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环境教学案鲁教版
鲁教版地理选修6《人类环境》教案

鲁教版地理选修6《人类环境》教案1.1 人类环境学案导学【学习目标】1、说出环境的概念及分类,举例说明环境与资源、生态的相互关系。
2、举例说明环境与人类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3、通过对环境与资源、环境与生态、环境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探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环境与人类的相互关系【学习难点】环境与人类的相互关系【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链接】当今社会,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生态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与此同时,资源耗竭、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
如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学习过程】一.环境及其分类1、环境指2、环境的分类:阅读教材第三页的内容与图1-1-5“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示意图”,回答问题:(1)环境可分为和(2)自然环境的主要构成因素有哪些?(3)社会环境的主要包括哪些环境?图1-1-5中所示的景观分别属于何种环境?活动探究1:(1)“自然因素的总体”两个约束条件是:第一,;第二,。
(2)为什么说人文遗迹、风景名胜都是环境的一部分?二.环境与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关系1、环境与自然资源(1)自然资源的概念指存在于中,在一定经济技术下,能够被人类利用的和。
自然资源的概念应把握其本质特点:第一,;第二,。
(2)关系:二者之间是、①环境与自然资源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②环境影响资源的以及状况;环境的也会对资源利用产生影③自然资源的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问题1:环境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对我们人类发展有什么指导意义?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保护自然资源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内容之一。
2、环境与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由和组成(2)关系:①生物是环境的环境影响着生物的、和,体现为生物对环境的性和性;②生物对环境有作用举例:土壤形成过程问题2:结构完整、功能健全的生态系统具有什么功能?城市绿化系统的功能是什么?活动探究2:(教材第六页活动内容)(1)气流运动方向:(2)绿地在局部小气候中的作用有哪些?三.环境与人类的关系阅读课本7-9页,完成下列问题:1生2读课本图1-1-18“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示意图”,思考下列问题:(1)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馈作用与人类活动有关吗?如果有关,请说明影响。
[K12配套]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教学案鲁教版必修3
![[K12配套]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教学案鲁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58c90c26581b6bd97f19ea56.png)
第一节 认识区域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 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1)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2)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划分(1)指标⎩⎪⎨⎪⎧ 单一指标和综合指标自然要素特征指标和人文要素特征指标(2)目的: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温馨提示]“区域”和“地域”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地理空间。
但是“区域”是泛指,其范围有大有小;而“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更强调地方性、景观性,如农业地域、工业地域。
二、区域的类型1.类型(1)空间尺度:区域的空间尺度可大可小,包括大尺度的区域、中等尺度的区域和更小尺度的区域。
(2)特点: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宏观;反之,尺度越小描述得就越具体,越详细。
三、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差异性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一致性,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
3.开放性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
[易错提醒]区域特征中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内涵,既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又包括人文地理要素。
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仅指自然环境要素的特征和联系。
二者在含义范围和适用角度上是有区别的。
[教材P5活动]我国汉语划分为七个方言区,每个方言区的区域空间大小不一,各方言区都有特定的分布地区。
要了解自己家乡属于哪一个方言区,关键是要确定自己家乡的位置。
北方方言区占全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集中连成一片。
其他六种方言区分布面积较小,且较分散,部分地区有方言混杂现象。
由于方言是一个区域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下形成的。
每个方言区就是一个均质区,该区的居民使用同一种方言。
古代人们由于受地形障碍或河流、行政区划等因素影响,通常仅生活在比较小的范围内,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即方言)。
高中地理选修六1.1人类环境导学案(鲁教版)

高中地理选修六 1.1 人类环境导教案(鲁教版)本资料为woRD 文档,请地点下载全文下载地点第一节人类环境【学习目标】.认识环境的看法和分类。
2.联合事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互相关系,建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稳固练习:读图 1,回答 1-3 题.对图中所示地区自然环境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地处西风带,天气平和润湿,河漂泊差大,水能资源丰富B.自然带种类为温带荒漠带,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c.所有为干旱区,自然带表现了显然纬向地区分异规律D.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径流年际变化大2.图中 A 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①太平洋②大西洋③北冰洋④印度洋A.①③B.②④c.①②D.②③3.该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其最有益的自然区位条件是A.光照B.水源c.地形D.土壤4.以下民居最能反应人文环境特色的是A.②③④B.①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5.