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悬剂的制备及稳定剂的选择
实验二-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

实验二-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实验二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掌握混悬型液体制剂一般制备方法。
2.熟悉按药物性质选用合适的稳定剂。
3.掌握混悬型液体制剂质量评定方法。
二、实验指导混悬型液体制剂(简称混悬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细小的微粒(>0.5μm)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匀相分散体系。
优良的混悬型液体制剂,除一般液体制剂的要求外,应有一定的质量要求,外观微粒细腻,分散均匀;微粒沉降较慢,下沉的微粒经振摇能迅速再均匀分散,不应结成饼块;微粒大小及液体的粘度,均应符合用药要求,易于倾倒且分剂量准确;外用混悬型液体制剂应易于涂展在皮肤患处,且不易被擦掉或流失。
根据stokes定律V=2r2(ρ1-ρ2)g/9η,可知要制备沉降缓慢的混悬液,首先应考虑减小微粒半径(r);再减小微粒与液体介质密度差(ρ1-ρ2);或增加介质粘度(η);因此制备混悬型液体制剂,应先将药物研细,并加入助悬剂如天然胶类、合成的天然纤维素类、糖浆等,以增加粘度,降低沉降速度。
混悬剂中微粒分散度大,有较大的表面自由能,体系处于不稳定状态,有聚集的趋向,根据△F=σSL·△A,△F为微粒总的表面自由能的改变值,决定于固液间界面张力σSL和微粒总表面积的改变值△A因此在混悬型液体制剂中可加入表面活性剂降低σSL,降低微粒表面自由能,使体系稳定;表面活性剂又可以作为润湿剂,可有效地使疏水性药物被水润湿,从而克服微粒由于吸附空气而漂浮的现象(如硫磺粉末分散在水中时),也可以加入适量的絮凝剂(与微粒表面所带电荷相反的电解质),使微粒ξ电位降低到一定程度,则微粒发生部分絮凝,随之微粒的总表面积△A减小,表面自由能△F下降,混悬剂相对稳定,且絮凝所形成的网状疏松的聚集体使沉降体积变大,振摇时易再分散。
有的产品为了增加混悬剂的流动性,可以加入适量的与微粒表面电荷相同的电解质(反絮凝剂),使ξ电位增大,由于同性电荷相斥而减少了微粒的聚结,使沉降体积变小,混悬液流动性增加,易于倾倒,易于分布。
混悬剂的制备及稳定剂的选择

混悬剂的制备及稳定剂的选择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制剂实验教学中心实验目的1. 掌握混悬剂的一般制备方法。
2. 掌握沉降容积比的概念并熟悉测定方法。
3. 熟悉根据药物的性质选用适宜的稳定剂,用以制备稳定混悬剂的方法。
实验指导浑悬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0.5μm)形式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分散体系。
一个优良的混悬剂应具有下列特征:其药物微粒细小,粒径分布范围窄,在液体分散介质中能均匀分散,微粒沉降速度慢,沉降微粒不结块,沉降物再分散性好。
斥力引力两种能之和微粒之间强烈吸引,粒子结饼(caking),无法再恢复混悬状态。
法达到聚集而处于非絮凝状态配制方法分散法:将固体药物粉碎成微粒,再根据主药性质混悬于分散介质中,加入适宜的稳定剂。
亲水性药物先干研至一定细度,再加液研磨;疏水性药物则先用润湿剂或高分子溶液研磨,使药物颗粒润湿,最后加分散介质稀释至总量。
凝聚法:将离子或分子状态的药物借助物理或化学方法凝聚成微粒,再混悬于分散介质中形成混悬剂。
1%枸橼酸钠溶液1.0ml(四)凝聚法制备硫磺洗剂取4%盐酸(W/V)与20%硫代硫酸钠(W/V)溶液各5ml,置10ml具塞试管中,振摇,观察硫磺存在的状态,记录。
2.根据数据,以H u/H0(沉降容积比)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绘制各处方沉降曲线,比较几种助悬剂的助悬能力。
3.记录碱式硝酸铋混悬剂2h沉降物状态及再分散翻转次数,沉降物的状态。
