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两国边境区域经济振兴带开发论证
中俄共同开发远东地区的原因

中俄共同开发远东地区的原因中俄共同开发远东地区的原因:一、历史因素1. 中俄都曾经是苏联力量的一部分,在苏联时期直辖的远东地区,位于中俄的平等疆界线之上,曾是苏联力量的统治范围;2. 1945年签订《最后协议远东问题条约》,苏联表明同意尊重这一疆域的中俄合作,因此也推动了两国共同的开发;3. 由于地理位置的考虑,早在19世纪就有许多俄国船只来往于中国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地区,从而扩大两国之间的海上贸易;4. 二十世纪初,中俄政府就开始对远东地区进行开发,希望将这一地区建设成东方的据点,协助提高两国的安全状况和繁荣;二、经济因素1. 远东地区丰富的资源和潜力,已成为中国和俄罗斯都想开发共同利用的地区,两国在这里拥有大量重要的共同经济机遇;2. 丰富的自然资源使这里成为一个非常有利可图的地区,尤其是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还有大量可供开发利用的水电资源;3. 远东地区地处俄罗斯与中国腹地,能够直接参与东亚,包括日本等国家的快速增长和贸易,这极大的拓宽了中国和俄罗斯的贸易版图,双赢受益;4. 远东地区还有极为活跃的投资,商业旅游活动,有助于两国加强经济联系,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共同分享经济红利。
三、政治因素1. 远东地区位处中国和俄罗斯交界处,现在是二国关系最为稳定的地区;2. 多次的中俄高层会议,把双边关系提升到了战略伙伴关系的高度,也对促进双方合作有重要支持;3. 两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水平上的合作共识,以及双边磋商,也极大的支持了促进双边关系的发展;4. 作为目前国际多边主义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和俄罗斯也加快了在远东地区的合作,以帮助建设一个和平与稳定的多边体系。
综上,中俄共同开发远东地区的原因是:历史遗留问题。
俄罗斯曾与苏联平等疆界线之上,签订《最后协议远东问题条约》,以扩大两国之间的海上贸易;而两国政府也为提高安全状况和繁荣,而开始对远东地区进行开发。
此外,经济因素也是影响两国合作的一个重要原因,远东地区丰富的资源和潜力,使得它成为一个有利可图的地区。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东北对俄远东地区农业合作发展研究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东北对俄远东地区农业合作发展研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济合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作为两国边境接壤地区,东北地区和远东地区在农业合作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将结合“一带一路”倡议,探讨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农业合作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并提出可行的合作发展方向及策略。
作为中俄两大邻国,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地缘相近、人文相通、资源相互补充、经济互补性强。
自古以来,两地人民来往频繁,形成了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交流。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俄政府在经济、贸易、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为农业合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二、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农业合作的现状1.资源优势互补,合作潜力巨大中国东北地区拥有广阔的农业耕地和丰富的农业资源,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天然优势。
而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广阔的农田,两地在农产品资源上具有互补性,合作潜力巨大。
2.现有合作成果丰硕,基础条件优越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在农业领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两国在农产品贸易、农业技术交流、农业投资等方面的合作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基础条件优越。
3.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合作氛围浓厚中俄两国政府加大了对东北地区与远东地区农业合作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合作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了两地农业合作的深入发展。
