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25课《马致远曲二首》课件(沪教版五四制九年级上)

合集下载

(五四制)沪教版语文九上《关汉卿曲二首》课件

(五四制)沪教版语文九上《关汉卿曲二首》课件
• 第二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言尽而意 (想见而不可得的不舍之情)不尽。
情景交融句赏析
• “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 也。”这四句寄情于景描绘了一幅女子痴立 目送爱人离去的情景。欲凭栏相望,无奈杨 花飘落挡住她的视线,她用衣袖拂去杨花, “拂”的动作流露出女子目送爱人急切的心 情。然而杨花拂去了,但“溪又斜,山又 遮”,曲折的小溪、重叠的高山又挡住了女 子的视线,终于看不到爱人远去的身影。离 别的不舍,全凝聚在“人去也”这一无可奈 何的长叹中。
1.作者在曲中把自己比作了什么?表现了作者 怎样的性格特征?
• 把自己比作铜豌豆。 “铜豌豆”是巧妙的双关语, 赋予它坚韧不屈、与世抗争的特性。
• 2.想一想诗人在排比句中为什么选择这些动词?又 为什么选择这样排列词序?
• “蒸、煮、捶、炒”这些动词是豌豆要被烧熟时会 经受到的各种烹饪方式,暗示了文人受到的各种不 公正的待遇,揭露统治阶级压制文人展露才华的各 种手段。
• 诗人虽自比铜豌豆却极力夸饰自己那市 民化的“书会才人”的生活,以此突出 自己的选择既是一种悲哀,也是一种反 抗。表现他卓尔不群,桀骜不驯,不向 世俗低头,抗争到底的决心。
灵犀一点
• 此曲都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比喻,排比,夸张,?
• 用了排比句、加衬字、对偶等使诗 句更加口语化;形成了自己的辛辣 而又恣肆畅快的风格
思考
• 我们应向关汉卿学习什么? • 背诵课文
• 拓展延伸
• 课下搜集有关关汉卿的更多资料。
四块玉 别情
•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凭栏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 人去也。
题眼:别情
• 两种抒情方式: • 第一层:前三句,“送别、难舍、相思”

九级语文上:第25课《词五首》课件(人教新课标)

九级语文上:第25课《词五首》课件(人教新课标)
?梦见了什么? 2. 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3.“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
学习小结
1.明确:第一句连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醉”和“梦”表现出战斗的场景是回忆出来的。 2.对偶。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3.明确:“秋”,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时的季节 。
词文再现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梦江南
温庭筠
画说课文
梳洗罢,
表明她精心打扮, 是时刻准备心上人的归来,所谓“女为悦己者容” 心情是喜悦和激动的
画说课文
独倚望江楼。
一个“独” 字写出了多么孤独落寞之情。
画说课文
此句是全词情感上的大转折,与起句 的欢快情绪构成比照,鲜明而强烈。 又和“独倚望江楼”空寂焦急相接, 承上启下
认知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 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ppt课件9页

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ppt课件9页
பைடு நூலகம்教学目的
1.了解并认识元曲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人生态度。
3.掌握本曲形象鲜明,语言生动 形象的特色.
写作背景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极 其尖锐的朝代一方面是帝王将相达官巨贾过着骄 奢淫逸的生活,城市的繁荣和商业的发达更使得 物欲横流,世风日下;另一方面是广大民众遭到 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饱含辛酸,艰难度日。由于 蒙古统治者推行种族歧视政策,对科举取士又缺 乏重视,许多汉族知识分子处于社会底层,对世 间的黑暗不公有深切的体会
写作背景
马致远早年也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但磋跎岁月, 困于下僚,终于绝了仕进的念头。晚年隐居田园,号 东篱,可见其效仿陶渊明之志。马致远在大都生活了 近二十年,与诸多曲家、杂剧艺人等都有交往,参加 “元贞书会”,被推为“曲状元”。他是元散曲创作 中最有影响的大家。
结构
本篇由七支曲子组成,可分四个层次:
这套散曲中,作者通过许多具体生动的形象 表现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深切的人生体验, 不作抽象的议论,将想说的道理、要发的感 慨,全寄寓于形象之中。
艺术特点
二 对句整饬 比拟生动 对句:马致远在作品中得心应手地运用对句,收
到整齐优美的效果。 比拟:对句中有不少还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如[拨 不断]中的鼎足对,“红尘”、“绿树”、“青山”
均拟人化了。
主题评述
在元朝统治者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下,像 马致远这样的知识分子.过着十分压抑而艰难的生活。 他们不满于黑暗的现实,又不肯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往往只能追求超尘出世、笑傲山林,以诗酒自娱、鄙 弃功名利禄的生活。表现出高洁的人格和愤世嫉俗的 操守,这种精神和人格无论古今都是可贵的。
艺术特点
一、形象鲜明,深理道理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马致远曲二首》同步练习 沪教版(五四制)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马致远曲二首》同步练习 沪教版(五四制)

