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与连贯

合集下载

语篇翻译——衔接与连贯

语篇翻译——衔接与连贯

Chapter 7 语篇翻译——衔接与连贯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

它可以是独白、对话,也可以是众人交谈;可以说文字标志,也可以是诗歌、小说。

它可以是讲话,也可以是文章;短者一两句可成篇,长者可洋洋万言以上。

所以,可以说,无论是一句问候、一次谈话、一场论文答辩、一次记者招待会的问答,还是一张便条、一封书信、一份科研报告、一本文稿,都可以是语篇。

语篇包括“话语”(discourse)和“篇章”(text)。

衔接与连贯(Cohesion vs Coherence)衔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是语篇的无形网络。

衔接与连贯密不可分,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一个重要前提,但并不是说,连贯必须要以衔接为前提。

衔接(Cohesion)7.2.1 定义衔接是将语句聚合在一起的语法及词汇手段的统称,是语篇表层的可见语言现象。

. Paris I’ve always wanted to go there.7.2.2 分类衔接手段大致可分为语法衔接手段(grammatical cohesion)和词汇衔接手段(lexical cohesion)两种。

前者包括指称(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和关联/连接词(conjunction);(后者指复现(reiteration)和同现(collocation))。

(Halliday & Hason)这些语言手段形成一个有形的完整网络,使篇章的各组成部分有机地衔接起来,从而增强整个篇章的内聚力。

7.2.3英汉语衔接方式的差异1.就语句连接方式来说,英语多用连接词来连接,而汉语则通过意义来连接。

2.在语法方面,英语语法是显性的,而汉语语法则属隐性。

3.对英汉互译的启示。

7.2.4指称/照应(reference)指称是指一个语言成分与另一语言成分产生关联。

. Tommy likes ice-cream and he has always an appetite for it..Whenever he saw an ice cream, Tommy would like to taste it.. Proverbs are heirlooms, treasured and 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We assume these pithy phrases sum up timeless wisdom. But are the truisms really true Psychologists have found they’re pretty hit-or-miss. Still, they persist. After all, you know what they say: old habits—and old sayings—die hard.. The patient shook her head and stretched out her hands towards the baby. The doctor put it in her arms. She kissed it on the forehead.“But if a woman is partial to a man, and does not endeavor to conceal it, he must find it out.”“Perhaps he must, if he sees enough of her.”---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7.2.5 省略(ellipsis)省略是用词项空缺的方式达到上下文衔接的目的。

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

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
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可以用于研究语言的内部结构。通过分析语篇中词汇、语法和逻辑关系的使用,可以揭示语 言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语言演变研究
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语言的语篇,可以研究语言的演变过程。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可以提供关于语言发 展变化的线索和证据。
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文化差异识别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可以帮助人们识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差异。这有助于减少 误解和冲突,促进有效的跨文化沟通。
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使用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来指导学生的写作 和阅读理解。例如,通过分析语篇中的词汇、语法和 逻辑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如何构建有意义的句子和段 落。
语言教学评估
教师可以使用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来评估学生的语言水 平。通过分析学生的作文或口语表达,教师可以评估学 生在语篇组织、逻辑连贯和信息传递方面的能力。
理论框架与核心观点
理论框架
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主要包括词汇、语法和语境三个层面。词汇层面主要关注词汇之间的搭配关系;语法层面主 要关注句子之间的结构关系;语境层面则关注语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核心观点
语篇的连贯性是建立在词汇、语法和语境三个层面的相互联系之上的。只有当这些层面相互协调、相互支持时, 语篇才能呈现出连贯性。
深入研究动态语篇的连贯性,揭示其 动态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多模态语篇研究
加强多模态语篇连贯性的研究,探索 不同模态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协同作用 。
应用领域拓展
将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应用于实际领 域,如语言教学、人机交互、信息检 索等,发挥其实际价值。
THANKS
感谢观看
大数据与计算语言

利用大数据和计算语言学技术, 对大规模语料库进行分析,挖掘 语篇连贯性的规律和特征。

衔接与连贯的区别及举例

衔接与连贯的区别及举例

衔接与连贯的区别及举例衔接和连贯是两个文体方面的概念,它们都与文章内容的连贯性相关。

衔接强调的是句子之间的关系,而连贯则侧重于文章整体意义上的一致性。

具体来说,衔接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过渡关系,通过语言上的关联词以及上下文中的重复和响应等方式来连接不同句子之间的意义,使文章通顺易懂。

衔接能够让读者在阅读中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图,同时也更容易明白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例如,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衔接关联词:1. 排比:比如"既要……又要","不仅……而且"等等。