三、中俄农业合作发展的前景及机遇1.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合作条件不断优化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俄两国在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使得东北地区与远东地区的合作条件得到了不断的优化,为农业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合作潜力巨大随着中俄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为东北地区与远东地区农产品的合作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中俄区域合作研究的文献综述

中俄区域合作研究的文献综述中俄区域合作是中国和俄罗斯两国长期以来的重要合作领域之一、两国之间的合作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区域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果。
本文将对中俄区域合作的文献进行综述,以全面了解这一合作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一、政治合作在政治领域,中俄两国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双方高层领导人经常互访,就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进行密切协调。
近年来,中俄两国更是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中密切协作,共同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中俄政治合作的成功,为两国在其他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经济合作中俄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也十分密切。
双方之间建立了多项重要经济合作机制,如中俄能源合作、贸易合作、投资合作等。
两国还在互联互通、金融合作、农业合作等领域进行深入合作,不断扩大双边贸易额和投资规模。
未来,中俄经济合作潜力巨大,有望实现更多共赢发展。
三、文化合作中俄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非常活跃。
双方在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开展了多项合作项目,加强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中俄文化合作有助于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为两国合作关系的深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区域合作中俄两国在区域合作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例如,两国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加强横跨欧亚大陆的合作,提升了整个地区的发展水平。
此外,中俄在东北亚合作、欧亚经济联盟等方面也有相应的合作举措,为地区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总的来说,中俄区域合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不仅对双方有利,也有助于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未来,中俄两国将继续深化区域合作,为构建更加繁荣、稳定、和谐的国际环境作出更大贡献。
以上就是对中俄区域合作的文献综述,希望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中俄区域合作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持续推动合作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俄区域合作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带一路中国与俄罗斯的经济合作新模式

一带一路中国与俄罗斯的经济合作新模式随着互联互通的不断加强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经济合作开辟了新的道路和机遇。
中国与俄罗斯作为两个重要的世界大国,拥有广阔的市场和资源优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对双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一带一路在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经济合作方面的新模式。
一、共同发展战略中俄两国一直以来都坚持着共同发展战略,通过深化经济合作来实现互利共赢。
一带一路倡议为双方提供了更广阔的合作平台,将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俄罗斯的资源优势相结合,实现了双方优势互补,推动了共同发展。
二、贸易与投资合作一带一路为中俄两国的贸易与投资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额已逐年增长,特别是在能源、农产品和高科技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
同时,投资合作也在逐渐加深,双方积极鼓励企业家开拓市场,促进直接投资。
三、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一带一路建设注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中国与俄罗斯在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
