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微信使用程度与孤独感的关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合集下载

大学生微信使用强度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微信使用强度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微信使用强度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作者:钟慧玲吴丹张琳张韵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16期摘要:采用自编人口学问卷、孤独感量表(UCLA)、微信使用强度量表,对广东某医科院校400名在校生进行了调查,考察了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孤独感情况,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微信使用强度在不同性别、专业维度上差异显著;孤独感在情感状态、生源地维度上差异显著;微信使用强度与孤独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微信使用强度越高,孤独感越低。

该研究为大学生微信使用强度和孤独感关联研究提供了实证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微信;使用强度;孤独感中图分类号:G642.0;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6-0129-02一、前言大学生是当今使用微信这一社交软件的一大群体。

微信给大学生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消极影响,例如,大学生使用微信能获得社会支持,但过度沉迷微信往往又容易浪费时间、产生社交依赖。

目前孤独感被认为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孤独感已经构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往有关微信的研究,多涉及传播学、教育学等领域,针对微信使用与大学生孤独感的关系研究甚少,本文将尝试探讨微信使用强度与孤独感这两者之间的关联性。

二、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

以广东省某医科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60份(90%)。

其中大一大二学生180人(50%);男生156人(43.3%);医学类专业学生149人(41.4%)。

2.研究工具。

①一般人口学特征问卷。

用于收集被试一般人口学资料如性别、年级、专业、恋爱状况、家庭居住地等。

②孤独感量表。

采用Russell等人1987年编制的孤独感量表(UCLA Loneliness Scale),该量表测量大学生的孤独水平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得分越高表明孤独感水平越强。

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5。

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_自我表露和孤独感的关系

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_自我表露和孤独感的关系

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自我表露和孤独感的关系平凡1,周宗奎1,潘清泉2(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广西工学院社会学系,广西柳州545006)【摘要】目的:考察网络关系成瘾、自我表露和孤独感的关系。

方法:使用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自我表露问卷和孤独感问卷对46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

结果:①学业自我表露、身体自我表露和网络关系成瘾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

②学业自我表露、身体自我表露与网络关系成瘾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网络关系成瘾显著正相关。

③自我表露影响孤独感,进而影响网络关系成瘾。

结论:孤独感在自我表露和网络关系成瘾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

通讯作者:周宗奎根据CNNIC预测,到2009年底,中国使用交往网站和社交网站的网民数将到达1.24亿。

社交网站用户的年轻化特征非常突出,用户群以20-29岁的青年为主,学生群体是社交网站的最大用户群,其比例达到50.3%[1]。

网络关系成瘾是网络成瘾的一种类型,也称网络关系依赖(Internet Relationship Depen-dence,IRD),是指过度使用聊天室、网络论坛等网络的交际功能,沉迷于在网上建立、发展和维持亲密关系,而忽略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的发展和维持,导致个体心理、社会功能的损害[2]。

由于社交网站的匿名性和开放性,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自我表露的重要途径。

自我表露是指个体将有关自己的思想、感受以及经历等的个人信息表露给目标个体的行为[3]。

随着网络自我表露越多,大学生在现实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表露行为相应有所减少。

研究[4]发现,自我表露行为及同性自我表露行为成为网络成瘾的预测因素。

同时,有研究发现,对网络依赖性越强、上网时间越长的人,其孤独感也越强。

而孤独感作为衡量心理健康以及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成为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的预测因素[5,6]。