自然状态下,哪一种陆地自然带的柔弱性和不稳固性最大A.中国温带荒漠带B.巴西热带雨林带c.北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俄罗斯苔原带6.影响莲藕和神仙掌的个体形态差其他主要要素是A.光热B.地形c.土壤D.水分7.人类对环境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主要围绕着A.生产力的发展B.人类文明发展c.知识的累积D.工业的推动,科技进步8.骆驼刺根系发达,可达15 米长的主要原由是:A.荒漠地区沙性土壤利于根系的伸展B.为了防止被荒漠中的狂风拔起c.骆驼刺高大,且枝叶茂盛,根系必定发达D.能从很深很广的地下汲取保持生计的必需水分课后练习:9.以下哪个看法是正确的A.技术进步能解决人类面对的所有问题B.人类的发展来自于对自然的征服c.人类活动都会对生物体带来灾害D.人类对自然的保护就是对自己的保护0.莲的独到的个体形态和生理机能说明A.植物的生活深受环境的限制B.植物对环境的长久适应,造成其对环境的依靠性c.植物对环境有显然的指示作用D.水分条件是植物分布的决定要素1.有关绿色植物作用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①主导土壤的形成②改变了地球的相貌③保护生态均衡④抽烟滞尘、减少污染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正确的选项是①生物的生命活动参加、改变了大气的成分②生物的生命活动相当大程度上限制了陆地水的化学成分③生物促使了土壤的形成④生物的生命活动使自然界的化学元素进行迁徙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3.城市绿地的主要作用是①修养水源②降低噪声③防风固沙④净化空气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4.以下物质中,属于自然资源的有A.钢铁B.天然气c.棉花D.煤油5.以下对植物与环境关系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地中海沿岸植物拥有发达的根系,叶片小,硬叶,叶面表层有蜡质,能反应出该地区夏天多雨,冬天少雨的气候特色。
【小初高学习]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人类环境教学案 鲁教
![【小初高学习]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人类环境教学案 鲁教](https://img.taocdn.com/s3/m/1046ebbce53a580216fcfe9c.png)
第一节 人类环境环境及其分类——————— 情景导入先思考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的家园。
当人类第一次离开地球,在太空遥望自己的家乡时,才惊讶地发现,在目前已知的宇宙星体中,唯有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才是一颗蔚蓝色的星球。
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大气和水,使我们的地球成为一颗蔚蓝色的星体、充满生命的星体。
我们透过澄澈的阳光看到这个世界的美丽:天地间一片云霞蒸腾、吐故纳新,清新的空气迎面吹拂,叠翠的山峦、明净的河水、蔚蓝的天空永远向人类展示着勃勃生机。
这就是我们的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
思考探究:我们所说的人类环境是指材料中所描述的环境吗?提示:不是。
材料中描述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我们所说的人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 基础知识要记牢 ——————1.环境的概念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环境的分类———————重点难点掌握好——————一、环境概念的理解我们讨论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周围一切事物,即围绕着人群的空间,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是指人类以外的整个外部世界。
生物科学和生态学通常所称的环境是以生物为中心的,环境就是围绕着生物有机体的周围一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随着主体的不同,环境的各个组成要素或成分均可互为环境。
人类与生物之间就是互为环境,离开中心事物的环境是没有意义的。
“环”,环绕,指周围;“境”,境况,指事物的境况。
环境是指周围事物的境况。
以人为中心事物,周围事物就是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以生物为中心事物,周围事物就是其他非生命物质。
二、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易误辨析]天然环境并不是不受人类影响的环境。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地球上的每一个地区几乎都留下了人类的痕迹。
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都可称为天然环境。
例如,原始森林受酸雨影响而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由于森林的原始生态功能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仍然属于天然环境。
高中地理 第5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2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课程标准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学习目标1.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环境问题。
2.运用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人类与环境1.人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人类社会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产生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同时,环境也会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
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从而使人类与环境之间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与改善,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等;二是不合理地利用资源,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如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毁林开荒等。
3.环境对人类影响的反馈作用有两种:一种是良性的,将使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一种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二、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叫做环境的自净能力。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表现(1)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酸雨污染、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2)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锐减、湿地萎缩等。
(3)资源短缺主要表现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短缺等。
