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理论

合集下载

面子理论研究述评

面子理论研究述评

面子理论研究述评面子理论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各种文化和社会中的现象,它关系到人们在交往中的尊严、荣誉和声望等方面。

本文将对面子理论进行全面的研究述评,包括其定义、应用领域、争议焦点以及优缺点等方面。

一、面子理论简介面子理论是指人们在交往中希望维护彼此的面子,避免伤害对方的情感和尊严。

面子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感,还代表着社会地位和声望。

在人际关系中,面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关系到人们的情感和社会和谐。

因此,在言语和非言语交往中,人们会采取各种方式来维护彼此的面子。

二、面子理论的应用领域1、语言交流面子理论在语言交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交际过程中,人们会使用各种礼貌用语和委婉语来避免直接伤害对方的情感和尊严。

例如,一些表达方式可以避免直接指责对方,而是采用较为温和的方式来提醒对方注意某些问题。

这些语言技巧都是为了在交流中维护彼此的面子。

2、社会交往面子理论在社会交往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在社交场合,人们会通过赞扬对方、给对方面子来增进彼此的关系。

同时,在提出批评或建议时,也会尽量避免直接伤害对方的情感和尊严。

例如,在家庭、学校和工作场所中,人们会采取一些策略来维护自己和他人的面子。

3、文学艺术面子理论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许多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的描绘,反映了面子的作用和影响。

在一些小说、戏剧和电影中,人物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往往与面子有关。

作者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引导读者对面子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三、面子理论的争议焦点1、跨文化差异面子理论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存在差异。

一些学者认为,西方文化中的面子概念可能不适用于东方文化。

在东方文化中,集体主义和个人面子有时会发生冲突。

因此,跨文化差异可能是面子理论面临的一个争议焦点。

2、面子保全与诚实沟通的平衡在交流中,有时为了保全对方的面子而不得不撒谎或隐瞒事实。

然而,长期的谎言和隐瞒可能会对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如何在保全对方面子和诚实沟通之间找到平衡,可能是面子理论面临的另一个争议焦点。

关于社会心理学研究之“面子”理论

关于社会心理学研究之“面子”理论

关于社会心理学研究之“面子”理论作者:韩萍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4期摘要:“面子”是中国人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一个中国本土的社会心理概念。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现象,它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频繁地使用着,在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人际交往中最不可或缺的人情媒介,极大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社会生活。

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面子”理论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目前理论研究中的不足。

关键词:面子;理论;现状;不足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0)04-0043-03收稿日期:2010-09-30作者简介:韩萍(1980-),女,安徽涡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学理论与实践。

On the “face”theory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studiesHAN Ping(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232001, China)Abstract:“Face” is a typical social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produced in the social interactions of Chinese people, and a social psychological concept in local China. As a unique Chinese cultural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it is frequently used in people ’s daily life, and as occupying an extremely important status in Chinese’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s, it is the most indispensable medium in such communications and exerts enormous influence on peoples’ daily social lif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the “face”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and proposes the insufficiencies in the current theoretical research.Key words: face; theory; current situation; insufficiency对于面子问题的探讨,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中西方学者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理论

理论

Face-Negotiation Theory最早系统地探讨面子的学者是美国社会学家高夫曼(Goffman),他通过戏剧做比喻,认为人们与他人进行交往时总希望利用一定的手段和技巧给他人留下特定的印象,这就好比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利用合理的演出技巧操控观众对自己的看法。

因此,所谓面子,就是人们在与他人的交际过程中,展示出的一种外在的“自我形象”(an image of self)这种关注是影响我们日常交往行为的主要心理因素。

Stella Ting-Toomey于1998年提出的面子--协商理论,这是一种多元化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面子的建构必须是双方协商的过程,成功与否取决于交际双方的努力。

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积极建构自己的面子,同时也需要给予对方面子,维持自己的面子与维持对方的面子是相辅相成的。

Ting-Toomey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中进行过专门的研究,面子--协商理论是少数几个明确提出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感知和处理冲突上存在差异的理论之一。

她认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对他人“面子”的关心程度会有所不同,这种关心程度的差异导致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处理冲突,这一评论可以成为我们理解面子--协商理论的基础。

Conversational Constraints Theory谈话制约理论由韩国学者Min-Sun Kim于1994年提出,Kim的谈话制约理论主要是来源于西方学者布朗和列文森(Brown&Levinson)所提出的礼貌理论。

