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部分 第4单元 第9讲 晚清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复习必备】(通史版通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部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 第4单元 第9讲 晚清经济结构

第9讲晚清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考点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原因①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市场。
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标志: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表现①洋纱取代土纱,使“纺”与“织”分离。
②洋布取代土布,使“织”与“耕”分离。
③中国的农副土特产日益商品化。
④一批传统的手工业走向没落,如家庭棉纺织业等。
(4)影响①瓦解着自然经济,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②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图解历史]自然经济的解体2.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活动①创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②创办民用企业:以“求富”为旗号,创办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汉阳铁厂等。
③筹划近代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④兴办近代教育: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4)结果: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企业性质:采用官办,或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部分引进西方先进管理经营方式,但存在封建衙门式管理、生产消耗高、洋人垄断生产技术大权等弊端。
(5)影响①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③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④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
[思维升华]认识洋务运动的特点目的上:是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应对外患,维护封建统治。
内容上:只片面学习西方军事技术,而不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
结局上: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课件:第4部分 第9单元

2.特点 (1)苏俄是国家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 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 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西方: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国家干预经济,调节资本主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2.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 (1)一个勇敢的调整 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 除重要的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外,中小 企业可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自由交换等 农业 把农民的余粮全部收集到国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 方面 家手中 工业 方面 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2.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渡过危机 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维护民主 新政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 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 势力,挽救了民主制度 新政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如政府的权力扩大,社会 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等 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 深远影响
优先发展重工业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农业生 产形式 经济 体制 政治 制度
集体化农庄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体制 苏维埃代表大会制, 一党制,终身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资本主义大农场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 君主立宪制、民主共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制、两院制、内阁 和政治协商制度 制等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 常措施。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人力,战胜了敌人,巩固 了苏维埃政权。它作为应战解危的非常措施是成功的。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项发展生产力的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尝试是失败的。
第23讲+晚清经济结构与社会的变化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 .近代上海开埠后,城市人口与城市中道路交通流动量逐渐增多,遂 引进西式交通信号灯。由于技术、费用和人力车众多等原因,20世 纪20年代到30年代中期,上海启用的交通信号灯还需要由交通警察 手动控制。这反映了近代中国
• A.技术水平是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B.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不平衡 • C.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是时代主题 • D.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新旧交织的特点
B. 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状况
C. 促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
D
D. 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
2、近代企业的出现
选必二P26
1、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
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一系列近代企业, 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开启了 中国的近代化。
特点
进程
由军事工业到民用工业
推动者 封建地主阶级(地方实力派)
第23讲 晚清经济结构与社会的变化
教学目标
了解晚清时期中国经济结构与社会变化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知识点一 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材料: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 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 畅销” ……洋商还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六 第2讲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

第2讲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1.据载,山东济宁清初开始种植烟草,道光年间济宁“环城四五里皆种烟草……大约膏腴皆为烟所占,而五谷反为瘠上”。