国内研究发现,大学生与现实中结实的朋友的自我表露与孤独感之间呈负相关,而网络结实的朋友的自我表露对孤独感具有有效的预测作用[7]。

大学生自尊与网络关系成瘾的关系孤独感与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

大学生自尊与网络关系成瘾的关系孤独感与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

培养社交技能:提供社交机会,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提高社交技能,减少孤独感和焦虑感。
限制上网时间:设定合理的上网时间,限制大学生过度使用网络,减少网络关系成瘾的可能性。
增加心理支持:提供心理支持,如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帮助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汇报人: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大学生自尊与网络关系成瘾的关系:孤独感与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
/目录
目录
02
大学生自尊与网络关系成瘾的关系
01
点击此处添加目录标题
03
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05
大学生心理干预措施
04
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大学生自尊与网络关系成瘾的关系
大学生自尊水平越高,网络关系成瘾的可能性越低。
自尊心强的人更能抵御网络成瘾的诱惑,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自尊心低的人更容易陷入网络关系成瘾,因为他们缺乏自我价值感和满足感。
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有助于预防和减少网络关系成瘾行为的发生。
03
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孤独感的定义和表现
孤独感是一种负面的情绪体验,通常表现为对社交关系的不满足和缺失感。
网络关系成瘾的定义:过度依赖网络社交媒体,导致个体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影响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
社交焦虑在自尊与网络关系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
社交焦虑的概念:指个体在社交场合中感到紧张、不安、害怕和担忧的情绪体验。
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自尊水平较低的人更容易感到社交焦虑,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评价较低,缺乏自信。
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在自尊与网络关系成瘾之间,孤独感起着中介作用,即自尊水平较低的个体可能因为孤独感而过度依赖网络社交,从而导致网络关系成瘾。

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与孤独感的关联性研究

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与孤独感的关联性研究

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与孤独感的关联性研究随着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大学生正在越来越多地将社交媒体作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社交的主要方式。

然而,与此同时,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使用与孤独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可能的原因。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社交媒体在大学生生活中的普及程度。

随着智能手机的流行以及各种社交媒体平台的推广,大学生们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社交媒体与朋友、家人以及同学进行交流。

无论是通过微信、QQ、微博还是其他社交媒体平台,大学生们可以通过发布状态、发表评论或者分享照片和视频等方式展示自己的生活。

这种极大的便利性使得社交媒体成为了大学生们表达情感、交流想法以及建立社交网络的重要工具。

然而,与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相对应的是大学生中孤独感的上升趋势。

研究表明,社交媒体使用与孤独感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这可能会让人们感到困惑,因为社交媒体本身提供了大量的社交机会,为何使用社交媒体的人会感到更孤独呢?一种解释是社交媒体使用的替代性。

大学生们在社交媒体上花费大量时间,可能导致他们放弃了与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虽然社交媒体能够让人们迅速地获取到朋友圈的信息,并与朋友进行虚拟的交流,但这种虚拟的交流无法替代真实的社交互动。

长期以往,缺乏真实的、面对面的社交互动可能会导致大学生感到与人疏远,产生孤独感。

另一种解释是社交媒体中的社交焦虑。

大学生们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的生活时,会面临着社交评价的压力。

他们常常会关注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形象和得到他人的认可,这可能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例如,大学生们可能会在比较他人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时感到不足,从而产生孤独感和自卑心理。

此外,社交媒体上存在着一些攀比、炫耀、虚假的行为,这也可能使大学生们感到与他人的真实连接缺失,进而产生孤独感。

尽管社交媒体使用与孤独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但并不意味着社交媒体本身就是导致孤独感的唯一因素。

自我构念对大学新生适应和孤独感的影响——控制感的中介作用

自我构念对大学新生适应和孤独感的影响——控制感的中介作用

2018年1月第35卷第1期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Ludong University Journal(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Jan.2018Vol.35,No.1自我构念对大学新生适应和孤独感的影响—控制感的中介作用董颖红(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烟台264039)摘要:大学新生适应不仅影响学习生活的顺利完成,对健康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也具有重要作用,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主要课题。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414名大一新生的适应状况、孤独感、自我构念和控制感进 行研究,发现大一新生整体适应较好,但在不同的适应维度上存在差异。

自我构念和控制感与适应显著正相 关,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具有二元型自我观的大学新生适应最好,孤独感最低。

个人控制在独立自我与适 应,人际控制在互依自我与适应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互依自我通过人际控制感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孤 独感。