他认为谈话制约是个体在交际的过程中,关于信息构建方式的最基本的关心。

这种关心会影响个体参与的每一次谈话的特点,并影响个体的总体交际风格。

事实上,这一理论所关注的并非是“要说什么”,而是“如何表达要传递的信息”。

Kim认为在交际过程中,存在五种谈话制约,包括:对于明确性的关心、对于如何将强加事物降低到最小程度的关心、对于避免伤害他人情感的关心、对于避免使听话者形成负面印象的关心、对于交际有效性的关心。

“面子”的经济学

“面子”的经济学

“面子”的经济学经济学的论文报告:面子一、概念解析1.1 面子的定义“面子”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自我感受、他人评价等多种因素形成的自我价值感觉和社会地位感觉。

它是一种文化心理现象,不仅存在于中国,也存在于其他东亚国家。

在社会学中,“面子”通常指一个人的公众形象和外在表现。

1.2 面子的特点(1)面子是一种文化心理现象。

它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不同文化下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自我认同和他人评价的心理体现。

(2)面子在自我和他人评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为面子的观念与认同是人内心对自我价值感官的体验,同时它会受到其他人的看待和评价。

(3)面子是可以衡量的,社会认同和社会地位都是重要的衡量指数。

(4)面子是可以互动的,不仅可以借助自己的观念和意识形成,也可以通过外部评价和认同来形成。

二、面子经济学理论分析2.1 面子与消费理论面子与消费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消费才能塑造面子,面子也能引导消费。

在消费过程中,人们愿意去购买某些品牌、某些奢侈品是因为这可以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和面子。

在中国,人们购买豪车、高档手表等奢侈品总是重在面子,证明自己能够承担得起高额价格。

同样的,在西方,人们会购买既昂贵又带有品牌标志的商品,因为这些品牌可以代表他们的身份和阶层。

然而,人们在购买商品时也要考虑到自身的经济能力,只有在支付得起的情况下才会购买高档奢华的商品。

因此,面子经济并不是一种无限制的消费模式,更多是表现出社会地位和阶层的一种手段。

2.2 面子与企业经济管理企业在做决策时也需要考虑到面子的因素,这在市场营销中是非常重要的。

企业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产品的质量,还取决于企业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声誉。

企业的公共形象和品牌形象往往会对消费者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积极或消极影响。

例如,在某些产业中,由于技术风险或法治环境的风险较高,投资者除了看重企业财务状况外,还会关注企业在行业中的威信和技术能力。

又如在我国,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对于公共形象和社会声誉非常重视,在经营决策中往往会考虑到公共利益因素,以免造成社会舆论的不良影响。

(完整版)英语语言学概论面子理论

(完整版)英语语言学概论面子理论

Two types of face theory
Brown and Levinson (1987) proposed that there are two kinds of face which are distinguishable yet related: positive face and negative face.
1) face concern dimension:self-face concern, other face concern or mutual face concern.
2 face need dimension :positive face need and negative face need
的行动自由和个人空间。所以发话人使用来暗示对方没有义务非要对
发话人的询问做出答复的方式,给听话人选择的自由,使听话人的负
面面子得到满足。
The reasons for protecting positive and negative face
In term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face needs, individuals in different cultures may also vary in the degree to which they value each of them. Because autonomy and uniqueness are more strongly valued in individualistic cultures than in collectivistic cultures (Markus & Kitayama, 1991). Individualists, compared to collectivists, may be more concerned with protecting negative face (TingToomey, 1988). Collectivists, compared to individualists, maybe more concerned with protecting positiv e face (Ting-Toomey, 1988).

[汇总]面子理论

[汇总]面子理论

中西方面子理论差异探微“礼貌”本身是日常生活行为中具有道德或伦理意义的一项行为准则,包括人们为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作出的种种努力。

它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

面子论是一种礼貌现象,其中包括英国学者Brown 和Levinson 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上的“面子保全论”,它是言语活动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这个理论是否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普遍适用?面子论是否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本文将对中西方不同文化情境中的面子理论差异及其成因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文化情境中的面子理论(一)西方文化中的面子论英国社会心理学家Erving Goffman 早在20 世纪50 年代就从社会学角度提出“面子”(face)这一概念。

他把“面子”界定为“一个人在某一具体交际场合中,通过采取言语动作而为自己获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是按照社会所赞许的属性而创造的自我形象”[1]。

