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分离技术
蛋白质组学的分离技术

蛋白质组学的分离技术引言蛋白质组学是研究生物体内所有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在生物体内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学科。
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功能性分子之一,它们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深入了解蛋白质的功能和相互作用,科学家们致力于开发各种分离技术,以便从复杂的生物样品中纯化和鉴定蛋白质。
本文将介绍蛋白质组学的分离技术及其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凝胶电泳凝胶电泳是最常用的蛋白质分离技术之一。
它通过将蛋白质溶液加载到聚丙烯酰胺凝胶或聚丙烯酰胺-琼脂糖凝胶中,利用电场将蛋白质分离成不同大小和电荷的带状条带。
这些条带可以通过染色或质谱分析来鉴定和定量。
凝胶电泳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胺-琼脂糖凝胶电泳。
前者适用于较小的蛋白质分析,后者适用于较大的蛋白质分析。
二、液相色谱液相色谱是一种高效的蛋白质分离技术,它基于蛋白质与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分离。
液相色谱可以根据不同的物理或化学性质将蛋白质分离成不同的组分。
常见的液相色谱技术包括离子交换色谱、逆流动相色谱和亲和色谱等。
离子交换色谱通过蛋白质与固定相之间的电荷相互作用来实现分离;逆流动相色谱则是根据蛋白质与固定相之间的亲疏水性质来实现分离;而亲和色谱则是根据蛋白质与固定相之间的特异性结合来实现分离。
三、质谱分析质谱分析是一种高分辨率的蛋白质分析技术。
它通过将蛋白质分子转化为离子,并通过质量-荷质比(m/z)来鉴定和定量。
质谱分析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质谱质谱和质谱光谱。
前者通过将蛋白质分子进行碎裂,然后分析产生的碎片离子来鉴定蛋白质;后者则是根据蛋白质分子的整体质谱图谱来鉴定蛋白质。
质谱分析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可以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序列、修饰和结构。
四、二维凝胶电泳二维凝胶电泳是一种将蛋白质分离成多个维度的分析技术。
它结合了凝胶电泳和液相色谱的优点,可以更好地分离和鉴定复杂的蛋白质混合物。
二维凝胶电泳的原理是将蛋白质首先通过等电点聚焦(IEF)分离成不同的电荷,然后通过SDS-PAGE进一步分离成不同的大小。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蛋白质是生命体中最基本的分子之一,它在细胞内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由于蛋白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研究人员通常需要从复杂的混合物中分离和纯化蛋白质。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是生物化学和生物技术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为我们深入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方法实现,这些方法包括离心法、凝胶过滤法、电泳法、层析法等。
在选择合适的方法时,研究人员需要考虑到蛋白质的特性以及实验的要求。
离心法是最常用的分离方法之一,在离心过程中,通过调整离心力和离心时间,可以实现不同密度的蛋白质的分层。
这种方法适用于分离大分子量的蛋白质。
凝胶过滤法是利用孔径不同的凝胶将蛋白质分离开来。
通常使用的凝胶有琼脂糖凝胶和聚丙烯酰胺凝胶,这些凝胶具有不同的孔径,可以根据蛋白质的分子量选择合适的凝胶进行分离。
