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126刘向荣:南京市初中历史拓展讲座《以现代化史观整合世界近现代史教材》课件
中国现代化历程

一、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的区别 二、世界史背景下的中国现代化历程
(一)中国古代社会的特征(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二)鸦片战争前中国现代化的三次延误 (三)中国现代化的类型 (四)中国现代化的三种发展道路 (五)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及其阶段特征 (六)中国现代化的具体发展历程 1.中国近代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历程 (1)近代前期的中国现代化历程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近代后期的中国现代化历程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国民大革命、十 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2.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历程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萌芽、建国后的形势、“文革”的耽误、 改革开放后)
南京市宁海分校刘向荣设计制作(2009年)
2.明清易代:错失现代化转化的机会
战乱阻碍中国向近代转型 清代高压导致固步自封
清入主中原加固旧制度
明清对外来文明态度迥异
——毛佩琦:《明清易代与中华帝国的衰落》,《中国社会科学院 报》2009年第39期,中国历史课程网 /kczy/xwss/200905/10941.html
文化
八股取士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和创造力
受欧洲文艺复兴思潮影响,逐步 卷入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对外不断进行殖民扩张,1588年 击败海上强国西班牙的“无敌舰 队”
面临葡萄牙等西市宁海分校刘向荣设计制作(2009年)
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为西方人东进开辟了通道,西方世界 开始向古老的中国进逼过来:1517年,葡萄牙人驾船进入广东 海面,并于1544年踏上澳门;1575年,西班牙人开始出现在福 建沿海;1601年,荷兰人首次到达广州,并在21年后强占澎湖, 进而侵夺占湾,直到1662年被郑成功驱逐;1602年,法国人的 船只到达东方;1637年,英国船只第一次来到中国;1784年, 美国航船“中国皇后”号出现在广州。 对于欧洲人的东来,明代政府虽然深怀戒意,但尚能加以 接纳。耶稣会士因而得以携带西洋文化进入宫廷和士大夫群。 其时最受欢迎的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清初虽然针对台湾郑 成功厉行海禁,但对传教士大致持欢迎态度,康熙皇帝以一代 英主的气魄通过南怀仁致信西方耶稣会士,他自己则召传教士 在身边讲授西学。然而,康熙帝与耶稣会士的和洽交往维持未 久便因“礼仪之争”而中断,中国从此走向日益严密的文化封 锁。
中国经济现代化历程

近代化也称现代化,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 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社会大转变, 使工业主义渗透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领域, 并引起社会变革的过程。其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 政治上的民主化。17-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 进行,给封建思想制度以巨大的冲击,资产阶级以人 文主义和启蒙思想为思想武器,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 治。到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 立起来,随之而来的是在经济领域的工业革命,这大 大推动了世界向近代化的迈进。
粤商与潮汕商人
原因:1、重农抑商 2、禁海与闭关锁国
鸦片战争后传统经济特征开始变化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开辟市场”
洋纱 洋布 “纺”与“织”分离 “织”与“耕”分离
并非
“男耕女织”
2.“掠夺原料”
农产品商品化
并非
“自给自足”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南京市宁海分校刘向荣设计制作(2009年)
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占主体地位 的经济形式是什么?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侵略中国的主要目的 和主要方式是什么,对中国经济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破坏性和 客观进步性)? 2.地主阶级发起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洋务运 动兴起的背景、代表的阶级、推动机构和主要势力、主要目的、 口号、起止时间各如何?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兴办军事企业 的直接目的是什么?代表企业有哪些?其性质如何?兴办民用 企业的直接原因、直接目的是什么,代表企业有哪些?其性质 如何?如何评价这些企业?与传统封建时代比,在军事、文教 等领域有了新发展,各领域的概况如何?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性质、积极意义、失败的原因、说明的道理)? 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 时间、地点,它具有怎样的特点及该特点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 么?
