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鼠类钩端螺旋体感染状况的调查

合集下载

鼠害情况汇报

鼠害情况汇报

鼠害情况汇报近期,我单位对鼠害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汇报,现将调查结果向相关部门进行汇报。

一、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范围主要包括我单位的办公楼、仓库、生产车间等场所,以及周边环境。

二、调查方法。

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调查,包括现场勘查、问卷调查、鼠类捕捉等。

三、调查结果。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单位存在一定程度的鼠害问题。

具体表现在:1. 鼠类活动频繁,经常在办公楼、仓库、生产车间等场所出现;2. 部分员工反映在办公桌、文件柜等地方发现了鼠类的痕迹;3. 仓库内部部分货物受到了鼠类啃食,造成了一定的损失;4. 周边环境存在垃圾堆积,成为了鼠类的栖息地。

四、分析原因。

鼠害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导致的:1. 周边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垃圾堆积成为了鼠类的栖息地;2. 人员管理不严,部分员工食品摆放不当,吸引了鼠类的出没;3. 仓库货物管理不善,未能及时清理和整理,为鼠类提供了食物来源。

五、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拟定了以下解决措施:1.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理周边垃圾,减少鼠类栖息地;2. 提高员工卫生意识,加强食品摆放管理,避免吸引鼠类;3. 加强仓库货物管理,定期清理和整理,减少鼠类的食物来源。

六、落实情况。

为了有效解决鼠害问题,我们已经采取了以下措施:1. 派遣专人负责环境卫生管理,加强垃圾清理工作;2. 组织员工进行卫生知识培训,提高员工卫生意识;3. 对仓库货物进行了清理和整理,加强了货物管理工作。

七、后续工作。

我们将继续加强对鼠害问题的监测和管理工作,定期进行环境卫生检查,加强员工管理和培训,确保鼠害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以上就是我单位鼠害情况的汇报内容,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并给予支持和协助,共同解决鼠害问题,保障员工和财产的安全。

鼠害调查报告

鼠害调查报告

鼠害调查报告鼠害调查报告概述鼠害是农田和城市中常见的问题之一,给农作物生长和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鼠害的调查研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鼠害的现状鼠害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在农田中,也在城市中有所出现。

通过对多个地区的调查发现,鼠害主要集中在粮食仓库、农田和城市废弃物堆积处。

鼠害的数量和活动范围与环境条件、人类活动和鼠类繁殖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鼠害的原因分析1. 环境因素:鼠类喜欢潮湿、温暖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提供了它们繁殖和生存所需的条件。

农田和城市中的废弃物堆积、下水道等地方成为鼠类栖息的理想场所。

2. 饮食来源:鼠类主要以农作物、粮食和垃圾为食。

农田和仓库中的粮食堆积,以及城市中的垃圾堆积,为鼠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3. 人类活动:人类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也是鼠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例如,农民在收获后未及时清理农田,城市居民未分类垃圾或乱倒垃圾等行为都会增加鼠类的滋生和繁殖。

三、鼠害对农作物和人类的影响1. 农作物损失:鼠害会对农作物进行破坏,导致农民的收益减少。

尤其是在收获前后,鼠类会大量出没并啃食农作物,给农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2. 传播疾病:鼠类是许多传染病的潜在传播者,它们的粪便和尿液可能含有病原体。

当鼠类进入人类居住区域时,会增加疾病传播的风险,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四、鼠害的解决方案1. 环境管理:及时清理农田和城市中的废弃物堆积,保持环境干燥和清洁,减少鼠类栖息的条件。

2. 食物管理:加强粮食仓库和垃圾处理的管理,避免食物堆积和浪费,减少鼠类的食物来源。

3. 预防措施:在农田和居住区域设置鼠类防治设施,如捕鼠器、毒饵等,及时发现并控制鼠类的数量。

4. 教育宣传:加强对农民和居民的鼠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提高他们的环境卫生意识和防治能力。

五、结论鼠害是一个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它对农作物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通过加强环境管理、食物管理、预防措施和教育宣传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鼠害的发生和传播。

钩端螺旋体调查方案

钩端螺旋体调查方案

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调查方案一、背景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全球分布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市辖内有稻田种植,气候条件适合钩体生长、繁殖,动物宿主的种类繁多。

近年来我市常有钩体病疫情且有死亡报告,加之我市夏秋季洪涝灾害较频发,存在着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或大流行的潜在危险。

钩体病按流行形式一般分为稻田型、洪水型和雨水型,我市主要以稻田型和雨水型为主。

钩体病主要以农村青壮年发病为主,集中在农忙季节,对疫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二、调查目的(一)明确当地的钩体病波及范围;(二)确定涉及人群及高危人群,并予以有效保护;(三)为我市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总结经验。

