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枣《镜中》有感:论《镜中》的憾与美

合集下载

《镜中》读后感

《镜中》读后感

The better to have loved and lost; Than never to have loved at all.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镜中》读后感镜中张枣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危险的事固然美丽不如看她骑马归来面颊温暖羞惭。

低下头,回答着皇帝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一句“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将思绪带回遥远的过去,那些断断续续的回忆片段,就像这纷纷扬扬落下来的“梅花”,在天地之间显得那般的安静。

一种淡淡的哀伤在这句“梅花便落了下来”中弥漫开来。

为了什么而感到后悔?在用了十分平淡的怀念语气勾起读者的好奇心后,作者却骤转笔锋:“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咋一看,令人摸不着头脑,这个莫名其妙的跳跃很明显是一个“致命”的断层。

但结合题目“镜中”二字来看,这个“致命”断层可谓是出现得“理直气壮”:镜花水月之象,本就是“虚假”的景象。

“镜中”二字早就预示了折射后的“虚”,而非直接的“实”。

这是回忆所“折射”出来的画面,不是现在,而是过去。

这样的画面是不连续的,而是一小段一小段的,是杂乱的。

在“我”的眼中,她永远是最美丽的。

“危险的事物固然美丽”,正因为“爱”,所以才会担心她在“游泳”、“登松木”的'过程中受伤。

这是“关心则乱”的表现,有着一种甜蜜的温馨。

而接下来的“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 面颊温暖”,更是将这种温馨的气氛推到极点。

然而,情况又急转而下。

“羞惭 / 低下头 /回答着皇帝”。

这里的“皇帝”不是真的皇帝,也许是指情敌,也许是其他的障碍。

但无需置疑的是,这段称得上是暗恋的感情夭折了。

一帧一帧的画面是平淡的,但当这两个画面连接在一起的时候,在感情上所造成的冲击却是极其巨大的。

这种反差,为诗歌平增了一丝亮色。

“镜”在诗中出现得较晚。

艺术家的古典浪漫—论《镜中》

艺术家的古典浪漫—论《镜中》

艺术家的古典浪漫—论《镜中》作者:邹潇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5年第26期[摘要]张枣,当代著名诗人,是中国先锋诗歌的代表人之一,张枣的诗歌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他从诗歌的抒情源头上继承了“风、骚”传统,并将这一传统展现在当下语境中。

本文以塞尔登的《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作为理论出发点,结合张枣代表作《镜中》,试析诗人的古典浪漫情节。

[关键词]张枣古典艺术家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6-0354-02一、意境的古典浪漫张枣作为一名先锋诗人。

其代表作《镜中》如下: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危险的事固然美丽不如看她骑马归来面颊温暖、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一面镜子永远等候着她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张枣有其艺术家固有的浪漫气质,加之旅居外国的经历,以及诗人特有的敏锐与浪漫想象力,使得他的诗歌呈现出西方美学与中国古典的结合。

他着迷于现代汉诗的新传统试验,着迷于在当下体现一个古老的馨香时代。

塞尔登在《文论》中提到,每件意味深长的艺术作品都创造“自己的世界”,人物、情景、行动等都各有独特的品质,不同于其他作品,并且完全不同于日常现实”。

①在《镜中》的意象就有不同于日常现实的“陌生化”浪漫倾向:它在两个人物“我”和“她”中展开,并最终指向一个戏剧性的遗憾结局。

“皇帝”这一陌生化意向的突然现身,让人疑惑。

转念一想,无须去苦想深意,应知深意不过是他者的阐释。

大概诗人是为了故意制造某种震惊性场景,形成一种悔意缠绵的张力。

皇帝出现得十分及时,而那一株松木梯子(最是可爱有意思,既有现代性又平添了几许古典),在诗人的笔下变形为奇幻意象。

最能证明纳博科夫的那句话:“伟大的作家都是魔法师”。

诗中的最后,他或她,纵然在往事如风中轻轻叹息又徐徐纾解,但窗外南山依旧,温暖如初,心头那落梅般的轻轻惆怅,却依然摇曳在彼此心头。

张枣《镜中》解读.doc

张枣《镜中》解读.doc

张枣《镜中》解读镜中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危险的事固然美丽不如看她骑马归来面颊温暖羞涩。

低下头,回答着皇帝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这是一首典型的由内向外延伸的诗歌。

要正确的解读这首诗歌,就要寻找一些作者的生活细节。

首先,我们要从全局上把握这首诗的写作时间。

张枣是一九六二年生于湖南长沙。

一九七八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外语系,一九八三考入四川外语学院英美文学专业硕士研讨生。