2. 转折:比如"虽然……但是","相反……而"等等。

3. 因果:比如"由于……因此","所以……因为"等等。

4. 举例:比如"例如……","作为……的例子"等等。

5. 同义替换:比如"另外","此外","即"等等。

除了这些关联词之外,衔接还可以通过词语重复、倒装等手法进行,以完成上下文中的过渡。

另一方面,连贯是指文章各部分之间的一致性和内在逻辑,它侧重于整篇文章的整体一致性和意义的连贯性。

而文章的连贯性则是指文章中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形成合理的整体语言结构。

因此,在写作中,首先需要确立文本的主旨和主要论点,然后根据主旨和论点,安排合适的段落结构,并按照逻辑性进行安排,让文章的思路连贯流畅。

举例而言,如果文章描述的是一个事件的过程,那么事件的先后顺序和步骤必须是连贯的。

如果文章的主旨是讨论某个问题,那么文章中涉及到的段落中就应该从一个具体问题出发,逐渐深入,阐述相关的观点和论点。

在实际写作过程中,衔接和连贯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衔接好,才能使文章连贯;而只有保持连贯,才能让文章更加清晰明了。

在写作中,我们应该根据文章的结构和需求来选择恰当的衔接方式和连贯策略,达到最佳的效果,写出连贯流畅的文章。

中国对联衔接与连贯的关系

中国对联衔接与连贯的关系

中国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衔接与连贯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上下联的对应关系:对联通常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和下联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这种对应关系可以是
字数、结构和内容的对应。

例如,上联是“春风拂面桃花笑”,下联可以是“秋月照人菊花香”,两联之间字数相等,结构相似,内容相关。

2. 上下联的连贯性:对联的上下联之间需要保持连贯性,即上下联之间的内容需要相互关联、相互呼
应。

这种连贯性可以通过采用相关的词语、运用相似的修辞手法、表达相近的情感等方式来实现。

例如,“风送花香花满园”和“月照柳影柳依依”两联之间,通过“风”、“花”、“月”、“柳”等词语的呼应,形成了连贯的意境。

3. 上下联的衔接性:对联的上下联之间需要保持衔接性,即上下联之间的内容需要相互衔接、相互补
充。

这种衔接性可以通过采用相关的词语、运用相似的修辞手法、表达相近的情感等方式来实现。

例如,“青山绿水春常在”和“鸟语花香月正明”两联之间,通过“山”、“水”、“春”、“花”等词语的呼应,形成了衔接的意境。

总之,中国对联的衔接与连贯关系体现在上下联之间的对应关系、连贯性和衔接性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关系的把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对联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

语篇翻译中的衔接和连贯

语篇翻译中的衔接和连贯
华北电力大学 Gilbert 2012-10
什么是衔接和连贯 衔接和连贯的差异 衔接的分类 照应 替代 省略 连接 英汉对比:显性与隐性
衔接是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语篇是自然语言 语义上的一个统一体,是“任何不完全受句子 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 语言”(胡壮麟)。
在元语照应中,即当发话者指称上文的陈述时,汉 语一般用“这”,而英语一般用“that”来表示。
比较照应是指用形容词、副词及其比较级 形式或用表示异同、相似、差别、优劣等 词语来实现的照应关系。
He didn’t like the car. He asked to see a different one.
本例中的“it”反过来指上文中的“story”, 换言之,“story”是“it”的先行词。
代词作主语或宾语 物主代词 (详见教材P191)
John’s house is beautiful. He had it built last year. His wife must be delighted with it.
英语的某些表示照应关系的词语具有形态的变 化,这也是英语有别于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
名词性替代 动词性替代 小句性替代 条件性替代
名词性替代指的是用可充当名词词组中心 词的替代词取代另一个名词词组。
在英语中,常见的名词替代词有one, ones 和the same, the kind, the sort, such等。其中 one和ones最常见,用于替代上文语境出现 过的单数或复数意义的名词词组。Eg: His novel is a bad one for children.
1398
在汉语语篇中,“这”可以用来指称同一篇章别人 说的话或提到的事,而这一指称功能在英语中一般 由that来承担。

新编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新编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新编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介绍语篇是由一系列相关的句子组成的,它们通过衔接和连贯的手段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新编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指的是如何通过合适的过渡词、短语和句子来增强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使整篇文章结构紧密、思路清晰,读者能够顺畅地理解文中的观点和内容。

衔接的作用衔接在语篇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它可以使句子、段落或整个文章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善。

合适的衔接可以提供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衔接的手段1.过渡词和短语:例如,“然而”、“另外”、“因此”等,它们可以在文章的不同部分之间建立逻辑关系,引导读者的思维流程。

2.指代词:通过使用代词如“它”、“他”等,可以代替之前已经提到的内容,使句子之间的衔接更加紧密。

3.重复和近义词: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词汇或近义词,可以强调主题,并使之前和之后的内容相互呼应,增强语篇的连贯性。

