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论:间接路线》的基本原则

合集下载

读书心得 读《战略论》有感

读书心得 读《战略论》有感

读书心得读《战略论》有感读完利德尔·哈特的《战略论:间接路线》,掩卷细思,深感东西方战略思维差别迥异,古往今来战争形态亦复杂多变。

今天的中国内忧焚心燃眉,外患更迫在眉睫,读史明志,因势思辨,其中诸些论断对我们也有不可多得的启示。

精神的无限力量战争是由人来打的,任何的战略战术、任何的武器装备,归根结底都被一个最终地因素——人所掌控,只有人的充沛精神力量才能将聪明才智、各种物质资源从无到有的调动起来。

或许有人因此会问:不是物质基础决定精神意识吗?对,但是别忘了,马克思老先生强调的是物质因素存在的基础当量,只要这个基础当量具备,精神的活力有多强大,战争就能打出多么精彩的结局。

在历史已发生的战争实践中,对阵双方基本不需要过多考虑“物质基础”这个因素,为什么呢?借用《汉武大帝》一剧中武帝的话:“寇可往,我亦可往,”双方处于同一时代,环境因素相似,这已然构成物质基础的共同性,无论对方武器装备、战争资源多么发达、雄厚,只要己方具备战争的正义性,那么精神力量的活跃、机智,就能使自己在战争熔炉中获得各种所需,而后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当然,我们承认,因物质资源的不平衡性,劣势一方需要付出极其艰苦卓绝的努力与牺牲。

绝对劣势下的毛泽东,因为精神力量的活跃充沛,故而赢得抗日(革命)战争胜利,并在血与火中建立起一支卓越的人民军队;汪精卫因为精神萎靡,无丝毫华夏民族的血气斗志,故战争还没进行多久,便背祖叛宗,舔附倭敌;蒋介石则精神力量时断时续、时强时弱,于是便有了全国性抗战高亢开始、消极反复、匆忙收尾的不彻底胜利。

上世纪这场中日民族殊死对决的战争教训,今天我们一定要吸取!当代,20XX年美伊战争爆发,萨达姆对新世纪信息作战条件下的美军“精神懈怠”,将仅有的装甲部队存入秘密营地,以期将来伺机反扑时再用,殊不知他将作战力量的消极使用,耗掉了自己最后的生存希望。

待生存希望破灭,他已经没有了任何翻盘的机会。

否则,倘战争开始前,他预先将一部分装甲集团部署于战线前沿,另一部分在沙漠中负责对美英军的阻击,同时整顿民心士气,经营巴格达至其故乡提克里克的整片区域,那么十五年前这场吸引全球的地区战争胜败尚未可知。

杂摘 十大兵书

杂摘 十大兵书

改变世界的十大兵书:一、《孙子兵法》作者:孙武(中国)时间:约公元前512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内容共13篇,包括计篇、作战、谋攻、形篇、势篇、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揭示了战争的一般规律,并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具体方法。

二、《战争论》作者:克劳塞维茨(德国)时间:1832~1837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全书60余万字,分3卷8篇,分别论述战争性质、战争理论、战略、战斗、军队、进攻与防御和战争计划等。

作者揭示了战争从属于政治的本质,指出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的作用,阐述了战争性质向民众战争转变的历史趋势,探讨了战略和战术、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等理论。

三、《制空权》作者:杜黑(意大利)时间:1921年航空为人类开辟了一个新的活动领域——空中领域,结果就必然形成一个新的战场。

——杜黑四、《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作者:马汉(美国)时间:1890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马汉海权论三部曲之第一部,也是马汉海权论的奠基之作。

海权的发展属外线作战,以攻击为主要任务,陆权则以防御为主;有优势之海军,优良的海外基地、海港,才能与敌人抗衡,发挥海权之力量。

五、《装甲战》富勒作者:富勒(英国)时间:1932年缺乏工业、制造能力和机动车辆的国家将无力抗击外国的入侵。

——富勒在富勒提出“瘫痪战”、“纵深战”、和“合成部队”理论的指导下,德国人开始了大规模使用装甲力量进行突击作战。

在1939年至1941年的欧洲,涂着铁十字标记的坦克和装甲车集群在“容克死神”的配合下,像黑夜里的闪电一样流畅,突破―合围―再突破―再合围,一次次催垮对手的战斗意志。