《镜中》的写作时间是1984年。

当时张枣正在四川读英美文学的硕士。

诗歌中将不可避免的受到英美文学(几乎可以确定是文艺复兴中后期,维多利亚时代)诗歌的深刻影响。

镜中这个含义是比较独特的,似乎是不可解的。

但是我很快就想到了英语言文学中非常著名的一种诗歌体例——独幕诗剧。

这些诗歌多数由一些当时的绘画或者意识衍生出来的内心独白。

当时的诗人、画家、雕塑家与其说拥有独立的创作热情,不如说他们是隶属于资助他们的贵族的阵营,为贵族(甚至是国王)服务的特殊工匠。

这一类诗歌多少受到当时的政治状况和贵族家庭斗争的影响。

而诗歌作品也因此抱有显然的政治色彩(这个线放在一旁,后面会做说明)。

张枣的这首诗歌显然借鉴了这种内心独白的体例,由内向外的舒展,或者说是爆破,成为了主要的思考方式。

第二,张枣是著名的“西学东渐”的诗人。

他骨子里很传统,很东方,很中国。

这种中国人的思维和西方哲学结合的点,在现代诗歌中是非常少见的,几乎是大多数诗人所无法把握的。

前面我们知道了,这首所受的影响之一是要表达一种内心的独白,甚至是关乎当时政治的内心独白。

那么中国式的思维又在哪呢?这就要详细的解读“镜子”这个词语的含义。

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样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张枣是在以镜言志,以明得失。

关于“镜中”这个标题,大约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一面是自身的感受,此为内在,是小我;另一面是历史,是国家兴衰,是胸怀大志。

读张枣《镜中》有感:论《镜中》的憾与美【精选】【精品】

读张枣《镜中》有感:论《镜中》的憾与美【精选】【精品】

论《镜中》的憾与美——读张枣《镜中》有感时雨之记张枣,湖南人,当代著名诗人。

《镜中》是他的成名作,或许不是他最好的诗歌,但其魅力却持久不衰,历久弥新。

这一首《镜中》恰是对当代诗歌不熟悉的我们这一代了解张枣,了解当代诗歌的艺术成就的极好的启蒙。

请看全诗: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危险的事固然美丽不如看她骑马归来面颊温暖羞惭。

低下头,回答着皇帝一面镜子永远等候着她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一·梅与悔开篇即言“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这是一个隐喻,把对悔的追忆与梅落联系起来,无形之中使“悔”有了“梅”的象征和特质。

梅花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常见意象,凌霜傲雪,多高洁坚贞义,如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故”,较少有突破此类的。

毛泽东“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写出了梅花的烂漫之态,非常特别。

至于张枣则又是一个创新。

梅和悔音形相近,“悔”是很沉重的一种情绪,梅花则是轻盈的、柔软的,以梅系悔,冲淡了悔本身铺天盖地要将人淹没的窒息感,梅落使悔有了悠长绵软的奇异感受,化重为轻,但又不失于轻浮无力,一个“落”字轻而有力地向我们传达了悔的轻灵与美感,让我们想起了一生中的憾与美。

二.起承转合“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这两句很吸引人,惹人遐思,是什么事呢?“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这些都是“危险的事”,是很美丽的。

这两句出现了女性主人公,美丽的女孩游泳到另一岸,登上一株松木梯子,都给人以好奇、天真的感受。

女孩游泳是危险的,松木梯子是一株,让人纳罕到底是一株松木呢还是松木做的梯。

私以为是一株松木,把它当成梯子一样来爬才更显天真刺激,危险而美丽。

然后是转折“危险的事固然美丽,不如看她骑马归来”,这里有隐性叙述者“我”对“她”的宠溺,前者虽然美丽又刺激,但“我”更爱她骑马归来的英姿,尤其“面颊温暖,羞惭”,这是女性美的调和。

“她”及其他——评张枣《镜中》

“她”及其他——评张枣《镜中》

名作评鉴【陈娟】1991年生,现供职于飞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诗歌评论写作。

“她”及其他——评张枣《镜中》■ 陈 娟镜 中张枣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危险的事固然美丽不如看她骑马归来面颊温暖,羞惭。

低下头,回答着皇帝有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0·诗歌理论从纳西索斯的水中镜,到拉康的镜像说,再到当代相关理论的深入探讨,镜子成为探寻自我内化、外转的一种现代指称。

