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思路迪博客:慢病毒载体发展
慢病毒载体

逆转录病毒载体、腺病毒载体:
1.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 vectors ,RV)载体
逆转录病毒载体基因转移系统包括两部分:一部 分是用外源基因替换病毒结构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 体;另一部分是包装细胞的基因组DNA中整合了逆转 录病毒结构基因
将水泡性口炎病毒糖蛋白(VSV-G)整合于逆转录病毒包膜中能加速各种宿 主细胞对其进行膜融合和内吞,具有广泛的宿主范围和更高的转染效率,可 高效的转染静止细胞,并能抵抗血清补体灭活的作用。
• 在感染能力方面可有效地感染神经元细胞、肝细胞、心肌 细胞、肿瘤细胞、内皮细胞、干细胞和一些较难转染的细 胞, 如原代细胞、干细胞、不分化的细胞等,使用慢病毒 载体,能大大提高目的基因或目的shRNA的转导效率,而 且大大增加目的基因或目的shRNA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 的几率,能够比较方便快捷地实现目的基因或目的shRNA 的长期、稳定表达。 • 在体外实验及体内实验的研究中,慢病毒 己经成为表达外 源基因或外源shRNA的常用载体形式之一。 • P.s shRNA是short hairpin RNA 的缩写。翻译为“短发夹RNA。
辅助成分
• 辅助成分包括: 慢病毒包装质粒和可产生 病毒颗粒的细胞系。 • 慢病毒包装质粒可提供所有的转录、包装、 重组的假病毒颗粒所需要的所有辅助蛋白。
• 为产生高滴度的病毒颗粒,需要利用表达载体和包装质粒同时共转染 细胞,在细胞中进行病毒的包装,包装好的假病毒颗粒分泌到细胞外 的培养基中,离心取得上清液后,可以直接用于宿主细胞的感染,目 的基因进入到宿主细胞之后,经过反转录,整合到基因组,从而高水 平的表达效应分子。
4.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载体
单纯疱疹病毒是一种双链DNA病毒,作为基因治疗载体, HSV载体非常 适用于需要基因长时间表达的基因治疗,但在介导肿瘤基因治疗等要求基 因短暂高水平表达的基因转移是不合适。
慢病毒原理

慢病毒原理慢病毒,又称慢性病毒,是一类感染机体后具有长期潜伏期的病毒。
与急性病毒不同,慢病毒具有较长的潜伏期和慢性发展过程,因此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了长期的威胁。
慢病毒的原理主要包括传播途径、感染过程和致病机制。
首先,慢病毒的传播途径多样,主要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和空气传播等。
其中,血液传播是慢病毒最为常见的传播途径之一,例如艾滋病病毒(HIV)通过血液传播是造成艾滋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慢病毒还可以通过性接触、母婴垂直传播和呼吸道飞沫传播等途径传播,因此在预防和控制慢病毒感染方面需要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
其次,慢病毒的感染过程相对复杂。
一般来说,慢病毒感染后会经历潜伏期,这段时间内病毒在宿主体内进行潜伏和复制,但并不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
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毒逐渐破坏宿主的免疫系统和器官组织,最终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
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例,感染者在潜伏期内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但长期感染会导致肝脏损伤,甚至引发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最后,慢病毒的致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病毒的侵入、复制和传播,以及宿主免疫系统的应答和病理损伤等。
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利用细胞内的生物合成机制进行复制,不断增加病毒颗粒的数量。
同时,病毒的复制和蛋白质的表达会诱导宿主免疫系统的应答,但慢病毒往往能够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导致病毒长期存在于宿主体内。
此外,慢病毒的复制和病理变化还会引起宿主组织的炎症反应和器官功能损伤,最终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综上所述,慢病毒的原理涉及传播途径、感染过程和致病机制等多个方面,对于预防和控制慢病毒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加强对慢病毒的研究和监测,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对于维护人类和动物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慢病毒载体研究进展

谓的前病毒 D A N 。前病毒 D A连接成环状结构后 N
进 入 细胞 核 , 后 随机 整合 到宿 主细 胞基 因组 中。 然 整 合 进 去 的前 病 毒 D A会 转 录 出病 毒 蛋 白的 m N N R A 和 病毒 基 因组 R A, N 二者 在 宿 主细胞 的细 胞质 中包 装 成 完 整 的 病 毒 颗 粒 ,并 以 出芽 方 式 释 放 到 细 胞 外。 被感 染 后 的细胞 持续 的产 生病 毒 , 不发 生细胞 并 裂解 。 在整 合过 程 中 ,T s L R 起着 重 要 的作用 , 因为 只 有 两端 的 L R 通 过 共 价键 连 接 成环 状 分 子才 可 以 Ts
一
1慢病毒基 因组结构及特点[ l
1 1慢病 毒 的基 因组 .