高中拉美史教学内容重构

312024年第04期在《中外历史纲要(下)》中,拉美史呈碎片化分布于多个单元,学生难以形成对拉美史的整体认知。
教师可从文明史角度出发,在解构教材原有内容的基础上重构拉美史,引导学生认识到多元文明交融在拉美文明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重构1:拉美印第安文明的毁灭与再造重构后的拉美史第一部分为“拉美印第安文明的毁灭与再造”,勾勒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前后拉美文明的兴衰历程,引导学生探讨多元文明交融与文明发展间的内在关系。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厘清教材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的发展脉络,并提出问题: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煊赫一时的拉美印第安文明何以迅速衰落?材料1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人们至今未发现玛雅与印加,抑或阿兹特克与印加有过联系……古代美洲居民点被无人居住的森林和荒漠分隔开,包围在一个个山谷盆地中,犹如被大海隔开的岛屿,印第安人被分裂成一连串的群落……古代美洲大陆没有马匹,信使只能以跑步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可见,印第安各区域的信息交流、物资运输受到极大的阻碍……交流频繁的地区,文明便快速发展;而在交流近乎隔绝的美洲,印第安文明则长期处于较为原始的阶段。
所以科尔特斯和皮萨罗配备火枪、马匹和铁质刀剑的仅几百人的探险队,便分别摧毁了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
——摘自周靖、罗明主编《中外历史一百讲》结合教材及相关文献,学生认识到封闭的地理环境严重阻碍拉美各文明间的交流。
尽管印第安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然而高山深渊造成地理上的隔绝,马匹的缺失进一步增加了逾越难度。
印第安各文明的交流受到阻碍,拉美文明发展趋于停滞,新、旧大陆文明间的巨大代差形成。
当携带着先进武器的欧洲殖民者踏上拉美大陆时,古老的拉美文明瞬间分崩离析。
可见,文明间交流的隔绝导致了拉美文明的衰落甚至毁灭。
值得注意的是,在拉美印第安文明因固步自封而被殖民者轻易毁灭的同时,拉美新文明也在废墟中孕育。
材料2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
铭记历史 负重前行

铭记历史负重前行作者:熊楚星来源:《求知导刊》2021年第39期摘要:文章作者以教学实践切入,通过总结、反思得出学生在读本课学习中应获取的知识、体会到的情感,并思考教师在读本课教学中应发挥的引领作用,旨在明确读本课学习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师生在共同完成读本课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应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明确自身历史责任,铭记历史,不为仇恨,只为更好地负重前行。
关键词:国家公祭日;《历史真相》;社会实践活动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9-0091-02一、案例背景:历史和现实的需要从1994年起,南京市人民政府每年12月13日10时都会在全市鸣放防空警报以悼念在1937年那场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
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祭奠在战争中死难的国民,以增强当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与珍爱和平的情感,以国家的意志再次对南京大屠杀史实进行固化,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使国民牢记侵略战争曾经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为此,南京市组织编写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作为地方课程纳入小学、初中、高中历史教学中,其中,《历史真相》在八年级上学期学习。
二、案例描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根据南京市教研室和区研训员的统一布置,结合学生学情,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历史真相》——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初中版)的教学安排为课内3个课时、课外1个课时,总计4个课时,具体设计如下。
第1课时:设计导读问题,带着探究问题,师生共读读本,如:1.列举南京大屠杀中日军的暴行。
你知道目前为止还有多少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吗?你能说出他们的故事吗?……2.二战中,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是一个怎样的机构?西方媒体和西方人士是如何报道和揭露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暴行的?……3.作为一名有责任的中国公民和南京市民,你认为为什么要设立国家公祭日?……第2课时:针对第1课时中学生尚未解决的探究问题,教师补充史料进行讲解,并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课堂讨论。
高三历史世界现代史专题讲座

历史学家在对世界近代史进行整体化和多视角思考后,可以将20世纪一百年的历史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初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是战争、危机和革命的年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过普遍发生了工人运动,20世纪初兴起的“亚洲觉醒”被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殖民地兴起了巨大的民族的民族解放斗争风暴,殖民地纷纷独立,列强经营了几百年的殖民体系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迅速崩溃。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恶果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国家人民民主政权的普遍建立是战争→危机→革命主题的最好证明。
