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物介绍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物介绍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物介绍
导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他以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崇高的道德风貌、高昂的革命激情、奇迹般的生命活力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谱写着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的壮丽诗篇。
人物介绍
保尔·柯察金(此为英文版的译名,已经约定俗成,依原文读音应为“帕维尔·柯尔恰金”,爱称:保夫鲁沙,保夫卡)
谢廖沙·勃鲁扎克——保尔童年时的朋友,红军战士,共青团区委书记
瓦莉娅·勃鲁扎克——谢廖沙的姐姐,共青团员
丽达·乌斯季诺维奇——红军师政治部工作人员,共青团省委常委
伊万·扎尔基——红军战士,共青团区委书记
伊格纳特·潘克拉托夫——码头工人,货运码头共青团书记
尼古拉·奥库涅夫——机车库共青团书记,共青团区委书记。
道德发展的历史规律

道德发展的历史规律
道德发展的历史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道德发展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
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
历史过程,虽然可能在一定时期出现停滞或倒退,但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
2.道德有其自身发展的相对独立性。
道德发展受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但同时也有
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形成和发展,往往受到历史传统、文化传承、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道德发展是多元化的。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的社会、文化、宗教等因素会对
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产生不同的影响,形成多元化的道德发展格局。
4.道德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
道德发展是一个不断反思、批判和自我完善
的过程,它需要不断地吸收新的思想、观念和规范,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和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之,道德发展的历史规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受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又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多元化特点。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积极推动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批判精神解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批判精神解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本由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写就的现实主义小说。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成长经历为主线,生动地描绘了苏联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社会背景,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社会道德和个体命运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
本文将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批判精神进行解读。
一、对封建制度的批判《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沙波什尼科夫父子为代表,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小说中父亲沙波什尼科夫是一个顽固守旧的贵族,他娶了年轻漂亮的妻子,但过于专注于自己的享乐,忽视了家庭的责任。
而沙波什尼科夫的儿子保尔·柯察金则具有开明的思想和追求进步的精神,他在苦难中锻炼自己,最终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辉煌的成就。
通过这一对比,作者批判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僵化,提倡了新思想的传播和进步的力量。
二、对资产阶级的批判小说中,作者以身经百战的红色工会秘书娜塔莉娅为代表,对资产阶级进行了批判。
娜塔莉娅出身于工人家庭,她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对工人权益的关心,赢得了广大工人阶级的爱戴。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产阶级的代表尼娜塔莉娅是个自私自利、无情无义的人,她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对工人阶级的疾苦和困境视而不见。
通过这一对比,作者批判了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强调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正义。
三、对人性的批判小说中的保尔·柯察金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在苦难中逐渐认识到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的矛盾。
虽然柯察金经历了冤狱和劳改,但他从不放弃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与此相反,柯察金的挚友谢尔盖是一个境遇相似的人,但他却被困在自身的私利中,最终背叛了自己的理想和同志。
通过这一对比,作者批判了人性的弱点和贪欲,强调了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的意义。
四、对社会道德的批判在小说中,作者对社会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通过描绘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如柯察金的慷慨大度、对他人的宽容与善良,与谢尔盖的身不由己和精神的背叛形成鲜明对比。
