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语用敬谦手段
古代谦让敬称礼仪用词大全

古代谦让敬称礼仪用词大全古代谦让敬称礼仪用词大全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古人大多比较谦虚,所以古人在言谈和文字当中就有很多谦词,现在很多人知其名而不知其意,其实,知道谦词的含义也是蛮有趣的。
向别人提起自己的妻子,有一个传统的谦称叫“拙荆”。
“荆”本为一种落叶灌木的名称,这里指用荆枝做的髻钗。
据《列女传》记载,东汉隐士梁鸿的妻子孟光居家生活俭朴,以荆枝作钗,粗布为裙。
后人因以“荆妻”或者“拙荆”谦称自己的妻子。
僧人、道士以“贫僧”“贫道”自称,不是出家人自叹贫穷。
晋、南北朝时,僧人自称“贫道”;唐以后僧人改称“贫僧”,道士谦称“贫道”。
这里的“贫”不是指生活的贫穷,而是指学识、道行的不足,是修为不够、功德未满的谦辞。
人们常称自己的文章或书画作品为“涂鸦之作”。
唐代诗人卢仝有一子,孩提时喜欢以蘸了墨水的笔在纸上或书本上恣意涂抹。
卢仝作诗叹曰:(这孩子)“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后来人们便以“涂鸦”一词戏称随意的创作,或用来比喻书法的稚拙,而更多的则是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水平不高。
在文章的标题中,常用到“刍议”一词,如胡适的文章《文学改良刍议》。
“刍”音chú,本义为割草,也指喂牲口的草料,又引申指割草之人。
古时割草打柴者地位低贱,故“刍议”常用作谦辞,指自己的言论浅陋、不成熟。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谓之刍议,犹云粗疏。
“急就章”和《急就篇》有关。
《急就篇》又名《急就》,是汉代学童的教科书,全书无一字重复。
传为汉代史游作,魏晋时期颇为盛行。
该书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成三言、四言、七言韵语。
因首句有“急就”二字,后因以为名。
另有一说是遇到难字,缓急可就而求。
后来人们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缺乏深思熟虑。
在谦辞中,“窃”也常用于自称。
如:“窃闻”“窃思”“窃以为”。
“窃”显然不是盗窃义,该怎样正确理解呢?“窃”本义为盗贼。
引申为偷盗,又引申为私下和私自。
《辞海》对“窃”这一义项的解释是“犹言私,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谦敬词)古代文明礼貌礼仪用语

(谦敬词)古代文明礼貌礼仪用语-01-礼仪用语顺口溜问人姓氏用贵姓,回答询问用免贵。
表演技能用献丑,别人赞扬说过奖。
向人祝贺道恭喜,答人道贺用同喜。
请人担职用屈就,暂时充任说承乏。
问人年龄用贵庚,老人年龄用高寿。
读人文章用拜读,请人改文用斧正。
对方字画为墨宝,招待不周说怠慢。
请人收礼用笑纳,辞谢馈赠用心领。
头次见面用久仰,很久不见说久违。
认人不清用眼拙,向人表歉用失敬。
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用包涵。
请人帮忙说劳驾,请给方便说借光。
麻烦别人说打扰,不知适宜用冒昧。
求人解答用请问,请人指点用赐教。
赞人见解用高见,自身意见用拙见。
看望别人用拜访,宾客来到用光临。
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用失陪。
等待客人用恭候,迎接表歉用失迎。
别人离开用再见,请人不送用留步。
欢迎顾客称光顾,答人问候用托福。
-02-敬词大全贤,用于平辈或晚辈贤侄:称侄子。
贤弟:称自己的弟弟或比自己年龄小的男性;恭,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恭贺:恭敬地祝贺;恭候:恭敬地等候;恭请:恭敬地邀请;恭迎:恭敬地迎接;恭喜:祝贺对方的喜事。
拜,用于人事往来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拜辞:指与对方告辞;拜访:指访问对方;拜服:指佩服对方;拜贺:指祝贺对方;拜识:指结识对方;拜托:指委托对方办事情;拜望:指探望对方。
奉,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奉达:告诉,表达;(多用于书信)奉复:回复;(多用于书信)奉告:告诉;奉还:归还;奉陪:陪伴;奉劝:劝告;奉送、奉赠:赠送;奉迎:迎接;奉托:拜托。
令,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嫒:尊称对方的女儿;令兄:尊称对方的兄长;令弟:尊称对方的弟弟;令侄:尊称对方的侄子。
敬,用于自己的行动涉及别人敬告:告诉;敬贺:祝贺;敬请:请;敬佩:敬重佩服;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敬候:等候;敬礼:表示恭敬。
