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别。一般来说,选项中有的是教材中出现过的(如“归”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中有“吾妻来归”,“庶几”在《庄暴见孟子》中有“吾王庶几无疾病与”),这 体现了由课内指向课外的原则,考生只要熟读课文,稍加迁移即可明确;对于陌 生的实词,考生一方面可根据语境加以判断,另一方面可运用排除法确定答案。 解析 B项“容止”指仪容举止(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止”即有“居住、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
考纲解读 考点透析 最新考题直析 应考方法盘点 专题突破通练 备考简料清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二十以归吾 B.其平居语言容止 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D.庶几以慰其魂 归:出嫁 容止:形貌 著:彰显 庶几:希望
(
)
【名师剖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的能力,
考点点击
常见文言实词(应掌握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爱
诚
安
除
被
辞
倍
从
本
殆
鄙
当
兵
道
病
得
察
度
朝
非
曾
复
乘
负
盖
疾 克
故
及 类
顾
即 怜
固
既 弥
归
假 莫
国
间 乃
过
见 内
何
解 期
恨
就 奇
胡
举 迁
患
绝 请
或
堪 穷
去
适 亡
劝
书 王
河北省近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考情及真题讲解

专题二文言文阅读(必考,14~15分)《河北考试说明》要求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年份20202019201820172016考查方式课外三篇文言阅读课外单篇课外四篇文言阅读课外单篇课外单篇考查篇目【甲】选自黄庭坚《答宋殿直》【乙】选自苏轼《东坡续集》【丙】选自陆游《跋岑嘉州诗集》选自《父子宰相家训》1.选自《荆楚岁时记》2.选自《夜航船》3.选自《南史·刘峻传》4.选自《孔子家语·辩证》《复儿子书》选自《东坡卜居》文章主题读书学习读书学习传统习俗、人物传记、读书学习、叙事说理传统美德(勤俭好学)传统美德(善、义)实词解释T 7:亦、及、绝、已T 7:固、若、尽,通T 7:谓、旦、是T 8:去、宜、是、作T 7:闻、怆然、即、竞虚词意义—T 7:何,T 8:于—文言断句T 9 T 8 句子翻译T 8 T 8 T 9 T 10 T 9文意理解T 10 T 9 T 10、T11T 11 T 10、T11知识迁移T 9:谈启示T 10:谈启示考情总结1.考查范围:①课外文言文考查(2015—2020年);②课内与课外对比考查(2009—2014年)。
2.考点分析:比较固定,主要是实词解释、虚词意义或用法、文言断句、句子翻译、文意理解。
所考实词、虚词、翻译都是迁移课内文言文学习过的释义,故考生要熟练掌握课内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多读并理解课内文言文,培养语感。
文意理解多涉及内容概括、情感理解、人物分析、根据文意谈启示等。
3.命题预测:人物传记、读书学习类考查较多,考生应加强相关训练。
河北中考核心考点攻略河北近五年中考考情分析考例剖析【例】(2020 ·河北中考第7~10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题。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0份)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纲解读】考纲内容考纲阐释考点分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B级(识记、理解、综合分析、鉴赏评价)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掌握高考常考查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各种意义和用法。
(1)常见文言实词(2)古今异义(3)一词多义(4)通假字(5)词类活用(6)偏义复词(7)兼词【粤考趋势】实词的考查绝大多数是常见常用的词语。
在2009年的12套高考试卷中,共涉及70个;其中“责”“拜”“徒”“诣”“致”均出现多次出现,单音节出现65次,双音节出现3次。
考生平时复习时,只注意《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常用实词是远远不够的,常见实词应引起高度重视。
古今异义的考查,主要出现三种形式:①在考查实词中综合考查,如:广东卷的“悦服”、湖北卷的“羁旅”;②单独命题考试,如上海卷的“宾客”“观览”“衣冠”“东西”;③偶尔在文言翻译中综合考查,如2005年全国卷Ⅱ的“妻子”。
对于通假的考查也在对实词理解、翻译句子中得到体现,如2006年福建卷在考查实词时考到了“责-债”,在翻译中考到了“振-赈”“罢-疲”;2006年浙江卷在考查实词时考到了“属-嘱”;2004年湖北卷第11题C、D项考到“趣-促”“闲-娴”。
广东高考历年所考词语均在120个实词以内。
以单音节词为主。
【考点透析】应掌握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一)古今异义古今词义变化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和感情色彩变化。
如:变化情况示例词义扩大范围扩大色(古:脸色;今:颜色)皮(古:兽皮;今:皮肤-表皮)病(古:重病;今:病)江(古:长江;今:江河)兵(古:士兵;今:军队-战争)义项增多劝(古:劝勉;今:劝勉、规劝)假(古:凭借、利用;今:凭借、利用,不真)词义缩小范围缩小臭(古:气味;今:坏气味)金(古:金属;今:金子)丈人(古:老人;今:岳父)义项减少让(古:责备,谦让;今:谦让)怜(古:爱,怜悯;今:怜悯)词义转移涕(古:眼泪;今:鼻涕)偷(古:苟且;今:偷窃去(古:离开;今:到某地去)走(古:跑;今:步行、行走)狱(古:案件;今:监狱)感情色彩变化讽(古:委婉地劝告;今:讽刺)爪牙(古:武臣;今:坏人的党羽)恨(古:遗憾;今:仇恨)下流(古:地位或处境低下;今:品德恶劣)锻炼(古:玩弄法律陷害别人;今:锤炼)古今异义,指单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词的古今词义不同,尤其是后者,容易造成用今义解释古义,它也是高考常考的热点。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

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教案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规律总结】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的数量较大,而且常常多义,用法较灵活,所以,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就成为阅读文言文的第一个难关。
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掌握准确的方法是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含义的关键。
推断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方法:一、联想推断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能够联想课文相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简析]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能够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来时,府吏见叮咛”来推断。
“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之意,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也能够联想成语推断。
很多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例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二、语言结构推断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能够利用这个结构特点推知词义。
例如: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简析]①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②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栏目导引
