edinburgh tomorrow?
B. B.E.A(英国欧洲航空公司) pilots are on strike.
第三种观点可以看做是第二种观点的延伸。
他们更注重从语言运用的过程和认知科学的角度来探讨语篇的连贯性问题。
Brown和Yule(1983:199)指出,语篇的连贯性是听话者或读者在话语理解过程中强加给语篇的结果。
这一看法是与Stubbs(1983:96)的观点不谋而合:是听话人的理解创造了语篇。
例如:
The King died. The queen died of grief.
上面这个句子可以使语篇接收者激活如下的心理操作和运算:国王死后,皇后悲伤过度致死,皇后死的原因是国王之死造成的。
由此看来,对语篇连贯性的理解涉及语篇接收者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推理。
5.结论
从衔接和连贯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衔接应该在连贯的基础上产生的。
连贯是第一性的,衔接是第二性的。
在一段自然的对话中,连贯是前提,是听话人理解话语的一种假设;衔接是说话人为了更好地帮助听话人理解而留下的接结。
衔接与连贯的具体、明确的关系尚未确立,尚未有明确的理论框架能够对其进行全面描述。
因此,对衔接和连贯关系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衔接手段是语言表层的、形式上的连接;连贯手段是语言深层的、内容上的连接。
连贯的语篇一定是衔接良好的,而表现衔接良好的语篇却未必是连贯的语篇。
参考文献:
[1] 桂诗春. 心理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5.
[2] 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3] 朱永生. 衔接理论的发展与完善[J]. 外国语1995(3): 36-41.
作者简介:
孙燕燕(1989.2-)女,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13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