为提升大学新生的适应,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生主导作用,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增强个人和人际控制感,建立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联动的机制。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孤独感;自我构念;控制感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039(2018)01-0084-061引言大学阶段是个体心理发展历程中承上启下的 转折期,易发展出强烈而广泛的社会性和情感性 需求。

在这个重要的过渡阶段,个体面临着专业 学习、复杂人际关系、情绪情感困扰、职业选择等 一系列课题,心理发展极不稳定。

对于刚刚步入 大学校园的新生来说,如何尽快调整心态,完成自 我角色转变,适应新环境的要求,建立稳定的人际 关系,降低或消除孤独感,是大学生自身及高校教 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

到目前为止,学界尚未对学校适应这一概念 准确界定。

一些研究者强调适应的动态性,考察 个体在与环境互动过程中的认知和行为变化[1];有的研究者强调结果,注重考察个体与环境互动 后产生的认知和行为改变[2];更多的学者认为学 校适应既是学生与学校环境互动的过程,又是学 生与学校环境互动的结果[]。

某高校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与孤独感的调查研究

某高校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与孤独感的调查研究

某高校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与孤独感的调查研究作者:姬菁王文锦赵丹张颖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8年第11期【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通过数据分析探究其具体原因。

方法:采用自编的微信使用情况调查表和Russell等人编制的UCLA孤独量表对某高校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孤独感的得分高低在微信使用的主要原因、是否会发布自己的真实信息或照片上存在差异,而孤独感得分高低与人口学资料中的性别、生源地上的差异并不显著,与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中的微信使用年限、每日使用时长上的差异也不显著。

结论: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整体孤独感分值较高。

将微信主要用于人际交往的大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工作和学习原因以及其他原因的大学生。

完全不会在微信上公布自己真实信息的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偶尔会和每天都会在微信上公布自己的真实信息或照片的大学生。

【关键词】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孤独感基金项目:陕西中医药大学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15RW14)。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信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

微信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社交模式。

据腾讯官方公布的信息,微信用户从年龄分布上看,20岁至30岁的青年占了74%;从职业分布来看,大学生占了64%[1]。

便利的社交软件给大学生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

孤独感是当个体感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和自己对交往渴望与实际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

有研究表明,与生命历程中的其他阶段相比,大学时期的个体可能有更强烈的孤独感[2]。

孤独感在大学生中是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心理现象,它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大学生微信使用的情况和孤独感的关系,希望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正确使用微信,尽量减少微信所带来的危害[3]。

对象与方法1.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某高校通过发放问卷调查,最后收回问卷184份。

大学生微信使用强度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微信使用强度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微信使用强度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自从微信应用程序如火如荼的流行起来,我们的社交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微信已经成为其日常交流和社交的主要平台。

然而,随着微信使用的增加,有些大学生感到孤独感也随之增加。

因此,本文旨在探究大学生微信使用强度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

1.1微信使用强度微信使用强度是指个人在微信上所花费的时间和频率。

微信使用强度的高低与个人的年龄、性别、收入和职业等因素有关。

在大学生中,微信使用强度普遍较高。

1.2孤独感孤独感是一种情绪和认知状态,它是相对于个人期望和现实社会联系而言的。

孤独感是因为社会联系的缺失、社交网络的失去或疏远、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负面情绪更改等多种因素而产生的。

研究表明,微信使用强度与孤独感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使用微信的时间越长,孤独感越强。

此外,频繁地使用微信来交流还会减弱大学生面对面沟通的能力和信心,增加了他们获得有效支持和安慰的难度。

2.2使用微信的不良影响微信使用和孤独感之间的联系也存在于不良情况下。

比如,过多地使用微信来填充空虚是一种不良习惯,这可能导致更加孤独的感觉。

使用微信来逃避现实问题也可能导致孤独感加剧。

3.减轻孤独感的措施3.1面对面交流大学生应该在面对面交流上花费更多的时间,避免过度依赖微信来达到人际沟通的目的。

在真实的面对面关系中,人们可以观察到更多的非语言信息,这有助于建立更深入的关系,从而有助于减轻孤独感。

3.2寻找兴趣和爱好大学生应该积极寻找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加入社团或参加活动,以多样化的社交经验来帮助他们减轻孤独感。

