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的另类解读
再别康桥原文解析

再别康桥原文解析《再别康桥》是英国诗人T.S.尔斯写于1912年的著名诗篇,在英国诗歌史上具有深远意义和重大影响。
在这首优美的诗里,作者向康桥的景色说再见,不仅表达了他的深情,而且彰显了一种审美的情怀,使人们感受到离别的愁绪和思乡之情,用形象的语言把景物一一勾勒出来,流露出诗人心中感动与思恋。
《再别康桥》共有八个押韵的句子,每两句诗节奏一音跨度,可见作者对诗歌形式的高超把握。
全首诗节奏自由,然而用词却很有层次,恰到好处地刻画出景物,体现出作者多丰富情感。
另外,诗中还借景抒情,融入了离别的悲伤,这样的结构把诗的主旨更加充分地揭示出来,而历久弥新的情感也使本诗不可抗拒地打动着无数读者。
首先,当诗人看到康桥时被它美丽的景色迷住了,整句诗用语柔情地形容了一片绿色的景象。
诗中描述的景色似乎有着特殊的意义,语气中透露出的眷恋之情浓烈而深沉。
接着,接下来的两句诗,诗人又把目光移到老坟和灯塔身上,分别以“它的老坟”、“它的灯塔”的形式给出,以此暗示诗人非常珍惜这段离别的时光,以清晰的形象和自然的节奏抒发出诗人思念这片风景的情绪。
随着时间的流逝,离别之情渐渐变得明显,诗人也加入了旋律,他把细细体会到的一切融入句中,把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把思念深深埋藏在诗中,令人着迷。
随后的四句诗中,诗人再次强调永别的可惜,意使用“再别”这两个字,把他无尽的思念和悲伤表达出来,使诗的激情更加浓厚。
在最后一句,诗人婉转地表达了自己对这片美景的情感,也把作者不舍的心情抒发出来。
通过《再别康桥》这首诗歌,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为难分离的情怀,也可以了解到作者对风景的热爱和审美情趣,这是一篇激动人心的赞美诗,也是一段离别之情被熔炼进诗歌中的浪漫意境。
通过对《再别康桥》的解析,无论是景色的描绘,还是情感的感染,都使这篇优美动人的诗篇充满了意蕴,拥有深刻的文化价值。
解析《再别康桥》

解析《再别康桥》解析《再别康桥》《再别康桥》这首诗将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化作缕缕情思,融会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吟成了宛如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般的抒情诗,从而形成了独“多情自古伤离别”特的意境美。
1、动静相衬中见深情美:,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诗人离开无限眷恋的康桥,内心同样是沉重而压抑的,但这首诗总体上诗情的表述是含蓄的,有节制的,用词遣句尽力轻巧,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
不仅如此,诗人使用了绚丽多彩的语言,如“云彩、金柳、夕阳、青荇、彩虹、星辉斑斓”等,使诗在轻盈飘逸中浸染了诗人的缕缕情思。
诗人还通过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静谧清幽中给人以流动感,既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一片深情,也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美感享受。
2、虚实结合间见离情美:诗人实写离开康桥时的情景,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榆树浓阴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康河如此美丽,怎不让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怎不让诗人“心头荡漾”,纵情想像?于是“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
美梦“揉碎在浮藻间”,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诗人追忆往昔美好的“理想”,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然而却不能放歌,因为彩虹似的梦幻已经揉碎,斑斓璀璨的星辉早已流逝。
如今诗人不想惊动这眼前的宁静清幽,轻轻地来,悄悄地走,充溢其间的只是诗人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的种种复杂情感。
3、比拟夸张里见浓情美:诗人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
《再别康桥》新解