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71年发表了著名的堪萨斯讲话,承认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国家,承认世界上有五大力量中心;同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10月的欧共体首脑会议宣布建立欧洲联盟;1973年2月第二次美元信用危机爆发,美元霸权地位终结,“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瓦解;同年开始了持续两年多的以“滞胀”为特征的严重世界性经济危机;同年6月美苏首脑会谈,签订一系列条约或文件,标志着东西方关系进入缓和高潮;同年10月中东“石油战争”爆发,发展中国家以能源为武器与西方斗争,导致了西方石油危机。上述事件起到了一个标志性的作用。
___以上不含20世纪中国历史的内容。
大概念引领下的历史学科中考大单元复习

xr s t u@———A s12《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学生通过7~9年级历史课程的学习,应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事,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
而7~9年级历史学科的学习内容涵盖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历史三大版块,共有34个单元、135课内容。
初中历史学科涉及的内容冗繁,时间、空间跨度大,学生学习难度大、复习困难。
要想在不多的复习时间里进行有效复习,方法是关键。
大概念本身是有组织、有结构的知识和模型,在历史复习中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认知框架。
借助这一认知框架,学生不仅能够在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概念之间建立联系,而且能够以大概念为核心将某个阶段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去感悟历史,理解历史事件,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下面我们就将中国现代史作为一个大单元,并以此为44··例,谈谈怎样在大概念的引领下进行大单元复习。
一、依据课程标准,提炼单元大概念中国现代史是指自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
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程,展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现代史历经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徘徊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五个历史阶段,前后时间跨度70余年,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近百个。
但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均与“社会主义”这一核心概念有关,因此我们将“社会主义”这一概念作为本单元的核心大概念,并以此为认知框架联系本单元所有内容。
二、根据单元大概念,概括单元主题,明确单元问题线索中国现代史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是围绕“社会主义”这一大概念展开的,因此将本单元的主题概括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并根据这一主题设计问题线索如下。
(一)上古时期(奴隶社会)

上古时期中国朝代的演变及其疆域的雏形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
中古时期中国朝代的更替及其疆域的演变
战国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五代辽宋夏金
元
明 清(鸦片战争前)
近代时期中国疆域遭受侵略及其变迁
晚清 中华民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时期\南京国民政府)
现当代新中国的边疆战略和边界问题
春秋战国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我 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 阶段特征是:
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步瓦 解,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 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确立。
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 步融合。
西周的建立
南京市宁海中学刘向荣设计制作
宗法制示意图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是分封制
南京市宁海中学刘向荣设计制作
西周分封制
目的: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对象:亲属、功臣 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必
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并交纳贡品,平时 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周天子打仗。
南京市宁海中学刘向荣设计制作
南京市宁海中学刘向荣设计制作
夏、商、西周大事年表
重要年代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约前13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重要事件
重要人物
夏朝建立
禹
汤灭夏,商朝建立 商王汤
盘庚迁殷
商王盘庚
牧野之战,商朝灭 周武王 亡,西周建立
西周灭亡
周幽王
南京市宁海中学刘向荣设计制作
王位世袭制的形成
现代化史观与世界史教学

作者: 刘金源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南京210093
出版物刊名: 历史教学问题
页码: 18-23页
主题词: 现代化;历史观;世界史教学;英法革命;洋务运动;明治维新;殖民主义
摘要:作为当今史学界最为流行的史观之一,现代化史观强调以现代化为主线,对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进行诠释和重构。
