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和面子理论共同作用下的教师课堂用语解析

言语行为理论和面子理论共同作用下的教师课堂用语解析本文试以言语行为理论和面子理论为着眼点,就教师如何维护学生的情感需求,在课堂上采用合适的课堂用语,从课前问候语、讲授中的指令语、课堂提问和问题反馈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在言语行为理论和面子理论共同作用下的教师课堂用语,对如何推进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标签:言语行为理论;面子理论;教师课堂用语Brown和Levinson指出:许多语言行为蕴含一个共同点——“照顾面子”。
“面子”体系是交际过程中的关键。
根据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在课堂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际互动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所说的话,也同样具有以言行事的语用功能,也可能会威胁到学生的面子。
教育离不开师生交际,师生交际离不开面子,教师和学生都不希望丢面子,维护自己的面子,又尊重对方的面子。
如何处理好师生间的面子问题,维护学生的情感需求,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the Speech Act Theory)是指Austin (1962)和Searle(1979)关于言语活动假设的理论。
Austin (1962)在其著作《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中指出,人们实际言语、实践活动中并非仅仅是说了话,而是通过说话来实现某种意图,用语言表现出了某种行为。
他把这种人类行为称作言语行为(speech act),而它解释句子的这一崭新视角被学术界称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在Austin看来,人们在说话时,或者说在实施一个言语行为时同时要完成三个子言语行为,即说话或发话的言语行为(也叫“以言行事”locutionary act)、表意言语行为(也叫做“以言指事”illocutionary act)和成事言语行为(也叫做“以言成事”perlocutionary act)。
面子理论Brown & Levinson(1987)的礼貌理论涉及三个方面的基本概念,即:面子、威胁、面子行为和礼貌策略。
关于语用学中礼貌原则的思考

关于语用学中礼貌原则的思考作者:曾文斯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08期摘要:人们日常的言语情感表达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礼貌原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则之一。
礼貌原则是面子理论的延伸,是双方建立友好合作的基础。
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了解礼貌原则包含的基本内容,认识礼貌原则的重要性,发现礼貌原则存在的不足,并指出在生活实践中根据不同环境与对象灵活运用礼貌原则,能保障语用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语用学面子理论礼貌原则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8-0062-02在礼貌原则提出之前,就有语言学家对语用学的礼貌问题进行了探究。
Goffman提出了语言学的“面子”问题,他认为面子是社会交往中人们为自己赢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是个体按照社会赞许的标准表现的自我形象。
他注意到面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日常交往和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基于Goffman提出的面子理论,Leech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从而得出了礼貌原则。
他提出普通语用学修辞原则包括两大原则:人际修辞和语篇修辞,而礼貌原则正是组成人际修辞的重要原则之一。
礼貌原则是规范人们日常交往的原则之一,同时也是语用能力的一种。
在人际交往中注意礼貌原则可以提高自己的语用能力,同时也可以保障语用交际顺利进行。
一、礼貌原则的基本内容人们在日常言语交际中需要相互尊重,遵循礼貌原则必不可少。
礼貌是对对方的一种敬重,是人际交往的一种语体,同时也是一种语用现象,主要包括六个原则。
(一)得体原则(Tact Maxim)得体原则即使他人受损最小,受惠最大。
面对不同的社交场合,人们需要特定的话语来进行交流。
如果说话不分场合,只会闹出笑话;面对不同的交流对象,也需要使用不同的话语。
在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对方的身份、情况和相互关系,对于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的交流对象也需要使用合适的语言表达。
(二)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慷慨准则与得体准则在作用上是一致的,得体准则是为他人着想,而慷慨准则是用于自己。
分析在中国语境下的礼貌原则

分析在中国语境下的礼貌原则【摘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语用学界越来越多的学者钟情于礼貌原则的研究,为此,我们可把它看作是语用学的一个分支。
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
本文分析了礼貌原则在中国语境下的体现。
【关键词】中国语境礼貌原则面子理论礼貌是人际交往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礼貌通常被定义为一种符合所在社会及文化要求的得体的行为;一种可以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一种为达到一定目标的手段;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Leech指出,人们为了不直截了当地触及对方的“面子”,只能拐弯抹角,含蓄间接的表达其真实的信息,而让听着自己去理解他的“言外之意”,Leech提出了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貌的信念减弱到最低的限度。
把一些对听话人或第三者来说不礼貌的话,或是略去不说的或是委婉间接的说出来。
概括地说,礼貌原则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貌的信念减弱到最低限度,不一些对听话人或第三者来说是不礼貌的话,或是略去不说,或是婉转,间接地说出来。
礼貌原则包含以下六条准则:1.策略准则(Tact Maxim)(1)使他人受损最小(Minimize benefit to self)。
(2)他人受惠最大(Maximize benefit to other)。
2.宽宏准则(Generosity Maxim)(1)使自身受惠最小(Minimize cost to other)。
(2)使自身受损最大(Maximize cost to self)。
3.赞扬准则(Approbation Maxim)(1)尽量缩小对他人贬损(Minimize dispraise of other)。
(2)尽量夸大对他人的赞扬(Maximize praise of other)。
4.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1)尽力缩小对自己的赞扬(Minimize praise of self)。
礼貌原则及相关背景

