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面子礼貌的差异

合集下载

试析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对比差异

试析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对比差异

试析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对比差异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任何生活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人,都会感到不同文化的人说话方式会有很大的差别,要掌握两种不同的语言,必须掌握两种文化。

只有跨越文化障碍,才能做到交际的得体与妥当。

礼貌作为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而语言就是表达礼貌的重要手段。

1 礼貌原则概述美国语言学家Grace1967年提出了“合作原则”。

他把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会话中共同遵守的原则概括为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

合作原则是我们平时谈话时通常都要遵守的语用规则。

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Leech在Grace“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在其《语用学原则》一书中提出来著名的“礼貌原则”,弥补了合作原则在解释间接会话含义时的不足。

Leech指出,礼貌原则完善了“会话含义”学说,解释了合作原则中无法解释的问题。

因此,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是互为益补的关系,礼貌原则可以“援救”合作原则。

Leech将礼貌原则划分出六类。

(1)得体准则:减少表达有损他人的观点。

(2)慷慨准则: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

(3)赞誉准则: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

(4)谦逊准则:减少对自己的表扬。

(5)一致准则: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

(6)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增加双方的同情。

礼貌原则核心内容为:尽量使自己吃亏,而使别人获利,以取得对方的好感,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并使自己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在这六条准则中,得体原则是最根本的一条。

因为得体原则用于指令,而指令是各种语言行为中最需要讲究礼貌,也是最能体现礼貌的一种行为。

礼貌地使用语言就意味着得体地使用语言。

这六项准则互相作用的社会目标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礼让。

也就是说说话者说话时利他程度越高,多把好处给对方,话语就越有礼貌,礼貌程度就越高。

面子理论

面子理论

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张燕--维普资谈中西礼貌原则On Chinese and Western Politeness Principles浅谈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研究论文关键词: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对比论文摘要:不同文化类型中的“礼貌原则”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在礼貌用语中有充分的体现。

礼貌是对比语言学中语用对比研究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在迥异的中西方文化中更是如此。

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礼貌原则有着较大的差异,了解这种差异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的理论研究1.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概念西方“礼貌”理论中较有影响的理论框架当属Brown&Levison的“面子论”及Leeeb的“礼貌原则”。

两种理论对礼貌的内涵及外延作了较为系统深刻的研究,对不同文化领域的礼貌研究都有一定影响和借鉴意义。

Borwn&Levison的“面子”概念建立在Gofman的定义基础上。

根据Gofman的理论,面子对每一个人来说是最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对每一个交际者来说是最基本的、不容忽视的J。

但Brown&Levison的面子概念更为具体,他们认为所有理性的社会成员都具有面子。

他们根据个人需要把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negativeface),即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积极面子(Positiveface),即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

面子有双层性,而且构成面子的双方面是相互矛盾的。

在交往时,一方面我们需要与对方有所关联,或者关注对方,并且要向对方表示出我们的关注。

面子的“关联”方面就是积极面子,Levison把它称之为积极礼貌(Positivepoliteness)。

“积极面子”所常用的语篇方略是:恭听对方谈话,对其表示兴趣,表示与列方有共同之处,相互以名字称呼等。

如:“Agree,Ihaveal~waysbelievedthat,too.”另一方面,我们要维护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向对方表示我们也尊重他们的独立需求。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一、中西方面子观之比较(一)西方人眼中的面子观美国社会语言学家ErvingGoffman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提出了一套著名的面子理论。

在《论面子功夫》中,他从社会学角度系统分析了“面子”(face)这一概念。

他指出面子乃是社会互动行为中的仪式化表现。

换言之,社会互动必须依赖规范才得以进行,面子概念即代表个人行为符合特定社会规范,以及借此所获得的社会支持。

人们在生活中存在着普遍的面对面交流,这种交流有时需要在某种媒介作用下进行。

在与人交际的过程当中,面子主要表现为个人所展现出的社会形象。

个人所展现出的社会形象应具有连贯性和世俗性,凡有不依“面子规则”交际的人,必然会被视作有悖常规,使人青眼相待。

美国人类学家Brown&Levinson拓展了Goffman的定义,称面子为“ 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树立的一种公众自我形象,通过与他人的交际,这种形象可以被损害,保持或增强”。