(用于书信结尾)贵,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贵干:问人要做什么;贵庚:问人年龄;贵姓:问人姓氏;贵恙:称对方的病;贵子:称对方的儿子(含祝福之意);贵国:称对方国家;贵校:称对方的学校。
古人的谦辞和敬语,现在也用得到

古人的谦辞和敬语,现在也用得到【涨知识】学一学古人的谦辞和敬语贵庚——问人年龄贵恙——问对方的病况斧正——请人修改诗文玉成——成全。
例:深望玉成此事玉体、玉音——指对方身体或言行违教——指离开某人后未见面(多用于书信)雅教——称对方对自己的指教拜教——恭敬地接受教诲昆玉——对别人弟兄的敬称潭府——尊称他人的宅第。
如潭第多福惠鉴、钧鉴、雅鉴、台鉴、台览——请您审阅、审查、指教谨悉——恭敬地知道谨启——恭敬地陈述兹有——现在有顷按、顷奉——刚刚接到奉箴——接到来信鉴于——考虑到本拟——本来打算业示——已经在迳与——直接地同赓即——接着立即不日——不久,不多天不时——随时歉难——因不能满足对方的要求而表示歉意鼎力——大力孔殷——十分急切售罄——卖完鉴宥——请原谅不克——不能瑕疵——微小的弱点迭函——屡次发信为荷、是荷——接受你的恩惠(如复函为荷)稽迟——拖延、不及时惠纳、笑纳——接受卓夺——高明的决断时祉、近祉——现在幸福、近来蛮不错台安、台祺、台馁——您安好、吉祥、平安商安、教祺——经商、教书安好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家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见教:客套话,指教(我),如“有何见教”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借光: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辞金婚:欧洲风俗称结婚五十周年金兰:可用做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如“义结金兰”进见:前去会见,(多指见首长)进言:向人提意见(尊敬或客气的口气),如“向您进一言”、“大胆进言”晋见:即进见觐见:(书)朝见(君主)垂问:敬辞,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垂爱:(书)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久违:客套话,好久没见久仰:客套话,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问鼎:指谋图夺取政权(中性词)伉丽:(书)夫妻,如伉丽之情劳步:敬辞,用于谢别人来访劳驾:客套话,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令爱(媛):敬辞,称对方的女儿令郎:敬辞,称对方的儿儿子令亲:敬辞,称对方的亲戚令堂:敬辞,称对方的母亲令尊:敬辞,称对方的父亲留步:客套话,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蒙尘:(书)蒙受灰尘,(指君主因战乱逃亡大外)名讳:旧时指尊长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内眷:指女眷内人: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赏脸: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舍间:谦称自己的家,也称“舍下”舍亲:自己的亲戚台端:敬辞,旧时称对方,(多用于机关、团体等给个人的函件)台甫:敬辞,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台驾:敬辞,旧称对方台鉴:旧时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泰山、泰水:岳父、岳母托福:客套话,依赖别人的富气使自己幸运外舅:(书)岳父代字:女子尚示定亲,如“代字闺中”当轴:旧时指政府领导者挡驾:婉辞,谢绝来客访问丁忧:遭到父母的丧事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斗胆:形容大胆(多用作谦词)独夫:残暴无道为人民所憎恨的统治者方家:“大方之家”的简称,多指精通某种学问、艺术的人父执:父亲的朋友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高堂:(书)指父母割爱:放弃心爱的东西(婉辞)割席:指与朋友绝交(典出管宁、华歆)阁下:敬辞,称对方,多用于外交场合更衣:婉辞,上厕所股肱:比喻左右辅助得力的人(书)光顾:敬辞,商家多用以欢迎顾客光临:敬辞,称宾客来到归天、归西:婉辞,人死之称归省:(书)回家省亲桂冠:光荣的称号贵庚:敬辞,问人年龄贵恙:敬辞,称对方的病过誉:谦辞,过分称赞海涵:敬辞,大度包容(多用于请人特别原谅时)寒舍:谦辞,称自己的家合卺(jǐn):成婚红案:厨工的分工上指做菜的工作白案:厨工的分工上指蒸饭之类的工作候光:敬辞,等候光临候教:敬辞,等候指教后学:后进的学者或读书人,多用作谦辞后裔:已经死去的人的子孙麾下:将帅的部下,也作敬辞,称将帅惠存:敬辞,请保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写的上款惠顾:惠临,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惠临:敬辞,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在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往往要运用到。