在张枣的诗歌中,镜子是反复出现的意象,对自我的探寻也一直在以不同的形式得到转化和延续。

《镜中》是张枣的一次“诗意的发明”,既是他个人调式的首次寻获,也是他自我探寻的一个基点,基本满足了诗人对诗作“感官”与“反思”的追求,诗歌中人和物被照亮的部分,与暗影的部分彼此交互,共同呈现诗人此次的自探寻。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诗作首句的起兴使得“后悔”与“梅花”成为互相提携的共同体,抽象的后悔获得梅花的属性,被概念化的梅花剥离了固有的语义场域,获得后悔的品质。

“悔”与“梅”字形的相似,又让它们取得“象形”的和谐,而它们异形的部分即竖心旁和木字旁正好也是心—物、抽象—具象的转化。

诗作在语词使用上实现了意义的生发,在虚与实的交互中,完成对事物的命名,展开了它追寻的过程。

“她”作为《镜中》唯一一个反复出现的人物,以列举的形式出现,因“被看”而取得了诗行间存在的合法性,她的归来将诗歌拉回日常生活场景。

一系列动作如“游泳、登上、骑马、低下头、回答、坐……”使她得以照亮,俨然是诗中行动的主体。

然而,细细阅读我们会发现,她拥有镜中和镜外的两个分身。

首先,作为实体的镜前的她借助于回忆,表面上处于一个真实的世界,在诗作中的动作有着较为明确的指向,“骑马”“端坐”等让她成为关注的焦点。

然而,“她”的第三人称指代实际上代表了她处于未命名的状态。

张枣《镜中》诗歌鉴赏

张枣《镜中》诗歌鉴赏

张枣《镜中》诗歌鉴赏
张枣的《镜中》是一块细心发现的思绪宝石,它蕴含着深深的哲理,折射促使
我们思考和洞悉人生精髓的真知灼见。

整首诗主要描绘的是在镜中沉思的景象,张枣用精妙的语言将柔美的情怀融入在作品中,形成流畅的情节,正如他本人所说的“把思考内心的一种灵动,晦涩难解的一种沉思,投射在镜面上”,镜像中的小宇宙更象征着一种广阔的心灵宇宙。

这首诗的美育意义在于它深刻地表达了当人们面对镜子时,精神反射在镜子里
优美的景象,在其中看出自身的百态万象。

通过哀悼与安慰,探索真知,抚摸内心深处柔软的情怀,从中我们体悟出一种精神升华,更让我们有机会去认知和审视自己身外真实,以及欣赏外在世界的美妙。

对于学前教育来说,《镜中》无疑是一部精致的文学艺术作品,既有助于拓展
童年的想象力,又可以帮助孩子探究自己的心灵世界,培养他们深入思考的美德;而理解这首诗的过程更有助于学前教育中培育孩子们的文字欣赏和诗歌创作的能力。

通过《镜中》的学习,孩子们可以触摸更多的生活内涵,深入认识自己,感受
并记住诗中所表达的精神状态,那是抚慰心灵、升华灵魂、激发意志、点燃希望的一种温柔力量,使孩子们能够以丰富身心而多姿多彩的方式成长成人,更容易体会到文学的真谛,懂得诗歌的勉励旨趣与意群,使无边沙漠中精彩多样的心灵种子得以发芽,结出丰硕的情怀果实。

《镜中》关于后悔的作文

《镜中》关于后悔的作文

《镜中》关于后悔的作文我站在镜子前,看着镜子里的自己,那是一张熟悉又陌生的脸。

脸上写满了疲惫和迷茫,还有一丝难以察觉的后悔。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我约了好友一起去爬山。

清晨的微风轻拂着面庞,带来了丝丝凉意,让人感到无比舒适。

我们背着背包,怀揣着兴奋的心情,向着山顶进发。

一路上,我们欢声笑语,欣赏着沿途的美景。

山间的小溪潺潺流淌,清澈见底,水中的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

溪边的野花五彩斑斓,散发出阵阵芬芳,吸引了无数的蝴蝶和蜜蜂。

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仿佛在为我们加油鼓劲。

然而,当我们爬到半山腰的时候,我的体力开始不支。

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每迈出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汗水湿透了我的衣衫,顺着脸颊不停地流淌。