电泳法是基于蛋白质的电荷和分子量差异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最常用的电泳方法是SDS-PAGE电泳,通过使用SDS(十二烷基硫酸钠)对蛋白质进行解性和蛋白质间的形成复合物,使得蛋白质在电泳过程中仅仅受到电场力的影响,从而实现蛋白质的分离。
层析法是一种利用物质在载体上的分配和吸附性质进行分离的方法。
常见的层析方法有凝胶层析、亲和层析、离子交换层析等。
凝胶层析是通过利用载体颗粒的孔径进行分离,亲和层析是将特定配体固定在载体上,与目标蛋白质结合,从而实现分离,而离子交换层析是利用载体表面电荷与目标蛋白质的电荷相互作用进行分离。
在进行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首先是样品制备,通常样品要经过细胞破碎、蛋白质提取等步骤,使得目标蛋白质从复杂的混合物中提取出来。
其次是样品的处理,包括去除杂质、调整蛋白质的溶液环境等。
然后是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根据蛋白质的特性和实验要求来确定最适合的方法。
最后是纯化过程中的监测和分析,通过使用各种蛋白质分析方法,如SDS-PAGE、Western blot等,来确定目标蛋白质的纯化程度和鉴定其存在。
蛋白质相分离

蛋白质相分离引言蛋白质相分离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用于分离和纯化蛋白质混合物中的不同成分。
本文将探讨蛋白质相分离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蛋白质相分离的原理蛋白质相分离的原理基于蛋白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化性质差异。
蛋白质的物化性质包括分子质量、溶解度、电荷、极性等。
在蛋白质相分离实验中,通过调节条件,如pH值、温度、离子浓度等,可以使目标蛋白质与其他成分分离,达到纯化的目的。
蛋白质相分离的方法1. 过滤法过滤法是蛋白质相分离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选择合适的孔径的滤膜,可以将不同分子质量的蛋白质分离。
较大分子质量的蛋白质无法通过滤膜,而较小分子质量的蛋白质则可以通过滤膜,从而实现分离。
2. 凝胶电泳凝胶电泳是一种基于蛋白质电荷和分子质量差异的相分离方法。
通常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或琼脂糖凝胶作为分离介质。
在电场作用下,根据蛋白质电荷的不同,蛋白质会在凝胶上形成不同的带状区域,实现分离。
3. 离子交换层析离子交换层析是一种基于蛋白质电荷差异的相分离方法。
根据蛋白质的净电荷,在带有电荷的离子交换树脂上进行吸附和洗脱实现蛋白质分离。
4. 亲和层析亲和层析是一种基于蛋白质与亲和剂之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的相分离方法。
通过将亲和剂固定在固定相上,然后将蛋白质混合物通过,蛋白质与亲和剂结合,其它成分可被洗脱,实现蛋白质的纯化。
蛋白质相分离的应用1. 生物医学研究蛋白质相分离是生物医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技术。
通过分离纯化蛋白质,可以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
同时,蛋白质相分离也有助于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 药物研发蛋白质相分离在药物研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药物研发过程中需要纯化目标蛋白质,以进行活性检测、结构研究等。
通过蛋白质相分离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药物研发的效率和成功率。
3. 食品工业蛋白质相分离也在食品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蛋白质相分离技术,可以从原料中纯化蛋白质,用于食品的功能性增强和改良。
蛋白质分离

蛋白质分离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分子之一,它们参与了生命体系的几乎所有生物过程,是维持和发挥细胞功能的必需组成部分。