八年级语文初二上册第六单元课件 名著导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摘抄和做笔记

2.認識冬妮亞:冬妮亞舒適地坐在柳樹邊,正在釣 魚的保爾從鏡子一樣的水面上清楚地看到了她的倒影。 兩個文科學校七年級學生蘇哈裏科和維克托朝他們走來。 保爾遭到蘇哈裏科的無禮對待,保爾回擊把他狠勁地打 倒在水裏,冬妮亞為保爾的勝狀元成才路利歡呼。保爾穿著一身新 衣服,藍襯衫,黑褲狀元成子才路 ,皮靴也擦得光亮,出現在了冬 妮亞家門口。他們高興地一起散步。保爾把他最大的秘 密——從德國中尉那裏偷了一支手槍的事,告訴了她。
保爾·柯察金(愛稱:保夫魯沙,俗稱:保夫 卡):食堂做童工,偷匪軍官的槍,勇救朱赫來,釣 魚結識冬妮亞,成為騎兵戰士,平息暴動,築路,工 地巧遇冬妮亞,入黨,療養院治病,與疾病抗爭,失 明癱瘓,海邊彷徨,與達雅結婚,重獲新生。
人物特點:階級立場分明、道德風貌崇高,革命 激情高昂、意志堅強、自覺無私、作戰勇敢、不向命 運屈服。
1.(2017·四川瀘州)閱讀下列文段,回答下列各題。
保爾頓時驚喜得屏住了呼吸,他的內心鬥爭了片 刻,但還是膽大包天地跳進房間,抓住槍套,從裏面 拔出那只嶄新烏亮的手槍,又匆忙回到花園。他警惕 地看看四周,把手槍塞進口袋,又穿過花園,爬上了 櫻桃樹。保爾像猴子一樣靈活,飛快地爬上棚頂,又 回頭張望一下,只見勤務兵正若無其事地與馬夫聊天, 花園裏靜悄悄的……
6.衝鋒陷陣:1920年,騎兵第一集團摧毀了波 軍在城裏的衛戍部隊。戰鬥中,保爾不停地揮舞著 馬刀,左右砍殺。聽到師長列圖諾夫犧牲的消息, 保爾使勁用馬刀背拍了戰馬,向正在廝殺的、人群 最密的地方沖了過去。全連戰士個個怒火中燒,誓 為師長報仇,把一個排的波軍全砍死了。波軍的大 炮聲像一聲巨雷在保爾耳邊響起,燒紅的鐵片灼傷 了他的頭。他被甩出了馬鞍,沉重地摔在地上。
冬妮亞·圖曼諾娃:保爾少年時的女友,林務 官的女兒。
初中语文必考名著八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物形象分析+经典情节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写了前苏联从十月革命到经济建设十多年间的各种激烈矛盾和残酷斗争,塑造了以保尔为核心的英雄群像,表现了一代青年的革命理想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揭示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奉献的主题。
1作者简介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前苏联伟大的革命作家。
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11岁便开始当童工,1919年加入共青团,随即参加国内战争和建设事业。
1924年加入共产党。
由于他长期参加艰苦斗争,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1927年由于病情恶化而双目失明,全身瘫痪。
但他毫不屈服,以惊人的毅力同病魔作斗争,并坚持文学创作。
1933年,以他的革命经历为素材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问世,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影响,激励了无数革命青年的成长。
之后奥斯特洛夫斯基开始创作另一部长篇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
但还没来得及完成便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2内容简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写了前苏联从十月革命到经济建设十多年间的各种激烈矛盾和残酷斗争,塑造了以保尔·柯察金(为了方便阅读,下文将简写为保尔)为核心的英雄群像,表现了一代青年的革命理想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揭示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奉献的主题。
小说通过保尔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革命者在斗争中百炼成钢,这是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
通过揭示保尔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敢于战胜任何艰难困苦的刚毅性格,小说形象地告诉青年一代,什么是共产主义理想,如何为共产主义理想去努力奋斗,革命战士应当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这是小说的又一主题。
3人物及性格特点保尔·柯察金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
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
其后他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挑战,使自己越来越坚强。
即使在伤病无情地夺走他的健康,使他不得不卧在病床上时,他仍不向命运屈服,而是以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以另一种方式实践着自己的生命誓言。
思想道德修养

三、品德信念——扬荣抑辱
信念是品德的核心。品德信念所祈向的是对人生某 种可能、理想状态的认同和尊敬,同时信念也是一 种价值认识,即基于对个人根本需要的认识而形成 的个人信念与基于对社会根本需要而形成的社会信 念。信念的价值在于促使个体执著地追求真理并躬 行践履。要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下, 在培养品德情感的基础上坚定崇高信念。而信念的 具体表现形态为:弘扬社会主义高尚品德,抑制有 损于社会主义美德的丑恶东西。 要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树立以理想信念 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正确的人生目的、 端正的人生态度、科学的人生价值标准为基本内容 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 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并使坚定的信念成为 实施品德行为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
思想品德修养与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品德认知——知荣明辱 品德情感——好荣恶辱 品德信念——扬荣抑辱 品德意志——趋荣避辱 品德行为——践荣弃辱
一、品德认知——知荣明辱
品德认知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发端,也是品德情 感、信念和意志形成的根据,同时也是思想品德原 则和规范向个体思想品德行为转化的基础。道德认 知以认知主体从认知对象中获得价值为目的,是价 值观在品德认知中的具体体现。 首先要掌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荣辱观教 育对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意义。由此深刻认 识到,要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就必须牢固树立和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明是非,分善恶,知美丑, 自觉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样,知荣明辱就 形成为思想品德情感、信念和意志的根据,以及转 化为个体思想品德行为的基础。