山东寿光等地亦“转相慕效”,“不数年而乡村遍植,负贩者往来如织。
”这反映出当时山东( )A.深受列强贩卖烟土的毒害B.手工卷烟技术领先于全国C.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解体D.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解析:D 材料反映烟草的种植,没有体现列强在山东贩卖烟土的情况,也没有提及烟草的加工,故A、B两项错误。
山东各地经济作物的种植,说明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当时小农经济处于开始解体阶段,其完全解体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D项正确,C项错误。
2.19世纪下半叶,除鸦片以外,棉布和棉纱一直是外国输入中国的最大宗商品,比重约占30%。
而全部消费资料占进口商品的比重在1873年和1893年分别为91.9%和91.6%。
该材料表明( )A.中国无需发展日用工业品B.中国进出口贸易格局渐趋优化C.中国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低端D.中国应保护关税禁止商品输入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表明棉布、棉纱等消费资料占进口商品的比重为绝大多数,这表明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附庸,中国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低端。
3.1882年10月,顺天乡试在北京发榜,《申报》驻京记者将江、浙、皖三省上榜者名单当日送到天津,转电上海,次日见报,比北京发榜时间仅晚24小时。
材料反映了( )A.科举仍是重要的选官途径B.《申报》为政府需要服务C.近代电报快速传讯的功能D.《申报》突出的教化功能解析:C 材料没有反映科举仍是重要的选官途径,只体现了发榜这一信息传递的及时性,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申报》报道发榜这一新闻事件的及时性,不能因报道科举,就断定该报服务于政府,故B项错误;材料“转电上海,次日见报,比北京发榜时间仅晚24小时”体现了电报具有及时传播时事信息的功能,故C项正确;教化指教育感化,材料并未体现该信息,故D项错误。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六 第2讲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

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②饮食: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咖啡店等。吃西餐
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宅:中国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②局限性:只学习西方的科技,不改变中国的制度。“中体西用”的洋务运 动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背景 (1)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提供了客观条件。
ith((223.表))A外 洋现s商务p:上企派o海业引s的e的进.发丰西S昌厚方l机利先i器d润进Ee厂,生v起s,产a广了l技f东刺uo术南激ar,海t起作i的了用.o继N诱。nE昌导T隆o作n缫用3l丝.。y5厂.,天Cl津i的e贻n来t牟P机r器o磨file 坊等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3.影响: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新的阶级力量 产生。
三、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迁
(1)原因
①②外内因因::西晚方清文政化府的的逐推步动E渗 。va透l。uation only. ith(2)A表s现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ith③(①3)服解A特s务体点p于速o国度s:际e全.市国S场各l,中地id国解Ee农体vsa副的l土f速uo特度ar产不ti品一.o日N致nE趋,东T商o南n品3沿l化.海y5。.地区Cl解i体e的n速t度P要r快ofile 于内C地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精品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专题7专题总结

专题总结
专题一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
经济形态产生条件发展概况历史影响
自然经济
封建土地制度;封建
政治制度鸦片战争后开始解
体,新中国成立后被
消灭
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据
主导地位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
不平等条约
以商品输出、资本输
出为主要表现形式,
1949年后消亡
凭借其政治特权和经济
实力,长期占据优势地
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
主权,阻碍了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的发展
洋务经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
后,清政府面临着内
忧外患的局面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创办近代工业,在甲
午中日战争后覆灭
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
加速自然经济解体;是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
解,外商企业刺激,
洋务运动诱导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
生,发展曲折,1953~
1956年间被改造为社
会主义国营经济
是中国经济近代化和政
治民主化的主要推动力
量,是中国民主革命的
主要力量和动力
官僚资本1927年蒋介石南京国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 板块六 第2讲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讲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编者选题表1.据载,山东济宁清初开始种植烟草,道光年间济宁“环城四五里皆种烟草……大约膏腴皆为烟所占,而五谷反为瘠上”。
山东寿光等地亦“转相慕效”,“不数年而乡村遍植,负贩者往来如织。
”这反映出当时山东( )A.深受列强贩卖烟土的毒害B.手工卷烟技术领先于全国C.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解体D.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解析:D 材料反映烟草的种植,没有体现列强在山东贩卖烟土的情况,也没有提及烟草的加工,故A、B两项错误。
山东各地经济作物的种植,说明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当时小农经济处于开始解体阶段,其完全解体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D项正确,C项错误。
2.19世纪下半叶,除鸦片以外,棉布和棉纱一直是外国输入中国的最大宗商品,比重约占30%。
而全部消费资料占进口商品的比重在1873年和1893年分别为91.9%和91.6%。
该材料表明( )A.中国无需发展日用工业品B.中国进出口贸易格局渐趋优化C.中国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低端D.中国应保护关税禁止商品输入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表明棉布、棉纱等消费资料占进口商品的比重为绝大多数,这表明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附庸,中国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低端。
3.1882年10月,顺天乡试在北京发榜,《申报》驻京记者将江、浙、皖三省上榜者名单当日送到天津,转电上海,次日见报,比北京发榜时间仅晚24小时。
材料反映了( )A.科举仍是重要的选官途径B.《申报》为政府需要服务C.近代电报快速传讯的功能D.《申报》突出的教化功能解析:C 材料没有反映科举仍是重要的选官途径,只体现了发榜这一信息传递的及时性,故A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申报》报道发榜这一新闻事件的及时性,不能因报道科举,就断定该报服务于政府,故B项错误;材料“转电上海,次日见报,比北京发榜时间仅晚24小时”体现了电报具有及时传播时事信息的功能,故C项正确;教化指教育感化,材料并未体现该信息,故D项错误。
2019年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评正文Word版含答案

