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合集下载

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方案

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1监测目的分次对全院所有手术切口感染进行目标性监测,及时发现危险因素,重点监测Ⅰ类切口抗生素情况,为将Ⅰ类切口抗生素使用率降低到30%以下打好基础。

为临床进一步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2监测对象:全院所有手术患者。

3监测指标3.1科室按照标准,填写监测表格。

(见附表)4.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诊断切口感染。

并采取科学的的预防控制措施。

5监测方法5.1前期准备工作监测开始前对各手术科室主任、护士长进行培训,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并要求手术室、供应室、及设备科等配合。

5.2 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5.2.1科室对医护人员进行专科培训,掌握《手术切口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及相关知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5.2.2通过健康教育等,宣传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性,特别是手卫生的执行,要求患者和陪护人员也应执行手卫生。

5. 2.3确保各参与监测单元的医疗护理质量,以减少和杜绝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5.3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为了能保证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5.3.1临床医师①严格掌握标准。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正确的执行手术、换药、手卫生等操作规程,合理使用抗生素。

及时发现切口感染迹象。

科室感控小组协助主管医生并监督执行。

填报监测表格。

②当发生或怀疑切口感染迹象时,积极处理,及时上报医务科、院感科等相关部门。

③如需要,邀请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进行会诊,制定方案。

④必须保证所填表格的正确性和真实性。

5.3.2护士①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特别是切口情况。

监督患者及陪护人员执行消毒隔离措施等。

②加强患者护理,认真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5.3.3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①对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指导。

②持续观察各科室患者,直到患者治愈出院。

③查看医生病程记录、护理记录、体温单、X线检查和微生物学检测结果等,向医师、护士了解情况。

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方案

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1监测目的分次对全院所有手术切口感染进行目标性监测,及时发现危险因素,重点监测Ⅰ类切口抗生素情况,为将Ⅰ类切口抗生素使用率降低到30%以下打好基础。

为临床进一步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2监测对象:全院所有手术患者。

3监测指标科室按照标准,填写监测表格。

(见附表)4.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诊断切口感染。

并采取科学的的预防控制措施。

5监测方法前期准备工作监测开始前对各手术科室主任、护士长进行培训,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并要求手术室、供应室、及设备科等配合。

5. 确保各参与监测单元的医疗护理质量,以减少和杜绝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为了能保证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①严格掌握标准。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正确的执行手术、换药、手卫生等操作规程,合理使用抗生素。

及时发现切口感染迹象。

科室感控小组协助主管医生并监督执行。

填报监测表格。

②当发生或怀疑切口感染迹象时,积极处理,及时上报医务科、院感科等相关部门。

③如需要,邀请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进行会诊,制定方案。

④必须保证所填表格的正确性和真实性。

①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特别是切口情况。

监督患者及陪护人员执行消毒隔离措施等。

②加强患者护理,认真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①对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指导。

②持续观察各科室患者,直到患者治愈出院。

③查看医生病程记录、护理记录、体温单、X线检查和微生物学检测结果等,向医师、护士了解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立即采取措施。

④负责检查监测表格填写,审核表格的正确性和真实性,并签字确认。

做好临床科室与相关科室之间的协调工作。

⑤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调查感染相关的因素,提出临床干预措施。

⑥将监测数据反馈给监测科室,不断改进质量。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填写说明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设计本表。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是通过对手术后病人感染的监测,发现感染病例,计算出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并反馈给手术医生,使医生们知道他们手术后病人感染的情况,从各方面寻找造成感染的原因,并设法解决,有效地降低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率。

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监测不但监测在医院住院的病人,同时对手术后出院的病人也进行跟踪观察,了解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

二、参加监测科室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开展目标性监测。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外一科、外二科为医院感染监测科室。

三、监测手术种类手术类型的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

四、监测方法(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定义外科手术是指病人进入手术室,外科医生必须在病人的皮肤或粘膜上切一个切口,而此病人在离开手术室时又被缝上,此时病人至少接受了一次手术操作。

(二)手术切口分级国内现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即0类切口、Ⅰ类切口、Ⅱ类切口中、Ⅲ类切口。

NNIS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污秽(感染)切口。

为了将监测资料便于比较,手术切口分类参照NNIS的分类方法。

(三)外科切口感染的定义与说明按原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3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外科表浅切口感染:感染发生在外科手术30天内,感染只涉及切口处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表浅切口有脓液流出,有或没有实验室证据;②通过无菌操作从表浅切口处留取体液或组织标本培养并分离出病原体;③至少具备以下一项:疼痛或触痛、局限性胀痛、发红或发热且切口被外科医生有目的地打开,如培养阴性则除外;④临床医生诊断的外科感染。