衔接的注意事项1.衔接的手段应根据所处语境的需要决定,不能随意使用。

2.对于特定的句子或段落之间的关系,应选择最合适的衔接手段,不可滥用。

连贯的重要性连贯是指文章中句子、段落和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使整篇文章的思路流畅、紧凑。

一篇连贯的文章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图,并有助于传达思想和观点。

连贯的手段1.接续词:例如,“首先”、“其次”、“最后”等,它们可以把相关的观点和段落连接在一起,形成逻辑完整的结构。

2.平行结构:通过使用相同的句式、语法结构等,可以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统一,读者更容易跟随思路。

3.指代词和代词:通过使用这些词汇,可以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之前和之后的内容,并将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

连贯的注意事项1.连贯应根据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来决定,不能适得其反。

2.连贯应保持一致,不应出现突兀的转变。

结论新编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们可以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可读性,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合理运用衔接和连贯的手段,可以让文章更加有条理、整洁,给读者留下良好的阅读体验。

句子的衔接与连贯技巧

句子的衔接与连贯技巧

句子的衔接与连贯技巧在写作中,句子的衔接和连贯性是非常重要的,它们直接影响到文章的流畅度和可读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句子的衔接与连贯技巧,帮助您提升写作水平。

一、使用过渡词和短语过渡词和短语能够帮助句子之间更好地衔接,使文章读起来更顺畅。

例如,在列举观点时可以使用“首先”、“其次”、“最后”等连接词;在表达因果关系时可以用“因此”、“由于”、“所以”等;在对比不同观点时可以使用“然而”、“相反地”、“与此不同”等。

二、使用代词和指示词在文中合理使用代词和指示词可以使句子之间的关联更加明确。

例如,当你在上文中提到某个概念,下文再次提及时可以使用代词来指代前文的概念,如“它”、“这”、“那”等。

同样,在列举事物时,使用指示词来指代前文提到过的内容,避免重复书写。

三、使用并列句和复合句并列句和复合句是句子衔接的有效手段。

并列句是将两个或多个意义相近的句子并列起来,使用逗号或连接词将其连在一起;复合句则是由一个主句和一个或多个从句组成,通过关联词来连接。

这样可以使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明确。

四、使用过渡段落有时候,在文章不同段落之间的过渡也需要特别注意。

可以使用过渡段落来引出下一个段落的主题,使整个文章的脉络更清晰。

过渡段落可以是一个问题、一个观点或者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与下一段的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

五、避免过多的重复在进行表达时,我们要注意避免使用过多的重复词语。

如果文章中出现频繁的重复词语,会给读者带来审美疲劳,并且降低文章的可读性。

可以通过使用近义词、同义词或者改变句子结构来避免重复,使文章更加丰富多样。

六、注意语序和时态的一致性句子的衔接还需要注意语序和时态的一致性。

在表达一连串观点时,需要保持句子的主语、谓语以及时态一致,避免造成读者困惑。

另外,还要注意句子结构的一致性,避免单复数、主谓关系等方面的错误。

综上所述,句子的衔接与连贯技巧对于写作非常重要。

通过使用过渡词和短语、代词和指示词、并列句和复合句,以及合理运用过渡段落和避免重复,我们可以使句子之间的衔接更加紧密,使整篇文章读起来更加流畅,提升写作的质量和效果。

句子的衔接与连贯

句子的衔接与连贯

答案:⑤ ② ③ ① ④
3.逻辑顺序型
示例: 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由“形符”和“声符”组合起来的字就是形声字。 ②现在的汉字,大部分都是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③我们 的祖先想到一个好办法,他们把一个字分成两部分。④用 图形构成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无法分辨相似的 事 物。 ⑤另一部分是一个同音(或近音)的字,用来表示 事物的读 音, 这部分称为“声符”。⑥一部分是一个 “象形字”,表示事物的类别,这部分称 为“形符”。 ⑦这样,事物的形状无论多么相似,只要读音上有区别, 都可造出不同的字形去表达了。 A.②③⑤⑥⑦①④ B.④②①⑤⑥③⑦ C.⑦①②④③ ⑥⑤ D.④③⑥⑤①⑦②
常见句子逻辑顺序类型
1.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 部到整体) 2.由现象到本质(或由本质到现象) 3.由因到果(或由 果到因) 4.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 5.由主到次(或由次到主) 6.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
4.前后照应型
在语言运用中要注意行文结构的前后照应,也要注意 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文段的整体语 脉和内部层次的连贯性。具体来说大致有几个方面的照应: (1)句式或表达内容前后照应 例: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 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 ,平凡的努力 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 A、 细小的石子虽不现眼,却能铺千里路。 B、 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现眼的石子。 C、 不现眼的细小的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 D、 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现眼的石子。
2.空间顺序型
示例: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 处, 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出土于河南新郑的莲鹤 方壶是东周时期青铜礼器的代表器 物。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其造型宏伟 气派,装饰典雅 华美,堪称“国之重宝”。 ①壶底还铸有两只卷尾兽,支撑全器的重量 ②壶颈 两侧有附壁回首的龙形怪兽双耳 ③腹部的四角各攀附一 条立体飞龙 ④方壶通体满饰龙、凤花纹,凝重而不失华 丽 ⑤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中间平盖上立有一只展 翅欲 飞的仙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t never should have happened. She went out and left the door open
替代 Substitution:

