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诗经》两首-关雎、蒹葭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诗经》两首-关雎、蒹葭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两首诗中的生字、生词,读懂两首诗的意思。

2.情感目标:感受《关雎》、《蒹葭》所描绘的优美的意境,体会描写青年男女恋情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3.技能目标:学习《关雎》、《蒹葭》运用的艺术手法,提高自己的诗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重点词句,明确两首诗中所蕴涵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运用艺术手法展示的景物描绘的画面对两首诗歌情感的烘托作用。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2.小组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讲授法:通过教师对诗歌背景、内容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想象联想法: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场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中的景物、情感,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诗歌。

2.彩色粉笔:用于板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3.电子琴或笛子等乐器:通过配乐营造氛围,增强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感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关雎》、《蒹葭》的配乐朗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好奇心。

2.提问:这两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简介《诗经》及两首诗歌的背景、内容,为学生理解诗歌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二、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1.学生自由朗读两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名个别学生朗读,教师进行指导。

3.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朗诵音频文件,学生跟读。

4.学生分组朗读,互相纠正发音和节奏,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理解诗歌内容,探究重点词句1.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两首诗的大意。

2.分小组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互相解答,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3.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伊人”、“溯洄从之”等。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4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4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3
情感态度
价值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五首诗,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方法与
过程朗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知识与
技能朗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重点了解五首诗的写作背景及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难点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教具快速阅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课件
授课内容师生活动
一、导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本注释完成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3】。

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诗经》二首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和问题。首先,学生们对于古代诗歌的兴趣明显不足,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一定的距离感。这让我意识到,如何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是我在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在讲授《关雎》与《蒹葭》的过程中,我尝试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多媒体手段,但感觉效果并不理想。这可能是因为我未能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受到古代诗歌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改进,例如,通过举例说明古代诗歌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古代诗歌的重要性。
2.增强审美鉴赏能力:分析《关雎》与《蒹葭》的艺术特色,使学生学会从诗歌中提取美的元素,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思维发展与创造能力: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鼓励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解读、讨论诗歌的过程中,锻炼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经》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经》二首的基本概念、艺术特色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诗经》两首教案2《关雎》和《蒹葭》

《诗经》两首教案2《关雎》和《蒹葭》

《诗经》两首教案2《关雎》和《蒹葭》第一篇:《诗经》两首教案2《关雎》和《蒹葭》教学目标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己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查字典,熟读课文老师查找有关图画和轻柔音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

《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

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1、范读正音。

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三、共同研讨文意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

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

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

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

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

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

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这些诗歌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风俗和情感。首先,我们要了解《诗经》的基本概念和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关雎》和《蒹葭》为例,分析诗中的比兴手法和情感表达,了解它们在古代诗歌中的应用和意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经》的基本概念、比兴手法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经》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用诗歌表达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经》诗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教学难点
-对比兴手法的深入理解,特别是它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和意义。
-学生对于古代婚恋风俗的认知,以及如何将这些习俗与现代价值观联系起来。
-诗歌中情感表达的细腻之处,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
-学生在朗读和鉴赏过程中,如何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举例解释:
-针对对比兴手法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图示、现代诗歌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比兴的转换和象征意义。
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但也有一些小组在分享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我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整理思路和表达观点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指导。未来,我会在讨论前后提供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准备和练习表达,同时也会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组织语言。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课件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课件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课件《关雎》《蒹葭》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关雎》《蒹葭》是《诗经》中的两首著名诗篇。

《蒹葭》是《诗经》中的第五十首,以蒲草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所思之人的深切思念。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

2. 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文知识,如词类活用、句子结构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诗篇,理解诗篇的基本内容。

难点:体会诗篇所表达的情感,理解诗中的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诗经课本3. 笔记本4. 荧光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引入,让学生对这首诗有初步的认识。

2. 讲解《关雎》:讲解诗的基本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分析诗的结构和意境。

3. 朗读与背诵:《关雎》《蒹葭》。

4. 讲解《蒹葭》:讲解诗的基本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分析诗的结构和意境。

5. 课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两首诗的内容,并谈谈自己对诗中意境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七、作业设计1. 熟读并背诵两首诗。

2. 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关于两首诗的短文,谈谈对诗中意境的理解。

答案: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两首诗的背诵和理解情况较好,但在对诗中意境的理解上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篇,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诗经》的其他诗篇,如《桃夭》《击鼓》等,以加深他们对《诗经》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有关《诗经》的文化活动,如诗歌朗诵、主题演讲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体验和感受《诗经》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关雎》《蒹葭》是《诗经》中的两首著名诗篇。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还记得我们学过诗经里面的两首古诗吗?这两首诗都是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一种思念。

以下是由店铺收集整理的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欢迎阅读!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关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教学重难点]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时数] 二教时第一教时一、导语设计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今天我们学习的二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

”占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雎鸠(jiū):一种水鸟。

窈窕(yáotiá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

寤,醒着。

寐,睡着。

蒹葭(jiānjiā):芦苇。

唏(xī):干。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佸(sì):水边。

(2)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诗经》两首《关雎》和《蒹葭》教案2

《诗经》两首《关雎》和《蒹葭》教案2

《诗经》两首[教学要点]朗读全诗,整体感知;美读全诗,重在鉴赏;比读全诗,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明确:jiān jiā yī rn s hu xī mi jī ch s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

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生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嘛!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

