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与航天教材
万有引力与航天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本章通过介绍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过程和牛顿建立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好教材。
充分展现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科学过程,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增进科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3
2
1
4
二.教材意图分析
5.注重科学文化、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熏陶
●领略前辈科学家不屈不饶的探索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补充:冥王星为何出局
05
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分析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
2、教学设计
介绍万有引力的实践性成就,万有引力理论使人类实现“飞天”梦想;
01
本节是航天部分的重要知识;
02
三个宇宙速度重点理解第一宇宙速度;
03
通过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介绍激发学生科学献身精神; 同时又拓展了学生科普知识。
04
第五节 宇宙航行
宇宙速度:引导学生推导第一宇宙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物理意义,区别环绕速度与发射速度;
在“梦想成真” 栏目里,简述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02
在“科学漫步”栏目里,介绍黑洞概念 ;
在“STS”栏目里,着重于展示航天事业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各种航天器的介绍,补充有关“地球同步卫星”的定量计算和分析.了解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等。
四、教科书关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线索和思路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为万有引力规律的发现做出了什么贡献? 根据普勒行星运动第三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公式,可以推导出: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 。 ( m为行星质量、r为行星运动半径 )
那么,行星对太阳的引力有什么规律?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以分析出:。 (M为太阳质量)
●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励对未知的探索(黑洞)
《万有引力和航天》课件

航天技术的发展
火箭技术
详细了解火箭技术的发展,从早期的火箭 到现代可重复使用的火箭。
空间食品
了解在长时间太空任务中如何满足宇航员 的营养需求。
太空服
探索太空服的演变,以及它们在航天任务 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太空探测器
探索太空探测器的进步并了解它们在探索 太阳系和宇宙的重要作用。
中国的航天事业
发射记录
探索牛顿对物理学的其他重大贡献,以 及他对科学的影响。
万有引力与天体运动
行星运动
解释为什么行星绕着太阳旋转,并探索其他天 体的运动。
引力波
了解近年来关于引力波发现的突破和其对对宇 宙观测的重要意义。
太空的万有引力应用
1
卫星导航系统
揭示卫星导航系统如何利用万有引力定律提供精准的定位和导航服务。
2
月球探测任务
了解通过万有引力利用月球探测任务进行地质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3
太空望远镜
探索使用太空望远镜在宇宙中观测和研究的前沿。
航天的历史
人造卫星
回顾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 射,标志着航天的开端。
阿波罗登月计划
探索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 历史时刻和阿波罗任务的 成就。
国际空间站
了解国际合作下建造和运 营国际空间站的重要性。
《万有引力和航天》PPT 课件
万有引力和航天是关于宇宙和人类探索的精彩主题。这个课件将带您深入了 解万有引力的概念、航天的历史以及未来太空探索的挑战和可能性。
万有引力的概念
探索万有引力的基础知识,包括引力的定义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
牛顿的贡献
1 万有引力定律
2 力学的奠基人
了解牛顿对万有引力定律的贡献和他的 思考过程。
万有引力与航天ppt课件

识 整
4.地球同步卫星的特点
合
(1)轨道平面一定:轨道平面和 赤道 平面重合. (2)周期一定:与 地球自转 周期相同,即 T= 24 h .
知 能
高 频 考
(3)高度一定:由 G(RM+mh)2=m4Tπ22(R+h)得,离地面的高
3 度 h=
G4MπT2 2-R.
达 标 训 练
点
突 破
(4)绕行方向一定:与 地球自转 的方向一致.
