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史

合集下载

总结研究世界新闻传播史的意义

总结研究世界新闻传播史的意义

研究世界新闻传播史的意义重大,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方面:
1. 了解新闻传播的演变历程:通过研究世界新闻传播史,我们可以了解新闻传播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新闻传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式、内容和作用,以及它如何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相互影响。

2. 认识不同文化和社会的新闻传播:世界各地的新闻传播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传统。

通过研究世界新闻传播史,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和社会中新闻传播的差异,包括新闻价值观、报道方式、媒体组织和受众反应等。

这有助于增进跨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3. 探索新闻传播的社会作用:新闻传播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影响公众舆论、塑造社会价值观和推动社会变革。

通过研究世界新闻传播史,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新闻传播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作用。

4. 理解媒体与权力的关系:新闻传播与政治权力、经济利益和社会控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通过研究世界新闻传播史,我们可以探讨媒体与权力的相互作用,包括政治宣传、媒体审查、商业利益对新闻的影响等。

这有助于我们认识媒体的独立性和责任,以及媒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5. 促进新闻传播的学术研究:世界新闻传播史的研究为新闻传播学科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和理论基础。

通过深入研究历史案例和趋势,我们可以发展出更深入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推动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

总之,研究世界新闻传播史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新闻传播的本质、功能和影响,从而更好地应对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挑战。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思政元素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思政元素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思政元素
1. 爱国主义教育
课程通过全面介绍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史,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讲述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奋斗与成就,让学生深刻理解国家的发展与新闻传播的紧密关系。

2. 社会责任感培养
通过分析新闻传播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认识到新闻传播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课程强调新闻传播的公信力、影响力和引导力,培养学生作为未来新闻传播工作者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3. 职业道德教育
课程穿插讲述新闻传播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和从业要求,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明确新闻传播行业的基本职业操守,如公正、真实、客观等原则,塑造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

4. 历史观与思辨能力培养
通过学习新闻传播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

课程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5. 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
课程不仅传授新闻传播的历史知识,还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同时,鼓励学生结合新时代的特点,探索新闻传播的创新路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的思政元素涵盖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感培养、职业道德教育、历史观与思辨能力培养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等多个方面。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课程思政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具有高尚品德、扎实学识和创新精神的新闻传播人才。

谈谈学习新闻传播史的必要性

谈谈学习新闻传播史的必要性

谈谈学习新闻传播史的必要性
学习新闻传播史既是为了熟悉新闻传播中常见的传播形式及其历史
背景,又是为了让新闻传播从史览的眼光理解把握新闻传播的实质与
发展趋势。

新闻传播历史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的缩影,反映着不同
时期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的变迁,也有助于新闻传播者形成更为全面
的社会现实认识。

学习新闻传播史有助于深入理解新闻传播实践的真谛,使我们了解其
社会意义和历史发展。

得益于历史发展,新闻传播作为一种比较新的
传播手段也有了极大的发展,比如媒介的介入、大众传播、新媒体等。

学习历史,可以从时间维度认识当下新闻传播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探寻新闻传播发展趋势,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现在的传播形式,把握新
闻传播的实质与发展趋势。

中外新闻传播史课程简介

中外新闻传播史课程简介

中外新闻传播史课程简介
中外新闻传播史课程是一门探讨新闻传播发展历程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新闻传播制度和实践的课程。

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新闻传播的起源、演变和影响,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课程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新闻传播的起源和发展:介绍新闻传播的历史背景和重要里程碑,探讨新闻媒体的出现和演变对社会的影响。

2. 中外新闻传播制度比较: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新闻传播制度和政策,探讨其对新闻自由、媒体监管和新闻报道的影响。

3. 新闻传播技术的演进:讲解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历程,包括印刷术、电报、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探讨这些技术对新闻传播方式和内容的改变。

4. 新闻传播的国际化和全球化:探讨新闻传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特点和趋势,以及国际新闻传播的重要性和挑战。

5. 文化差异与新闻传播: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传播特点和问题,包括价值观、道德标准和新闻报道的文化差异。

6. 新闻传播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探讨新闻传播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新闻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和责任。

通过学习中外新闻传播史课程,学生可以了解新闻传播的历史演变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新闻传播制度,培养对新闻传播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未来从事新闻传播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新闻传播史考研题库

新闻传播史考研题库

新闻传播史考研题库新闻传播史考研题库新闻传播史是新闻传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新闻传播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考研生来说,掌握新闻传播史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在备考过程中,题库是一种很好的复习工具。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新闻传播史考研题目及其解析。