六、《战争艺术概论》作者:若米尼(瑞士)时间:1838年战争艺术是永远存在着,尤其是战略,不论在恺撒时代,还是在拿破仑时代,都是一样的。

——若米尼·对战争史的研究是战争艺术原理的唯一理论基础;·战争远非是一门精确的科学,而是一出令人恐怖、充满激情的戏剧,是一种艺术;·战争的确有几条为数不多的必须遵循的共同原则;·全部战争的钥锁在于集中主要兵力,攻击敌军一翼或一点;·战略是进行战争的艺术,而大战术和战术则是进行交战和战斗的艺术;·进攻优于防御,进攻是一种最积极的战斗类型,而防御则是为在适当时机转入进攻所采取的临时待机行动;克敌制胜的唯一方法,不是实施旨在威胁敌人交通线的机动,而是交战;·为了打败敌人,必须采取坚决的战略,坚决把主动力投到决定点上,力求对敌翼侧采取迂回包抄时,则应从正面进行闪电突击;·当不可能从敌翼侧采取迂回包抄时,则应从正面坚决突破,先将敌孤立分割成几部,然后予以各个击破;·初战获胜后,应适时转入坚决连续的追击,以求全歼或彻底打垮敌人。

战略的基本准则

战略的基本准则

战略的基本准则独特性战略的生命线是其独特性。

一个企业独有的、难以被对手仿照的特点与资质可以关心企业猎取和保持竞争优势,是战略的牢靠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讲,战略的精彩在于特色突出、性格显著、出类拔萃、卓尔不群。

波士顿询问公司创始人布鲁斯·亨德森教授曾经雄辩地声称企业的独特性乃是“战略的根源”。

他如此引述“高斯竞争性互斥原理”: 1934年,莫斯科高校的高斯教授,世称“数同学物学之父” ,发表了一系列比较试验的结果: 他将两个同属的特别小的动物(原生物)放在一个瓶子里并供应适量的食物供应。

假如两个是不同类的,它们可以共同生存和持续;假如它们是同类的, 则不行能共生和持续。

这种观看导致了“高斯竞争性互斥原理”:两个生存方式完全相同的物种不行能同时共存。

(Henderson,1989:第2页)明显,作为高斯原理的派生原理,在同质化的竞争嬉戏中与采纳同样战略的竞争对手(同类物种)争斗到死实际上是主动自杀。

一个企业必需寻求其可以赖以生存和连续的利基,发觉和发挥其独特性及其带来的竞争优势。

合法性一个企业在拓展其独特性边界的时候,也要考虑所谓社会合法性问题,需要被对手、公众、政府、社区和整个社会所容忍及接纳。

制度学派的理论强调组织的趋同性, 亦即企业的特性和行为向着某种大家公认的主导规范和形态收敛的趋势。

与主导规范和形态保持全都可以给予企业必需的社会合法性,使之从容正值地猎取资源,坦然自若地从事经营活动。

这种合法性不仅意味着在某种法律和道德底线之上进行经营,而且还意味着,给定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其他有形及无形的制度支配, 比如传统规范和风俗习惯等,企业的行为和做派要显得合情合理。

合法性明显是制度层级的战略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一个独特性突显的企业来说尤其如此。

由于独特性强, 就简单不合群。

实际上,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西方管理学教科书中在每一个时代所标榜和吹捧的“宏大企业”或“管理典范”,基本上毫无例外地都在某个时期被政府警告、惩治或惩罚过。

《可以量化的管理学》绪论

《可以量化的管理学》绪论

《可以量化的管理学》绪论人类活动的主要目标是整体的繁荣,其本质是为了种群的进化。

思想家选择合宜或者中庸作为人类行为的衡量标准。

合宜的完美形式是正义,即制止我们伤害他人;中庸的完美形式是至诚。

合宜或中庸是人类行为的道德基础,为人类所有行为的选择提供了行为准则,从而促进整个人类的繁荣。

本书以目标-手段的层级结构作为整本书的基本结构。

作者创立了广义动量定理Fαt=MV,它用来分析如何产生和增加成果。

系统思考来自于控制理论,它有负反馈和正反馈两种基本模型,用来分析系统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广义动量定理和系统思考是两大基础理论,可以使用它们分析军事学、管理学和经济学。