2、外科深部切口感染:无植入物的手术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关节、人工心瓣膜、人造血管等)的手术术后一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的感染,并且感染涉及切口的深部软组织(筋膜和肌肉层),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脓液从切口深部引流出,但不是来自手术部位的器官/腔隙部位;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有目的地开放的切口,病人至少有下列中的一项:发热(>38℃)并排除其他原因或局限性疼痛、压痛,除非切口培养阴性;③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检查或通过组织病理检查或影象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迹象;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并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支持。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XXXX9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XXXX9

病房监控护士 职责与任务
了解手术后患者体温及手术切口情况,发 现切口有异常分泌物,及时上报,协助医生 做切口分泌物检查;做好手术患者的入院宣 教和出院指导,准确存留患者出院后联系方 式,并告知患者手术后手术部位如有红肿、 热痛、化脓等情况及时与医生和染监控专职 人员联系。
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 职责与任务
• 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 烧伤创面。
SSI——深部切口感染
• 感染累及深部软组织(பைடு நூலகம்筋膜和肌 层),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 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 官/腔隙部分。
➢ 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 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 热,肿胀及疼痛
➢ 此类标本不适合做厌氧菌培养。
标本应在1小时内送往实验室,厌氧培养 要在10分钟内送检,送检前宜话电联系微 生物室。
目前我国SSI监测存在的问题
• 没有重视SSI对外科病人的影响 • 没有分层分析和危险因素调整后的比较 • 漏报 不报或瞒报 失访 • 监测网络不够健全,数据不够完整 • 标本采集不规范,送检量少
每周两次去病房了解、登记被监测手 术患者的情况,与手术医生确定换药时间, 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 切口分泌物送检,及时追查送检结果并要 求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核对每位手术 患者的联系方式,对手术患者宣传解释调 查目的和方式,电话联系出院后的患者以 确定是否发生感染,输入每个手术患者监 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每三个月得出手 术部位感染率,并根据医生代码通知医生 本人,分析特殊原因和共同原因以便进行 改进。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 接触传播 直接传播:①手术人员手上的细菌经手套破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2014年)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2014年)

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采集
(1)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的操 作方法: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擦拭切口2遍,再 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取分泌物放 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 科,注意不能用干棉签取样,一定要 用无菌盐水蘸湿再取样并及时送检。
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采集
(2)细菌培养的操作方法:先用无菌 生理盐水擦拭切口2遍,再用含生理盐 水的无菌棉签用力擦拭病灶边缘或脓 腔囊壁后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 塞,送检验科。但厌氧培养时应吸取 深部标本而不能擦拭表面,同时要使 用厌氧培养基。
感染预防要点 : 1.手术前
(4)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 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卫生行政部门 批准的合适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 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当 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 切口或放臵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 围。
感染预防要点 : 1.手术前
(5)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 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 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 抗菌药物。
(2)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 者手术后一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 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 列条件之一:
(2)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①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 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②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 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 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 疼痛。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 方案(试行)
感控科 张雅辉 2014-10-31
一、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目的
了解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 危险因素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采取措施 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了解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情况,达 到进一步规范应用

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目标监测

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目标监测

年 月 日 方式: 涂片口 / 培养口
耐药:
医院产科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4)

出院后随访感染情况:有口/无口
若感染 部位名称: 表浅切口口 / 深部切口口 / 器官腔隙口
特别关注:术前备皮
三、资料分析
㈠感染率:即指定时间内每100例某种手术病人手术切口 感染(SSI)例数。
指定时间内剖宫产手术病人的SSI数 感染率(%)= ──────────────── ×100 指定时间内剖宫产手术病人数
74
19
25.7
83
22.9
4
21.1
70
12
17.1
70
17.1
0
0
合计
146
31
21.2
153
20.3
4
12.9
分析
1、2012年1月-12月,监测因阑尾炎住院手术病人146例,感 染31例,平均感染率21.2%,按危险指数调整后平均感染率 20.3%。可以看出高危因素感染控制需要加强;切口感染31 例,病原学送检4例,送检率12.9%,普外科无送检,送检率 低。 2、切口感染的相关高危因素依次为:1、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并发腹膜炎、阑尾穿孔、阑尾坏疽;2、合并基础疾病如营 养不良、糖尿病;3、全麻。说明急性阑尾炎延期手术出现 并发症和合并慢性营养不良性疾病增加了切口感染风险。
三、资料分析

