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

合集下载

关于礼貌原则研究

关于礼貌原则研究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0年第9期关于礼貌原则研究。

汤蕊(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34)【摘要】语言擘家认为,语言至少有两套规则:一是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语法等。

二是使用规则,即决定使用语言是否得体的诸因素,一句完全合乎语法的话,用于不恰当的场合,说得不合说话人的身份,或者违反当时当地的社会风俗习惯,就达不到交际的目的,有时甚至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这就突出了语用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本文试图从语用学的角度,从几个方面分析综述关于语用学中礼貌原则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a-用学;礼貌原则;合作原则中图分类号:H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0)09—0028—02一、礼貌原则的理论来源以及后期发展行准则。

庞晓青老师在论文中提到,礼貌是一种社会现象,在任何语言集团内都普遍存在;而对礼貌的研究也由来已久。

早在20世纪50年代,E.Goffman就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面子”问题,他认为人际交往中无时无刻不涉及“脸面工作”,这一方面表现在人的行为受到面子的约束,另一方面人们也期待他人对自己的面子给予考虑。

在Goffman的研究基础之上,P.Brown和S.Levimon将礼貌行为分为两种:(1)积极礼貌,即满足对方面子上的正面要求(如表扬对方的地位、成就等);(2)消极礼貌,即满足对方面子上的反面要求(如尽量不侵犯对方的人身、财产、自由等)。

Leech的“礼貌原则”的提出则进一步完善了BrownLevinson的理论,为礼貌行为在交际中的实现提供了方法论。

除此之外,黄东花老师,李海老师,杨磊老师,陈静老师,齐荣军等等老师都在论文中阐述了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紧密联系。

在第二点中我会着重选择对比,做进一步的综述。

关于礼貌原则在中国的研究成果,杨磊,黄东花等老师都在论文中谈及。

主要有两个学者的代表理论观点:(一)徐盛桓的新礼貌原则构想徐的新礼貌原则构想包含促进各方的关系和运用礼貌策略两个内容。

谈判中的面子理论和礼貌原则的运用分析

谈判中的面子理论和礼貌原则的运用分析

谈判中的面子理论和礼貌原则的运用分析谈判是指参与各方基于某种需要,彼此进行信息交流,磋商协议,旨在协调相互关系,赢得或维护各自利益的行为过程。

在谈判过程中,怎样恰当的运用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是至关重要的。

面子理论是由Brown 和Levinson( 1978) 提出来的。

继Brown 和Levinson之后,Leech(1983)提出了礼貌原则。

从面子理论和礼貌原则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几个谈判例子来说明成功运用面子理论和礼貌原则对于谈判达到预期效果的至关重要性。

标签:谈判;礼貌原则;面子理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国际贸易的日益扩大,我国企业单位参与世界分工,开展国际商务的格局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迅速发展。

不论是进行国际间的货物买卖,技术引进还是外资引进,都不可避免地需要经过一个中外双方就所拟进行的业务进行磋商,以求达成协议的过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谈判过程。

然而,究竟谈判的定义是什么呢?一.谈判理论概述所谓谈判,是指参与各方基于某种需要,彼此进行信息交流,磋商协议,旨在协调相互关系,赢得或维护各自利益的行为过程(刘园,2011)。

谈判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利益双方就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磋商,协调和调整各自的经济,政治或其他利益,谋求妥协,从而使双方都感到是在有利的条件下达成协议,促成均衡。

谈判的目的是协调利害冲突,实现共同利益。

在谈判过程中, 谈判双方各自抱着自己的目的,试图说服对方按照自己的要求做事,最大化的扩充自己的利益。

由于双方在利益方面存在的必然冲突,要顺利达成协议就必须保持友好的,和谐的, 积极的谈判氛围。

谈判高手们深蕴此道理,所以他们在谈判中非常谨慎,有礼貌,通过自己恰当的语言充分表达对谈判对方的尊重,顾及对方的面子,从而使谈判顺利完成。

所以此时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谈判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面子理论概述在所有的关于礼貌体系理论研究中, Brown 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被认为是最具影响力的。