该观点认为,在说话时照顾对方的面子,交往时为对方给予或者保留面子是人际交往合作的前提。

按照Brown和Levinson的说法,积极面子(positive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face)都是人际交往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积极面子是希望个人正面的自我形象或个性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这就意味着积极面子得到了维护。

消极面子则是不愿受制于别人,保存自我行为和选择自由,不受别人的干涉和阻挠。

积极面子关系着个人的利益,常见于“给别人一个面子”这样的情境,遵守支持别人的交往原则。

在交际当中主要体现为向对方表示关注并同意对方的意见,与对方达成共识,或者对对方的观点表示赞许。

消极面子则指向交际者的个性,它强调个人权利,在交际中维护自身独立性的同时,表示对对方独立需求的尊重,这种消极面子不完全为群体束缚。

归纳而言,西方人的面子观强调个人面子,强调个人行动自由和个人愿望的满足,其实质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观。

中西方文化误读案例

中西方文化误读案例

中西方文化误读案例一、礼貌与谦逊中西方文化对于礼貌和谦逊的理解有所不同,这常常导致误读和误解。

在中国文化中,谦逊是一种美德,人们常常强调自谦和低调。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权利和自主,人们更加注重自我表达和自我推销。

因此,当中国人以谦逊和低调的方式表达自己时,西方人可能会觉得他们缺乏自信或者不够自信,而当西方人强调自己的优点和成就时,中国人可能会觉得他们自负和不谦虚。

二、时间观念中西方对时间的理解也存在差异,这导致了一些误读。

在中国文化中,时间的观念相对灵活,人们更注重人际关系和人情味。

因此,约会或会议常常会有一定的弹性,迟到几分钟是常见的。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非常宝贵的资源,准时和遵守时间表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当中国人在约会或会议上迟到时,西方人可能会觉得他们不尊重对方的时间,而当西方人过于强调时间时,中国人可能会觉得他们过于注重事务和时间,缺乏人情味。

三、身体接触中西方对身体接触的接受程度也存在差异,这常常导致误读。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对身体接触较为保守,普遍不喜欢和陌生人有太多的身体接触。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开放,习惯于和朋友之间有一定的身体接触,例如握手、拥抱等。

因此,当西方人习惯性地和中国人握手或拥抱时,中国人可能会感到不适和尴尬,而当中国人拒绝身体接触时,西方人可能会觉得他们不友好或者冷漠。

四、饮食习惯中西方的饮食习惯也有所不同,这导致了误读和误解。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会分享一些菜肴,大家共同品尝。

并且,人们习惯用筷子进食。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每个人通常会点自己的菜,享用自己的食物。

并且,使用刀叉进食是常见的。

因此,当中国人习惯性地把菜肴夹给西方人尝试时,西方人可能会觉得他们侵犯了自己的个人空间,而当西方人拒绝尝试中国菜时,中国人可能会觉得他们不够开放或者不尊重自己的文化。

五、言语间接性中西方文化对于直接与间接的言语表达也存在差异,这导致了误读和误解。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常使用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以避免冲突和尴尬。

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差异分析以电影《喜宴》为例

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差异分析以电影《喜宴》为例

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差异分析以电影《喜宴》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差异,并以电影《喜宴》为具体案例进行阐述。

面子,作为一种文化心理现象,它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在中国文化中,面子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它关乎个人的尊严、荣誉和社会地位。

而在西方文化中,虽然也存在类似的概念,但其内涵和表现形式却与中国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

电影《喜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中西方价值观在“面子观”上的冲突与融合。

影片通过讲述一个中国家庭在儿子婚礼上的种种矛盾和冲突,深刻反映了中西方价值观在“面子观”上的差异。

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分析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异同,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和社会背景。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中汲取启示,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深入发展。

这也对于推动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和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西方“面子观”的解读面子,这一深植于中华文化的社会心理现象,是理解中国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关键。