高纯度蛋白质是进行蛋白质学研究的关键,因此开发高效的蛋白质分离技术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科学意义。
蛋白质分离的原理蛋白质分离的原理基于蛋白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化性质的不同。
蛋白质分离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细胞裂解和分离为了提取蛋白质,需要首先将细胞裂解并将其分离出来。
这可以通过机械打碎、超声波处理或化学破碎等方法实现。
2. 初步分离初步分离步骤通过利用蛋白质的溶解度、电荷、大小和亲和力等特性将混合蛋白质分开。
通常采用的方法有盐析、凝胶过滤、离子交换层析、透析、电泳等。
3. 高效分离高效分离步骤的目的是获得高纯度的目标蛋白质。
在高效分离中,采用的方法通常是亲和层析、大小排除层析、逆向相色谱等。
蛋白质分离技术的应用蛋白质分离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制药、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等领域。
以下列举几个典型应用:1. 制药蛋白质制药是现代医药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分离高纯度的蛋白质是制药的关键步骤之一。
通过蛋白质分离技术,可以制备出多种生物制剂、酶、抗体、疫苗和生长因子等药物。
2. 生物技术在生物技术领域,蛋白质分离技术也被广泛应用。
例如,可以利用亲和层析技术分离出纯化后的酶,然后将这些酶用于生物反应器中,提高酶的活性和稳定性。
3. 基因工程蛋白质分离技术在基因工程领域也得到了应用。
例如,在蛋白质工程中可以通过蛋白质分离技术获得高纯度的蛋白质,并将其用于合成和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
蛋白质分离技术的发展蛋白质分离技术在最近几十年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不断的创新,现代蛋白质分离技术已从最初的手工制备逐渐过渡到高通量、自动化的生物技术工具。
下面列举几个发展趋势:1. 集成化目前,人们已经开始将分离技术和其他技术集成为一个平台。
这种集成化的分离技术可以更加高效地从复杂混合物中分离出蛋白质。
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技术

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技术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存在于个体组织中,参与细胞各方面生理过程。
蛋白质的研究对于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于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技术,科学家们远非游刃有余。
因此,本文将深入探究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技术。
一、蛋白质的分离技术蛋白质的分离技术是指将蛋白质分离出不同的组成分。
这一技术对于深入理解蛋白质的结构与性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蛋白质的分离技术中,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色谱法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离技术。
该技术利用分子在色谱柱内路程的长短及其与固定相的亲疏性不同进行分离。
色谱法的种类繁多,包括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过滤色谱、逆相色谱等等。
其中,离子交换色谱是一种常用的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带电离子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移动,实现蛋白质分离。