4.记录硫磺洗剂各处方的混悬情况,讨论不同润湿剂的稳定作用。
5. 记录分散法与凝聚法制备硫磺洗剂的混悬情况,讨论不同制备方法对制剂稳定性及分散状况的影响。
药剂学辅导:混悬剂的稳定剂

药剂学辅导:混悬剂的稳定剂为了增加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在制备时需加入能使混悬剂稳定的附加剂称为稳定剂。
稳定剂包括助悬剂、润湿剂、絮凝剂和反絮凝剂等。
(一)助悬剂助悬剂系指能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或增加微粒亲水性的附加剂。
助悬剂包括的种类很多,其中有低分子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甚至有些表面活性剂也可作助悬剂用。
助悬剂主要是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以降低微粒沉降速度,增加微粒的亲水性,防止结晶的转型。
使用助悬剂应注意防腐。
1.低分子助悬剂如甘油、糖浆剂等低分子化合物,可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也可增加微粒的亲水性。
在外用混悬剂中常加入甘油,亲水性药物的混悬剂可少加,疏水性药物应多加,如复方硫磺洗剂就加有甘油。
糖浆剂主要用于内服的混悬剂,具有助悬和矫味作用。
2.高分子助悬剂(1)天然的高分子助悬剂:主要是树胶类,如阿拉伯胶、西黄蓍胶、杏胶、桃胶等。
阿拉伯胶可用其粉末或胶浆,用量可为5%~l5%.西黄蓍胶用其粉末或胶浆,用量可为0.5%~l%.植物多糖类,如白芨胶、海藻酸钠、琼脂、角叉菜胶、淀粉浆等。
此外还有脱乙酸甲壳素。
(2)合成或半合成高分子助悬剂:纤维素类,如羧甲基纤维素钠、甲基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等。
其他如葡聚糖、卡波普、聚维酮、丙烯酸钠等。
此类助悬剂绝大部分性质稳定,受pH值影响小,但应注意某些助悬剂能与药物或其他附加剂有配伍变化。
(3)硅皂土(bentonite):为天然产硅胶状的含水硅酸铝。
为灰黄或乳白色极细粉末,直径为l~150lim,不溶于水或酸,但在水中可膨胀,体积增加约10倍,形成高黏度并具触变性和假塑性的凝胶,在pH值>7时,膨胀性更大,黏度更高,助悬效果更好。
如炉甘石洗剂中加有硅皂土,助悬效果极好。
(4)触变胶:利用触变胶的触变性,即凝胶与溶胶恒温转变的性质,静置时形成凝胶防止微粒沉降,振摇后变为溶胶有利于混悬剂的使用。
使用触变性助悬剂有利于混悬剂的稳定。
试验二混悬剂的制备

实验二 混悬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亲水性、疏水性药物制成混悬液的一般制法。 2、熟悉按药物性质选用合适的稳定剂。 3、掌握混悬型液体制剂质量评定方法。 二、实验指导
混悬型液体制剂(简称混悬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细小的微粒(>0.5μm)分散在液 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
优良的混悬剂,除一般液体制剂的要求外,应有一定的质量要求:外观微粒细腻,分散 均匀;微粒沉降较慢,下沉的微粒经振摇能迅速再均匀分散,不应结成饼块;微粒大小及液 体的粘度,均应符合用药的要求,易于倾倒且分剂量准确;外用混悬剂应易于涂布,且不易 被擦掉或流失。
温-80 和少量蒸馏水研磨,再各自缓缓加入蒸馏水,边加边研,直至全量。分别倒入试管中,
振摇,放置,观察现象,比较各稳定剂的作用。
药学专业知识:混悬剂的稳定剂

药学专业知识:混悬剂的稳定剂
混悬剂的稳定剂包括助悬剂、润湿剂、絮凝剂与反絮凝剂等,具体介绍如下:
(一)助悬剂
助悬剂:指能增加分散介质的粘度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或增加微粒亲水性的附加剂加入目的:
1.增加介质粘度降低微粒沉降速度
2.助悬剂大分子吸附在粒子周围形成机械或电屏障防止微粒聚集及晶型转化
常用助悬剂:
(1)低分子助悬剂:甘油、糖浆等
(2)高分子助悬剂
1)天然高分子:阿拉伯胶、西黄耆胶、海藻酸钠等