三、钩体病的定义(一)诊断原则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二)诊断标准1.流行病学史在钩体病流行季节,发病前一个月内有疫区旅居史,并接触过可疑疫水或动物及其排泄物。

2.早期主要症状和体征2.1 发热:起病急,短期内体温可达39℃左右,常为弛张热,可伴有畏寒等症状。

2.2 肌痛:全身肌痛,特别是腓肠肌痛。

2.3 乏力:全身乏力,特别是腿软明显。

2.4 眼结膜充血:轻者主要在眼球结膜、外眦及上下穹窿部,重者除角膜周围外的全球结膜血管扩张呈网状,无分泌物,不痛,不畏光。

2.5 腓肠肌压痛:双侧腓肠肌压痛,重者拒按。

2.6 淋巴结肿大:主要为表浅淋巴结及股淋巴结,一般为1~2cm,质偏软,有压痛,无化脓。

3.实验室诊断3.1 从血液或脑脊液或尿液分离到钩端螺旋体。

3.2 从血液或尿液或脑脊液检测到钩端螺旋体核酸。

3.3 病人恢复期血清比早期血清抗钩端螺旋体抗体效价4 倍或4 倍以上升高。

4.病例分类4.1 疑似病例具备1加2.1和2.2、2.3中任何一条。

4.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2.4或2.5或2.6中任何一条。

4.3 实验室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或3.2或3.3中的任何一条。

四、调查内容(一)基本情况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的姓名(若年龄<14岁,则监护人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联系电话和家庭住址等;(二)发病经过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的发病日期、就诊日期、发病地点、临床分型和治疗情况等。

钩端螺旋体病疾病研究报告

钩端螺旋体病疾病研究报告

钩端螺旋体病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钩体病,七日热,外耳病所属部位:全身就诊科室:传染科病症体征:发热,乏力,腓肠肌压痛,咯血,头痛,结膜充血疾病介绍:钩端螺旋体病是怎么回事?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和猪是两大主要传染源,钩端螺旋体病几遍及世界各大洲,尤以热带和亚热带为著我国已有28个省,市,自治区发现本病,并以盛产水稻的中南,西南,华东等地区流行较重,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早期有高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等钩体毒血症状;中期可伴有肺出血,肺弥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贫血,黄疸,全身出血倾向,肾炎,脑膜炎,呼吸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靶器官损害表现;晚期多数病例恢复,少数病例可出现后发热,眼葡萄膜炎以及脑动脉闭塞性炎症等多与感染后的变态反应有关的后发症,肺弥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与肝,肾衰竭为常见致死原因症状体征:钩端螺旋体病有什么症状?地区、夏秋季节、易感人群中在1~3周内有接触疫水史,或者接触病畜史。

临床表现:各型早期有明显或比较明显的寒战、发热、酸痛、全身软、眼红、腿痛、淋巴结肿大等中毒症状,同时发生血痰或咯血,钩体病的诊断就比较明确。

其他各型、各后发症的诊断,也应在比较典型的钩体血症症状、体征的基础上,结合各型的特异症状群,作出相应的临床诊断。

化验检查:钩端螺旋体病要做什么检查?以下就是钩端螺旋体病的检查:1、常规检查无黄疸病例的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升高;黄疸病例的白细胞计数大多增高,半数在10109~20109/L,最高达70109/L,少数病例可出现类白血病反应。

中性粒细胞增高,多数在81%~95%之间;出血患者可有贫血、血小板减少,最低达15109/L。

尿常规检查中70%的病人有轻度蛋白尿、白细胞、红细胞或管型出现。

黄疸病例有胆红素增高,2/3的病例低于342MOL/L以下,最高达1111MOL/L。

鼠害专项调查报告

鼠害专项调查报告

鼠害专项调查报告鼠害专项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鼠害是指由老鼠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危害农作物、传播疾病以及破坏储存设施等。

在农村和城市的许多地区,鼠害问题一直存在,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为了更好地了解鼠害的现状以及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我们进行了一次鼠害专项调查。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在农村和城市的不同地区选择了一定数量的样本点,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居民和农民,了解他们对鼠害问题的认识、影响以及控制方法的了解程度。

实地观察则主要针对农田、仓库和居民区等地,通过观察鼠害的迹象和痕迹,了解其分布和活动情况。

三、调查结果1. 鼠害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鼠害在农村和城市的许多地区普遍存在。

在农田中,老鼠经常侵袭农作物,导致产量下降。

在仓库中,老鼠破坏粮食和储存设施,给粮食储存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在居民区,老鼠不仅会破坏家具和电线,还会传播疾病,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威胁。

2. 影响因素分析调查显示,鼠害的发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和人类活动等。

气候变暖和降水增加可能会导致老鼠的繁殖增加。

其次是人类活动,例如不合理的垃圾处理和粮食储存方式,容易吸引老鼠的滋生。

此外,人们对鼠害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也是导致鼠害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