2. 应用电泳法电泳法是一种通过电场力使带电分子(如蛋白质等)在凝胶或液体中运动的技术。
电泳法分为水平电泳和竖直电泳两种。
其中,竖直电泳依托了载体凝胶或聚丙烯酰胺凝胶,通过蛋白质在其上的移动距离从而进行分离。
而水平电泳利用了专门的电泳分离仪器,将蛋白质定向在凝胶内运动,从而完成分离。
3. 超高速离心法超高速离心法是一种通过在高速旋转离心管内快速离心并重复洗涤,分离出不同种类的蛋白质的技术。
其原理是根据分子量大小、形状及密度的不同,将蛋白质分离开来。
超高速离心法的优点在于适用范围广、精度高。
二、蛋白质纯化技术蛋白质纯化技术是指将带有杂质的蛋白质组分经过一系列处理后,得到较为单一、纯度高的蛋白质的技术。
蛋白质纯化技术对于蛋白质结构及性质的研究极为重要。
在蛋白质的纯化技术中,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电吸附法电吸附法是一种利用电动势引起蛋白质在吸附固定相上的吸附性分离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电动势过程将分子有序地排列在吸附剂上,从而实现蛋白质的吸附。
该方法适用于小分子量蛋白,具有纯化速度快,操作简便等特点。
2. 亲和层析亲和层析是官能团彼此配对的分子间吸引力引导下发生的某种物质在吸附剂上选择性吸附的分离方法,分离了同种蛋白彼此间在电性等方面的异质。
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

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
-
目录
CONTENTS
1
蛋白质鉴定
2
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
蛋白质分离纯化技 术是生物化学研究 的重要手段,下面 是蛋白质分离纯化 的一些基本技术和
方法
样品准备
样品准备
1.1 细胞破碎
细胞破碎是蛋白质提取的第一步,常见的细胞破 碎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酶学法
蛋白质分离纯化
2.2 根据电荷分离纯化
2.2.1 电泳 电泳是在电场作用下,带电粒子在介质中移动的现象。根据带电粒子在电场中 的移动速度不同,可以将不同电荷的蛋白质分离开来 2.2.2 等电聚焦电泳
等电聚焦电泳是将pH梯度与电泳相结合的技术,可以分离等电点不同的蛋白质
2.2.3 离子交换色谱 离子交换色谱是一种利用离子交换剂将带电粒子 从溶液中分离出来的技术,根据离子交换剂的电 荷性质不同,可以选择性吸附不同电荷的蛋白质
蛋白质分离纯化
2.4 根据生物学活性分离纯化
2.4.1 免疫吸附纯化
免疫吸附纯化是一种利用抗原-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进行蛋白质纯化的技术。在 免疫吸附纯化中,将特异性抗体包被在固相载体上,再将待纯化的蛋白质溶液通 过该柱子,抗原-抗体复合物会吸附在柱子上,而其他杂质则会被洗脱下来。最后 通过改变柱子的条件,使抗原-抗体复合物解离下来,得到纯化的蛋白质
蛋白质分离纯化
蛋白质分离纯化
2.1 根据分子量分离纯化
2.1.1 透析 透析是一种将溶液中的小分子物质与大分子物质分离开来的方法,主要用于去 除蛋白质中的小分子杂质 2.1.2 凝胶过滤 凝胶过滤是一种根据蛋白质分子大小不同进行分离的技术,大分子不能进入凝 胶内部的通道,而小分子则可以进入 2.1.3 超滤 超滤是一种膜过滤技术,通过不同孔径的超滤膜 ,将分子量不同的蛋白质分离
蛋白质分离和纯化的方法和技术

蛋白质分离和纯化的方法和技术蛋白质是生命体中极其重要的一种物质,它是细胞的基本组成单位,参与了多种生物学过程。
研究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功能与结构,需要对蛋白质进行高效、可靠的分离和纯化。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蛋白质分离和纯化的方法和技术。
一、离子交换层析离子交换层析是分离蛋白质最常用、最成熟的方法之一。
其原理是利用蛋白质的电荷性质与离子交换树脂的对应性质,进行蛋白质的分离。
离子交换树脂可分为正离子交换树脂和负离子交换树脂两种类型。
正离子交换树脂的功能基团有负电荷,故可吸附具有正电荷的物质,例如氨基酸、多肽或蛋白质N端等;负离子交换树脂的功能基团有正电荷,故可吸附具有负电荷的物质,例如天冬氨酸、谷氨酸、磷酸基或蛋白质C端等。
