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与农业论文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化已经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产生了诸多影响。农作物生产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之一,也深受其影响。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农作物生产,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以期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温升高,使得农作物生长季延长,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然而,极端高温天气也时常出现,对农作物的生长和繁殖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全球气候变暖还导致了极端低温天气的出现,使得农作物越冬受阻,尤其是对冬季作物的影响更为显著。
气候变化导致部分地区的降雨量减少,而部分地区则降雨量增加。这对农作物生产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降雨量减少的地区,农作物水分供应不足,会影响其生长和产量;而在降雨量增加的地区,农作物的耐涝能力受到考验,易引发涝害,同样会影响其生长和产量。
气候变化还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如洪涝、干旱、风暴等。这些极端天气事件不仅会对农作物生产造成直接破坏,还会影响农田的基础设施,如水利设施、道路等,间接影响农作物生产。
针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培育抗逆性强的农作物品种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例如,培育耐高温、耐涝、抗旱、抗风能力强的品种,以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带来的影响。
农业管理制度的改进可以提高农作物的适应性和生产力。例如,采用间作、轮作等种植制度,提高土壤肥力和减少病虫害;开展精准农业,提高水资源和肥料的利用效率。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的抗灾能力。例如,建设水利设施,改善灌溉条件;加强农田道路建设,提高农产品的运输效率。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增加对农业科技创新、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以提高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提供农业保险、灾害救助等方式,降低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负面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不容忽视。全球气候变暖、降雨量变化以及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量以及农田的基础设施都产生了负面影响。为了应对这些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如培育抗逆性强的品种、改进农业管理制度、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增加政策支持等。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降低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负面影响,保障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并总结应对策略。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的影响引言: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它对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是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影响1. 温度上升:全球变暖导致气温的上升,这会对作物生长产生直接影响。
一些作物对高温非常敏感,当温度超过一定阈值时,它们的生长速度会减缓,甚至停滞不前。
2. 降水不稳定:气候变化导致降水模式的改变。
一些地区可能经历更长时间的干旱和更强的降雨事件,这会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3. 极端天气事件:气候变化使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洪水、干旱和飓风等频率和强度增加,这对农作物和养殖业来说都是致命的威胁。
二、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1. 产量下降:气候变化导致作物产量的下降。
高温和干旱造成了农作物减产,这对全球粮食供应带来了严重威胁,进而影响粮食安全。
2. 种植区域扩大:气候变化使得一些传统种植区的适宜条件改变,而将有利于农作物种植的区域范围扩大。
这将导致新的农业投资和转变现有农业系统。
3. 食品价格上升:气候变化造成的粮食短缺会导致粮食价格上升,这对低收入家庭将造成沉重负担,并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三、缓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的措施1. 提高适应能力:农民应采取适应措施,如选种抗旱、耐热的品种,调整耕作时间,改善耕地管理等,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2. 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灌溉系统,减少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确保作物的正常生长。
3. 推广气候智慧农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监测、气象预警,合理调控农作物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与抗灾能力。