法捷耶夫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评价

法捷耶夫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评价摘要:1.法捷耶夫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评价背景2.法捷耶夫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文学价值评价3.法捷耶夫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评价4.法捷耶夫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启示正文:法捷耶夫是苏联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他的评论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他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评价,从多个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首先,法捷耶夫认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
他高度评价了作品中对青年成长的描绘,认为作者通过对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成长经历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一个革命青年在革命斗争中的成长过程,揭示了革命青年在思想上、政治上、道德上的成熟过程。
法捷耶夫认为,这种对青年成长的深刻描绘,使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次,法捷耶夫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认为,奥斯特洛夫斯基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具有鲜明个性和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学形象。
他特别强调了奥斯特洛夫斯基在描绘保尔·柯察金的成长过程中,成功地运用了心理描写和行动描写等手法,使得保尔·柯察金的形象生动而深刻。
此外,法捷耶夫还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看到了对革命精神的赞美和对革命理想的坚守。
他认为,保尔·柯察金的形象体现了革命者的坚韧不拔和无私奉献精神,这种精神对广大青年具有极大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他强调,正是这种对革命精神的赞美和对革命理想的坚守,使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的来说,法捷耶夫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评价,充分展现了他对这部作品的深度理解和高度赞赏。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感悟(精选36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感悟(精选36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感悟(精选36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时常会受到启发,对某些事或人产生新的感悟,顺其自然的,我们就可以写一篇关于感悟的文章。
那么问题来了,你会写感悟的文章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感悟,欢迎大家分享。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感悟篇1有一本名著流传百世,它曾经激励起无数失落青年,燃起他们即将熄灭的希望之火,它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故事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曾经是一位顽皮,上课不听讲的小男孩,还经常和教他的神父顶嘴。
有一次,他在院子里玩耍,忽然看见红军从他家院子旁走,问他要水喝,还开玩笑似的跟他说,他长大后可以当红军,他并没有太在意,只是微微一笑。
几天之后,红军离开了这个小镇,随后没过多久,这个小镇又被俄军占领,俄军到处烧杀抢掠,保尔恨透了他们,便决定惩罚一下俄军的头领。
俄军的头领正好住在他家附近,于是,他趁俄军都出去的机会,溜进了庭院中,将俄军头领的枪给偷走了,并将它藏了起来,保尔激动不已,因为他觉他做了一件好事。
俄军头领发现枪被偷,震怒不已,还带人去保尔家搜查过,但什么也没查到,只好懊恼的走开了。
保尔却在一旁偷笑不已。
保尔经历了这件事后,决定加入红军。
保尔有一个哥哥,他带保尔很好,保尔也十分喜欢他这个哥哥。
保尔的哥哥在一次意外中加入了红军,而保尔也随后加入了红军。
在红军的路途中,保尔历经千辛万苦,但在一次意外他受了伤,被迫转入后勤工作……在保尔30几岁的时候,保尔已经双目失明,双腿麻痹,左手僵硬,只有右手健全,他也曾一度灰心丧气,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但坚强的革命信念又使他走出了低谷。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保尔开始了创作。
这本书主要写了一个人从小到大的经历,告诉人们一块“钢铁”是经历过许多磨难才能炼成的。
在母亲、妻子以及同志们的帮助下,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终于出版了!从中我学会了:我们要勇于面对困难,不要害怕它,这样,我们才会真正的长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是怎样炼成的
老人摔倒了没人敢扶,捡了东西不再愿交,路有不平见义无为,奉献爱心只是作秀……以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爱心捐赠等为代表的中华传统美德正在受着社会痼疾的种种挑战与非难,社会个体的正义良知渐渐沦丧,民族性的道德观念日益滑坡,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伦理问题。
尽管大众媒体加强了舆论导向,文化教育部门积极地正面引导,各种声音在呼吁道德的理性回归,然而仅靠一时之功就想使得社会气正风清还很难实现。
而如果这种局面不能改变,那么青少年学生将会成为“社会无德”污染最为严重的群体,也是将来受害最深的那些人,所以,加强青少年道德修养,铸建其德育底线,就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展“救赎”行为的一个重要部分。
教学生不庸俗,脱离低级趣味,有较深的道德修养,需要系统的培育,不断加强意识形态里真善美的内涵。