• 礼貌原则的相关背景介绍
• Leech的礼貌原则 • Brown&Levinson——面子观 • 礼貌原则的不足及发展
一、礼貌原则相关背景介绍
(一)早期礼貌原则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礼貌”的界定 (三)Leech “礼貌原则”提出的背景
礼貌原则相关背景介绍
• 礼貌原则的研究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一 直受到各领域学者的关注。早期礼貌的研 究学者如Lakoff, Brown & Levinson和 Leech主要在语用学范围内研究礼貌现象, 寻找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礼貌原则。他们以 言语行为理论为依据,注重说话人的意图, 从普通说话人归纳出具有理性和面子的 “典型人”。后人针对早期的礼貌原则中 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了诸多实验性研究,以 图突破前人的研究框架,寻求更具活力﹑ 更有普遍性适用性的礼貌原则。
• 不同的交际目的对礼貌有不同程度的要求, 有的交际功能对礼貌的要求高些,有的则 可低些。根据语言的言外功能和在言语活 动中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一社会目标之 间的相互关系,Leech又把言外行为分为四 大类:
– 竞争类(competitive) – 和谐类(convivial) – 合作类(collaborative) – 冲突类(conflictive)
•
•
面子维护观(face-management view)。 主要以莱可夫(Lakoff,1973)、布朗和列 文森(Brown & Levinson,1978)提出的 面子论为代表。 会话准则观(conversational-maxim view)。主要以利奇的礼貌原则为代表, 他的礼貌原则比其他的礼貌观对人际交往 产生的影响更大,后面将详细介绍。
• 礼貌通常被理解为说话人为了实现某一目 的而采取的策略,比如建立、维护或提升 交际双方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常规性的 礼貌策略、间接性言语行为的使用等。因 此,围绕语言交际,人们不断探询礼貌的 语言表现与礼貌等级,及其对语言选择的 影响,也提出了相应的礼貌原则。 • “礼貌原则”是以说话人为中心的一种社 会学原则。
语用学礼貌原则研究

言语行为与交际目的
言语行为理论强调了交际过程中交际 目的的重要性。人们在进行语言交际 时通常有明确的目的,如请求、陈述 、建议等。这些目的决定了语言表达 的方式和效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言语行为与合作原则
言语行为理论对于合作原则具有重要 的补充作用。合作原则强调了交际过 程中合作的重要性,而言语行为则更 深入地解释了如何在合作的基础上实 现有效的语言交际。
国内外的礼貌原则研究
国内的礼貌原则研究
国内的语用学研究者也在面子理论的基础 上对礼貌原则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 多有价值的见解和观点。
外国的礼貌原则研究
外国的语用学研究者也对礼貌原则进行了 研究,提出了许多与Leech不同的观点和 见解。
04
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应用
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体现
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功能
• 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具有重要的功能。首先,它可以帮助人们建立 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其次,它可以帮助人们 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因语言不当而引起误解或矛盾;最后,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文化和价值观,以促进跨文化交流 和理解。
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策略选择
会话含义与合作原则
会话含义的产生
会话含义是语言交际中自然产生的一种现象。当说话者使用含糊、隐晦或间接的语言表达时,听话者需要通过语境和背景知 识来推断其真正意图。
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
合作原则是解释会话含义的基础。根据合作原则,交际双方在沟通过程中应该相互配合、相互合作,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交 换。然而,在实际交际中,人们常常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从而产生会话含义。
研究范围与限制
研究范围
本研究主要关注语用学领域的礼貌原则,涉及语言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运用等问题。 同时,为了使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还将对礼貌原则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和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汇总]面子理论
![[汇总]面子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b932521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11.png)
中西方面子理论差异探微“礼貌”本身是日常生活行为中具有道德或伦理意义的一项行为准则,包括人们为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作出的种种努力。
它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
面子论是一种礼貌现象,其中包括英国学者Brown 和Levinson 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上的“面子保全论”,它是言语活动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这个理论是否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普遍适用?面子论是否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本文将对中西方不同文化情境中的面子理论差异及其成因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文化情境中的面子理论(一)西方文化中的面子论英国社会心理学家Erving Goffman 早在20 世纪50 年代就从社会学角度提出“面子”(face)这一概念。
他把“面子”界定为“一个人在某一具体交际场合中,通过采取言语动作而为自己获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是按照社会所赞许的属性而创造的自我形象”[1]。
“面子策略”则指人们在交际中所采取的与面子相一致的行动,如避免发生尴尬、丧失自尊等。
他说,人们在交往中无时无刻不涉及“脸面工作”(face work)[1]。
“脸面”是人类行为准则之一,渗透于人际行为之中。
一方面,人的行为受到面子的约束,另一方面人们也期待他人对面子给予考虑。
面子是个人神圣的私有物,是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中枢。
Goffman认为:“脸面工作”是互相配合的[2]。
面子的维持和赋予取决于他人,换言之,一个人丢不丢面子归根到底掌握在他人手中。
要想自己不丢面子,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去伤害他人的面子。
因此,人们在交际中总是使用礼貌语言。
英国人类学家Brown 和Levinson 于1978 年发表了一篇题为《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礼貌现象》(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的文章,第一次对礼貌、面子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3]。
他们调查了英语、墨西哥一种土著语和印度南方一种土著语中的礼貌现象,发现在三种毫无关系的文化中,语言使用中的礼貌现象绝非偶然,而是一种普遍现象[3]。
后现代多维面子理论视角下维护积极面子的礼貌手段