例如,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和中俄高铁合作项目的实施,不仅促进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和能源合作,也为两国人民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出行方式。
四、金融合作一带一路倡议鼓励金融机构在区域间提供更多的贷款和支持,这为中国与俄罗斯的金融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两国在人民币与卢布之间的结算和清算方面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促进了双方贸易的便利与发展。
五、人文交流与旅游合作一带一路旨在促进区域间的人文交流与旅游合作。
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人文交流渊源深厚,两国旅游资源丰富,通过加强文化交流和旅游合作,可以进一步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
总结起来,一带一路为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机遇。
双方通过共同发展战略、贸易与投资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合作、金融合作以及人文交流与旅游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彼此之间的互利合作,推动双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中俄合作的成功实践将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和示范效应,进一步促进区域间的合作与繁荣。
俄罗斯远东大开发与辽宁振兴互动发展问题研究

俄罗斯远东大开发与辽宁振兴互动发展问题研究摘要:随着中俄相继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远东振兴规划,中俄合作交流出现了新趋向。
目前,两国领导人已达成共识,将共同推动我国东北和俄东部地区的振兴。
在此背景下,辽宁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强省,如何抓住机遇,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大开发的互动发展是一项迫切的课题。
加强同俄远东地区经济合作,对于提升辽宁对外开发水平,加快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俄罗斯远东大开发;辽宁振兴;互动发展一、俄罗斯远东大开发战略的由来及主要内容俄罗斯远东大开发的战略思想从叶利钦时期就已经提出,其重要标志是1996年4月制定的、由叶利钦总统亲自签署的《1996—2005年远东和外贝加尔经济与社会发展联邦专项纲要》。
2001年下半年,普京总统授权远东地区各界代表对该纲要进行重大修改和补充。
2002年3月19日,俄联邦政府颁布第169号决议,批准实施该纲要。
2007年1-2月,俄联邦政府成立“远东和外贝加尔地区发展问题委员会”,统筹俄罗斯远东大开发进程。
在该委员会的第一次正式会议上,提出了比较全面的俄罗斯东部地区发展与改革的战略构想。
2007年8月,俄联邦政府批准了《2013年前远东与外贝加尔经济社会发展纲要》。
以《专项纲要》为代表的俄罗斯远东大开发国家总体战略的实施政策内容包括:(1)增加对俄东部地区开发的财政支持力度,计划在2020年前投入9万亿卢布用于俄东部地区开发事业。
(2)力图通过国际合作促进俄东部地区的开发进程,确认燃料动力综合体、渔业综合体、森林工业综合体、国际能源合作等领域为进行国际经济合作的重点优先产业领域,并确认了这些国际合作优先领域对俄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3)加强重点经济地理区域的开发建设,主要是在重点区域兴建自由经济区,通过在东部地区建设经济自由区的方式,提高东部地区自身的经济发展动力,这是俄东部大开发的重点内容。
互利双赢和谐共进——中俄边疆地区合作与发展的战略选择

中俄 边 疆地 区合 作 与发 展 的战略选 择
刘 爽
(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 所长 、 研究员 )
中 图分 类 号 :155 1F2 .5 . F2 .3 :15 5 12 文 献 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号 :0 8 06 (090 — 04— 2 10 — 9 120 14 0 2 0
改 革 开放 , 经 济社 会 等 方 面 取 得 了 巨大 成 就 , 通 通 讯 在 交 等基 础 设 施 建 设 快 速 发 展 , 家 振 兴 东 北 老 工 业 基 地 的 国
的不足 、 生产设施的落后和运输能 力的限制 , 严重影 响了
这一地区的开发。
近年来 , 中央政府 明确 了进行经 济转型 , 俄 调整经济
坚 持 “ 利 双 赢 , 谐 共 进 ” 基 本 原 则 , 面 推 进 双 方 在 互 和 的 全
两 国边疆地区全面合 作的战略升级 , 将开启 一个新 阶段 ,
这不仅 有利 于中俄 区域合 作 的升级 , 提升 东北亚 区域 对 经济合作的质量 与水平也具有深远意义 。
二 、 战略 规划到 项 目实施 : 互利 互信 的 目标 选择 从 基于 俄 罗斯 对 西 伯 利 亚 与 远 东 的 开 发 经 历 了 两 个 历 史 阶
20 09年 8月
Hale Waihona Puke 西伯 利亚研 究 SB I ERI AN 1 DI s ES
Au . 0 9 g20 Vo . 6 No. 13 4
第 3 卷 第 4期 6
・
第二届 东北亚 区域 合作 发展 国际论 坛论 文选 登 ・
互 利 双 赢
和 谐 . 进 , - . H . . . 、 . - .
