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与面子_谈汉语文化中的礼貌和面子观念在语用策略上的体现

合集下载

后现代多维面子理论视角下维护积极面子的礼貌手段

后现代多维面子理论视角下维护积极面子的礼貌手段

后现代多维面子理论视角下维护积极面子的礼貌手段后现代观点认为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多个维度的面子,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仅仅追求自己的正面面子,也将注意力放在维护他人面子上,因此,礼貌作为维护面子的一种手段,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好而存在,同时也是为了尊重和关爱他人。

本文将从后现代多维面子理论的角度出发,阐述维护积极面子的礼貌手段。

第一,言辞礼貌。

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流方式,因此在社交场合中使用言辞礼貌可以有效地维护个人和他人的面子。

言辞礼貌是指使用适当的语言方式和措辞,以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利。

例如,在社交场合中,我们可以使用询问式的语言与他人交流,如“您认为怎么样呢?”而不是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这样做不仅可以尊重他人,还可以让对方感觉到自己受到了重视和关注。

第二,动作姿态礼貌。

人们的行为和动作也可以传递出礼貌的信息。

在社交场合中应该保持姿态端正,不要乱动,这样可以给人留下稳重大方、有礼貌的印象。

同时,当我们与他人交流时,应该注意身体语言的运用,例如保持眼神接触、微笑、点头等等,这样可以显示自己的关注和尊重。

第三,时间礼貌。

时间礼貌主要是指在社交场合中,合理利用时间,不要浪费他人的时间,做到守时。

例如,在约会或者商务会议中,必须准时到达,不要让对方等待。

如果需要迟到或者改变约定时间,应该尽早告知对方并道歉,这样做可以表达出自己对对方的尊重和面子维护。

第四,外表礼貌。

外表礼貌主要是指在社交场合中保持整洁干净的形象。

外表不仅仅是反映一个人形象的重要标志,也是表达尊重他人的一种方式。

在社交场合中,应该注意着装得体整洁,不要穿着过于花哨或者不得体的衣服。

同时还要注意身体的卫生和仪容,保持洁净的外表可以让他人产生良好的印象,进而帮助维护面子。

维护积极面子的礼貌手段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形象和脸面的考虑,更体现了人类对于和谐社交关系的追求。

礼貌的表达方式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但其根本的存在意义在于尊重和关注他人,以建立双方的良好关系,在此基础之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才能够更为和谐、友好、有效。

中西文化中的礼貌探究

中西文化中的礼貌探究

内容摘要
尽管中西方文化在礼貌用语上存在许多差异,但它们也有一些相似之处。例 如,中西方文化都注重家庭的重要性。在东方文化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核心单 元,而在西方文化中,尽管家庭观念不如东方强烈,但仍然被视为重要的社会单 位。
内容摘要
此外,中西方文化都讲究实用性和效率。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注重细节和过 程,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结果和效益。最后,中西方文化都注重形象表达。 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注重言辞和举止的文雅得体,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也注重 语言的恰当性和表达的清晰度。
2、社交礼仪:在社交礼仪方面,中西方的差异也尤为显著。中国人注重群体 和谐,强调集体主义,因此在社交场合中,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感受是十分重要的。 而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主义,因此在社交场合中,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往往会得到 更多的重视。
一、中西文化中的礼貌差异
3、餐桌礼仪:在餐桌礼仪方面,中西方的差异也非常明显。中国注重排场和 面子,餐桌上的菜肴数量和种类都十分丰富。而在西方,餐桌礼仪更注重实用和 简洁,食物的分量适中,不会浪费。
中西跨文化礼貌用语是指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双方为表达尊重、友好 而使用的言语和行为。礼貌用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会 交往的方式。在跨文化交流中,恰当的礼貌用语能够化解文化冲突,拉近双方距 离,促进沟通与合作。
二、中西跨文化礼貌用语的特征 分析
1、表达方式
1、表达方式
中西方文化在礼貌用语的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中国人注重委婉、谦虚,往 往采用间接、含蓄的方式表达礼貌;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直接、坦率的表达方式。 例如,中国人受到表扬时,通常会表示自己的不足或他人的优点,以示谦虚;
内容摘要
总之,礼貌用语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由于历史、社会制度、 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在礼貌用语上存在着许多差异。然而, 它们也有一些相似之处。为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我们应当了解并尊重不同 文化之间的差