3. 控制措施建议为了有效控制鼠害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鼠害问题的认识。

通过举办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让公众了解鼠害的危害性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2)改善环境卫生,减少鼠害滋生的条件。

加强垃圾分类处理,及时清理垃圾堆积点,减少老鼠的食物来源。

改进粮食储存设施,增加密封性,防止老鼠侵袭。

(3)加强监测和早期预警。

建立鼠害监测系统,及时了解鼠害的分布和活动情况,为采取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4)采取综合控制措施,包括物理控制、化学控制和生物控制等。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

预 防
防鼠、灭鼠; 保护水源、防止污染; 预防接种:多价死菌菌苗注射;下田劳 动时皮肤搽防护剂,如樟子油,1%石炭 酸凡士林等。

谢 谢

实验室检查

早期实验室诊断 ①ELISA: ②耐热抗原玻片凝集试验:凝集效价≥1: 400. ③分子杂交技术: ④聚合酶链反应(PCR): ⑤其它:改良免疫酶直接染色检出钩体特异 性高,方法简便,有助早期诊断,且快速、简 便。


断Hale Waihona Puke 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季节,疫水接触史。 临床表现: 突起发热,全身酸痛, 淋巴结肿大, 腓肠肌压痛 并发:肺出血,黄疸血,肾脏损害,脑 膜脑炎,或出现“赫氏反应”。 辅助诊断:肝、肾功、三大常规、PT、 凝溶试验

中期(器官损害期):病后3 ~ 10日, 一、流感伤寒型:无明显器官损害,此型多见。 二、肺出血型:肺出血轻型:痰中带血或咳血。 肺弥漫性出血型:分三期 1、先兆期:患者气促、 心慌、烦躁,肺部有啰音。2、出血期:极度 烦躁,气促发绀。3、垂危期:神志恍惚,呼 吸不规则,大量咯血。

三、黄疸出血型:1、肝损害:食欲减退, 黄疸,肝功异常。2、出血:鼻出血,皮 肤瘀点,阴道流血、尿血。3、肾脏损害: 蛋白尿。 四、肾功能衰竭型:各型都可引起。 五、脑膜脑炎型:头痛,烦躁,昏迷,病 理反射阳性。
病原学
致病性钩体:能在人、动物体内寄生,菌体 细长,有12~18个螺旋,两端弯曲成钩状 基本结构: 菌体 互相缠绕 菌丝 透明外膜 生化特性: 需氧菌,生长、繁殖慢 对酸碱、各种消毒敏感

病原学
国际 23个群 国内 22个群 200个血清型 79个血清型 主要菌群 波摩那群:分布最广,为洪水型和雨 水型主要菌群。 黄疸出血群:毒力最强,为稻田型主 要菌群。

