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阶级美学思想的解放

合集下载

国开作业外国文学-形考任务2(25分)29参考(含答案)

国开作业外国文学-形考任务2(25分)29参考(含答案)

题目:《天路历程》
选项A:约翰·班杨
选项B:拉辛
选项C:约翰·德莱顿
选项D:高乃依
答案:约翰·班杨
题目:《熙德》
选项A:莫里哀
选项B:布阿洛
选项C:拉封丹
选项D:高乃依
答案:高乃依
题目:《鲁滨逊飘流记》选项A:孟德斯鸠
选项B:笛福
选项C:斯威夫特
选项D:伏尔泰
答案:笛福
题目:《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
选项A:博马舍
选项B:伏尔泰
选项C:菲尔丁
选项D:卢梭
答案:菲尔丁
题目:《阴谋与爱情》
选项A:狄德罗
选项B:赫林格尔
选项C:席勒
选项D:歌德
答案:席勒
题目:试题正文诗人弥尔顿是17世纪()(填国名)文学最主要的代表,晚年全力投入诗歌创作,完成了三部借宗教题材表现革命内容的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长诗《()》。

答案:正确答案:①英国②失乐园
题目:试题正文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戏剧。

喜剧代表作家主要有()。

答案:正确答案:莫里哀。

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

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

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唐杰刘羽佳明清是我国美学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

由于封建发展到了后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开始出现并缓慢成长,落后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这种社会矛盾的不断加深,推动了明清时期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的进步,从而使明清美学思想获得了深入的发展,并显示出新的特色。

明清两代,在酝酿一种新的美学思潮的同时,也总结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美学思想。

一、明代美学思想明清两代的美学思想在多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就其断代来说,明代美学思想又有自己的体系和特征。

明代,由于资本主义因素萌芽,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使得人文主义开始滋生。

与此相应,在美学思想上出现了世俗化的审美趣味,重视人的真实自然的情性,而这些情性的内容已由文人士大夫的高雅之致逐渐变为市民阶级的市俗情趣。

这一美学思想的主潮促进了文学艺术的高度发展。

这一时代,除了绘画美学思想和意象论的发展比较明显之外,最突出的是以李贽、汤显祖和袁氏三兄弟为代表的美学新思潮的出现,积极地推动着明清美学思想的健康发展。

(一)绘画美学与意象论明代是我国古代美学总结的准备时期,而出现较早的则是关于绘画美学和意象论的探讨。

在绘画领域,王履与祝允明的贡献比较突出,而意象论却以王廷相为代表。

1.王履的绘画美学思想王履(lǚ)是我国明代初期的美学思想家,在绘画美学方面贡献较大。

他擅长山水,笔墨秀劲,曾作《华山图》四十幅,并把创作体会和艺术见解写入《华山图序》。

这篇“序”是反映他美学思想的代表作。

文章虽然不长,但它反映了王履绘画美学的基本观点,在我国绘画美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王履的美学思想以“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为基本要领,统帅其整个美学思想体系。

从总体上包含着这样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王履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科学地把握住艺术与生活的基本关系。

他说:“画物欲似物,岂可不识其面?古之人之中名世,果得于暗中摸索耶?彼务于转摹者,多以纸素之识具足,而不之外,故愈远愈伪,形尚失之,况意?苟非识华山之形,我其能图耶?”这段话的意思是,要想画出事物的真面貌,必须观察该事物,了解该事物,靠临摹是出不了好作品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美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美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美学作者:何中美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4期摘要: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14世纪的意大利,直到16世纪很快蔓延至欧洲其他国家,它是一场文化启蒙运动,对于文学、哲学、美学、宗教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然与人是文艺复兴美学的对象,这一时期的美学之中心概念就是和谐。

关键词: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西方美学一、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是指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实际是欧洲市民阶级通过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发动的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封建运动。

它酝酿于14世纪,15至16世纪达到高潮。

文艺复兴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主要歌颂人的理性、智慧和力量。

它主要的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它的发展过程是由意大利传到西欧;由文学艺术转向自然科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主张,艺术要从人的技艺上升到哲学智慧的高度。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在人与神的对立中发现了人,并将艺术引向了人,但对人的了解还是抽象的,还不了解人本身也是矛盾的对立物,不了解理性与存在、认识与情感、思维与感觉、个人与群体的同一是通过矛盾运动实现的。