根据目标蛋白质的电荷性质,选择合适的离子交换树脂进行分离。
离子交换层析速度较快,可分离多种电荷性质的蛋白质,但对样品的盐浓度要求较高,易受pH和盐浓度的影响,操作时需谨慎。
二、凝胶过滤层析凝胶过滤层析是利用孔径大小对蛋白质进行分离的方法。
凝胶过滤层析常用的凝胶有玻璃纤维、纤维素等。
玻璃纤维凝胶一般有不同的颗粒大小,大的颗粒孔径大,小的颗粒孔径小。
蛋白质分子较小,可通过大孔径的颗粒进入凝胶孔隙,而较大的物质被挡在颗粒外部无法穿过凝胶。
因此,蛋白质经过凝胶时易出现分子量排阻效应,使得小分子在大分子之前流出,从而实现了蛋白质的分离。
凝胶过滤层析操作简单,无需特殊设备或条件,但分离程度相对较低,不适宜纯化目标蛋白质。
三、亲和层析亲和层析是利用蛋白质与亲和柱中特定配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对蛋白质进行分离的方法。
亲和层析适用于具有特定结构、功能或序列的蛋白质,例如抗体、标签化蛋白、细胞受体等。
常见的亲和柱配体有融合蛋白、金属离子、细胞色素C等。
蛋白质样品在亲和柱上进行结合,待不结合蛋白质被洗脱后对结合蛋白质进行洗脱。
亲和层析具有选择性强、纯化程度高等优点,但亲和柱的制备成本较高,操作上也需注意其特异性。
【生物化学】第八章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

㈤、凝胶过滤层析技术
⒈ 基原理
概念(排阻层析,分子筛层析): 当生物大分子通过装有凝胶颗粒 的层析柱时,根据它们分子大小 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技术。 原理:凝胶颗粒内部具有多孔网 状结构,被分离的混合物流过层 析柱时,比凝胶孔径大的分子不 能进入凝胶孔内,在凝胶颗粒之 间的空隙向下移动,并最先被洗 脱出来; 比网孔小的分子能不同程度的自 由出入凝胶孔内外,在柱内经过 的路程较长移动速度较慢,最后 被洗脱出来。
⒊ 分配纸层析
纤维素吸附的水是固定相,展层用的有 机溶剂是流动相
层析时混合氨基酸在这两相中不断分配, 使他们分布在滤纸的不同位置上。
此项技术可用于氨基酸成分的定量定性 测定。
⒊ 分配纸层析
操作:点样→展层→显 色用茚三酮显色时,得到 一个滤纸层析谱。 定义:原点到氨基酸停 留点的距离与原点至溶剂 前沿之比称为Rf值。 只要把溶剂系统、温度、 滤纸型号等条件确定,则 每一种氨基酸的Rf值是一 个确定值。
⒊ 分析型超速离心机
XL-A分析型超速离 心机 主要技术指标: 检测波长范围 200nm800nm 转子最大转速 40000RPM
什么是酶的活性中心? 三维结构上比较接近的少数特异的氨基酸残基参与底物的 结合与催化作用,这一与酶活力直接相关的区域称酶的活 性部位。 在很多酶的活性中心均有His残基参与,原因是什么? 酶蛋白分子中组氨酸侧链咪唑基pK值为6.0-7.0,在生理条 件下,一半解离,一半不解离,因此既可以做质子供体,也 可以做质子受体,可以作为广义酸碱共同催化反应。 胰凝乳蛋白酶活性中心的催化三联体是指哪三种氨基酸?
⑵ 按两相所处的状态分类 流动相有两种状态:
*液体作为流动相 *气体作为流动相 固定相也有两种状态: *固体吸附剂作为固定相 *以吸附在固体上的液体作为固定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蛋白质分离纯化的条件
蛋白质是一类结构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在细胞和抽提液中蛋白质的性状也不尽相同,
离开天然环境,蛋白质分子变得极不稳定,因此从正常生物材料中提取各种蛋白质均需要特定的条件。
(一)缓冲液缓冲液可以抗衡蛋白质溶液中pH值的改变,选择合适的缓冲液对于维持
一定pH 值下蛋白质的稳定及保证实验的重复性十分重要。
各种缓冲液原则上都可用于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但具体选择何种缓冲液要视分离纯化的目的物性质及所采用的纯化技术而定,例如缓冲液中的无机成分(磷酸盐、硼酸盐、碳酸盐等)可以与酶或底物反应,从而影响酶的活性;大多数动物细胞在37℃生理状态下的pH值是7.0-7.5之间,因此应选择相应的缓冲液;对凝胶过滤方法,大多数缓冲液均可适用;离子交换层析中的阴离子交换层析,阳离子缓冲液首选Tris缓冲液,阳离子交换层析,阴离子缓冲液首选磷酸缓冲液。
