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诵读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再别康桥》的教案13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的教案13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的教案13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教案下面是分享的《再别康桥》的教案13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

《再别康桥》的教案1【教学目的】1.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重点】体会诗境之美。

【教学难点】意境的营造。

【教学方法】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道具】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前几课里,我们介绍并运用了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这节课我接着运用这种方法,来共同研究、探讨现代诗歌史中的明珠——《再别康桥》,体会其意境之美。

二、阅读资料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其翻译。

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6篇)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6篇)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6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再别康桥》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受诗歌美(二)通过合理想像,再现诗中画面,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三)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诗意表达情感的愿望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学习全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二)难点:合理想像,再现画面,体会诗情,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想像法、美点寻踪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人们对离别情感的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饮酒作别,可折柳相送,还可长歌一曲,更可写诗抚怀今天,我们以一曲《长亭外古道边》的离别歌开启我们的学习离别诗之旅(二)走近诗人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著有《自剖》《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志摩的诗》《猛虎集》等作品他的诗歌艺术成就较高,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三)了解背景康桥是诗人母校剑桥大学所在地1928年作者再度离开了母校,写下了这首诗正是康河的水的灵性,激发了诗人的性灵,唤起了诗人久蛰他内心的诗的天命他曾说:“我敢说康河是世界上一条最美的水”请听,康桥河畔传来他的心音(四)初读感受1、师范读,生划分节奏(师配乐朗读)2、齐读共评(生配乐齐读,师生互评)(五)再读把握1、全诗共七节,请从每一节中找出主要描写的景物,并说说作者都做了哪些事情明确:全诗分别描写了云彩、金柳、青荇、彩虹、星辉、夏虫;从标题上看,作者再次告别康桥,他告别康桥的方式很独特,先作别云彩,回忆金柳,拥抱康河,在康河寻梦,在星辉中放歌,却因寻梦不得再度与之离别2、在这种情况下,他当时的心情如何?明确:诗人是寻梦不得后不得不离开康桥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是失落和感伤的3、哪一节表现出他的失落和感伤呢?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明确:第六第七节(生读师评)(六)精读品味1、淡淡的伤感淡淡的美,诗人在诗中描绘的图景更美请选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幅图景,抓住景物特征,并通过合理想像用你自己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示例一:夕照金柳映河图:日暮西山,金色的夕阳照耀在康河之上,河面波光粼粼,河岸两旁嫩绿的柳枝泛着金光,它随轻风摆动,清新美丽,娇柔妩媚就像是娇美的新娘这般美景让诗人尽收眼底他欣喜若狂,就像新郎看到新娘一样这便是他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示例二:夏夜离别康桥图:星光璀璨的夜晚,康河的夜景更加迷人,如梦如幻可是诗人不得不跟康桥告别他心上千般不舍万般无奈,想要和康桥话别诉说离情,可是伤感百转千回终是默默无语,心中悄悄升起笙箫吹响的离歌我的心情有谁能懂呢?那沉寂的夏虫该是懂的吧!2、诗中每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说说你的读诗感受并请用你的声音把它读出来明确:招手惜别云彩图,依依惜别(语气语速:不舍地,轻悄悄地,缓慢地);回忆金柳映河图,欢喜眷恋(语气:喜悦地,深情地);青荇拥抱康河图,永久恋情(语气:深情地,坚定地);寻找彩虹之梦图,渴望梦想(语气:欣喜地,陶醉);星辉斑斓放歌图,激情澎湃(语气:激情,奔放地);夏夜离别康桥图,失落伤感(语气:失落伤感,千般不舍万般无奈)(七)美读涵咏1、主题归纳:全诗构造一个纯美的记忆中的康桥世界,但现实的“我”不得不与康桥告别,在告别与追忆之间,书写了“我”的伤感与失落情绪康桥是美丽的,但它已随风而逝,留给“我”的是不尽的思念2、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优美的诗(齐读)(八)链接抒写1、读了全诗,我们感受到了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看着排列整齐,错落有致的诗行,我们又感受到它的建筑美我们的生活也要像诗人一样善于发现美,用文笔去创造美请看视频,仿写一小段表达你的情感(链接生活视频)2、教师赠诗《若相离,槐花忆!》(九)课堂总结相聚总是美丽而短暂的,有的人因伤离别而困顿萎靡;有的人却能淡然面对;更有的人会让短暂的美丽变成永恒,来以忘却离别之伤这是生活的勇者,更是生活的智者让我们用的我们的智慧把生活变得诗化般的美好(十)布置作业1、背诵全诗,再次体会诗歌美2、用美的眼睛捕捉生活,用美的心情感受生活请课后仿写一首小诗附板书设计:再别康桥招手惜别云彩依依惜别借回忆金柳映河欢喜眷恋景青荇拥抱康河永久恋情抒情寻找彩虹之梦渴望梦想情景星辉斑斓放歌激情澎湃交夏夜离别康桥失落伤感融《再别康桥》教案篇2一、创设情境教师播放歌曲动画《再别康桥》,导入本课。