二、美学思潮中世纪美学思想复杂而又矛盾。

它既是神学的附庸,又有反神学的东西。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高扬世俗美,高扬人性、人权,为人的解放服务,整个艺术充满了人文主义美学思想。

崇扬人的存在、世俗生活的基础,注重人的个性解放精神。

自然与人是文艺复兴美学的对象。

这一时期的美学之中心概念就是和谐,即“各部分对整体的平衡”。

人文主义美学思潮的主要特征是:重视现实生活的美,崇尚自然美和人的美;为美和艺术辩护;把文艺反映现实生活提到首位。

1.达芬奇的美学思想达芬奇的绘画代表作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他提出的口号:谁不尊重生命,谁就不配有生命。

经验论和泛神论是达芬奇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达芬奇的美学思想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镜子说,他认为“画家的心应该像一面镜子,永远把它所反映事物的色彩摄进来,前面摆着多少事物,就摄取多少形象”。

中国五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的观点

中国五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的观点

中国五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的观点一、艺术的阶级性问题在五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艺术具有阶级性,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都应当立足于阶级斗争的大背景下。

这一观点认为,艺术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艺术的价值和意义应当与阶级斗争相统一。

通过艺术的创作和批评,可以深化人们对阶级斗争的认识,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艺术的自由性问题与阶级性观点相对立的是艺术的自由性观点。

这一观点认为,艺术是独立于社会政治的,艺术家应当享有创作的自由。

艺术的自由性是艺术家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基础,也是艺术作品能够与观众产生共鸣的重要条件。

因此,对于艺术的创作和批评应当摒弃任何形式的政治干预,保障艺术家的自由创作权。

三、艺术的社会效益问题在五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艺术的价值应当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来衡量。

这一观点认为,艺术既是一种精神追求,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力。

艺术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艺术作品应当能够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和效益。

因此,艺术家应当关注社会问题,通过艺术作品来传递正能量,推动社会进步。

四、艺术的审美标准问题在美学大讨论中,关于艺术的审美标准也是一个重要的争论点。

一些观点认为,艺术的审美标准应当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艺术。

另一些观点则主张创新和多样性,认为艺术的审美标准应当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

这两种观点的对立体现了传统与现代、固守与开放之间的矛盾。

五、艺术的表现形式问题在五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关于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是一个重要的讨论点。

一些观点认为,艺术的表现形式应当符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要求,以写实的手法来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的形象。

另一些观点则主张艺术的多样性和自由创新,认为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应受到任何限制和束缚。

这两种观点的对立体现了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的矛盾。

中国五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涌现了各种不同的观点。

这些观点的对立和辩论,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变革和选择。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美的历程》读后感1《美的历程》的作者是李泽厚。

全书共分十章。

作者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展现出来,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性描述和美学把握,对古典文艺进行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巡礼。

其内容从远古的"龙飞凤舞",从动物形象符号化为抽象几何纹,到先秦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到宋元山水及诗词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说和戏曲的兴起,就像一位饱含情感的亲临者,以优美的语言为笔,以历史的遗证为据,向我们娓娓道来巍巍中华的悠久美学发展历程。

读书体会通读全书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以下体会:1、审美意识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中发展,并通过对审美对象变现出来。

如果我们把所有审美对象当做线条,这个线条是流动的,不断变幻的。

在每一个章节中,作者都在开篇介绍当时的社会状态,企图把整个美学的发展置于社会状态之下,用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来解释该时代美的特征和发展因素。

例如第七章《盛唐之音》,作者先交代了当时的社会变化,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和内战,普遍施行均田制,李唐帝国在政治、财政、军事上都非常强盛,南北朝那种农奴式的人身依附逐渐松弛;非门阀士族即世俗地主阶级的势力在上升和扩大,无所束缚地创造和革新,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执着,一种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像,渗透在盛唐文艺中。

其典型代表,就是唐诗。

艺术对象宗教意味的由浓变淡更加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

远古图腾是古人对想象中神明的想象、再现。

到了青铜时代,随着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出现了一批所谓精神领袖,虚构出宗教神话的物态。