钩端螺旋体emjh培养基实验室应用

钩端螺旋体emjh培养基实验室应用

㊀2020,36(4)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Z o o n o s e sD O I :10.3969/j.i s s n .1002-2694.2019.00.118 实验研究钩端螺旋体E M J H 培养基实验室应用潘敏楠,徐国英第一作者:潘敏楠,E m a i l :pa n m n 6@163.c o m ;O R C I D :0000G0002G3861G1881作者单位: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人兽共患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福州㊀350001摘㊀要:目的㊀探索柯氏培养基和E M J H 培养基在培养钩端螺旋体菌的差异及在钩体病防治上应用价值.方法㊀观察2种培养基在15群15型钩体培养菌培养过程形态㊁数量㊁自凝现象等差异,并对健康人临床疑似钩体病人和暴发流行钩体病人血清进行MA T 试验抗体检测.结果㊀E M J H 培养基接种钩体后第2d 就大量生长繁殖,而柯氏培养基1周后才达繁殖高峰,钩体MA T 试验也显示E M J H 培养基培养的钩体菌敏感性较柯氏培养基培养菌高.结论㊀E M J H 培养基可用于快速分离钩体,有利于早期确定钩体病的流行和实验室研究.关键词:钩端螺旋体;柯氏培养基;E M J H 培养基;MA T 试验中图分类号:R 37㊀㊀㊀文献标识码:B ㊀㊀㊀文章编号:1002-2694(2020)04-0317-03A p p l i c a t i o nv a l u e o fE M J H m e d i u mo f L e p t o s p i r a i n l a b o r a t o r yP A N M i n Gn a n ,X U G u o Gy i n g(F u j i a nC e n t e r f o rD i s e a s eC o n t r o l a n dP r e v e n t i o n ,F u ji a nP r o v i n c i a l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fo rZ o o n o s i sR e s e a r c h ,F u z h o u 350001,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K o r t h o f a n dE M J H m e d i u mi n c u l t u r e L e p t o s pi r a a n d i t s a p p l i c a t i o nv a l u e i n l e p t o s p i r o s i s .T h e c u l t u r e p r o c e s s o f 15L e p t o s p i r a g r o u p sw a s o b s e r v e d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m o r p h o l o g y ,n u m b e r a n d s e l f Gc o a g Gu l a t i o n i n t h e t w o c u l t u r em e d i a ,a n dd e t e c t e d a n t i b o d y i nMA Tt e s t o n t h e s e r u mo f s u s p e c t e d l e p t o s p i r o s i s p a t i e n t s a n d t h o s e w i t ho u t b r e a ko f e p i d e m i c l e p t o s p i r o s i s .L e p t o s pi r a g r e wa n dm u l t i p l i e d i n l a r g e q u a n t i t i e s o n t h e s e c o n dd a y a f t e r i n o c u l a t i o n i nE M J H m e d i u m w h i l e t h e p e a ko f p r o p a g a t i o nw a s o n l y r e a c h e da f t e r o n ew e e k i nK o r t h o fm e d i u m.T h e s e n s i t i v i t y ofMA T t e s t a l s ow a s h i g h e r i n t h eE M J H m e d i u mt h a n t h a t o fK o r t h o fm e d i u m.T h eE M J H m e d i u mc a n b e u s e d f o r r a p i d s e pa r a t i o n o f L e p t o s pi r a ,w h i c h i s f a v o r a b l e f o r e a r l y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o f t h e p r e v a l e n c e o f l e p t o s p i r o s i s a n d l a b o r a t o r y s t u d i e s .K e yw o r d s :L e p t o s p i r a ;K o r t h o f ;m e d i u m ;E M J H m e d i u m ;MA Tt e s t ㊀㊀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其宿主多样性,该病世界各地都有散在发生,甚至呈现局部暴发流行.培养和分离钩体对于防治钩体病至关重要[1].目前,钩体培养基主要为柯氏培养基和E M GJ H 培养基,目前美国B D 公司推出改良E M J H 培养基[2G3],配制简单,本文在钩体病防治实践中对这2种培养基进行比较,探讨其应用价值.1㊀材料与方法1.1㊀试验材料1.1.1㊀试验菌种㊀钩体15群15型标准菌株1套,来自中国C D C .1.1.2㊀培养基㊀柯氏培养基:按国标配制,加10%灭活兔血清,分装无菌试管中,6m L /支.E M J H 培养基:将B D 公司提供的钩体基础E M J H 和钩体增菌液配制液体培养基,分装无菌试管中,6m L/支.1.1.3㊀血清标本㊀健康人63份,近2年临床钩体疑似病人189份和保存的2008年本省钩体暴发流行病人29份[4].1.2㊀试验方法1.2.1㊀2种培养基培养钩体生长比较㊀同时接种0 6m L 钩体菌液(1套钩体标准菌株)于相同体积的2种培养基中,28ħ培养;每2d 在暗视野显微镜下(10ˑ40)观察生长情况,连续观察3周,结果判定:以+~++++记录钩体生长状况,其每视野下钩体数分别为50~100条(+)㊁100~200条(++)㊁713200~400条(+++)㊁400条以上(++++).1.2.2㊀钩体抗体测定:钩体显微镜凝集试验(MA T)同时采用培养6d的2组钩体标准培养物对不同人群血清标本进行MA T试验,血清预先经56ħ30m i n灭活处理后,血清稀释度从1ʒ50到1ʒ1600.