整 合
的半径为 r2 的圆轨道上运动,此时登陆舱的质量为 m2,则 A.X 星球的质量为 M=4GπT2r2113
知 能
高 频
B.X 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 gX=4πT212r1 C.登陆舱在 r1 与 r2 轨道上运动时的速度大小之比为
vv12=
达 标 训 练
考 点
m1r1
突
m2r1
破
D.登陆舱在半径为 r2 轨道上做圆周运动的周期为 T2=T1
GM
an=GMr2
r
v减小 增大时ωT增减大小
an减小
知 能 达 标 训 练
菜单
第四章 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与航天
物理
[例1] (2011·浙江理综)为了探测 X 星球,载着登陆舱的探
主 干
测飞船在以该星球中心为圆心,半径为
r1 的圆轨道上运动,周
知 识
期为 T1,总质量为 m1.随后登陆舱脱离飞船,变轨到离星球更近
第四章 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与航天
物理
主 干 知 识 整 合
知
第四节 万有引力与航天
能 达
标
训
练
高 频 考 点 突 破
菜单
第四章 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与航天
高中物理必修2教材《万有引力与航天》课件

点时的加速度
D.卫星在轨道2上经过P点时的 加速度等于它在轨道3上经过P 点时的加速度
练习5:图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想象标志,
它以中国书法的笔触,勾勒出一轮明月和一
②定高度(到地面的距离 相同,即h=3.6×107m)
③定在赤道的正上方某点 (相对于地球静止)。
④定线速度大小(即 V=3.0 × 103m/s)
⑤定角速度(与地球自转 的角速度大小相等)
⑥定向心加速度大小
不同点:由于各国发射
的同步卫星质量一般不同, 所以它们受到的向心力的 大小一般不同。
卫星的几个疑难问题解析:
B
A
3.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
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
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
值都相等.
半长 轴
地球
F
F
R 3 T2
k
公转周
期
注意:
R
比值k是与行星无关
而只与太阳有关的
恒量.
二、万有引力定律:(1687年) 1、定律内容: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
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 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mr 2
mr( 2
T
)2
万 有
1、将物体在行星表面所受到的万有引力近似 看作等于物体的重力。
引
力 定
(1)、求重力加速度:
律
Mm
M
的 应
mg G R2 g G R2
用
(2)、求星球质量:
高一物理《万有引力与航天》(教案)

万有引力与航天万有引力定律【教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犹如一部壮丽的科学史诗,它歌颂了前辈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也展现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富有创造性而又严谨的科学思维,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难得的好材料,本节课内容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科书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通过一些逻辑思维的铺垫,让学生以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身于历史的背景下,经历一次“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6.26.3从上述物理学史进程中,可以看出《万有引力定律》这节内容是对上两节课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推演,同时也是下节课教学内容的基础,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在高中物理中占有比较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月—地”检验的理论推导过程,知道重物下落和天体运动的统一性。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以及适用范围并会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在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过程的学习中,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与理论论证的物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发现过程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物理规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作用。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以要根据学生反映,调节讲解速度及方法。
【教学难点】由于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极小,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又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故应加强举例。
【高考分析】本章内容在高考中属于必考内容,出题形式为一个4分的选择题,虽然分值较小,但是考查内容为本章的所有重要知识点,本节课内容是为后面打下基础,为必考内容。
教学中应加以强调重要性。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启发诱导法、归纳总结法。
【教具】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在上一节我们经历了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探究过程,学习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推理论证等思想方法。
我们推导出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规律,即2rMm G F =。
知道了行星为什么能够绕太阳运转而不会飞离太阳。
新教材2023年高中物理 第7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1 行星的运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都是_椭__圆____,太阳处在所有 _椭__圆____的一个__焦__点___上
开普勒 第二 定律
从太阳到行星的连线在 _相__等____的时间内扫过 _相__等____的面积
公式或图示
定律
开普勒 第三 定律
内容
所有行星的轨道的 __半__长__轴___的三次方跟 它的__公__转__周__期___的二 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2)还需要知道地球、火星各自轨道的半长轴; (3)对于圆轨道,开普勒第三定律仍然适用,只是Ta32=k 中的半长轴 a 换成圆的轨道半径 r。
要点提炼
1.模型构建 天体虽做椭圆运动,但它们的轨道一般接近圆。中学阶段我们在处 理天体运动问题时,为简化运算,一般把天体的运动当作圆周运动来研 究,并且把它们视为做匀速圆周运动,椭圆的半长轴即为圆半径。
探究 二
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应用
情景导入
如图所示是火星冲日的年份示意 图,请思考:
(1)观察图中地球、火星的位置,地 球和火星谁的公转周期更长?
(2)已知地球的公转周期是一年,由 此计算火星的公转周期还需要知道哪些 数据?
(3)地球、火星的轨道可近似看成圆 轨道,开普勒第三定律还适用吗?