在东方文化中,面子代表着个人的尊严、荣誉和地位,是个人在社会交往中期待获得的正向评价。

人们通常会为了维护面子,采取各种策略,如送礼、请客、夸耀等,来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面子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它还关联着整个家庭和家族的名誉,因此,面子的得失往往与家族、亲友乃至整个社区息息相关。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面子”这一概念并不如东方文化中那样显著。

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的独立、自主和权利,个体的行为更多是基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而非外界的评价和期望。

因此,西方人在社交场合中,往往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而不会过多考虑如何维护面子。

电影《喜宴》就是一个生动展现中西方“面子观”差异的例子。

在电影中,男主角高伟同作为一个在美国长大的华人,他面临着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压力。

一方面,他要满足父母对于他结婚生子的期望,以维护家族的面子;另一方面,他又不想违背自己的内心,与一个并不爱的女人结婚。

论面子观的中西差异

论面子观的中西差异

论面子观的中西差异摘要中西方由于历史发展和思想价值观的不同,因而有着不同的面子观。

在西方,Brown和Levinson 提出了以面子观为中心的礼貌理论,包括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以及面子保全论三个概念。

而在中国,面子是个体社会地位、社会价值关键词:面子理论;中西差异;文化差异Abstract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face theories due to their different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values.In western countries,represented by Brown and Levinson,they have put forward politeness principle centered on “face'’, including face,face—threatening acts and face—saving acts.While in China,face is related with traditional etiquette,which is the combination of ideal requirement and personal identity.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mpare face concepts between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 which will be beneficial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 Face Theory;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Cultural Differences要面子是全世界各个民族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但是不同的民族对面子问题有着不同的理解。

中西面子观的差异

中西面子观的差异

中西面子观的差异(一)【摘要】面子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中西文化对于面子的定义与涵盖内容上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影响着交际中礼貌言语对于面子的协同。

了解不同文化在协同面子时所使用的礼貌原则可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面子中西文化礼貌原则差异一、引言英汉两种语言表达礼貌时都注意到了面子问题。

而面子问题又是人们交往时彼此要考虑的社会因素。

人们不仅要尽力维护自己的面子,还要时刻关注他人的面子不受损害。

面子是人们交际中的心理现实,而维护面子是言语交际的最终目的,并且是普遍的语言现象。

但是,两种语言对面子的理解以及如何有效地协同交际双方的面子却不无差异。

二、中国的“面子观”与西方的面子理论1.中国的“面子观” 虽然脸面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概念,但是给脸面下个定义却非易事,其中广受引用的定义是由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提出的。

他认为面子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个人的尊严将从适当的行为及社会赞许中获得。

“失去面子”则是由于不能遵照行为法则,以至于在别人看来出处于不利地位。

在中国,面子是调节和支配中国人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则。

面子行为就是维持社会关系和谐与稳定的工具性行为。

中国人为了面子,一般不会轻易地拒绝他人的请求,即使是一时不能满足他人的请求,也会采取其他一些不久或补偿性的行为。

这样,就达到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中国人的面子观念虽然不是中国文化的特有产物,但中国人对“面子” 的爱护,“面子”在中国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确是无与伦比的,“面子” 时常支配和调节着中国人的社会行为。

2.西方的面子理论在西方,面子的概念最早是由ErvingGoffman提出来的。

他将面子定义为一个人积极正面社会价值。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社会人,人们不可避免的要进行交际,在交际过程中,面子就表现为个体拥有的社会形象。

后来Brown和Levinson把面子定义为:每个社会成员希望拥有的个人自我形象。

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

积极面子是指在交际活动中,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

国际商务礼仪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

国际商务礼仪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

国际商务礼仪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国际商务往来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这就需要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的商务礼仪。

而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国际商务礼仪中的体现尤为显著。

下面将从交际礼仪、商务谈判、商务宴会等方面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分析。

一、交际礼仪在交际礼仪方面,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 交际方式在西方社会,人们注重直接、主动的沟通方式,喜欢用直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立场和看法,喜欢与他人进行开放、坦率的对话交流。