中国式客套、面子与礼仪

中国式客套、面子与礼仪

中国式客套:一种按照关系确定的行为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在一百多年前就对中国人的客套勾勒出基本印象:如果一位批评者想激烈地评判中国人,就必须得意识到一点,如何才能把客套做到家,这不仅在西方国家鲜为人知,而且对他来说,如果自己还没有掌握(客套),那么批评他人可能会很生硬,而且很难产生效果。

人们看到,中国人客套的特殊形式一直让来自西方的游客感到惊奇并夹杂着一种无所适从、无从理解的感受。

一部分原因应该在于如下所述,人们很少能准确“弄清其概念”,虽然在此期间这方面并无多大改变。

客套在中国属于一个伦理范畴,其背后蕴藏着儒家“文明礼仪化行为”的理念,也即,客套是内心修养的外在体现。

从伦理学的角度看,这意味着克服以自我为中心以及倾向于以“仁爱”道德来为人处世。

考察比较与此相对应的德国“礼仪”概念,由于行使礼仪的“宫廷”目前已消失,所以人们大多将其理解为一种冷淡而友好的行为模式,这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拉近了彼此原本疏远的关系――除非人们希望有意制造出某种距离。

然而在最近一段时期,特别是在年轻人当中,“礼仪”被评价为一种“真诚”或不加掩饰的坦率越来越显得有些多余。

因此,德国《时代周刊》曾在刊登的《新的鲁莽》文章中写道:“可以将这种肆无忌惮粉饰为一种正直品质的保证”,因为“不讲客套就意味着正直”。

此后,客套在我们看来似乎更多是一种负面的伦理的组成部分,这个形容词包含了虚伪。

(歌德就曾说过:“谁用德文来说客套话,谁就一定是在说谎。

”)另外一些有细微差别的客套含义是:合乎习惯、保持距离(“您”取代“你”)、献殷勤或者道貌岸然,而后者在人人平等时代也完全不再盛行。

与此相比可以说,中国式客套并不存在这种意义。

中国式客套的基本支柱更多是谦恭,也即贬低自我与抬高他人,而且未顾忌到性别。

谦恭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一种派生道德。

其既来自儒家也来源于道家。

孔子如此说道:“古人的言论不轻易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的行为跟不上而感到可耻。

”(原典:古者言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

分析在中国语境下的礼貌原则

分析在中国语境下的礼貌原则

分析在中国语境下的礼貌原则【摘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语用学界越来越多的学者钟情于礼貌原则的研究,为此,我们可把它看作是语用学的一个分支。

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

本文分析了礼貌原则在中国语境下的体现。

【关键词】中国语境礼貌原则面子理论礼貌是人际交往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礼貌通常被定义为一种符合所在社会及文化要求的得体的行为;一种可以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一种为达到一定目标的手段;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Leech指出,人们为了不直截了当地触及对方的“面子”,只能拐弯抹角,含蓄间接的表达其真实的信息,而让听着自己去理解他的“言外之意”,Leech提出了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貌的信念减弱到最低的限度。

把一些对听话人或第三者来说不礼貌的话,或是略去不说的或是委婉间接的说出来。

概括地说,礼貌原则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貌的信念减弱到最低限度,不一些对听话人或第三者来说是不礼貌的话,或是略去不说,或是婉转,间接地说出来。