提示:(1)由题图可知,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小于火星到太阳的距离,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可得:火星的公转周期更长一些;
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情 境 导 入〕 日出日落,斗转星移,神秘的宇宙壮丽璀璨……
当我们远古的祖先惊叹星空的玄妙时,他们就开始试图破译日月星 辰等天文现象的奥秘……到了17世纪,牛顿以他伟大的工作把天空中的 现象与地面上的现象统一起来,成功地解释了天体运动的规律。
本章我们将学习对人类智慧影响极为深远、在天体运动中起着决定 作用的万有引力定律,并了解它的发现历程和在人类开拓太空中的作 用。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第5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第1讲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课件

2π 2
r1,解得
1
m
4π 2
3
,设地
地=
1 2 1
4
3π1 3
3
球的半径为 R 地,太阳的半径为 R 太,则地球的体积 V= π地 ,解得 ρ 地= 2 3 ,
3
1 地
同理可得 ρ
3
地
3π2
,故
太=
2 2 太 3
太
=
中条件可知 R 地=kR 月,解得
地
太
1 3 2 2
m 中m
密
度
G
利用运行天
体
r、T、R
m
的
计
算
利用天体表
4
3
中=ρ·πR
3
Gm 中 m
mg=
面重力加速 g、R
度
4 2
=m T 2 r
r2
m
R2
,
4
3
中=ρ·πR
3
表达式
备注
3r 3
ρ=GT 2 R 3
利用近地卫
当 r=R
3g
ρ=4GR
3
时,ρ=GT 2
星只需测出
其运行周期
—
考向一 利用“重力加速度法”计算天体质量和密度
0
ℎ
D.小球到达最大高度所需时间
0
解析
0 2
根据0 =2gh,可知该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大小 g= ,故 A 正确;根据
2ℎ
2
0
G 2 =mg,可得星球质量为
向心力,有
0
G 2
=
0 2 2
m0= 2ℎ ,故
B 错误;近地环绕卫星万有引力提供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 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7.1行星的运动 ....................................................................................................................... - 1 -7.2万有引力定律 ................................................................................................................... - 6 -7.3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 14 -7.4宇宙航行 ......................................................................................................................... - 21 -7.5相对论时空观与牛顿力学的局限性.............................................................................. - 30 -7.1行星的运动一、地心说和日心说开普勒定律1.地心说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月亮以及其他星体都绕地球运动。
2.日心说太阳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绕太阳运动。
[注意]古代两种学说都是不完善的,因为不管是地球还是太阳,它们都在不停地运动,并且行星的轨道是椭圆,其运动也不是匀速率的。
鉴于当时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认识能力,日心学比地心说更进一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有引力与航天万有引力与航天绪言(牛顿的)《原理》将成为一座永垂不朽的深邃智慧的纪念碑,它向我们揭示了最伟大的宇宙定律,是高于(当时)人类一切其他思想产物之上的杰作,这个简单而普遍定律的发现,以它囊括对象之巨大和多样性,给予人类智慧以光荣。
——拉普拉斯自远古以来,当人们仰望星空时,天空中壮丽璀璨的景象便吸引了他们的注意。
智慧的头脑开始探索星体运动的奥秘。
到了17世纪,牛顿以他伟大的工作把天空中的现象与地面上的现象统一起来,成功地解释了天体运行的规律。
时至今日,数千颗人造卫星正在按照万有引力定律为它们“设定”的轨道绕地球运转着。
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以至于阿波罗8号从月球返航的途中,当地面控制中心问及“是谁在驾驶”的时候,指令长这样回答:“我想现在是牛顿在驾驶。
”这一门选修课将带领我们学习对人类智慧影响至为深远、在天体运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万有引力定律,并了解它的发现历程和在人类开拓太空中的作用。
第1节 行星的运动在古代,人们对于天体的运动存在着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对立的看法。
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月亮以及其他行星都绕地球运动。
它符合人们的直接经验。