4. 国际合作: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通过共享技术和资源,提供财政支持,共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结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我们仍然有机会采取措施缓解并适应这些变化。
气候季节性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季节性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季节性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这种变化使得农业生产者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适应和抵御这一变化。
首先,气候季节性变化对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周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传统的种植季节日益无法适应天气的温暖和多变,导致作物的生长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例如,原本需要在春季进行的耕种工作可能会因为季节提前而无法进行,或者在本应冬眠的冬作物却面临着夏季来临时的高温和干旱的挑战。
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让农业生产者们难以规划和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和收割时间。
其次,气候季节性变化对农业灌溉和水资源的利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干旱和水源短缺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尤其是在气候季节性变化的背景下。
在某些地区,本应是蓄水期的雨季反而呈现出了干旱的状况,导致农业灌溉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此外,极端天气事件,如洪灾和暴雨,也使得农田的排水变得困难。
这些情况不仅让农业生产者们陷入水资源的困境中,还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进而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第三,气候季节性变化对农业病虫害的传播和防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气候的变暖和多变为农业病虫害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生存环境,使得病虫害种类和数量呈现出了增加的趋势。
例如,某些病毒、细菌和真菌由于气候变暖而在更广泛的地区传播,给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带来了风险。
此外,气候多变也使得农业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变得更加困难。
变异快速的病原体往往会适应新的环境和条件,从而对防治措施产生抵抗性。
因此,农业生产者们需要加强对农业病虫害的监控和防治,寻找更加灵活和适应性强的方法来应对这一变化。
最后,气候季节性变化对农产品市场和消费者需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气候的变化会导致农产品的种类和产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市场上的供需关系。
某些农产品可能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而过于丰产,导致价格下跌;而另一些农产品可能由于气候变化而产量减少,从而推高价格。
农业生产中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与措施

农业生产中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与措施农业作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与气候条件息息相关。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日益显著,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挑战。
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干旱、洪涝、高温、低温冻害等,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质量。
为了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我们必须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与措施。
一、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一)温度变化的影响气温升高是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在农业生产中,温度的升高会改变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分布范围。
一些原本适应寒冷气候的农作物可能会因为气温升高而生长不良,而一些喜温作物的种植界限可能会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扩展。
然而,温度过高也会导致农作物生长过快,营养积累不足,品质下降,同时还会增加病虫害的发生风险。
(二)降水变化的影响降水的变化包括降水量的增减和降水分布的不均。
干旱地区可能会面临更加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导致农作物缺水枯死,土地沙化加剧。
而在降水过多的地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淹没农田,冲毁农作物,还会引发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
(三)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飓风、寒潮等,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往往是巨大的。
它们可以在短时间内摧毁大片农田和农业设施,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一)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根据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当地的气候条件,合理调整农作物的种植品种和种植时间。