㈡计算感染危险因素指数:
对于外科术后病人,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危 险因素即手术时间、切口污染程度、麻醉方式 和是否为急症手术来计算感染危险因素指数, 详见表2。
三、资料分析

表2 危险因素(ASA评分)的评分标准
手术时间(h) ≤2 >2 1 切口清洁度 清洁 非清洁 0 1 麻醉方式 全麻 非全麻 1 0 急诊手术 是 1 否 0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2 铊 2 m 0


4 2
1 . 47 1.l 41 1 7 0. 1 .2 01 1 08
1 3
1 1 1 8 1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o 2

为 了了解 手术 病人 的切 口感染 率 、 危险 因素 , 时发 现 问题 , 及




表 3 外 科 手 术 感 染 按 医 生 统计
医生代码 监测台次数
1 4 1.2 41 1 49 1 0 1 1
以便及 时采 取 措施 , 到有效 控 制感 染 的 目的 。 达 外 科 手术 患 者 经历 手 术 创伤 ,抵 抗力 下 降 易 发生 医院 内感 染 , 手术 部 位感 染 是 手术 常 见 并 发症 , 而 因手 术 种 类及 手 术 危 险 因素 、 手术 持续 时 间、 手术 切 口清 洁度 等 而各 不相 同 , 院感 染发 医 生 率有 显著差 异 。 我院 于今 年 7月 开始对 神 经心 胸 外科 手术 患者 手术 部 位 感染 进 行监 测 ,定 期 将 监 测 结果 反 馈 给科 室 及 医生 本 人 , 分析 感染 原 因 , 取有 效 的预 防控 制措 施 , 手 术切 口 以便 采 降低 感染 的 发生率 。现 将 目标 性监 测结 果 报告 如 下 。

0 0 0 02 5 0
0.8 1
胸外 科住 院并 实施 手 术 的患者 7 0例 。 1 监 测 方法 : . 2 采用 目标 性监 测 方 法 , 预先 设 计 的 表格 内容 , 按 由 医 院感染 专职 人员 监 测与 临床 医务 人 员报 告 相结合 ; 院 监测 与 住 出 院监测 相结 合 ; 根据 我 院情 况每 周对 手术 后 患者 的切 口情 况 进 行 观 察直 至患 者 出院 , 并做 好记 录 。 1 手术 切 口感 染 的诊 断标准 :根 据 国家 卫 生部 医 政 司医 院感 染 - 3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详解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详解
3.由临床医师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确定诊断:初步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医学资料 12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说明
1 .临床显示典型手术部位感染,即使培养阴性亦可确诊; 2.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深部感染;
3.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但毋须再次手术者,
应视为深部切口并发症,仅需报深部切口感染
• 当发生感染或可疑感染时及时送检(涂片/培养)
• 病人术后30天随访
• 数据的录入和分析
医学资料
15
标本采样方法(1)
• 如果怀疑切口感染
– 不要急于开放病灶,先消毒脓肿表面皮肤(消毒面 积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5cm) – 用无菌注射器将脓肿内容物吸出,立即进行涂片, 然后用橡皮胶塞封闭注射器连同涂片立即(厌氧培 养要求10分钟内)送检。 – 如果脓液较多也可以注入培养瓶送检(可厌氧/需 氧都做,首选厌氧培养)。
手术部位感染的 目标性监测
台州医院院感科 徐春丽
医学资料 1
手术部位感染的 目标性监测
• 在全面综合性监测的基础上产生,对本院的医 院感染存在的问题已基本搞清,医院工作人员
基本树立了控制医院感染的观点。在这个基础
上,为了将有限的人力财力用在最需要解决的 问题上去,目标性监测方法才应运而生。
医学资料
医学资料
] 次数 [
] 次数 [ ] 次数 [
]途径:
]途径: ]途径:
27
切口调查数据
• 抗生素(术中): [ 是Y /否N ] • 术后: [ N / P / W / T ],[ N 术后未用/ P 24小时 内应用,包括Ⅰ类有植入物、Ⅱ类 / W Ⅰ类用 了,Ⅰ类有植入物或Ⅱ类应用超过24小时/ T 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是通过对手术后病人感染的监测,发现感染病例,计算出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并反馈给手术医生,使医生们知道他们手术后病人感染的情况,从各方面寻找造成感染的原因,并设法解决,有效地降低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率。

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监测不但监测在医院住院的病人,同时对手术后出院的病人也进行跟踪观察,了解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

二、参加监测科室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开展目标性监测。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外一科、外二科为医院感染监测科室。