而在中国,人们则注重礼貌、谨慎,善于含蓄表达自己的意见,注重面子和礼貌,通常不愿意直接拒绝他人的提议或要求。

2. 礼貌称呼在西方国家,人们在商务场合一般使用姓名直呼对方,较少使用敬语或尊称,认为直呼姓名更直接、更亲切。

而在中国,人们在商务场合更注重使用尊称或敬语,如“先生”、“女士”等,尤其是与长辈或上级的交往,更要注重称呼的礼貌和尊重。

3. 交际距离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个人空间和私人生活,在交往时保持一定的距离是一种尊重和礼貌的表现;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喜欢靠近交谈,喜欢通过亲近的身体语言来表达亲近和和谐,身体接触并不会被看作不礼貌。

二、商务谈判在西方国家,商务谈判注重效率和结果,注重逻辑和理性,喜欢直接陈述自己的诉求和要求,强调双方在谈判中的平等地位。

而在中国,商务谈判更注重人情关系,强调妥协和和谐,善于通过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善于通过交际手段化解矛盾。

2. 谈判风格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喜欢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诉求,喜欢在谈判中展现自己的实力和能力,喜欢通过竞争来获取更多的利益。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注重团队合作和妥协,善于通过灵活的方式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喜欢通过合作来获取共赢的局面。

3. 谈判技巧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注重逻辑辩证和说服力,善于通过事实和数据来说服对方,喜欢在谈判中展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注重磋商和妥协,善于通过委婉和圆滑的方式来达成共识,喜欢在谈判中展现自己的风度和涵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西方面子礼貌的差异
摘要:本文通过对面子礼貌理论的梳理和回顾,从称谓语、餐桌礼仪、问候语和告别语、称赞语和谦词以及非言语交际等五个方面系统分析了中西方面子礼貌的差异,因此使人们在交际中维护交际双方的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

Abstract: According to sorting and reviewing the face and politeness theory, the thesis analyses its difference from the forms of address, table manners, greetings, farewells, compliments, modest words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So people can preserve social persons’ positive and negative face.
一、中西方面子礼貌理论的研究背景
目前,中西方学者对面子礼貌都进行了许多研究。

继H. P. Grice 提出合作原则之后,美国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1967)第一次对面子理论下定义。

他指出,“面子”就是“每个社会成员希望拥有的个人自我形象”。

接着,剑桥大学教授Penelope Brown和Stephen Levinson(1978)将面子理论得以继承和完善,他们将面子划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

他认为,积极面子是指个人的自我形象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许;消极面子是指个人有自主的自由,不因迁就他人或受到妨碍而使自己丢面子。

因为每个人的面子很容易受到威胁,所以就出现了面子威胁理论。

并且他们就面子威胁理论提出了面子保全论和用来维护听话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的礼貌补偿策略。

英国学者Leech(1983)提出,人们在语言交际中,不仅要遵循合作准则,也要遵循礼貌准则。

他的礼貌准则包括6项准则和12项次则。

可以说,西方学者对面子理论的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

在中国,学者们进一步完善了西方的礼貌理论。

其中对礼貌理论的研究成就最大的就是顾曰国教授(1990)。

他总结了中国礼貌的四个基本要素,之后又详细说明了中国礼貌的五准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

二、中西方面子礼貌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无论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所以,就面子和礼貌而言,中西方之间的差异也很显然。

总的来说,西方人注重消极面子的维护,他们主张个人独立和自由。

而中国人大多注重积极面子,人们更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赞扬。

具体来说,在称谓语、餐桌礼仪、问候语和告别语、称赞语和谦词以及非言语交际等方面都有很多不同之处。

(一)中西方称谓语差异
在称谓方面,中国人很是讲究,自古以来就有“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说法。