条 与之 互 补 的 D A链 , N 形成 D A双链 , 就是所 N 这
慢病毒为二倍体 R A病毒 ,即有两个相 同的 N R A分子 , 5 端 附近经 氢键 连接成 7 SR A, N 在 ’ 0 N 它
们 的相 互作 用可 能在 反转 录过 程 中起调 节作 用 。慢 病 毒 R A分子 具 有典 型 的 真核 m N N R A的结 构 :一 个 甲基 化 的 5 端 帽子 结构 和 3 端 的聚 ( 尾 , ’ ’ A) 每个 R A均 可 以和宿 主 的 tN N R A配对 ,从 而为 逆转 录做 准备 。 慢病 毒 的基 因组 中一般 有 3个 基本 基 因 :编 码 病 毒 核衣 壳 蛋 白的结 构基 因 gg a ,编 码 逆转 录 酶 的 基 因 pl 编码 包膜 蛋 白的基 因 ev o和 n ,方 向为 5 ’端
感染分裂细胞及非分裂细胞 、 转移基 因片段容量较大、 目的基 因表达 时间长 、 不易诱发宿主免疫反应等优点, 已成为 当前 基 因治疗和 转基 因动物 中载体 研 究 的热点 。近 年来 对其 基 础 生物学 特 性、载 体 改造及 其应 用等
慢病毒载体构建原理

慢病毒载体构建原理
慢病毒载体是一种常用于基因转染和基因治疗研究的工具,其构建原理主要包括载体选择、基因插入、包装和转染等几个关键步骤。
下面将分别对这些步骤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载体选择是慢病毒构建的第一步。
常用的慢病毒载体包括pLenti、pSico、pRetro等,这些载体通常具有较高的转染效率和稳定性。
在选择载体时,需要考虑载体的大小、复制能力、转染效率以及转染细胞类型等因素,以确保最终构建的慢病毒载体能够满足实验需求。
其次,基因插入是慢病毒构建的关键步骤之一。
一般来说,可以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载体,然后将待插入的基因片段与载体连接,形成重组载体。
在进行基因插入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限制性内切酶,控制酶切的时间和温度,以确保基因能够正确插入到载体中。
接下来是包装步骤。
包装是指将重组载体导入到包装细胞中,通过包装细胞的辅助,使其产生慢病毒颗粒。
常用的包装细胞包括293T细胞、HEK293细胞等。
在包装过程中,需要利用辅助载体,如
pMD2.G和psPAX2等,通过三质体共转染的方式,使包装细胞产生
慢病毒颗粒。
最后是转染步骤。
转染是将包装好的慢病毒颗粒导入到目标细
胞中,实现基因的转染。
在进行转染时,需要根据目标细胞的特性
选择合适的转染方法,如离体转染、体内转染等,以确保慢病毒能
够有效地转染目标细胞,并表达目标基因。
总的来说,慢病毒载体构建的原理涉及到载体选择、基因插入、包装和转染等关键步骤。
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和操作,可以构建出
稳定、高效的慢病毒载体,为基因转染和基因治疗研究提供有力的
工具支持。
什么是慢病毒载体?

什么是慢病毒载体?