先秦各流派思想对礼法的追求,之前天马行空的想象受到理性的渗透和制约,开始将审美对象客观化,神已不再是恐惧神秘的存在,而是神话、历史和现实的三体混合。

审美的表现对象开始掺杂有历史和世间事物,宗教意味开始弱化。

到了两汉时期,随着人对自然的征服加剧,人的力量和意义被肯定,出现了更多独立于宗教之外的文学、绘画,艺术变现内容也不仅限于表现神,反而更注重人本身的影响力。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美学思想解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美学思想解读

马克思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为《手稿》) 在21 世纪的今天, 它还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这是不少学者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 有学者论及日常生活审美化或审美泛化时提出:“今日所谓‘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怀疑美学’无不属于过时的思辨美学。

”[ 1]有的说:“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文化没有被视作一种同样具有物质性的基本人类实践活动, 文化在建构社会现实方面的重要作用因而也就被忽略了。

”[ 2]上述责难, 无不涉及到马克思的《手稿》。

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真的是“思辨美学”? 真的过时了?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真的没把文化看作是“具有物质性的基本人类实践活动”? 文化对建构他们梦寐以求的新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作用, 真的被忽略了吗? 这些问题值得商榷。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美学”真的是过了时的“思辨美学”吗?我们知道, 1844 年马克思的《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诞生地和发源地, 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来源的胚胎和萌芽的摇篮, 虽然它是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还不很成熟的著作, 但它在马克思主义往后的发展中,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综观现存的《手稿》, 唯物主义甚至已初步具有唯物史观的实践观贯穿始终, 一以贯之, 怎么会得出, 它是“过时的思辨美学”结论呢?首先, 让我们对思辨哲学( 或美学) 作一辨析。

它是在观念或自我意识的层面上对于世界的一种解析。

其次, 它是特指黑格尔的哲学特别是当时德国以施特劳斯和布鲁诺·鲍威尔为代表的德国现代批判运动( 或曰批判的批判) 所宣扬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1844 年至1846 年不断对他们进行理论的清算和批判。

在《手稿》中马克思写下了《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一章。

第三,整部《手稿》以及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 中心都是在对资本主义进行无情的批判以及在实践中探索国际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

《万家灯火》: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艺术谱系与美学精神

《万家灯火》: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艺术谱系与美学精神

20211948年7月8日,电影《万家灯火》于沪光影院试映,放映结束后,昆仑公司招待影剧文化新闻界人士,征求对该片的意见,到场郑振铎、杜守素、田汉、曹禺等数十人,一致推该片为本年国产片最成功之作。

同月21日,《大公报》(上海版)于“戏剧与电影周刊”版面刊登《万家灯火》座谈会的相关内容。

会上,该片“亲切”“自然”“很有人情味”的艺术风格得到与会者的普遍认可[1],并被评价道“是一部新现实主义的文艺巨作”。

[2]随后,电影界给出了更中肯详实的评语,在1948年10月2日的香港版《大公报》中,作者香儿发表题为《评〈万家灯火〉——再做一次探讨》之文,认为“编导好比经过几次三番的肉搏,终究狠命的一记击中了现实生活的要害”。

[3]同版一则影评再次提出,“万家灯火底出现,是年轻中国电影艺术的一大胜利,也是剧情、诚恳底工作态度的胜利”。

[4]可以看出,影片《万家灯火》是围绕着战后深刻的阶级斗争与黑暗的社会背景,试图通过市民阶层的痛苦与挣扎,建立一种以小见大式的社会透视,达到延续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现实主义手法后的“新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及审美观念。

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以《春蚕》《狂流》《女性的呐喊》等为代表的一批左翼电影,通过历史美学结构使影像显得真实,将直白的社会批判、民族电影的权威性与强烈的革命性诉求深入到电影制作中,无不体现着中国早期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期,十年抗战后的民生寂寥与亟待重建的新中国,一种不同于“现实主义”的“新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同样将镜头对准小人物、小角色,并且在故事情节的矛盾中突出不同阶层的生活对比。