《马致远曲二首》同步练习蟾宫曲叹世马致远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

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

韩信功兀的般证果,蒯通言那里是风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1.你怎样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2.“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写出什么样的现实?3.以“醉了由他”结尾,突出什么样的主题?表明作者什么样的态度?六、写作特色4.你怎样理解作者的历史观?5.下面的典故意在说明什么问题?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参考答案1.借历史事件表明兴衰成败,是非恩怨,不过是一场梦。

2.道出世道之险恶,人心之叵测。

3.“叹世”主题,表明自己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态度。

4.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否定,对说不清功过是非的现实政治表示了反感。

5.赞扬坚韧不拔的意志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

天净沙是,“秋思”是散曲的。

2.《天净沙·秋思》作者,是代著名作家、家。

他与、、被称为“杂剧四大家”。

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与“夕阳”相呼应的是:“”,与“天涯”相呼应的是:“”,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

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

”4.《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的心情。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5课《词五首》ppt课件1

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5课《词五首》ppt课件1

独倚望江楼。
整体感知:
过尽千帆皆不是
2、此句写出思妇怎样的心理变化? 在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变化,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小结:此句是全词情感上的大转折,与起句的欢快 情绪构成比照,鲜明而强烈。从“希望是”到发现 “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过程, 让人为之心碎。
整体感知:
理解大意:
《望江南》
温庭筠
清晨刚刚梳洗完毕,就独自 一人登上望江楼,凭栏眺望。
大江之上,千帆驶过,但哪 一条船都不是我所思念的人 的归舟,斜阳夕晖脉脉无言, 江水悠悠不尽。 看看那当年同爱人分手的白 频洲,不由得愁肠寸断。
梳洗罢,独倚 望江楼。过尽千 帆皆不是,斜晖 脉脉水悠悠。肠 断白频洲 。
整体感知:
→希望
望 江 望 南

→失望 →肠断
小结:此小令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 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景物层出,情感起伏,尽管多 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储蓄、细腻。
武陵春
李清照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 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 代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 作家。她出生在一个文学气氛浓 厚的家庭里,从小便有诗名,后 嫁给赵明诚,夫妇共同校勘古书, 唱和诗词,生活优裕和谐。靖康 之难起,她和丈夫避兵江南,赵 明诚中途病死,她流落在杭州、 越州、金华一带,境遇孤苦,卒 年不详。
整体感知:
肠断白蘋洲
4、结句表露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
千帆过尽,斜晖脉脉,江水悠悠,当初同爱人分手的江洲 依旧,却不见人影,怎能不使她愁肠寸断呢?
小结:本词写一独处深闺的女子登楼远眺、 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

最新 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语文 公开课课件:第25课《词五首》ppt精美课件

最新 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语文 公开课课件:第25课《词五首》ppt精美课件

2.主人公明明在楼上,可为何不说“肠断望江楼”,却偏
说“肠断白蘋洲”?那“白蘋洲”究竟是何地方,竟如此 牵动思妇的心肠? “白频洲”想必是主人公当初同爱人分手之地,也可能是 两人信誓旦旦、海誓山盟的地方,当然也就成了主人公望
人不归、希望落空后最后的视点了。一旦想到分手前的美
好日子、分手时的美好盟誓,也就百结愁肠,心肝欲裂。
1.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通过这些景致的描写
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雁去、边声、长烟、落日、 千嶂、 孤城 。 通过这些景致的描写渲染出荒凉、萧瑟、肃杀的气 氛。
2.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
的感情? 悲凉、寂寞、孤独、思乡的感觉。 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戍边 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心情,含蓄
千帆过尽,斜晖脉脉,江洲依
肠断白蘋洲
旧,不见人影,能不肠断?
这首词描写的是什么内容?
这首小词表现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 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她清晨梳洗后登楼远眺,盼望自 己的心上人早些归来,但是“千帆过尽”却仍不见归人, 她被相思折磨得柔肠寸断。
1.本词写了女子什么样的情感? 抒发了女子盼望归人而始终不见的无限惆怅之情。
会挽雕弓如满月,
亲射虎,看孙郎。
射天狼。Biblioteka 朗读这首词,概述全词大意。 我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 苍鹰,戴上锦缎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 狂奔,飞快地越过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 狩猎,我要像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 宽胆壮,两鬓稍白又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像 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我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
共两首,本文所选的是第二首。这是中晚唐词体初兴 时期的一篇名作。