汉语拒绝语中的礼貌表达方法

汉语拒绝语中的礼貌表达方法

( 2) 哦, 是吗? ( 3) 唉, 有些事情只是说说罢了, 说不定过段时间就好了。 3.缓和词。缓和词用来缓和拒绝语气, 减轻对对方的面子 伤害。汉语拒绝中的缓和词表达是十分丰富的。在直接拒绝 时, 汉语中常常用“啊”、“呀”和“吧”等来缓和语气。 ( 1) 不用啦! 谢谢你的建议。 ( 2) 不用吧! ( 3) 不行呀! ( 4) 恐怕不行啊! 我只有1000元了, 还是为下学期攒的学费。 4.感谢语。常 用 于 拒 绝 对 方 的 邀 请 或 提 供 的 帮 助 , 如 “谢 谢 ”、“谢 谢 你 的 美 意 ”、“谢 谢 你 的 好 意 ”、“谢 谢 ”、“多 谢 ”、“谢 谢 你 了 ”。 例 如 : ( 1) 谢谢你的建议。我还想再考虑一下。 ( 2) 谢谢。我带了钱的。 5.道歉语。“对不起”、“不好意思”、“非常抱歉”等, 以期求 得到对方的谅解。如: ( 1) 真对不起。我也没有那么多钱, 要不我给家里讲一下, 让他们借给你, 你看行吗? ( 2) 非常抱歉, 我现在有事。 6.加 强 词 。 加 强 词 用 来 加 强 语 气 , 加 强 真 实 性 以 表 明 诚 意 , 如 “真 的 、的 确 、非 常 、确 实 ”; 还 可 以 加 强 程 度 , 如 “很 、非 常 、十 分 ”等 。 例 如 ( 1) 不好意思, 本人能力十分有限, 真的很想帮忙呢。 ( 2) 对不起, 我非常想去, 可是今天要加班。 ( 3) 很感谢你的建议。 7.模糊语。模糊语常常是对话语内容做出猜测, 表示不确 定 , 或 只 是 主 观 上 认 为 , 使 原 本 肯 定 的 语 气 趋 向 缓 和 , 如 “可 能 、恐 怕 、不 一 定 、谁 知 道 、估 计 、好 像 、听 说 、据 说 、我 想 、我 认 为 、我 觉 得 ”等 。 ( 1) 恐怕不行啊! 不过你放心, 我会尽力帮忙。 ( 2) 今晚我可能有事。 ( 二) 句法手段 1.重复请求的语言, 也可能是只部分重复。Davidson(1987) 和 王 爱 华 ( 2001) 认 为 , 拒 绝 者 重 复 请 求 者 的 部 分 话 语 有 几 个 功能: 第一, 当某人没有准备时, 用以争取时间。第二, 用来表 示对对方的尊敬, 以保留其面子: 其请求不能忽略, 即使我没 有现成的答案。 ( 1) 你要向我借钱? 我没有啊! ( 2) 借500元啊? 我想想办法。 2.省 略 : 省 略 要 拒 绝 的 内 容 。 听 话 人 根 据 提 供 的 语 用 信 息 、语 用 原 则 推 导 出 拒 绝 的 含 义 , 避 免 了 直 接 冲 突 , 缓 和 了 语 气。例如: ( 1) 你的好意我领了…… ( 2) 明天的报告我恐怕…… 3.附 加 问 句 : 在 句 末 加 表 示 征 询 的 语 句 。 如 “好 吗 、可 以 吗 、怎 么 样 、行 吗 、行 吧 ”等 。 在 建 议 商 量 的 基 础 上 给 对 方 以 自 由或选择的可能, 减缓冲突使语气缓和, 减少对对方面子的威 胁或伤害。 ( 1) 我有点事, 改天好吗? ( 2) 谢谢你的邀请, 下次我请你, 好吗? 4.套语或 成 语 结 构 。 利 用 这 种 结 构 可 以 使 拒 绝 时 的 氛 围 变得轻松, 被拒绝者甚至感觉不到被拒绝。例如: ( 1) 我也是泥菩萨过河, 自身难保啊! ( 2) 习惯成自然呗。 ( 3) 谢谢你的建议。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啊! 5.复合句。复合句本身较长, 需要听话人做更多的理解, 使 语 气 更 缓 和 。 间 接 拒 绝 时 常 使 用 转 折 、因 果 、假 设 等 复 合 句 。 ( 1) 我非常愿意去, 但我现在有事。下次好吗? ( 2) 你们有这样的建议我很高兴, 但是由于课程安排的时 间有限, 课程内容较多, 还有我们学校还不具备这些条件去做 一些实践课。 五、结 语 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从词汇和句法层面对汉语拒 绝语中的礼貌表达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汉语拒绝语中