兼 词
古代汉语中, 有的字代表了 两个词的结合。 这种字兼有互 诸 相结合的两个 词的意义和用 法,这样的字 便成为兼词 。
《金版新学案》
返回导航页
①投诸渤海之尾, 隐土之北。《愚公 移山》 ②穆公访诸 蹇叔。《崤之战》 1.用于句中,“之于”的 合音,其中“之”为代词, “于”是介词。去”)
词义缩小
义项
词义转移 感情色 彩变化
涕(古:眼泪;今:鼻涕) 偷(古:苟且;今:偷窃) 讽(古:委婉地劝告;今:讽刺) 恨(古:遗憾;今:仇恨)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栏目导引
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而且 属于不同词类。学习一词多义知识,可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 例如“引”字:
以今释古 命题者常采取以 今释古的方式考 【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查考生对实词的 A.催科与抚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济 济:补益。 B.如是而后赋可完,赋完而民死者十七八矣 掌握情况,这种 完:结束。 设误角度多针对 C.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延:请。 古今异义词而言。 D.比岁蠲,比岁免 比岁:连年。
《金版新学案》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栏目导引
3.命题规律 文言实词考查具有以下特点: (1)考查以单音节词为主。 这与文言文特点一致,词语也以单音节词为主。 (2)考查的对象为常见常用词。 考纲中所举120个实词,考查的都是常见常用的。我 们在学习古文时,要注意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 (3)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都有涉及。 实词的考查,一般以考查一词多义为主,同时涉及对 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的考查。 (4)考查形式依然以选择题为主,在翻译题目中也会 涉及对实词的考查。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文言文阅读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考试大纲》对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知识点作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理解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分析综合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浅易既是对考生的要求,也是命题者选材的原则。
指文言材料不出现艰涩、古奥的字词,不选择冷僻的题材。
考生利用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基本能读懂文段。
据高考实情,我们将《考试大纲》规定的上述7个考点编列为9个专题: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文言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意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即《考试大纲》具体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意义”,即特定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唯一含义;“用法”,主要指其词性及所表示的词语之间或句子之间的关系等。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不同的句式”,主要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4.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不同的用法”,特指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5.筛选文中的信息。
根据试题的具体要求,从文中选取与试题具体指向吻合的信息,排除似是而非和错误的信息。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内容要点”,涉及阅读材料的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如人物的言行举止、功德事迹,事件的发展过程,文章的论点论据等;“归纳”,就是对具体的、零散的、琐碎的材料分门别类。
“中心意思”,可以指整体的思想内容,更多是指局部的思想内容;“概括”,就是把能体现中心意思的方方面面的特殊性排除,而将其共同性提取出来。
理解常 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014-9-18
江西丰城二中
饶辉龙
8
三是‚理解含义‛,这是考试的具体要求,指明 了实词复习的重点在于‚词义‛,而非用法(即 便有些词语包含有特殊用法,但试题并不直接考 查用法,而是把用法的考查落实到词义的区分 上)。换句话说,实词考查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 言实词知识的情况,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 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 的实词,备考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20个左右的实 词。
2014-9-18
江西丰城二中
饶辉龙
22
三、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把握这些现 象就要注意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假借义。 词的本义是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 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比喻义是用比喻的方法形成的 新的词义,假借义是借用作另外一个同音的词的意 义。词义的衍生分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后起义往往 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与原有义有着直接 或间接的意义联系。理解文言实词,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是否能根据上下文意准确把握多义词的特定含 义。
2014-9-18
江西丰城二中
饶辉龙
12
2. 不知通假,以通假字为本字。 对古汉语中部分实词的通假现象,考生如果 不能洞察,就不能按它们的本字去解释,而仍按 字面义去解释,这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3. 不明活用,未按活用类型解释词义。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 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 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四大类七种情况。如果不明 白这些词类活用现象,不按活用的类型解释词义, 而是望文生义,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2014-9-18
江西丰城二中
饶辉龙
14
考点突破
文言实词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
古诗文阅读专题1第1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例如:“今有一人 ,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 ,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 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暗 衬。
• 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 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