三、环境问题的分布1.城市与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地区主要问题形成原因城市地区环境污染为主,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的过分集中,造成污染物的过分集中乡村地区生态破坏为主,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源枯竭、物种减少等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地区主要问题形成原因发展中国家以生态破坏为主①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发达国家消耗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资源,同时排放的污染物占世界的75%探究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教学案鲁教版必修3(2021学年)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教学案鲁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教学案鲁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教学案鲁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一节认识区域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2.特点(1)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2)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划分(1)指标错误!(2)目的: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温馨提示]“区域”和“地域"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地理空间。
但是“区域”是泛指,其范围有大有小;而“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更强调地方性、景观性,如农业地域、工业地域。
二、区域的类型1.类型均质区功能区概念指那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组成包括自然区域和人文区域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2(1)空间尺度:区域的空间尺度可大可小,包括大尺度的区域、中等尺度的区域和更小尺度的区域。
(2)特点: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宏观;反之,尺度越小描述得就越具体,越详细。
三、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人类环境学案 鲁教版选修6

第一节 人类环境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了解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理解环境与资源、环境与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相互关系。
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一、环境及其分类1.概念: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分类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含义 由各种自然要素组成,又称天然环境 是指人类根据生活与生产需要,对自然环境进行加工改造后的环境,又称人工环境分类 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和地质环境等 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和旅游环境等变化 目前,地球上纯自然环境已不多见 随着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类活动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不断扩大,社会环境的内容正在不断丰富与人类的关系 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条件 是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 1.环境与自然资源(1)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2)二者之间的关系⎩⎪⎨⎪⎧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影响资源的类型以及利用状况自然资源开发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2.环境与生态系统(1)环境的作用:环境影响着生物的生理过程、形态构造和地理分布。
(2)生物的反作用⎩⎪⎨⎪⎧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和改造作用一个结构完整、功能健全的生态系统,具有 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可容纳较多的污 染物质三、环境与人类的关系1.环境与人类关系的发展(1)原始社会:人类主要靠采集和狩猎维持生存,人类依赖自然环境。
(2)农业社会:人类从事种植业和畜牧业,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
(3)工业社会:人类掠夺性开采资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
(4)当代社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寻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环境与人类的关系(1)人类生存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2)人类新陈代谢和生产、生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环境污染教学案鲁教版选修6

第一节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及其类型———————情景导入先思考——————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是苏东坡的故里,是四川省实现“还三江清水”的重点控制区域。
由于历史原因,全区产业结构不合理,排污企业点多、面广,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无序排放。
加之近年来泡菜食品、畜禽养殖业蓬勃发展,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面对严峻的农村环境形势,东坡区委、区政府采取举措、狠抓落实,着力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思考探究:材料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哪里?提示:排污企业、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泡菜食品、畜禽养殖业等。
———————基础知识要记牢——————1.环境污染(1)定义: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从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形成机制:①进入环境的废弃物浓度或数量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
②废弃物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与发展时。
(3)类型划分:①按环境要素划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
②按污染物性质划分: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等。
③按污染物形态划分:废气污染、废液污染、噪声污染等。
④按污染物来源划分:生产污染、生活污染。
⑤按污染的分布范围划分:全球性污染、区域性污染和局部性污染等。
2.环境污染物(1)定义: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排入大气、水体和土壤等自然环境而引起环境污染或导致环境破坏的物质。