在干旱地区,可以选择种植耐旱作物,如高粱、谷子等;在高温地区,可以增加耐热作物的种植面积,如棉花、花生等。
同时,根据气候变化调整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时间,避开不利的气候条件。
(二)发展节水农业水资源短缺是农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可以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此外,还可以通过种植耐旱作物、改良土壤结构等措施,增强土壤的保水能力。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如水库、渠道、水井等,提高农业的抗灾能力。
全球气候变化对热带农业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热带农业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愈发严重,热带地区的农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变化。
热带地区是全球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气候变化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一系列的不利影响。
本文将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热带农业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
首先,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了热带地区的温度上升。
随着气温不断攀升,热带作物受到了极大的压力。
一些传统适应高温的农作物难以适应新的气候环境,因此产量下降,甚至无法生产。
同时,高温还会导致土壤失去水分,加剧干旱条件,加大了水资源的需求。
其次,全球气候变化还带来了更为频繁和剧烈的极端天气事件。
热带地区常常发生的飓风、洪水和干旱等极端天气现象对农业产生了巨大的破坏性影响。
飓风和洪水可能摧毁农作物、破坏农田和农业基础设施,导致农民的收入严重受损。
干旱则使得农田缺乏水分,无法种植作物。
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引起热带地区的海平面上升。
随着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的土地逐渐被海水侵蚀,这对沿海农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盐水入侵农田,破坏了土壤结构,影响了作物的生长。
此外,海水上升还威胁到了沿海地区的农民的生活和财产安全。
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对热带农业带来的冲击,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首先,农业科技的进步不可或缺。
通过科技创新,培育出适应高温环境的新品种,提高农作物的适应性和耐受性。
同时,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发展也可以帮助农民减轻劳动负担。
其次,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是关键。
通过建立灌溉系统、蓄水工程等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农田的抗旱能力,并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
同时,促进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浪费。
此外,制定科学的农业政策和规划也至关重要。
政府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提供相关的支持和补贴政策,鼓励农民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同时,建立农业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经济保障,降低农业风险。
最后,国际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各国和地区应加强合作,分享农业科技和经验,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一、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也是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首先,气候变化导致气候异常,降雨频率和降水量都发生了改变,从而影响了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而我国东南部地区在雨季的长时间存在,导致农作物生长不良,土地退化以及水稻产量降低。
其次,全球气候变化也会对我国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如持续性的干旱、暴雨和台风等,这些自然灾害也会直接影响我国的农业生产。
此外,气候变化也会导致我国农业生产区域的改变,导致地域重心和农业结构的调整。
二、面临气候变化的农业生产应对策略面对气候的变化,相应的策略也在不断地优化和调整中。
一方面,要加强农业科研,推出新型的白鸽米、逆境耐性的作物等,以缓解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另一方面,提高耐旱水稻、抗病虫害的品种,能够应对变化的气候和环境。
在水稻种植方面,推广以种植、喷雾散水、田间管理、生态救灾、区域管理为主的模式,培育水稻的品质,达到一定的商业效益,创造高品质、特色化、集约化、高效率的水稻生产产业。
在农业生产中,科学化的管理和技术也是不可缺少的,对于现代技术、农业机器和气象预测等科学技术,农民们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使农业生产的效益、精简度和生产质量得到极大的提升,防止生产不足和投资回收不佳的趋势。