礼貌原则包含以下六条准则:1.策略准则(Tact Maxim)(1)使他人受损最小(Minimize benefit to self)。

(2)他人受惠最大(Maximize benefit to other)。

2.宽宏准则(Generosity Maxim)(1)使自身受惠最小(Minimize cost to other)。

(2)使自身受损最大(Maximize cost to self)。

3.赞扬准则(Approbation Maxim)(1)尽量缩小对他人贬损(Minimize dispraise of other)。

(2)尽量夸大对他人的赞扬(Maximize praise of other)。

4.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1)尽力缩小对自己的赞扬(Minimize praise of self)。

论中西文化面子观和顾及面子策略

论中西文化面子观和顾及面子策略

论中西文化的面子观和顾及面子策略摘要世界上的人类交往离不开面子的交际,而交际是靠语言来表达和实现的。

言语又是受到礼貌制约、由面子来维系的。

中西不同的面子观是言语活动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因此,探讨和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面子观的差异及策略,有助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出现语用失误,从而用英语进行更礼貌的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面子观礼貌文化交际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一面子的涵义面子就是指人们在特定的交际事件中所扮演的人际身份,这个身份主要是由人们在社会中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不同而决定的:一是个体的真实身份,二是个体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英国学者brown和levinson在1978年发表的题为《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礼貌现象》(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一文中提出了面子论,即人们在交际中保留特定的面子是基于交际的双方都是有理性的社会成员,具有为交际目的的实现而选择适当的交际方式的推理能力。

而保留面子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持交际双方的良好的社会关系,使交际的目的得到更好的顺利实现。

二中西文化中的不同的面子观“面子”(face)在不同的语言背景之下所对应的意义是等价的,从字面上讲就是对人或者有机体的脸部的一种称呼。

但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史而言,人是社会性和群体性的动物,行为和话语都与自身的社会地位、尊严、荣誉及外在形象等价值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以下就分别探讨中西文化背景下不同的面子观。

1中国人的面子观众所周知,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汉文化中,礼貌一向被提高到道德和个人修养的高度。

在以群体和他人为取向、以差异格局为社会结构的中国社会中,社会的每个成员在社会中都有其固定的身份、权利、义务、责任、荣誉和行为,根据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履行社会义务。

如果违反社会规范,就会名不正、言不顺,就会丢失脸面。

所以在“礼”的制约下,与“礼”直接相关的“面子”或“面子工夫”是一种扮演社会角色、做给别人看的功夫。

交际的礼貌策略和面子策略指导下的话语分析——以《水浒传》中宋江为例

交际的礼貌策略和面子策略指导下的话语分析——以《水浒传》中宋江为例

交际的礼貌策略和面子策略指导下的话语分析——以《水浒传》中宋江为例第一篇:交际的礼貌策略和面子策略指导下的话语分析——以《水浒传》中宋江为例交际的礼貌策略和面子策略指导下的话语分析——以《水浒传》中宋江为例摘要:《水浒传》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白话长篇小说之一。

《水浒传》公认的主题之一是“忠义”。

[1]在众多的逼上梁山人物中,宋江是“忠义”的一个典型。

通过人物话语,表现人物性格、表达作品主题,是文学作品极其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用人物话语表现人物性格、表达作品主题方面,《水浒传》已炉火纯青,在宋江性格描写上更是发挥到了极致。

本文拟用交际的礼貌策略和面子策略,分析宋江从出场到逼上梁山再到成为一山之主以及招安这一过程中的话语是如何表现其性格特征,并解析宋江是如何说话以至于让众好汉诚服于他的。

关键词:宋江,礼貌策略,面子策略,话语分析,性格特征Abstract:Outlaws of the Marsh is the most famous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in the vernacular novels.Outlaws of the Marsh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theme is “loyalty”.In numerous characters to revolt, Song Jiang is a typical “loyalty”.Through discourse, to performance character, express themes, the literature is an important artistic technique of expression.In discourse expression characters, express themes, Outlaws of the Marsh has complete and on the Song Jiang character description to an extreme.Politeness strategy “and” face ", this paper employs communication analysis sung river from appearance to to revolt and then to become the Lord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bring the words are in the process of how to show their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arses the Song Jiang is how to speak thatlet all the men in his honesty.Key words:Song Jiang,Politeness strategies,Face strategies,Discourse analysis,Personality traits 宋江是《水浒传》中的灵魂人物,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艺术形象。