值得注意的是,“新现实主义”的“新”,不仅仅是追寻叙事形式与社会现实的真实度同义,更要求编导者在肯定家庭伦理和传统人伦的过程中,表达出社会学内容大于政治性的叙事架构,和更具生活意识的影像表达方式。

更为有趣的是,尽管中国早期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受限于国民党四大家族的压迫掠夺,而同时期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也同样发生于为了躲避法西斯政党时期的巧妙制作,但二者对现实的密切关注终究有所不同。

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

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

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唐杰羽佳明清是我国美学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

由于封建发展到了后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开始出现并缓慢成长,落后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这种社会矛盾的不断加深,推动了明清时期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的进步,从而使明清美学思想获得了深入的发展,并显示出新的特色。

明清两代,在酝酿一种新的美学思潮的同时,也总结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美学思想。

一、明代美学思想明清两代的美学思想在多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就其断代来说,明代美学思想又有自己的体系和特征。

明代,由于资本主义因素萌芽,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使得人文主义开始滋生。

与此相应,在美学思想上出现了世俗化的审美趣味,重视人的真实自然的情性,而这些情性的容已由文人士大夫的高雅之致逐渐变为市民阶级的市俗情趣。

这一美学思想的主潮促进了文学艺术的高度发展。

这一时代,除了绘画美学思想和意象论的发展比较明显之外,最突出的是以贽、汤显祖和袁氏三兄弟为代表的美学新思潮的出现,积极地推动着明清美学思想的健康发展。

(一)绘画美学与意象论明代是我国古代美学总结的准备时期,而出现较早的则是关于绘画美学和意象论的探讨。

在绘画领域,王履与祝允明的贡献比较突出,而意象论却以王廷相为代表。

1.王履的绘画美学思想王履(lǚ)是我国明代初期的美学思想家,在绘画美学方面贡献较大。

他擅长山水,笔墨秀劲,曾作《华山图》四十幅,并把创作体会和艺术见解写入《华山图序》。

这篇“序”是反映他美学思想的代表作。

文章虽然不长,但它反映了王履绘画美学的基本观点,在我国绘画美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王履的美学思想以“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为基本要领,统帅其整个美学思想体系。

从总体上包含着这样两个方面的容:首先,王履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科学地把握住艺术与生活的基本关系。

他说:“画物欲似物,岂可不识其面?古之人之中名世,果得于暗中摸索耶?彼务于转摹者,多以纸素之识具足,而不之外,故愈远愈伪,形尚失之,况意?苟非识华山之形,我其能图耶?”这段话的意思是,要想画出事物的真面貌,必须观察该事物,了解该事物,靠临摹是出不了好作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民阶级美学思想的解放
作者:刘蓉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12期
摘要:莱辛是德国现实主义文艺的创始人,也是德国启蒙运动的先驱。

本文从莱辛的戏剧《明娜·冯·巴恩赫姆》,分析论述了他市民文学的特点,以及对德国民族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深影响。

关键词:莱辛;德国启蒙运动;德国市民文学;重要影响
作者简介:刘蓉(1990.11-),女,山西省太原人,山西财经大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二语习得。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1
1.前言
《明娜·冯·巴恩赫姆》(Minna von Barnhelm),又称作《士兵的幸运》,是莱辛创作的五幕喜剧。

它是莱辛的三大代表戏剧之一。

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但是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意义,则远远超过所谓的"喜剧"的定义。

莱辛是德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和重要代表人物,他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并使得达到高潮。

莱辛思想的标签有两个:市民文学,民族文学。

而在戏剧《明娜》中,这两方面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因为剧中的男主角是市民阶级出身,他勇敢而高尚,和贵族小姐历经困难最终在一起。

在戏剧语言上莱辛提倡德语,用单纯的、自然的、日常的语言来代替贵族阶级的华而不实的语言;要求文学内容上平民化,用市民文学代替贵族文学,要求文学反映德国政治问题和市民生活。

这些也从侧面反应莱辛的主张:要达到民族的统一,首先要有统一的民族意识,为此必须建立统一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学,以对人民进行启蒙教育。