一、选择题1. 新闻传播学的起源时间是:A. 19世纪60年代B. 20世纪50年代C. 21世纪10年代D. 18世纪80年代正确答案:A解析:新闻传播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的新闻学家开始对新闻传播进行系统研究,奠定了新闻传播学的基础。

2. 下列哪种媒介是新闻传播学的重要研究对象?A. 电视B. 广播C. 报纸D. 互联网正确答案:D解析:互联网是新闻传播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它的出现和发展对新闻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A. 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B. 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C. 实证研究和文献研究D. 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正确答案:A解析: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

实证研究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实证数据的收集来验证或推翻假设;理论研究则通过对理论框架和概念的构建和解释来推动学科的发展。

二、简答题1. 简述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历程。

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源阶段、发展阶段和创新阶段。

起源阶段是指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新闻传播学主要集中在新闻学的研究上,对新闻传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总结。

发展阶段是指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这一时期新闻传播学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涉及的研究内容也逐渐扩大,包括传媒经济学、传媒法学、传媒伦理学等。

创新阶段是指21世纪初至今,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新闻传播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研究内容逐渐向互联网传媒、社交媒体等新兴领域拓展,研究方法也更加多样化和前沿化。

2. 互联网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有哪些?互联网对新闻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课件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课件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课件中国新闻传播史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领域,其中第二章是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新闻传播史,对这些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变革进行梳理和介绍。

清朝末年是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起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包括西方列强的入侵和革命思潮的兴起。

随着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的传入,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开始面临挑战。

最早的报纸在这个时期出现,虽然受到限制,但它们开始扮演起启蒙的作用。

同时,邮政系统的发展也为新闻传播提供了便利。

辛亥革命的成功标志着清朝的覆灭,也开启了中国的民主革命时代。

在这个时期,新闻传播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一系列的革命战争使得新闻传播成为推动革命的重要手段。

各种新闻机构出现,新闻报纸的数量也呈指数级增长。

新闻自由的倡导成为这个时期的主题之一,名记们通过新闻的力量传递着革命的火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新的篇章。

在新中国的初期,新闻媒体被国家掌控,起到了宣传的作用。

新闻部门的机构设置也发生了变化,新闻工作者开始扮演起宣传机关的角色。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新闻传播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媒体的数量和规模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同时,传统的媒体形式开始向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转移,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新闻传播史还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传媒机构和新闻人物。

他们通过批评和报道,推动了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

然而,新闻传播领域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新闻自由的限制、媒体的商业化以及虚假新闻的泛滥等问题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热点话题。

这些问题使得社会对新闻传播的期望与实际发展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落差。

综上所述,中国新闻传播史是一个由古至今的演进过程,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清朝末年、民国时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闻传播史各自涌现出了众多的重要事件和变革,对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新闻传播史每章试题及答案

中国新闻传播史每章试题及答案

中国新闻传播史每章试题及答案中国新闻传播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中国古代最早的新闻传播形式是?A. 报纸B. 广播C. 邸报D. 电视答案:C2. “邸报”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哪个朝代?A. 唐朝B. 宋朝C. 明朝D. 清朝答案:A3. 新闻传播史上,中国第一份近代意义上的报纸是?A. 《申报》B. 《大公报》C. 《新闻报》D. 《晨报》答案:A4. 下列哪项不是新闻传播的功能?A. 传播信息B. 教育公众C. 娱乐大众D. 军事通讯答案:D5. 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在哪个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A. 抗日战争时期B. 文化大革命时期C. 改革开放以后D. 五四运动时期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6. 下列哪些属于新闻传播的媒介?A. 书籍B. 杂志C. 电视D. 互联网答案:B, C, D7. 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A. 真实性B. 客观性C. 及时性E. 娱乐性答案:A, B, C8. 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哪些事件标志着新闻事业的重要发展?A. 《人民日报》的创刊B.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成立C. 中央电视台的成立D. 新华社的成立答案:A, B, C, D三、简答题9. 简述中国古代的“邸报”对新闻传播的意义。

答:中国古代的“邸报”是最早的新闻传播形式之一,它主要发布官方的政令、法令以及一些重要事件的信息,对于维护中央集权、传播政治信息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它也是民间了解国家大事的重要渠道,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0. 阐述新中国成立后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特点。

答:新中国成立后,新闻传播事业经历了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初期,新闻传播主要服务于政治宣传,强调舆论的统一和导向。

改革开放后,新闻传播开始注重信息的多样性和服务性,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传播格局。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闻传播更加注重互动性和时效性,新媒体的兴起为新闻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四、论述题11. 论述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在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新闻传播的历史与演变