结果判定:健康人群血清抗体滴度ȡ1ʒ100(++)为阳性,病人单份血清抗体滴度ȡ1ʒ400(++)为阳性,比较其检测的敏感性.2㊀试验结果2.1㊀不同培养基培养钩体生长情况㊀用柯氏培养基培养15群15型钩体,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各群钩体都能生长,培养第6d达到高峰(+++),第14d菌体密度下降(++以下),镜下可见杂质和钩体自凝现象.用E M J H培养基培养钩体视野清晰,各菌群生长良好,运动活泼,没有出现自凝现象.培养第2d就达高峰(+++),并一直维持到第20d(+++).不论是常见流行的黄疸出血群㊁犬群㊁秋季群㊁波摩那群㊁流感伤寒群㊁七日热群和巴达维亚群,还是罕见的爪哇群㊁澳洲群㊁赛罗群和明尼群等,都是一致的结果.以黄疸出血群钩体为例,见表1.表1㊀不同培养基培养黄疸出血群钩体结果T a b.1㊀G r o wc o n d i t i o no f I c t e r o h a e m o r r h a g i a e l e p t o s p i r a i nd i f f e r e n tm e d i u m培养时间(d)246810121416182022柯氏培养基+++++++++++++++++++++E M J H培养基++++++++++++++++++++++++++++++++++++++++2.2㊀不同人群血清钩体显微镜凝集试验(MA T)2.2.1㊀健康人群血清MA T㊀63份健康人血清以1ʒ50稀释度检测抗体,采用上述2种培养基的6d 培养物进行MA T,钩体抗体均阴性.2.2.2㊀疑似病人血清钩体抗体检测㊀共收集189份医院送检疑似钩体病人血清,经2种培养基培养后抗体检测结果也完全一致,主要流行的菌群为秋季群㊁波摩那群㊁七日热群等,2种培养基的培养物均检出45份阳性血清[ȡ1ʒ400(++)],阳性率23.8%,皆为相同的病人.2.2.3㊀钩体病暴发流行病人血清抗体检测㊀从本省霞浦秋季群钩体病爆发流行收集到29份病人血清[4],用柯氏培养基培养物进行钩体MA T,4份阴性㊁8份1ʒ400阳性㊁14份1ʒ800阳性㊁3份1ʒ1600阳性,用E M J H培养基培养物试验,4份阴性㊁2份1ʒ400阳性㊁13份1ʒ800阳性㊁10份1ʒ1600阳性,抗体效价多数较柯氏培养基培养物至少高一个稀释度,见表2.表2㊀2种培养基钩体培养物M A T比较T a b.2㊀A n t i b o d y t i t e r c o m p a r i s o no fM A T t e s t i n t w ok i n d s o fL e p t o r p i r am e d i a检测数血清MA T凝集效价1ʒ400(-)1ʒ400(++)1ʒ800(++)1ʒ1600(++)合计χ2P∗柯氏培养基48143297.860.0408E M J H培养基42131029㊀㊀注:∗似然比卡方检验,d f=33㊀讨㊀论2种培养基都适用于培养钩体,但配制柯氏培养基需要添加兔血清,由于兔血清成分复杂,采集过程批次间差异大,用来培养钩体生长不稳定,镜下观察呈杂质多,其钩体培养高峰出现在6~14d,晚期出现钩体自凝现象.E M J H培养基改用B S A替代兔血清,配方也有调整,制备简便,发现有助钩体生长,钩体形态正常运动活泼,镜下清晰并无自凝现象,培养第2d观察到大量钩体菌,并且其密度维持到第20d.尽早分离培养到钩体菌在钩体病流行病学调查中与检测中十分重要,这为早期防治钩体病提供科学依据.在钩体阳性血清验证试验中,由于血清保存时间长(10年前的病人血清),抗体效价有所下降,E M J H培养基培养的钩体MA T试验同样都测出抗体,但多数较柯氏培养基培养菌效价高,说明E M J H培养基培养菌有较高的抗原性.B D公司813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20,36(4)生产的E M J H培养基完全可用于快速分离钩体,有利早期确定钩体病的流行和实验室研究.利益冲突:无引用本文格式:潘敏楠,徐国英.钩端螺旋体E M J H培养基实验室应用山东济宁骚扰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20,36(4):317G319.D O I:10.3969/j.i s s n.1002G2694.2019.00.118参考文献:[1]P i n h a t a J MW,B l a n c oR M,R o m e r oE C,e t a l.E v a l u a t i o n o f i n h i bGi t o r s f o r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a s e l e c t i v em e d i u mf o r i s o l a t i o n o f L e pGt o s p i r as p p.F r o m c l i n i c a ls a m p l e s[J].L e t t A p p l M i c r o b i o l,2018,66(6):558G564.D O I:10.1111/l a m.12887[2]G o n a l aA,B o r r r e r oR,R u i z J,e t a l.M o d i f i e dE M J H m o d i u mf o r c u l t i v a t i o no f L e p t o s p i r a i n t e r r o g a n s s e r o g r o u p b a l l u m[J].R e v A r g e n tM i c r o b i o l,2006,38(2):61G68.D O I:h t t p://d x.D O I.o r g/[3]R o d r i g u zA G,S a n t i e s t e b a nN B,A b r e uY V,e t a l.G r o w t h,v i rGu l e n c e a n d a n t i g e n c i t y o f L e p t o s p i r a i n t e r r o g a n s s e r o v a rm o z d o k i nm o d i f i e dE M J H m e d i u m[J].R e vC u b a n aM e dT r o p,2002,54(1):32G36.[4]潘敏楠,陈阳,林代华,等.福建省霞浦县钩端螺旋体病疫源地调查[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1,17(1):32G33.收稿日期:2018G12G17㊀编辑:王晓欢(上接第308页)[8]Z h a i L,T u m b a nE.G a r d a s i lG9:a g l o b a l s u r v e y o f p r o j e c t e d e f f iGc a c y[J].A n t i v i r a l R e s,2016,130:101G109.D O I:10.1016/j.a nGt i v i r a l.2016.03.016[9]H u a n g C Y,C h e n C A,L e eC N,e ta l.D N A v a c c i n ee n c o d i n g h e a t s h o c k p r o t e i n60c oGl i n k e d t oH P V16E6a n dE7t u m o r a nGt i g e n s g e n e r a t e sm o r e p o t e n t i mm u n o t h e r a p e u t i c e f f e c t s t h a n r eGs p e c t i v eE6o rE7t u m o r a n t i g e n s[J].G y n e c o lO n c o l,2007,107(3):404G412.D O I:10.1016/j.y g y n o.2007.06.031[10]王鹤,于继云,李力.