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蕴涵的美的情感、美的意境。

2、揣摩体会诗歌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诵读要领,诵读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感情,揣摩诗歌语言,学会鉴赏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及相关篇目,拓宽视野,增加积累;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教师:准备投影片、录音带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新课:
在我国几千年古典文学的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的源头。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

《关雎》是《诗经》的首篇,为“风”之始,是一首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因此倍受重视,为大家所熟习。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探究《关雎》的艺术特色吧。

二、诵读课文:
1、学生听录音,体会诗情。

2、学生结合注释,默读诗歌,扫除文字障碍(教师可出示用投影)。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王大绩讲诗歌鉴赏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寤寐:时时。

寤,醒着。

寐,睡着。

唏:干。

埘:在墙壁上做的鸡窝。

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领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A、题目取自于句首。

B、基本句式是四言。

C、采用叠章的形式。

D、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内容。

2、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诗歌是如何步步推进,表达出小伙子对心上人的思恋与追求的?
[明确]
第一章,作者先用起兴开篇,写水鸟,引发读者的联想,酝酿气氛。

然后进入正题,点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

第二章,写出了小伙子追求心上人的幽思。

小伙子日夜思念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内心焦灼而苦闷。

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的人,写得非常传神。

第三章,表达了小伙子对采荇菜姑娘的深切爱慕和美好愿望。

他因苦恼而成梦,亲近她,爱慕她,取悦于她,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四、思考品味:
《关雎》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

试从诗中找出一两处,反复诵读,加以体会。

[明确]例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无疑是这位害相思病的小伙子对未来生活的美好设想,是对小伙子爱情心理微妙的捕捉和真实的刻画。

再如:“悠哉游哉,辗转反侧”生动描绘出小伙子对心仪女子的相思之苦,已经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两个“悠”字,双双以感叹语气,着重加强感情色彩,把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深刻生动地表现出来。

五、拓展延伸:
1、本文没有直接描写主人公心仪女子的具体形象,但我们却可以通过具体语句感受到她窈窕动人的气质与风韵,试分析。

[明确]“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描写出美丽善良的女子劳动时的动人场景。

-
2、背诵诗歌,并为其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六、巩固训练: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何?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这是一首言诗,诗中借的故事,表现两人相爱而不能相会的愁思。

2、请你解释一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中的“迢迢”、“皎皎”是什么意思?
3、“泣涕零如雨”、“相去复几何”等句抒发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4、我们曾学过一首根据诗中故事写出的现代诗歌,作者是现代着名诗人。

5、请你对以上两首诗歌进行比较,说一说你更喜欢哪一首?理由是什么?
[明确]
1、五;牛郎织女
2、形容距离异常遥远
3、相思之苦
4、《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5、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蒹葭》是一篇表现诗歌朦胧美的名篇。

它写出了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但可望而不可即的微妙苦闷的心情。

它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区别,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探究《蒹葭》的艺术特色,研讨一下它与《关雎》的区别所在。

二、诵读课文:
1、学生听录音,体会诗情。

2、学生结合注释,默读诗歌,扫除文字障碍(教师可出示用投影)。

3、教师配乐(小提琴曲《水边的阿蒂丽娜》)范读课文,领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三、整体感知:
1、本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景?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你用简洁的词语加以概括。

[明确]场景:邈远迷茫,缠绵感伤、若隐若现;抒情主人公:迷茫、略带忧郁、对爱执着。

2、上述体会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试分析。

[明确]例如:“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四、思考品味:
朗读比较:《关雎》与《蒹葭》的写法上的不同。

[明确]
①《关雎》一诗重在叙事,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后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

后面两章是前面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

与《关雎》相比,情感韵味更浓郁。

②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和“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拓展延伸:
1、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歌中描写了蒹葭、白露、水、道路等自然景物,营造出苍茫悠远的意境,烘托了人物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

2、多媒体播放《在水一方》的歌词和背景,你认为这首改自《蒹葭》歌曲好听吗?谈谈你的看法。

3、本首诗歌的景物描写凝练传神,请找出一例,加以分析。

[明确]例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巧妙点明时间和环境,河边生长着浓密苍青色的芦苇,晶莹透亮的露珠早已凝结成白色的浓霜,微拂的秋风送来袭人的寒意,秋水泛寒,很是凄清。

再如:“蒹葭苍苍”——“蒹葭凄凄”?——“蒹葭采采”写出了芦苇的颜色由苍清至凄清到泛白,突现出越来越浓的深秋凄凉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寂寞与清冷。

六、总结提升:
通过学习《〈诗经〉两首》,试概括《诗经》的语言特点:
1、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有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为主干。

2、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学生从课文中找句子体会。

板书设计
《诗经》二首
内容:表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形式:①多为四言句比喻
②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渲染
③采用比兴的手法铺垫
教学反思: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历史与现实。

自被汉代儒家尊奉为经典后广为传颂。

《关雎》和《蒹葭》虽均是缠绵悱恻的恋歌,但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比兴手法的运用堪称后世作品的典范。

在设计教案中,我力求突现诗歌含意隽永的情感美和重章叠句的形式美。

通过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自由朗读等方式强化学生对诗歌的感性认识,用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诗歌的探究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感知到品味再到总结提升的认知规律,力求用健康向上的情操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拓展延伸的设计力求达到巩固且提升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触类旁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己人生的品味以及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