参加兴趣小组或志愿者团队、参加户外活动等都是向现实交流迈出一步的好机会。

3.3掌握微信使用技巧大学生应该掌握微信的使用技巧,以便通过微信建立更丰富和互动的人际关系。

比如,组织群活动、分享兴趣爱好、小组讨论等都是让大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的好方式。

4.总结在现代社会中,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最常用的社交平台之一。

大学生微信使用程度与孤独感的关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大学生微信使用程度与孤独感的关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大学生微信使用程度与孤独感的关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李波;史滋福;王诗宇;郑凯文;赵翔
【期刊名称】《心理技术与应用》
【年(卷),期】2018(006)007
【摘要】以某高校461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使用孤独感量表、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和微信使用程度量表考察大学生孤独感、自我控制与微信使用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微信过度使用者比例不高(14.8%),其中理科生微信过度使用得分显著高于文科生;(2)大学生微信使用程度与孤独感显著正相关,与自我控制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自我控制显著负相关;(3)自我控制在微信使用程度与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为24%.这说明微信使用程度部分通过自我控制影响大学生的孤独感.
【总页数】7页(P431-437)
【作者】李波;史滋福;王诗宇;郑凯文;赵翔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长沙 410081;湖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长沙410081;湖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长沙 410081;湖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长沙410081;湖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长沙 41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8.8
【相关文献】
1.大学生网络使用与孤独感的关系\r——基于网络使用时间、人格与孤独感关系的研究 [J], 陈爽;王可欣;张铮
2.大学生孤独感与微信朋友圈使用行为及自我表露关系研究 [J], 蒋杭玲
3.大学生微信使用强度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J], 钟慧玲; 吴丹; 张琳; 张韵
4.负性情绪在大学生自我控制与微信成瘾间的中介作用 [J], 马翔;赵思路;毛惠梨;张彩玉;黄思静;杨小兵
5.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行为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 [J], 段亚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微信使用程度与孤独感的关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作者:李波史滋福王诗宇郑凯文赵翔来源:《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年第07期摘要以某高校461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使用孤独感量表、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和微信使用程度量表考察大学生孤独感、自我控制与微信使用程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1)微信过度使用者比例不高(14.8%),其中理科生微信过度使用得分显著高于文科生;(2)大学生微信使用程度与孤独感显著正相关,与自我控制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自我控制显著负相关;(3)自我控制在微信使用程度与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为24%。

这说明微信使用程度部分通过自我控制影响大学生的孤独感。

关键词大学生;微信使用程度;孤独感;自我控制;Bootstrap法分类号 B848.8DOI: 10.16842/ki.issn2095-5588.2018.07.0051 引言近年来,微信逐渐成为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姬菁,赵丹,张颖, 2016;焦开山,2016;谢笑春,雷雳, 2016)。

校园内、地铁上、公交车上、饭桌上,随处可见刷朋友圈的“低头族”。

微信作为微时代最具代表之一的社交媒体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它有带来益处的一面,如促进人们的沟通,同时也会造成对人们生活学习的负面影响,如自我控制能力不够的学生群体容易造成过度使用,影响身心健康。

一些研究表明,网络交流可能会对青少年的孤独感产生影响,而其影响作用的方向则存在争议。

比如,孤独感和网络使用呈显著正相关(Hardie, Elizabeth, & Yi, 2007; Tang,Chen, Yang, Chung, & Lee, 2016; Whang, Lee, & Chang, 2003),网络成瘾能够预测压力、抑郁、焦虑和孤独感(Ostovar, Allahyar, Aminpoor, Moafian, & Griffiths,2016)。