人乳头瘤病毒58型E6E7融合基因突变体的转化活性及抗原性[J].中华肿瘤杂志,2013,35(7):491G496.D O I:10.3760/c m a.j.i s s n.0253G3766.2013.07.003[11]张长风,于魁,朱丽华,李淑英.携带B A R F1基因的重组巨细胞病毒的构建[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6,32(7):595G599.D O I:10.3969/j.i s s n.1002G2694.2016.07.001[12]L a r g e r o nN,P e t r y K U,J a c o b J,e t a l.A n e s t i m a t e o f t h e p u b l i c h e a l t hi m p a c ta n dc o s tG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o fu n i v e r s a lv a c c i n a t i o nw i t ha9Gv a l e n t H P V v a c c i n ei n G e r m a n y[J].E x p e r t R e vP h a r m a c o e c o nO u t c o m e sR e s,2017,17(1):85G98.D O I:10.1080/14737167.2016.120808[13]D u e n s i n g S,M u n g e rK.H u m a n p a p i l l o m a v i r u s e sa n dc e n t r oGs o m e d u p l i c a t i o ne r r o r s:m o d e l i n g t h e o r i g i n s o f g e n o m i c i n s t aGb i l i t y[J].O n c o g e n e,2002,21(40):6241G6248.D O I:10.1038/ s j.o n c.1205709[14]T h o m a s J T,L a i m i n sL A.H u m a nP a p i l l o m a v i r u sO n c o p r o t e i n s E6a n dE7I n d e p e n d e n t l y A b r o g a t e t h eM i t o t i cS p i n d l eC h e c kGp o i n t[J].J V i r o l,1998,72(2):1131G1137.P M C I D: P M C124587[15]A d l e r S P,H e m p f l i n g S H,S t a r rS E,e t a l.S a f e t y a n d i mm u n oGg e n i c i t y o f t h eT o w n e s t r a i n c y t o m e g a l o v i r u s v a c c i n e[J].P e d iGa t rI n f e c t D i s J,1998,17(3):200G206.D O I:10.1097/00006454G199803000G00006[16]M c V o y MA.C y t o m e g a l o v i r u sv a c c i n e s[J].C l i nI n f e c tD i s,2013,57S u p p l4:S196G199.D O I:10.1093/c i d/c i t587收稿日期:2019G09G06㊀编辑:张智芳(上接第316页)[10]L i uZ Y,H a oQ,H o uX X,e t a l.As t u d y o f t h e t e c h n i q u eo f W e s t e r nB l o t f o r d i a g n o s i s o fL y m e d i s e a s e c a u s e db y B o r r e l i a a f z e l i i i nC h i n a[J].B i o m e dE n v i r o nS c i,2013;26:190G200.D O I:10.3967/0895G3988.2013.03.006[11]G a t e w o o dA G,L i e b m a nK A,V o u r c'H G,e t a l.C l i m a t e a n d t i c k s e a s o n a l i t y a r e p r e d i c t o r s o f B o r r e l i a b u r g d o r f e r i g e n o t y p e d i sGt r i b u t i o n[J].A p p l i e d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m i c r o b i o l o g y,2009,75(8):2476G2483.D O I:10.1128/A E M.02633G08[12]于培发,刘志杰,牛庆丽,等.莱姆病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35):160G163.D O I:10.13989/j.c n k i.0517G6611.2015.35.057[13]金玉明,张丽娟,孙莲英,等.海南省澄迈县新发斑点热流行病学调查[J].疾病监测,2011,26(1):18G22.D O I:10.3784/j.i s s n.1003G9961.2011.01.007[14]B i e s i a d aG,C z e p i e l J,L e s n i a kM R,e t a l.L y m e d i s e a s e:A e v i e w [J].A r c h M e dS c i,2012,8(6):978G982.D O I:10.5114/a o m s.2012.30948[15]武军元,龚天美,汪磊,等.新疆喀什市不同人群蜱传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热带医学杂志,2017,17(12):1663G1665,1673.D O I:10.3969/j.i s s n.1672G3619.2017.12.025[16]李志清,宫占威,费晋秀,等.陕西省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3):352G353.D O I:10.3969/ j.i s s n.1000G7377.2010.03.036[17]王化勇,侯学霞,李立琴,等.2005年北京市密云地区人群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9,10(8):737G739.D O I:C N K I:S U N:Z G Y C.0.2009G08G022收稿日期:2019G08G19㊀编辑:张智芳9134期潘敏楠,等:钩端螺旋体E M J H培养基实验室应用。