语用学礼貌原则研究

语用学礼貌原则研究

言语行为与交际目的
言语行为理论强调了交际过程中交际 目的的重要性。人们在进行语言交际 时通常有明确的目的,如请求、陈述 、建议等。这些目的决定了语言表达 的方式和效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言语行为与合作原则
言语行为理论对于合作原则具有重要 的补充作用。合作原则强调了交际过 程中合作的重要性,而言语行为则更 深入地解释了如何在合作的基础上实 现有效的语言交际。
国内外的礼貌原则研究
国内的礼貌原则研究
国内的语用学研究者也在面子理论的基础 上对礼貌原则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 多有价值的见解和观点。
外国的礼貌原则研究
外国的语用学研究者也对礼貌原则进行了 研究,提出了许多与Leech不同的观点和 见解。
04
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应用
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体现
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功能
• 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具有重要的功能。首先,它可以帮助人们建立 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其次,它可以帮助人们 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因语言不当而引起误解或矛盾;最后,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文化和价值观,以促进跨文化交流 和理解。
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策略选择
会话含义与合作原则
会话含义的产生
会话含义是语言交际中自然产生的一种现象。当说话者使用含糊、隐晦或间接的语言表达时,听话者需要通过语境和背景知 识来推断其真正意图。
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
合作原则是解释会话含义的基础。根据合作原则,交际双方在沟通过程中应该相互配合、相互合作,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交 换。然而,在实际交际中,人们常常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从而产生会话含义。
研究范围与限制
研究范围
本研究主要关注语用学领域的礼貌原则,涉及语言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运用等问题。 同时,为了使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还将对礼貌原则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和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优秀7篇

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优秀7篇

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优秀7篇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分析语言学篇一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分析不同文化类型中的“礼貌原则”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在礼貌用语中有充分的体现。

礼貌是对比语言学中语用对比研究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在迥异的中西方文化中更是如此。

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礼貌原则有着较大的差异,了解这种差异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的理论研究1.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概念西方“礼貌”理论中较有影响的理论框架当属Brown & Levinson的“面子论”及Leech的“礼貌原则”。

两种理论对礼貌的内涵及外延作了较为系统深刻的研究,对不同文化领域的礼貌研究都有一定影响和借鉴意义。

Brown&Levinson的“面子”概念建立在Gofman的定义基础上。

根据Gofman的理论,面子对每一个人来说是最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对每一个交际者来说是最基本的、不容忽视的。

但Brown&Levinson的面子概念更为具体,他们认为所有理性的社会成员都具有面子。

他们根据个人需要把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即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即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

面子有双层性,而且构成面子的双方面是相互矛盾的。

在交往时,一方面我们需要与对方有所关联,或者关注对方,并且要向对方表示出我们的关注。

面子的“关联”方面就是积极面子,Levinson把它称之为积极礼貌(Positive politeness)。

“积极面子”所常用的语篇方略是:恭听对方谈话,对其表示兴趣,表示与对方有共同之处,相互以名字称呼等。

如:“Agree,I have always believed that,too.”另一方面,我们要维护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向对方表示我们也尊重他们的独立需求。

面子的“独立”方面就是消极面子,Levinson把它称之为消极礼貌(negative politeness)。

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 (1)

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 (1)

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指导老师:学生姓名:学号:**************院系:网络教育学院专业:英语教育写作批次:原创承诺书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笔者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日期:2012年 4月23日目录摘要 (I)Abstract (Ⅱ)引言 (Ⅲ)1.文献综述 (1)2.面子涵义 (1)3.中西文化中的不同的面子观 (1)3.1.西方文化中的面子 (1)3.2.中国文化中的面子 (2)3.3.中西方面子的差异 (2)4.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面子顾及策略 (3)4.1.言行举止要合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3)4. 2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 (4)4.3. 选择合适的面子技巧 (4)4. 4满足听话人的积极面子要求 (5)4. 5满足听话人的消极面子要求。

(5)4. 6避免直言不讳,不直接触及听话人的面子。

(5)5结语 (6)6.注释 (7)7.参考文献 (7)8.致谢 (8)摘要礼貌是一种社会现象,为各社会群体所共有,但它又是一种个性化的交际策略, 随着不同语言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面子”文化的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概念上、内容上、机制上以及所体现的价值观上。