面子论视角下的礼貌策略研究

面子论视角下的礼貌策略研究

面子论视角下的礼貌策略研究作者:李佳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21期摘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交流中,礼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中外学者于19世纪上半叶就提出“面子”这一概念,Brown和Levinson基于他们的理念提出了礼貌策略。

本文将对其列举的具体方法进行探讨,指导我们如何正确理解并使用礼貌策略,提高交际与沟通能力。

关键词:面子;礼貌策略;跨文化交际一、引言“面子”一词看起来饶有趣味,其在不同的文化下有不同的意义。

中国文化中的面子包括两个部分:“面子”和“脸”。

“面子”为“个人的声望和地位得到公众的一致认可”;“脸”为“群体对于符合社会和内在道德行为标准的个体尊敬”。

(胡先缙, 1944)英汉两种语言表达礼貌时都注意到了面子问题,并就其进行讨论与研究。

在日常生活与人际交往中,人们要尽力保护自己的面子,同时也要留意不侵犯他人的面子。

Brown和Levinson发表于1944年的《语言使用中的共性:礼貌现象》一书中提出:面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一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

(Brown&Levinson, 1978)本文就其提出的积极礼貌策略与消极礼貌策略中的具体方法进行举例与讨论。

二、礼貌策略说到礼貌策略,就要先提及面子理论。

“面子”这一概念最先由中国学者胡先缙于1944年提出。

随后于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国学者戈夫曼(Goffman)研究了这一理论,他提出面子就是“人们在交流过程中,通过采取言语行为而为自己获取正面的社会价值,是按照社会所赞许的属性而创造的自我形象”。

(Goffman, 1967)他还提出,“脸面工程”是相互配合的,面子的维护和赋予取决于他人要想不丢面子的最佳方案就是不去伤害他人的面子。

英国学者Brown 和Levinson在戈夫曼建立的理论的基础上第一次将“面子”、“礼貌”进行了系统的研讨,他们将“面子”定义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一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

浅谈汉语文化中的礼貌策略

浅谈汉语文化中的礼貌策略
收稿 日期 :05— 9 2 20 0 —1
作者简介 : 刘起政 (93 , , 17 一)男 汉族 , 吉林省永吉县人 , 师 , 讲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 。

3l -
维普资讯
第1 5卷 第 1 期 20 06年 3月
吉林农 业科 技学 院学报 Ju a o l gi lrl c neadTcnl yClg om lf inA ruta Si c n eho g oee Ji cu e o l
V11,o 1 o.5 N .
M r ,0 6 ac 2 0 h
浅 谈 汉 语 文 化 中的 礼 貌 策 略
刘 起 政
(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继续教育中心 , 吉林 吉林 120 ) 3 19
摘 要: 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 象, 除了表层的语言和行为之外 , 蕴涵着深层 的文化价值。本 文从礼 貌 的积极策略和消极策略的运用中, 剖析从 中折射 出的文化价值。
为, 具有潜 在的普遍性 ; 三是具有面子需求 的、 能
实施理 性行 为 的言 语 交 际 者 之 间 的相 互 知识 , 具
积极策略( 面 的说 法 )用 于需要 明 白地说 正 , 出客气的话或敬重的话 的场合。这时是意在 向对
有普遍性。 ec 也认 为, Le h 在不 同的文化 中, 礼貌原
关键词 : 貌策 略 ; 礼 汉语 文化 ; 极策略 ; 积 消极 策略 中 图分类 号 : H1 文献 标识码 : A
“ 礼貌” 本身是 日 常生活行为中具有道德或伦
理 意 义的一 项 行 为 准则 , 括 人 们 为 维 护 和谐 的 包
则 中 的 各 项 准则 , 重 要 性 不 尽 相 同 。他 指 出 : 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