慢病毒(Lentivirus)载体是以HIV-1(人类**缺陷I型病毒)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基因**载体。
特点:
1.区别一般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它对分裂细胞和非分裂细胞均具有感染能力,常用于感染难转染的细胞,如原代细胞、神经元细胞、干细胞、不分化细胞、心肌细胞、肝细胞、内皮细胞、肿瘤细胞,且效率近
2.可装载DNA片段容量高达8kb
3.目的基因进入到宿主细胞之后,经过反转录,整合到基因组,形成稳定遗传物质,使得目的基因在细胞中可稳定长期表达。
4.病毒载体颗粒通过包装元件和含病毒基因组质粒共转染包装细胞系。
利用逆转录机制构建自我失活(SIV)的HIV-1来源的载体,一旦转移到靶细胞后,它就丧失了病毒长末端重复的转录能力,减少了产生重组病毒的机会,并避免了与启动子干扰的问题。
综上特点决定了其应用、意义:
1.用慢病毒载体携带目的基因比用质粒瞬时转染更适于稳转株构建。
2.载体带有可进行高效率的包装、转染并稳定整合进靶细胞的基因组中的序列元件,其产生滴度更高,为活体动物模型实验提供高性价比的包含目的基因的病毒液。
3.其高转导效率及整合到基因组的特点为RNAi,cDNA 克隆以及报告基因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利的途径。
慢病毒载体的构建

慢
慢病毒载体是一种常用的基因转移工具,其安全性评估主要 包括对病毒的毒力、致病性和传播性的评估。在构建慢病毒 载体时,应确保所选用的慢病毒毒株无致病性,且不具有传 播性。
慢病毒载体的生物安全性
在构建慢病毒载体时,应确保载体无外源污染,如细菌、真 菌、支原体等污染。同时,应进行逆转录酶活性检测,以确 保载体无逆转录酶活性,从而避免潜在的基因重组和插入突 变风险。
慢病毒载体的构建流程
01
02
03
04
目的基因的克隆
将目的基因克隆到慢病毒载体 中,常用的克隆方法包括限制
性酶切、连接和转化等。
慢病毒载体的包装
将目的基因与包装信号共同转 染包装细胞,包装细胞能够产 生具有感染力的慢病毒颗粒。
慢病毒的纯化
通过离心、过滤等方法将慢病 毒颗粒从包装细胞中分离出来
,并进行纯化。
生物学功能分析
对目的基因进行生物学功能分析, 如报告基因实验、细胞活性实验、 动物模型实验等,以评估慢病毒 载体对目的基因功能的改善效果。
安全性评估
对慢病毒载体进行安全性评估, 包括对宿主细胞的毒性、免疫反 应、致瘤性等方面进行检测,以 确保慢病毒载体的应用安全可靠。
05
慢病毒载体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
慢病毒的滴度测定
测定纯化后慢病毒的滴度,即 每毫升或每毫克病毒颗粒的数
量。
02
慢病毒载体的设计
包装元件的选择
01
02
03
包装元件
选择合适的包装元件是构 建慢病毒载体的关键步骤, 包括病毒的复制酶、转录 酶和整合酶等。
安全性
确保所选的包装元件无致 病性,不会对宿主细胞造 成不良影响。
兼容性
确保所选的包装元件与载 体的其他元件兼容,能够 实现有效转导和表达。
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应用于转基因动物的研究进展

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应用于转基因动物的研究进展孙克宁;朱化彬;林峰;王栋;郝海生;杜卫华;赵学明【摘要】为提高慢病毒载体构建水平,提高转基因整体效率,作者综述了慢病毒载体结构及围绕改善生物安全性、提高目标基因装载量、扩大宿主范围而进行的慢病毒载体改造研究发展历程,指出新型慢病毒载体去除了病毒所有辅助基因,引入了外源调控序列,替换了包膜蛋白,大大提高了慢病毒载体的安全性、基因转移效率和表达效率,使宿主细胞类型更广范,而下游表达载体转染方法的研究又为转基因方法的集成与优化奠定了基础.慢病毒载体制备与多种转基因技术的优化集成,将有助于发展简便、高效、经济的转基因新技术,提高转基因技术的整体水平.