我喘着粗气,望着眼前那陡峭的山路,心中打起了退堂鼓。

“要不我们休息一会儿吧?”我对好友说道。

好友看了看我,鼓励道:“再坚持一下,马上就到山顶了,山顶的风景更美!”可是,我实在是太累了,根本听不进去好友的话。

“我不行了,我要下山。

”说完,我不顾好友的阻拦,转身就往山下走去。

下山的路并不轻松,我的心情也变得沉重起来。

我后悔自己的半途而废,后悔自己没有坚持下去。

我知道,我错过了山顶那美丽的风景,错过了一次挑战自我的机会。

回到家后,我躺在沙发上,脑海中不断浮现出爬山的场景。

我想象着如果自己坚持到了山顶,会看到怎样的景色。

也许是一望无际的云海,也许是壮丽的日出,也许是连绵起伏的山峦。

可这一切,都因为我的放弃而与我擦肩而过。

从那以后,每当我遇到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那次爬山的经历。

我后悔当初的选择,后悔自己没有勇气坚持下去。

我知道,人生就像爬山一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如果总是轻易放弃,就永远无法到达成功的彼岸。

镜子中的我,眼神中多了一份坚定。

我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会让后悔的事情发生。

我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不再给自己留下遗憾。

如今,我依然会时常想起那座山,想起那个半途而废的自己。

2022《镜中》读后感

2022《镜中》读后感

张枣《镜中》读后感
张枣的作品从诗歌的抒情源头上继承了“风、骚”传统,是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完美结合,是巴蜀五君子之一。

这首诗的轻,就是写悔的轻,悔一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让我们都喘息犹且不及,遑论审美。

但是张枣却写出了一种悠长,像梅花一样轻轻落下,清软绵长。

卡尔维诺在谈论自己特别珍视的文学品质的时候首先就谈到了轻,足见这种轻在构成文学美学的地位。

轻是一种像鸟一样的轻,而不是羽毛那样的轻,轻的前提是轮廓的坚定。

镜子一下增强了诗的层次性和复杂性。

在空间的维度上,镜子的一端是虚拟的空间,镜子的另一边是虚幻的空间,她在镜子中是看她自己的主体,她在现实中又是看她自己的主体。

而在她和镜子之外又有皇帝一个层次。

在他们之上有是我叙述者一层。

实际有四层空间,但是镜子却可以把四层空间扩展到无数层的空间。

这样就分不清楚虚实了。

在时间的维度上,即存在着她和皇帝的历史时间,也存在着叙述者的现实时间,在这里的人称不是我,转换成了皇帝,但是我的时间又和皇帝和她的时间交错在一起。

仿佛“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通过这次活动,在跳动的文字里,我们会感受到诗人的洒脱,浪漫与忧愁。

逐渐体悟到诗歌的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张枣《镜中》有感:论《镜中》的憾与美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论《镜中》的憾与美
——读张枣《镜中》有感
时雨之记
张枣,湖南人,当代著名诗人。

《镜中》是他的成名作,或许不是他最好的诗歌,但其魅力却持久不衰,历久弥新。

这一首《镜中》恰是对当代诗歌不熟悉的我们这一代了解张枣,了解当代诗歌的艺术成就的极好的启蒙。

请看全诗: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面颊温暖
羞惭。

低下头,回答着皇帝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着她
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一·梅与悔
开篇即言“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这是一个隐喻,把对悔的追忆与梅落联系起来,无形之中使“悔”有了“梅”的象征和特质。

梅花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常见意象,凌霜傲雪,多高洁坚贞义,如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故”,较少有突破此类的。

毛泽东“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写出了梅花的烂漫之态,非常特别。

至于张枣则又是一个创新。

梅和悔音形相近,“悔”是很沉重的一种情绪,梅花则是轻盈的、柔软的,以梅系悔,冲淡了悔本身铺天盖地要将人淹没的窒息感,梅落使悔有了悠长绵
软的奇异感受,化重为轻,但又不失于轻浮无力,一个“落”字轻而有力地向我们传达了悔的轻灵与美感,让我们想起了一生中的憾与美。

二.起承转合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这两句很吸引人,惹人遐思,是什么事呢?“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这些都是“危险的事”,是很美丽的。

这两句出现了女性主人公,美丽的女孩游泳到另一岸,登上一株松木梯子,都给人以好奇、天真的感受。

女孩游泳是危险的,松木梯子是一株,让人纳罕到底是一株松木呢还是松木做的梯。

私以为是一株松木,把它当成梯子一样来爬才更显天真刺激,危险而美丽。

然后是转折“危险的事固然美丽,不如看她骑马归来”,这里有隐性叙述者“我”对“她”的宠溺,前者虽然美丽又刺激,但“我”更爱她骑马归来的英姿,尤其“面颊温暖,羞惭”,这是女性美的调和。