另外,对于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结构调整,我们也应该采取相关方法,如推广具有耐旱逆境的杂草和耐旱的植物等,使秸秆和草原等逆境的绿化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促进林下种植体系的形成,从而加强林下种植的效果,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使农业生产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最后,对于防治和抵御自然灾害,政府和农民家庭以及产业链的相关机构和团体都要加强对防治自然灾害的掌握和应对,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
三、结论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是深远的,面对气候变化,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日益加剧,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已经变得越来越明显。
长期的干旱、洪涝、高温等极端天气事件给农作物生长带来了不利影响,从而直接影响了农业产量。
本文将从水分供应、温度变化以及气候变化对虫害和疾病的影响等方面,探讨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的影响。
一、水分供应不足气候变化导致气温上升,气候干燥蒸发增加,降水量不稳定。
这些因素必然会导致土壤水分供应不足,给农作物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首先,干旱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是直接而明显的。
缺乏充足的水分,作物难以吸收养分,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光合作用的进行,进而降低产量。
其次,由于干旱条件下土壤贫瘠,极度干旱还会导致土壤膨胀、坍塌等物理结构的变化,使土壤肥力下降,减少了可利用的养分。
因而,长期的干旱天气对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了长期的不利影响。
二、温度变化气候变化还带来了温度的显著变化,不仅包括长期的气温上升,也包括温度的波动性增加。
高温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温导致植物透过气孔失水加剧,从而增加了植物水分的需求,如果无法得到满足,将进一步抑制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其次,高温对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也产生了不利影响,使得植物无法充分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并加速了植物呼吸作用的速度。
此外,高温还会导致花粉结构的变化,影响授粉和结实过程。
综合来看,高温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单一因素的作用。
三、虫害和疾病的蔓延气候变化对农作物虫害和疾病的蔓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高温和潮湿的气候条件能够提供虫害生存和繁殖的温床,使得农作物更容易受到虫害的侵袭。
同时,极端的气候事件还能使农作物的抗病能力下降,更容易受到各种病毒、细菌和真菌的侵袭。
其次,气候变化还会改变不同地区病虫害分布的范围和季节性,增加农作物受到不同病虫害的压力。
这些病虫害趋势的变化使得农民们需要改变防治策略,增加了对农作物的管理难度。
综合来看,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用水和粮食生产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用水和粮食生产的影响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用水和粮食生产的影响。
气候变化作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气候变化对其农业生产和农业用水的影响尤为显著。
本文将首先介绍气候变化的背景和趋势,然后分析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用水和粮食生产的具体影响,包括降水、温度、极端气候事件等方面的变化对农业水资源和粮食产量的影响。
本文还将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和措施,包括改善农业水资源管理、优化种植结构、推广耐候作物品种等,以期为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用水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用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且日益显著。
全球气温的上升导致蒸发速度加快,这使得农田灌溉需求增加。
这不仅加大了农业用水的压力,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特别是在中国北方地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用水问题尤为突出。
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洪涝等,也对农业用水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可能导致农田积水,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同时也可能导致水源污染,进一步影响农业用水的质量。
气候变化还可能影响农业用水资源的分布。
随着气温的上升,一些原本水源丰富的地区可能会出现水源短缺的问题,而一些原本水源稀缺的地区可能会因为冰川融化等原因出现水源增加的情况。
这种水资源分布的变化,无疑会对农业用水产生深远影响。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用水的影响,中国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应加强对农业用水的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浪费。
应加大对农业节水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效率。
应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防止水源污染,确保农业用水的质量。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用水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为了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中国需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障农业用水的安全和充足。