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PPT课件

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PPT课件

马 致
详,字致远,号东篱。元宪宗、元 世祖时期,有建功立业的抱负,曾 奔走求仕。成宗时期参加“元贞书

会”,与艺人为伍进行戏剧活动。 曾任江浙省务提举,后退隐。早年
加入元贞书会,中年一度出仕,但蹉
跎岁月,困于下僚, 50岁左右归隐,
号东篱。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
白朴同称“元曲四大家”,是中国
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贾
于 马
2、明•朱权《太和正音谱》:马东篱之词, 如朝阳鸣凤。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

光》、《景福》两相颉颃,有振鬣长鸣,

万马皆喑之意。又若神凤飞鸣于九霄,岂

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
评 价
3、清•李调元《雨村曲话》卷上:马致远 号东篱,元人曲中巨擘也。
19
双 调 夜 行 船
秋 思
[夜行船]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 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乔木查] 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 渔樵无话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辩龙蛇。 [庆宣和] 投至狐踪兴兔穴,多少豪杰。鼎足三分半 腰折,知他是魏耶?知他是晋耶? [落梅风] 天教你富,莫太奢。无多时好天良夜。富 家儿更做道你心似铁,争辜负了锦堂风月。 [风入松] 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不争镜里 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莫笑巢鸠计拙,葫芦提一 向装呆。 [拨不断]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 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竹篱茅舍。 [离亭宴煞]蛩吟一觉方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争名利 何年是彻。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 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那些:和露 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人生有限杯,几 个登高节。嘱咐俺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 醉了也。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词五首》课件1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词五首》课件1

