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朗诵分析
《再别康桥》的朗诵法

《再别康桥》的朗诵法诵读技巧是指诵读过程中运用声音表情达意的技术和能力,诵读的基本技巧包括:停顿、重音、语调、语速。
属于四大体裁之一。
其内容集中而括,感情强烈且想象丰富;形式上,语言精练而表现力强,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富于音乐美。
因此说,诗歌是非常适合于诵读的一种文体。
现代诗歌不像古典诗歌那样严格。
它的句数、字数、平仄、的长短等,均可依表情达意的需要“自由”确定。
但现代诗歌同样要讲究意境、韵律、语节等。
诵读时应该深入意境,因境抒情,把握节奏,读出现代诗的“精神与形体的调和美”。
在诵读诗歌时,要注意两点:深刻领会诗歌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熟练掌握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平仄和押韵)。
下面,我们以徐志的《》为例,来分诵读这首诗的技巧。
《再别康桥》就像是一首萧邦的小夜曲。
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个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题目和作者可以用平淡、正常的语音和语速读出来:“再别康桥,作者徐志。
”较长的停顿之后,轻声读出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其中读到三个“我”时,都要作短暂停顿,“走了”与“正如”要连读,以表现出诗人感觉在康桥的时间太短,不忍心离去之情。
也因此,最后一句“作别”、“西天的”都要稍作停顿。
诗的第一节在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
诗的第二节的节奏要比第一节快一些。
其中要在“心头”作略为明显的停顿,其他的停顿按照正常情况,另外,“金柳”与“是”,“艳影”与“在”要连读,以此诵读处理来表现出诗人对金柳及其倒影的喜爱与难忘。
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
诗的'第三第四第五节,诗人的感情不断地走向激动、高亢,所以,诵读的速度应逐渐加快,语调也应该持续提高,要在第五节的最后一句达到全诗的顶点。
再别康桥的朗读技巧赏析

再别康桥的朗读技巧赏析
《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下面是对该诗的朗读技巧的赏析:
1. 把握节奏:在朗读《再别康桥》时,要特别注意把握好诗歌的节奏感。
诗中的韵律较为明显,可以通过轻重缓急的声音变化来突出诗句的韵律之美。
2. 适度停顿:在朗读时,适度的停顿可以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思想。
可以在逗点处稍作停顿,使诗句的意义更加清晰。
3. 情感表达:《再别康桥》是一首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朗读时可以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和情感的表达来突出诗中的感情。
例如,在描写离别之际的部分,可以用较为悲伤、哀怨的语调来表达。
4. 语气变化:在朗读过程中,要注重语气的变化。
诗中有时抒情,有时又较为冷静客观,可以通过语气的转换来传达出不同的情绪和意境。
5. 语速控制:朗读速度要适中,不宜过快或过慢。
过快的语速可能会导致诗句不清晰,过慢则可能会使听众失去兴趣。
保持稳定、流畅的语速有助于更好地传达诗歌的美感。
记住,朗读是一种表演艺术,要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声音的处理,让听众更好地感受到诗歌的美妙。
再别康桥朗诵分析

《再别康桥》朗诵分析【总体分析】此诗是徐志摩最着名的诗篇之一,抒写了诗人故地重游,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
诗人在剑桥留学的两年中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追求“爱、自由、美”的生活理想,追求英国式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理想。
然而回国后,诗人屡屡受挫,曾经似“快乐的雪花”般的诗人,变成了“卑微”的“残苇”,发出了绝望的叹息。
理想的幻灭更激起诗人对往昔康桥岁月的回忆与珍惜,诗人以这样的心绪再次漫步康桥上。
因此诗歌反映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理想幻灭的感伤,更有对母校的挚爱、依恋,以及淡淡的离情别绪。
全诗以三个“轻轻的”起笔,将至深的情怀幻化为西天的云彩,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情感表现得真挚、隽永。
这首诗艺术特色鲜明,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人善于从生活中捕捉鲜活、富有个性特征的景物形象,糅合诗人的情感与想象,构成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从而营造了优美、明丽的意境。
那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河中的波光艳影,还有那软泥上的青荇……各种物象相映成趣,无不浸透着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深情。
尤其诗人的比喻独特而又贴切,手法巧妙,使情与景水乳交融,丰富了诗歌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本诗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诗歌语言清莹流丽,音节抑扬合度,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可以说是“三美”俱备,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堪称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情感基调】初读后,感知内容,描写别愁,此愁又并非伤感,充满眷恋,包含淡淡地喜悦。