日心说则认为太阳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绕太阳运动。
经过长期论争,日心说战胜了地心说,最终被接受。
无论地心说还是日心说,古人都把天体的运动看得很神圣,认为天体的运动必然是最完美、最和谐的匀速圆周运动。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用了20年的时间研究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Tycho Brahe ,1546-1601)的行星观测记录,发现如果假设行星的运动是匀速圆周运动,计算所得的数据与观测数据不符;只有假设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不是圆,而是椭圆,才能解释这种差别。
他还发现了行星运动的其他规律。
开普勒分别于1609年和1619年发表了他发现的下列规律,后人称为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 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做一做可以用一条细绳和两只图钉来画椭圆。
如图6.1-1,把白纸铺在木板上,然后按上图钉。
把细绳的两端系在图钉上,用一支铅笔紧贴着细绳滑动,使绳始终保持张紧状态。
铅笔在纸上画出的轨迹就是椭圆,图钉在纸上留下的痕迹叫做椭圆的焦点。
想一想椭圆上某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与椭圆上另一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有什么关系?开普勒第二定律 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由于行星的轨道不是圆,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就在不断变化。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当它离太阳比较近的时候,运行的速度比较快,而离太阳较远时速度较慢。
开普勒(Johannes Kel 1571 - 1630)图6.1-1用图钉和细绳画椭圆 图 6.1-2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开普勒第三定律 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若用以代表椭圆轨道的半长轴(图'6.1-1),丁代表公转周期,开普勒第三定律告诉我们 32a k T= 比值k 是一个对所有行星都相同的常量。
实际上,行星的轨道与圆十分接近,在中学阶段的研究中我们按圆轨道处理。
这样就可以说:1.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十分接近圆,太阳处在圆心;2.对某一行星来说,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或线速度)不变,即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3.所有行星轨道半径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即32a k T= 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描述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图6.1-3按不同比例尺绘制的太阳系八颗行星及冥 王星的轨道。
可以看出,行星的轨道十分接近圆。
科学足迹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托勒密:地心宇宙当我们远古的祖先惊叹星空的玄妙时,他们就开始试图破译日月星辰等天文现象的奥秘……那时,多数人都自然地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月亮和星星从头上飞过,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我们的祖先发现,尽管所有星辰每日都要东升西落,但绝大多数星星的相互位置都几乎是固定的,几百年内不会发生肉眼可见的变化,它们是“恒星”。
然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这五颗亮星则在众星的背景前移动,有的在几个星期中就能发现它的位置变化,所以它们叫做“行星”。
细心的观察表明,行星并非总向一个方向移动。
大多数时间它由西向东相对于恒星移动,但有时却要停下来,然后向西移动一段时间,随后又向东移动,这个现象叫做行星的逆行(图6.1-4)。
图6. 1-4火星的逆行为了解释行星的逆行,希腊人提出一个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每个行星都沿着圆运动,这个圆叫做“本轮”,同时本轮的圆心又环绕着地球沿一个叫做均轮的大圆运动(图6.1-5)。
这个理论在公元2世纪由伟大的古代天文学家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约90 -168)完善而成。
值得指出的是,一个本轮与一个均轮还不能十分准确地解释行星的运动。
为了与观察结果更好地符合,每个行星需要不止一个本轮,结果“轮上轮”的总数达到80多个,并且还要引入“偏心点”和“偏心等距点”等复杂概念。
这就使它缺少简洁性,而简洁性正是科学家们所追求的。
哥白尼:拦住了太阳,推动了地球公元1543年,波兰的一位长者——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 -1543) -临终前在病榻上为其毕生致力的著作《天体运行论》印出的第一本书签土了自己的姓名。
这部书预示了地心宇宙论的终结。
此前一个世纪,文艺复兴带来的思想与艺术的繁荣在意大利萌发并已扩展到全欧洲。
哥白尼坚信宇宙与自然是美的,而美的东西一定是简单与和谐的。