(2)类型:①生产性污染物;②生活性污染物。
(3)来源:①工业生产活动;②农业生产活动;③交通活动;④生活活动。
———————重点难点掌握好——————一、环境污染类型二、环境污染的形成———————应用体验不可少——————环境污染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从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环境问题中,不属于环境污染的是( )A.轧钢厂的噪声传到附近居民区B.氮肥厂的废水排入附近河流C.焦化厂的废气排放到大气中D.黄土高原区严重的水土流失2.下列人类活动会引起环境污染的是( )①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市民购买家庭轿车②农民在麦收后燃烧秸秆③使用电脑、手机等现代技术装备④街道上彻夜通明的霓虹灯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1.D 2.D 第1题,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从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人类环境环境及其分类——————— 情景导入先思考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的家园。
当人类第一次离开地球,在太空遥望自己的家乡时,才惊讶地发现,在目前已知的宇宙星体中,唯有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才是一颗蔚蓝色的星球。
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大气和水,使我们的地球成为一颗蔚蓝色的星体、充满生命的星体。
我们透过澄澈的阳光看到这个世界的美丽:天地间一片云霞蒸腾、吐故纳新,清新的空气迎面吹拂,叠翠的山峦、明净的河水、蔚蓝的天空永远向人类展示着勃勃生机。
这就是我们的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
思考探究:我们所说的人类环境是指材料中所描述的环境吗?提示:不是。
材料中描述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我们所说的人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 基础知识要记牢 ——————1.环境的概念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环境的分类———————重点难点掌握好——————一、环境概念的理解我们讨论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周围一切事物,即围绕着人群的空间,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是指人类以外的整个外部世界。
生物科学和生态学通常所称的环境是以生物为中心的,环境就是围绕着生物有机体的周围一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随着主体的不同,环境的各个组成要素或成分均可互为环境。
人类与生物之间就是互为环境,离开中心事物的环境是没有意义的。
“环”,环绕,指周围;“境”,境况,指事物的境况。
环境是指周围事物的境况。
以人为中心事物,周围事物就是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以生物为中心事物,周围事物就是其他非生命物质。
二、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易误辨析]天然环境并不是不受人类影响的环境。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地球上的每一个地区几乎都留下了人类的痕迹。
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都可称为天然环境。
例如,原始森林受酸雨影响而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由于森林的原始生态功能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仍然属于天然环境。
———————应用体验不可少——————读中心事物与环境的关系图,回答1~2题。
1.图中中心事物一般指( )A.地球B.人或人类C.矿产D.大气圈2.有关图中周围事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类B.仅指天然环境C.仅指人工环境D.因水土流失而形成的石山劣地不属于周围事物解析:1.B 2.A 第1题,该图表示中心事物与环境的关系,中心事物一般指人或人类。
第2题,人类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可以看作人类的环境。
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程度,可将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风水是关于生存环境的学问,风水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天文、地理纬度、山川、地貎、河流、植被、气象、信风等;社会环境比较好理解,孟母三迁就是迁的社会环境,还不是一般的社会环境,而是社会文教环境。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3~4题。
3.下列环境属于社会环境的是( )A.格陵兰岛上的冰川B.天山天池C.城市立交桥D.西西伯利亚的沼泽4.下列环境属于风水环境中自然环境的是( )A.城市环境B.梯田C.高山草甸D.黄河大堤解析:3.C 4.C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主要区别是看受人类影响的多少。
由人类创造的环境是社会环境;不受或少受人类影响的为自然环境。
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情景导入先思考——————骆驼刺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地区,被誉为沙漠勇士。
它是骆驼的牧草,所以又称骆驼草,是一种低矮的地表植物。
骆驼刺具有抗寒、抗旱、耐盐和抗风沙的特性,并具有适应性强、分布广、面积大的特点,在防止土地遭受风沙侵蚀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思考探究:图中骆驼刺的根系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提示:根系发达。
荒漠中干旱少雨,生活在荒漠的骆驼刺根系发达,可以吸收到土壤深层的水分,这样才能存活。
———————基础知识要记牢——————1.环境与自然资源(1)自然资源概念: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2)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①环境与自然资源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②环境影响资源的类型以及利用状况。
③自然资源开发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
2.环境与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组成:(2)环境与生物的关系:①任何生物都不能脱离环境而生存。
②生物对环境产生明显的改造作用。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①结构完整、功能健全的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较强,可容纳较多的污染物质而不至于造成环境污染。
②结构缺损、功能失调的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很弱,即使接纳少量污染物质,也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发生。
———————重点难点掌握好——————一、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应用体验不可少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据此回答1~2题。