采用舒缓语速。
重音基本都在意象上。
【题目】再别康桥(普通语速,略慢)【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喜悦中带一丝忧伤,第一个“轻”字重音处理时略带虚化,第二个“轻”弱处理,两字之间似断非断)正如我/轻轻的来(喜悦赞美之情,“正如我”三个字重音处理,吐字饱满的,“轻轻的”弱音处理,似断。
“来”字重读饱满延长有回旋之感)我/轻轻的招手,(充满留恋,朗诵时仿佛眼前出现美丽的画面。
再别康桥朗读分析

再别康桥朗读分析
《再别康桥》是英国著名诗人佚名的一首著名抒情诗,叙述了诗人和他的朋友在康桥边同舟共济过,最后诗人因业务原因远行,在康桥临别前对朋友说的再见的一段感情。
这首诗充满了离别的心情,在抒情中带有一丝留恋,一种无可奈何的痛苦感。
诗的前两句描述了康桥的环境:“康桥畔,曾记得,夕阳熔金;几处楼台,照耀过,彩云飘摇”。
诗人用这一景象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令人感到宁静舒心的环境,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浪漫的氛围及情愫。
接下来,诗人把视线移到了康桥的湖面上,再从头至尾描写了精彩绝伦的景色:“康桥湖光,烟雨濛濛,梅花开时;风景无边,寂寞难禁,柳暗花明”。
诗人用这样的景象流露出了对康桥的留恋之情,想要将它牢牢记在心里,不想被时间所抹去。
然后,诗人又形象地描述了在康桥边那段令人留恋的往事:“我们酒一杯,就许多愁;轻声语,也可抒怀”。
这一段描写了当时两人拉着葡萄酒,把满腔的情感抒发出来,在这个时刻,两人一起把这一段优美而富有乡土情调的往事留在了心间。
最后,诗人又把视线再次移回了康桥,用“离别处,别有一番滋味”这句高远的句子表达了他对当时的情感。
再别康桥朗诵技巧

再别康桥朗诵技巧《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首抒情诗,流传广泛,广受欢迎。
这首诗以细腻的语言、深情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告别和无尽的惆怅之情。
在朗诵这首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技巧和情感的表达,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些朗诵技巧。
一、体态的把握在朗诵《再别康桥》时,演讲者要有一个良好的体态,高抬头,昂首挺胸,保持坚定的目光,将自己完全融入到诗歌中。
在表达中保持稳定而流畅的声音很重要。
同时,控制好自己的呼吸,要在适当的时机停顿,用自然的节奏去表达诗歌的情感。
二、情感的表达朗诵是一种带有感情投入的表达方式,通过音色、语速和声音的起伏等来表达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表达。
在朗诵《再别康桥》时,演讲者应该注意情感的变化与传达。
诗中有诗人不舍、苦涩、无奈和对往事的告别等情感,这些情感需要通过语音来表现出来。
例如,在表达对康桥的告别时,可以通过增加音调的起伏和变化来表达出无尽的惆怅之情。
三、语音的控制在朗诵中,语音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
要注意音量的大小适中,既不要太大而显示出拗口的状况,也不要太小使人听不清楚。
同时,对于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发音要准确地把控好,不要出现模糊、断断续续的现象。
通过语音的掌握,使诗歌有韵律感,让听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四、情景再现朗诵是一种声音再现的方式,演讲者要通过声音的表达,将诗歌中描绘的情景再现在听众眼前。
在朗诵《再别康桥》时,要将诗歌中描述的康桥风光、日出和花朵的鲜亮色彩及诗人深情含蓄的告别,通过声音的表达,使听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感受到诗歌的美。
五、注重细节在朗诵《再别康桥》时,应该注重细节的塑造,通过语调的起伏、重音的把握等手段,更好地展示出诗歌的表达意图。
如在诗歌的最后几句中,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突出表达出诗人离别康桥的深深的无奈之情,使听众能够充分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体验。
同时,在朗诵时要注意对语义的理解和解析,将诗歌的意境尽可能真实地体现出来。
总之,朗诵《再别康桥》需要演讲者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并能将这些情感通过语音的表达形式传递给听众。
再别康桥朗读分析5篇范文

再别康桥朗读分析5篇范文第一篇:再别康桥朗读分析《再别康桥》朗读分析大多数人认为,《再别康桥》这首诗应该是伤感和惆怅的基调,其实这首诗有很特别的一点,从他当时写作本诗的背景中我们了解到,当时徐志摩即将踏上回国的旅途,他要再看一眼康桥,看到眼里里,珍藏在心里,所以他的心情应该是一种恋恋不舍,一种赞美,但他也为快回到祖国而感到极为高兴。
所以要怀着这种情绪,以情带声。
当然在朗读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节奏的快慢,轻重。