精选《再别康桥》优秀教案3篇

精选《再别康桥》优秀教案3篇

精选《再别康桥》优秀教案3篇精选《再别康桥》优秀教案3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再别康桥》优秀教案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篇1设计思想《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名作,特别适宜朗诵,所以课堂上应少作分析,多多朗诵,进而把握诗歌的感情变化流程。

教材分析《再别康桥》既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又在别离诗中,注入了现代人对自己生长的母校深情厚爱,并超越了一般离别眷的感叹,更具有了现代知识分子崇尚自我的个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谈谈的象征意蕴。

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

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的功夫,不露雕琢痕迹。

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

学情分析学生是高一的学生;具有好表现、思维活跃等特;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问题的能力还不高;他们刚刚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形成等,理解诗歌的形式、内涵有一定难度;他们具有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经验和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新诗的欣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再别康桥》,领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重章叠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重点分析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路。

难点分析诗歌的意象与内容关系。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分析本节课综合运用启发式、自主感悟,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诵读入境,欣赏诗意;并联想比较,鉴赏评价的教学方式。

课前准备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教学PPT、名家朗读资等。

教学过程一、导语佛云:人生有七大苦,我们前面通过《雨巷》的学习,品味到了“求而不得之苦。

《再别康桥》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再别康桥》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再别康桥》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再别康桥》优秀的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诵读品味,探寻诗歌之美.1.知识目标:了解徐志摩及新月派的“三美”诗歌创作主张。

2.能力目标:诵读诗歌,把握诗歌意象,欣赏诗歌意境,学习新诗的欣赏方法。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深深依恋和依依惜别之情,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诗情的领悟;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播放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创境导入1928年夏天,伦敦,康桥。

一个风度翩翩又带着倦容的年轻人,在夕阳的余辉中踽踽而行。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80年后,伦敦,康河。

一块白色大理石碑上面,刻录下了这段诗句,也铭记下了这个年轻人的康桥情节。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徐志摩和他的的《再别康桥》。

二、知人知世1、徐志摩:学生简介志摩。

教师强调总结: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新月社诗派的代表诗人。

2、康桥:学生读通过课前背景资料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说过: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生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齐读)“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有人甚至说,在徐志摩身上萦绕着“康桥情结”。

三、美之初感受1、检测读、评价读下面就找一位同学来读《再别康桥》,学生进行评价。

学案上的字音,学生读2、示范读、自由读、感知美播放朗读的《再别康桥》,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再别康桥》作为崇尚美、爱、自由和主张诗歌“三美”的徐志摩的代表作,无疑是美的,你觉得美在《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集合五篇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集合五篇

《再别康桥》教案关于《再别康桥》教案集合五篇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一、导标明学(见上)二、导入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深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悲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了离别的洒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离别之情的苦涩。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离别诗《再别康桥》。

三、导航预学1、作者介绍(请学生介绍)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

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2、了解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

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

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3、欣赏剑桥大学图片。

4、扫清障碍(在书中标注好齐读两遍。

形近字讲解一下)青荇(xìng)长篙(gāo)(蒿、嵩)漫溯(sù)(朔)笙(shēng)箫满载(zài)斑斓(lán)5、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把握诗歌的韵律,加点字是韵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精品】《再别康桥》教案4篇

【精品】《再别康桥》教案4篇

《再别康桥》教案【精品】《再别康桥》教案4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的:鉴赏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表达之美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诵读课文,讲解节奏。

二.研讨:1。

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轻轻地、悄悄地2.为什么要这样?——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再会吧,康桥!),深怕惊醒了它。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

4.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柳荫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星辉斑斓,夏虫鸣叫5.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因在夕阳中。

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6.“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7.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

是—屏绣康河。

8.重回康桥,他观金柳,赏青荇清泉,还做了什么?——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到星辉斑斓时。

9.此时情绪是兴奋欢快还是失意低落?何以见得?——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10.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1.中国有这么一句古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用在此处明显不妥,你认为结合此诗的情感和意境,应该改做什么?——“别有深情挚爱生,此时无声胜有声”……12.中国一般人,喜欢某地,爱刻上“XX X,到此一游。