新闻传播的历史与演变

新闻传播的历史与演变新闻传播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它经历了许多变革。

本文将探讨新闻传播的历史与演变,旨在帮助读者了解新闻传播的发展脉络,以及对现代传媒产业的影响。

一、朝代时期的新闻传播在古代,新闻传播主要通过口头交流和书信传递。

在中国,亭子和牌坊上常常张贴着重要的告示,它们起到了新闻传播的作用。

此外,民间故事、戏曲等也成为了一种新闻传播的方式。

在古罗马帝国,运送军情的马车充当了新闻传播的角色。

二、印刷术的发明与新闻传播的变革15世纪的欧洲出现了印刷术的发明,这是新闻传播的一个重大突破。

印刷术的出现使得新闻可以通过印刷品的形式迅速传播。

报纸、杂志等印刷品开始成为主要的新闻传播媒介。

这一时期,新闻报道开始呈现出较高的客观性和准确度。

三、电报、电话与无线电的出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的出现使得新闻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电报的发明使得新闻可以通过电信网络传输,大大加快了新闻的传递速度。

而电话则使得新闻可以进行即时的声音传播。

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新闻广播开始兴起,人们可以通过收音机收听最新的新闻。

四、电视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20世纪中叶,电视开始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

电视以其音像并茂的特点,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生动和直观。

同时,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新闻传播的格局。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实时的新闻资讯,各种数字媒体也涌现出来,如新闻网站、社交媒体等。

这使得新闻传播更加多样化和民主化。

五、多媒体时代的挑战与机遇目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新闻传播进入了多媒体时代。

现代媒体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结合在一起,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新闻阅读体验。

然而,面临着信息泛滥、虚假新闻等问题,如何保持新闻传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成为了一个重大的挑战。

新闻传播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始终在不断变革与演进中。

从朝代时期的口耳相传,到印刷术的发明,再到电报、电话、无线电、电视以及互联网的出现,新闻传播的方式不断更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传播历程的四个阶段:口头传播阶段手写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2.新闻传播媒介的演变:报刊广播电视网络3.西方报业发展的进程官报时期(资产阶级革命以前的时期),基本的新闻政策为书报检查制度。

政党报纸时期(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几十年到一百多年),新闻政策的特点:在新闻自由大框架下,对报刊征收知识税(目的:欲禁于征)。

商业报纸时期(英、美开始于19世纪中叶),党报消失,完全的新闻自由政策。

报业垄断时期(20世纪后),报业兼并集中加剧,出现报团、传播集团。

4.《报刊的四种理论》:(在绪论中,作者声明书中所使用的“报刊”一词,是指一切公众通讯工具。

)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由约翰·弥尔顿(J·Milton)在《论出版自由》(1964)一书中最先提出,由约翰·密尔(J·S·Mill)的《论自由》一书加以系统化。

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坚持个人的重要性,依靠个人和理智活动能力,主张言论和出版自由,进而形成“观点的公开市场”。

在此市场中,最好的思想总会得到承认,而最劣的思想则会失去作用。

赛伯特在论述中引用查菲(1947)的观点认为,控制或压制都是对报刊自由的冒犯:要求报刊出版必须事先领取执照;对传播内容进行审查;对触犯或批评当局的内容处以罚金;对有关传播者予以刑事处分,并在民事上承担损害赔偿;对信息采集与报道横加干涉;对人们购买、阅读或收听、收看征税并加以干预。

文字传播是传播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语言的`出现是第一个里程碑印刷术是第三个里程碑《每日纪闻》:(世界上最早的官方公报)公元前59年,尤利乌斯·恺撒当选为罗马执政官后,下令每日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记录。

用尖笔书写在罗马议事厅外一块涂有石膏的特制木板上。

当时的名称是“阿尔布(Album)”,后来人们称之为《每日纪闻》。

恺撒遇刺身亡,他的养子恺撒·屋大维继任后恢复《每日纪闻》,一直到公元330年迁都君士坦丁堡为止。

公报除缮写在布告牌上,还由书记员抄写多份,颁发给各地要人和驻军首长。

创设目的:把上层会议的内容公诸于众,争取舆论的支持,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

公报内容:议事记录、帝国法令、战争消息、宗教活动以及贵族的婚育、死亡等。

意义:沟通了统治机构的内部联系,发挥了维护帝国统治的作用。

2最早的定期印刷出版物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定期印刷出版物是1609年在德国出版的两种周报。