讲到羞惭我们很容易
想到徐志摩的那一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然而徐志摩的这一句美则美矣却太过驯服,张枣的骑马归来后面颊温暖羞惭的女郎则兼有潇洒之姿与娇羞之态,当她回答着“皇帝”的时候,臣服感更甚,读者很容易作为隐性叙述者自我代入,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这里很有必要提一提“皇帝”二字,据说作者张枣曾很犹豫地删去这两字,在当代诗歌中出现“皇帝”这一明显带有封建意味的意象乍看是很不合情理的,但中国是一个王朝史悠久的国家,皇帝一词有着极大的感染力,它意味着至高无上。

并且当现代的女郎羞惭地回答皇帝时,会有一种时空交错的魅惑,可以幻想很多很多。

可以说,皇帝一词对于梅落般轻盈的全诗来说是一记重音,非常好的支撑。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着她,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全诗到此才点题,耐人寻味。

《镜中》这个题目本身就不明朗,很朦胧,所谓“镜花水月”。

镜子的作用即是观照。

但对不同人来说又是不一样的。

比如很有名的唐太宗的例子,以史为鉴,这是他作为一个帝王治国的大略。

对于女子又是不一样的。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每个女子都有容销金镜的时候,年华老去,最是伤感,“不许人间见白头”。

可是有一面镜子永远等候着她。

镜中还是虚幻,镜中的你是你又不是你,它是你在现实人生的映照,又是虚像。

然而偏偏易使人产生庄生梦蝶之感,尤其是在千帆过尽,人世间百情都历遍之后,就更容易迷惑。

到底哪个才是自己呢?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坐下,那面永远等候着她的镜子,她想什么呢?是容颜不再的喟叹?前尘往事的伤怀?千帆过尽的安宁?不知道,无法给出确切的答复。

有解又无解。

读到这儿,很容易与下文相连,“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首尾遥相呼应,回环复沓,结构上完整统一。

更难得的还是意境。

首尾的
诗句几乎一模一样,但仍有细微差别。

相较开头结尾多了“望着窗外”和“南山”。

是谁望着窗外?
这一句上承坐在镜中的她,很容易使人从女性主人公的角度生发想象,她望着窗外,想起了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落满南山。

女人的侧影,落花,本身就很美。

而首句中是隐去了叙述主人公的,“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但一般都会认为是“我”,尤其到后面“她回答着皇帝”,这种自我代入感就更强烈。

结尾望着窗外的主人公是不明确的,如果认为是“我”,那么“她”显然是在追忆中出现的,是“镜中”的,最后从回忆中脱出,望着窗外,但心绪却仍未平息,梅花落满南山。

假如认为“望着窗外”的是那位坐在镜中的女子,那么,从首句“我”开始的追忆,到最后“她”的追忆,又是一番新境界了。

她想的又是谁,是我吗,还是其他?不知道。

恍兮惚兮。

但无疑的是,望着窗外的时候,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这是对首
句的回应,也是情感的一次升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这一古典意象是悠然的代名词,这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这首诗的悔不是沉重的,是如飘落的梅花般的憾与美,绵软悠长。

三.古典与现代的交融
一想起诗歌,我们想起的大多是古诗,对新诗了解寥寥。

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灿烂辉煌的古典诗歌史,另一方面新诗的发展主客观因素确实很多,我们在这方面的主动意识也较薄弱。

张枣的这首《镜中》却糅合了古典美与现代性,给予我们很奇异的感受。

这首诗我们读着不会觉得陌生,因为有很多的古典意象,譬如“梅花”“皇帝”“南山”,还有“镜子”。

都是我们很熟悉的意象。

但是作者又做了很多创新,如梅与悔的联系,皇帝在当代诗歌里的时间交错,镜子的朦胧,还有南山是梅花落满,都给人一种熟悉又陌生之感,乍读非常奇异,细品却颇多滋味。

而这些创新恰是作者作为一个当代诗人现代
性的体现。

不是从古人的视角,而是以作者本身的敏锐的感受和天赋,还有“看她游到河的另一岸”,“登上一株松木梯子”,都很有生活感,是当今世界的物象图景。

因此,在读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时空的交融,古典美与现代性兼具,魅惑非常。

这是一首关于悔的诗,它不激烈,却像梅花一般轻盈;这是一首有所追忆的诗,在恍兮惚兮的朦胧中数着往事前尘;这是一首关于悔有所思有所忆的诗,仿若镜中人,又似世外客,想起后悔的往事,不复当时激愤伤痛,唯有梅花落满南山,余愁点点,有多少悔就有多少梅花,有多少梅花,一生中就有多少的憾与美。

正因为是遗憾的,所以是美的。

有多少梅花,也就有多少南山。

文字:意欢在校大学生一枚,汉语言文学专业。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