现代化史观认为,自1500年地理大发现以来,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从本质上而言。
就是现代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全球推进过程,现代化主线贯穿于这一进程的始终。
在当前世界史教学中。
深入贯彻现代化史观,从现代化视角去解读重大历史事件,有助于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
去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深刻把握历史发展的宏观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心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综合转变过程说
这种观点主要是从社会学、人类文化学、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现代化, 也就是说,现代化可以看作是一种“文明的形式”。“现代化”的含义是指 一种特殊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首先渗透到西方人的价值观念、态度、信 念和行动中,并改变了西方社会的制度和目标。 西方社会现代化的制度和目标可明确表达如下:个性化;都市化;民众 教育;具有代表性的政府;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各阶层收入;向伤残贫 困者提供福利。(贝迪阿· 纳思· 瓦尔马) 从事人类学研究的曼宁· 纳什认为:“现代性”是一种社会的和心理的 结构,它促进科学运用于生产过程。“现代化“是使社会、文化和个人各自 获得经过检验的知识,并把它运用于日常生活的一种过程。(转引自贝迪 阿· 纳思· 瓦尔马) 伊曼努尔· 华勒斯坦在《自由主义的终结》中曾介绍了不同见解的两种 现代化。一种含义具有一种积极性,前瞻性,指最先进的技术,通常表现在 有形的物质上:飞机、轿车、空调设备、电视和计算机。还有一种具有较多 意识形态性而较少物质性,现代意味着反对中世纪。(伊曼努尔· 华勒斯坦) K· 道易治的定义是:“人们所承担的绝大多数旧的社会,经济,心理义 务受到侵蚀而崩溃的过程;人们获得新的社会化模式的过程。”(转引自S.N. 艾森斯塔德)
南京市初中历史拓展讲座
以现代化史观整合世界近现代史教材
主讲人:南京市宁海中学分校 刘向荣
讲座总目录:
一、史学研究的几种范式 二、何为现代化史观 三、以现代化史观整合历史教材的 必要性
四、现代化史观视角下的世界近现 代史教材整合 五、几点启示
课件制作思路:
理论和内容相结合 宏观和微观相结合 纵向和横向相结合
(4)工业化实质说
把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始发原因,或者把现代化视为工业化的最终结果,这是一 种普遍的观点。这种观点所说的工业化,不仅仅是指从18世纪后期始于欧洲的工业革 命所引起的那个工业化过程,还包括20世纪的高度工业化阶段。“工业化”一词从广 义上讲,甚至已经成为经济现代化的同义语。工业化的过程不仅限于经济本身,它还 涉及到社会的各方面。 中国现代化研究专家、北京大学已故教授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在 归纳了世界各国学者关于现代化的解释后,他认为:“从历史的角度来透视,广义而 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 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 性的大转变过程,她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 的相应变化;┅作为人类近期历史发展的特定过程,把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的实现作 为现代化完成的一个主要标志也许是合适的。” 严英龙研究员认为,现代化就是以市场原则为取向,以工业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 现代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力的代替,并引起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适应性变革的过 程。 两次现代化理论的提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何传启研究员认为,世界范围内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 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为第一次现代化,由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的转移及其深刻变 化的过程为第二次现代化。 有现代化研究学者(马崇明,2003)进一步把现代化含义界定为:现代化是指工业 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而导致的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以及 社会结构的根本改变,认为现代化应该同时具备自觉性(或理性选择性),科技性(或 科技带动性),整体转换性科技应用于生产进而导致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根本转 变。
我国部分学者也认同这种看法。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说:“传统社 会和现代社会是具有相互排斥特征的社会,由传统向现代演进的过程就是现 代化。”(《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 经济学家认为,现代化是经济有不发达到发达的发展过程,社会消费由 低级向高级上升的过程。他们认为经济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其 主体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经济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 是从传统经济状态向现代经济状态的转变过程。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把传统社 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视为现代化研究的主要线索,强调现代性与传统性之间的 对立。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6—8页。