托勒密的宇宙图景与他的信念不一致。
另一方面,文艺复兴解脱了束缚人们头脑的枷锁,哥白尼采取了比前人更广阔的视角来洞察自然。
就像那个时期艺术家们的眼光超越了宗教艺术、哥伦布的眼光超越了欧洲一样,哥白尼的眼光超越了地球。
他把地球看成空间的一个物体,一个与其他天体相似的物体。
这个观念是如此开放,以至在他面前,地球中心宇宙观显得那么狭隘和偏执。
哥白尼提出,行星和地球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只有月亮环绕地球运行。
由于地球的自转,我们看到了太阳、月亮和众星每天由东向西的运动。
这个理论也解释了行星逆行等许多现象。
于是,他动情地写道:“太阳在宇宙正中坐在其宝座上。
在这壮丽的神殿里,有谁能将这个发光体放在一个更好的位置上以让它同时普照全宇宙?……于是我们在这样的安排中找到了这个世界美妙的和谐……”到了17世纪初,地心宇宙论棺木上的 最后一颗钉子敲下了: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
1609年,他发现了围绕木星转动的“月球”,进一步表明地球不是所有天体运动的中心。
至于是什么维持地球运动、空中的飞鸟和浮云为什么不落在后面等问题,直到伽利略和牛顿提出关于运动的新观念之后,才得到合理的解释。
哥白尼使人类来到了牛顿物理学的门前。
西方现代科学肇端于文艺复兴时代,而文艺复兴的主要任务和最大的贡献却是美术。
从表面看,美术是情感的产物,科学是理性的产物,互不相干。
何以“这位暖和和的阿特(art)先生,会养出一位冷冰冰的赛因士(science)儿子?”究其原因,在于二者有共同的母亲,这就是“自然夫人”,即源自“观察自然”。
------梁启超 图6.1-5 本轮和均轮图 6.1-6 哥白尼认为地球和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第谷·布拉赫:天才的观测家哥白尼去世后三年,第谷·布拉赫在丹麦出生了。
他把全身心都投入到行星位置的测量中。
在他以前,人们测量天体位置的误差大约是10’,第谷把这个不确定性减小到27。
他的观测结果为哥白尼的学说提供了关键性的支持。
1600年,出生于德国的开普勒开始与第各一起工作,他善于从理论上思考问题。
为了完成他构建理论宇宙学的追求,开普勒需要第谷的观测数据。
第谷为了把他的数据组织成有用的形式,需要开普勒的数学天才。
18个月后,第谷去世了。
开普勒以全部精力整理第谷的观测数据,企望求得行星运动轨道的更准确的描述。
开普勒:真理超出期望开普勒相信哥白尼的学说,所以开始时他按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观点来思考问题。
在他对火星轨道的研究中,70余次尝试所得的结果都与第谷的观测数据有至少87的角度偏差。
是第谷测量错了吗?开普勒对第谷数据的精确性深信不疑。
他想,这不容忽视的8’也许正是因为行星的运动并非匀速圆周运动。
至此,人们长期以来视为真理的观念——天体在做“完美的”匀速圆周运动,第一次受到了怀疑。
此后,他经过多年的尝试性计算,终于发现并先后于1609年和1619年发表了行星运动的三个定律。
为此开普勒曾欣喜若狂地说:“16年了……我终于走向光明,认识到的真理远超出我的热切期望。
”的确,把几千个数据归纳成如此简洁的几句话,这是极为杰出的成就。
开普勒享受了科学探究的乐趣,享受了人生的满足,他的心境表现在自撰的墓志铭中。
不过,开普勒并不知道,他所发现的三个定律蕴涵者极其重大的“天机”,那就是万有引力的规律。
开普勒观念的基础是日心说。
从表面上看,日心说与地心说不过是参考系的改变。
其实,这是一次真正的科学革命,因为它使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重大变革。
宇宙中心的转变暗示了宇宙可能根本没有中心!这种观念的变革,在哥白尼那里还是隐含的,意大利学者布鲁诺(Giordano Bruno,1548 - 1600)将它公开说了出来,为此被宗教裁判所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为科学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问题与练习1、地球公转轨道的半径在天文学上常用来作为长度单位,叫做天文单位,用来量度太阳系内天体与太阳的距离。
已知火星公转的轨道半径是1.5天文单位,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火星公转的周期是多少个地球日?2、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不仅适用于行星绕太阳的运动,也适用于卫星绕行星的运动。
如果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沿椭圆轨道运动,它在离地球最近的位置(近地点)和最远的位置(远地点),哪点的速度比较大?3、一种通信卫星需要“静止”在赤道上空的某一点,因此它的运行周期必须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请你估算:通信卫星离地心的距离大约是月心离地心距离的几分之一?4、地球的公转轨道接近圆,但彗星的运动轨道则是一个非常扁的椭圆。
天文学家哈雷曾经在1682年跟踪过一颗彗星,他算出这颗彗星轨道的半长轴约等于地球公转半径的18倍(图6.1-7),并预言这颗彗星将每隔一定时间就会出现。
哈雷的预言得到证实,该彗星被命名为哈雷彗星(《物理必修1》图0-13乙)。
哈雷彗星最近出现的时间是1986年,请你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三定律估算,它下次飞近地球大约将在哪一年?图6.1-7晗雷彗星轨道示意图第2节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开普勒定律发现之后,人们开始更深入地思考:是什么原因使行星绕太阳运动?伽利略、开普勒以及法国数学家笛卡儿(R. Descartes ,1596-1650)都提出过自己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