我们应了解这些差异,以便能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面子”文化,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AbstractAs a social phenomenon, politeness is universal. In different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ntexts, the ways of face perception and expression are also different. The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ditermines the difference of face perception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uch difference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conception,content,face-saving mechanism and its value.We should understand these differences so as to successfully carry o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words:”Face”culture, Cultural, difference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引言英汉两种语言表达礼貌时都注意到了面子问题。

礼貌原则研究的评述

礼貌原则研究的评述
定义与概念
礼貌原则是指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尽量使自己的言语行为符合 社交期望,从而减少与他人的冲突,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起源的研究
学者们从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个角度对礼貌原则的起源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礼貌原则的发展
早期研究
早期的礼貌原则研究主要集中 在西方文化中,但随着全球化 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 关注不同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学、开展线上互动交流等。
03
拓展至其他领域
礼貌原则不仅适用于语言教育领域,还可以拓展至其他领域,如商务
谈判、外交交往等。未来,礼貌原则的研究和应用将更加注重与其他
领域的结合,以发挥其更大的实用价值。
06
结论
主要贡献与不足之处
• 主要贡献 • 礼貌原则的研究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礼貌现象的认识,为跨文化交际和社交场合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 研究者们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礼貌原则的比较分析,揭示了礼貌现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 礼貌原则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推动社交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等领域的发展。 • 不足之处 • 当前礼貌原则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等方面存在主观性和片面性。 • 部分研究过于关注特定文化或语境下的礼貌原则,缺乏普遍适用性和跨文化比较。 • 礼貌原则的界定和分类仍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统一。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拓展研究范围 • 进一步拓宽礼貌原则的研究领域,包括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群体、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礼貌原则。 • 加强对比研究,深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礼貌原则的异同及其原因。 • 改进研究方法 • 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以提高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 加强对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研究的科学性。 • 深化理论研究 • 进一步深化对礼貌原则的理论构建,探讨其本质、特征及功能。 • 加强对其与跨文化交际、社交语言学等领域相关性的研究,推动理论发展。

英汉礼貌用语的对比分析

英汉礼貌用语的对比分析

《长江丛刊》2018.0475英汉礼貌用语的对比分析■贾永胜/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本文基于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对英汉礼貌用语就问候语、称赞语表达方式及其应答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有助于避免语用失误,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关键词:礼貌用语 对比 礼貌原则 面子理论一、前言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为一种社会润滑剂,礼貌用语的恰当使用在人类社会文化中扮演着关键作用。

但是,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由于不同国家之间文化不同,因此文化间的差异也能导致礼貌用语的不同使用。

因此,本文主要借助Leech 的礼貌原则和Brown &Levinson 的面子理论对英汉间礼貌用语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促进不同语言间人们的交际有效进行。

二、文献回顾礼貌用语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因此学者们从不同视角探究礼貌用语,如:社会语言学、心理学、语用学、跨文化交际等。

在礼貌用语这一方面,国外学者开始研究的早些。

Lakoff 是最早从语用学角度开始研究礼貌用语,他认为礼貌是一种策略,能够减少人际交际中的摩擦。

基于对礼貌的研究,Leech 认为“礼貌是旨在建立和维护礼让的行为方式”,并且提出了礼貌原则。

Goffman 首次提出了面子,他认为“面子是交际中神圣的东西,如果想要维护自己的面子,就得同样关心别人的面子”。

基于面子,Brown 和Levinson 两位学者提出了面子理论,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了礼貌现象,并将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并系统探讨了面子中的礼貌策略的选择。

Kasper 认为“礼貌是指交际中的策略,用于减少对抗性和化解危险”。

近几年来,“对面子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与礼貌关系的研究,而是更关注于不礼貌现象与面子的关系”。

Bousfield 在《交际中的不礼貌》中分别从言语层面、语篇层面、日常会话话轮系统层面探讨了不礼貌的动态性,为研究不礼貌现象提供了新视角。

由于全球化的影响,礼貌用语在跨文化领域也比较突显,因此本文通过探讨英汉间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礼貌用语表达及应答方面的差异,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极礼貌策略
e.g. Can I have your comment on the participa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local journalists in Hong Kong? 我们不难发现以上例句中使用了情态动词的问句 来维护嘉宾的消极面子。间接性策略在访谈节目 中的使用主要是主持人为了提出敏感性或是有争 议性的话题但也为了尽量避免伤害嘉宾面子的一 种面子策略,这种策略的使用能够让访谈更加深 入,更具有吸引力。
Politeness Principle
Geor of English Linguistics Lancaster(兰开斯特) University
1.礼貌原则的由来