三、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深远且复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与农业》课程论文龙岩地区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分析)作者:(作者单位:邮编:400715)摘要:为了了解分析我们龙岩地区的气候与农业生产关系,通过调查查阅大量相关历史数据和根据自己长期生活在龙岩的经历,对我们龙岩地区的气候如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因素进行分析和了解当地光、温、水的特征对农业生产进行分析,可以知道龙岩市的气候特征为当地季节性明显,年平均气温高,有效积温量大,雨量充沛,农业生产条件好潜力大,适宜多种农产品的生产。
但是,也存在不利的气候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故而我们需进一步认识当地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进行龙岩地区的整体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
关键词:气候龙岩农业生产对策龙岩市位于北纬24度23分—26度02分,东经115度51分—117度45分,地处台湾海峡西岸、福建省的西部,通称闽西,地处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度带,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雨量充沛,适宜亚热带作物和林木的生长。
境内武夷山脉南段、玳瑁山、博平岭等山岭沿东北—西南走向,大体呈平行分布。
在农业生产方面,龙岩市是福建省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新兴茶叶产区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甘薯、大豆、马铃薯、玉米等;茶叶种植面积有20余万亩,年产茶叶1.2万吨;全市绿色蔬菜种植面积113万亩,年产186万吨,而且由于此地区气候特点的原因,蔬菜种植品种非常丰富,四季生产供应,其中夏秋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别具特色。
一、龙岩地区气候形成的因素1.1 太阳辐射因素太阳辐射是地球表层能量的主要来源,是维持地球气候系统及生态系统能量平衡的重要因子。
纬度高低,决定着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和昼夜长短,从而决定了地面获得太阳辐射总能量的多少。
在北纬23.5°以北和南纬23.5°以南,纬度愈高,全年太阳高度角愈小,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总能量愈少,温度愈低,反之,纬度愈低,全年太阳高度角愈大,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总能量愈多,温度越高。
龙岩市地处中亚热带往南亚热带过度区域,北纬24度23分~26度02分,距北回归线较近,全年平均太阳高度角较大,一年中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大,故而积温大,日平均大于或等于10℃的80%保证率的活动积温多为4500~6500℃,10~20℃80%保证率的活动积温,全区各地多在3685~5500℃之间,10~22℃80%保证率的活动积温,全区各地多在2952~5160℃间。
1.2 大气环流因素大气环流是指球表面较稳定的大规模空气运动。
这种大气运动促使地区的热量输送和水气输送,从而影响气候的形成。
夏季,海洋比陆地温度低,气压高,使空气从海洋流向陆地,冬季,海洋比陆地温度高,气压低,使空气从陆地流向海洋。
这样就形成了盛行凤向随季节改变的季风。
福建省位于东南沿海,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夏季处于热带低值系统和西风带系统共同影响的地区,而龙岩市地处闽西,因为福建的地理特征,对此影响也概莫能外。
在三圈环流模型中,是处于东北信风带,在夏季易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常遭受印度洋或西太平洋的气流影响,故而形成强降雨,同时带来海洋热量。
而冬季除因蒙古高压而带来的北风或西北冷风所造成的干冷之外,还常有我们当地人所说的“南风”,即冬季受海洋环流与气流环流的作用,带来潮湿温暖的气流。
故而在一年中,夏季高温多雨,主要是台风带来的降雨多,而冬季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上,有干冷天气,有间或有湿润温暖的南风;冬春交替时近年来也多有降雨,但温度升高快。
1.3 下垫面因素下垫面是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
大气圈以地球的水陆表面为其下界,称为大气层的下垫面。
它包括地形、地质、土壤和植被等,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
下垫面对大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气温的影响。
由于气温是气候最主要的要素,故这也是下垫面对大气的影响主要方面。
对于低层大气而言,由于几乎不能吸收太阳辐射,而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成为它的主要直接热源。
此外,下垫面还以潜热输送、湍流输送等方式影响大气热量。
二是对大气水分的影响,大气中的水气也是来自下垫面。
龙岩市虽处于福建省西部的多山地区,但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且龙岩市是距离海滨城市厦门最近的城市,同时省西北边界主要是武夷山脉,呈东北向西南走向,故而龙岩市处于迎风坡,容易接收来自东南沿海的东南风和西南风的湿暖气流,从而调节地区气温和增加降水。
上面说了,龙岩市是多山丘陵地区,故而当地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龙岩地区内多山,从而植被资源极为丰富,而该地区又都处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向南亚热带季风气候过渡区,平均海拔在652米,故而境内多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受太阳辐射量大,而水分蒸腾量也大,很好的调节了当地的气候。
另外,龙岩市内主要有四大水系构成,一为汀江水系,二为九龙江北溪,三为闽江沙溪,四为梅江水系,由此,境内的水流广布,在夏季时受高温控制,常充当着调节降水和气温的作用。