这三个领域分别有自己的目标,手段(主要原则)和影响,作者会分别在《可以量化的军事学》、《可以量化的管理学》和《可以量化的经济学》中进行论述(如图1所示)。

从手段-目的的层级结构来说,这三个领域的目标是达到整体繁荣的手段。

人类的整体是趋近于进化方向的,但是会因为战争等因素发生迂回或者停止的状态。

图1 可以量化的军事学、管理学和经济学金字塔人类的主要目标是整体的繁荣,其本质是种群的进化。

哲学的基础理论是合宜或者中庸,其终极完美是正义或至诚。

通过在军事学、管理学和经济学方面达到利益的最大化来增加整体的繁荣,从而促进种群的进化。

军事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的最基础理论是广义动量定理Fαt=MV与系统思考。

人类的终极力量有三种,分别为暴力、财富和知识,暴力又可细分为武力和体力。

战争的核心力量是暴力,管理学的核心力量是财富,经济学的核心力量是知识,所以可以使用基于力学的广义动量定理来分析它们(如图2所示)。

图2 广义社会学结构图战争的目标是获得利益,其本质是广义动量的碰撞。

战争不仅毁灭了人类创造的文明,也毁灭了人类本身。

管理学的目标是成果最大化,管理学的本质是广义动量的产生。

管理学使人类的物质财富极大化,为人类的进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经济学的目标是财富最大化,经济学的本质是广义动量的交换。

《战略论 间接路线》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战略论 间接路线》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战略论 间接路线》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思维导图PPT模板
01 序
目录
02
第一篇 二十世纪以前 的战略
03
第二篇 第一次世界大 战的战略
04
第三篇 第二次世界大 战的战略
05
第四篇 战略和大战略 的基础
《战略论:间接路线》在西方战史研究中具有崇高地位,是军事理论的必读书。因为此书,李德•哈特被西 方奉为“军事理论教皇”。在《战略论:间接路线》中,李德•哈特以深厚的军事理论和战史研究功底,通过分析 世界历史上自希波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30场战争、280多次战役,得出一个结论:间接路线战略是最具效果、 最为经济的战略形式。看似最远和最弯曲的路线,往往才是真正的“捷径”。在任何竞争中,只有击败对手才能 获胜。而在未克服对手的抵抗之前,应首先减弱他的抵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其引出自己的防线之外。这就是 间接路线战略的精髓所在。因此,“间接路线”不仅是战争的定律,更是一个哲学上的真理,在战争之外,于人 类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活动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一篇 二十世纪以前的战略
01
第一章 绪论
02
第二章 希腊时代 的战争
03
第三章 罗马时代 的战争
04
第四章 拜占庭时 代的战争
06
第六章 十七世纪 的战争
05
第五章 中世纪的 战争
第七章 十八世纪 的战争
第八章 法国大革 命与拿破仑
第九章 一八五四 至一九一四年的 战争
第十章 二十五个 世纪的结论
01
第十九章 战略的理 论
02
第二十章 战略和战 术的基本 要点
03
第二十一 章 国家 目的与军 事目标

军事物流运输

军事物流运输

古今军事物流对比引言:物流运输在战争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古今中外的很多著名战役的成败关键点都在战争物资上。

从三国时代的官渡大战曹操火烧乌巢,到近代中国的淮海战役人民用小车推送出来的胜利,再到现代中东美伊战争海陆空一体化的物资运输体系,无一不惊心动魄,无一不体现物资保障对于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古今著名战役中物流运输的研究,对比了古代物流运输与当代物流运输,从而展现物流运输业的巨大进步。

同时,通过对现代军事物流的思考,提出了现代物流运输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关键词:物流战争粮草信息技术RFID GPS 仓储运输工具三国时代伊拉克战争正文:1.军事物流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里的粮草包括各种军需物资,粮草运输相当于现代的军事物流体系。