①斯特拉斯堡(当时属于德国,现属于法国)出版的《报道》(Relation);现存最早的是1609年的。

有证据表明1605年已开始出版。

②德国沃尔芬比特尔出版的《通告——报道或新闻报》(AvisoRelationOberZeitung)。

现存最早的是1609年的。

特点:定期,连续出版。

每周出版一次。

有统一、可辨识的报头。

每一期只登一条新闻。

印刷的定期出版的周报的诞生,意味着现代报业的开始。

新闻事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变化,形成了对新闻事业的需要,同时也形成了产生新闻事业的物质条件。

马克思指出:“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兴起过程中,整个社会对新闻信息的大量需求,使小规模的、定向传播的新闻活动,发展为大规模的、面向社会公众的新闻事业。

新闻事业诞生的必然之一:社会需要从经济上看,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使得整个民族、国家真正连成一体,使得人们不仅需要了解本地的情况,还渴望知道国内和世界各地的重大事变。

因而,使新闻信息的需求更加集中和突出。

从政治上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加速了社会政治变动,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新兴阶级和政治力量更加迫切需要传播信息、以宣传观点、左右舆论,以促进社会的变革。

新闻事业诞生的必然之二:物质条件印刷和造纸工业日益发展,报纸生产成本明显降低,新闻印刷品有了批量生产的可能。

交通和邮政事业日趋发达,报刊定期发行成为可能。

人口逐渐向城市集中,社会联系更为紧密,形成了新闻采集和传播的良好条件。

17世纪:从定期报刊到日报17世纪定期报刊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报业,也就是近代新闻业的诞生。

1609年,德国奥格斯堡出版《通告、报道—新闻报》,这是世界上第一份定期周报。

1621年,英国最早的定期周报《每周新闻》出版。

1631年,法国最早的定期报刊,巴黎《公报》周刊出版1650年,德国莱比锡出版《新到新闻》,这是世界上第一张日报。

1702年,英国第一张日报《每日新闻》出版;1783年,美国第一张日报《宾西法尼亚晚邮报》出版。

.自由主义理论的奠基者出版自由思想最早提出:A.约翰·弥尔顿(1608-1674),是英国大诗人,他的《论出版自由》(1644)是全世界新闻事业顺畅发展的第一块思想基石。

由于他写了一些关于离婚的小册子,被国会质询,所以愤怒,写下这个小册子。

他抨击对言论自由的限制,认为只有通过自由讨论、各抒己见,人类才能不断获取真理。

他的意思是,人是有理性的,自由表达观点,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力。

限制出版自由,是对理想的蔑视,是对人权的践踏。

施拉姆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中肯定了《论出版自由》奠定了自由主义理论的基础,因此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也被称为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基石。

《论出版自由》主要内容:论文针对当时长老会派害怕革命继续深入,竭力控制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政治思想,力图与王党妥协的倾向,慷慨激昂地反对书报检查制,为人民力争思想、言论和出版自由。

他抨击对言论自由的限制,认为只有通过自由讨论、各抒己见,人类才能不断获取真理。

他的意思是,人是有理性的,自由表达观点,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力。

限制出版自由,是对理想的蔑视,是对人权的践踏。

弥尔顿认为,只要让真理和谬误同时不加约束地通过调查研究和讨论来接受检验,真理必将战胜谬误。

四.独立报业的发展和《泰晤士报》在报业独立化趋势下,18世纪末另一份报纸脱颖而出,其影响远远超过同期其他报纸,成了英国资产阶级非政党报刊的主要代表。

这便是《泰晤士报》。

《泰晤士报》是一份非党派的的报纸,并无明确的政党背景,但同样有自己的阶级立场和政治倾向。

它是工商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和统治集团又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因而能在工业革命后的形势下,成为影响英国政局的重要力量。

它的言论和批评往往影响议会的辩论和决议,甚至导致某些大臣的辞职和内阁的倒台,因而获得了“ 大雷神”谑称。

《泰晤士报》(The Times)发刊于1785年元旦,原名《每日环球纪录报》,创办人为印刷商约翰·沃尔特,三年后报名改为《每日环球纪录报或泰晤士报》,1788年3月正式定名为《泰晤士报》。