2.戏剧的三次“冲突”
明娜创作于1764年的早春,1765年完成。

剧本是根据布雷斯顿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

因此,有人说:“这是一部源于生活而非作家小屋的喜剧。

”故事围绕两个人物展开:普鲁士少校和他的贵族未婚妻。

2.1.戏剧第一次“冲突”
戏剧的第一幕首先出场的是男仆和旅店老板。

旅店老板这个角色是塑造的最生动人物之一。

他贪婪,唯利是图,有着小市民身上的一切缺点,却仍假装自己的好意。

从他一出现,就
带着刻薄和狡猾。

首先,戏剧中出现了第一次冲突:男仆吵闹着要和旅店老板理论,老板因为他们不及时交钱就把他们赶出房间。

事实上老板确实是为了钱而将原属于他们的房子另租给有钱的小姐,但他仍在狡辩,他这么说:“我对他是怀有同情心的啊,你千万别这么想。

拿个杯子来,加斯特先生要喝上一杯。

”老板假惺惺的作态和借酒掩盖的形象立刻出现。

接下来剧中的男主角——少校特勒赫尔姆出现了。

面对老板的不公,少校选择了宽容。

原本,少校就是一个品格高尚的正人君子。

(这也是贵族小姐爱上他的重要原因)。

2.2 戏剧第二次“冲突”
事情继续发展,展开了第二次冲突:贵族小姐明娜发现让给他房子的人正是她日思夜想的未婚夫,少校特勒赫尔姆。

整个过程都是巧合,一个戒指的巧合。

这时,小姐的表现是:“我找到他了,你知道吗,我又得到他了。

我高兴得不知怎么表达才好。

”作者用了大段的语言描述小姐找到未婚夫的喜悦,真实而且感人。

她的女仆——弗蘭齐丝卡,也是观众最喜欢的人物之一。

弗兰齐丝卡活泼,热情,又保持理性。

正如她对小姐说:“人们很少谈论自己已有的美德,却更喜欢谈自己没有的美德。


2.3 戏剧第三次“冲突”
最后一次并且是最大的冲突到来:小姐竟然拒绝了少校结婚的请求:“世界上最坚固的纽带是两个人的状况要一样。

幸福的明娜只希望特勒赫尔姆幸福的活着。

”明娜聪明的用小计谋让少校认识到,真正的爱情和两人的金钱,地位是没有关系的,最重要的是两人相互爱慕的心。

故事以喜剧收场,可爱的弗兰齐丝卡也找到了自己终身的伴侣。

戏剧以一种欢乐的形式充满打动人心的力量。

到现在为止,明娜都是在德国上演最多的戏剧作品。

3.启发德意志民族意识
一个作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属于他的时代。

明娜讲述的是德国七年战争的事情。

而七年战争正是当时的“时事”。

作者莱辛直接从本国的,当代的社会实践中取材来反映现实。

莱辛笔下的明娜,更是“鞭笞了专制制度最致命的地方——普鲁士军国主义。

”莱辛通过特勒赫尔姆说:“一个人必须为保卫祖国或出于热爱他所斗争的事业去打仗。

没有目标,那像是一个流浪的屠夫,不是别的。

”因此莱辛指出:“王公和英雄的名字可以为戏剧带来华丽和威严,却不能令人感动。

我们周围人的不幸自然会深深侵入我们的灵魂;倘若我们对国王们产生同情,那是因为我们把他们当作人,并非当作国王之故”。

这是莱辛代表市民阶级向贵族阶级美学思想的大胆挑战,更是新兴资产阶级急切地要求平等的呼声在文坛的反映。

4.结语
所以明娜这一剧本,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不是没有原因的。

一部戏剧,就是时代的缩影。

在莱辛的领导下,其他启蒙思想家们纷纷投入到唤醒德意志民族意识、建立德意志民族文化的运动。

因此可以说,只有在莱辛出现后,德国启蒙运动才取得了全欧洲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正和.法国古典主义对德国文学的影响.外国文学研究[J].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82(6):95.
[2]莱辛.汉堡剧评[M].上海:上海泽文出版社,1981.
[3]马恩列斯论文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4]莱辛.拉奥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5]冯至等.德国文学简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6]张玉能.席勒的戏剧美学思想[J].外国文学研究,1990(3):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