《再别康桥》新解著名文学评论家汪宏华撰文全新解读《再别康桥》,他认为该诗之美不仅是在性灵、意象与音律,更有建筑的结构与理性,诗歌从外在和本质两个层面概括了大自然、人性和西方文明的特征。
轻轻与悄悄的行为下是自由民主的哲学思想和谦恭礼让的绅士风度,具体意境有六层。
尽管作者认为当时中西差距显著,但还是希望通过渐进、渗透的方式引入,所以在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情况下悄悄带走了一首启蒙小诗。
如下是汪宏华的原文。
一、《再别康桥》是需要重新解构的轻轻悄悄的无字真经研究中国文学这么些年,我有一个奇异的发现,新诗《再别康桥》和古白话小说《西游记》都是写“西天”取经,而徐志摩小时候也接受过志恢和尚的摩头,并被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所以父亲给他取名志摩。
二者的区别在于:取经人的身份不同,一个是自幼剃度的高僧,一个是接受了东西方全面熏陶的新士子;西天的地点不同,一个在天竺,一个在英国;经文的内容不同,一个是与中国儒、道一脉相承的佛,一个是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的西方文明;经文的性质不同,一个是如来恶意传送的几千卷有字的假经文,一个是“轻轻的”、“悄悄的”、“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无字真经;作者对待西方的态度不同,吴承恩坚决反理学反佛教,徐志摩十分推崇西方的民主科学和绅士风度。
但两位作者不约而同将自己的真实态度深深隐藏起来了。
原因种种。
于是,世上便多了一个好事的解构者汪宏华。
我们都知道,新月派诗人徐志摩很赞同闻一多提出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那么其中的建筑美指的是什么呢是音画之外的内涵与结构,是耳目感觉之上的大脑思维。
它也要是美的,就像建筑一样棱角分明、层次清晰、功能明显、历久弥新。
换言之,诗歌不但要中看中听,还要中用,不但为自己所用,为读者所用,还要为后世所用。
很遗憾,此前人们只觉出了《再别康桥》的飘逸与灵动,没有认识到它的建筑的凝重与理性,或许包括本就是建筑学家的梁思成与林徽因。
实际上,《再别康桥》跳跃多变的是其意象和音律,主旨则只有一个——倡导西方自由民主的婚恋观!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说,“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再别康桥的全文解析

再别康桥的全文解析“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诗人人生中离别的一幕,充满了对故土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追求,是一首颇具思想性和感情性的诗。
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析这首诗。
一、诗歌的基本信息诗名: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创作时间:1928年诗歌类型:抒情诗核心意义:离别的忧愁和人生的追寻二、诗歌的表现手法1. 借景寄情徐志摩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借景手法,通过对康桥的描写,表达出对故乡的怀念和望乡之情。
建筑、自然景色、物品等形象的描写,寄托着诗人内心的情感。
2. 对比手法诗中呈现了很强的对比手法,如“桥上、桥下”,“归帆、送帆”,表现出人生中的分离和追求。
通过对比,进一步凸显了诗歌主题。
3. 指物喻情诗中所涉及的物品如“柳絮”,“芳草”,“马蹄声碎”,都是作者的内心世界的借喻。
这种用物体外的性质来比喻内心情感的修辞手法,称为指涉。
它让诗歌的形象更加深刻,感情更加深远。
三、诗歌的主题1. 离别的忧愁“再别康桥”最是表现出了离别时的忧愁之情。
诗人以手别康桥,表现出了他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和对离别的痛苦。
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和友人的分别,抒发了内心的悲愤。
2. 人生的追寻诗歌中也流淌着对未来的追求。
诗人希望自己能够跨越康桥,寻找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过上一个更加温馨、幸福的生活。
诗人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让我们看到了坚定前进的信念和毅力。
四、诗歌的价值“再别康桥”是对感情、对人生的深刻反思,表现出诗人的理想抱负和情感世界。
诗歌赋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跨越离别和痛苦,把握前进的方向和信仰。
因此,诗歌被广泛传诵,是一首经典的文学佳作。
综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具有无限魅力和感动力的抒情诗,它通过具体的情感描写和形象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离别的忧愁和未来人生的追寻。
这首诗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承载了对人生的思考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
再别康桥诗歌评论

《再别康桥》是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唯美的语言描绘了徐志摩在留学英国期间离开康桥的感受和离别的伤感。
这首诗曾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广为传诵,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首先,从语言和形式上来看,《再别康桥》运用了优美的语言和朴素的形式,通过抒发离别的伤感和留恋之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全诗一共七节,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其次,从感情表达上来看,诗中蕴含着作者对英国康桥的怀恋和留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种感情的真挚、深刻和具有共鸣力,是《再别康桥》得以广为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以说,此诗是徐志摩因物而发抒写了再别康桥时的依恋之情。
全诗一共七节,总的说来,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此外,《再别康桥》既表达了作者个人的感情,也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同时也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文学现实。
例如,“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句诗,正是25岁的徐志摩在离开康桥时的真实心情写照。
总的来说,《再别康桥》是一首充满深情厚意的诗歌,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赞誉和喜爱。
《再别康桥》原文及内容赏析(通用8篇)

《再别康桥》原文及内容赏析《再别康桥》原文及内容赏析(通用8篇)《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再别康桥》原文及内容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原文及内容赏析1《再别康桥》原文作者: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海宁人。
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
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发起人之一。
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
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起,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
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
《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高峰。
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失事,年仅35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
1922年徐志摩回国。
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
1928年秋天,他再度游历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
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再别康桥》基本解读“康桥”是徐志摩精神的故乡,与康桥匆匆作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
再别康桥诗词鉴赏