该报创刊时并不显眼,但它致力于详尽而迅速地报道国内外新闻,整版刊登国会辩论实况,及时报道法国大革命的进程,几年后便跻身伦敦第一流报纸的行列。

(1)在经营方面,它完全割断和政府的联系,依靠广告和发行收入而充分自立。

(2)在报道方面,它大量刊登国内外要闻,还派遣干练的记者奔赴国内外热点地区采访,获得许多独家新闻,使许多重大消息(如1815年拿破仑滑铁卢战败)抢先见报。

(3)在言论方面,它标榜独立,通过遍布全国的记者网经常了解各阶层的情绪和意见,作为评论的依据,因此逐步成为舆论界的重要力量。

(4)该报还十分重视采用新技术,率先使用蒸汽印刷机、轮转印刷机,不断提高印刷质量和速度。

于是,经过半个世纪的经营,《泰晤士报》成了英国首屈一指的大报,到1847年沃尔特第二去世时销量已达三万来份,超过伦敦其他大报发行量的总和。

1789年7月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同年8月26日,国民议会通过《人权宣言》。

《人权宣言》共计17条其核心精神就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明确规定出版自由的正式文件,且正式写入法典。

《人权宣言》第十一条明确规定: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乃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而,每个公民都有言论、著作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承担责任。

有两点意思:1.要有言论出版自由2.要为此承担责任.“曾格案件”1733年,德国移民曾格在纽约创办了《纽约周报》。

该报发表的大部分文章是批评总督和地方议会的。

为此,在报纸创办一年后,曾格被捕,并被提起诉讼,结果被指控为“诽谤政府”。

1735年开庭审理,安德鲁.汉密尔顿为其辩护。

按照当时英国和北美的惯例,凡是对政府进行批评,不管内容是否属实,一概视为诽谤。

汉密尔顿指出:首先诽谤罪只有在言论不实时才成立,每个公民都有“陈述无可非议的事实真相的自由”。

其次,陪审团不仅有权进行事实判断,还有权进行法律判断,裁决应由法庭和陪审团共同作出。

陪审团被感动了,曾格获得自由。

从此,曾格和律师汉密尔顿成为反对暴政、争取自由的英雄。

这是北美殖民地争取新闻自由的里程碑。

这里阐发的新闻自由原则,为后来人所推崇。

②托马斯·潘恩:出身于英国贫民家庭,1774年来到费城,担任《宾夕法尼亚杂志》编辑,经常撰写散文、评论,指责英国的专横无理,宣传取缔黑奴制度。

独立战争爆发后,不少人对北美殖民地究竟能否独立,应不应该脱离母国而独立,仍然心存疑虑,甚至在大陆会议上都有争论。

正是在这重要时刻,1776年1月他出版了政论小册子《常识》,用通俗的语言、锐利的笔调,抨击了英国的暴虐统治,批判了妥协和解的谬论,旗帜鲜明地指出:争取独立是个常识问题,继续从属于英国有百害而无一利。

这本小册子切中人们的思想实际,一出现就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不到三个月就发行了12万册,总销数达50万册,各报还争相刊载。

当时北美300万人口,从前方到后方,对它几乎家喻户晓。

它鼓舞了人民战斗的决心和勇气,被认为是独立战争的响亮号角。

半年以后,大陆会议顺利通过了《独立宣言》。

随着战局的发展,佩因又先后发表了13篇题为《危机》的文章。

这些文章有些是在危急关头鼓舞士气的,有的是抨击英国议和使者的,有的是揭露保皇派阴谋的。

其中第一篇写于1776年冬,刊于《宾夕法尼亚新闻报》上,当时大陆军屡次战败、处境困苦、士气低落。

统帅华盛顿发现这篇充满革命激情的文章后,下令在士兵中宣读,有效地振作了士气,连续打了几个胜仗,扭转了战局。

战争结束后,1787年佩因离美返欧,曾经参加法国大革命,著有《人权论》、《理性的时代》等书。

1.什么1叫廉价报纸?廉价报刊是工业革命前后各国先后出现的面向社会中下层的通俗小报,因售价低廉而得名,是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一种机器化的大众化的报刊。

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廉价报纸是1833年由本杰明.戴在美国纽约创办的《太阳报》。

3.廉价报刊的特点:(客观性娱乐煽情廉价)①政治上标榜独立,不受制与某个党派;②经济上自主经营,不依赖政府或政党的津贴;③读者对象为平民大众,也称为大众化报纸,这是新行的资产阶级商业报纸;④内容上,除了少数鼓吹社会改革、宣传改良主义主张的以外,一般着重报道地方新闻、社会新闻、警事新闻、体育新闻以及种种软新闻;⑤形式上文字简短通俗,版面活泼花哨,可读性强;⑥经营上完全商业化,大量刊登商业广告,以此来降低售价,扩大发行,进而赢取更多的广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