“一带一路”战略下黑龙江对俄区域经济合作探索

“一带一路”战略下黑龙江对俄区域经济合作探索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一个全球性倡议,旨在促进全球经济合作与发展。
黑龙江是中国与俄罗斯边境的重要省份,也是中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区域。
在此背景下,黑龙江省积极探索与俄罗斯的区域经济合作,助力中国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
首先,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的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黑龙江与俄罗斯边境线长达3,000多公里,自然资源丰富,跨境贸易和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黑龙江省与俄罗斯在能源、农业、旅游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例如,黑龙江省与俄罗斯多个地区建立了大米、玉米、小麦、蔬菜等农产品贸易基地;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还开通了多条客运班列,加强了两地人员往来。
其次,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的合作前景广阔。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黑龙江将进一步促进中俄经贸合作。
例如,黑龙江省去年与俄罗斯签订了“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合作协议”,双方将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应用开展合作,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
此外,黑龙江省还计划在俄罗斯境内建设工业园区和加工厂,加快贸易和经济往来。
最后,黑龙江省与俄罗斯合作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政策法规不同,两国间一些协议需要经过较长的协商。
其次是语言文化障碍,两国之间的人员交流和合作需要耗费较多的成本。
此外,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的贸易规模还不是非常大,需要双方不断探索新的合作领域和机制,拓宽合作空间。
总之,“一带一路”战略下黑龙江对俄区域经济合作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和前景的合作。
黑龙江省将进一步加大与俄罗斯的合作力度,助力中国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将促进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
“一带一路”框架下中俄区域经贸合作优化建议

“一带一路”框架下中俄区域经贸合作优化建议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俄经贸合作日益密切。
中俄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邻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
由于历史、地理和文化等原因,中俄两国合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优化中俄区域经贸合作成为了一个迫切的问题。
本文将就此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推动中俄区域经贸合作的优化。
一、加强中俄政府间合作作为两个大国,中俄政府间的合作对于促进经贸合作至关重要。
中俄两国政府应加强高层交往,增进政治互信。
双方应定期举行政府间会议,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及时解决涉及经贸合作的重大问题。
中俄两国应加强制度建设,出台更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经贸合作提供更好的环境。
可以探讨建立更为便利的投资和贸易审批机制,降低企业在跨境投资和贸易中的成本和风险。
中俄两国应加强对外合作,共同应对国际经贸环境中的挑战,共同维护自身的利益。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俄可以开展更为深入的区域经贸合作,共同应对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和挑战。
二、推动中俄地方合作除了中俄政府间的合作,中俄两国的地方合作也是推动经贸合作的关键。
中俄应鼓励和支持各自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合作。
可以通过会展、洽谈会等形式,促进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中俄可以建立地方政府间合作机制,加强地方政府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通过政府间的合作,可以促进双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扩大经贸合作的空间和深度。
中俄两国可以加强文化交流,增进地方居民的了解和友谊。
可以举办文化活动、旅游交流等,增进人民之间的感情,为经贸合作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中俄人才交流人才是推动经贸合作的关键。
中俄两国可以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加强人才的交流和培养,为经贸合作提供更为坚实的人才支持。
中俄可以加强留学生的交流和培养。
可以通过奖学金、交流项目等形式,促进中俄留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中俄可以加强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俄两国边境区域经济振兴带开发论证李靖宇、冯笑凝【内容提要】为落实中共十七大关于“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要把东北优化开发主体功能区建设提上日程,并在深化开放中实现这一战略目标。
笔者认为,应当致力于合作创建中俄两国边境区域经济振兴带。
本文试就合作创建这一振兴带的价值取向、现实优势、功能定位、制约因素四个方面进行论证,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俄经贸合作;边境区域经济振兴带;合作开发【中图分类号】D74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241(2008)03-0027-07【作者简介】李靖宇,男,辽宁师范大学中心区域经济研究所教授;冯笑凝,女,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区域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中共十七大进一步阐明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强调要“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1]。
在“十一五”期间,应当从整体上创建东北优化开发主体功能区。
不仅对内要实施区域一体化战略,还要对外大力推进区域国际化战略。