古代谦让敬称礼仪用词大全

古代谦让敬称礼仪用词大全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古人大多比较谦虚,所以古人在言谈和文字当中就有很多谦词,现在很多人知其名而不知其意,其实,知道谦词的含义也是蛮有趣的。
向别人提起自己的妻子,有一个传统的谦称叫“拙荆”。
“荆”本为一种落叶灌木的名称,这里指用荆枝做的髻钗。
据《列女传》记载,东汉隐士梁鸿的妻子孟光居家生活俭朴,以荆枝作钗,粗布为裙。
后人因以“荆妻”或者“拙荆”谦称自己的妻子。
僧人、道士以“贫僧”“贫道”自称,不是出家人自叹贫穷。
晋、南北朝时,僧人自称“贫道”;唐以后僧人改称“贫僧”,道士谦称“贫道”。
这里的“贫”不是指生活的贫穷,而是指学识、道行的不足,是修为不够、功德未满的谦辞。
人们常称自己的文章或书画作品为“涂鸦之作”。
唐代诗人卢仝有一子,孩提时喜欢以蘸了墨水的笔在纸上或书本上恣意涂抹。
卢仝作诗叹曰:(这孩子)“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后来人们便以“涂鸦”一词戏称随意的创作,或用来比喻书法的稚拙,而更多的则是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水平不高。
在文章的标题中,常用到“刍议”一词,如胡适的文章《文学改良刍议》。
“刍”音chú,本义为割草,也指喂牲口的草料,又引申指割草之人。
古时割草打柴者地位低贱,故“刍议”常用作谦辞,指自己的言论浅陋、不成熟。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谓之刍议,犹云未定草也,伏惟国人同志有以匡纠是正之。
”“鄙人”常用作自称,“鄙”本义指都邑四周的土地,后引申指郊野、边远的地方。
边远地区远离文化中心,往往消息闭塞。
自称“鄙人”是谦称自己的识见、修养均不如人。
书画家将自己的作品赠送给他人时,常会谦虚地说一句“聊供补壁”。
“补壁”的字面意义就是修补墙壁,书画家说的那句话,潜台词就是自己的作品价值不高,至多用作修补墙壁的材料。
需要提请注意的是,“补壁”只能用于赠送方,不能用于受赠方。
在表示谦虚的时候,做学生的,常会说“忝列门墙”,做朋友的常会说“忝在相知之列”,做作者的常会说“忝为著者之一”。
汉语敬谦词中的民族传统文化

汉语敬谦词中的民族传统文化汉语敬谦词是汉族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敬谦词是汉语中用来表示敬意、礼貌和尊重的一类词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长辈、上级、客人和名人的敬意,是汉语交际中必不可少的语言元素之一。
敬谦词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礼貌,反映着汉族文化的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交习惯。
本文将从汉语敬谦词的来源、文化内涵和运用情况三个方面介绍其在汉族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敬谦词的来源汉语敬谦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当时的中国社会,礼法制度非常严格,人们要遵守各种礼仪,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和敬意。
唐代以前,汉语中使用的敬谦词较少。
唐宋以后,随着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敬谦用语逐渐增多,并趋向于规范化。
到了明清以后,汉语敬谦词的用法更加繁琐、多样,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对他人的尊敬和礼貌。
二、敬谦词的文化内涵敬谦词在汉族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更代表了人们对尊严、礼仪和人情世故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1.尊重敬谦词可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敬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
而在日常交际中,敬谦词的使用不仅代表了人们对别人的尊重和重视,更是向周围社会传递了一种友善、和谐的氛围。
2.礼仪敬谦词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应当遵循礼仪的规范,具有崇高的道德精神和优良的人际关系等特点。