【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年(卷),期】2010(037)008【总页数】5页(P116-120)【关键词】转基因;慢病毒载体;载体构建策略【作者】孙克宁;朱化彬;林峰;王栋;郝海生;杜卫华;赵学明【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100193;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郑州,450002;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100193;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郑州,450002;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100193;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100193;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100193;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1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3.3转基因技术使人类根据主观意愿定向改变生物体的性状表型成为可能,而载体种类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后续转基因的效率,所以表达载体构建成为转基因研究的关键环节之一。
相比较而言,质粒载体、噬菌体DNA载体和人工染色体载体需要借助于昂贵的显微操作仪,并因极低的整合率影响了转基因的效率。
转座子载体虽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并大量应用于低等动物转基因,但由于受构建哺乳动物高效转座子技术瓶颈的限制,近期内很难在高等动物中取得进展。
慢病毒(Lentivirus)载体构步骤和方法

一、简介慢病毒(Lentivirus)载体是以HIV-1(人类免疫缺陷I型病毒)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基因治疗载体。
区别一般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它对分裂细胞和非分裂细胞均具有感染能力。
慢病毒载体的研究发展得很快,研究的也非常深入。
该载体可以将外源基因有效地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从而达到持久性表达.二、实验流程(大致的简单过程)慢病毒表达载体包含了包装、转染、稳定整合所需要的遗传信息。
慢病毒包装质粒可提供所有的转录并包装RNA 到重组的假病毒载体所需要的所有辅助蛋白。
为产生高滴度的病毒颗粒,需要利用表达载体(自己构建)和包装质粒(购入)同时共转染细胞,在293T 细胞(购入)中进行病毒的包装,包装好的假病毒颗粒分泌到细胞外的培养基中,离心取得上清液后,可以直接用于宿主细胞的感染,目的基因进入到宿主细胞之后,经过反转录,整合到基因组,从而高水平的表达效应分子.大致的实验流程:1. 根据目的基因相关信息(序列,序列号等),构建含有外源基因或siRNA的重组载体;(即质粒构建,已构建好,质粒可以永久保存)2. 对于测序正确的重组质粒,提取和纯化高质量的不含内毒素的重组质粒;3. 使用高效重组载体和病毒包装质粒(购入)共转染293T 细胞[1],进行病毒包装和生产,收集病毒液;4. 浓缩、纯化病毒液;5. 用高质量的病毒液感染细胞(293T细胞);6。
通过定量PCR精确测定病毒滴度(高精确滴定方法)和Western 分析实验结果;7。
用高质量的病毒液感染宿主细胞;检测基因功能或者siRNA的沉默效率以及使用药物进行稳定转染细胞株的筛选,通常状况下,筛选的细胞克隆株具有长期的表达稳定性.病毒液足够用于一般的动物活体实验。
三、重组质粒构建流程1.基因的获得:shRNA寡核苷酸序列的设计和合成(将正确序列克隆入载体中,退火形成双链,PCR扩增)2。
回收A.酶切产物的胶回收:一般做50-100ul 体系,然后跑电泳回收,回收量一般为30ul. B.PCR扩增产物的胶回收原理:首先利用低熔点琼脂糖凝胶电泳DNA片段,分离目的条带DNA,然后紫外光下切割含目的DNA条带的胶块,利用胶回收试剂盒回收纯化DNA片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思路迪博客:慢病毒载体发展和“简单型”逆转录病毒载体的设计类似,对慢病毒载体的改造也是基于将其病毒基因组分成三个载体分别表达包膜蛋白,病毒包装蛋白和外源表达载体。
当使用慢病毒载体用于临床基因治疗时,有些系统甚至使用4或者5质粒系统以降低产生复制性病毒(RCR, replicative-competent retrovirus)的可能性从而增加体内使用的安全性。
与“简单型”逆转录病毒不同的是,慢病毒由于存在辅助蛋白和调控蛋白,其载体改造涉及更多的对这些反式作用因子的去除以及相应的顺式作用元件的改造。