在礼貌原则提出之前,不少中外语言学家和社会学 家注意到语言使用中的礼貌现象并对其做出研究。 上世纪五十年代E.Goffman 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 “面子”问题。Goffman 认为,面子是社会交往 中人们有效地为自己赢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是 个体按照社会赞许的标准表现的自我形象。他注意 到“脸面工作”渗透于人际交往过程中,人的行 为受到面子的约束,人们也期待交际对象对面子 给予考虑。
Negative face
Negative face : the rights to territories, freedom of action and freedom from imposition; essentially the want that your actions be not impeded by others.
Levinson 的理论,每一次谈话说话双方的积极面子和消极面 子会面临威胁,因此几乎所有言语行为都是面子威胁行为,而 礼貌的会话功能就在于保护面子,削弱面子威胁行为的程度。
Positive face
Positive face: the positive consistent self-image that people have and want to be appreciated and approved of by at least some other people. 积极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和尊重。
Face-saving Theory
Brow & Levinson British anthropologists

而将语言学礼貌真正引入并成为持久的语言学学 术讨论的是英国人类学家——Brow & Levinson。 在1978 年出版的《礼貌: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 中,他们在Goffman 的理论基础上第一次“礼 貌”、“面子”这些现象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将 “面子”定义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 挣得的一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通过与他人 的交际,这种形象可以被损害、保持或增强。
积极礼貌策略
e.g.Welcome to Dialogue, President Carter. I was told that your birthday is on Octorber 1st, which also happens to be our National day. (卡特谈中国村委会选举) 在这句话中主持人杨锐通过突出卡特的生 日与中国国庆节是同一天这一共性,采取 了积极积极礼貌策略来从侧面认可卡特同 中国人民的关系,使得采访更容易进行。 这样的策略顺应了交际语境和目的的需求。

礼貌原则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解释合作原则未能解 释的某些现象。合作原则认为,语言交际的进行需要交际 双方遵循合作原则下的四项准则,即质的准则、量的准则、 关联准则以及方式准则。为了达到交际目的,交际双方可 以故意违反准则,说一些不真实的话,说过多的话,说不 相关的话,说隐晦的话等等。合作原则只是说明了交际者 有意违反准则可以获得特殊会话含义,但却并未解释交际 双方为什么要这样说话。
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 的干涉或阻碍.
为了削弱潜在的面子威胁行为的程度,说话人可以采取两种 礼貌策略: 积极礼貌策略是指说话人通过强调与听话人的共同性而 减少言语行为的面子威胁程度。 消极礼貌策略是指说话人在言语行为方面尊重听话人行 为的权利和自由,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

他们还提出面子理论有跨越不同文化的特点,“具有普遍性”。 每个交际参与人都有两种面子: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 极面子(negative face)。积极面子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
爱、欣赏和尊重。消极面子是不希望被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 的行为不受干涉、阻碍,有自己选择的自由。根据Brown &

“脸面工作”是相互配合的。交际双方的面子始终掌握在对 方手中,如果要不伤害自己的面子,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伤 害他人面子。因此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往往贬低自己,抬高 对方。在Goffman 面子概念基础之上,P. Brown 和S. Levinson更为具体地阐述了面子理论。他们认为“所有有 理性的社会成员都具有面子。面子具有相互联系的两方面: 消极面子;积极面子。
正是基于Goffman
的面子概念和P. Brown 与S. Levinson面子理论, 以及为解释合作原则所不能解释 的交际双方说话时间接性, Leech 提出了礼貌原则。
面子理论与礼貌原则
outline
1.面子理论 2.礼貌原则产生的基础 3.礼貌原则的内容 4.礼貌原则的贡献及缺陷 5.中国的礼貌原则
面子理论的由来


早在1955 年,美国社会学家高夫曼 (Goffman) 就根据 中国人类学家胡先缙(1944)介绍到西方的面子观提 出了“脸面工程”这一概念。 Goffman 认为,面子就是“人们在交流过程中,通过 采取言语行为而为自己获取正面的社会价值,是按照 社会所赞许的属性而创造的自我形象”。他还提出, “脸面工程”是相互配合的,面子的维护和赋予取决 于他人要想不丢面子的最佳方案就是不去伤害他人的 面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