武陵春· 李清照写作背景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 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 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 (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 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 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 《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 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 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 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 想情感。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 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 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 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 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地 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 愿望。
小结:
范仲淹在这首词中反映的是自己身 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他自己和他所 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所以全词读来真 切感人。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 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从题材、 情调和艺术方面来说它都为宋词开拓了 一个新的领域,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很 好的影响。
达标练习:
• • • • • • • 1.请给下面词语注音。 脉脉( )舴艋( )答案:mò zé měng 2.解释句中加粗的字词。 老夫聊发少年狂。 姑且 会挽雕弓如满月。 定将; 打算。 也拟泛轻舟。 3.《破阵子》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现了什么? 答案:对偶。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 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自学检测:
读准下列字音:
晖( huī )
zhà ng ) 嶂(
勒( lè )
ng 擎( qí )
羌( qiāng)
舴艋( zé měng )
麾( huī )
熟读课文 望 江 南 温 庭 筠
梳洗罢,独倚 望江楼。过尽千帆 皆不是,斜晖脉脉 水悠悠。肠断白蘋 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 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 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 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 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 会。
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 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 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 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 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 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 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写作特色
1、联系历史人物表现自己的历史观、政治 观。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否定, 对说不清功过是非的现实政治表示了反感。 2、作品短小精悍,概括性强,容量大。 3、语言通俗平白,简洁明快,如飞流入 涧,一泻无余,充分表现了豪放的风格。
拓展阅读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分析: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 作的。 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 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 史实; 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 处心积虑,报仇雪耻,终达目的的故事。
马致远曲二首
马致远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元曲的基础知识。 2. 在诵读吟咏中体会本曲的语言特色,品 味曲中所创设的意境,学会从字里行间体 会作者的情感。 3.学会了解写作背景,解读诗歌背后的故 事,借此体会诗人情感。 4.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曲的兴趣。
作者简介
马致远:晚号东篱,大都 ( 今北京 ) 人,著名元曲作家。 青年时追求功名,中年时期,一度出任江浙行省务官;晚 年则淡泊名利。 马致远在元代散曲家中成就最高,被誉为“曲状元”。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他们 的代表作分别是《窦娥冤》《倩女离魂》《汉宫秋》和 《墙头马上》。 现存小令 115 首,套数 16 套,辑为《东篱乐府》。 他的散曲题材较广泛,以叹世归隐最多。意境开阔,构思 巧妙。风格以豪放为主,又有典雅清丽的一面。 代表作有套数《夜行船· 秋思》、小令《天净沙· 秋 思》。著有杂剧 16 种,现存 7 种,以《汉宫秋》为最著 名。
划分节奏 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 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 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 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 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 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 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 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 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蟾宫曲• 叹世》
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 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 韩信功兀的般证果,蒯通言那里是风魔?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整体感知
分组讨论,弄清文意,找出文中所提到的 典故,分析其中的意思。
思想内容
思考探究本文的思想内容? 借历史事件表明兴衰成败,是非恩怨,不 过是一场梦。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道出世道之 险恶,人心之叵测。 结局以“醉了由他”突出“叹世”主 题,表明自qx26jop
小时候经常玩儿的地方呢!”郭氏说:“你们补觉哇,俺和兰儿昨儿个晚上睡得很好,在堂屋里做针线活儿了,不会吵 着你们。哎呀,今儿个光想着逼你们爷儿几个说你们这些年的经历了,怎么给忘记了早点儿烧上那边耳房的炕了呢!明 儿个哇,明儿个俺记着早早就烧上。你们爷儿们今儿个晚上还住这边大屋里哇!”昨儿个晚上熬夜看贼的五个人都美美 地睡了一下午,感到终于彻底歇息过来了。一觉醒来,耿正感到特别神清气爽。高高兴兴地倒一杯热水“咕咚咚”喝下 去后,他大步出了堂屋,从东屋台阶上拿起扁担去挑水。正从外面回来准备掩上院门儿的郭氏赶快重新打开院门,高兴 地说:“正儿,把东耳房里的水缸也挑两担哇!俺明儿个一早就给你们兄弟仨烧上火炕,顺便烧些热水,把你们爷儿几 个换下来的衣服洗一洗。”21第百二一回 互述往事解疑团|(故作轻松述以往,述说往事解疑团;疑团解开泪还流,哭 罢诸事渐明朗。)一家人在沉闷的气氛中吃完早饭,耿兰默默地收拾洗刷去了。耿英瞥一眼东边屋里火炕上娘儿三个昨 儿晚上睡觉的被褥还凌乱地搁在那里,就赶快进去收拾,依旧还把那条包着东西的鼓鼓囊囊的被子压在了一大摞被子的 下面。全部收拾好后,她顺手用笤帚简单扫扫炕席,就拿起那条长擀面杖走了出来。还坐在餐桌边上的郭氏站起来,默 默地接过擀面杖重新放回到橱柜里。耿正、耿直和尚武都进了西边屋里收拾。收拾完了以后,耿正把四条捅火棍儿送回 南屋柴火间,转身出来掩上屋门,慢慢回到堂屋里来。耿老爹一直心事重重地坐在餐桌边上没有挪动,看到大家都没有 事情了,就长长地呼出一口气轻轻地说:“咱们都进西厢房里说话哇!”于是,兄妹五人各自从堂屋里搬一把椅子进来, 耿老爹和妻子就在炕沿边上坐了。耿老爹轮番看看耿正、耿英和耿直三个,慢慢地说:“咱们走了这么多年,这好不容 易回来了,大家都高兴得又哭又笑的很劳累呢!俺本来想着,等过几天以后,再慢慢地跟你们娘和兰兰叙说咱爷儿们这 些年的经历来着。可是经过昨儿个晚上这一出戏,你们娘说,她现在就想知道,那咱们现在就说说哇!可有一条,俺希 望咱们谁也不要再哭天儿抹泪儿的了!这一家人终于团聚了多好啊,再过分地哭泣伤心,除了伤神伤身之外,已经再没 有什么意义了是不是!”耿正说:“爹说得很好,咱们一家人终于又团聚了,应该笑才对啊!娘,还有兰兰,你们听着 可不兴哭啊!”耿老爹转头对妻子说:“他娘你听到了吗?听了俺们的叙说可不兴哭哇!”郭氏说:“你们说哇,俺尽 量不哭就是了!”耿兰看看爹,再看看大哥二哥和姐姐,无声地点点头。耿老爹再次挨个儿看看耿正、耿英和耿直,说: “那你们谁先说啊?简单地说一说你们后来这七年多的经历哇,爹也还不
问题讨论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 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 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 体现的?
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道出一个长期漂泊 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 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 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 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 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 这篇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