2)合成半合成高分子:MC、CMC-Na、HPMC等
(3)硅皂土
(4)触变胶:加入触变胶使混悬剂具有触变性,这种混悬剂使用时用力振摇,混悬剂由凝胶状(不流动)变为溶胶状(流动)。
不用时静置状态下为凝胶状,可降低粒子的沉降速度使混悬剂稳定。
(二)润湿剂
指能增加疏水性药物微粒对水润湿性的附加剂。
润湿剂选择是否适当对混悬剂的制备,质量控制等关系很大。
常用润湿剂:吐温80、苄泽、卖泽、磷脂、泊洛沙姆等
表面活性剂的HLB值7~11,溶解度适当
(三)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絮凝剂是使混悬剂产生絮凝作用的附加剂,而产生反絮凝作用的附加剂为反絮凝剂。
例题:
A.助悬剂
B.稳定剂
C.润湿剂
D.反絮凝剂
E.絮凝剂
1.在混悬液中起润湿、助悬、絮凝或反絮凝剂作用的附加剂B
2.使微粒表面由固一气二相结合状态转成固﹣液二相结合状态的附加剂C
3.使微粒Zata电位增加的电解质D
4.增加分散介质黏度的附加剂A
5.使微粒Zata电位减少的电解质E。
试验一混悬剂的制备及稳定剂的选择方法

1实验一 混悬剂的制备及稳定剂的选择方法一、 实验目的1. 掌握混悬剂的一般制备方法。
2. 掌握沉降容积比的概念并熟悉测定方法。
3. 熟悉根据药物的性质选用适宜的稳定剂,用以制备稳定混悬剂的方法。
二、 实验指导混悬剂(又称混悬液,悬浊液)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0.5μm)形式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分散体系。
一个优良的混悬剂应具有下列特征:其药物微粒细小,粒径分布范围窄,在液体分散介质中能均匀分散,微粒沉降速度慢,沉降微粒不结块,沉降物再分散性好。
混悬剂的沉降速度与多种因素有关,可用Stoke 定律表示:ηρρ9)(r 2V 212g −=式中V-沉降速度,r-粒子半径,ρ1-粒子密度,ρ2-介质密度,η-混悬剂的粘度,g-重力加速度。
混悬剂微粒的沉降速度与微粒半径、混悬剂粘度的关系最大。
通常用减小微粒半径,并加入助悬剂如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半合成纤维素衍生物等,以增加介质粘度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
混悬剂中微粒分散度高,具有较大的表面自由能,故体系属于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微粒有聚集的趋势,可加入表面活性剂等用以降低固液之间介面张力,使体系稳定。
表面活性剂又可作润湿剂,改善疏水性药物的润湿性。
从而克服疏水微粒(质轻)因吸附空气而造成上浮现象。
向混悬液中加入絮凝剂,使微粒的ζ电位降低至一定值,微粒间发生絮凝,形成网状疏松的聚集体。
其特点是沉降速度快,沉降物体积大,沉降物易再分散,其物理稳定性好,此种混悬剂称絮凝混悬剂。
向混悬剂中加入反絮凝剂,使其ζ电位增大,减少微粒间的聚集,沉降速度慢,沉降物体积小,沉降物结块,不宜再分散,其物理稳定性差,此种混悬剂称反絮凝混悬剂。
但这种混悬剂由于微粒小,混悬液流动性好,易于倾倒,是适于在短时间内应用的混悬剂。
混悬剂的配制方法有分散法与凝聚法。
分散法:将固体药物粉碎成微粒,再根据主药性质混悬于分散介质中,加入适宜的稳定剂。
亲水性药物先干研至一定细度,再加液研磨(通常一份固体药物,加0.4~0.6份液体为宜);疏水性药物则先用润湿剂或高分子溶液研磨,使药物颗粒润湿,最后加分散介质稀释至总量。
[资料]试验二混悬剂的制备和质量评价(2)
![[资料]试验二混悬剂的制备和质量评价(2)](https://img.taocdn.com/s3/m/acb87d09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06.png)
实验二混悬剂的制备和质量评价目的要求:1、掌握混悬剂液体药剂的一般配制原则。
2、了解助悬剂、表面活性剂及絮凝剂在混悬剂中的作用。
3、比较几种稳定剂对炉甘石洗剂的稳定效果。
实验指导:混悬剂是指不溶性的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液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体系。