• [解析] A.刘兰芝应该是昼夜勤奋地“作”, 此处是偏义复词,偏指“作”。B.希望可以救助 的应是“急”,此处“缓”为暗衬。C.“得”指“成功” ,“失”指“失败”,此处是单音词连用,无偏指 。D.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偏指“入”,此处是 偏义复词。
• 文章助读
• 批注:①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这部分内容 多在开头。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 、性情有关。如本层中:姓名,马文升;字 ,负图;品行,刚正不阿。
• 批注②:主要事迹一。在阅读时要理清时间 、地点、人物、官职、事物等。时间:成化 年间。事件1,初年,召为南京大理卿。事件 2,满四之乱,晋升为左副都御史,救灾民, 并分别于黑水口、汤羊岭败贼。事件3,晋升 右都御史,调粮、盐价银救百姓。事件4,孝
• 批注⑤:主要事迹四。事件,正德年间告老 还乡,正德五年去世。
• 批注⑥:整体概括。1.文武全才、随机应变。
• [审明题意] 对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 确的
• [解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 中的具体含义,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 或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 项,还要注意联系课本举一反三。A.“登”,在 此处应为“考中”之意。“进士”不是官职,只相 当于当代的“学历”,所以此处不能译为“升职” 。据下文“授御史”,可知应是先考中进士,后 授御史一职。B.“录”,记载。可见熟语“备忘 录”。C.“振”通“赈”,救济。D.“勒”,铭刻,可 见于范仲淹《渔家傲》有“燕然未勒归无计”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即时练(计时:45分钟满分:60分)频考点7一词多义专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B.敢竭鄙.怀,恭疏短引鄙:敬辞,以示尊重对方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本:本来D.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兵:兵器解析“鄙”是谦辞,谦称自己。
答案 B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病:病情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诚:已经D.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镂:雕刻解析“诚”是副词,可译为“确实,的确”。
答案 C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故:事情,事故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疾:强,这里指声音洪大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负:遭受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了解解析A项,“故”是“原因,缘故”的意思。
C项,“负”是“失败”的意思。
D项,“解”是“解答”的意思。
答案 B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绝:断绝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如:既然C.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偏爱D.猥以微.贱,当侍东宫微:地位卑微解析“私”是“私利、私事”的意思。
答案 C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修:修养B.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致:尽、极C.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信物D.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穷:困厄,处境艰难解析“修”是“整饰”的意思。
答案 A6.下列各句中的“爱”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中的“爱”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B.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C.古之遗爱.也D.爱.而不见,搔首踯躅解析B项和例句中的“爱”都是“爱惜,吝惜”的意思。
A项,应解释为“疼爱”。
C项,应解释为“恩惠”。
D项,是通假字,通“薆”,应解释为“隐蔽,躲藏”。
答案 B频考点8古今异义专练7.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扬言B.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细说:密探的话C.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迁客:贬官外放的人D.古者丈夫..不耕丈夫:成年男子解析B项,细说:小人的谗言。
答案 B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D.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的能力。
A项,“非常”,今义“很”(副词),在此句中指“意外变故”(名词)。
B项,“城市”,在此句中的含义是“到城里卖东西”(动词性短语),与现代汉语中的“城市”(名词)意思截然不同。
C项,“亲戚”,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成员,这里指父母兄弟等。
D项,“高洁”,古今均是操行高尚清白的意思。
答案 D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B.秋毫..不敢有所近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D.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解析“秋毫”,古今义都是指鸟兽在秋天初生的细毛,比喻细小的东西。
A项,“气候”,古义指天气;今义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C项,“穷困”,古义指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指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D项,“非常”,古义指不平常,非同寻常;今义是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答案 B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A.因为..长句,歌以赠之B.老大..嫁作商人妇C.满座重闻皆掩泣..D.整顿..衣裳起敛容解析掩泣:古今均为掩面哭泣。
A项,因为:文中指于是创作,今常用作表原因的关联词。
B项,老大:文中指年龄大,今指长子、长兄。
D项,整顿:文中指整理,今指进行治理,使严整、健全、有序。
答案 C频考点9通假字专练1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禀性,资质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一点D.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蒙受,覆盖解析D项,通“披”,译为“穿”。
答案 D1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B.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C.零丁孤苦,至于成立D.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解析A项,“闵”通“悯”。
B项,“蓐”通“褥”。
C项,“零丁”通“伶仃”。
答案 D1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悟言一室之内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C.天朗气清,惠风和畅D.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解析A项,悟—晤。
B项,趣—趋。
D项,无—毋。
答案 C14.下列句子含有两个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今老矣,无能为也已C.夫晋,何厌之有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解析A项,有—又,暴—曝。