而通过使用敬谦词,可以表达出对别人的尊重和遵守礼仪的精神。
3.人情世故敬谦词的使用也与人情世故有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情世故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人际关系中的互动和处理问题的方式。
通过使用敬谦词,人们可以更好地掌握人情世故的礼仪和规范,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和信任,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三、敬谦词的运用情况敬谦词在汉族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日常社交中,敬谦词的使用非常普遍,人们不仅在对长辈、上司和名人等方面使用敬谦词,而且在对朋友和同学等平辈之间也使用敬谦词以表达自己的尊重和礼貌。
古代敬谦词大全

古代敬谦词大全在古代中国,语言交流中充满了敬谦之词,这些词语不仅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也彰显了自身的修养。
以下是一份详尽的古代敬谦词大全,涵盖了各种场合和情境,以飨读者。
一、敬词1. 令: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令堂、令郎、令爱等。
2. 尊:用于称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语,如尊驾、尊前、尊右等。
3.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的敬语,如贤兄、贤弟、贤妹等。
4. 仁:用于称同辈或同龄人的敬语,如仁兄、仁弟等。
5. 贵:用于称对方职位或身份的敬语,如贵干、贵庚、贵姓等。
6. 高:用于称对方的敬语,如高见、高论、高足等。
7. 拜:用于表达敬意的行为,如拜读、拜访、拜会等。
8. 呈:用于表达呈献或上交物品的行为,如呈上、呈报、呈请等。
9. 赐:用于请求对方给予的敬语,如赐教、赐复等。
10. 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的敬语,如请问、请教、请示等。
二、谦词1. 敝:用于自称或称自己一方的谦词,如敝人、敝处、敝校等。
2. 愚:用于自称或称自己一方的谦词,如愚兄、愚见、愚以为等。
3. 拙:用于自称或称自己一方的谦词,如拙作、拙见、拙笔等。
4. 卑:用于自称或称自己一方的谦词,如卑职、卑论、卑鄙之见等。
5. 小:用于自称或称自己一方的谦词,如小弟、小字、小店等。
6. 敢:用于表示冒昧请求或询问的谦词,如敢问、敢请、敢烦等。
7. 见:用于自称或称自己一方的谦词,如见谅、见教、见复等。
8. 家:用于称自己一方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9. 寒:用于表示自己一方寒微或寒酸的谦词,如寒舍、寒门等。
10. 舍:用于表示自己一方住宅的谦词,如舍下、舍间等。
以上是古代敬谦词大全的一部分,这些词语的使用能够使语言更加得体、文雅,展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自身的修养。
在现代汉语中,虽然有些词语已经不再常用或者已经消失,但是它们仍然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了解。
常见的古今谦敬词语

常见的古今谦敬词语常见的谦敬词语中华民族崇德尚礼,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作为礼仪之邦,讲究礼尚往来,卑己达人。
在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往往要运用到一些敬谦辞。
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人。
谦辞是表示谦虚或谦恭的言辞,一般对己。
古代谦称一、王侯自称【朕】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谓“我”“我的”,后为自称专用。
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人不得擅用。
如《史记》:“朕为始皇帝。
”【寡人】皇帝的谦称,译为“我”。
如《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孤】皇帝王侯的谦称,汉以后盛行,译为“我”。
如《赤壁之战》:“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寡君】臣下对别国谦称本国君主。
如《左传》:“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不毂】不善,古代诸侯的谦称,译为“我”。