“面子策略”则指人们在交际中所采取的与面子相一致的行动,如避免发生尴尬、丧失自尊等。

他说,人们在交往中无时无刻不涉及“脸面工作”(face work)[1]。

“脸面”是人类行为准则之一,渗透于人际行为之中。

一方面,人的行为受到面子的约束,另一方面人们也期待他人对面子给予考虑。

面子是个人神圣的私有物,是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中枢。

Goffman认为:“脸面工作”是互相配合的[2]。

面子的维持和赋予取决于他人,换言之,一个人丢不丢面子归根到底掌握在他人手中。

要想自己不丢面子,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去伤害他人的面子。

因此,人们在交际中总是使用礼貌语言。

英国人类学家Brown 和Levinson 于1978 年发表了一篇题为《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礼貌现象》(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的文章,第一次对礼貌、面子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3]。

他们调查了英语、墨西哥一种土著语和印度南方一种土著语中的礼貌现象,发现在三种毫无关系的文化中,语言使用中的礼貌现象绝非偶然,而是一种普遍现象[3]。

qim社交法的范围

qim社交法的范围

qim社交法的范围
QIM(Quantifier, Information, Manner)社交法主要关注交际中的明示和推理过程,强调了语言使用中的面子维护和威胁行为的策略。

该社交法的范围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面子理论:社交法建立在布朗和莱文森的面子理论框架之上。

面子理论涉及交际者如何通过语言和行为来维护或威胁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面子,而QIM社交法则探讨了在这一过程中的语言策略。

二、礼貌语言策略:礼貌语言策略是QIM社交法关注的核心。

在面对可能威胁面子的情境下,交际者会选择使用不同的策略,包括数量原则、信息原则和方式原则,以实现明示和推理的目的。

三、明示和推理过程:QIM社交法强调了语言交际中的明示和推理两个方面。

明示是说话人通过某种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表达其意图;而推理是听话人根据明示行为进行解码,推断说话人的意图。

四、语言现象的使用场合和特殊用法:该社交法在外语教学实践中的影响体现在教师强调特定语言现象的使用场合和特殊用法。

学习者通过理解QIM社交法,可以更好地适应和运用语言,以满足不同社交背景下的交际需求。

总体而言,QIM社交法的范围主要涵盖了面子理论、礼貌语言策略、明示和推理过程以及语言现象的使用场合和特殊用法等方面,旨在深入理解语言在社交中的作用和影响。

后现代多维面子理论视角下维护积极面子的礼貌手段

后现代多维面子理论视角下维护积极面子的礼貌手段

后现代多维面子理论视角下维护积极面子的礼貌手段一、后现代多维面子理论的基本概念后现代多维面子理论是由加拿大社会学家埃希勒特提出的,其基本观点是认为面子不再是一种单一和统一的概念,而是多维和多元的。

他从社会性、自我性和识别三个维度来解释面子。

在社会性维度上,面子被视为一种社会背景下的个人身份。

在自我性维度上,面子被看作是个体自我意识的表达和保持。

在识别维度上,面子是人们为了争取社会认同而表现出的对他人的尊重和尊严。

后现代多维面子理论使我们重新认识了面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维护积极面子的礼貌手段在后现代多维面子理论的视角下,积极面子的维护涉及到社会性、自我性和识别三个维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维护积极面子的礼貌手段:1、尊重对方并维护其社会性面子面子在社会性维度上被认为是个体在社会中的身份象征,维护他人的社会性面子是一种重要的礼貌行为。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可以通过用尊敬的语气和行为来展示我们的尊重。

对于对方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应该认真倾听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在公共场合,对于他人的特殊需求和想法,我们也应该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并尽量满足对方的需求,以维护其社会性面子。

2、关注对方的情绪和情感,并维护其自我性面子面子在自我性维度上被视为个体自我意识的表达和保持,因此维护他人的自我性面子同样非常重要。

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应该充分关注对方的情绪和情感,并给予理解和支持。

当对方遇到困难或面临挫折时,我们可以通过鼓励和安慰的话语来提升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维护其自我性面子。

3、展示自己的尊重和尊严,以维护个体的识别面子面子在识别维度上被认为是人们为了争取社会认同而表现出的对他人的尊重和尊严。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礼仪和行为规范,以展示自己的尊重和尊严。

在与他人交流时,我们应该遵循基本的社交礼仪,如避免打断对方的发言、保持适当的距离和姿态等。

我们还可以通过对他人的赞美和肯定来展示自己对他人的尊重,从而维护其识别面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张燕--维普资谈中西礼貌原则On Chinese and Western Politeness Principles浅谈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研究论文关键词: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对比论文摘要:不同文化类型中的“礼貌原则”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在礼貌用语中有充分的体现。

礼貌是对比语言学中语用对比研究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在迥异的中西方文化中更是如此。