此外,Shaw 和 Gant(2002)认为网上聊天可以显著地降低孤独和抑郁,提高个体的自尊水平;但李黎和包祖晓(2011)等人的研究却发现网络成瘾的学生更感到孤独。

近年来,姬菁(2016)等人从质性研究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过度使用微信与孤独感的关系:(1)微信的一般使用会降低孤独感;(2)过度使用微信也会增强孤独感。

此外,Kim,Larose 和 Peng (2009)认为网络使用的一个重要动机就是缓解孤独、抑郁等,感到孤独的个体更容易使用网络,但他们用网络行为去代替现实行为又会加重孤独感或其他消极情绪。

因此,孤独感和网络成瘾之间存在着令人担忧的恶性循环,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度的网络使用会使孤独感增强(Yao, & Zhong, 2014)。

由此,本研究假设,微信使用程度与孤独感呈正相关,微信使用程度可以正向预测孤独感。

微信使用程度与个体的自我控制水平密切相关。

自我控制是意志力强的一种表现,主要是指不受外界影响,且可以自主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冲动和行为冲动(王艳喜, 2007)。

已有研究发现,大学生微信成瘾与自我控制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即自我控制能力越差,微信成瘾就越严重(周喜华,王欣, 2017);自我控制和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控制在网络成瘾与自尊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何灿,夏勉,江光荣,魏华, 2012)、自我控制在网络成瘾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陶宇,李彩娜, 2009)、自我控制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梅松丽,柴晶鑫,郭金花, 2015)。

此外,自我控制能力的高低还会影响个体的孤独感。

已有研究表明,自我情绪控制对孤独感有着一定的预测作用(金蓉, 2005)。

zdemir,Kuzucu和Serife(2014)考察了抑郁、孤獨感、低自我控制和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低自我控制的作用下,只有孤独感与网络成瘾有关。

Hamama,Ronen和Feigin(2000)研究了关于自我控制与焦虑和孤独感三者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孤独感与自我控制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焦虑和自我控制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且自我控制较高的儿童,孤独感和焦虑的发生率较低。

另外,Conoley(1985)的研究也表明自我控制能有效降低孤独感。

由此,本研究假设,自我控制可能是微信使用程度影响孤独感关系间的中介变量。

综上,以往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网络行为的使用程度(或网络成瘾)与孤独感的关系。

然而,微信作为最具代表的社交媒体之一,对人们的交往更是一把双刃剑,除正常使用可降低孤独感外,还可能由于过度使用导致孤独感增加。

虽然姬菁等人(2016)从质性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微信使用程度与孤独感的关系,但这方面尚缺乏系统的实证性研究。

为此,本文将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去探讨微信使用程度与孤独感的关系,以及影响这种关系的具体机制。

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假设微信使用程度、孤独感、自我控制这三个变量之间显著相关,且自我控制在微信使用程度和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

从实践意义来说,本研究可以呼吁人们正确对待微信使用情况,增强自控力。

2 研究方法2.1 研究对象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四川省某所高校大学生461名,其中文科195名(42.3%),理科266名(57.7%);男生166名(36%),女生295名(64%);被试平均年龄为(20±1.02)岁。

2.2 研究工具2.2.1 孤独感量表(UCLA)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中文版)(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1999),该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11个正向计分题目和9个反向计分题目),量表采用4点评分,总分越高表明孤独感水平越强。

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83。

2.2.2 微信使用程度量表采用张效初编制的《微信使用程度量表》(张效初,侯娟,2015),共12个项目,包括情绪调节、突显性和冲突三个维度。

被试根据自己的使用体会对每个项目进行5级评定,从“1-你从没有这种情况”到“5-你总是有这种情况(无一例外)”,无反向计分项目。

12个项目得分相加为量表总分,分数越高表示微信使用程度越高,其中总分21.4分表示过度使用微信,总分>27.7分表示严重过度使用微信。

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92。

2.2.3 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采用谭树华和郭永玉修订的《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谭树华,郭永玉, 2008),该量表共19个项目,包括冲动控制、工作或学习表现、健康习惯、节制娱乐与抵制诱惑共五个维度。