俄罗斯作为中国最大的邻国,是东北优化开发主体功能区建设中首先要考虑的合作对象;而俄罗斯联邦政府对《远东及后贝加尔地区振兴规划》的批复,则为两国在边境区域合作创建经济振兴带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合作开发的价值取向1.创建中俄边境区域经济振兴带,有利于加强东北优化开发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国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东北振兴办公室联合公布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中指出,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当大力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
从东北综合经济区的主要成分是老工业基地和粮食主产区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必须努力在国家振兴战略的推进中使东北老工业基地质变为新型工业基地,提升为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为生态农业基地,成长为农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
为了实现这一区域目标体系,面向俄罗斯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是东北优化开发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明智选择。
俄罗斯作为世界科技强国,科技实力雄厚,发展潜力巨大,其研究与开发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居于世界前列,这与中国东北地区的技术需求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互补关系。
2.创建中俄边境区域经济振兴带,有利于深化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7年,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第二个10年。
2007年3月两国国家元首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在声明中共同认定双方在维护各自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方面相互支持,在维护联合国威信、反对霸权主义、解决热点地区冲突等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进一步相互配合,维护了全球战略平衡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2]。
2008年,俄罗斯新总统梅德韦杰夫访华期间指出,俄中关系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处于最好的时期。
自2001年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来,两国各领域合作不断向前发展[3]。
双方在经贸合作上设定新的目标,中国实现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到东北优化开发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战略转进,而俄罗斯联邦政府也批复了《远东及后贝加尔地区振兴规划》,这与中国政府的决策不谋而合。
因此,双方在区域开发方面进行战略对接,合作创建东北与环渤海地区同远东与西伯利亚东地区的边境区域经济振兴带,将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长久稳定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3.创建中俄边境区域经济振兴带,有利于加快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中俄两国能够通过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市场规模扩大来促进区域经济开发,通过公平竞争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效率,通过区域创新体系的创建而提高生产数量和质量。
中国和俄罗斯共处于东北亚区域内,两国边境地区在资源、人力、科技、金融、市场等生产力要素方面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可以通过构建自由贸易区这一有效举措,来拉动两国经贸合作再上新台阶。
中方可进一步加大两国边境地区对应口岸的合作开发措施,并且以此为结合部而形成各种对接点来拉动两国相关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
面向未来规划与创建边境区域经济合作开发振兴带,不仅有利于提高中俄两国经贸合作水平和额度,而且有利于加快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实进程。
二、合作开发的现实优势1.传统的地缘优势是创建边境区域经济振兴带的基本依据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边境线长达4,300公里。
这样的地缘优势,为中俄两国共同创建边境区域经济振兴带提供了基本条件。
自从1982年中苏两国外贸主管部门换文、恢复边贸活动以来,两国边贸获得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双边经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远东与西伯利亚地区轻工业产品贫乏,急需大量价格低廉的轻工业产品,如服装、食品等。
那时中国沿边开放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推动了中国对俄边境贸易迅速增长。
进入新世纪以后,中俄之间的经贸合作稳步升级,两国边境贸易已在双边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
2007年,黑龙江省对俄边贸额51.4亿美元,占其对俄贸易总额69.4%;内蒙古对俄边贸23.7亿美元,占其对俄贸易额90%;吉林对俄边贸2.6亿美元,占其对俄贸易额的41%。
为了促进中俄两国边境贸易稳定发展,国务院和东北各省级政府已批准设立了12对中俄边境区域互市贸易区。
在互市贸易区的推动下,两国边境地区合作形式日益多元化,合作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人员、商品、服务、信息交流更为快捷,贸易和投资更为便利,这种积极的态势为中俄两国进一步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供了物质基础。
2.良好的政治环境是创建边境区域经济振兴带的可靠前提近年来,中俄两国在政治领域的互信为双方经贸合作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1994年9月,中俄建立了“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4月,两国确定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7月,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法律形式将“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双边关系原则确定下来。
中俄两国元首、政府总理的定期会晤机制,中俄友好21世纪委员会以及政府各部门、各层次之间的协作机制的不断完善和运转,大大增强了彼此信任,深化了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关系。
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和运行,中俄两军联合演习的成功举办,都是双方政治互信的集中体现。