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礼貌原则有着较大的差异,了解这种差异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的理论研究1.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概念西方“礼貌”理论中较有影响的理论框架当属Brown&Levison的“面子论”及Leeeb的“礼貌原则”。

两种理论对礼貌的内涵及外延作了较为系统深刻的研究,对不同文化领域的礼貌研究都有一定影响和借鉴意义。

Borwn&Levison的“面子”概念建立在Gofman的定义基础上。

根据Gofman的理论,面子对每一个人来说是最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对每一个交际者来说是最基本的、不容忽视的J。

但Brown&Levison的面子概念更为具体,他们认为所有理性的社会成员都具有面子。

他们根据个人需要把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negativeface),即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积极面子(Positiveface),即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

面子有双层性,而且构成面子的双方面是相互矛盾的。

在交往时,一方面我们需要与对方有所关联,或者关注对方,并且要向对方表示出我们的关注。

面子的“关联”方面就是积极面子,Levison把它称之为积极礼貌(Positivepoliteness)。

“积极面子”所常用的语篇方略是:恭听对方谈话,对其表示兴趣,表示与列方有共同之处,相互以名字称呼等。

如:“Agree,Ihaveal~waysbelievedthat,too.”另一方面,我们要维护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向对方表示我们也尊重他们的独立需求。

面子的“独立”方面就是消极面子,Levison把它称之为消极礼貌(negativepoliteness)。

实施消极面子的方略主要有:最低限度地推测别人的需求和兴趣,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给别人以充分选择的余地。

比如向别人建议时,可能会说“I’denjoygoingoutfo rcofee,butIimagineyouareverybusy.”实施消极面子的所用方略的关键是不强加于人,使对方享有充分的自由和独立。

在现实生活中,交际行为大都是威胁面子的,有时威胁积极面子,比如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表示反对,抱怨或指责他人工作干得不好,有时说不敬的话或忌讳语电是对积极面子的威胁,这是因为说话者不顾及他人的社会价值。

有时一些行为会威胁消极面子,比如命令、请求等,如果对方按照命令或请求去做,就等于他自己的行为自由受到了阻碍,受到了别人的强加。

为了避免或减少对面子的威胁,并使正常交际进行下去,说话者要为自己和对方的面子作出一定的努力,这就是礼貌。

2.中国文化中的礼貌概念许多中国学者对礼貌现象也进行了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理论。

顾日国先生在《礼貌、语用与文化》一文中认为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礼貌”包含四个基本概念:尊敬、谦虚、热情、文雅(respecftulness,modesty,attitudinal,warmth and refinement)。

尊敬是个人积极肯定别人的面子、社会地位;谦虚可以被看做是贬低自己的另外一种说法;热情是个人对别人表现出友好、关心;文雅是选用雅语,禁用秽语。

何兆熊认为与B&L的面子相比,“尊敬”概念相当于尊重列方的积极面子;“谦虚”概念广义上来讲在不同文化里都蕴涵有此含义,但如把它解释为“贬低自己”则只有在中国文化里独具;“热情”概念在Brown&Levison看来侵犯了他人的自由,并威胁他人的消极面子,但在现代汉语里却并不被认为是威胁面子;“文雅”概念代表的是礼貌的规范性,尽管礼貌具有普遍性,但他们并没有提到“文雅”这一概念。

在这四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再结合Leech的礼貌原则,顾先生提出了适合于现代汉语的几条准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

二、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宏观比较礼貌是“典型人”(ModelPerson)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这种典型人所具有的面子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那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

它分为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而后者则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

英语文化似乎更加偏重于个人主义、独立、隐私,不希望别人过多地干预自己的生活,而这种文化氛围使英国人或美国人更加在意自己的消极面子。

在中国,我们则强调集体主义、合作精神。

在某种程度上为了实现合作或团结,称赞对方屡试不爽。

因此积极面子在中国文化中更为盛行。

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较好地解释了语义与语力之间的关系。

但Leech 认为,这种做法无法说清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何要在语言表达中采用间接方式。

于是他提出“礼貌原则”(Polite.heSSPrinciple)来拯救“合作原则”。

(1)策略准则(TactMaxim):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2)慷慨准则(GenerosityMxaim):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3)赞扬准则(ApprobationMxa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加对他人的赞扬;(4)谦虚准则(ModestyMaxim):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5)赞同准则(Agreement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不同意见、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6)同情准则(Sympathy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诚然,Leech的礼貌原则之精神是建立在以英语文化为主的西方文化之上的,忽视了东方礼貌文化的特殊性。