军事物流是指军事物资经过采集、包装、加工、运输、储存、供应、分发等环节, 最终到达军队被消耗使用,实现其空间流动的全过程。

a)重要性从古至今,军事实力一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战时物流能力。

由于古代交通运输能力很低,所以这一点在古代显得尤为重要,往往直接影响到战略决策和战术调整。

在现代战争中,往往讲究快速打击能力,这就使得空运物流的地位极大提高,同时,大宗物资的海运能力、军队持续作战的陆地物资补给能力,也同样不可或缺。

同时,战争中作战双方不仅竭尽全力提高己方军事物流能力,而且想方设法摧毁对方物流体系。

现代西方著名军事学家利德尔·哈特在其名著《战略论》一书中,根据近现代大量的战争事例,总结出一条著名的原则,即间接路线战略。

所谓间接路线战略,就是不用“直接法”去进攻敌人,也不是单纯地强调“集中优势兵力”,而是采取间接路线,攻击敌人的指挥系统或后勤保障系统,摧毁敌人的稳定性,从而使敌人在心理上和物质上丧失平衡,最后彻底打败敌人。

这进一步证明了军事物流的重要性。

b)特殊性与其他市场经体制下的物流形式不同,军队物流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对物资的价值转移,将之融入到军队建设中去。

《间接战略,博福尔》word版

《间接战略,博福尔》word版

第四章间接战略第一节词的意义间接战略这个词似乎含义模糊。

利德尔·哈特曾经出色地提出了一套“间接手段”的理论,他认为那是最好的战略。

在作战的领域内,这种理论的实质就是不要“硬打死拼”,换句话说,不要对敌人作直接的硬攻,必须从一般认为不大可能的方向上使用出其不意的手段,先使敌人动摇、惊慌、丧失平衡,然后再向他进攻。

这方面的例子有:亚历山大在进军波斯之前,首先攻占巴勒斯坦和埃及;西庇阿在攻击迦太基之前,首先征服西班牙,等等。

1942年盟军在北非登陆,以及1918年的塞尔维亚战役,也都可以纳入间接手段这一类。

事实上,若一方不能肯定其实力已足够强大,可以在敌人所选择的地形上进行会战以击败敌人,那么间接手段的战略就是必需的了。

利德尔·哈特曾正确地指出,任何人都不可能永远肯定自己的力量足够强大,而且即使如此,如能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胜利,又何乐而不为。

由于这个原因,他主张有系统地使用间接手段。

在大多数情况下,他的见解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不过其理论的主旨却是想在会战的考验之前,改变双方兵力之间的平衡,采取的方式是军队的调动而不是战斗。

他主张不应直接去和敌人硬拼,而同敌人斗智,其目的在于补偿数量方面的劣势。

就常规的军事战略而论,间接手段战略的中心思想可以解释为地面上的调动。

就总体战略而论,它已经以略微不同的方式被应用。

当一方希望以劣于敌方的军事资源达到某一结果时就要采取间接手段。

由于这个原因,我主张给这种战略一个通用的名称,即“间接战略”。

由于核武器的存在,加上反殖民主义的煽动,这种战略有着广阔的应用范围,而且我们将看到,它已经变得极其复杂,其有效性令人吃惊。

因为它是间接的,所以其阴险的性质常为人所不了解,而正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才会在这个领域中遭到一连串的失败。