现分析如下:再别康桥(普通语速,略慢)轻轻的/我走了(略高兴,赞美的充满爱意的心)正如我/轻轻的来(饱满的、赞美)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想象那多么美好的画面,幸福的)那河畔的金柳(赞美,喜悦,由衷地爱这片美丽的土地)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幸福的声音,拖满音)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多可爱的景物!我多么爱他!)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很甜的,很美的,很幸福的,依恋的)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幸福,甜美)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纵情不羁,朗声而唱,释放感情最高点)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有点不舍,但更多的是坚决——告别康桥,回到祖国)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不要过于低沉,普通音量,是两种感情的结合)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坚定的,平静的,更期待着)不带走/一片云彩。
第二篇:《荷花》朗读分析《荷花》朗读分析林丽青《荷花》是一篇优美的文章——文美、境美、情美。
这么好的美文最适合朗读。
叶圣陶先生一向重视语文课中的美读。
他指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这篇文章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徐志摩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徐志摩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再别康桥徐志摩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再别康桥赏析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节诗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
最后的“西天的云彩”,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
所以这节诗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
”这节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得非常形象。
他运用的手法是比拟(拟人、拟物)。
这节与第三节诗联系紧密:“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第三节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
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
还有,它并没有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
第二节是化客为主,第三节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
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
这就是所谓的: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
徐志摩《再别康桥》朗诵及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朗诵及赏析徐志摩《再别康桥》朗诵及赏析再别康桥作者: 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海宁人。
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
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发起人之一。
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
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起,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
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
《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高峰。
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失事,年仅35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
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1922年徐志摩回国。
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
1928年秋天,他再度游历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再别康桥》基本解读“康桥”是徐志摩精神的故乡,与康桥匆匆作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
以悄然的惜别,抒写无尽的眷恋之意,是这首诗的特点。
夕阳下的康河,波光潋滟;河畔的金柳,似蒙着轻纱的新娘,那璀璨的艳影,令诗人的心湖荡漾;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里招摇,让人心醉——诗人宁愿做一根水草,永远植根于康河的柔波里;榆荫下的清潭,天上的彩虹,人间的梦,一切的一切,揉碎在浮藻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朗诵分析
【总体分析】
此诗是徐志摩最著名的诗篇之一,抒写了诗人故地重游,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
诗人在剑桥留学的两年中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追求“爱、自由、美”的生活理想,追求英国式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理想。