1.读下图,指出其中符合自然资源概念的图例是( )2.下列有关环境影响资源的类型及其利用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森林、草原等各种类型的土地资源,都是在特定条件下的地质、气候等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B .环境的改变不会对资源利用产生影响C .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水分和热量组合关系的改变,会引起资源利用状况的改变D .人类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解析:1.B 2.B 第1题,由自然资源的概念知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中可得出答案。
第2题,环境的改变会对资源的利用产生影响。
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________中,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被人们利用的________。
(2)结合上图及所学的知识,说说环境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
解析:第(1)题,主要是考查了自然资源的概念。
第(2)题,结合图示和所学内容从环境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和自然资源对环境的作用两方面思考。
答案:(1)自然界物质和能量(2)环境与自然资源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影响资源的类型及利用状况;自然资源的开发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教材问题提示]P6问题提示 1.稀土矿的开发,使矿区的植被遭到破坏,同时由于开采技术含量低,乱采滥挖,且回收率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造成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
2.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如果没有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
因此,在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人类还应更多的考虑环境因素,顺应自然变化规律并适当调整人类自身的不合理行为,实现资源、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情景导入先思考——————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
元阳哈尼族人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
元阳哈尼梯田生态系统呈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结构,这种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就是千百年来哈尼族人生息繁衍的美丽家园。
民族学家认为:在争取天时、地利并与生态环境协调相处方面,没有任何社会集团能拿出超出哈尼梯田的作品。
思考探究:上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人地关系?提示:人与自然高度协调。
———————基础知识要记牢——————1.环境与人类关系的发展(1)原始社会:人类主要靠采集和狩猎维持生存,人类依赖自然环境。
(2)农业社会:人类从事种植业和畜牧业,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
(3)工业社会:人类掠夺性开采资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
(4)当代社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寻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环境与人类的关系(1)人类生存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2)人类新陈代谢和生产、生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3)人类既是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
———————重点难点掌握好——————一、环境与人类关系的发展二、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一方面,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1)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
(2)箭头①②表示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3)箭头③④表示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4)箭头⑤⑦表示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这个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或改善;二是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如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
(5)箭头⑥⑧表示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把它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
这种反馈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将使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
另一种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方法技巧很重要——————图示法理解人类与环境的良性发展与恶性发展———————应用体验不可少——————黄梅戏《天仙配》中唱道“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中描述的现象应发生在( )A.原始社会B.农业社会C.工业社会D.当代社会2.该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们依赖环境,主要从事采集、渔猎活动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解析:1.B 2.C 第1题,材料描述的是农业社会时期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活动。
第2题,农业社会时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在局部地区出现了生态破坏问题。
下图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图①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 )A.崇拜B.依赖C.征服D.友好4.下列图序中,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是( )A.①②③B.②①③C.①③②D.②③①解析:3.C 4.B 第3题,从图①中可知人类大规模地开发环境应对应工业文明阶段,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征服自然。
第4题,图②主要突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应为采猎文明时期,图③即表现出人对环境的影响,又表现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应为后工业文明时期,即谋求人地和谐,故选B。
5.读图,回答问题。
(1)人类通过生产劳动改造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受到自然环境的________。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________和________。
人类社会通过________活动和________活动向环境中排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