在称呼长辈的时候,尤其不能乱了辈分;在称呼亲戚的时侯,要注意亲疏远近。

一般来说,父系的亲戚为本家亲戚(内亲),母系的亲戚为外亲。

因此,“姑姑”、“婶婶”是本家亲戚(内亲),而“姨姨”、“舅妈”是外亲。

然而,西方人注重人人平等,亲戚之间没有长幼尊卑和亲疏远近之别,因此英语中的一个aunt就可以指代汉语中的“姑姑”、“婶婶”,“姨姨”、“舅妈”。

在中国除了熟悉亲密的人,一般不直呼其名,而好用亲属称谓,如赵阿姨、王叔叔、李奶奶等。

这种称谓在英语里是没有的,英语常用Mr. Wang, Miss Zhao等。

中国人称呼他人为了表示亲切,还多用“老”字。

对德高望重者称“某老”以示尊敬; 对年纪大的同事称呼“老+姓”,对年纪小、资历浅的称呼“小+姓”,以示人与人之间年龄和资历上的差异; 用“主任、处长、局长、经理+姓”以明确人与人之间职务和地位上的差异。

在西方,他们在称呼方面的规则简单明了,常用Mr.(先生)、Mrs.(太太,夫人)、Miss( / J、姐)或Ms.+姓,表示职位和职务的词很少用来做称谓。

熟人之间则直呼其名,这是关系密切、彼此熟悉的表现,甚至父母与自己之间都可以以名相称。

西方人忌讳他人称自己“老”,他们觉得说“老”就是“年纪大”,因此损害了他们的消极面子。

在家庭成员中,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直呼姓名或昵称。

(二)中西方问候语、告别语差异
在问候语上,中国人一般见面会问:“你吃了吗?”“你这是要去哪儿呀?”“今天没上班呀?”,以此表现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关心。

而西方人则认为这样的问候语涉及到个人的隐私,侵犯了对方的隐私权,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表现。

因此,西方人见面打招呼,习惯问:“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在口常打招呼中,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者按时段的不同,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

同时,中国人见面还会谈论年龄,家庭,婚姻,收入等一系列私人话题,以此表示说话人与听话人的亲近感,也印证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四海之内皆兄弟”。

去别人家里做客,该说什么样的话道别也是一种基本的礼貌问题。

中国人在临走的时候,习惯站在主人的角度去告别。

比如:“时间不早了,我就不打扰您休息了,”“看来您还有其它事情,我就不多叨扰您了。

”而西方人往往出于自身的角度去告别。

比如:“我还有事,我就先走了。

”这也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一种差异。

(三)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中国人在宴请客人的时候,主人会一筷子接着一筷子、不停地往客人的碗里夹菜,一则生怕客人因拘束而吃不饱饭,二则以此体现主人的热情好客。

而西方人会让客人随意享用饭菜,主人一般不会给客人夹菜。

一旦客人把所有的饭菜都吃光,主人会非常高兴,非常有成就感,因为主人认为自己的饭菜美味可口。

由此可见,中国人注重维护客人的积极面子,而西方人注重维护客人的消极面子。

(四)中西方称赞语和谦词差异
中国人在面对别人对自己的称赞时会谦虚的回答,而西方人则会很有礼貌的说声谢谢。

在中国,亲戚朋友之间的帮助不需要说谢谢,说了谢谢反而显得客气。

比如,说话人对听话人说了一句:“你好漂亮呀!”如果听话人是中国人,他会说:“您过奖了”,“哪里,哪里”等一系列谦虚的说法;如果听话人是西方人,他会说:“谢谢夸奖。


(五)中西方非言语交际差异
所谓非言语交际手段是指除语言交际以外的交际手段,包括手势、目光、面部表情、头部动作等其他可以传递信息的肢体动作。

中国人见了面握手,而西方人见了面拥抱;中国人表达不知道一件事情时摇头,西方人则耸肩;中国人握手会握许久才松手,以表和对方的亲近;而西方人握手之后立即松开并与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充分的维护了对方的消极面子。

三、结束语
正因为中西方面子礼貌差异的不同,才使得中西方文化丰富多彩。

因此,在各国的文化交际中,文化碰撞在所难免,人们必须对各国的面子礼貌有所了解,维护交际双方的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防止在交际中遇到不必要的误解和麻烦。

参考文献:
[1] Brown and Levinson.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2] Geoffrey N. Leech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 New York: Longman Ino. New York . 1983
[3]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1
[4] 顾曰国. 礼貌、语用与文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
[5] 杜学增. 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