伴随着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全面发展,双方在巩固和完善合作机制的同时,更加注重这种关系的务实性和效益性。
中俄两国互办国家年,对宣传和巩固中俄两国人民友谊,扩大和加深双方的互利合作,深化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关系,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3.经济的优势互补是创建边境区域经济振兴带的有利因素中俄两国在经济结构和外贸结构上形成了一定的差异和互补关系,从而为双边贸易规模的继续扩大起到重要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已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群;而俄罗斯虽然在资源开采和初加工工业上占优势,但加工业特别是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却受到限制,资金不足和设备陈旧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俄罗斯产业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在可预见的若干年内,仍需要进口大量的消费品和工业制成品,而中国经济结构也需要能源和原材料的稳定供应,所以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是推动贸易增长的重要因素。
中俄两国在未来可以围绕能源、森林、矿产、土地等领域合作启动大项目,双方在俄罗斯建筑市场、旅游市场以及保税区建设都具有联合开发潜力。
在劳动力市场上,中俄两国也存在互补性。
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俄罗斯劳动力资源比较缺乏,据俄专家估计,远东地区劳动力缺口目前在50万人左右,农业、林业、建筑业的劳动力尤为缺乏。
中俄可以在利用劳动力资源方面为双方经济合作注入新的动力。
三、合作开发的功能定位中国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对东北振兴老工业基地提出的要求是:“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粮食基地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商品率和附加值。
建设先进装备、精品钢材、石化、汽车、船舶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发展高技术产业”。
[4]中俄边境区域经济振兴带的开发要沿着这一发展思路,推动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
1.抓住良好机遇,在边境区域建设现代工业基地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施工业化发展战略,通过建设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形成的。
然而由于开发的不合理性,使大部分资源基本上已经达到了枯竭的临界线而无法再生,导致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缺乏滚动发展的再生能力,这一历史性透支,使东北地区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实施振兴东北战略以来,仅四年时间,东北地区的发展活力就明显增强,遏制住了前些年经济下滑的势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东北地区已经崛起,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之后的中国第四经济增长极。
国务院审时度势,为加快东北地区振兴及时制定了《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提出了要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现代工业基地的振兴目标。
在东北地区新一轮的大发展中,仍可与俄罗斯合作完成在东北地区建设现代工业基地的目标。
现如今的俄罗斯已经形成了以9大工业部门(能源、黑色冶金、化学和石油化工、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木材加工和造纸、建筑和材料、轻工、食品和微生物)为中心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其先进的技术可以为东北发展所用。
东北地区可利用俄罗斯在工业上的优势,优先振兴数控机床、大型炼油和乙烯成套设备、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大型冶金设备、大型发电设备、超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大型船舶装备、轨道交通设备等装备制造业,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型机械和大型成套装备制造业基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数控机床及工具研发和生产基地、国家发电和输变电设备研发与制造基地、全国重要的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制造及出口基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船舶制造基地、国家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基地。
2.跟从时代潮流,在边境区域建设科技产业基地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科技合作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已是必不可少。
俄罗斯作为世界科技大国,拥有广阔的市场,中俄两国的相互依存与合作空间巨大。
两国间在科技领域内的合作具有悠久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中国就和前苏联有很多合作。
当时中国的科学技术基本处于空白,主要是前苏联对中国进行援助。
现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在航空航天等许多方面已建立了一个相对比较齐全的体系,完全可以与俄罗斯在互利的情况下展开合作,这对于两国的经济发展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2006年和2007年,中俄在“国家年”活动的框架下,举办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的科技活动,推动了两国在航空、航天、机电等科技领域的合作。
2007年11月,中俄总理第十二次定期会晤在俄罗斯举行,两国总理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和俄罗斯联邦科学与创新署关于在科技优先发展领域开展共同项目合作的谅解备忘录》,[5]表明两国间的科技合作已经进入务实阶段。
两国在总理定期会晤机制框架下基本形成了三个层次的科技合作:中央政府间的合作;相应部门及地区间的合作以及科研单位及企业间的合作。
在两国总理会晤机制框架下设立的中俄科技合作分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
双方通过官方的渠道各自提出合作项目,经过讨论和商定,双方签订合作议定书,各自进行项目的落实。
2008年1月26~27日,由中俄友好协会与俄中友好协会共同主办的中俄贸易经济论坛在北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