单元小卷(九)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时间/ 45分钟分值/ 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以下是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大中小型建设项目投资表。
它表明“一五”计划时期()年份投资额(亿元)投资比重(以总额为100%)大中型小型大中型小型1953年34.6855.7638.361.71954年43.8755.2044.355.71955年60.0240.3459.840.21956年85.1270.1654.845.21957年79.1064.2255.244.8“一五”时期302.79285.6851.548.5A.已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小型工业没有得到足够重视C.大中小型工业的投资比重相当D.投资比重向大中型工业倾斜2.“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作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这首歌谣()A.最早传唱于20世纪60年代B.反映了农民的土地需求得到满足C.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调整D.表明集体化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3.1958年1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目的是“既不能让城市劳动力盲目增加,也不能让农村劳动力盲目外流”。
中国现代户籍制度由此确立。
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从长远看,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B.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C.保障了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实现D.形成了稳定合理的经济结构4.1959年9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市场形势的回顾和展望》的社论,提到“关系民生最大的粮食零售量,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9%,比去年下半年增长了30.9%”。
这说明()A.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B.“大跃进”造成中国城市人口猛增C.中国市场经济建设成绩斐然D.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粮食短缺5.1962—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此期间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讲晚清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以下是史料记载1840—1886年中国茶叶出口总量变化表,据此表明( )AB.中国农产品商品化,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中国传统产业在世界占有优势D.随中西文明交流,中国饮茶之风在西方盛行B[中国茶产业发展兴盛只反映了材料现象,没有反映其本质,故A项错误;从题干数据来看,茶叶出口量不断增加,再结合1840—1886年的时代背景很容易得出中国农产品商品化,并且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B项正确;中国传统产业在世界占有优势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D项是现象而不是本质,故D项错误。
]2.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外国企业由于拥有巨额资本和强大的生产力,即使在偏僻的山村,其产品比中国对手也更畅销。
……把传统纺织作为副业生产的农村妇女失去了工作,农民则连勉强糊口也日益艰难。
”这一现象的影响是( ) 【导学号:61600043】A.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B.外国商品完全取代国货C.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强大C[由于外国商品的冲击,近代中国的一些地区手工纺织业破产,这一现象不会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故A项错误;B项表述过于绝对化;自然经济的特点之一是耕织结合,由于外国商品的冲击,近代中国一些地区的手工纺织业破产,耕织发生了分离,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故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问题,故D项错误。
]3.“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材料旨在强调( )A.洋务官员思想的落后性B.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C.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D.近代工业化道路的偶然性C[洋务运动思想落后,但实际行动却促进了中国的进步,这里强调的是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故A项错误;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强调的是洋务运动促进社会的进步,故C项正确;近代工业化道路的偶然性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4.下表为晚清时期清政府财政收入变化情况(单位:百万两白银)。
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B.苟捐杂税日益沉重,人民苦难加深C.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D.卖官鬻爵越来越严重导致世风日下C[20世纪初,在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构成中,外贸关税的比重超过了农业税,故A项错误;苛捐杂税比重增加幅度不大,故B项错误;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外贸关税,意味着进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说明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卖官鬻爵导致世风日下,故D项错误。
] 5.汪敬虞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的4年中,全国各省新开设的资本万两以上的厂矿共62家,资本总额1246.5万两白银,远远超过甲午战前20余年的总数,平均每年设厂数超过甲午战前的7倍。
这主要得益于( ) 【导学号:61600044】A.清政府主导大力推动工业化B.列强放松对华资本输出C.民间“实业救国”思潮兴起D.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高涨C[根据题目中时间“从1895年到1898年”可知是考查甲午战后民族工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但并未出现大力推动工业化的现象,故A项错误;甲午战后,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故B项错误;甲午战后,民间兴起了“实业救国”思潮,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是影响因素但并非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6.同治年间,美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希望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但没有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了;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遭到拒绝。
这些现象说明当时清政府( ) 【导学号:61600045】A.注重维护国家主权B.在被动地向西方学习C.仍缺乏近代化意识D.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C[材料中“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不属于侵略行为,故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向西方学习,故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对近代事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故D项错误。
]7.戊戌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与“万国同风”,民间应者寥寥。
辛亥革命后仅武昌一地,因改穿西式冠履输出白银便达2000多万两;天津在1912年初,一个季度进口洋服洋帽耗资达125万两白银。