而且老师的教育要注重施教的方法和艺术,把教育的过程全方位地设置在课堂、课间、课余,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感同身受中获得启迪及熏陶,从而把他们“人之初,性本善”的道德潜能挖掘出来,培植壮大。
结合《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培育建树学生的道德观。
俭以养德
作为中小学生,节俭是他们形成良好品德的第一步骤。
学生们参加社会实践特别是社会生产活动太少,往往没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感受。
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同学花钱大手大脚,把自己不如意的东西随意抛弃,既形成资源的浪费,又不利于良好习惯与品德的形成。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旦沿着“享受―浪费―挥霍―攫取”的路子走下去,就距离人生的红灯不远了。
在节俭的教育上,教师不仅要把名人言行、历史实例、客观道理反复地给学生讲,还要身体力行,不让自己的行为失范,发挥言教与身教的双重作用。
避免言行不一,不给学生反面的教材。
积善成德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善与德的关系也是由量变渐至质变的。
教育学生从善小而为做起,引导学生在帮助别人中体验成功,在捐献爱心中体味快乐,在维护集体中激发情感,在取义舍利中升华志趣。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之所以难,是人都有逐利的趋向,都有自私的念头。
其实从小培养了做好事的习惯之后,他的道德观念就会时时影响他做事的潜意识,决定他行为的方向。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老师对好人好事应不吝表扬,满足学生做好事、当英雄的心愿,除
了口头赞赏,还要定期颁发奖状,予以宣扬,把激励进行到底,使小善慢慢成就大德。
识礼明德
一个有道德的人,从他的言谈举止上一定可以看出他的外在是讲文明、重礼貌的;而庸俗不堪、言行粗野的人,道德修养也一定不过关。
道德说到底是在人际互动中表现出来的,以利他、友善、尊重、宽容为基础,因此,这些道德的要素在交往礼仪中也是中心的要求。
让学生重视礼貌、讲究礼数,对不同对象,选取不同的礼貌用语和得体行为,知老知少、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爱护幼小,这样既能获得人们的欢迎,又可减少人际矛盾,赢得口碑及别人的尊重。
所以,礼貌养成也是青少年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恩报德
有一颗感恩的心,对社会的给予,对他人的帮助,甚至对周围人给自己的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轻语的安慰,都心怀感激,并力求报答,这种心理才是健康的,积极的。
“受人点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继承与发扬这种美德,是每一个有德行的人的责任。
教育学生知恩报德在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要学生的内心敏感,不要对一些东西浑然不觉,像外人给自己一点好处都铭记在心,而父母双亲把心“掏出来”送给自己都毫不知情;对陌路人的善意劝解感激不尽,老师的苦口婆心却不能领情。
这
其实都是不知恩、不善感的表现,老师应引导学生从细节处,从身边找到感恩的素材,让学生知恩、知情、知福、知足,并尽力做到“投之以桃李,报之以琼瑶”。
这样对健全青少年的人格,提高“仁者爱人”之品位都极有裨益。
澡身浴德
“澡身浴德”出自于《礼记?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
”其意思是修养身心,使纯洁清白。
这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对我们班级文化、校园环境的一个要求。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学校无小事,处处育新人。
教室里,校园中,每面墙壁都要成为思想的阵地,每个角落都要成为育人的素材,每条规则都要成为修养的标杆。
像公物爱惜、秩序遵守、环境维护、水电节约、宽容礼让、悦纳他人、团结合作、互尊互爱等等,都在有形或无形中熏染着学生的心灵,启迪着学生待人接物的言行,并内化成学生的品德修为。
一个人有没有道德修养,从细节上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所以,德育工作也须像春风化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一点一滴上落实,在一言一行上规范,直到他把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融为一体为止。
好生之德
好生之德指有爱惜生灵、不事杀戮的品德。
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人与生物友善无欺是自然平衡的条件。
社会的发展让人类脱离了生物圈,随之也背叛了往日
那些人类的朋友,为了利益、为了胃口,甚至为了好玩,人类对自然的凶残就达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使物种灭绝、生灵涂炭、生态不平衡问题日渐突出。
好生之德就是要让学生慈悲悯怀,爱惜自己的生命,也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在体恤生命的造就和存续不易的同时,禁锢个人的私欲和恶念,让自己的快乐和自然之乐、生灵之乐、世界之乐统一起来。
当一个人学会了热爱小生命的时候,他也会爱护生灵存活的环境,从而成为一个环保主义者。
爱人以德
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人。
出自《礼记?檀弓上》:“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真心爱学生,就要严格要求,不偏袒、不纵容。
学生对善恶是非的分辨还不够客观明晰,所以有些学生把膜拜偶像的习气、偏好奉为宝典,一味地模仿明星,哪管其做派是否符合礼仪标准与道德规范,对于这种学生,教师应耐心指导,区分好传统与流行,作秀与秉德的关系,让学生自觉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此外,解读“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人”这句话还应注意,为师者须以爱为手段,达到?杂?目的,学生犯了小错误、小过失,不要苛责,不要扩大化。
教师可以按照“指错误―明要求―提标准”的步骤,给学生醒悟、悔改的机会。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我们要大胆地相信学生有美好的人性,只要培育得当,他们的道德就能慢慢长大。
道德是个人的立身之本,公德是社稷的久安之基,在今天,我们每人都感受到了“道德休眠”带来的危害,也都在翘首期盼道德的早日回归。
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生既是国家建设人才的生力军,又是社会道德构筑的基层力量,他们是耽误不起的一代。
清源正本,就从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树立起每一个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