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的确立,中国近代史学界 开始关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现代化问题,尽管在西方学术界讨论现代化的热潮已经过 去了。在讨论中,多数学者使用了“近代化”这个词,少数人坚持使用“现代化”这 个词,始终未能取得统一。应该说,“近代化”这个词,来自于日本。英文的 Modernization,日本人用日文汉字译出就是“近代化”。英文的Modernization和日 文的“近代化”,用汉语表达就是“现代化”,因此“近代化”是一个日文词汇,译 成中文应为“现代化”。许多学者在讨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时直接借用了日文的 “近代化”一词。他们的基本理由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就是现代化 的过程,1840年的鸦片战争便开始了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探索,因此中国近代史上发生 的现代化过程便可以称之为近代化过程,用“近代化”这个词比较妥帖和符合实际。 这里所说的中国近代史,指的是1840-1919年的历史,这是一种旧的分期法。今天学 术界多数已经这接受了1840-1949年间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无论是按照旧的分期法 还是按照新的分期法,用“近代化”这个词来说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过程,都是不太 妥当的。因为英文的Modernization和日文的“近代化”,所表达的是一直延续至今 的时间概念,兼有中文的近代和现代之意。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同意直接采用 “现代化”来说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过程,这个过程今天还在继续中。如果中国学者 把“近代化”新创为一个概念,那么,在汉语里,“近代化”与“现代化”如何区分, 将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因此,把“近代化”和“现代化”这两个术语统一起来,恢复 英文Modernization和日文“近代化”的本义,称为“现代化”,用来说明中国的现 代化进程,作为学术概念,应该是更科学、更准确、也更方面的。
——参见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年10月第1版,第93页。
误区二:认为近代化和现代化是两个概念
学过日文的读者都知道,modernization译为日文,使用的 汉字是“近代化”,日本史学界也一直把我们所说的现代化称 为“近代化”。……如果我们采用“近代化”的概念,随之就 要引出“现代化”的概念。单纯地按时间先后来区分“近代化” 和“现代化”,是不符合现代化理论的观点的。……不能因为 日本史学界使用“近代化”的提法,我们也采用“近代化”的 提法。……近年来我国报刊发表的论述西方国家从封建主义向 资本主义过渡、工业革命、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洋务运动等问 题的史学论著中,也有人使用“近代化”这个术语。其中有的 用法显然是借自日本史,有的用法则是把西文的“现代化”误 译为“近代化”,这是一个新的外来术语译名尚未定型时常有 的现象。我们希望能尽快予以统一……一词之创,必须慎重。 “近代化”一词是从“现代化”一词衍生出来的,但此词一出, “现代化”一词就变得意义全非,失去其意义,甚至由此就会 衍生出“古代化”、“中世纪化”一类毫无意义的词了。
教材和拓展相结合
讲座思路:
理论指导(现代化理论) 围绕中心(世界近现代史) 联系教材(立足初中,联系高中) 适当拓展(围绕教材,联系现实) 建构线索(宏观微观,纵向横向) 形成认识(联系、比较得出规律) 服务教学(知识、线索和认识)
一、史学研究的几种范式
所谓“史观”,就是关于人类历史运行的总体看法。 常见的几种史学研究范式有:社会形态史观(革 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 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现代化史观。 社会形态史观侧重于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为依据 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依次递进的五种社会发展阶段。 整体史观(全球史观)强调在全球范围内从整体上 把握人类历史的演进,注重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的联 系和互动。 文明史观是以文明为研究的基本单位,以考察人类 文明的演进和探索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为基本任务。 社会史观关注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对民众生存状态和 风俗习惯的影响,关注社会的进步。
(1)时间和价值双重尺度说
现代化一词的英文翻译是modernization,英语单词modernization是从英语单 词modernize和modern衍生出来的。根据韦氏辞典,英语单词modern是形容词,产生 于1585年,有两层含义:(1)表示性质:现代的,新近的,时髦的:(2)表示时间: 现代的,指从大约公元 1500 年到当前这段历史时间。modern 的两层含义有不同特 点:(1)性质只有时间限制(新近的),没有领域限制,所以,它可以指人类活动各个 方面的特点;(2)时间只有时间上限(大约公元1500年),没有时间下限,所以,“现 代”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英语单词modernize是动词,产生于1748年,含义是:使现代化(成为具有现代 特点的,成为现代的),使适合现代需要。“现代化”(Modernization)是个外来词, 在英文中是modernize的名词形式,产生于1770年,意为to make modern,即“使 成为现代化的”之意。在汉语中找不到和modern一词准确的对应词汇,通常译为 “现代”,有时也意译为“摩登”,意为“时新,新潮”之意。
二、何为现代化史观?
(一)现代化含义 (二)现代化理论 (三)现代化的类型 (四)现代化的主要领域及其内容 (五)中西现代化的含义 (六)何为现代化史观
二、何为现代化史观?
(一)现代化含义(modernization )
误区一: 现代化的几种含义:现代化就是 “西化”或“欧化”;现代化就是工业 化;现代化就是富强化;现代化就是创 新与效率化。
现代的定义:“我们对于‘现代’一词的使用, 不是作为‘当代’的泛称,而是指一个特定的历史时 代。这个新时代的曙光,最早可上溯到十六世纪,当 时现代生产方式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到20世纪 又新出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