然而回国后,诗人屡屡受挫,曾经似“快乐的雪花”般的诗人,变成了“卑微”的“残苇”,发出了绝望的叹息。
理想的幻灭更激起诗人对往昔康桥岁月的回忆与珍惜,诗人以这样的心绪再次漫步康桥上。
因此诗歌反映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理想幻灭的感伤,更有对母校的挚爱、依恋,以及淡淡的离情别绪。
全诗以三个“轻轻的”起笔,将至深的情怀幻化为西天的云彩,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情感表现得真挚、隽永。
这首诗艺术特色鲜明,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人善于从生活中捕捉鲜活、富有个性特征的景物形象,糅合诗人的情感与想象,构成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从而营造了优美、明丽的意境。
那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河中的波光艳影,还有那软泥上的青荇……各种物象相映成趣,无不浸透着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深情。
尤其诗人的比喻独特而又贴切,手法巧妙,使情与景水乳交融,丰富了诗歌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本诗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诗歌语言清莹流丽,音节抑扬合度,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可以说是“三美”俱备,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堪称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情感基调】
初读后,感知内容,描写别愁,此愁又并非伤感,充满眷恋,包含淡淡地喜悦。
采用舒缓语速。
重音基本都在意象上。
【题目】
再别康桥(普通语速,略慢)
【第一节】
轻轻的/我走了(喜悦中带一丝忧伤,第一个“轻”字重音处理时略带虚化,第二个“轻”弱处理,两字之间似断非断)
正如我/轻轻的来(喜悦赞美之情,“正如我”三个字重音处理,吐字饱满的,“轻轻的”弱音处理,似断。
“来”字重读饱满延长有回旋之感)
我/轻轻的招手,(充满留恋,朗诵时仿佛眼前出现美丽的画面。
“我”短促渐弱,“轻轻的”弱强化,“招手”重音落实)
作别/西天的云彩。
(充满喜爱幸福,流露飘逸之美,“作别”较招手弱,“别”字拉长,稍顿,“西天”重音,“的”弱音带过,“云彩”,“云”重音拉长,“采”字短而虚)【第二节】
那河畔的/金柳(喜悦,由衷地爱这片美丽的土地,“那”虚化,“河畔”重读,“的”字带过,“金柳”中“金”着重,“柳”字拉长,为下句相连蓄势赞美,)
是夕阳中的/新娘(“是”字短促虚化,“夕阳中”重读,“夕阳”饱满“中”带过,“的”带过,“新娘”重读饱满,拉长)
波光里的/艳影,(“波光里的”“波光”重读,“里的”带过,“艳影”重读饱满拉长,“艳”高,“影”低)
在我的心头/荡漾。
(陶醉,“在我的心头”虚化,稍顿,强调“荡漾”,“荡漾”一词处理时“荡”字拉长,起伏状,仿佛河水涟涟,“漾”字拖满音渐弱,仿佛河水荡漾远去)【第三节】
软泥上的/青荇,(“青荇”重读饱满,注意,诗歌里的意象基本都是重读饱满的处理方式)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欢快活泼的情状,“油油的”“在水底”虚化处理“招摇”落实)
在康河的/柔波里,(“康河”,“康”重且长,“河”轻且短,“柔波”“柔”重且长“波”轻且短)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依恋的情感,“甘心”重读,心字渐弱,为了引出“做”的重读,“水草”重读饱满拉长,迷醉,)
【第四节】
那/榆荫下的/一潭,(“那”短且轻,“一潭”着重拉长)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不是”重读,“清泉”着重,“是”着重略顿,“天上”略弱短促,“虹”字着重拉长上扬)
揉碎在/浮藻间,(“揉碎在”声音渐低,“浮藻间”语调轻语速慢)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沉淀着”声音音低语速缓,“彩虹似的”重音,“梦”轻而着重,延长)
【第五节】
寻梦?撑/一支/长篙,(“寻”字拉长,声音渐强转虚,“梦”字重音,着重后虚化,“撑”字呼气,声音虚出,“一支”轻音,“长篙”重音)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感情达到高潮,声音逐渐加强,一浪高过一浪的感觉,“漫溯”“慢”字重,“溯”字渐弱,表明深远。
)
满载/一船星辉,(饱满的情绪,“满载”重音,“一船星辉”声音放低,为凸显下句的“放歌”蓄势)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星辉斑斓里”声音渐强,“放歌”达到顶峰)
【第六节】
但/我不能/放歌,(不舍但又坚定的情愫,“但”声音转低延长,“我不能”短促渐强,“放歌”音调缓而渐弱,)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轻音,音低虚化/“是”弱化带过,“别离”重音,“的”带过“笙箫”重音,渐弱)
夏虫/也为我/沉默,(“夏虫”重音在“夏”,“虫”字拉长虚化,“也为我”短促,沉默声音放低,“沉”字延长加重,“默”字虚化渐弱)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沉默”加重急促,是字弱化带过,今晚的加重,“康桥”声音放低语气加重)
悄悄的/我走了,(声音放低)
正如/我悄悄的来;(“正如”加重,“我悄悄的来”渐弱,“来”字收住)
我挥一挥衣袖,(不停顿,表明坚定的,平静的,更期待着)
不带走/一片云彩。
(“不带走”短促,显得干净利落,“一片”渐慢云字加重,“彩”字虚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