在选择缓冲液时,
最好对pka相近的一些缓冲液进行比较试验,以避免有的缓冲液与所研究的蛋白质之间发
生不良的相互作用,影响蛋白质的分析分离。
(二)盐、金属离子和整合剂大多数蛋白质如球蛋白,在稀盐溶液中才能溶解,因此应采用含盐(氯化纳)缓冲液。
通常用0.1-0.2mol/L NaCI或KCl来模拟生理状态下的离子强度。
某些金属离子特别是二价金属如Ca2+、Mg2++等往往是酶的组成部分,失去金属离子其活性会大大下降,如果这些确是我们所需要保护的,则应避免其与缓冲液中的成分形成复合物。
但有些蛋白质含疏基,而这些疏基是活性所必须的,为减少金属离子对活性的影响,可以在
缓冲液中加入特异金属离子的螯合剂(Chelate)除去这些金属离子,如Zn2+的螯合剂为邻二氮杂菲;Ca2+的螯合剂为乙二醇双(2-氨基乙醚)四乙酸(EGTA);重金属及其它金属离子为
乙二胺四乙酸(EDTA)。
(三)还原剂细胞内有许多种还原成分,一旦细胞破碎,由于和氧的接触以及稀释作用而使抗氧化成分减少,导致许多蛋白质被氧化而失去活性,如巯基蛋白,一般应加入一些还原剂。
如抗坏血酸、巯基乙醇、二硫苏糖醇(DTT)可以有效防止上述的氧化过程。
(四)去垢剂去垢剂为双极性分子,可在水中溶解。
除胆酸盐外,去垢剂分子通常是由线性或带有分枝的碳氢化合物尾部和结构各不相同的亲水性头部组成。
去垢剂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可以形成分子团结构。
当膜蛋白与去垢剂分子接触时,膜蛋白的疏水区或穿膜区被去垢剂分子覆盖,成簇的去垢剂分子将亲水性头部向外,使其能与水溶性缓冲液相溶。
另外,去垢剂形成的微胶粒分子量对于透析、凝胶过滤层析、非变性电泳都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使蛋白质更好的溶解和保持蛋白质的活性,需选择合适的去垢剂。
如溶解膜蛋白可选择TritonX-1 00;1-3%浓度的TritonX-100能使许多蛋白质活性保持不变;Tween-20通常用在固相免疫细胞化学反应(如ELISA、RIA、免疫印迹等)中用来阻断非特异性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SD S等离子型去垢剂由于可使蛋白质以单体形式被分离,常用于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CHAP S常用于离子交换层析和等电聚焦电泳,含有CHAPS的蛋白质溶液可以冰冻保存。
如果用不同的去垢剂均不能获得较好的结果,可以探索多种去垢剂混合使用。
(五)蛋白酶抑制剂破碎细胞提取蛋白质的同时,会释放出多种蛋白酶,这些蛋白酶需要迅速被抑制才能保持蛋白质不被降解。
由于大多数蛋白酶的最适pH在3-5或更大,因此可以采用低pH条件降低蛋白酶的活性,但最重要的是加入蛋白酶抑制剂。
不同类型的蛋白酶可选用不同的蛋白酶抑制剂,有时需要几种蛋白酶抑制剂混合使用。
蛋白质的环境因素及保存
1、表面效应蛋白质的稀溶液易于使蛋白质失活,这可能是由于玻璃容器表面效应的结果。
这一作用可以在溶液中加入高浓度的其它蛋白,如牛血清白蛋白(BSA)来防止;另外玻璃表面非特异的吸附可损失大量的纯化蛋白(5cm2的玻璃表面可吸附1μg蛋白),
在溶液中加入BSA也可大大降低这种非特异性的吸附作用。
通常在酶活性测定中至少加入0.1mg/ml BSA,而在蛋白质储存液中则加入10mg/ml的BSA。
2、温度除了极少数酶是在低温条件下失活,称为“不耐低温酶”,如线粒体ATP酶,大多数酶在温度高时会失活。
蛋白质也一样,在温度超过30-40℃时,蛋白质变得极度不稳定,大多数会由于热变性而失去活性,蛋白质在低温时其半衰期可延长。
3、储存蛋白质短期保存(1天至1周)时,可以溶液状态在4℃保存。
如需长期储存(超过1周),根据需要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如在硫酸铵溶液中以沉淀悬浮的方式于4℃保存;或者用硫酸铵沉淀蛋白,离心后在液氮中冷冻,然后低温保存;最好的方法是将蛋白质以冻干的粉末保存。
以冰冻干燥的失水状态保存蛋白质对许多蛋白质是有利的,但冻干对于一些蛋白质会部分失去活性。
另外,在保存的蛋白质中需加入甘油、白蛋白、白明胶、二甲基亚砜等惰性稳定剂,由于它们能降低溶液的极性,造成疏水环境,有利于蛋白质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