B项,已—矣。
C项,厌—餍。
D项,共—供。
答案 A频考点10偏义复词专练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全属偏义复词的一组是(3分)()①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③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赤壁之战》)④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A.①③B.①②C.②③D.①②④解析①偏在“深”,②偏在“亡”。
答案 B16.下列句子中,不含偏义复词的一项是(3分)()A.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B.昼夜勤作息..C.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D.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解析A项,偏在“出”。
B项,偏在“作”。
C项,偏在“园”。
答案 D频考点11词类活用专练17.选出成语中加点词语活用完全同类的一组(3分)()A.杀富.济贫.除暴.安良.淆乱乾坤..激浊.扬清.乘坚.策肥.B.风.起云.涌豆.剖瓜.分星.罗棋.布虎.踞龙.盘蚕.食鲸.吞C.不胫.而走喜形.于色洞烛.其奸直言.贾祸拨乱.反正D.走.马观.花生.死肉.骨破.釜沉.舟正.本清.源沐.猴而冠解析A项,“淆乱乾坤”中的加点字无活用,其他为形容词作名词。
B项,名词作状语。
C项,“直言贾祸”“拨乱反正”中的加点字无活用(为名词),其他为名词作动词。
D项,“走马观花”中的加点字不活用,“生死肉骨”“破釜沉舟”“正本清源”均为使动用法,“沐猴而冠”中的“沐猴”是一种猴子的名称,即猕猴,而非给猴子洗澡之意。
答案 B18.选出成语中加点词语活用不同类的一组(3分)()A.草.行露宿耳.提面命灰.飞烟灭管.窥蠡测口.诛笔伐B.草.菅人命幕.天席地不耻.下问春华.秋实不翼.而飞C.富.国强兵怡.情悦性倾.国倾城赏.心悦目斗.鸡走狗D.履.险如夷踵.事增华经.天纬地华.而不实门可罗.雀解析A项,名词作状语。
B项,前三个成语为意动用法,后两个则是名词作动词。
C项,使动用法。
D项,名词作动词。
答案 B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将军身被坚.执锐.A.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B.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C.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D.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解析D项,和例句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坚,铁甲;锐,武器;少,少数人。
其他三项:泣,为……泣,为动用法;从,使……从,使动用法;箕畚,用箕畚,名词作状语。
答案 D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沛公军.霸上A.人皆得以隶.使之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C.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D.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解析C项和例句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军,驻扎;礼,礼遇。
其他三项:隶,像对待奴隶一样,名词作状语;圣,圣明的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旧,老交情,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答案 C专题二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纠错练(计时:45分钟满分:38分)一、(2015·河北省唐山一中等五校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曼卿,讳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
幽州入于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南归。
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
父讳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幽燕俗劲武,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
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视世俗屑屑无足动其意者。
自顾不合于时,乃一混以酒。
然好剧饮大醉,颓然自放。
由是益与时不合。
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
年四十八,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卒于京师。
曼卿少举进士,不中,真宗推恩,三举进士皆补奉职。
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奇之,谓曰:“母老乃择禄邪?”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
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济州金乡县。
叹曰:“此亦可以为政也。
”县有治声,通判乾宁军。
丁母永安县君①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
充馆阁校勘,累迁大理寺丞,通判海州,还为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临朝,曼卿上书,请还政天子。
其后太后崩,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自契丹通中国,德明②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晏然,内外弛武三十余年。
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
已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言,召见。
稍.用其说,籍河北、河东、陕西之民,得乡兵数十万。
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赐绯衣银鱼。
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
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兵扞贼者,笑曰:“此得吾粗也。
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
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教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
”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
及听其施设之方,虽精思深虑,不能过也。
状貌伟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绳以法度,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
遇人无贤愚,皆尽欣欢。
及闲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当其意者无几人。
其为文章,劲健称其意气。
(节选自欧阳修《石曼卿墓表》) 注:①县君:中国古代宗女、命妇的位号。
②德明:北宋时期,西夏李元昊的父亲,是宋朝的定难军节度使,被宋朝封为西平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报:答复,给回信B.稍.用其说稍:逐渐C.还称旨..称旨:称职D.及闲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可否:褒贬,议论解析称旨:符合皇帝的心意。
答案 C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B.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C.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