三、监测手术种类手术类型的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

四、监测方法(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定义外科手术是指病人进入手术室,外科医生必须在病人的皮肤或粘膜上切一个切口,而此病人在离开手术室时又被缝上,此时病人至少接受了一次手术操作。

(二)手术切口分级国内现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即0类切口、Ⅰ类切口、Ⅱ类切口中、Ⅲ类切口。

NNIS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污秽(感染)切口。

为了将监测资料便于比较,手术切口分类参照NNIS 的分类方法。

(三)外科切口感染的定义与说明按原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3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外科表浅切口感染:感染发生在外科手术30天内,感染只涉及切口处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表浅切口有脓液流出,有或没有实验室证据;②③至少具备以下通过无菌操作从表浅切口处留取体液或组织标本培养并分离出病原体;一项:疼痛或触痛、局限性胀痛、发红或发热且切口被外科医生有目的地打开,如培养阴性则除外;④临床医生诊断的外科感染。

2、外科深部切口感染:无植入物的手术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关节、人工心瓣膜、人造血管等)的手术术后一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的感染,并且感染涉及切口的深部软组织(筋膜和肌肉层),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脓液从切口深部引流出,但不是来自手术部位的器官/腔隙部位;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有目的地开放的切口,病人至少有下列中的一项:发热(>38℃)并排除其他原因或局限性疼痛、压痛,除非切口培养阴性;③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检查或通过组织病理检查或影象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迹象;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并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支持。

3、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的手术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关节、人工心瓣膜、人造血管等)的手术术后一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的感染,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从器官/腔隙部位引流出脓液;②从器官/腔隙的组织或引流液中用无菌操作技术培养出病原体;③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检查或通过组织病理检查或影象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腔隙的脓肿或其他感染迹象;④临床医生诊断的器官/腔隙感染。

说明:①创口包括外科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②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诊断;③手术切口浅部与深部均感染时,仅需报告深部感染;④经切口引流所致的器官/腔隙的感染无须再次手术者,应视为深部切口感染;⑤切口针眼处的小脓点(微小炎症,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⑥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⑦局限性的刺伤切口感染不算外科切口感染,应根据其深度纳入皮肤软组织感染;⑧外阴切开术切口感染应计在皮肤软组织的感染中。

注:①植入物的定义:非人体可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人工心脏或人工髋关节)通过手术永久置入人体内。

②涂片阳性:白细胞≥10对确定是否脓液/脓性分泌物有帮助。

(四)相关人员职责与任务为了能保证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1、手术医生/麻醉医生:①完善病案、手术麻醉记录,将感染相关征象记录完全。

手术记录病人的一般情况、手术名称、手术历时、手术中失血量、手术中输血量、麻醉评分、病人体重。

记录参加手术人员,特别主刀、第一助手;手术引流;手术后的病情记录、抗菌药物应用与更改目的等。

②怀疑手术部位有感染者,送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必要时细菌培养。

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注明手术前或手术中用药,手术前用药注明用药的时间、地点(手术室、病房),一般要求在切皮前30—120分钟内应用,手术中用药是指手术过程中的抗菌药物的使用,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以上或失血量>1500mL,要求追加一次抗菌药物的使用。

2、病室护士:了解手术后病人体温及手术切口情况,发现切口有异常分泌物,及时提醒、协助医生做切口分泌物检查;做好手术病人的入院宣教,准确留存病人出院后联系方式并告知病人手术后手术部位有红肿、发热、化脓等情况及时与医生联系。

3、院感科:定时到科室了解、登记被监测手术病人的情况,与手术医生确定换药时间,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送检,及时追查送检结果并要求医生对手术病人合理预防应用抗生素及按药敏用药;核对落实每位手术病人的联系方式及对手术病人进行宣传解释手术切口调查的目的方式,出院30天内与病人电话联系以确定出院后是否发生感染,录入手术病人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每季得出手术部位感染率,分析特殊原因及共同原因以便进行改进。

(五)调查登记方法:1、确定被调查类别调查登记方法: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被监测手术类别,包括择期手术和急诊手术。

2、具体调查步骤(1)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定时到科室了解病人实施手术情况,每个手术病人均需填写“外科手术病人医院感染调查表”;手术信息根据麻醉记录单和手术记录单,抗生素使用情况根据医嘱单与麻醉单。

(2)床旁询问手术病人,了解切口愈合情况及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切口外观的改变,如发红、有38)调查中要特别注意手术病人发热是否≥3(.无分泌物,切口敷料变化,应用抗生素的情况,提前拆线引流,切口分泌物流出情况及医生已诊断切口感染。