再别康桥诗词鉴赏
《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诗作,也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此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
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一、三行稍短,二、四行稍长,每行六至八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
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鲜明,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和欣赏。
《再别康桥》意象赏析

《再别康桥》意象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再别康桥》意象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意象赏析:一、形神兼备,以形传神诗歌的第二节把金柳比作新娘,形似神肖,别致新巧。
河畔垂柳,冰清玉洁,柔曼飘拂、夕照霞辉,给她镀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颜色,她多像一位长发飘逸、风姿绰约的新娘。
她的玉树临风、婀娜多姿的倩影倒映在康河里,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河中,并激起层层的情感涟漪。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怎能不心动神摇呢?爱恋康桥的一草一木,如同迎亲娶新一般,深情痴迷,徐志摩在这里决不仅仅是绘形摹态,他是传情达意,表达一份对康桥风光,对失落情意的眷恋、追恋。
他爱康桥,更爱遗失在这里的情真意切的美梦!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诗歌的第三节描绘了一个意象“青荇”,是对第二节的补充和深化。
在作者的心目中,康河的这些水草油光翠嫩,浓绿欲滴,充满着蓬勃向上的生机,它们似乎挥动着绿油油的手臂,向昔日的老友热情致意,又似乎在向人们炫耀它们生长环境的美好。
表达着抑制不住的幸福感和喜悦感。
它们能与这里的蓝天白云、绿树黄花、和风柔波、霞光桥影长久厮守,难怪诗人流连沉醉,心甘情愿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条水草。
物我一体,物即我情,我情即物,诗人简直就是一条会思想、有情意的水草!这种描写类似于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的情景,给人一种情真意切,不能自已的兴奋和喜悦,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虚实结合,以实衬虚诗歌第三四节写“青潭”,先实后虚,虚实相生,青荇浮藻之间,荡漾着绚丽多彩的晚霞,波光潋滟、水天一色,如梦似幻,亦实亦虚,怎能不让人心向神往,如醉如痴!于是诗人乘兴撑篙荡舟,披星戴月,漫溯康河,去追寻遗失的美梦,去重温夕日的欢乐。
星汉灿烂,星辉点点,诗人大有东坡泛舟赤壁时那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 词 : 诗歌 主题 审美 艺术价值 历史背景 时代诗情 中图分 类号 : 3 G6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7 —9 52 1 ) 8 c-0 5 0 1 3 7 ( 0 1 0 () 1 - 2 6 9 0 示 社 会 心 理 的 深 度 和 弹 拨 心 灵 脉 搏 的 力 们 全 身 心 全 人 格 的 震 动 。 们 的 诗 歌 凸 现 他
独 。 并 不 代 表 那 个 充 满 苦 难 斗 争 和 争 取 而
黎 明的血 与火的时 代的痛苦和 民族情结 。 原 因在 于 以下 所述 。
歌 的人 , 以此诗为例谈 它的性 灵、 盈 、 常 轻