所以目前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了解它是如何工作的。

间接手段与间接战略之间的主要差异,不仅是如上文所说,前者具有地理上的含义。

间接手段的目的在于获得军事胜利,其所谓的间接性只是就这种胜利的准备动作而言的。

第四讲 外国古近代军事思想概述

第四讲  外国古近代军事思想概述

• 拿破仑认为:“战争中,军队的精神状态 足以保障四分之三的胜利”。
• 克劳塞维茨认为“军队的武德是战争中最 重要的精神力量之一”
• (二)丰富发展时期的军事思想
•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把欧洲带入了一 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与世 隔绝的亚非拉各国的大门,
• 拿破仑战争唤醒了欧洲各国的民族意识, 德意志和意大利都以自上而下的道路完成 了民族统一
• 古罗马的军事思想,主要见之于当时的历 史家波里比阿、阿庇安、塔西佗、李维、 普鲁塔克等有关罗马历史的著作,最主要 的代表人物是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古罗马 的统帅费边、西庇阿、古罗马的政治家和 军事统帅恺撒、古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帝 屋大维等。
• 汉尼拔,在西方有 “战略之父”之称。
• 坎尼战役被看作是开创了“歼灭战”的先 河。
• 进入20世纪后,电气和冶金术的飞速发展, 导致了飞机和坦克的出现,而化学业的发 展引出了令人生畏的毒气。
• 二战结束时出现了原子弹,使武器的发展 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
• 这个时期的著名军事人物有:毛奇、马汉、 施里芬、福煦、鲁登道夫、杜黑、富勒、 利德尔.哈特等。
• 著名的军事著作有《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 响》、《作战原则》、《机械化战争论》、 《总体战》、《制空权》、《战略论》等。 近代丰富发展时期的军事思想主要反映了 帝国主义时代的西方军事思想。
• 古罗马的军事思想源于希腊,而又有所发 展,并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在军事和 政治的关系上,把军事作为实现政治目的 的工具,把政治作为军事的目的和军事行 动的配合手段。
• 二是在进攻与防御的关系上,作战双方的 统帅,大多力主进攻,争取主动,以进攻 为主,防御为辅,并十分注意与敌军主力 进行会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义动量定理与系统思考——战争、管理学与经济学通论
1 2.3.3 《战略论--间接路线》的基本原则
正面的原则
一、调整你的目的来配合手段。

二、心里永远记着你的目标。

三、选择一条期待性最少的路线。

四、扩张一条抵抗力最弱的路线。

五、采取一条同时威胁敌人几个目标的作战线。

六、保证计划具有灵活性,同时根据情况的可能变化来部署军队。

反面的原则
七、当敌人有所戒备时,决不要以你的重量投掷在一个打击之中。

八、当一次尝试失利以后,不要沿同一路线,或采取同一形式再次发动攻击。

从8条格言归纳出的基本真理为:要想成功,有两个主要问题必须加以解决——“颠覆”和“扩张”。

一在实际打击之前,一在实际打击之后;而实际打击本身,却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行动。

除非你先创造出一个颠覆的机会,否则对于敌人的打击不会具有效力;接着除非你能在他尚未恢复之前,即扩张第二个机会,否则你这个打击的效力,也绝不会具有决定性。

所谓间接路线的战略,其目的就是要设法使敌人丧失平衡,以产生一个决定性的战果。

若是一个人沿着敌人所“自然期待的路线”,“直接”地向他的精神目标或物质目标进攻,则产生的常常是负面的结果。

沿着敌人“自然期待的路线”采取行动,结果足以巩固敌人的平衡,因而也增强了他的抵抗力量。

在多数战役中,首先使敌人在心理和物质上丧失平衡,常常足以奠定胜利的基础。

李德·哈特所强调的是使敌人丧失平衡,然后再进行打击。

李德·哈特的
间接战略是从反方向来看待战争,他的理论与克劳塞维茨的理论可以组成一个
较完整的军事理论。

而克劳塞维茨的会战四原则是战争的基本原则。

如果说战争的目的是要用自己一方的力量来促使敌方屈服的话,那么克劳塞维茨主要强调如何增加自己力量和方法来获得更大的成果。

将敌人这个目标的力量看成是既定的,只是增加自己的力量,来获取最大的成果。

而李德·哈特则是强调如何减少敌人这个目标的抵抗力量,从而使对比之下,我方的力量增大,这样可以取得更大的成果。

战斗力量差额=我方战斗力-敌方战斗力
克劳塞维茨和李德·哈特2人都是要追求两方力量的最大差额,而克劳塞维茨强调增加进攻方的力量,从而增加力量对比的差额;而李德·哈特强调降低敌方的力量,从而增加力量对比的差额。

军事上追求的力量差额的目标与企业追求利润的目标很相似。

利润=销售额-成本
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说企业应该追求“销售额最大化,费用最小化”。

“如果销售额减去费用剩下的就是利润的话,那么只要能够实现销售额最大化,费用最小化,作为结果,利润自然就会随之增加”。

从而稻盛和夫创立了阿米巴经营模式。

以色列管理学家艾利·高德拉特说企业的目标就是为了赚钱,所以应该增加有效产出,减少运行费用和库存。

高德拉特所创的TOC制约理论是一个很伟大的生产理论,也可以用于其他环境,作者会在管理学那章来讲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