如《左传·僖公四年》:“岂不毂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二、臣子自称【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男性谦称,可译为“我”。
如《鸿门宴》:“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老臣】官吏对君主的自称,多指年长者。
如《战国策·赵策》:“老臣贱息舒祺,最少。
”三、一般人自称【仆】谦称,译为“我”。
如《报任安书》:“仆非敢如此也。
”【愚】谦称,译为“我”。
如《赤壁之战》:“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某】代替自己的名字,谦称,译为“我”。
如《答司马谏议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小人】谦称,译为“我”。
如《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鄙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本指居住于郊野之人,又引申为见识短浅的“鄙俗”之人、“鄙陋”之人,后常用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见识浅薄。
如《韩非子》:“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之子罕。
”【不才】本意为没有才能的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如《报刘一丈书》:“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
”【不肖】即“不贤”,旧时表谦卑的自称,自谦自己没有本事,不能继承祖辈德行。
传统称谓用语及谦敬辞说略

传统称谓用语及谦敬辞说略作为有着高度文明向度的华夏民族,先民们的优雅是今天的我们难以企及乃至难以想像的。
古人“自卑而敬人”,无处不体现着恭谦的君子形象,这也正是礼仪之邦和民族文化最为典型的外在体现。
礼者,理也。
《礼记·曲礼上》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行修言道,礼之本也。
”传统的称谓用语,主要用在书信、礼帖、匾额和幛联等处,这也是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最基本功课。
至今在港台和东南亚华人圈中,以及日韩等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地方,此风依然犹存。
下文依前人书札整理传统称谓用语及谦敬辞之两部分:一、大称呼在称呼前冠一“大”字,彰德望、示尊崇,以显恭敬之礼,此谓之“大称呼”。
一般用于匾额、幛联、柬帖及正式行文之中。
称长及平辈尊者:大德望大硕望大时望大齿望大乡望大有道大硕德大郡望大徵君大漳望大懿望大懿德大淑德大慈范称亲家:大姻望大戚望称女子:大闺秀大闺彦称妇人:大阃仪大淑德称幼辈:大英畏大英杰大俊才大茂才大时彦称典史:大佐理大椽史称武举:大干城大武元通称读书人:大文元大养元大案元(大案元亦称于童生) 称僧人:大禅师大国师大乘宗称道人:大真人大法师大元宗僧道称俗家:大护法大檀越称商贾:大泉师大素封称医生:大国手大壶公大岐黄称画匠:大画史大绘史称木匠:大工师大班师称地理:大堪舆大辩方称星士:大参玄大星伯称相士:大风鉴大冰鉴称卜士:大太史大詹尹称业师:大教铎大振铎大木铎称人族:大盛族大阀阅大巨族大潭府称媒妁:大月老大冰人大红叶称岳父:大泰山称岳母:大泰水称女婿:大东床大乘龙称恩人:大恩相称恩家:大恩府二、除正规严肃的大称呼外,普通常用于书信的自我谦称、提称以及恭敬用语:驾临类:驾临光临贲临宠临早临台从类:台从,古代用于贡生以上有品职者,今通用。
用于士人:文轩文斾(通用:文舆台驾)用于至亲长辈:尊驾女性平辈间及对幼辈:香车鸾舆台下类:台下座下阁下尊座侍右(此通用)用于祖父母、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用于长辈:尊前尊鉴赐鉴道鉴尊右侍右用于长辈女性:懿鉴懿座妆前用于师长:函丈青照道席尊鉴撰席史席左右帐下用于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用于幼辈:青览青盼文几几右用于同学:研右文几砚席台鉴用于女性:妆次慧鉴淑览芳鉴用日类:传统格式用文,正月请客作新正某日;余本月写本月某日,本月之上写“占吉”二字;单帖:即日写即午、明日写明午(亦作翌午);如刻下迎贺娶亲者写即刻喜酌,迎贺二字置于中间顶部;今夜请客写今宵候、明晚请客未宵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尚未得到应 有 的关 注 , 文将对 敬谦 语 的兴盛期—— 明 本 清 时期的语用敬谦手段进行探讨 。
一
( 红楼梦》 《 第八十八回)
同。
、
“ 少化 ” 义 手 段 意
所谓 “ 少化 ” 义 手 段 , 的是 人 们 言 语 中 涉 及 到 自 意 指
且 独 立 于敬 谦 辞 之 外 的 表达 敬 谦 态 度 或 情 感 的带 有 规 律