优良的混悬剂应符合一定的质量要求(1)外观粒子应细腻,分散均匀、不结块不接饼(2)粒子沉降速度慢,沉降容积比F(V/V0)愈大,混悬液愈稳定。
(3)颗粒沉降后,经振摇易再分散。
根据Stokes定律V=2r2(ρ1-ρ2)g/9η可知,减少颗粒半径r或微粒与介质密度之差(ρ1-ρ2),或者增加介质粘度η均可降低颗粒的沉降速度V。
因此制备混悬剂时应先将药物研细并加入助悬剂入天然胶类、合成的可溶性纤维素类、糖浆等。
以增加粘度,降低沉降速度,制成稳定的混悬剂。
混悬剂中的微粒分散度大,有较大的表面自由能,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
根据公式∆F=σSL∆A,表面自由能改变数值∆F决定于固液间界面张力σSL和总表面积改变数值∆A,因此可加入表面活性剂降低σSL,从而降低界面自由能,使体系稳定。
即使颗粒沉降,经振摇后能重新再分散,而且表面活性剂又可作为润湿剂,可有效地解决疏水性药物在水中的聚集。
但加入量应当适当,否则使颗粒下沉结饼,不易摇匀。
减少∆F的另一个方法是降低∆A,∆A 降低只有微粒发生聚集时才有可能。
颗粒的聚集于其表面带电情况有关。
若加入适量的絮凝剂(电解质),使颗粒ξ电位降至一定程度,微粒就发生絮凝,∆A降低,混悬剂相对稳定。
絮凝沉淀物体积较大,振摇后易再分散。
混悬剂的一般配制原则如下:1、粉碎药物:先干研至一定程度,再加液研磨,亲水性药物加蒸馏水或亲水性溶胶或水性溶液,疏水性药物可加亲水性溶胶或表面活性剂溶液。
加入的量是关键,通常1份药物加0.4-0.6份液体能产生最大的分散效果。
研磨至细腻后再加入其它成分,稀释至足量即得。
遇水膨胀的药物不用加液研磨法,因效果不如干研好。
混悬剂的制备实验报告

混悬剂的制备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掌握混悬剂的制备方法,了解其原理及应用。
实验原理,混悬剂是一种将粉末状药物悬浮于液体中的制剂,通常用于口服给药。
混悬剂的制备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悬浮剂、分散剂和稳定剂,将药物粉末与这些辅料充分混合,并加入适量的溶剂,最终得到悬浮稳定的药物制剂。
实验材料,所需材料包括粉末状药物、悬浮剂、分散剂、稳定剂、溶剂等。
实验步骤:1. 将粉末状药物与悬浮剂、分散剂、稳定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
2. 逐步加入适量的溶剂,同时搅拌均匀,直至形成悬浮液。
3. 对悬浮液进行物理性质测试,包括悬浮性、粒径分布、稳定性等。
4. 对悬浮液进行药物性质测试,包括药物含量、释放度、溶解度等。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一定比例的混悬剂。
悬浮液具有良好的悬浮性,粒径分布均匀,稳定性较好。
药物含量符合要求,释放度和溶解度良好。
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制备混悬剂,使我们对混悬剂的制备方法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混悬剂作为一种常见的口服制剂,在药物给药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本实验,我们不仅掌握了混悬剂的制备技术,也对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实验注意事项:1. 在制备混悬剂时,应严格按照配方比例进行配制,避免加入过多或过少的辅料。
2. 在加入溶剂时,应逐步加入并充分搅拌,以确保悬浮液的均匀性。
3. 制备完成的混悬剂应进行相关性质测试,确保其符合要求。
4. 实验结束后,实验器材应进行清洗和消毒,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通过本实验,我们对混悬剂的制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口服给药制剂的研究和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希望本实验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为初始总高度),计算各个放置时间的沉降体积比F=H/H