二、龙岩地区气候特征2.1 光照龙岩市位于北纬24度23分—26度02分,比较接近于赤道线,所以一年中的平均太阳高度角较大,但因为气候因素,年日照时数1804小时~2060小时,日照主要集中在夏秋冬季,春季多阴雨天,故日照时数较少。
但同时我们可以分析得知,龙岩地区的整体日照率在40%以上。
以下龙岩市漳平市永福镇的日照时数数据来说明规律:2.2 温度龙岩市年平均气温18.7℃~21.0℃,且温度在一月份最低,一月平均气温在六点五度以下,七月份达到最高一般在二十五度以上,有时也会达到三十五度以上的高温;春秋季温度稳定适宜,一般保持20度左右的温度;冬季有时受北方强冷空气影响,温度较低,海拔较高的局部地区可能会有霜,同时遇到阴雨天气,备感寒冷,但有时又受海洋的南风影响,温暖湿润,气温稍高。
但总的来说,该地区最低温度在0℃以上,最高温度一般不上40℃,保持着夏季热,春秋适宜,冬季温暖寒冷兼有的特征。
以下以一组观测值来表示此温度特征:2.3 降水龙岩地区降水主要是春季的梅雨季节多小雨,而因为临近海洋,夏季受海洋性风影响而多暴雨,秋冬季节雨量不那么多。
同时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也形成内陆间的河流湖泊水分蒸发,经大气流动而带来的降水,所以总的来说,龙岩地区降水多集中在春夏季节,而秋冬少雨,据多年来统计计算,年平均降水量在1800mm以上。
以下一组历史数据可以表现龙岩地区的降水规律:三、龙岩地区气候条件对农业的影响(有利、不利)3.1 龙岩市农业资源概况龙岩市东西长约192公里,南北宽约182公里,总面积19050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地面积的15.7%。
其中山地14964平方公里,丘陵3101平方公里,平原985平方公里。
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
境内武夷山脉南段、玳瑁山、博平岭等山岭沿东北—西南走向,大体呈平行分布。
全市平均海拔652米,千米以上山峰571座。
最高峰为玳瑁山区的狗子脑主峰,海拔1811米;最低点位于永定县峰市镇芦下坝永定河口,海拔69米。
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适宜亚热带作物和林木的生长。
龙岩是农业资源优越的黄金宝地。
现有耕地245万亩,人均0.84亩,主要种植水稻、甘薯、大豆、马铃薯、玉米等粮食作物。
另外,蔬菜种植面积很大,113万亩,年产蔬菜186万吨,而且,由于境内海拔高差大,从69米到1811米,垂直气候差异明显,东南部一些低海拔地区具有南亚热带气候特征,北部山区有暖温带气候特征,日夜温差大,因此龙岩境内蔬菜种植品种非常丰富,四季生产供应,其中夏秋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别具特色。
全市水果面积72万亩,产量37万吨。
由于该市具有春季回暖快,秋季昼夜温差大,年有效积温高等的特点,非常有利于水果提早成熟,早熟水果优势明显,主要特色水果有蜜柑、芦柑、脐橙、蜜柚、金柑、早熟桃、早熟梨、红柿、杭梅等。
食用菌栽培规模2.4亿袋,鲜菇产量16.5万吨,工厂化栽培珍稀食用菌走在福建省的前列。
龙岩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是福建省三大林区之一,全区林业用地面积2360.47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82.6%,海拔800米以下的低、中山占61.9%,林木总蓄积量7278.86万立方米。
其中,马尾松占68%,毛竹蓄积量1.59亿根。
在全区维管束植物2543种中,列入国家级保护植物达36种,珍稀古木种类繁多,纤维类、油脂类、鞣科类、芳香类、药用类植物达1600余种,均具有较高经济价值。
3.2 龙岩地区气候对农业的影响3.2.1 有利影响龙岩市春夏季雨量充沛,平均温度高,有效积温大,为各方面农产提供了很好的生产条件,水稻、树苗、果树的生长在这一时期内生长最好。
例如,当地春天播种,后将水稻秧苗植入水田中,由于有充足的水量保障和温度保障,生长快、易管理,而等到夏天即可成熟。
龙岩市的经济林种植面积非常大,各林场也在此时会及时在山上种植树苗,因为这一有利气候条件,树苗容易成活并继续生长;对于已经成林的大树,此时的森林火险等级低,避免了很多麻烦。
而秋冬季节,气温较低,却较适合食用菌的培养,故而龙岩市又是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另外,鉴于龙岩特殊的气候条件,境内海拔高度不一且落差大,故而适宜种植反季节蔬菜,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我市的蔬菜种植四季供应,品种丰富且以反季节蔬菜为特点。
同样,我们提到的,龙岩市在秋季日夜温差大,故而水果在此时容易积累糖分,这样我们的水果就有多水甜蜜的特征。
3.2.2 不利影响不利影响我主要把它分为三部分。
一是春季受强对流天气影响,偶尔有冰雹、暴雨的侵袭,给农产带来困难,造成损失。
同时春季是阴雨天多、持续时间长的时期,故而此时的光照不足,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二是夏季受海洋气流的影响,在夏季的几个月中常常多次受到台风侵袭,带来强大的暴雨,而从上文的分析可知,夏季的降水量在一年中最大,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台风的影响,根据以往经验,因此影响,会有洪涝灾害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是冬季易受北方冷空气影响,每年总会有一段时间给农产带来霜冻。
因为我市是重要的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所以此时霜冻灾害带来的影响尤甚。
四、适应龙岩地区气候条件的农业对策根据龙岩市的地域气候条件,首先是应该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季节来生产不同的农产品;例如,在春季播种种植水稻,秋冬气温低时发展我们特色的食用菌培养,根据海拔高度的不同,按垂直分布分别栽种不同品种适应该地气候的经济林,在夏季发展我们特色的反季节蔬菜种植或在冬季用蔬菜大棚的方式种植反季节蔬菜。
而在水稻种植方面,双季稻的早稻易受“五月寒”的影响,而晚稻易受“秋寒”的影响,或许可以尝试侧重于早稻的精品种植,辅以晚稻种植,或许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鉴于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我们还应该大力提高农业种植技术,优化农种结构,加强管理,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引进适合的新品种以抵抗各种自然灾害,充分利用各个季节的特征来培育有生态经济效应的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