《再别康桥》教案六篇

《再别康桥》教案六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六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的:体会诗中健康美好的感情,鉴赏其意象所营造的空灵的意境和清新飘逸的风格,《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重点:鉴赏其意境美、抒情美、音韵美。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背诵课文,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并析题二.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1.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料,先自行了解作者2.学生回答:“我所知道的徐志摩及其创作”3.补充知识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短短的36年的人生中,徐志摩创作出版的作品有:诗集4部《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4部《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集1部《轮盘》,剧本1部,译作5种,以及信札、日记4种。

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蔡元培挽联曰: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康桥生活:徐志摩生活中的“康桥”实际上是在英国东南部的剑桥。

1920年9月,24岁的徐志摩,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的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5篇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5篇

《再别康桥》教案关于《再别康桥》教案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感悟徐志摩诗歌轻巧华丽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

3、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教学重难点:重点:感悟徐志摩诗歌轻巧华丽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难点: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胡适曾经说:“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爱,自由,美”。

出示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出示自学提纲1、结合课文注释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3、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通过提问、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解决问题。

1、解决自学提纲中的问题:2、合作解决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

3、教师小结本节课学习重、难点。

新诗的格律化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诗中描写了哪些极具美感的意象?你最喜欢哪一意象,请把这一意象所在的诗节描述一下。

云彩金柳青荇(拜伦)潭星辉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色彩绚丽,多为动态,给人流动的感觉(荡漾招摇揉碎)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读下列历代离别名句,想想本诗构思特点。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阅读“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场娜拉《再别康桥》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3、当堂背诵全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诵察情以情引诵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李伟
【教学目标】
1、通过以读出韵律、情境、感情为步骤的递进式美读,理解全词大意,提升诗词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2、在反复朗读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获得审美感受。

3、通过想象和联想,把握作者创设的情境,走入作者内心,培养良好的阅读趣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读出韵律、情境、感情的三步美读,进行审美体验,进而理解全诗,获得一种审美感受。

【教学方法】
朗读法(以读代讲):按照美读的步骤,层层递进,以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代替教师的理解分析。

想象、联想法:通过想象、联想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获得审美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南朝文学家江淹曾经说过:“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是啊,别离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之一。

历朝历代的诗人们都曾留
下过众多脍炙人口的别离诗。

老师挑选了一些别离的诗歌名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玲》)
4、离愁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5、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6、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7、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学习徐志摩的一首别离诗《再别康桥》,体会这首诗歌中的浓浓情感。

首先,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诗。

二、初读诗歌
听了同学们的朗诵,我也想试一试,请大家听一听好吗?
三、教师范读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我和大家的朗读比起来,谁读得更好一点呢?为什么呢?
是的,因为我在朗诵中读得有感情,读得轻,读得慢。

提问:那么有没有同学能说一说,我为什么要读得慢一点,轻一点呢?
是啊,因为是别离诗,只有慢一点才能读出别离的韵味来。

四、再读诗歌、探究
提问:那么,同学们我们再次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诗,在读的时候想一想,你觉得这首诗哪里应该读得轻一点,慢一点?这里体现了作者什么情感呢?
轻轻地悄悄地
珍视热爱落寞惋惜
提问:朗诵诗歌需要注意轻重缓急的变化,既然有轻,缓,就有重和急,同学们再想一想,这首诗有没有哪里要读得重一点、急一点?
放歌
忘情放歌
五、知人论世
诗人为什么会情不自禁放歌?是因为寻梦。

寻什么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介绍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内容略)
六、三读诗歌
带着这种对爱、对自由、对美的追寻,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再一次自由朗读这首诗,理一理诗人情感变化的脉络。

板书
忘情放歌
浑然入梦
陶醉沉浸
依恋不舍沉默惜别珍视热爱落寞惋惜七、美读诗歌
诗歌是具有美的内涵的,希望大家能读出这首诗的美来,请同学们分小组自由朗诵这首诗,注意根据诗人的情感脉络,用朗诵轻重缓急的技巧,读出你心目中的徐志摩。

一会儿我们将请每一组推选出一名读得最好的同学,带我们感受徐志摩的心灵。

(学生朗诵)
同学们都读得非常好,老师心里也有一个徐志摩,我想配乐给大家朗诵一下我心中的徐志摩可以吗?(教师朗诵)
八、小结
康河的水,曾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

或许生命的河流就是一段曲折的沧桑;岁月的清溪就是迢迢前去的逝者,那么,我们便是那能听得康河之水清音的过客。

我们读的不仅是诗,读的更是人。

希望这节课也一样能开启我们感受真善美的心灵!能让我们读懂徐志摩的精神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