的确,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也十分注重礼貌,但伴随礼貌,中国人特讲究“客气”一番,或贬低自我褒赞他人。

西方人,尤以英国人为代表,似乎无暇“客气”。

所以中国的礼貌源远流长,颇具有中国特色。

顾日国曾经撰文归纳了五个中国式的礼貌原则:(1)“自卑而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2)“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与称呼准则;(3)“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4)“脸”、“面子”与求同准则;(5)“有德者必有言”与德、言行准则。

三、中西方礼貌的文化差异1.中西方礼貌内涵的差异从传统意义上说,中国社会是以差序格局为主要取向的社会结构,“礼”的基本精神是天地人伦的上尊下卑。

不论王公贵族、平民百姓,都必须以“礼”为标准,把自己的行为限制在“礼”所允许的范围之内。

可以说“礼”是维系“上尊下卑”等级秩序和亲疏关系的根本。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社会中,作为“礼”的衍生物——礼貌原则,与西方的礼貌原则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中国社会的礼貌原则如同“礼”的基本精神一样,强调“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等级差别的标志。

2.礼貌准则选择侧重上的差异在Leech的礼貌原则中,策略准则是最重要的,是人们交际时最经常采用的准则,它构成了英语语言文化礼貌原则的核心。

在西方社会,个人利益、个****力、隐私等都被当做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人们之间,哪怕上级对下级,父母对子女,教师对学生实施“指示性”言语(诸如请示、命令、警告、建议、劝告等)行为时,人们必须遵循策略准则以减少对别人消极面子的威胁,或尽量减少语气的强迫性。

然而,中国的传统来看,人们的行为是受社会期望所制约的。

有些人有权力,或适合向别人提出命令、要求、建议、劝告、提醒、威胁、警告等等;而有些人只能处在无条件地接受或完成这些行为的地位。

正所谓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

譬如,通常只有长者对幼者,上级对下级,教师对学生,父母对子女,老板对雇员实施“指示性”言语。

反之则不妥,被当成不礼貌的表现。

3.中西方表达礼貌的方式上的差异(1)恭维与应答。

恭维语是一职多能的社会言语行为,即在日常生活交往的不同社会环境中可以完成不同的功能。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调查,英语恭维语除表示欣赏外,其主要的功能是协同交往双方关系的“一致性”,交际者采用积极礼貌的方略。

而汉语恭维语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使对方感觉良好;欣赏;利用他人。

(2)邀请与接受。

中国人通常采用螺线型思维模式,话语整体结构包括多次话轮转换,经过谈话双方多次协商之后,才能完成一个交易。

这种情况在邀请与接受邀请的礼貌会话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邀请人往往三番五次地邀约,以示真心实意,这体现了中国传统礼貌的热情准则。

而受邀请人推三托四,邀请人一再坚持。

一方面,受邀请人要一再试探对方是否真心,是否只是礼节性的邀请,而非真实邀请。

过早接受邀请则会有失于礼节;另一方面,只有一再坚持,才能体现自己的诚意,因此邀请方和受邀请方经常要经过屡次协商才达成一致。

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大变革,随着对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中西方礼貌文化差异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礼貌是一面镜子,反映了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如何有效地运用礼貌原则达到成功的言语交际和沟通,取决于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

只有了解和理解了这些文化因素的差异,并且具有成功地与其他文化成员交流的真诚愿望,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这种差异制造的交流障碍,进而剔除本民族文化中的糟粕,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促进文化重组。

Sympathy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语用移情能力的培养【论文关键词】语用失误语用移情跨文化交际【论文摘要】语用失误有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种表现形式。

注重语言本身,而忽略了不同语言文化差异是造成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成功消除语用失误所造成的障碍.必须了解目的语语言文化,调整自己的思维定势,做到语用移情。

文章分析了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种类和原因,并且对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用能力和语用移情的习惯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看法和建议。

一、引言对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国内许多知名学者如何自然,何兆熊以及其他许多学者都做了很多研究,并且发表了许多相关文章,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这些研究有的侧重广告翻译、社会用语、旅游英语等不同交际领域的语用失误,如郝钦海(2000),张新红(2000),陆建平(20O1),赵湘(2006)等;有些侧重研究称呼语、褒奖行为等具体的言语行为中的语用失误,如李悦娥(1998),刘小珊(0o1)等。

然而他们的研究对于语用失误的原因分析过多,而对于如何解决语用失误的办法研究不够。

本文结合非本族语者使用英语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语用失误的种类及其根源,并指出培养语用移情能力是解决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重要途径,同时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移情能力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