鼠虫害情况汇报

鼠虫害情况汇报

鼠虫害情况汇报近期,我单位对鼠虫害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汇报,以下是情况的详细汇报:一、鼠害情况。

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鼠害问题主要集中在仓库和垃圾堆积处。

在仓库内,我们发现了大量的老鼠活动迹象,包括啃咬的包装袋和食物残渣。

而在垃圾堆积处,我们也发现了老鼠的活动痕迹,这给周边环境卫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虫害情况。

除了鼠害问题,我们也发现了一些虫害情况。

在仓库内,我们发现了一些食品仓储中的食品蛀虫,这给食品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在办公区域,我们也发现了一些蚊虫和苍蝇的存在,给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三、影响。

鼠虫害问题的存在给我们的单位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鼠虫害问题严重影响了我们的食品储存和食品安全,给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其次,鼠虫害问题也给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带来了不便,影响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另外,鼠虫害问题也给周边环境卫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影响了我们单位的形象和声誉。

四、应对措施。

针对鼠虫害问题,我们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我们将加强对仓库和垃圾堆积处的清理和消毒工作,及时清除垃圾,消除老鼠的栖息地。

其次,我们将加强对食品储存区域的管理和监控,加强食品的防护和检查工作,确保食品安全。

另外,我们也将采取一些虫害防治措施,加强对办公区域的清洁和卫生管理,减少蚊虫和苍蝇的滋生和繁殖。

五、总结。

鼠虫害问题是一个严重影响我们单位正常生产和生活的问题,我们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加强对鼠虫害问题的防治工作,确保我们单位的环境卫生和员工的生活质量。