后现代多维面子理论视角下维护积极面子的礼貌手段在后现代的多维面子理论视角下,个体的面子不再是一个固定的单一的概念,而是一个多维的、个体内在与外在相互作用的现象。
面子的多维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个人面子、统治者面子、身份面子、个体待人接物的面子、群体面子等。
这些方面的面子构成了人类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都希望维护自己的积极面子,以提高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们需要选择适当的行为方式和语言模式来表现出自己的礼貌形象。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阐述如何通过语言和行为来维护积极面子。
第一,关注对方的面子需求。
在交往中,个人不仅关注自己的面子需求,同时也需要关注对方的面子需求,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关注对方的面子需求,需要尊重、倾听、理解和体贴对方。
比如,在交往中,通过微笑、礼貌称呼、赞美等方式,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和体贴,从而帮助对方维护好自己的面子。
第二,用积极语言交流。
积极语言能够有效地增强双方的积极面子,加强沟通的效果。
比如,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采用委婉优美的措辞,使得对方感觉到尊重和理解,从而获得自信,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面子。
第三,尽量避免威胁和攻击性语言。
威胁和攻击性语言会伤害对方的面子,使得对方带着敌意和抵触情绪与自己交往,影响彼此的关系。
在交往中,避免使用一些带有攻击性和威胁性的言语,能够有效地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面子形象。
第四,适当表现自己的能力和形象。
在交往中,对方通常会根据你的言行来判断你的能力和形象。
因此,适当表现自己的能力和形象是件重要的事情。
这不仅可以树立自己的信誉与形象,还能提高自己的面子价值,进而获得更多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总之,在后现代的多维面子理论视角下,个人的面子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单一的概念,而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的社会现象。
在人际交往中,通过以上四种方式来维护自己的积极面子,可以更好地促进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从而获得更多价值和尊重。
“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作者:马欣建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33期摘要: 跨文化交际从广义上包括不同语言与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以及使用同一语言但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者在具体的语境中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的一门学科。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不可避免地要运用某一种特定的语言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交流,因此,语用学与跨文化交际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探讨了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确“礼貌原则” “面子理论”1.引言虽然跨文化交际作为一种现象久已存在,但今天的跨文化交际与过去的不同。
今天的跨文化交际不仅较过去次数大为增加,而且由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变得更为重要。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文化的一种载体,自然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所以说只要我们研究语言,尤其研究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和理解,往往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文化”。
[1]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即语言,语言即文化。
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时体现出来的具体的意义。
语用学与跨文化交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围绕语用原则进行的跨文化研究使我们正确地认识这些语用规则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普遍性,以及这些语用规则在不同文化中的实际表现情况。
本文探讨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
2.“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中的运用2.1“礼貌原则”礼貌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
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语言活动也同样受到这条准绳的约束。
有些语义学家认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一切冲突和争斗,包括政治上的分歧和争端都是语言使用不当导致误解而引起的。
这种说法虽然过于偏激和极端,但并不全然无理。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语言使用不当而引起的误会、摩擦,甚至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的例子时有发生。
这足以说明礼貌在语言使用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