如有上述情况发生由科室监控小组与院感科讨论确定是否是发生院内感染。

当切口发生变化时,管床医生要详细描述切口分泌物的性状、颜色和量。

有手术部位感染或疑似感染时做分泌物拭子涂片或培养。

(4)每个手术病人需建立出院后追踪档案。

病人出院时,给病人出院指导,并告知一旦切口出现异常,及时到医院就诊。

追踪时间:无植入物手术病人为术后30天,有植入物者为术后一年。

(六)手术部位感染(SSI )监测操作流程:见附表1七)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采集方法(有下列手术部位感染症状或体征之一:疼痛或压痛,局部肿胀,发红,发热和外科医生有目的地开放表浅切口。

外科医生或主治医师已经诊断手术部位发生感染时,应严密随访,搜集更多的相关证据资料,并通过无菌操作从切口留取组织或液体标本送检。

1.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的操作方法: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擦拭切口2遍,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取分泌物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

2.细菌培养的操作方法: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擦拭切口2遍,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用力擦拭病灶边缘或脓腔囊壁后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室。

但厌养培养时应吸取深部标本而不能擦拭表面,同时要使用厌养培养基进行培养。

3、采样注意事项采样时不能用干棉签取样,一定要用无菌生理盐水蘸湿棉签再取样并及时送检。

送检标本进要注明采集标本的解剖部位,必须区分表浅切口还是深部切口。

如革兰染色出现上皮细胞提示标本已受皮肤菌群污染,其结果毫无意义。

(八)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表的设计与填表说明1.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表:见附表2;手术风险分级(NNIS)评估表:见附表3;《手术风险评估》(试行)使用说明:见附表4。

2.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表的填写说明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登记表是根据目前医院感染直报系统监测软件的要求设计的。

要求登记调查期间所选择的所有的手术病例,按表中的项目有些是必填的,如住院号、年龄、性别、科室、手术日期、感染日期、感染部位等,这些因素是手术分类和感染病人的基本特征。

3. 手术外科手术是指病人进入手术室,外科医生必须在病人的皮肤或黏膜上切一个切口,而此病人在离开手术室时又被缝上,此时病人至少接受了一次手术操作。

手术部分主要用于外科医生感染专率的监测与反馈,对于手术病例需填写:1)手术日期:即进行手术的日期。

提供计算入院至手术及手术至发生感染的日数。

2)手术医生:指在手术中执行主要操作的医生(主刀)。

3)手术时间指从切皮到皮肤缝合的时间,不包括麻醉时间。

提供计算手术持续时间的感染频率,为危险因素指标之一。

4)手术名称指实施手术操作的类型,以手术操作代码表示。

常用的手术操作代码见表4。

5)切口类型 NNIS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将手术切口分为四级: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污秽(感染)切口。

清洁切口:手术切口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口咽部,无创伤、无感染、无炎症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清洁-污染切口:手术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泌尿生殖道手术时尿培养阴性,肝胆手术时胆汁培养阴性。

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阑尾、阴道、口咽部手术属于此类。

污染切口:开放的新鲜切口,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涉及泌尿生殖道且有尿培养阳性的手术,胆汁培养阳性的胆道手术,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的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区但未化脓区域切口。

污秽(感染)切口:有坏死组织、异物、排泄物污染的切口,脏器穿孔,急性化脓性细菌性炎症。

6)麻醉类型指病人所采用的麻醉方式,分为全麻和非全麻。

7)手术类型指病人进行手术的状态,分为择期和急诊。

5. 感染日期是指出现症状或实验室出现阳性证据(收集标本的日期)的日期。

可以计算:入院到发生感染的间隔;手术到发生感染的间隔;用以区别在同一病人同一部位不同时期的感染。

)当实验室结果作为感染诊断依据时,应将收集实验室标1(确定感染日期应注意:本的那一天而不是出结果的那一天作为感染日期。

(2)当感染与ICU有关但是在出ICU后24小时内发病时,出ICU的日期即为感染日期。

10. 感染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分为表浅、深部及器官腔隙感染。

11.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指手术病人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包括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应用抗生素的药名、剂量、给药途径、起止时间等。

手术前用药: I表示在手术室切皮前30-60分钟用药。

O表示手术前在病房用药。

N表示手术前未用药。

T表示手术前治疗用药。

手术后用药: N表示手术后未用药。

P表示手术后用药<24小时。

T表示治疗用药。

手术后用药正确与否的评判标准根据《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

联合用药:手术期间使用不同种类抗菌药物的数目。

登记时注明药物名称、用药途径、日剂量、使用天数及更改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