希望各位能够重视这个问题,共同努力,解决鼠虫害问题,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ensit,species,infection rate and distribution of Leptosira of the host animals in Fujian Province,so as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Leptospirosis. Methods From 2011 to 2016,fourteen areas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epidemic of leptospirosis in Fujian. Rats were captured with squirrelcage method and their sera and organs were collected for pathogen culture and detection of antibody. Results A total of 1 312 rats were captured,whose rat density rate was 6. 29% . And the rat density rates of 14 areas ranged from 3. 25% ( middle part of Fujian) to 9. 98% ( eastern part of Fujian) . The Rattus losea,R. flavipectus,R. norvegicus and Niviventer fulvescens accounted for 87. 57% of total rats. The distribution of rat species varied from area to area. Ten strains of Leptospira were isolated from the rat samples. The rat serum antibody positive rate was 26. 42% ,among which the Autumnalis and Java were major Leptosira ( 73. 50% ) . Rat infection rates varied from area to area,ranged from 15. 56% ( middle part of Fujian) to 45. 00% ( northern part of Fujian) . The highest infection rate of Leptospira were detected in R. flavipectus ( 35. 53% ) ,R. bowersi( 31. 58% ) and Rattus losea ( 27. 57% )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The distribution of rat species in Fujian was complex,and the dominant species were Rattus losea,R. flavipectus,R. norvegicus and Niviventer fulvescens. The infection level of rats was high,and the distribution of rat species and infection rate varied from area to area.
地区鼠感染率不同,闽北最高 ( 45. 00% ) ,闽中最低 ( 15. 56% ) 。黄 胸 鼠、青 毛 鼠 和 黄 毛 鼠 感 染 率 较 高,依 次 为
35. 53% 、31. 58% 、27. 57% 。结论 福建省鼠种构成复杂,黄毛鼠、黄胸鼠、褐家鼠和针毛鼠为优势鼠种,鼠类钩体
感染水平较高,不同地区鼠种及感染率不同。
【作者单位】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治 科,福建省人 兽 共 患 病 研 究 重 点 实 验 室,福 建 福州 350001
【作者简介】徐国英 ( 1968 - ) ,女,福建省建瓯市,主任医 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 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 治。
【通讯作者】邓艳琴,E-mail: fjcdcdyq@ 163. com。
表 1 2011 - 2016 年福建省鼠密度及鼠种构成 Table 1 The density and composition of rats in Fujian from 2011 to 2016
年份 ( 年)
2011
鼠密度
布笼数 捕获数
黄毛 黄胸 褐家
( %)
鼠鼠鼠
4 166 224 5. 38 27. 23 40. 18 26. 79
其发病率现已处于历史低位。但近年调查证实,鼠 在部分地区的钩体带菌率较高,钩体病疫源地依然 存在。因此,为掌握钩体病主要宿主动物的动态变 化及其感染状况,为预测、预警钩体病的流行趋势以 及制订防控措施,本研究对福建省部分县市的鼠类 开展钩端螺旋体感染状况的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 1 调查点的选取 2011 - 2016 年 4 ~ 10 月根据 钩体病发病情况,选择近年疫报病例位居全省前列 的县市作为调查点,闽东选取连江县、福安市和古田
14. 02% ( 184 /1 312) 及 10. 29% ( 135 /1 312) 。见表 1。 2. 1. 2 不同地区鼠密度和鼠种构成 闽东鼠密度 较高,为 9. 98% ( 117 /1 172) ; 闽中较低,为 3. 25% ( 47 /1 444) 。不同地区的鼠种构成也不同,闽东以 黄毛鼠、针 毛 鼠、板 齿 鼠 和 青 毛 鼠 为 主,分 别 占 64. 10% ( 75 /117 ) 、13. 68% ( 16 /117 ) 、7. 69% ( 9 / 117) 、6. 84% ( 8 /117) ; 闽西鼠种构成较复杂,达十 余种之多,但以黄毛鼠、褐家鼠、黄胸鼠和针毛鼠为 主,分别占 46. 36% ( 223 /481 ) 、14. 76% ( 71 /481 ) 、 13. 31% ( 64 /481 ) 、12. 06% ( 58 /481 ) ; 闽南 则 以 黄 胸鼠、褐家鼠和黄毛鼠为主,分别占 59. 00% ( 354 / 600) 、18. 33% ( 110 /600 ) 、12. 17% ( 73 /600 ) ; 闽 北 以黑线姬鼠和黄毛鼠为主,分别占 46. 27% ( 31 /67) 和 34. 33% ( 23 /67) ,且在闽北捕获到黑线姬鼠、沼 泽田鼠和东方田鼠,在其它地区未捕获到这些鼠类。 闽中此次调查捕获的鼠种只有 4 种,分别为黄毛鼠、 针毛鼠、黄胸鼠和褐家鼠,各占 55. 32% ( 26 /47 ) 、 34. 04% ( 16 /47 ) 、6. 38% ( 3 /47 ) 、4. 26% ( 2 /47 ) 。 见表 2。 2. 2 动物带菌检测 对 1 312 只鼠进行病原分离培 养,共获得钩体 10 株,带菌率为 0. 76% 。其中从黄毛 鼠分离到 4 株( 致热群 1 株、澳洲群 1 株、曼耗群 1 株、赛罗群 1 株) ,黄胸鼠 3 株( 均为澳洲群) ,白腹巨 鼠 2 株( 均为致热群) ,针毛鼠 1 株( 致热群) 。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属; 宿主动物; 感染率
【中图分类号】R377. 5; R514.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679( 2018) 06-0599-04
DOI: 10. 16462 / j. cnki. zhjbkz. 2018. 06. 014
Survey on infectious status of leptospira in rats of Fujian Province XU Guo-ying,LIN Dai-hua,XIAO Fang-zhen, HAN Teng-wei,LIU Wei-jun,ZHOU Shu-heng,LIU Jing,DENG Yan-qin. Fuji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Department of Zoonos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Fuji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for Zoonosis Research,Fuzhou 350001,China
针毛
鼠 1. 79
青毛
鼠 0. 45
2012 5 113 298 5. 83 29. 87 32. 21 7. 72 13. 09 3. 02
2 结果
2. 1 鼠密度及鼠种构成 2. 1. 1 不同年份鼠密度和鼠种构成 2011 - 2016 年共布 放 鼠 笼 20 868 笼 次,捕 获 鼠 类 14 种 共 有 1 312只,平均鼠密度为 6. 29% ; 鼠种构成较复杂,以 黄毛鼠、黄 胸 鼠、褐 家 鼠 及 针 毛 鼠 为 主,分 别 占 31. 86% ( 418 /1 312 ) 、31. 40% ( 412 /1 312 ) 、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8 年 6 月第 22 卷第 6 期
·599·
福建省鼠类钩端螺旋体感染状况的调查
徐国英,林代华,肖方震,韩腾伟,刘维俊,周淑姮,刘菁,邓艳琴
【摘要】 目的 了解福建省钩端螺旋体( 钩体) 病主要宿主动物的密度、种类、感染率和感染菌群的分布情
况,为钩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 - 2016 年根据疫情选取 14 个调查点,采用笼夜法捕获鼠类并采集血
液或肾脏标本进行钩体培养,测定血清抗体,分析感染状况和感染菌群。结果 共捕获鼠 1 312 只,鼠密度为
6. 29% ,闽东最高( 9. 98% ) ,闽中最低( 3. 25% ) 。鼠种以黄毛鼠、黄胸鼠、褐家鼠和针毛鼠为主,占 87. 57% ,不同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