采用5级评定,从“1-完全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

平均分越高表明自我控制能力越好。

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72。

2.3 研究程序与数据处理本研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主试经过专业训练,现场解说指导语和注意事项并当场回收问卷。

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AMOS21.0进行结构方程建模。

2.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由于本研究采取的是问卷法,所以数据可能产生共同方法偏差,因此需要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在数据收集过程中通过强调匿名、保密、统一指导语等进行程序控制。

采取Harman 单因素因子分析对其进行检验,结果发现,未旋转生成20个因子,特征根大于1,且第一个因子解释了18.7%的方差变异,小于40%,表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3 研究结果3.1 大学生微信使用程度现状本研究对大学生微信使用程度的得分情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被试微信使用程度平均得分为14.86,标准差为2.30。

参照张效初量表(张效初,候娟, 2015)中对于微信使用程度的评定方法,微信过度使用者68人(14.8%),其中严重过度使用者33人(7.2%)。

其中,理科生微信过度使用得分显著高于文科生微信过度使用得分(t=-2.32, p3.2 大学生孤独感、自我控制与微信使用程度的相关分析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孤独感、自我控制与微信使用程度之间两两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3.3 自我控制在微信使用程度影响孤独感的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分析根据假设的结构方程理论模型,通过AMOS21.0进行路径分析,结果发现该理论模型成立,如图1所示。

该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指数为χ2=103.406, df=25,χ2/df=4.14, p中介效应模型3.4 自我控制在微信使用程度与孤独感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的显著性检验采用偏差校正非参数百分比Bootstrap程序检验中介效应的显著性(见表2)。

Bootstrap 自助法是基于原有样本进行有放回的随机重复取样,研究表明同其他中介效应分析方法相比,Bootstrap自助法检验结果更准确(方杰,张敏强, 2012)。

结合结构方程模型,重复取样1000次,计算95%的置信区间。

结果表明,间接效应和直接效应的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因此证实此中介效应为部分中介效应,即微信使用程度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自我控制的间接作用实现的。

采用中介效应量的评定方法,把中介效应对总效应(或直接效应)的贡献率作为衡量中介效应大小的指标。

通过对自我控制的中介效应分解(见表3),本研究中介效应量为24%(或38%)。

因此,可以认为自我控制在微信使用程度与孤独感间的部分中介效应成立。

4 讨论4.1 微信使用程度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微信过度使用者68人(14.8%),其中严重过度使用者33人(7.2%)。

与以往研究相比,手机成瘾者29.84%(刘红,王洪礼, 2011),网络成瘾者約31.02%(沈潘艳,张梓涵,王琳,吴晓锋, 2013)、约18.29%(杨玲,曹华,马雪,耿银凤,徐景,付亚楠, 2016),微信过度使用相对较低,这说明影响微信使用程度的机制与手机成瘾、网络成瘾不同,可能是因为人们的网络社交平台不止微信一种,人们的网络社交模式已趋多元化。

理科生微信过度使用得分显著高于文科生微信过度使用得分(t=-2.32, p4.2 微信使用程度与孤独感、自我控制的关系本研究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微信使用程度与孤独感存在显著正相关。

这一结果验证了假设,并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Hardie, Elizabeth, & Yi, 2007; Zygouris, & Fotis,2015)。

这说明微信使用程度的三个维度——情绪调节、突显性和冲突对大学生的孤独感有很大的影响,即过度使用微信的大学生将导致更高的孤独感。

自我控制和孤独感的相关分析表明,自我控制与孤独感是显著负相关,即低自我控制的人孤独感更高,这一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邓赐平,刘金花, 1998)。

这说明自我控制的不同维度(冲动控制、节制娱乐)都与孤独感存在关系,即自我控制水平低的人孤独感更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