第一代慢病毒载体使用三质粒系统,将包膜蛋白单独置于一个质粒中表达,包装载体含有除包膜蛋白编码基因的全病毒基因组,使用CMV启动基因表达,并用人胰岛素基因的polyA替代3’LTR作为加尾信号,同时将外源插入片段以及所有相关顺式作用元件(包装信号y,LTRs,RRE和引发结合位点(PBS, primer binding site))置于外源表达载体中。
第二代慢病毒载体去除了辅助蛋白编码基因Vif,Vpr,Vpu和Nef,以减少产生RCR的风险。
第三代慢病毒载体则去除了对Tat和Rev蛋白因子的依赖作用。
通过将5’LTR中的U3区替换成CMV,可以消除对Tat的依赖;通过对gag-pol编码基因的密码子进行优化,可以解除对Rev的依赖。
许多顺式作用元件(DNA序列)对病毒的包装效率影响也很大,比如cPPT和来源于Igk的MAR (matrix attachment region),以及WPRE(土拨鼠乙肝病毒转录后调控元件),其可以有效帮助mRNA的polyA加尾效率。
同时通过失活3’LTR区的U3区,可以减少病毒载体整合后对宿主整合位点附近基因的表达干扰,而且还可以有助于引入诱导表达或者组织特异性表达系统。
包膜蛋白表达载体:慢病毒载体改造中一个重大突破是将慢病毒自身的包膜蛋白替换成其它病毒的包膜蛋白,尤其是VSV-G。
VSV-G包膜蛋白赋予慢病毒载体三个非常重要的特性:1),稳定慢病毒载体颗粒,使得其可以承受超离心的剪切力,因此可以进行浓缩,从而可以获得超高滴度(1011IU/ml)以用于体内实验(动物实验和基因治疗);2),其受体为细胞膜上的磷脂酰丝氨酸分子,因此极大拓展慢病毒载体的侵染谱系;3),介导慢病毒载体进入胞吞途径,从而使得整个侵染整合过程减少了对慢病毒自身辅助蛋白的依赖。
当然,VSV-G蛋白也有一些缺点:1),用于动物体内实验时,有报道出现针对VSV-G蛋白的补体和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从而阻碍慢病毒载体的功能发挥;2),体内少数组织,比如气管上皮细胞的顶端面缺乏VSV-G受体,因此携有VSV-G的慢病毒载体在体内对其侵染性极低。
通过使用埃博拉病毒的包膜蛋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使得囊性纤维化疾病的基因治疗(其主要靶底是气管组织)成为可能。
因此,显然为了进一步拓展慢病毒载体的侵染范围,需要开发和优化更多的包膜蛋白。
包装因子表达载体:去除辅助蛋白因子包装因子表达载体表达除包膜蛋白外的所有包装和侵染必须的反式作用因子。
为避免将此类序列包装入假病毒颗粒(慢病毒载体),因此包装因子表达载体上缺乏顺式包装信号y和LTR序列,然而仍然保留Rev响应元件(RRE,Rev response element)序列和剪切供体位点。
使用其它启动子,比如CMV或者RSV启动子,以及胰岛素基因的polyA加尾信号序列替代LTR的对应序列,可以使得转录产物更加稳定,表达效率更高。
和“简单型”逆转录病毒载体不同的是,除Gag,Pol和Env之外,慢病毒还表达有其它6个蛋白因子,包括Vpu、Vpr、Vif、Nef辅助蛋白和Tat、Rev调节蛋白。
这些蛋白是HIV-1在体内实现高速复制所必须的因子,同时还决定了HIV的病原性。
某些感染HIV的病人其存活期非常长,是因为其感染的HIV属于缺乏这一类辅助蛋白的病毒株。
而且,HIV的体外复制可以不需要Vpu、Vpr、Vif、Nef辅助蛋白的参与。
因此,研究人员通过去除这些辅助蛋白,可以达到即提高安全性又不影响病毒体外辅助的目的。
第一代慢病毒载体仍然含有这些辅助蛋白编码基因。
第二代慢病毒载体去除了所有4个辅助蛋白编码基因,但仍然保留有Tat和Rev基因。
第三代慢病毒载体去除了Tag基因,并将Gag-Pol和Rev分在两个质粒载体中表达。
这些改造,极大降低了重组产生复制性病毒(RCR,Replication-competent retroviruse)的概率。
而且即使产生了复制性病毒,也不含有病原性的辅助蛋白因子,因此其致病性概率极大降低。
同时,这些改造并不影响慢病毒载体的包装滴度,也没有干扰其侵染特性。
极少数情况下,在使用非慢病毒自身包膜蛋白的情况下,去除辅助蛋白会降低其侵染效率,比如在缺乏辅助蛋白的情况下使用非VSV-G包膜蛋白会使得其侵染非活化人淋巴细胞的能力大大降低,通过使用VSV-G包膜蛋白可以解决这类问题。
改造Gag-Pol密码子偏好性HIV基因组中含有大量的AU序列,使得其密码子使用有高度偏向性,且转录产物极不稳定,从而降低Gag-Pol 的翻译效率,并使得其表达高度依赖Rev蛋白。
同时对其gag-pol编码基因的密码子进行人源化改造,可以使得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效率大大增加,而且使得其表达可以不依赖于Rev蛋白,因此可以去除RRE序列。