性 的言语方式 , 这些方式 的言语 载体 本身都不 是语 言层 面的敬谦辞 , 但这 些方式 在语用 中确实 能够起 到表达 敬 谦态度或情感的作用 , 们与语 言视野 下含有 敬谦基 义 它
或 陪义 的敬 谦 辞 , 两套 平 行 而 又 互 补 的表 达体 系 , 同 是 共
( ) 未必佳 , 称 小 时 了 了, 及 以博世 叔 一 粲。 2大 颇 附 ( 仁 守致 缪 祜 荃 , 《 风 堂 友 朋 书札 》 7 ) 注 : 自 屠 见 艺 P8 ( 源 《 说 新 语 》 小 时 了 了大 未 必佳 ” 典故 , 处 表 谦 。 世 中“ 的 此 )
用 典 表 达 敬 谦 的手 段 是 典 故 定 型成 敬 谦 辞 的 必 经 之
表达敬谦 态度或情感的作用 , 它们与语言视野 下含有敬谦 基义或陪义 的敬谦辞 , 是两套平行 而又互补 的表 达体
系, 同 共 构成广义敬谦语 的范畴 。敬谦语 的兴盛期—— 明清 时期 的语 用敬谦 手段 包括“ 少化” 意义手段、 修辞 手
段 、 儿称 谓 手 段 、 亲 属 称谓 手 段 、 讳 手 段 、 从 泛 避 自名 手 段 、 字 号 手段 等 , 五 种手 段 主 要 用 于 称谓 。 称 后
别 人 的要 求 , 递 谦 逊 的态 度 。例 如 : 传 ( ) 中惟嫡 孙 宝 玉一 人 , 1其 秉性 乖 张 , 生情 怪 谲 , 虽聪 明灵 慧 , 可望 成 , 奈 吾 家运 数 合 终 , 无人 规 引入 正 。 略 无 恐
辞 ) 还包括言语视野下表达敬人谦 己态度或情 感的语用 , 手段。所谓语用敬 谦手段 , 区别于语 言层 面的敬谦 辞 是
2 1 01
明 清 时 期 的 语 用 敬 谦 手 段
刘 宏 丽
( 山东警察学院 公共基础部 ,山东 济南 20 1 ) 50 4
摘
要: 所谓语用敬谦 手段 , 区别于语言层面的敬谦辞且独立 于敬谦 辞之外的表达 敬谦 态度或情 感的带 是
有 规律 性 的言 语 方 式 , 些 方式 的言 语 栽体 本 身都 不是 语 言 层 面 的 敬 谦 辞 , 这 些 方 式在 语 用 中确 实能 够起 到怀 。( 平山冷 2但 愿 《
燕》 六 回 ) 第
以得 出如 下 几 组 :
1 “ ”“ 稍 ” . 稍 、稍 。含 少 量 的意 蕴 , 自我 肯 定 时加 在 收 稿 日期 : 1 0 2 0— 9—2 0 1
4“ ” . 聊 。略 微 , 意 同“ ” “ ” “ ” 谦 略 、 稍 、少 。
关键词 : 明清 ; 语用 ; 敬谦 ; 手段
中图 分类 号 : 0 H3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82 2 1 ) 1 05 0 17 —34 (0 10 ~ 0 0— 5
引言
上 它们 , 可 转傲 为谦 ; 酬 恩 或 效 劳 的言 语 表 达 中加 上 便 在 它们 , 增 添扬 他 抑 己之 情 。 可 () 1 虽稍 有 微 劳 , 不敢 仰 乞 圣 恩 将 伍 显 等 从 轻 减 罪 ,
敬谦语是表 达恭敬 或谦逊 的态度 或情感 的词语 , 是 民族特色鲜明的礼貌语言。广义的敬谦语不 仅包括语 言
视 野 下 含 有 敬 谦 基 义 或 陪 义 的 基 本 固 定 的 语 汇 ( 谦 敬
今 已定秋后处决。( 彭公案》 《 第一二六回) () 2 殚竭庸愚 , 稍酬 高厚。( 曾纪泽遗 集) 7 ) 《 P 3 2 “ 。即“ 微 ” 副词 , . 略” 稍 , 表示 数 量不 多或 程度 不 深, 它以向少里量化的方式 减弱 自我肯定 的语 气 , 降低 对
第2 卷第 1 1 期
21 年 0 1
济南大 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J R AL OF U I E ST I A S ca S i c dt n oU N N V R I Y OF JN N( o il c n eE i o ) e i
Vo . NO. 121 1
( 红楼 梦》 《 第五 回)
( ) 今 重 阳 时候 , 备 了一 点 儿 东 西 。婶 娘 这 里 那 2如 略
一
构成广义敬谦语 的范 畴 , 同担 当敬 谦表 达的载体 。作 共
为敬 谦 类 礼 貌 表 达 不 可 或 缺 的 组 成 部 分 , 用 敬 谦 手 段 语
件没有 , 不过 是侄 儿 一 点孝 心。只 怕婶娘 不 肯 赏脸。
( ) 几 藉 此微 诚 , 补 迂拙 。 ( 国 藩致 毛 鸿 宾 函 , 1庶 少 曾 见《 清成 同年 间名 人 函 札》 6 P)
己的观点、 见识及其他方面时 , 往有意 向少里量化 的语 往
用 谦 敬方 式 。对 常 用 于 表 谦 的 “ 化 ” 语 进 行 归 纳 , 少 词 可
作者简介 : 刘宏丽 (9 0一) 女 , 17 , 山东威海人 , 副教授 , 文学博 士, 主要研究方 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
基 金项 目 : 山东 省 社 会 科学 规 划 研 究 项 目“ 清敬 谦 语 研 究 ” 0 C J0 。 明 (9 WX 2 )
5 0
( ) 外道 : 聊 表 相 敬 之 礼 , 子 多 闻提 辖 如 此 豪 1员 “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