这反映了( )A.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群众基础B.政治时局对生活习俗的影响C.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D.国人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B[A项不能反映材料后半部分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戊戌时期……辛亥革命后……1912年初……”可知,这反映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民国建立对服饰、风俗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先进习俗取代落后习俗的必然性,故C项错误;材料仅能反映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可程度不断增加,故D项错误。
]8.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倡导海洋风气,转移国民观念,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在“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以实现“制夷”的目标。
对魏源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B.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抵制侵略有机结合C.实现了从“师技”到“师道”的转变D.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A[材料“‘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反映出民族危机的出现,魏源提出“掌握海权”以实现“制夷”的目标,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中魏源的思想并未付诸实践,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魏源个人的思想,无法推断对中国重陆轻海传统观念的影响,故D项错误。
]9.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
因此,“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
这种说法( )A.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B.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C.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D.成为人们向西方学习的障碍B[“西学中源”缺乏事实依据,但并非毫无价值,故A项错误;根据“‘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可知这种说法把学习西学看成是恢复中学,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是中体西用,故C项错误;这种说法一定程度上利于人们接受西学,故D项错误。
] 10.1895年,严复在《原强》中阐述了“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思想。
张之洞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发表《劝学篇》,把“中体西用”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晚清“体用之争”()A.割裂了传统的中国文化B.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启蒙C.都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D.表明民主自由深入人心B[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依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体,保存中国传统文化,故A项错误;严复等维新派“自由为体,民主为用”宣传了自由民主思想,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启蒙,故B 项正确;严复的“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思想是为其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度服务,故C项错误;晚期存在“体用之争”说明对严复的“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思想存在争论,因而民主自由思想还并未深入人心,故D项错误。
]11.“夫西人立国……育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戎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
”该材料反映了早期维新派( )A.学习西方技术B.学习西方制度C.中体西用精神D.全盘西化理论B[材料中早期维新派认为“夫西人立国……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此其体也”,即西方国家强大的根本在于实行君主立宪制,“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仅是表象,“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即认为洋务派仅仅学习西方科技而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是本末倒置,材料反映了早期维新派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而不是仅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批判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全盘西化,故D项错误。
]12.“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夫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
”梁启超这段话的主旨是( )A.主张循序渐进变法改革B.反对完全照搬西学C.主张大力提高国民素质D.要求大力兴办学校C[梁启超这段话的主旨是,材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强调培养新民的重要性,材料没有体现循序渐进变法改革的主张,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学习西方,故B项错误;梁启超强调培养新民的重要性,主张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梁启超要求大力兴办学校,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中期随着中国与欧美国家贸易规模的扩大,进口商品构成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18世纪中叶以前,中国进口商品是以奢侈品为主,之后……进口商品构成转以棉花、棉布、棉纱为大宗……19世纪30年代,棉布、棉纱已经成为中国进口洋货中的重要商品,进口货值不断增加。
1825—1826年英国输华棉纺织品价值1 895两,1831—1832年增至360 521两,1833—1834年达451 565两。
——《清朝中期洋货进口对中国消费生活产生的影响》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萌生了“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的动机,然而直到90年代,以1890年建成开工的上海机器织布局、1892年投产的湖北织布官局为标志的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业才在千呼万唤般的难产中真正诞生。
1890—1910年间民族机器棉纺织业共设立工厂27家……民族机器纺织业的产生是“突发式”的,这一点从上述企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身份可以看出,它们都是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创办的,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
——《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朝中期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原因。
(9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业兴起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货进口与近代机器棉纺织业兴起的影响。
(16分)【解析】第(1)问,中国“进口商品构成转以棉花、棉布、棉纱为大宗”,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是英国工业革命后生产能力提高,商品物美价廉;另一方面是对外商品输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