因为人源化后的gag-pol基因序列以及不含有RRE序列,这进一步极大地降低了慢病毒载体重组产生RCR的可能性。
同时还使得在慢病毒载体中表达抑制HIV自身基因(gag-pol)的shRNA成为可能,从而开启了将某一类病毒载体用于针对同一病毒的基因治疗的新途径。
分步表达Gag和Pol蛋白因子通过分别表达Gag和Vpr-Pol,可以几乎完全阻止重组产生RCR。
Vpr结合于Gag-Protease的前体p6并介导Vpr-Pol融合蛋白高效包装入慢病毒载体颗粒。
因此理论上,通过将慢病毒基因组进行改造,将其包装,侵染必须蛋白分别置于5个质粒载体上表达:外源插入片段表达载体,包膜蛋白(Envelope),Gag-Protease,Vpr-Pol和Rev。
同时,在对Gag-Protease和Vpr-Pol的密码子偏好性进行改造后,还可以去除Rev蛋白,使得这一类慢病毒载体在兼具最大的安全性的同时还能保持很高的滴度和广泛的侵染率。
外源表达载体:最早使用的外源表达载体含有慢病毒载体所有的顺式作用元件(包装信号、反转录和整合元件),外源插入片段以及相关调控元件(启动子和插入片段)。
具体来说,载体N端含有复制引发结合位点,剪切供体位点,包装信号,RRE序列和剪切受体位点;异源启动子和插入片段在中间;C端含有PolyA加尾信号和3’端LTR。
为了增加安全性,降低重组产生RCR的可能性以及增加表达效率和丰富调控表达方式,研究人员对外源表达载体进行了一系列改造:1),构建SIN载体:由于逆转录病毒的3’端LTR的U3区在反转录和病毒DNA复制时时会被当作模板最终生成5’端LTR所对应的U3区,因此如果要去除病毒自身的转录起始元件使得外源片段发生不依赖于Tat蛋白的转录,必须将5’端LTR的U3区替换成异源启动子,同时去除3’端LTR的U3区的133-400 bp含TATA盒子和Sp1,NF-kB等转录结合位点以及其它增强子的对应序列。
改造后的不含这段序列的U3区会被复制转移形成转录产物中的5’端LTR的新U3区,所以转录产物中不再含有病毒自身转录起始元件,因此也就不再依赖于Tat 蛋白因子转录,使得可以在其它质粒载体中去除Tat编码基因。
同时,在整合入宿主细胞基因组后,还可以减少对整合位点附近基因的转录干扰,比如避免激活下游基因(在早期逆转录病毒载体中常见,并且是运用逆转录病毒载体进行基因治疗时诱发肿瘤发生的主要因素)。
2),土拨鼠肝炎病毒转录后调控序列(WPRE, woodchuck hepatitis virus post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y element)和cPPT(central polypurine tract)序列可以极大增加外源片段表达效率,其机制仍不明了。
3),将HIV-1基因组中的cPPT和cTS(central termination sequence)序列置于病毒载体异源启动子的5端可以极大增加对许多细胞的侵染效率,比如神经元细胞、造血干细胞、肝细胞和原代T细胞。
这些序列最初认为其对HIV-1的基因组复制非常重要,但重组慢病毒载体的DNA复制并不依赖于这些序列,现在认为这些序列可以帮助前整合复合物入核,增加侵染效率。
4),引入诱导表达调控元件,比如四环素诱导系统(Tetracycline-inducible on /off system, TetOn/Off)。
其两个主要成分:a),四环素调控转录激活因子(tTA),是四环素抑制因子和HSV的蛋白因子VP16的转录激活区的一个融合蛋白;b),诱导启动子,含启动子和7个拷贝的Tet操纵子部分。
缺少四环素时,tTA结合并激活诱导启动子。
tTA结合四环素或者其类似物强力霉素(Doxycline)后,发生构象变化,使得其不再能结合到Tet操纵子上因此不再能启动基因表达。
在第一代诱导表达慢病毒载体中,tTA 和诱导启动子位于同一个质粒载体中,CMV启动子控制tTA 的表达,3’端的诱导启动子调控外源片段的表达。
第一代诱导调控慢病毒载体有几个问题:a),其包装滴度比传统慢病毒载体低5-10倍,但通过浓缩仍然可以达到109IU/ml;b),去除Tet或者Dox之后,虽然其表达强度最高可以增加500倍之多,但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本底表达(存在Tet或Dox 时,仍然可以检测到一定的外源片段的表达)。
通过将tTA的表达和诱导启动子的表达部分分在两个质粒载体上表达,可以降低本底表达水平,而且在诱导之后其表达效率会更高。
第二代诱导调控慢病毒载体将诱导调控启动子置于U3区,虽然大大降低了本底表达,但其诱导表达变化幅度也随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