“ 在社 会里 本 来是 不相 连 续 的个 体 ” ( 人 。 徐 度 , 而 引 起 这 片 土 地 上 成 千 上 万 的 人 从 志摩《 叶 ・ 落 落叶 》 ) 看 到 社 会 病 象 , 等 于 认 识 了 社 会 本 着 时 代 精 神 风 貌 和 生 命 痕 迹 ( 如 : 沫 不 例 郭 质 。 9 5 至 大革 命 失败 , 志 摩 思 想 由 激 若 、 迅 、 一 多 、 青 、 间 、 旦 、 婷 12 年 徐 鲁 闻 艾 田 穆 舒 进 逐 渐 陷入 了 矛 盾 烦 闷 之 中 , 至 向 消 极 等 ) 甚 因此 他 们 的 吟 唱 呐 喊 便 成 为 一 个 时 代
颓 丧 方 向发 展 , 《 虎 集 》 文 中 , 回顾 在 猛 序 他 的 最强 音 。
诗 句 的 整 饬 , 节 的 和 谐 , 为 它 “ 疑 是 音 认 无 他 诗 歌 中最 璀 璨 的 一 颗 明珠 ” 而 不喜 欢 的 。
人 , 为 这 首 诗 里 充 满 了 “ 丽 词 藻 的 堆 认 华
古 今 中 外 诗 歌 史 上 , 些 诗 歌 虽 经 大 有
条 , 为 “ 格 高 于 一 切 , 人 就 是 一 切 ” 认 人 个 ,
浪 淘沙 , 愈走愈远 ; 的诗歌沉 浮不定 , 却 有 步 履 维 艰 。 国现 代 诗 人 徐 志 摩 的 《 别康 中 再
桥 是 一 首 颇 受 争 议 的 诗 。 欢 徐 志 摩诗 便 喜
命 文 力
从 中 国古 典 诗 歌 时 代 诗 情 与精 神 价 值
流 入 怀疑 的颓 丧 ” 后 来 干 脆 发 展 到 反 对革 来 分 析 , 国 忧 民 , 自身命 运 与 历 史 兴 衰 。 忧 把
联 系起 来 的 人 生 搏 斗 , 是 中 国 诗 歌 时 代 正
砌 、 弱情绪的 泛滥” 的东西倒好像 “ 柔 写 古 代 闺 阁里 的怀 春 少 女 冤 屈 妇 人 在 填 词 时搞 的 那 些个 花 花 草 草 ! 。 ” 如 果结 合 2 0世 纪 二 三 十 年 代 中 国 社
会 现 实 来 评 价 再 别 康 桥 , 以 说 《 别 可 再
说 : 自 己的 思 想 是 一 个 曾 经 有 单 纯信 仰 的 “
诗 情 的 沉淀 。 五 ・ ” 动 以 来 , 国注 意 “ 四 运 爱 成 为 中 国知 识 分 子 接 受 民 主 主 义思 想 的 基
美, 再卷入革命文学的阵营 。 不
理 想 幻 灭 后 , 示 在 徐 志 摩 面 前 的 现 展
实 是 什 么呢 ? 没 有 一 块 干 净 的 土 地 , “ 哪一 础 。 激 烈 的 阶 级 斗 争 和 民 族 存 亡 斗 争 中 在 处 不 是 叫鲜 血 与 眼 泪 冲 毁 的 ; 没 有 平 安 诗 人 队 伍 不 断分 化 。 更 例如 : 同为 新 月 派 的徐 的所 在 , 因为 你 即使 忘 得 了外 面 世 界 , 还 志 摩 和 闻 一 多 , 志 摩 不 及 闻 一 多 走 的 更 你 徐 是 躲 不 了 自身 的 烦 闷 与 苦 痛 ” 《 叶 ・ (落 落 远 , 就 更 高 。 成 自我 完 善 的 更 充 实 。 一 多 闻 叶》 。 9 8 7 ) 1 2 年 月他 第 三 次 欧 游 , 访康 桥 , 重 把 自己的 失 意 , 闷 孤 独 等诉 诸 干 康 桥 。 1 苦 l 月, 归国 途 中 , 写下 了 《 别康 桥 》 用轻 盈 、 再 。 静谧 、 弱 、 婉 的 古 典 美 , 匹幕 纱 , 纤 柔 这 掩盖 以 鲜 血 写 成 其 最 后 的 的诗 篇 , 也 说 明 “ 这 凡 要 做 真 实 的 人 , 真 实 的诗 , 那 年 月 是 躲 写 在
不 开 政 治 的 ”。 公木 语 ) ( 20 纪 二 三 十 年 代 , “ 下 兴 亡 , 世 在 天 匹
康 桥 》 诗 人 个 人 化 情 愫 的 符 号 , 个 人 是 是 理 想 幻 灭 后 的 哀 歌 , 诗 人 英 国 式 政 治 是 理 想 之 花 凋 零 后 的 忧 伤 , 盾 、 奈 与 孤 矛 无
教学案例
n el U —vlHa■ nan 蕾 ot r o d
再 别 康 桥 的 另 类 解 读
剡 东 峰 ( 甘肃 省西和 县第 三 中学 甘 肃西和 7 2 6 41 ) O 摘 要 : 志摩( 96 至1 年) 中 国现代 文学史上 著名 的资产阶级诗人 作 家。 徐 1 年 8 31 , 9 其代表诗 作《 别康 桥》 再 问世 以来 , 褒贬不 定 。 节的 音 和谐 , 意境 的恬美, 该诗备 受青昧 , 使 但脱 离时代背景 , 抒写个人感伤 与惆怅 , 为一些读者所不齿 。 年来 , 又 近 实施新课程 标准后, 再 别康桥》 《 再次被 选入 了高中语 文第一册 。 笔者 于教 学 中, 根据对 该诗不 同的接 受态度 , 结合徐 志摩生平及 相关资料 , 深入探 讨, 再别康桥 》 《 的思想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