0,结果填在表2—1中。
4)实验最后将试管倒置翻转(±180为1次),记录放置几小时后,使管底沉降物分散完全o
混悬剂一般制备方法有分散法、凝聚法。
混悬剂的成品包装后,在标签上注明“用时摇匀”。为安全起见,剧、毒药不应制成混悬剂。
三、实验内容
不同处方炉甘石洗剂的制备及其稳定性比较
1.处方
处方号
炉甘石(g)
氧化锌(g)
甘油(g)
xx蓍胶1
3.0
1.5
1.5
0.152
3.0
1.5
1.5
0.153
3.0
1.5
1.54
的翻转次数。
注:
刻度试管或量筒应粗细均匀。
四、实验结果
(一)炉甘石洗剂的制备
(二)炉甘石洗剂质量检查结果。根据表中数据,以沉降体积比F为纵坐标,沉降时间t为横坐标,分别绘制6个处方的沉降曲线。比较6个处方的稳定程度及质量。
表2—1炉甘石洗剂的稳定性比较
时间
min 010
20
30
60
120
翻转次
五、思考题
3.0
1.5
1.55
3.0
1.5
1.56
3.0
1.5
1.5稳定剂()羧甲基纤
维素钠
吐温-80
三氯化铝
枸橼酸钠0.6
0.036
0.15g蒸馏水加至25.0 ml25.0 ml25.0 ml25.0 ml25.0 ml25.0 ml
2.操作
1)稳定剂溶液的配制
西黄蓍胶配成1.5%的高分子水溶液,取用10ml。
1.混悬剂稳定性与哪些因素有关?处方1处方2处方3处方4处方5处方6H cm F %H cm F %H cm F %H cm F %H cm F %H cm F %
根据பைடு நூலகம்tokes定律V=2r(ρ
1-ρ
2)g/9η,可知要制备沉降缓慢的混悬液,首先应考虑减少微粒半径r,再减少微粒与液体介质密度差(ρ
1-ρ
2),或增加介质粘度η,因此制备混悬剂,应先将药物研细,并加入助悬剂(一般为亲水性高分子),以增加粘度,降低沉降速度V。
混悬剂中微粒分散度大,有较大的表面自由能,体系处于不稳定状态,有聚集的趋向。
根据公式ΔF=δSL·ΔA,ΔF为微粒总的表面自由能的改变值,决定于固液间界面张力δSL和微粒总表面积的改变值ΔA。因此①在混悬剂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可降低微粒表面自由能,使体系稳定;表面活性剂又可以作为润湿剂,可有效地使疏水性药物被水润湿,从而克服微粒由于吸附空气而漂浮的现象。②也可以加入适量的絮凝剂,使微粒ζ电位降低到一定程度,则微粒发生部分絮凝,随之微粒的总表面积ΔA减小,表面自由能ΔF下降,混悬剂相对稳定,所形成的网状疏松的聚集体使沉降体积变大,振摇时易再分散。③有时为了增加混悬剂的流动性,加入适量反絮凝剂,使ζ电位增大,由于同性电荷相斥减少微粒的聚结,沉降体积变小,使混悬剂流动性增加,易于倾倒,易于分布。
实验三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混悬剂一般制备的方法。
2.掌握混悬剂质量评定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混悬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细小的微粒(>0.5um)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
优良的混悬剂应具备以下要求:
外观细腻、分散均匀;微粒沉降较慢,下沉后的微粒不结块,稍加振摇即能均匀分散;微粒大小及液体的粘度均应符合要求,易于倾倒且分剂量准确;外用混悬剂应易于涂展在皮肤患处,且不被擦掉或流失。
羧甲基纤维素钠配成1.5%的高分子溶液,取用10ml。
吐温-80配成6%的水溶液的配制,取用10ml。
三氯化铝配成0.36%的水溶液,取用10ml。
枸橼酸钠配成0.15%的水溶液,取用10ml。
2)称取过100目筛的炉甘石、氧化锌于研钵中,按各号处方加入稳定剂溶液或少许蒸馏水研成糊状,再加甘油研匀,最后加水至足量,研磨均匀即得1-6号处方洗剂,6号为对照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