替代指用一个词项去代替另一个或几个词项,是 词项之间的一种代替关系。英语中常用的替代词 有one(s), do, same , so等。 例:①This biscuits are stale. Get some fresh ones. (名词性替代) ②“ if you have seen them so often, of course you know what they’re like.” “I believe so,” Alice replied thoughtfully. (分句性替代) ③A: Black coffee, please. B: The same for me.
eg: students、pupils、graduates、postgraduates
Coherence 连贯——语篇的无形网络

连贯(coherence):In linguistics is what makes a text semantically meaningful,especially in text linguistics.

词汇衔接手段,可分为复现关系(reiteration)和同现关系 (collocation)

复现关系(reiteration)是指某一词以原词、同义词、近
义词、上、下义词以及概括词等其他形式重复出现在语篇 中,语篇中的句子通过这种复现关系达到相互衔接、联句 成篇的效果,使语篇意义统一完整。
四种复现关系:

1.原词复现
பைடு நூலகம்

2.同义词近义词复现 3. 上下义词复现 —-What can I do with these plates? — Leave the china there, and come with us. 文中的china为plates的上义词,两者构成衔接关系,把两句紧密 连接起来。 4.概括词复现 :概括词是指那些词义宽泛具有总括意义的词汇, 如:people,place,thing, eg:Mabel told me with evident pride that she passed the exam again . The happy event will take place in August again.
“衔接”这一概念是由Halliday1962年首次提出。后来他 与Hasan合著的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把衔接定义为 “存在于篇章内部,使之成为语篇的意义关系”。在他 们看来,有了衔接不一定产生语篇,但是如果没有衔接 则一定不会产生语篇。

Five types of Cohesion——五种衔接
2、适当调整和变换原文中的一些衔接手段 3、省略原文中的一些衔接手段
照应分为外照应(exophora)和内照应(endophora)。 外照应指独立于上下文之外的词项。

内照应指意义依赖于上下文的词项。
Eg: The snail is considered a great delicacy.


As the child grows, he learns to be independent.

文本中各句子之间存在种种衔接、连贯手段.通常段落中 的各个句子之间都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翻译时要准确地 把这些关系表现出来,译文才能清楚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具有衔接性与连贯性的统一,因此 保证翻译文章的衔接性与连贯性是做好翻译的基础。
建议:

1、保留原文中的一些衔接手段


2. 互补关系(complementarity)
eg: single—married,dead—alive 3.局部 —整体关系

eg: school: primary/middle/ junior high/senior high school/college/university
4. 组合搭配

in conclusion/all in all/ to sum up/and等。
例:I told him years ago, but he won’t listen. He was drowned because he fell off the pier.
词汇衔接 Lexical cohesion:


同现关系(collocation):

同现关系指词汇在语篇中共同出现的倾向性(co-occurrence tendency)。 词汇的同现关系包括反义关系、互补关系、局部 —整体关系和搭配关系。 1.反义关系(antonymy) eg: United, we stand;divided, we fall.


---I tried to.
---You haven’t told him yet. ---Not yet.
连接 Conjunction:

连接是句际间意义相互联系的一种衔接手段,常用的有递进、转折、 因果、时间。
first,second…;finally/last; because/since/for ; but/however/yet/nevertheless;
衔接与连贯
------Cohesion and Coherence
By Lydia
Contents:
什么是衔接(Cohesion) 什么是连贯(Coherence) 常用的衔接方式 对英汉互译的影响

Cohesion 衔接——语篇的有形网络

定义:Cohesion is a semantic concept, it refers to relations of meaning that exist within the text.
省略 Ellipsis(Zero substitution)
省略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替代——零替代 省略也可分为三类:名词性省略(nominal ellipsis);动词 性省略(verbal ellipsis);分句性省略 (clausal ellipsis) 例:He prefers Dutch cheese and I prefer Danish. ---Do you understand?
概括来说,连贯是整个语篇一致性的抽象特征。


衔接主要是强调外在段落的结合,而连贯强调内在 意义的一致性.例如: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点评:

整首诗没有动词,但衔接很好,很连贯。
对英汉互译的影响:

照应Reference: 替代Substitution 语法手段
省略Ellipsis
连接Conjunction 逻辑手段 词汇衔接手段 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照应 Reference:

照应是起信号作用的词项。它们不能像大多数词项那样本身可作出 语义理解,而只能通过照应别的词项来说明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